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芝加哥馬拉松 - 路跑 Road Running

By Andrew
at 2018-10-10T08:34
at 2018-10-10T08:34
Table of Contents
網誌圖文
https://goo.gl/H4beR2
2018 年對我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今年我將滿 30 歲,就是人稱「馬拉松黃金時期
」的階段。長跑是一門需要時間累積的運動,無論是有氧能力的積累、肌肉力量的養成、
乃至是心態的轉變,都需要時間慢慢調教。三月的時候我人在美國,看著台灣萬金石馬拉
松的線上直播,作為講者的洪國智老師也提到長跑運動員需要 5~10 年的累積,才能迎來
真正的開花結果。而今年距離我的初馬,恰好也滿了五年。
從初馬將近五個小時,什麼都不懂就是瞎練瞎跑的階段,到三年前加入灣區 BURN 跑團,
開始了業餘跑者的正規訓練,成績也漸漸推進到全馬能穩定跑在 2 小時 45 分左右。我
開始著眼於台灣長跑競技網「男子馬拉松歷代排名」百傑榜,上頭列了從 1980 年代至今
所有全馬認證成績的前一百名男子,站在門口把關的幾位前輩,大約有著 2 小時 37 分
左右的成績。
我一直相信著「說出口就辦得到」這樣的理念。幾乎所有事情對我來說都是意念先決,你
要能先通過自己那關,深信自己能做到,才有辦法說服其他人,最後再讓它成真。所以我
從來不搞煙霧彈這套,賽前制定多少目標,比賽就是跑多少。很偶爾會跑得比預期成績好
,那就是連我自己都沒料到的超常發揮,絕對不打安全牌。
站在 2 小時 45 分望著 2 小時 37 分的人,在台灣可能有數十個,可以說是人人有希望
,個個沒把握。反正對我來說,就是先喊先贏吧。今年的芝加哥馬拉松,我的訓練課表
是 2 小時 35 分,賽前幾週也就大方跟大家表示這就是我第一次向全馬百傑發起挑戰。
訓練課表雖然很辛苦,但架構並不複雜。一週跑七天,其中兩天會一日兩跑,週平均落
在 90-100 英里,也就是 145-160 公里上下。漢森訓練法中把間歇、馬拉松配速、長跑
三者稱為 Something of Substance (SOS) workout. 我們除了每週六固定長跑以外,視
情況安排一到兩個 SOS. 傳統漢森其實也沒有推崇一週三練,例如它的長跑設計是隔週才
進行一次。對我來說週末的長跑還是很重要,所以與其兩週才練一次,改良版是週週練,
但是每隔一週才會進行高強度的長跑練習,例如 30~32K@MP+60s, with 10K@98~100% MP
這樣的課表,隔週強度就會降低,例如 28K@MP+75s.
我的主要訓練夥伴有三個,來自 BURN 跑團的苟良 (全馬 PR 2:34)、蕭昱 (半馬 PR
1:11)、還有住在附近的美國本土女子選手凱特琳 (全馬 PR 2:38) 我們的長跑實力相差
不多,但更重要的是個性上也合適。無論是訓練課表的調整、還是跑步觀念上的交流都很
合得來,私底下也是朋友,常常會吃飯什麼的。其他 BURN 團友例如弋力、靜靜、琬文、
白老大等等就不一一贅述,也許不跑在一起,但是天天彼此打氣,整體就是一個很積極向
上的氣氛,如同苟良說的「痛苦並且快樂著」。
每週 12 到 14 小時的訓練,平均 150 公里的里程持續了 20 週。雖然不容易,但我每
一天都很開心。
除此之外,這次的芝加哥馬拉松還有另外一個任務。
---
那就是我的太太,俗稱的冠軍選手,也即將嘗試她的初馬。冠軍選手是我當初為她取的暱
稱,因為年初時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那部電影很紅。當然在電影中主角的女兒最後成了
世界冠軍,我太太沒這麼了不起,但她在我的心中早就是冠軍了。為什麼呢?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約會的時候,地點是在台北市的郊區象山。那天我們一起吃了晚飯,然
後我就提議去附近走走,心裡自然是不懷好意準備要告白。象山,以免你不知道,其實就
是一個標高不足兩百公尺的小山丘。對於體力正常的人來說,可能走個 30~40 分鐘就能
輕鬆愉快地到山頂,就是閑庭散步的程度。我那時候也就是打著這如意算盤,爬到山頂、
台北夜景盡收眼底,誰能拒絕我的告白?
當我們爬到山頂,一切準備就緒,我心裡撲通撲通地跳,準備好了台詞。一個帥氣轉身.
..看到她一臉蒼白蹲在路邊,然後就開始吐了。看到這樣的畫面我不覺得噁心,反而覺得
很感動又好笑,原來一路上她都在強忍。我後來才知道其實她從小身體就不太行,甚至從
國中之後就幾乎錯過了所有的體育課,而這樣的身子她還是逞強到了山頂。
二話不說,我告白了,甚至忘了她有沒有答應,我們好氣又好笑地在一起至今七年,在三
年前結了婚。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明她絕對不是你想像中那種具有天賦的跑者。而誤報初馬,單純就
是因為嫁錯郎。
後來我開始慢慢帶她跑步,從一開始只能跑 10 分鐘就說老娘要回家,經過了一兩年到可
以偶爾跑個半馬。當她不幸被芝加哥馬拉松抽上的時候,我心裡的擔憂其實遠大於欣喜。
作為一個已經跑了 10 多個馬拉松的「前輩」,我鄭重告訴她說馬拉松絕對不是兩個半馬
這麼簡單,你如果要跑,那就一定要練。
—
我為她預想的初馬目標是四個小時,參考了她半馬最佳 2:03,備賽時間超過半年而制定
。在我什麼都不懂的年代,全馬 SUB4 對我來說就是遙不可及。後來接觸了訓練後仔細想
想,其實跑個 5:30/km 的配速對大多數的假日跑者,都不是太過份的事*。多數跑不到
SUB4 的跑者共同點,就是體力撐不完一個全馬的距離,或者抽筋或者撞牆,最後多半是
用走的。
所以退一萬步來說,只要你能夠持續不斷地跑 42.195 公里,哪怕沒多快,就是全馬四小
時!
(*以上指有點跑步習慣的年輕人,以免又有人說我吃米不知道米價。)
