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擂台 第二戰 教戰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Ingrid
at 2012-05-14T23:25
at 2012-05-14T23:25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chang101w (chang101w)》之銘言:
: ※ 引述《jkwusun (嘴砲妖僧)》之銘言:
: : 六祖壇經是錢穆點名了解中華文化的七本書之一
: : 何況鈞座的文章此段收尾為隨緣(佛), 相信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 那想請教
: : "學無上菩提者, 不得輕於初學, 下下人有上上智, 上上人有沒意智"
: : 此段慧能在留"菩提本無樹"之前說的話
: : 是否為中華文化的範疇? 與鈞座的文章矛盾該如何解釋?
: 雖然大言不慚的在談傳武跟文化 在下的國學素養不太高
: 請您見諒 但盡所能的回答
: 首先 這當然是中華文化的範疇
: 傳統上中華文化是有上下內外之分的序列社會
: 其中儒家描寫最多的是下對上的關係 要求學生尊師重道 凡事要何於理
尊師重道者, 不代表學生無條件接受老師的一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隨便舉都是希望學生能獨立思考的例子
更別說前述七本書的傳習錄, 裡頭多的是學生與王陽明的尖銳問答
: 反過來的道家思想講無為 是儒家思想的限制器
: 為了擔心儒家思想造成上對下的權力關係太過不平衡 (上對下要求太多)
: 所以重點在上位者要如何不過度行使權利 是講上對下的修養
: 這兩者是陰陽的兩面 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 只可惜歷史中上位者未修心而行暴政者所在多有
: 現代社會中也不缺案例 老實說東方傳統中對上位者的要求是比較低的
: 但這是大題目 也不在這裡討論
我未舉道家的例子, 所以也先不於您討論
: 回到文句裡面 個人認為這裡說的是 教學相長 的概念
: 講的是上對下的修養 要求上位者不可輕視下位者
: 在下在文章中未曾討論上對下的關係 所以並不認為這與文章有所矛盾
你若知道六祖講這句話時, 還是一個剛入門八個月的南部人
而且講完之後立刻發戰文嗆大學長
就會知道此句無關修養, 純粹是見性與否的問題, 見性就是見性 沒見性就是沒有,
"學道需是鐵漢, 著手心頭便判" 禪宗論學"直取無上菩提"沒在講客氣跟修養的
若您有讀過, 從維摩詰經就可以發現佛教論學的辛辣程度(註一)
: : 若是中華文化之範疇, 則為何初學不能質疑老師的話?
: 並不是說不能問問題 或是有不同的想法不能提出來
: 相比較之下東方的老師會希望學生先感覺看看再說
鈞座原文中提到
"老師練功練了三十年,你有相符的背景能力去質疑老師說的話嗎?"
您的意思如果不是 "不能問問題 或是有不同的想法不能提出來"
恕弟學淺, 實在看不出有其他意思
再者, 我實在不明白"況且隨緣(佛)嘛,弄不懂又有什麼關係"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治學態度
這完全不是"先感覺看看再說"而已
: 不同是科學教導人們要懷疑、批評、理性地面對的一切
: 但是 個人認為 過於主動的去質疑、思考老師所教的合理性
: 這個學習態度有時候並不非常適合拿來學習東方文化的學問
: 這是從文化基礎的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
: 請容我舉一個有點淺的例子來說
: 以靜坐為例
: 當老師說請閉上雙眼 學生馬上就開始想為什麼要閉眼
: 當老師說把心放空
: 外在的一切好像浮雲一般 跟你沒有關係 學生開始思考把心放空對我有什麼好處
: 等這兩個問題處裡完了之後 學生開始想 我明明看的到浮雲 那個為什麼會跟我沒關係
: 也或許跟老師的信服度有關
