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 冥想,靜坐 Meditation
By Mary
at 2016-07-13T00:43
at 2016-07-13T00:43
Table of Contents
白玉蟾乃丹道南宗大師之一
還有悟真篇之張伯端
也非常的精彩
實修次第
盡顯其中
不求大道出迷徒,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二
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尸。
妻財拋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欺。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痴。
三
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二物會時情性合,五行全處虎龍蟠。
本因戊己為媒娉,遂使夫妻鎮合歡。只候功成朝玉闕,九霞光里駕翔鸞。
四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沉定主賓?
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五
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產玄珠。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
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須知大隱居塵巿,何必深山守靜孤?
※ 引述《yule1224 (恬靜 sweet peace)》之銘言:
: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 ※ [本文轉錄自 Taoism 看板 #1HD4RZPX ]
: 作者: yule1224 (恬靜 sweet peace) 看板: Taoism
: 標題: [轉錄]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 時間: Mon Mar 4 15:01:52 2013
: 感謝傳給我的人,很受用
: 心真是最難駕馭的東西........
: 原來我容易生氣,是因為心不定的關係阿
: 修道真言裡有個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就是,白玉蟾祖師把宋代的理學家周廉溪和邵康節
: 都批評了一下
: ....................................................................
: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直示修道入手理法。未入門者讀之,可據以尋師求法;
: 已入門者詳參,可據以解惑。此次返台適逢新舊曆年假,擬以此文和同學一字一句共參,
: 請同學先通讀數遍,列出疑惑不明處,讓我們一起依口訣參究。
: 恭錄: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 宋·白叟玉蟾子輯
: 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跡,
: 披水覓路矣。
: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在焉。天不言而四時行,
: 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
: 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閒。疲則道隱,閒則道生。胸次浩浩,
: 乃可載道。
: 邪說亂道久矣,采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篤信者、遑遑趨利者,
: 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
: 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
: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臟腑,久之神氣充足。
: 古云:「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穀神存」。
: 靜時煉氣,動時煉心,下學之功畢矣。
: 須節慾。先天必須後天定。
: 動時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裡。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 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
: 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見,做出許多壞事。今欲收拾身心,
: 先從一個愚字起。
: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
: 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
: 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
: 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
: 氣定,外一著也。
: 語謹形正,語端氣峻。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閒處便清閒,此即是道。且更須忙裡偷閒,故人能偷閒便有閒。
: 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
: 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
: 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
: 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蒲團,有何益哉。
: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網牽人,是以道心不進。至人非不憫世,奈世人自糾葛何。
: 今為學子脫此苦惱,略敷數言。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
: 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
: 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 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裡,則氣存矣。
: 居塵不染塵,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 清靜二字是換骨法。
: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 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
: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 靈台不滅,慧覺常存,此道之至寶也。然無形無影,莫可明言。默以心會,不在外求。
: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潤澤,方徵血氣沖和。總要華池養得水足,意樹自然花開。
: 昔人教人,尋孔顏樂處。
: 此樂非章句可能尋,在天命也。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和,始可得之。
: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無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頭須時時返照此處。
: 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命堅。
: 敬慎二字,通天徹地。再無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 人生做事,業傳千古,不過此一點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
: 欲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 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
: 須要時時提醒。
: 人生若幻,須要尋著真身。天下無一件是實,連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這一點靈光。
: 若無所依,到滅度時,何所隨著,豈不哀哉。
: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雲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 學道是樂事。樂則是道,苦則非道。但此樂不比俗人樂耳。