在她同意之後,我就破格收了我的第一個學生,並且開始為她制定起專屬的課表。每週的
里程從 35 公里左右開始,逐漸逼近到 40~50 公里。我的觀念很簡單,如果你一個禮拜
都跑不到一個馬拉松的距離,那就不要跑馬拉松。
就這麼一面帶她跑,一面也照看著她的身體狀況。她的飲食作息過去幾年早已與我同步,
即使自己是個假日跑者,卻過著全馬 245 市民跑者的生活。在飲食與恢復都很理想的情
況下,開始有了超乎課表預期的表現。賽前一個月的半馬調整賽,她跑了 1 小時 53 分
。至此,我已經對她的初馬準備有了絕對的信心。
二十週過去,她對全馬訓練完全沒有概念,到現在已經可以侃侃而談每個訓練的要點。也
懂得訓練的時候出九分力就好,什麼時候該放該收,把全力保留到比賽。如果你有在跟馬
拉松課表應該都能同意,把任何一個單週的課表獨自看,都會覺得這沒什麼難的。但是連
續操作 20 週,不偷懶、不受傷、不躁進,那就很難。
—
盼著盼著,比賽的週末總算到了。
我們在週五傍晚飛抵芝加哥,這個我來過第三次的城市。也許是從來沒有經歷過密西根湖
的冬天,我對這個城市印象始終很好。典雅的千禧公園,宏偉的建築,優美的芝加哥河畔
,都是值得一遊再遊的景勝。在旅館放置好行李,就直奔馬拉松博覽會拿了號碼布,晚上
吃了中餐館的炒飯。週六整天窩在工業藝術博物館,看皮克斯的展覽。
有些朋友覺得我很難搞,賽前怎麼約都是約不到。但並不真的有多忙,而是幾次異地參賽
下來也已經很有經驗了,避免走路、避免社交,所有事情都等跑完步再說。我們畢竟是來
比賽的,花了四五個月訓練,如果在最後關頭太過勞累而沒法盡全力比賽,沒有人會因此
滿足。
天氣預報是攝氏 16 度,陰雨天,整體算是適合跑步的好天氣。除了濕度一直在 90% 以
上,對於長居在乾燥灣區的我來說有點吃不消。不過比賽就是這樣,你不會遇到 100 分
的條件的。給了自己一點信心喊話:賽前訓練完美、肝醣超補到位、天氣良好,明天的我
們,沒有理由不跑出個人最佳!
週六晚上 10 點沈沈睡去,中途因為城市的喧鬧醒了一兩次。比賽當日清晨 5 點起床,
拉開窗簾一看,發現不小的雨勢還在繼續。洗漱換裝、用了早飯,在清晨 6 點出了房門
、6 點 35 分來到安檢門、花了 10 分鐘過安檢線。此時距離起跑時間只剩下 45 分鐘,
我把寄物袋交給了太太,叮嚀了比賽的策略跟配速:「人生有無數的比賽,但只有唯一一
次初馬。好好享受,終點見!」
然後往 Corral A 的準備區快步走去。
真正到了 Corral A 的門口是 6 點 55 分,準備區內只有前五分之一站好了人。中後段
的小空地成了跑者們克難的暖身區域,大家繞著 30 公尺不到的小圈,緩慢做一些簡單的
緩跑和伸展。我剛剛從 1 英里以外的地方走來,並不覺得自己還需要額外的暖身,就直
接盡量往前靠,加入了那五分之一的跑者站定在隊伍前排。
剛開始參加六大馬時,往往覺得自己不屬於第一個起跑 Corral. 總覺得這裡的人每個都
是一身筋肉發達、眼神銳利、有如猛虎出閘。不過經過這兩年的歷練,那種緊張感現在
已不復存在。大家上了起跑線都是一樣的,我知道自己屬於這裡,安定並且自信。
一陣喧鬧之中,菁英跑者們出場了。第四十一屆芝加哥馬拉松菁英薈萃,英國代表是五千
和萬米之王 Mo Farah, 美國有挑戰芝加哥衛冕的王者 Galen Rupp,日本代表也有在四月
奪下波士頓馬拉松桂冠的市民跑者之王川內優輝, 新生代最亮眼的大迫傑等人。站在前排
的跑者瞬間化身為小粉絲,為自己支持的偶像們吶喊助威。我墊起腳尖,只能勉強看到川
內顯眼的埼玉縣廳外套,還有高出大家一個頭的 Galen Rupp.
然後就跟我印象中的一樣,沒有倒數就聽到一聲槍響,賽事展開!
—
由於站的位置很好,我在槍響後不到十秒就過了起跑線。芝加哥馬拉松有 30% 左右會跑
在市中心的大廈叢林裡,而這也造就了 GPS 會失準的一大特色。我有備而來,早在賽前
就取消了手錶的自動計圈。賽道上每一英里都有時鐘,手動計圈再加上提早準備的配速手
環,即使沒有 GPS, 還是能夠知道自己跑在什麼配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比賽一開始就進入了地下道,跑者們踏著穩健的步伐前進。以 Mo Farah 為首,剛剛明明
距離只有 10 公尺不到的菁英集團瞬間就消失在視線範圍之內,此時還無暇想其他的事,
試圖在第一個計時板出現前掌握自己的體感配速。
我真希望能跟你們說全馬 2:35 的世界曲高和寡!然而事情根本不是這樣。
在芝加哥馬拉松這樣層級的賽事,即使是全馬 2:35 的配速,周圍的跑者還是多如牛毛。
有不發一語專注配速的、有一股腦衝向前的、更有一邊跑步一邊談笑風生的,除了腳下踏
著風馳電掣的 5:50/mi (3:37/km) 配速,你根本無法區別。
而賽道的地勢雖然平緩、地面還是會有些許凹凸起伏。特別是幾座來回芝加哥河上的鐵網
橋,在雨後顯得格外棘手。我不得不緊盯前方路面以防絆倒,等到回過神來,竟然錯過了
第一英里的計時板!不知道自己的配速,只好維持著稍微保守的配速直到看到第二英里的
計時板,上面顯示 12:04,也就是 6:02/mi 的配速,起步偏慢了,但總比跑太快好。
這樣的配速在訓練中我已經跑了無數次,而今天的體感雖然並不勉強,但也沒有想像中來
得輕鬆。我想是高濕度多少還是造成了影響,不過還不構成降低配速的理由。穩穩當當來
到第 6 英里,感覺身體已經暖身完畢,照計劃進入 5:55/mi 的目標配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時下起了一場陣雨。一開始還感覺挺慶幸,毛毛雨有助於降溫。後
來越來越感覺不對勁,雨勢好像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林肯公園附近的地勢開闊,陣陣強
風吹來把集團打散。我瞇著眼睛盯著距離十公尺外的一名跑者,咬咬牙跟了上去。
途中只看了一次心跳,斗大的黑色粗體字顯示 180,我嚇了一跳便再也不敢看。
