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守竅(初學者參考用) - 冥想,靜坐 Meditation

By Odelette
at 2011-12-01T16:04
at 2011-12-01T16:0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a77788897 (飛魚)》之銘言:
: 我最近在睡前大概晚上10點多會打坐個20分鐘
: 但是常常有一個問題
: 就是打坐後頭會重重的 然後我就跑去睡覺
: 而睡覺都會睡很久 都會睡到中午= =
: 平常沒有打坐就不會睡這麼久
: 而且還常常是做惡夢 所以睡起來也沒有睡很爽的感覺....
: 怎麼辦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小弟在本版是菜鳥一隻,但是3行實在沒辦法表達清楚,還是發個文來講。
因為您的背景描述的不夠清楚,所以很難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是開放式的
靜坐還是專注型的?是意守一處還是守呼吸?還是放任它胡思亂想?
對初學者來說,開放式靜坐不是很好掌握,念頭是否會自然止息,影響的因素太
多,日有所思,如果生活上壓力太大,坐了之後放不下,一定還是會想,效果好
不到哪裡去。
專注型靜坐的通常會挑一個方式來讓自己專心,守呼吸、守下丹田、守聲音、守
外在光源。傳統是意守丹田。
守身上的竅有它的好處,除了讓雜念不生,最基本的作用它會引動身上的氣聚集
,比起守外景只是專注不起雜念看起來就像賺到了。只是它不好掌握輕重。
身體裡的氣總量就是那麼多,原本它順著經脈按系統預設在走,現在轉為手動控
制,意守丹田氣就聚於丹田,其他地方的氣自然就少了,如果沒有好好收好功,
基於壓力差,免不了下坐之後會有一些真氣倒流、走火之類的偏差,可以說練命
功的偏差多半都起於不均衡。
前人說:意守不宜過輕、不宜過重。就是希望這個手動調控的幅度不要太大,以免
超出系統所能承受的容忍值。將時間拉長,讓五臟六腑、全身經脈也能逐漸適應這
樣的改變。
問題在於:初學者如何知道意念用得輕了?重了?沒有雜念是可以知道意念用得夠
,但往往感覺到身體出了毛病才知道用意太重,沒有氣感的當下,也只能傻傻的試
,一直要到有了氣感,這輕重之間才比較好拿捏。
所謂氣感,意守的地方會引動氣的聚集,氣集中之後該處會有活潑、蠢蠢欲動的感
覺,如果氣脈空間不夠寬,又聚集了大量的氣,也會出現脹、滿的感覺。
我自己高中的時候氣感是出現的很快,我用的方法比較特殊,是放鬆法,對初學者
來說入門快,弊端也少。
初學者感覺不到何謂氣,也做不到「觀想身上的一個點」,甚至眼睛閉了丹田在
哪也不知道,所謂「臍下三寸、入內一寸半」只能瞎矇。如果您就是這樣的人
,建議靜坐時可以試試看感受一下地心引力,靜靜體會一下五臟六腑的重量,
感覺到了重量,也就是該處有放鬆、有下沉,各個器官都下沉放鬆了,
再接著放鬆氣也會往下沉,氣下沉了不必特別的意守它自然就會歸入下丹田,
丹田撐滿了不可能還沒有氣感。
在試放鬆法的過程也能檢視自己姿勢正不正確,完全放鬆而不倒不駝背,才是正確
的打坐姿勢。
當然守竅不是唯一方法,不守直接針對意念下功夫也是不錯的,只是比較不好入手而
已,何況好不好入手也是因人而異,選自己適合的功法最重要。
之前打坐到全身發冷的毛病,經過一陣子止觀法、自然歸竅的打坐之後已經沒事了,
不再會打坐中全身汗溼,從開始到結束都是暖洋洋的,也不會有晚上打坐睡不著
、早上打坐整天想睡的狀況了,感謝各位的建議,氣的運行真的不要自己手動調
控,很容易出問題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還是選穩妥的方法才好。
--
: 我最近在睡前大概晚上10點多會打坐個20分鐘
: 但是常常有一個問題
: 就是打坐後頭會重重的 然後我就跑去睡覺
: 而睡覺都會睡很久 都會睡到中午= =
: 平常沒有打坐就不會睡這麼久
: 而且還常常是做惡夢 所以睡起來也沒有睡很爽的感覺....
: 怎麼辦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
小弟在本版是菜鳥一隻,但是3行實在沒辦法表達清楚,還是發個文來講。
因為您的背景描述的不夠清楚,所以很難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是開放式的
靜坐還是專注型的?是意守一處還是守呼吸?還是放任它胡思亂想?
對初學者來說,開放式靜坐不是很好掌握,念頭是否會自然止息,影響的因素太