: 但例子所說的是比例上的不同 不是絕對的不同
"姿勢的根據是盲從詩詞歌訣,還是能實證自覺的人體工學
動作的原理是各自表述的五行八卦,還是跨越門派的的物理印證"
由a君原文中的"實證自覺" "印證"
可以發現a君所要闡述的是"做了之後, 來找師友印證看看"
不明白您為何會腦補成"還沒做就先問問題"
就算是以西方治學方法來說, 一般自然科學要批評別人的研究
也是再"不管如何都無法重覆別人的實驗結果"之後才開始釘方法論
你為何會認為治西學者習慣"還沒做就先問問題"?
不過沒關係, 腦補在孔家有先例(註二) 您會腦補不意外
: 即使是學習西方文化下的學問 也會有開始的時候不懂但是做了做就懂的情況
: 但是相較之下東方的學問不少是要求靜下心之後才看的到東西(重於感覺)
: 這多少跟科學所教的理性思考判斷有所衝突
: 另外還有要尊師重道呢
如果學生照做了, 未見成效或是覺受有所不同時
老師必須要有解答的能力, 而不是叫你繼續做就通了而已, 傳道授業之後必得解惑
這種好老師當然就配的起尊師重道(註三)
註一: 維摩詰居士常常會電佛祖的弟子, 很多大阿羅漢大菩薩都被他電
電到最後他生病(裝病)時, 除了文殊師利以外沒有佛祖的弟子敢去探病
註二: 《三國誌·孔融傳》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嗆自己老闆超白目, 堪稱腦補先聲
註三: 像是t君之流就是沒有遇到好老師, 一直沒被正確解答
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
一指禪雙截龍三泰陰指四重戰神五拳並力六脈神劍七笑拳八稚女九頭龍閃十步一殺
--
: ※ 引述《jkwusun (嘴砲妖僧)》之銘言:
: : 六祖壇經是錢穆點名了解中華文化的七本書之一
: : 何況鈞座的文章此段收尾為隨緣(佛), 相信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 : 那想請教
: : "學無上菩提者, 不得輕於初學, 下下人有上上智, 上上人有沒意智"
: : 此段慧能在留"菩提本無樹"之前說的話
: : 是否為中華文化的範疇? 與鈞座的文章矛盾該如何解釋?
: 雖然大言不慚的在談傳武跟文化 在下的國學素養不太高
: 請您見諒 但盡所能的回答
: 首先 這當然是中華文化的範疇
: 傳統上中華文化是有上下內外之分的序列社會
: 其中儒家描寫最多的是下對上的關係 要求學生尊師重道 凡事要何於理
尊師重道者, 不代表學生無條件接受老師的一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隨便舉都是希望學生能獨立思考的例子
更別說前述七本書的傳習錄, 裡頭多的是學生與王陽明的尖銳問答
: 反過來的道家思想講無為 是儒家思想的限制器
: 為了擔心儒家思想造成上對下的權力關係太過不平衡 (上對下要求太多)
: 所以重點在上位者要如何不過度行使權利 是講上對下的修養
: 這兩者是陰陽的兩面 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 只可惜歷史中上位者未修心而行暴政者所在多有
: 現代社會中也不缺案例 老實說東方傳統中對上位者的要求是比較低的
: 但這是大題目 也不在這裡討論
我未舉道家的例子, 所以也先不於您討論
: 回到文句裡面 個人認為這裡說的是 教學相長 的概念
: 講的是上對下的修養 要求上位者不可輕視下位者
: 在下在文章中未曾討論上對下的關係 所以並不認為這與文章有所矛盾
你若知道六祖講這句話時, 還是一個剛入門八個月的南部人
而且講完之後立刻發戰文嗆大學長
就會知道此句無關修養, 純粹是見性與否的問題, 見性就是見性 沒見性就是沒有,
"學道需是鐵漢, 著手心頭便判" 禪宗論學"直取無上菩提"沒在講客氣跟修養的
若您有讀過, 從維摩詰經就可以發現佛教論學的辛辣程度(註一)
: : 若是中華文化之範疇, 則為何初學不能質疑老師的話?
: 並不是說不能問問題 或是有不同的想法不能提出來
: 相比較之下東方的老師會希望學生先感覺看看再說
鈞座原文中提到
"老師練功練了三十年,你有相符的背景能力去質疑老師說的話嗎?"