---
配速手環上有 27 行字,標記了每一英里應該跑的配速跟累積時間。我大概每 4 英里看
一次錶、對一次時間,然而每次對,都比預期要慢了 10 多秒,到了半馬的 13.1 英里,
時間是 1:18:23, 比預期的慢了將近一分鐘。我想著三年前首次破三的那場比賽,就是前
半馬跑 1:31、後半馬強勢 1:28 給跑出來的,試圖給自己一些激勵。Negative Split 對
所有人來說都很難,但我也許能做到。
從這裡到第二十英里,可能是整場比賽難度最高的一段。幾次進出市區後,你會開始來到
芝加哥的西南郊,也就是人煙比較少的那段。這時候跑者們的間距也漸漸拉開,從一開始
的激情喧鬧,到現在逐漸回歸平靜。加油民眾少了,你眼裡只有眼前的賽道,聽著跑者們
踏過一個又一個水窪的腳步聲。
一個踉蹌!差點滑倒。下雨天的賽道變得格外濕滑,柏油路就算了,一不小心踩到水溝蓋
上,單腳滑個老遠。我不得不重新把全副精神再次集中在眼前的賽道上,用最小的位移閃
避不完美的路況。那個「不太費力就跑進馬拉松配速」的良好體感,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
。
雨勢與風勢其實沒有那麼離譜,但在配速已經不如預期下,影響再次被放大。即使我自認
內心強壯,在此時也不免出現了一些負面情緒:「搞什麼,波馬那種鬼天氣,今天怎麼又
是這樣?」「地板好滑,根本出不了力」「今年已經練了五千多公里,怎麼離百傑越來越
遠?」
第 20 英里是我全程配速最慢的一段,已經來到 6:19/mi (3:55/km), 百傑不會是今天了
,而且眼看就要一瀉千里。
當時我不知道的是,距離 6 英里之外的領先者 Mo Farah 已經開始了最後衝刺,拉開了
與 Bayih 的距離。我當然更無法想像生涯第三馬的大迫傑竟然在 Mo 的後頭不到一分鐘
就過了終點,成為今年第二個打破日本國家紀錄的男人。
---
"You smile, and your body will smile too." Eliud Kipchoge
Kipchoge 在一個月前的柏林馬拉松,成為了馬拉松始上最快的人類。直到最後衝刺階段
,儘管痛苦萬分,他的臉上還是保持著從容的微笑。記者問他怎麼辦到的,他說:「我當
然會覺得痛苦。但是只要保持微笑,我就能告訴自己、告訴身體能夠辦到。」20 英里之
後的世界,無論是菜鳥跑者、或是頂尖運動員,都是一樣痛苦的。我勉強自己擺動雙臂,
在臉上掛上一抹苦笑,告訴自己:「這就是他X的馬拉松!」
"Jay! Let's go Jay!"
第 23 英里處的轉角傳來了一個加油聲,朝聲音方向望去,是個似曾相似的面孔。我一時
想不起他是誰,用最小角度點了一下帽沿向他表示感激。最後的五公里了,無論如何不可
以敗給自己。所有人都在痛苦、每個人都在努力,如果現在保留了任何一點,過了終點線
我就無法面對自己。
吃了最後的能量膠 (今天的第六個),掠過了最後一個水站。我已放棄追蹤當下的配速
,催下去!催下去!平均心跳攻上了 180bpm, 雖然沒有撞牆的感覺,但我已經沒辦法再
加速。身體的感覺就像奔跑在水裡,明明這麼努力,腳步卻沒辦法跨出最美的弧線距離。
來到最後的密西根大道,民眾開始聚集,歇斯底里地吶喊。回應著他們的期待,包含我在
內的所有跑者卯足的最後一點力,衝向最後的羅斯福坡。最後的左轉,看到遠方的計時板
來到 2:40....
終點線旁的觀眾席稀稀疏疏,好像是因為下雨的關係,就連付費的 VIP 席都沒有甚麼人
氣。我在最後關頭超越了一名看似已經放棄的跑者,對他喊了一聲 "Come on! Let's
bring it home!"
Finish Time: 2:40:41
過了終點我在原地呆站了兩秒,如跑馬燈般閃過了千頭萬緒:二十週的訓練、賽前的宣言
、跑友們的打氣...。我轉身向終點線鞠了個躬,感覺一陣電流從腳底直竄頭頂、胃部隨
之痙攣。
雖然有一點點不甘心,但我知道 2:40 就是我今天能繳出的最好表現了。
走在回到取物區的路上,經過的上百名義工給了上千次的恭喜。看著逐漸放晴的天,也只
好給老天爺一個苦笑。一陣鼻酸後紅了眼眶,但是眼淚沒有掉下來。那是結合了辛苦與不
甘心的五味雜陳,同時又覺得拼戰至此,哪裡還有什麼遺憾?
---
我找了一張寄物區旁邊的板凳,一面滑著官方 APP 看賽事結果,一面也追蹤幾個跑友的
情況。太太已經順利過了 25K,而且跟我不一樣,她一點都沒有慢下來的意思。這是我第
一次幫自己以外的人設計課表,她賽前最長的訓練就是 17 英里 (27 公里)。儘管理論上
能夠完成,實際上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楚。
希望她有記得吃能量膠,希望她的配速不要急躁,希望她不要被風雨影響太多...
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就趁著機會跟其他跑友寒暄閒聊。問到多數人對今天比賽的感
受都差不多:「說不上嚴苛,但也遠比想像中不容易」。拋開了賽前的緊張氣氛,賽後大
家閒話家常好不愜意。美中不足是雖然官方提供了 Goose Island 啤酒,但在這寒風中沒
看到幾個人伸手去拿來享用。
手機追蹤看見太太穩健通過了 40K, 我明白她沒問題了。我換上了保暖衣物,慢慢往終點
線方向走回去。
Finish Time: 3:53:54
以 6 分鐘之譜完美達標。後半馬甚至只比慢了一分鐘,比我這個所謂教練跑得更沉著、
更穩定。
看著她從遠遠的地方走來,疲憊的神情中透露著燦爛的笑,給了她一個擁抱,知道這次的
首馬,會成為她一輩子的記憶。
---
隔天,走在安靜的千禧公園,幾乎每個見到的遊客都是昨天的完賽者,大家互道恭喜。
這個從五月就開始的馬拉松賽季,就這麼結束了。
有些人像是 Mo Farah, 大迫傑, 或是太太一樣取得了預期的成功;更有人像是 Galen
Rupp, Gwen Jorgensen, 川內優輝, 或者是我一樣留下了些許遺憾。但這就是馬拉松一再
教給我們的事,你無法掌握一切,只能在各種條件下,全力以赴,以求在終點遇見更好的
