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處禪觀修法(六) 阿姜念 - 冥想,靜坐 Meditation

Delia avatar
By Delia
at 2010-10-12T01:43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CipqKmB ]

作者: hvariables (Carl) 看板: Buddhism
標題: [轉錄] 身念處禪觀修法(六) 阿姜念
時間: Tue Oct 12 00:36:31 2010

與學生的會談

(注:這些從錄音帶節錄下來的會談,多數從和東北省分來布堪甲那南寺參訪的比丘的小
參當中所選出來的,這些比丘計畫教導別人毗婆奢那修法,所以他們的會談較具有代表性
。從個個不同禪修中心,參與這種修法平均人數的正常取樣,平均每十人當中有:五位是
女眾,三位是比丘,三位是男居士。)

(第一個學生是一位比丘,練習毗婆奢那修法已經一個月左右。)

阿姜念:你如何知道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

學 生:我只是用心知道。

阿姜念:你說的「用心」知道是什麼意思?

學 生:我知道我坐的樣子是坐的色身,我走的樣子是走的色身。

阿姜念: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是用眼睛看到的嗎?

學 生:眼睛只能見到顏色或形狀,而不能見到坐的色身等等。但心能了知坐的色身等。

阿姜念:當你知道坐的色身,你是用想像的或者其他方式?

學 生:我是用覺照得知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想像或覺照--他們是同或異?

學 生:想像是在心中一再重複告訴自己是坐的色身。但,覺照的方式是知道坐的樣子即
是坐的色身。

阿姜念:對。

(隔天)

阿姜念:從你來這裏修到現在,覺得怎樣?

學 生:我似乎無法持續觀照身心。

阿姜念:能否持續觀照身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記住,你是否以正確的方式修行。不要去
想結果,如果你有正確的因,自然就會有正確的果。修行正確與否取決於你對修法是否有
正確的瞭解。如果你有正確的瞭解你會知道什麼是「覺照」。不瞭解什麼是「覺照」就不
知道怎麼修。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預防煩惱,你就沒有正確地如理作意。如果你不如理作意
你就不知道如何預防煩惱。

你修的時候那一樣觀察較多,是身或心?

學 生:身,走的色身。

阿姜念:為什麼?

學 生:因為走的色身比較容易觀照。它比較大,比其他姿勢更容易得力。

阿姜念:你想用走來觀照是因為對你較容易得力?

學 生:有時是,有時並非如此。

阿姜念:如果你用走的色身來觀照是其他理由(而非治苦的話),這說明你喜歡走的色身
,你已經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告訴你要用行、住、坐、臥四種姿勢來修毗婆奢那,你知
道為什麼嗎? 學 生:清楚明瞭這四種姿勢,並知道是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當你改變姿勢的時候你怎麼知道你是否正確地如理作意了呢?

學 生:我必須知道舊的姿勢是苦,而且是身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當你坐或走的時候,你知道你為什麼坐或走嗎?

學 生:是為了改變姿勢來治苦。

阿姜念:對,你的觀念正確。走,不是為了樂趣,為了見法或是因為走的姿勢較易得力,
這些都不對。如果你的知見錯誤,你就不可能證得涅盤。錯誤的修法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
結果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特別觀照改變姿勢的時候,你必須清楚改變姿勢是為了治苦。你越能體會
到為什麼改變姿勢,就越得力於毗婆奢那的修法。知道改變姿勢的原因能幫助你瞭解「苦
」。你越瞭解苦,就會越想滅苦--除去對身心(五蘊)的執著。

你想從走的姿勢當中見法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從走的姿勢當中見到什麼樣的法?

學 生:當我走的時候,我覺得走的姿勢較其他姿勢容易得力,我知道是苦迫使色身去走
,但我也覺得我想要走。

阿姜念:用貪念走路是不能防止煩惱的,這樣子煩惱會步步跟隨著你。如果你認為走路會
帶給你好處的話,你是不可能見到法的。我說要從走當中見到法的道理是你必須知道走的
色身是苦、無常、不實在的,而苦的感受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你還沒走以前就已經沒有正
確地如理作意了,你認為走是好的,是實在的,因此煩惱早已潛伏在走路之中而障礙你見
道了。因此如理作意對毗婆奢那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隔天)

阿姜念:現在,你已經瞭解修法了。你相信行、住、坐、臥四種姿勢能讓你知道苦諦的道
理嗎?

學 生:是的,因為苦諦隱藏於每一種姿勢當中,苦總是會產生的。而這種痛苦迫使色身
改變姿勢。

(另一天)

阿姜念:你有妄想嗎?

學 生:常打妄想。有時妄想很多,有時較少。

阿姜念:你知道為什麼會有妄想嗎?

學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為在你打妄想的時候,你早已經偏離了當下了,你早已經沒有覺照力了。因此
當下你失去了對身心的覺照力時,就打起妄想來了。

學 生:當我打妄想的時候,我怎麼回到當下?