: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於塵事少一分,道力即進一分。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 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
: 世人當知儉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事可以養心,
: 儉於欲可以養精,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若不知儉之道,
: 惟以刻薄慳吝是趨,則於儉之道失之遠矣。
: 無上妙道,原從沉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紜,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
: 一已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人須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 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傢俬攢聚到十分,方稱富足。
: 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體面的窮漢子。分明一條好路,為何不走,可惜一個神仙闕,
: 夜間難道也匆忙。
: 煩惱是伐性之斧,人當於難制處下功。若不將氣質變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 凡學道人,言語行事,必較世俗人要超脫些。若仍走俗人行徑,何貴乎學道。
: 學道先以變化氣質為主,再到與人接物上渾厚些,方是道器。
: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難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
: 濂溪堯夫非此乎,不可專作道家看。要知儒與道是合一的。
: 周邵二子,何嘗出家修行耶。今人將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誤也。
: 春桃多豔,是三冬蘊藏之真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真陰也。
: 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 人為形質所累,年紀一到,則百節風生,四體皆痛。何必地獄,即此便是。
: 倘平日少有靜動,詎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為我所愛,我亦為形所累。
: 若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
: 學道者,首以清心寡慾為主。高枕茅簷,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
: 若紛紛逐逐,何異流俗。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
: 修道之人,未有不靜默者。粗心浮氣,一毫用不得。
: 有問前知者,答曰:「機從心生,事以理斷。以理斷事,人即神也。
: 棄理問神,神亦不告。」
: 凡入玄門,只以靜性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長養。
: 理會此中,就有個究竟,不必定以談玄為道。
: 人心如目也,纖塵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亂。故學道只在定心。
: 若心不定,即紙窗之微,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針之細,為人去取,便生吝惜。
: 又不徒以富貴亂心,得失分念,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
: 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於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虛心。
: 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
: 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
: 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 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
: 有諸內,必形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賢云:「山有美玉,則草木為之不凋。
: 身有妙道,則形骸為之不敗。」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顏色。
: 人心猶火也,弗戢將自焚。防微杜漸,總在一心。
: 天下人不難立志,最怕轉念富貴二字,是鉤人轉念的香餌。
: 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貧寒,即大患難之後。何也,割絕塵累,回頭皆空。
: 故孫真人注《惡疾論》曰:「神仙數十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是塵緣都盡,
: 物我俱忘,毫無轉念,因禍得福也。
: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臥,不為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
: 緊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
: 日日如此,何必頂禮求真仙,便是蓬萊第一座。
: 玄修與釋家不同,釋家呼此形骸為臭皮囊。道家入門,全要保此形體。
: 故形為載道之車,神去形即死,車敗馬即奔。
: 大道之傳,原自不難,是世人錯走路頭,做得如此費力。
: 豈不聞「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
: 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得。」
: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此守中之規也。進道之要,無如問心。
: 故云:「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
: 學道性要頑純,毋用乖巧。其要總在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
: 此大道之總綱也。
: 捷徑之法,推守此一心。陽氣不走,相聚為元海。
: 夫道未有不探討而得者。即三教聖人語錄,無非發天地之秘密,接引後學階梯。
--
還有悟真篇之張伯端
也非常的精彩
實修次第
盡顯其中
不求大道出迷徒,縱負賢才豈丈夫?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貪利祿求榮顯,不覺形容暗瘁枯。試問堆金等山嶽,無常買得不來無?
二
人生雖有百年期,壽夭窮通莫預知。昨日街頭猶走馬,今朝棺內已眠尸。
妻財拋下非君有,罪業將行難自欺。大藥不求爭得遇?遇之不煉是愚痴。
三
學仙須是學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二物會時情性合,五行全處虎龍蟠。
本因戊己為媒娉,遂使夫妻鎮合歡。只候功成朝玉闕,九霞光里駕翔鸞。
四
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緣我獨異於人。自知顛倒由離坎,誰識浮沉定主賓?
金鼎欲留朱里汞,玉池先下水中銀。神功運火非終旦,現出深潭日一輪。
五
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產玄珠。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豈有殊?
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須知大隱居塵巿,何必深山守靜孤?
※ 引述《yule1224 (恬靜 sweet peace)》之銘言:
: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 ※ [本文轉錄自 Taoism 看板 #1HD4RZPX ]
: 作者: yule1224 (恬靜 sweet peace) 看板: Taoism
: 標題: [轉錄]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 時間: Mon Mar 4 15:01:52 2013
: 感謝傳給我的人,很受用
: 心真是最難駕馭的東西........
: 原來我容易生氣,是因為心不定的關係阿
: 修道真言裡有個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就是,白玉蟾祖師把宋代的理學家周廉溪和邵康節
: 都批評了一下
: ....................................................................