自己。
這篇文特地選在路跑板發,是因為這裡是我的起點。謝謝從以前到現在一直互相打氣的板
眾,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成就夢想,而在那之前我都不會放棄的。
謝謝大家!
--
https://goo.gl/H4beR2
2018 年對我來說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在今年我將滿 30 歲,就是人稱「馬拉松黃金時期
」的階段。長跑是一門需要時間累積的運動,無論是有氧能力的積累、肌肉力量的養成、
乃至是心態的轉變,都需要時間慢慢調教。三月的時候我人在美國,看著台灣萬金石馬拉
松的線上直播,作為講者的洪國智老師也提到長跑運動員需要 5~10 年的累積,才能迎來
真正的開花結果。而今年距離我的初馬,恰好也滿了五年。
從初馬將近五個小時,什麼都不懂就是瞎練瞎跑的階段,到三年前加入灣區 BURN 跑團,
開始了業餘跑者的正規訓練,成績也漸漸推進到全馬能穩定跑在 2 小時 45 分左右。我
開始著眼於台灣長跑競技網「男子馬拉松歷代排名」百傑榜,上頭列了從 1980 年代至今
所有全馬認證成績的前一百名男子,站在門口把關的幾位前輩,大約有著 2 小時 37 分
左右的成績。
我一直相信著「說出口就辦得到」這樣的理念。幾乎所有事情對我來說都是意念先決,你
要能先通過自己那關,深信自己能做到,才有辦法說服其他人,最後再讓它成真。所以我
從來不搞煙霧彈這套,賽前制定多少目標,比賽就是跑多少。很偶爾會跑得比預期成績好
,那就是連我自己都沒料到的超常發揮,絕對不打安全牌。
站在 2 小時 45 分望著 2 小時 37 分的人,在台灣可能有數十個,可以說是人人有希望
,個個沒把握。反正對我來說,就是先喊先贏吧。今年的芝加哥馬拉松,我的訓練課表
是 2 小時 35 分,賽前幾週也就大方跟大家表示這就是我第一次向全馬百傑發起挑戰。
訓練課表雖然很辛苦,但架構並不複雜。一週跑七天,其中兩天會一日兩跑,週平均落
在 90-100 英里,也就是 145-160 公里上下。漢森訓練法中把間歇、馬拉松配速、長跑
三者稱為 Something of Substance (SOS) workout. 我們除了每週六固定長跑以外,視
情況安排一到兩個 SOS. 傳統漢森其實也沒有推崇一週三練,例如它的長跑設計是隔週才
進行一次。對我來說週末的長跑還是很重要,所以與其兩週才練一次,改良版是週週練,
但是每隔一週才會進行高強度的長跑練習,例如 30~32K@MP+60s, with 10K@98~100% MP
這樣的課表,隔週強度就會降低,例如 28K@MP+75s.
我的主要訓練夥伴有三個,來自 BURN 跑團的苟良 (全馬 PR 2:34)、蕭昱 (半馬 PR
1:11)、還有住在附近的美國本土女子選手凱特琳 (全馬 PR 2:38) 我們的長跑實力相差
不多,但更重要的是個性上也合適。無論是訓練課表的調整、還是跑步觀念上的交流都很
合得來,私底下也是朋友,常常會吃飯什麼的。其他 BURN 團友例如弋力、靜靜、琬文、
白老大等等就不一一贅述,也許不跑在一起,但是天天彼此打氣,整體就是一個很積極向
上的氣氛,如同苟良說的「痛苦並且快樂著」。
每週 12 到 14 小時的訓練,平均 150 公里的里程持續了 20 週。雖然不容易,但我每
一天都很開心。
除此之外,這次的芝加哥馬拉松還有另外一個任務。
---
那就是我的太太,俗稱的冠軍選手,也即將嘗試她的初馬。冠軍選手是我當初為她取的暱
稱,因為年初時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那部電影很紅。當然在電影中主角的女兒最後成了
世界冠軍,我太太沒這麼了不起,但她在我的心中早就是冠軍了。為什麼呢?
還記得我們第一次約會的時候,地點是在台北市的郊區象山。那天我們一起吃了晚飯,然
後我就提議去附近走走,心裡自然是不懷好意準備要告白。象山,以免你不知道,其實就
是一個標高不足兩百公尺的小山丘。對於體力正常的人來說,可能走個 30~40 分鐘就能
輕鬆愉快地到山頂,就是閑庭散步的程度。我那時候也就是打著這如意算盤,爬到山頂、
台北夜景盡收眼底,誰能拒絕我的告白?
當我們爬到山頂,一切準備就緒,我心裡撲通撲通地跳,準備好了台詞。一個帥氣轉身.
..看到她一臉蒼白蹲在路邊,然後就開始吐了。看到這樣的畫面我不覺得噁心,反而覺得
很感動又好笑,原來一路上她都在強忍。我後來才知道其實她從小身體就不太行,甚至從
國中之後就幾乎錯過了所有的體育課,而這樣的身子她還是逞強到了山頂。
二話不說,我告白了,甚至忘了她有沒有答應,我們好氣又好笑地在一起至今七年,在三
年前結了婚。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明她絕對不是你想像中那種具有天賦的跑者。而誤報初馬,單純就
是因為嫁錯郎。
後來我開始慢慢帶她跑步,從一開始只能跑 10 分鐘就說老娘要回家,經過了一兩年到可
以偶爾跑個半馬。當她不幸被芝加哥馬拉松抽上的時候,我心裡的擔憂其實遠大於欣喜。
作為一個已經跑了 10 多個馬拉松的「前輩」,我鄭重告訴她說馬拉松絕對不是兩個半馬
這麼簡單,你如果要跑,那就一定要練。
—
我為她預想的初馬目標是四個小時,參考了她半馬最佳 2:03,備賽時間超過半年而制定
。在我什麼都不懂的年代,全馬 SUB4 對我來說就是遙不可及。後來接觸了訓練後仔細想
想,其實跑個 5:30/km 的配速對大多數的假日跑者,都不是太過份的事*。多數跑不到
SUB4 的跑者共同點,就是體力撐不完一個全馬的距離,或者抽筋或者撞牆,最後多半是
用走的。
所以退一萬步來說,只要你能夠持續不斷地跑 42.195 公里,哪怕沒多快,就是全馬四小
時!
(*以上指有點跑步習慣的年輕人,以免又有人說我吃米不知道米價。)
在她同意之後,我就破格收了我的第一個學生,並且開始為她制定起專屬的課表。每週的