阿姜念:你要知道打妄想的是「心」而非「你」。妄想也是法,你不喜歡妄想對不對?

學 生:對。

阿姜念:你的知見錯誤,因為如果你知道妄想對你是有好處的。當你知道妄想的時候,你
就知道已經偏離了當下,可以再回來觀照身或心。你想讓心保持對坐的色身能觀照久一點
對不對?

學 生:是的。

阿姜念:妄想是身還是心?

學 生:妄想是心。

阿姜念:當你知道妄想是心的時候,知道了就好,不要再繼續去觀照妄想心,因為心是非
常微細的,對初學者不容易觀照。當你知道打妄想的時候,不要停下來去分析它。趕緊回
到當下觀照坐的色身--如果妄想太強的時候就改變修的姿勢。

你想要讓妄想消失嗎?

學 生:是的,因為妄想不易察覺得到。它不像四種姿勢那麼容易察覺。

阿姜念:是的,心是微細的,初學者不容易起觀照。因為初學者正念、正知都很弱,所以
常常打妄想。如果正念、正知保持在當下,你就不會打妄想了。你要提升對身心的覺照力
,那就是當下了。你必須知道正念、正知的特質(注1),因為當你偏離了當下,就可以
清楚地覺照到,並馬上回到當下。如果你因為常打妄想而感到懊惱的話,你將會因此而打
更多的妄想。你想要讓妄想消失,但它並不會消失﹔因為,你不喜歡妄想,而這種摻雜厭
惡心理的妄想會成為另一個妄想的助緣。不知道妄想也是心,會讓我們對妄想產生厭惡,
而這種厭惡的心理卻會使我們無法回到當下。

(注1:正念知道姿勢而正知知道這是坐的色身。)


(另一天,初學者。在家男眾)

阿姜念:你如何觀照坐的色身?

學 生:我是從頭觀照到腳再從腳觀照到頭。

阿姜念:你這樣修已經幾天了?

學 生:六天了。

阿姜念:誰教你這樣修的?你知道這是毗婆奢那的修法嗎?

學 生:我在別的地方學到這種修法,而這裏的老師也告訴我,因為我只能待在這裏十天
,乾脆就照這樣修算了。

阿姜念:這是錯誤的修法。你用錯誤的方式觀照坐的色身。因為你坐的樣子就是坐的色身
。只要注意去觀照你坐的任何姿勢,而站的時候,知道站的樣子,走的時候知道走的樣子
,躺的時候,知道躺的樣子。最重要的是你要對你觀察的任何一種姿勢有覺照力。把「我
在坐」的觀念變成「坐的色身」,這樣可以改變你對「我在坐」的我見。所以不管你坐的
時候是什麼姿勢,只管看著它。不要用一些不尋常的姿勢走路或打坐,如果你那樣做的話
,你的心早已經遠離了中道法,因為你是用貪染心在做。


(另一位在家男眾)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

學 生:當我觀照坐的色身時,曾經看到佛的影像非常清晰甚至現在還清清楚楚映在我的
心中。

阿姜念:你是來修毗婆奢那的,你知道毗婆奢那的修法嗎?

學 生:毗婆奢那是去觀察身、心是苦、無常、無我的。

阿姜念:你見到佛像的這種修法,是毗婆奢那嗎?

學 生:不是。

阿姜念:你喜歡像這樣子看到佛像嗎?

學 生:是的,我感到法喜。我從來沒有看到像這樣的事物。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從定產生的幻像。當心偏離了身心的所緣和覺照力沒有保持在當下
的時候,就會產生定,你會看到天堂、地獄等等的幻像現在你面前。當這些現象產生的時
候,你必須改變你的所緣以減少定的現象:如從坐姿變到走的姿勢或改成觀照心在聽,這
樣就可以減少定的現象,你要提升對當下的覺照力注意你為何會偏離當下,如果你知道原
因(定),你就能夠再回到當下。


(另一位在家男眾)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這次比上次好,但我覺得不太舒服,因此有些障礙,心生掉舉,妄想較多。

阿姜念:你認為掉舉是你的敵人嗎?是不是掉舉使你的心不得安寧?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讓你的心保持平靜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想讓你的心平靜。你知道這個觀念對還錯?

學 生:不對。

阿姜念:是啊!你的知見不對啊!你來修四念處是想得到定還是慧?

學 生:想得到智慧。

阿姜念:那你為什麼想讓你的心平靜呢?

學 生:現在我知道我的觀念錯了。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你的觀念不對,那還好。因為這有助於智慧的開展,你可以因此而修
正你的觀念。如果你不知道觀念錯了,你就沒有機會改變你的觀念而瞭解正確的修法。你
知道為什麼想得到定是不對的嗎?