多,日有所思,如果生活上壓力太大,坐了之後放不下,一定還是會想,效果好
不到哪裡去。
專注型靜坐的通常會挑一個方式來讓自己專心,守呼吸、守下丹田、守聲音、守
外在光源。傳統是意守丹田。
守身上的竅有它的好處,除了讓雜念不生,最基本的作用它會引動身上的氣聚集
,比起守外景只是專注不起雜念看起來就像賺到了。只是它不好掌握輕重。
身體裡的氣總量就是那麼多,原本它順著經脈按系統預設在走,現在轉為手動控
制,意守丹田氣就聚於丹田,其他地方的氣自然就少了,如果沒有好好收好功,
基於壓力差,免不了下坐之後會有一些真氣倒流、走火之類的偏差,可以說練命
功的偏差多半都起於不均衡。
前人說:意守不宜過輕、不宜過重。就是希望這個手動調控的幅度不要太大,以免
超出系統所能承受的容忍值。將時間拉長,讓五臟六腑、全身經脈也能逐漸適應這
樣的改變。
問題在於:初學者如何知道意念用得輕了?重了?沒有雜念是可以知道意念用得夠
,但往往感覺到身體出了毛病才知道用意太重,沒有氣感的當下,也只能傻傻的試
,一直要到有了氣感,這輕重之間才比較好拿捏。
所謂氣感,意守的地方會引動氣的聚集,氣集中之後該處會有活潑、蠢蠢欲動的感
覺,如果氣脈空間不夠寬,又聚集了大量的氣,也會出現脹、滿的感覺。
我自己高中的時候氣感是出現的很快,我用的方法比較特殊,是放鬆法,對初學者
來說入門快,弊端也少。
初學者感覺不到何謂氣,也做不到「觀想身上的一個點」,甚至眼睛閉了丹田在
哪也不知道,所謂「臍下三寸、入內一寸半」只能瞎矇。如果您就是這樣的人
,建議靜坐時可以試試看感受一下地心引力,靜靜體會一下五臟六腑的重量,
感覺到了重量,也就是該處有放鬆、有下沉,各個器官都下沉放鬆了,
再接著放鬆氣也會往下沉,氣下沉了不必特別的意守它自然就會歸入下丹田,
丹田撐滿了不可能還沒有氣感。
在試放鬆法的過程也能檢視自己姿勢正不正確,完全放鬆而不倒不駝背,才是正確
的打坐姿勢。
當然守竅不是唯一方法,不守直接針對意念下功夫也是不錯的,只是比較不好入手而
已,何況好不好入手也是因人而異,選自己適合的功法最重要。
之前打坐到全身發冷的毛病,經過一陣子止觀法、自然歸竅的打坐之後已經沒事了,
不再會打坐中全身汗溼,從開始到結束都是暖洋洋的,也不會有晚上打坐睡不著
、早上打坐整天想睡的狀況了,感謝各位的建議,氣的運行真的不要自己手動調
控,很容易出問題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還是選穩妥的方法才好。
--
Tags:
冥想
All Comments

By Barb Cronin
at 2011-12-03T12:45
at 2011-12-03T12:45

By Caitlin
at 2011-12-05T09:26
at 2011-12-05T09:26

By Kama
at 2011-12-07T06:08
at 2011-12-07T06:08

By Puput
at 2011-12-09T02:49
at 2011-12-09T02:49

By Hedwig
at 2011-12-10T23:30
at 2011-12-10T23:30

By Ingrid
at 2011-12-12T20:12
at 2011-12-12T20:12

By Poppy
at 2011-12-14T16:53
at 2011-12-14T16:53

By George
at 2011-12-16T13:34
at 2011-12-16T13:34

By Rae
at 2011-12-18T10:16
at 2011-12-18T10:16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1-12-20T06:57
at 2011-12-20T06:57
Related Posts
入定的定義

By Franklin
at 2011-11-29T19:22
at 2011-11-29T19:22
入定的定義

By Damian
at 2011-11-29T16:28
at 2011-11-29T16:28
入定的定義

By Isla
at 2011-11-25T20:28
at 2011-11-25T20:28
入定的定義

By Vanessa
at 2011-11-25T18:48
at 2011-11-25T18:48
入定的定義

By Caitlin
at 2011-11-25T18:36
at 2011-11-25T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