里程從 35 公里左右開始,逐漸逼近到 40~50 公里。我的觀念很簡單,如果你一個禮拜
都跑不到一個馬拉松的距離,那就不要跑馬拉松。
就這麼一面帶她跑,一面也照看著她的身體狀況。她的飲食作息過去幾年早已與我同步,
即使自己是個假日跑者,卻過著全馬 245 市民跑者的生活。在飲食與恢復都很理想的情
況下,開始有了超乎課表預期的表現。賽前一個月的半馬調整賽,她跑了 1 小時 53 分
。至此,我已經對她的初馬準備有了絕對的信心。
二十週過去,她對全馬訓練完全沒有概念,到現在已經可以侃侃而談每個訓練的要點。也
懂得訓練的時候出九分力就好,什麼時候該放該收,把全力保留到比賽。如果你有在跟馬
拉松課表應該都能同意,把任何一個單週的課表獨自看,都會覺得這沒什麼難的。但是連
續操作 20 週,不偷懶、不受傷、不躁進,那就很難。
—
盼著盼著,比賽的週末總算到了。
我們在週五傍晚飛抵芝加哥,這個我來過第三次的城市。也許是從來沒有經歷過密西根湖
的冬天,我對這個城市印象始終很好。典雅的千禧公園,宏偉的建築,優美的芝加哥河畔
,都是值得一遊再遊的景勝。在旅館放置好行李,就直奔馬拉松博覽會拿了號碼布,晚上
吃了中餐館的炒飯。週六整天窩在工業藝術博物館,看皮克斯的展覽。
有些朋友覺得我很難搞,賽前怎麼約都是約不到。但並不真的有多忙,而是幾次異地參賽
下來也已經很有經驗了,避免走路、避免社交,所有事情都等跑完步再說。我們畢竟是來
比賽的,花了四五個月訓練,如果在最後關頭太過勞累而沒法盡全力比賽,沒有人會因此
滿足。
天氣預報是攝氏 16 度,陰雨天,整體算是適合跑步的好天氣。除了濕度一直在 90% 以
上,對於長居在乾燥灣區的我來說有點吃不消。不過比賽就是這樣,你不會遇到 100 分
的條件的。給了自己一點信心喊話:賽前訓練完美、肝醣超補到位、天氣良好,明天的我
們,沒有理由不跑出個人最佳!
週六晚上 10 點沈沈睡去,中途因為城市的喧鬧醒了一兩次。比賽當日清晨 5 點起床,
拉開窗簾一看,發現不小的雨勢還在繼續。洗漱換裝、用了早飯,在清晨 6 點出了房門
、6 點 35 分來到安檢門、花了 10 分鐘過安檢線。此時距離起跑時間只剩下 45 分鐘,
我把寄物袋交給了太太,叮嚀了比賽的策略跟配速:「人生有無數的比賽,但只有唯一一
次初馬。好好享受,終點見!」
然後往 Corral A 的準備區快步走去。
真正到了 Corral A 的門口是 6 點 55 分,準備區內只有前五分之一站好了人。中後段
的小空地成了跑者們克難的暖身區域,大家繞著 30 公尺不到的小圈,緩慢做一些簡單的
緩跑和伸展。我剛剛從 1 英里以外的地方走來,並不覺得自己還需要額外的暖身,就直
接盡量往前靠,加入了那五分之一的跑者站定在隊伍前排。
剛開始參加六大馬時,往往覺得自己不屬於第一個起跑 Corral. 總覺得這裡的人每個都
是一身筋肉發達、眼神銳利、有如猛虎出閘。不過經過這兩年的歷練,那種緊張感現在
已不復存在。大家上了起跑線都是一樣的,我知道自己屬於這裡,安定並且自信。
一陣喧鬧之中,菁英跑者們出場了。第四十一屆芝加哥馬拉松菁英薈萃,英國代表是五千
和萬米之王 Mo Farah, 美國有挑戰芝加哥衛冕的王者 Galen Rupp,日本代表也有在四月
奪下波士頓馬拉松桂冠的市民跑者之王川內優輝, 新生代最亮眼的大迫傑等人。站在前排
的跑者瞬間化身為小粉絲,為自己支持的偶像們吶喊助威。我墊起腳尖,只能勉強看到川
內顯眼的埼玉縣廳外套,還有高出大家一個頭的 Galen Rupp.
然後就跟我印象中的一樣,沒有倒數就聽到一聲槍響,賽事展開!
—
由於站的位置很好,我在槍響後不到十秒就過了起跑線。芝加哥馬拉松有 30% 左右會跑
在市中心的大廈叢林裡,而這也造就了 GPS 會失準的一大特色。我有備而來,早在賽前
就取消了手錶的自動計圈。賽道上每一英里都有時鐘,手動計圈再加上提早準備的配速手
環,即使沒有 GPS, 還是能夠知道自己跑在什麼配速...如果一切順利的話。
比賽一開始就進入了地下道,跑者們踏著穩健的步伐前進。以 Mo Farah 為首,剛剛明明
距離只有 10 公尺不到的菁英集團瞬間就消失在視線範圍之內,此時還無暇想其他的事,
試圖在第一個計時板出現前掌握自己的體感配速。
我真希望能跟你們說全馬 2:35 的世界曲高和寡!然而事情根本不是這樣。
在芝加哥馬拉松這樣層級的賽事,即使是全馬 2:35 的配速,周圍的跑者還是多如牛毛。
有不發一語專注配速的、有一股腦衝向前的、更有一邊跑步一邊談笑風生的,除了腳下踏
著風馳電掣的 5:50/mi (3:37/km) 配速,你根本無法區別。
而賽道的地勢雖然平緩、地面還是會有些許凹凸起伏。特別是幾座來回芝加哥河上的鐵網
橋,在雨後顯得格外棘手。我不得不緊盯前方路面以防絆倒,等到回過神來,竟然錯過了
第一英里的計時板!不知道自己的配速,只好維持著稍微保守的配速直到看到第二英里的
計時板,上面顯示 12:04,也就是 6:02/mi 的配速,起步偏慢了,但總比跑太快好。
這樣的配速在訓練中我已經跑了無數次,而今天的體感雖然並不勉強,但也沒有想像中來
得輕鬆。我想是高濕度多少還是造成了影響,不過還不構成降低配速的理由。穩穩當當來
到第 6 英里,感覺身體已經暖身完畢,照計劃進入 5:55/mi 的目標配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時下起了一場陣雨。一開始還感覺挺慶幸,毛毛雨有助於降溫。後
來越來越感覺不對勁,雨勢好像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林肯公園附近的地勢開闊,陣陣強
風吹來把集團打散。我瞇著眼睛盯著距離十公尺外的一名跑者,咬咬牙跟了上去。
途中只看了一次心跳,斗大的黑色粗體字顯示 180,我嚇了一跳便再也不敢看。
---
配速手環上有 27 行字,標記了每一英里應該跑的配速跟累積時間。我大概每 4 英里看
一次錶、對一次時間,然而每次對,都比預期要慢了 10 多秒,到了半馬的 13.1 英里,
