氣功修煉全論 十二什麼叫「一念代萬念」? - 氣功 Qigong

Suhail Hany avatar
By Suhail Hany
at 2007-10-12T15:17

Table of Contents

什麼叫「一念代萬念」?

 念,指意念。練氣功時意念有正念與雜念之分。正念是誘導、保
持與深化入靜狀態的意念;雜念是影響練功入靜的雜亂念頭。所謂「
一念代萬念」是指用主動保持的恆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頭腦中不斷湧
現的散亂的雜念。

  對於初學氣功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是一種練功要求。它
要求練功人採用意守的方法不斷地排除雜念,使意識逐漸地進入氣功
狀態。對於達到了入靜狀態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則是指其所處
的意識狀態。古人們將這種意識狀態描述為「照心不滅,念心不起」
,「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以一念化萬念」。

  「注意」可分為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以此為依據認識「一念
代萬念」的實質,正念是有意注意——一種自覺的、有預訂目的、並
經過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而雜念則屬於沒有人的任何意
圖、沒有預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產生
的無意注意。練氣功就是要將有意注意的對象置於意識中心,並保持
注意的穩定性,這時的注意廣度主要取決於意守的對象。與此同時,
那些散亂的雜念在練功人主動的意志活動下,逐漸退於注意的邊緣,
直至到達注意的範圍之外,這時練功人的意識狀態正如古人描述那樣
是「萬念不泯,一靈獨存」。

  從高級神經功能活動的角度分析,一念代萬念的心理生理學機
制與自我催眠狀態密切相關。古人早對氣功入靜的現象進行了準確的
總結,認為入靜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這種既不是
普通的清醒,又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處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過渡狀
態,心理學早有定論,稱其為催眠狀態。在形式上稍有區別的是,心
理學所講的催眠多是催眠師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受試者,而氣功中,
則是練功人自己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自己,屬於自我催眠而已。

  眾所周知,催眠是大腦的部分睡眠。在催眠實施時,受試者的
大腦皮層除與催眠師聯繫的部位保持著清醒與興奮外,其它部位處於
睡眠抑制狀態中。練氣功的情形與催眠完全一樣。當達到入靜狀態時
,練功人大腦皮層除自知自己是在練功的部位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
處於睡眠抑制狀態。從而實現一念清醒興奮,萬念睡眠抑制。

  總之,一念代萬念是古人通過練功實踐總結形成的一句比較準
確、生動的練功術語。然而只有賦予其現代科學的解釋,才能使人們
不僅準確,而且更深入地認識一念代萬念的機理實質。


出處: http://www.7gong.net/thread-711-1-1.html

--
Tags: 氣功

All Comments

Ursula avatar
By Ursula
at 2007-10-13T01:20
這篇我覺得是有問題的,事實上「萬念歸一念,一念再歸無念」才是其方法,但我自己在猜想,寫這篇的人可能本身還沒到
Zora avatar
By Zora
at 2007-10-13T11:24
「一念歸無念」的程度,所以他寫的東西,讓我看起來覺得怪
Donna avatar
By Donna
at 2007-10-13T21:28
怪的。
Edwina avatar
By Edwina
at 2007-10-14T07:32
我想是說法不同吧~~~ I大已經到了一念歸無念?才會覺得怪?

氣功修煉全論 十一入靜的機理實質是什麼?

Regina avatar
By Regina
at 2007-10-12T11:43
入靜的機理實質是什麼? 不同時代的人所依據的知識基礎和研究方法不同,對氣功入靜的認 識深度也不同。從歷史發展來看,呈現為逐步深入的趨勢。   古人對入靜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如何來達到入靜以及達到入靜狀 態所呈現的現象的描述上。例如,要求做到「澄神慮靜,無私無營」 ,「舌柱上顎,心注一境」。現在許多人對 ...

氣功修煉全論 十入靜與清醒和睡眠有何不同?

Ida avatar
By Ida
at 2007-10-12T11:41
入靜與清醒和睡眠有何不同? 入靜即是由一般的覺醒狀態進入氣功態的過程,又是氣功態的表現 。入靜是練功人在練功過程中,在意識清醒與意念集中的情況下,思 維活動比較單一化,雜念減少,心平氣和,對無關的內外刺激因素反 應減弱的一種特殊功能狀態。它即異於清醒,也與睡眠不同。這種差 別可以通過腦電圖反映出來。 ...

氣功修煉全論 九怎樣才能入靜?

Hardy avatar
By Hardy
at 2007-10-12T11:38
怎樣才能入靜? 從神經生理學角度來看,各種內外刺激引起的神經衝動都可經腦幹 網狀結構等組成的非特異投射系統瀰散地傳導到大腦皮層,引起廣泛 的興奮,起到維持清醒的作用。所以各種具有阻斷這一神經衝動傳導 的措施,都有促進入靜的作用。   從接受外部刺激產生外部感覺的環節來講,這些感覺主要包括 視覺、聽 ...

胡海牙:《載浮載沈聽皮膚——仙學呼吸法》

Queena avatar
By Queena
at 2007-10-12T11:11
“修身養性——修了此身方能養性,否則身體困擾,整日昏沈,又何來 靈犀一悟?實踐人身,這是道家的殊勝處。但面對此身又令人躊躇,經絡橫 陳,穴道遍佈,將從何處下手,以何為途?這裏講的兩步功法,便以展示道 家仙學的歷史經驗。   先師陳攖寧有言:“丹訣數十家,深淺各別,而下手處,皆不外呼吸作 用。”可見呼吸乃肉體 ...

胡海牙:《簡談靜功》

Cara avatar
By Cara
at 2007-10-12T11:11
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第1568頁至1571頁。 胡海牙 總編:《中華仙學養生全書》,2006年,中國大陸,華夏出版社   靜功,又稱內功。它的歷史,幾乎和中國的文明史一樣古老。早在五 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在治理天下的同時,經常和他的大 臣們討論醫學和養生的各種問題,後來人們對這些論論加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