: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直示修道入手理法。未入門者讀之,可據以尋師求法;
: 已入門者詳參,可據以解惑。此次返台適逢新舊曆年假,擬以此文和同學一字一句共參,
: 請同學先通讀數遍,列出疑惑不明處,讓我們一起依口訣參究。
: 恭錄: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 宋·白叟玉蟾子輯
: 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如從此入,便得淵源。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跡,
: 披水覓路矣。
: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在焉。天不言而四時行,
: 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
: 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心動神疲,心定神閒。疲則道隱,閒則道生。胸次浩浩,
: 乃可載道。
: 邪說亂道久矣,采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年少者、不篤信者、遑遑趨利者,
: 皆未易言此道。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功夫。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
: 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
: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臟腑,久之神氣充足。
: 古云:「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穀神存」。
: 靜時煉氣,動時煉心,下學之功畢矣。
: 須節慾。先天必須後天定。
: 動時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裡。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 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
: 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見,做出許多壞事。今欲收拾身心,
: 先從一個愚字起。
: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
: 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
: 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要入玄關,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
: 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神定,內一著也。事來心應,事去心止。
: 氣定,外一著也。
: 語謹形正,語端氣峻。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閒處便清閒,此即是道。且更須忙裡偷閒,故人能偷閒便有閒。
: 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
: 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 「四大威儀皆是假,一點靈光才是真。晦藏靈明無多照,方現真如不二身」,則此一點,
: 如劍上鋒,如石中火,一現即去。故修養家,要養聖胎、孕嬰兒者,此也。
: 功夫如不早做,及至精乾血枯,屈曲蒲團,有何益哉。
: 令人慕道者多矣,俗網牽人,是以道心不進。至人非不憫世,奈世人自糾葛何。
: 今為學子脫此苦惱,略敷數言。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
: 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
: 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 養氣只在收心。心在腔子裡,則氣存矣。
: 居塵不染塵,乃上品也。其次避之。
: 清靜二字是換骨法。
: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 虛之又虛,與天合體。空空空,空中有實功。若還純寂滅,終是落頑空。
: 靜坐者,不在坐時靜,要在常時靜。
: 靈台不滅,慧覺常存,此道之至寶也。然無形無影,莫可明言。默以心會,不在外求。
: 神乃心之苗也。面色潤澤,方徵血氣沖和。總要華池養得水足,意樹自然花開。
: 昔人教人,尋孔顏樂處。
: 此樂非章句可能尋,在天命也。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和,始可得之。
: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無益。得一刻,便做一刻,念頭須時時返照此處。
: 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命堅。
: 敬慎二字,通天徹地。再無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 人生做事,業傳千古,不過此一點神光耳。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靜不能養。
: 欲至極虛極靈地位,須煉此能生、能養功夫。
: 道心常現,則凡念自退。一時忘道,則起一時之凡念。一念忘道,則起一念之凡情。
: 須要時時提醒。
: 人生若幻,須要尋著真身。天下無一件是實,連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這一點靈光。
: 若無所依,到滅度時,何所隨著,豈不哀哉。