時間是 1:18:23, 比預期的慢了將近一分鐘。我想著三年前首次破三的那場比賽,就是前
半馬跑 1:31、後半馬強勢 1:28 給跑出來的,試圖給自己一些激勵。Negative Split 對
所有人來說都很難,但我也許能做到。
從這裡到第二十英里,可能是整場比賽難度最高的一段。幾次進出市區後,你會開始來到
芝加哥的西南郊,也就是人煙比較少的那段。這時候跑者們的間距也漸漸拉開,從一開始
的激情喧鬧,到現在逐漸回歸平靜。加油民眾少了,你眼裡只有眼前的賽道,聽著跑者們
踏過一個又一個水窪的腳步聲。
一個踉蹌!差點滑倒。下雨天的賽道變得格外濕滑,柏油路就算了,一不小心踩到水溝蓋
上,單腳滑個老遠。我不得不重新把全副精神再次集中在眼前的賽道上,用最小的位移閃
避不完美的路況。那個「不太費力就跑進馬拉松配速」的良好體感,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
。
雨勢與風勢其實沒有那麼離譜,但在配速已經不如預期下,影響再次被放大。即使我自認
內心強壯,在此時也不免出現了一些負面情緒:「搞什麼,波馬那種鬼天氣,今天怎麼又
是這樣?」「地板好滑,根本出不了力」「今年已經練了五千多公里,怎麼離百傑越來越
遠?」
第 20 英里是我全程配速最慢的一段,已經來到 6:19/mi (3:55/km), 百傑不會是今天了
,而且眼看就要一瀉千里。
當時我不知道的是,距離 6 英里之外的領先者 Mo Farah 已經開始了最後衝刺,拉開了
與 Bayih 的距離。我當然更無法想像生涯第三馬的大迫傑竟然在 Mo 的後頭不到一分鐘
就過了終點,成為今年第二個打破日本國家紀錄的男人。
---
"You smile, and your body will smile too." Eliud Kipchoge
Kipchoge 在一個月前的柏林馬拉松,成為了馬拉松始上最快的人類。直到最後衝刺階段
,儘管痛苦萬分,他的臉上還是保持著從容的微笑。記者問他怎麼辦到的,他說:「我當
然會覺得痛苦。但是只要保持微笑,我就能告訴自己、告訴身體能夠辦到。」20 英里之
後的世界,無論是菜鳥跑者、或是頂尖運動員,都是一樣痛苦的。我勉強自己擺動雙臂,
在臉上掛上一抹苦笑,告訴自己:「這就是他X的馬拉松!」
"Jay! Let's go Jay!"
第 23 英里處的轉角傳來了一個加油聲,朝聲音方向望去,是個似曾相似的面孔。我一時
想不起他是誰,用最小角度點了一下帽沿向他表示感激。最後的五公里了,無論如何不可
以敗給自己。所有人都在痛苦、每個人都在努力,如果現在保留了任何一點,過了終點線
我就無法面對自己。
吃了最後的能量膠 (今天的第六個),掠過了最後一個水站。我已放棄追蹤當下的配速
,催下去!催下去!平均心跳攻上了 180bpm, 雖然沒有撞牆的感覺,但我已經沒辦法再
加速。身體的感覺就像奔跑在水裡,明明這麼努力,腳步卻沒辦法跨出最美的弧線距離。
來到最後的密西根大道,民眾開始聚集,歇斯底里地吶喊。回應著他們的期待,包含我在
內的所有跑者卯足的最後一點力,衝向最後的羅斯福坡。最後的左轉,看到遠方的計時板
來到 2:40....
終點線旁的觀眾席稀稀疏疏,好像是因為下雨的關係,就連付費的 VIP 席都沒有甚麼人
氣。我在最後關頭超越了一名看似已經放棄的跑者,對他喊了一聲 "Come on! Let's
bring it home!"
Finish Time: 2:40:41
過了終點我在原地呆站了兩秒,如跑馬燈般閃過了千頭萬緒:二十週的訓練、賽前的宣言
、跑友們的打氣...。我轉身向終點線鞠了個躬,感覺一陣電流從腳底直竄頭頂、胃部隨
之痙攣。
雖然有一點點不甘心,但我知道 2:40 就是我今天能繳出的最好表現了。
走在回到取物區的路上,經過的上百名義工給了上千次的恭喜。看著逐漸放晴的天,也只
好給老天爺一個苦笑。一陣鼻酸後紅了眼眶,但是眼淚沒有掉下來。那是結合了辛苦與不
甘心的五味雜陳,同時又覺得拼戰至此,哪裡還有什麼遺憾?
---
我找了一張寄物區旁邊的板凳,一面滑著官方 APP 看賽事結果,一面也追蹤幾個跑友的
情況。太太已經順利過了 25K,而且跟我不一樣,她一點都沒有慢下來的意思。這是我第
一次幫自己以外的人設計課表,她賽前最長的訓練就是 17 英里 (27 公里)。儘管理論上
能夠完成,實際上會發生什麼事誰也說不清楚。
希望她有記得吃能量膠,希望她的配速不要急躁,希望她不要被風雨影響太多...
還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我就趁著機會跟其他跑友寒暄閒聊。問到多數人對今天比賽的感
受都差不多:「說不上嚴苛,但也遠比想像中不容易」。拋開了賽前的緊張氣氛,賽後大
家閒話家常好不愜意。美中不足是雖然官方提供了 Goose Island 啤酒,但在這寒風中沒
看到幾個人伸手去拿來享用。
手機追蹤看見太太穩健通過了 40K, 我明白她沒問題了。我換上了保暖衣物,慢慢往終點
線方向走回去。
Finish Time: 3:53:54
以 6 分鐘之譜完美達標。後半馬甚至只比慢了一分鐘,比我這個所謂教練跑得更沉著、
更穩定。
看著她從遠遠的地方走來,疲憊的神情中透露著燦爛的笑,給了她一個擁抱,知道這次的
首馬,會成為她一輩子的記憶。
---
隔天,走在安靜的千禧公園,幾乎每個見到的遊客都是昨天的完賽者,大家互道恭喜。
這個從五月就開始的馬拉松賽季,就這麼結束了。
有些人像是 Mo Farah, 大迫傑, 或是太太一樣取得了預期的成功;更有人像是 Galen
Rupp, Gwen Jorgensen, 川內優輝, 或者是我一樣留下了些許遺憾。但這就是馬拉松一再
教給我們的事,你無法掌握一切,只能在各種條件下,全力以赴,以求在終點遇見更好的
自己。
這篇文特地選在路跑板發,是因為這裡是我的起點。謝謝從以前到現在一直互相打氣的板
眾,希望有朝一日能真正成就夢想,而在那之前我都不會放棄的。
謝謝大家!
--
Tags:
路跑
All Comments