您的意思如果不是 "不能問問題 或是有不同的想法不能提出來"
恕弟學淺, 實在看不出有其他意思
再者, 我實在不明白"況且隨緣(佛)嘛,弄不懂又有什麼關係"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治學態度
這完全不是"先感覺看看再說"而已
: 不同是科學教導人們要懷疑、批評、理性地面對的一切
: 但是 個人認為 過於主動的去質疑、思考老師所教的合理性
: 這個學習態度有時候並不非常適合拿來學習東方文化的學問
: 這是從文化基礎的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
: 請容我舉一個有點淺的例子來說
: 以靜坐為例
: 當老師說請閉上雙眼 學生馬上就開始想為什麼要閉眼
: 當老師說把心放空
: 外在的一切好像浮雲一般 跟你沒有關係 學生開始思考把心放空對我有什麼好處
: 等這兩個問題處裡完了之後 學生開始想 我明明看的到浮雲 那個為什麼會跟我沒關係
: 也或許跟老師的信服度有關
: 但例子所說的是比例上的不同 不是絕對的不同
"姿勢的根據是盲從詩詞歌訣,還是能實證自覺的人體工學
動作的原理是各自表述的五行八卦,還是跨越門派的的物理印證"
由a君原文中的"實證自覺" "印證"
可以發現a君所要闡述的是"做了之後, 來找師友印證看看"
不明白您為何會腦補成"還沒做就先問問題"
就算是以西方治學方法來說, 一般自然科學要批評別人的研究
也是再"不管如何都無法重覆別人的實驗結果"之後才開始釘方法論
你為何會認為治西學者習慣"還沒做就先問問題"?
不過沒關係, 腦補在孔家有先例(註二) 您會腦補不意外
: 即使是學習西方文化下的學問 也會有開始的時候不懂但是做了做就懂的情況
: 但是相較之下東方的學問不少是要求靜下心之後才看的到東西(重於感覺)
: 這多少跟科學所教的理性思考判斷有所衝突
: 另外還有要尊師重道呢
如果學生照做了, 未見成效或是覺受有所不同時
老師必須要有解答的能力, 而不是叫你繼續做就通了而已, 傳道授業之後必得解惑
這種好老師當然就配的起尊師重道(註三)
註一: 維摩詰居士常常會電佛祖的弟子, 很多大阿羅漢大菩薩都被他電
電到最後他生病(裝病)時, 除了文殊師利以外沒有佛祖的弟子敢去探病
註二: 《三國誌·孔融傳》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操驚,問出於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嗆自己老闆超白目, 堪稱腦補先聲
註三: 像是t君之流就是沒有遇到好老師, 一直沒被正確解答
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
一指禪雙截龍三泰陰指四重戰神五拳並力六脈神劍七笑拳八稚女九頭龍閃十步一殺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Elma
at 2012-05-19T08:32
at 2012-05-19T08:32

By Connor
at 2012-05-22T07:53
at 2012-05-22T07:53
Related Posts
名師擂台 第二戰 教戰

By Wallis
at 2012-05-14T21:15
at 2012-05-14T21:15
名師擂台 第二戰 教戰

By Christine
at 2012-05-14T20:27
at 2012-05-14T20:27
名師擂台 第二戰 教戰

By Rebecca
at 2012-05-14T20:10
at 2012-05-14T20:10
名師擂台 第二戰 教戰

By Barb Cronin
at 2012-05-14T10:07
at 2012-05-14T10:07
名師擂台 第二戰 教戰

By Queena
at 2012-05-13T23:23
at 2012-05-13T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