: 焚香烹茶,是道也。即看山水雲霞,亦是道。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團上求道。
: 學道是樂事。樂則是道,苦則非道。但此樂不比俗人樂耳。
: 居塵世中應酬,最是妨道。人能於塵事少一分,道力即進一分。幻緣不破,終無著處。
: 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
: 世人當知儉之道,儉於目可以養神,儉於言可以養氣,儉於事可以養心,
: 儉於欲可以養精,儉於心可以出生死,是儉為萬化之柄。若不知儉之道,
: 惟以刻薄慳吝是趨,則於儉之道失之遠矣。
: 無上妙道,原從沉潛幽靜中得來。若是一念紛紜,則萬緣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
: 一已尚不能照應,何暇及他事哉。人須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 玄功不但要養氣足精,仍宜運髓補腦。傢俬攢聚到十分,方稱富足。
: 倘身中稍有缺乏,便是空體面的窮漢子。分明一條好路,為何不走,可惜一個神仙闕,
: 夜間難道也匆忙。
: 煩惱是伐性之斧,人當於難制處下功。若不將氣質變化完善,怎得成善士。
: 凡學道人,言語行事,必較世俗人要超脫些。若仍走俗人行徑,何貴乎學道。
: 學道先以變化氣質為主,再到與人接物上渾厚些,方是道器。
: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難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
: 濂溪堯夫非此乎,不可專作道家看。要知儒與道是合一的。
: 周邵二子,何嘗出家修行耶。今人將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誤也。
: 春桃多豔,是三冬蘊藏之真陽也。秋菊多黃,是三伏聚養之真陰也。
: 此中玄理,意會者得之。
: 人為形質所累,年紀一到,則百節風生,四體皆痛。何必地獄,即此便是。
: 倘平日少有靜動,詎可免此一段苦楚。故形為我所愛,我亦為形所累。
: 若將此一段靈性,做到把握得住時,出生入死,總由我使喚。
: 學道者,首以清心寡慾為主。高枕茅簷,肆志竹窗,方是道家逸品。
: 若紛紛逐逐,何異流俗。陶養性情,變化氣質,二語乃入門之始事也。
: 修道之人,未有不靜默者。粗心浮氣,一毫用不得。
: 有問前知者,答曰:「機從心生,事以理斷。以理斷事,人即神也。
: 棄理問神,神亦不告。」
: 凡入玄門,只以靜性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長養。
: 理會此中,就有個究竟,不必定以談玄為道。
: 人心如目也,纖塵入目,目必不安。小事入心,此心即亂。故學道只在定心。
: 若心不定,即紙窗之微,為人扯破,必生怒忿;一針之細,為人去取,便生吝惜。
: 又不徒以富貴亂心,得失分念,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聞即撥去,莫將心受。
: 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入於心。是心不外受,名曰虛心。
: 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
: 仙經云:專精養神,不為物雜謂之清。反神復氣,安而不動謂之靜。
: 制念以定志,靜身以安神,保氣以存精。思慮兼忘,冥想內觀,則身神並一。
: 身神並一,則近真矣。
: 垢漸去而鏡明,心漸息而性澄。養成一泓秋水,我不求鏡物,而物自入我鏡中。
: 有諸內,必形諸外,一毫也假不得。前賢云:「山有美玉,則草木為之不凋。
: 身有妙道,則形骸為之不敗。」故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顏色。
: 人心猶火也,弗戢將自焚。防微杜漸,總在一心。
: 天下人不難立志,最怕轉念富貴二字,是鉤人轉念的香餌。
: 所以每每得道者,非貧寒,即大患難之後。何也,割絕塵累,回頭皆空。
: 故孫真人注《惡疾論》曰:「神仙數十人,皆因惡疾而得仙道」,是塵緣都盡,
: 物我俱忘,毫無轉念,因禍得福也。
: 凡修道之人,一手握住此物,行住坐臥,不為外動,安如泰山,不動不搖。
: 緊閉四門,使十三賊人,不得外入,身中之寶,不使內出。
: 日日如此,何必頂禮求真仙,便是蓬萊第一座。
: 玄修與釋家不同,釋家呼此形骸為臭皮囊。道家入門,全要保此形體。
: 故形為載道之車,神去形即死,車敗馬即奔。
: 大道之傳,原自不難,是世人錯走路頭,做得如此費力。
: 豈不聞「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空時和氣注,氣歸元海壽無窮」。
: 又曰:「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真精道難得。」
: 「一念動時皆是火,萬緣寂處即生真」,此守中之規也。進道之要,無如問心。
: 故云:「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
: 學道性要頑純,毋用乖巧。其要總在將心放在何思何慮之地,不識不知之天,
: 此大道之總綱也。
: 捷徑之法,推守此一心。陽氣不走,相聚為元海。
: 夫道未有不探討而得者。即三教聖人語錄,無非發天地之秘密,接引後學階梯。
--
Tags:
冥想
All Comments
By Audriana
at 2016-07-14T00:54
at 2016-07-14T00:54
Related Posts
哈欠流淚
By John
at 2016-07-13T00:35
at 2016-07-13T00:35
靜坐姿勢 腿伸直?貼牆?
By Catherine
at 2016-07-13T00:31
at 2016-07-13T00:31
打坐哭泣
By Bethany
at 2016-07-13T00:28
at 2016-07-13T00:28
玄關一竅
By Belly
at 2016-07-13T00:06
at 2016-07-13T00:06
靜坐過久會氣動,以及對治妄念的方法
By Isabella
at 2016-07-13T00:00
at 2016-07-13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