By Jacob
at 2018-10-11T01:49
at 2018-10-11T01:49

By Sierra Rose
at 2018-10-11T19:05
at 2018-10-11T19:05

By Skylar Davis
at 2018-10-12T12:20
at 2018-10-12T12:20

By Connor
at 2018-10-13T05:36
at 2018-10-13T05:36

By Una
at 2018-10-13T22:51
at 2018-10-13T22:51

By Genevieve
at 2018-10-14T16:07
at 2018-10-14T16:07

By Isabella
at 2018-10-15T09:22
at 2018-10-15T09:22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10-16T02:38
at 2018-10-16T02:38

By Hedda
at 2018-10-16T19:53
at 2018-10-16T19:53

By Tom
at 2018-10-17T13:09
at 2018-10-17T13:09

By Wallis
at 2018-10-18T06:24
at 2018-10-18T06:24

By Robert
at 2018-10-18T23:40
at 2018-10-18T23:40

By Caitlin
at 2018-10-19T16:55
at 2018-10-19T16:55

By Kumar
at 2018-10-20T10:11
at 2018-10-20T10:11

By Agatha
at 2018-10-21T03:26
at 2018-10-21T03:26

By Hardy
at 2018-10-21T20:42
at 2018-10-21T20:42

By Hardy
at 2018-10-22T13:57
at 2018-10-22T13:57

By Yuri
at 2018-10-23T07:13
at 2018-10-23T07:13

By Delia
at 2018-10-24T00:28
at 2018-10-24T00:28

By Puput
at 2018-10-24T17:44
at 2018-10-24T17:44

By Rebecca
at 2018-10-25T10:59
at 2018-10-25T10:59

By Jacky
at 2018-10-26T04:15
at 2018-10-26T04:15

By Dora
at 2018-10-26T21:30
at 2018-10-26T21:30

By Charlie
at 2018-10-27T14:46
at 2018-10-27T14:46

By Kama
at 2018-10-28T08:01
at 2018-10-28T08:01

By Gilbert
at 2018-10-29T01:17
at 2018-10-29T01:17

By Emily
at 2018-10-29T18:32
at 2018-10-29T18:32

By Ivy
at 2018-10-30T11:48
at 2018-10-30T11:48

By Edwina
at 2018-10-31T05:03
at 2018-10-31T05:03

By Jessica
at 2018-10-31T22:19
at 2018-10-31T22:19

By Quintina
at 2018-11-01T15:34
at 2018-11-01T15:34

By Charlie
at 2018-11-02T08:50
at 2018-11-02T08:50

By Oliver
at 2018-11-03T02:05
at 2018-11-03T02:05

By Xanthe
at 2018-11-03T19:21
at 2018-11-03T19:21

By Gary
at 2018-11-04T12:36
at 2018-11-04T12:36

By Harry
at 2018-11-05T05:52
at 2018-11-05T05:52

By Edith
at 2018-11-05T23:07
at 2018-11-05T23:07

By Xanthe
at 2018-11-06T16:23
at 2018-11-06T16:23

By Victoria
at 2018-11-07T09:38
at 2018-11-07T09:38

By Caroline
at 2018-11-08T02:54
at 2018-11-08T02:54

By Tristan Cohan
at 2018-11-08T20:09
at 2018-11-08T20:09

By Heather
at 2018-11-09T13:25
at 2018-11-09T13:25

By Kyle
at 2018-11-10T06:40
at 2018-11-10T06:40

By Delia
at 2018-11-10T23:56
at 2018-11-10T23:56

By Iris
at 2018-11-11T17:11
at 2018-11-11T17:11

By Yuri
at 2018-11-12T10:27
at 2018-11-12T10:27

By Kristin
at 2018-11-13T03:42
at 2018-11-13T03:42

By Blanche
at 2018-11-13T20:58
at 2018-11-13T20:58

By Caitlin
at 2018-11-14T14:13
at 2018-11-14T14:13

By Lucy
at 2018-11-15T07:29
at 2018-11-15T07:29

By Damian
at 2018-11-16T00:44
at 2018-11-16T00:44

By Margaret
at 2018-11-16T18:00
at 2018-11-16T18:00

By Enid
at 2018-11-17T11:15
at 2018-11-17T11:15

By Olivia
at 2018-11-18T04:31
at 2018-11-18T04:31

By Ingrid
at 2018-11-18T21:46
at 2018-11-18T21:46

By Edith
at 2018-11-19T15:02
at 2018-11-19T15:02

By Noah
at 2018-11-20T08:17
at 2018-11-20T08:17

By Valerie
at 2018-11-21T01:33
at 2018-11-21T01:33

By Aaliyah
at 2018-11-21T18:48
at 2018-11-21T18:48

By Candice
at 2018-11-22T12:04
at 2018-11-22T12:04

By Jacky
at 2018-11-23T05:19
at 2018-11-23T05:19

By Mia
at 2018-11-23T22:35
at 2018-11-23T22:35

By Candice
at 2018-11-24T15:50
at 2018-11-24T15:50

By Dorothy
at 2018-11-25T09:06
at 2018-11-25T09:06

By David
at 2018-11-26T02:21
at 2018-11-26T02:21

By Kristin
at 2018-11-26T19:37
at 2018-11-26T19:37

By Zenobia
at 2018-11-27T12:52
at 2018-11-27T12:52

By Hedy
at 2018-11-28T06:08
at 2018-11-28T06:08

By Iris
at 2018-11-28T23:23
at 2018-11-28T23:23

By Emily
at 2018-11-29T16:39
at 2018-11-29T16:39

By Sandy
at 2018-11-30T09:54
at 2018-11-30T09:54

By Mary
at 2018-12-01T03:10
at 2018-12-01T03:10

By Dora
at 2018-12-01T20:25
at 2018-12-01T20:25

By Sarah
at 2018-12-02T13:41
at 2018-12-02T13:41

By Olive
at 2018-12-03T06:56
at 2018-12-03T06:56

By Annie
at 2018-12-04T00:12
at 2018-12-04T00:12

By Joe
at 2018-12-04T17:27
at 2018-12-04T17:27

By Zanna
at 2018-12-05T10:43
at 2018-12-05T10:43

By Tom
at 2018-12-06T03:58
at 2018-12-06T03:58

By Kyle
at 2018-12-06T21:14
at 2018-12-06T21:14

By Wallis
at 2018-12-07T14:29
at 2018-12-07T14:29

By George
at 2018-12-08T07:45
at 2018-12-08T07:45

By Regina
at 2018-12-09T01:00
at 2018-12-09T01:00

By Rebecca
at 2018-12-09T18:16
at 2018-12-09T18:16

By Todd Johnson
at 2018-12-10T11:31
at 2018-12-10T11:31

By Tom
at 2018-12-11T04:47
at 2018-12-11T04:47

By Elizabeth
at 2018-12-11T22:02
at 2018-12-11T22:02

By Rebecca
at 2018-12-12T15:18
at 2018-12-12T15:18

By Rebecca
at 2018-12-13T07:34
at 2018-12-13T07:34

By Quintina
at 2018-12-14T00:50
at 2018-12-14T00:50

By Gilbert
at 2018-12-14T18:05
at 2018-12-14T18:05

By Emma
at 2018-12-15T11:21
at 2018-12-15T11:21

By Madame
at 2018-12-16T04:36
at 2018-12-16T04:36

By Suhail Hany
at 2018-12-16T21:52
at 2018-12-16T21:52

By Elizabeth
at 2018-12-17T15:07
at 2018-12-17T15:07

By Hazel
at 2018-12-18T08:23
at 2018-12-18T08:23

By Hedwig
at 2018-12-19T01:38
at 2018-12-19T01:38

By Zora
at 2018-12-19T18:54
at 2018-12-19T18:54

By Edward Lewis
at 2018-12-20T12:09
at 2018-12-20T12:09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12-21T05:25
at 2018-12-21T05:25

