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道家無為法的理論與哲學 - 冥想,靜坐 Meditation

Rae avatar
By Rae
at 2011-11-24T19:09

Table of Contents

道家真的要談修道的話,是用元神那種狀態來修,而不是識神。

元神與識神的定義,這兩篇已經詮譯的很好了:
文章代碼(AID): #1Awd4T-P
文章代碼(AID): #1BmywmK9

若是不用識神修道,則是非使用無為法不可。

無為法本身又符合道家自然無為的哲學。

方法、理論、哲學環環相扣,一以貫之……

但為何持續練無為法的人很少呢?因為覺得沒有感覺啊!覺得沒有
收獲啊!一堆人練沒幾個月就落跑了……(而這種方法非得下個幾年、
甚至幾十年的功夫不可,一開始的進度絕對會輸其他的方法,但後來會
居上的……)

所以,基本上無為法還是比較適合年輕又身心狀況不錯的白紙(指
沒接收太多奇奇怪怪這類資訊的人)。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31.221.247 (11/24 19:11)
belphegor:損自己是無為法嗎?? 11/24 23:48
juicelover:山澤損,因為我只顧看美景,錢丟了也不知道,風雷益, 11/24 23:54
juicelover:下大雨,打雷,我乖乖待在家觀察,人反而因自然萬變而 11/24 23:55
juicelover:不爭,所以損跟益就是相對。只在乎守中或是跳脫等等 11/24 23:56
e1q3z9c7:清水是無法中和鹽酸的 11/25 11:29
belphegor:我問錯了 是下意識作出某些行為 12/04 18:21

Tags: 冥想

All Comments

Ophelia avatar
By Ophelia
at 2011-11-29T18:29
損自己是無為法嗎??
Rachel avatar
By Rachel
at 2011-12-04T17:49
山澤損,因為我只顧看美景,錢丟了也不知道,風雷益,
Sierra Rose avatar
By Sierra Rose
at 2011-12-09T17:08
下大雨,打雷,我乖乖待在家觀察,人反而因自然萬變而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11-12-14T16:28
不爭,所以損跟益就是相對。只在乎守中或是跳脫等等
Linda avatar
By Linda
at 2011-12-19T15:48
清水是無法中和鹽酸的
David avatar
By David
at 2011-12-24T15:08
我問錯了 是下意識作出某些行為

入定的定義

Mia avatar
By Mia
at 2011-11-24T14:16
並不是說只有心集中在固定所緣上才會產生樂受, 其他方法不會產生樂受. 而是所緣不明確的話那些樂受不夠強,無法成為禪支. 除非是阿羅漢修四念處才不需要把心集中在明確的範圍內. 在成為阿羅漢之前修四念處時都是只關照五蘊的一小部份 不會關照全部的五蘊. 而且修四念處時禪修所緣一定是五蘊,絕對不能跑到概念法去. 就 ...

入定的定義

Hardy avatar
By Hardy
at 2011-11-24T11:39
首先,是不是一定得用心念集中在某一個目標或標的這種方法,才會 引起樂受,這在我個人、本門前輩還有其他不同門派的前輩大德的經驗及 文字裡,我是否定的。 至於樂受程度要到什麼程度?才等同佛教禪修名詞裡的喜禪支、樂禪 支,這我就不提了,反正佛教一堆法師、禪師寫了一堆文章,你們去比較 看看就好了。 ...

入定的定義

Anthony avatar
By Anthony
at 2011-11-24T10:45
※ 引述《swandance (行雲)》之銘言: : 同意。 : 事實上,我近日寫那些文章,主要不是期望i大能夠接受,更不是為了批判i大。 : 我的動機之一是為佛法而寫。 : 這方面的混淆是重大麻煩,會造成慧命的破壞。 我對自己的回文進行了反思。 起初回應此系列文,是因「心一境性」(乃至後來的「喜禪支」 ...

入定的定義

Kristin avatar
By Kristin
at 2011-11-24T00:23
※ 引述《hvariables (Carl)》之銘言: : 不過ilanese所說的方法, : 究竟是誰發明的? : 到底有那些人修了這種方法達到什麼樣的境界, : 也是解釋的不清不楚. : 而且ilanese所用的某些名詞是佛教所創定義嚴謹的名詞, : 但是定義卻和佛教說法不同且內容不明, : 這樣的話很容 ...

入定的定義

Jack avatar
By Jack
at 2011-11-23T23:47
按照南傳阿毗達摩對心的定義: 心的作用是認知,覺知所緣,這所緣可以是概念法,五蘊,涅槃. 心所則是伴隨著心和心同時生同時滅. 每個心至少會有七個遍一切心心所,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但是ilanese說的無念是能覺知還有樂受, 這種無念的說法對什麼是念什麼是無念定義不明. 不過照南傳阿毗達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