By Sandy
at 2018-12-21T22:40
at 2018-12-21T22:40

By Agnes
at 2018-12-22T15:56
at 2018-12-22T15:56

By Thomas
at 2018-12-23T09:11
at 2018-12-23T09:11

By Audriana
at 2018-12-24T02:27
at 2018-12-24T02:27

By Margaret
at 2018-12-24T19:42
at 2018-12-24T19:42

By Ivy
at 2018-12-25T12:58
at 2018-12-25T12:58

By Catherine
at 2018-12-26T06:13
at 2018-12-26T06:13

By Erin
at 2018-12-26T23:29
at 2018-12-26T23:29

By Carol
at 2018-12-27T16:44
at 2018-12-27T16:44

By Zenobia
at 2018-12-28T10:00
at 2018-12-28T10:00

By Yedda
at 2018-12-29T03:15
at 2018-12-29T03:15

By Lauren
at 2018-12-29T20:31
at 2018-12-29T20:31

By Zenobia
at 2018-12-30T13:46
at 2018-12-30T13:46

By Una
at 2018-12-31T07:02
at 2018-12-31T07:02

By Jake
at 2019-01-01T00:17
at 2019-01-01T00:17

By Olive
at 2019-01-01T17:33
at 2019-01-01T17:33

By Blanche
at 2019-01-02T10:48
at 2019-01-02T10:48

By Catherine
at 2019-01-03T03:05
at 2019-01-03T03:05

By Daph Bay
at 2019-01-03T20:21
at 2019-01-03T20:21

By Erin
at 2019-01-04T13:36
at 2019-01-04T13:36

By Puput
at 2019-01-05T06:52
at 2019-01-05T06:52

By Poppy
at 2019-01-06T00:07
at 2019-01-06T00:07

By Frederic
at 2019-01-06T17:23
at 2019-01-06T17:23

By Hedy
at 2019-01-07T10:38
at 2019-01-07T10:38

By Elizabeth
at 2019-01-08T03:54
at 2019-01-08T03:54

By Una
at 2019-01-08T21:09
at 2019-01-08T21:09

By Ina
at 2019-01-09T14:25
at 2019-01-09T14:25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9-01-10T07:40
at 2019-01-10T07:40

By Agatha
at 2019-01-11T00:56
at 2019-01-11T00:56

By Rosalind
at 2019-01-11T18:11
at 2019-01-11T18:11

By Wallis
at 2019-01-12T11:27
at 2019-01-12T11:27

By Una
at 2019-01-13T04:42
at 2019-01-13T04:42

By Necoo
at 2019-01-13T21:58
at 2019-01-13T21:5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9-01-14T15:13
at 2019-01-14T15:13

By Franklin
at 2019-01-15T08:29
at 2019-01-15T08:29

By Wallis
at 2019-01-16T01:44
at 2019-01-16T01:44

By Faithe
at 2019-01-16T19:00
at 2019-01-16T19:00

By Quanna
at 2019-01-17T12:15
at 2019-01-17T12:15

By Jessica
at 2019-01-18T05:31
at 2019-01-18T05:31

By Doris
at 2019-01-18T22:46
at 2019-01-18T22:46

By Caroline
at 2019-01-19T16:02
at 2019-01-19T16:02

By Todd Johnson
at 2019-01-20T09:17
at 2019-01-20T09:17

By Thomas
at 2019-01-21T02:33
at 2019-01-21T02:33

By Thomas
at 2019-01-21T19:48
at 2019-01-21T19:48

By Yedda
at 2019-01-22T13:04
at 2019-01-22T13:04

By Ophelia
at 2019-01-23T06:19
at 2019-01-23T06:19

By Yedda
at 2019-01-23T23:35
at 2019-01-23T23:35

By Margaret
at 2019-01-24T16:50
at 2019-01-24T16:50

By Suhail Hany
at 2019-01-25T10:06
at 2019-01-25T10:06

By Charlotte
at 2019-01-26T03:21
at 2019-01-26T03:21

By Cara
at 2019-01-26T20:37
at 2019-01-26T20:37

By Jake
at 2019-01-27T13:52
at 2019-01-27T13:52

By Blanche
at 2019-01-28T07:08
at 2019-01-28T07:08

By Dora
at 2019-01-29T00:23
at 2019-01-29T00:23

By Charlie
at 2019-01-29T17:39
at 2019-01-29T17:39

By Kyle
at 2019-01-30T10:54
at 2019-01-30T10:54

By Ursula
at 2019-01-31T04:10
at 2019-01-31T04:10

By Oliver
at 2019-01-31T21:25
at 2019-01-31T21:25

By Elvira
at 2019-02-01T14:41
at 2019-02-01T14:41

By Puput
at 2019-02-02T07:56
at 2019-02-02T07:56

By Charlotte
at 2019-02-03T01:12
at 2019-02-03T01:12

By Kumar
at 2019-02-03T18:27
at 2019-02-03T18:27

By Edward Lewis
at 2019-02-04T11:43
at 2019-02-04T11:43

By James
at 2019-02-05T04:58
at 2019-02-05T04:58

By Olivia
at 2019-02-05T22:14
at 2019-02-05T22:14

By Edwina
at 2019-02-06T15:29
at 2019-02-06T15:29

By Steve
at 2019-02-07T08:45
at 2019-02-07T08:45

By Eartha
at 2019-02-08T02:00
at 2019-02-08T02:00

By Eartha
at 2019-02-08T19:16
at 2019-02-08T19:16

By James
at 2019-02-09T12:31
at 2019-02-09T12:31

By Robert
at 2019-02-10T05:47
at 2019-02-10T05:47

By Una
at 2019-02-10T23:02
at 2019-02-10T23:02
Related Posts
有papago之外的心率錶推薦嗎?

By Ingrid
at 2018-10-09T16:54
at 2018-10-09T16:54
在台灣路跑的不適應

By Irma
at 2018-10-09T12:15
at 2018-10-09T12:15
下雨了我們怎麼辦

By Oliver
at 2018-10-09T11:18
at 2018-10-09T11:18
2019Kinyawpan湖光山色超級馬拉松

By Yedda
at 2018-10-09T10:26
at 2018-10-09T10:26
跑步中小腿很痠

By Agnes
at 2018-10-09T07:48
at 2018-10-09T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