學 生:不知道。

阿姜念:因為任何事物皆是無常的。你喜歡無常的東西嗎?

學 生:不,我不喜歡無常的東西。

阿姜念:那麼你想要的「定」,是常嗎?

學 生:是無常。

阿姜念:所以你想要定,就表示你還想要無常的東西對不對?

學 生:是的。

阿姜念:對於無常的東西感到滿足,表示你對身心這樣無常的東西也會滿足。我們稱之為
顛倒妄想,而使你對於定感到滿足。但毗婆奢那的修法,是要得到智慧來破除我們妄執身
心是「我」的邪見。要把身心當做無常、苦、無我的東西來觀照。

世間的真理是一切事物只是色法和心法,而且都符合于三法印--所以你心中必須保持如理
作意避免產生貪念--例如想要得定和使心平靜的貪念。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不管什麼事物
展現在你面前,都會啟發你的智慧--實相般若。請把自己當作在看戲一樣來修行。當你想
讓你的心平靜下來的時候,你已經不是在看戲了,你想導演這出戲,那就錯了。當你知道
錯的時候,對你還是好的。因為下一次你心太偏定的時候,你就會設法改變觀照的所緣,
例如改變姿勢等等。我們說中道法,用說的很容易,修起來卻很難。你知道你為什麼偏離
了中道嗎?因為你的心總是在喜歡或不喜歡裏頭打轉,比如你喜歡平靜的心而討厭妄想。

學 生:是的。

阿姜念:想要心靜是貪,討厭妄想是瞋,所以煩惱老是糾纏著你。你如何能擺脫煩惱呢?
但如果你的心行于「中道」的話,喜歡或不喜歡的心態自然擺平。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麼樣?對於修行有什麼疑問嗎?

學 生:我修的時候想從四種姿勢中找到一種比較容易得力的姿勢來修,譬如走的姿勢。
這樣修對嗎?

阿姜念:這樣還好,但是你要小心,如果你認為走的姿勢比較好,這樣貪念就來了。所以
你還是要保持如理作意,注意觀照改變姿勢只是為了治苦--這樣就不會產生貪念了。

學 生:我修的時候,並不是因為身苦,而是心--我覺得煩躁而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那就不對了。你因為煩惱而改變姿勢。你就沒有用如理作意於觀照是因為苦而迫
使你改變姿勢的。你知道你的心為什麼煩躁嗎?因為你沒有把心安住於觀照坐姿上面,你
的心就變得不安了,當你心不安的時候煩惱就來了。你變成輕率、不注意--煩惱就接踵而
來,所以你才會想換個姿勢來修修看。如果你是以貪念來改變姿勢的話,煩惱就會隱藏其
中而不能見道。你用貪念修行,是因為你想要快一點成就。你要注意改變姿勢的時候是否
夾雜著煩惱。


(另一位學生,另一天)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

學 生:今天早上起床後觀照坐姿,覺得身體很輕。覺得自己像個棉花球。我知道是因為
太偏定,所以改變姿勢來修,但結果還是一樣。

阿姜念:試試看不要改變所緣的方式來減少定,你會嗎?只要提升覺照力。可以試看看嗎


學 生:我試過但沒效。身體還是覺得像要浮起來一樣。

阿姜念:你知道為什麼嗎?

學 生:因為我的正知太弱。

阿姜念:正念、正知要均等。但初學者正知太弱而正念太強就會失去正知。所以如果你有
較強的覺照力的話,定就不可能把正知推擠掉。正念、正知要同時用於一個所緣上。如果
正念太強就會減弱正知。你務必注意到這一點,試著提升覺照力--使正念、正知能平衡發
展。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從上次我要你注意觀照「聽」以後,你修得如何?

學 生:好一點了,聲音比較不會像以前一樣煩擾我。

阿姜念:你知道你為什麼能聽嗎?

學 生:因為有聲音,所以我聽到聲音。

阿姜念:能聽的是身或心?

學 生:是心。

阿姜念:什麼是心?當你在聽的時候你是否注意到什麼是心?

學 生:心在聽,而覺照力注意到心在聽。

阿姜念:事實上,以前我們認為,因為有聲音所以產生聽力。我要你注意心在聽,你會因
此而發現心聽得到聲音是因為有助緣。聲音和耳朵是聽的助緣。聞性(聽力)是本自具足
的,聞性是清淨的。它沒有煩惱,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如果常注意到這點是有好處的,因
為你不會不喜歡聽或不喜歡你聽到的聲音,也不會認為聲音干擾你修毗婆奢那。那麼你就
會見到實相,因為心在聽即是實相,而且你也可以見緣--沒有人創造實相。


(另一天,另一位學生)

阿姜念:你修得怎樣?更瞭解修法了嗎?

學 生:好一點了,但身心(實相)尚未顯現。

阿姜念:你說的身心尚未顯現是什麼意思?

學 生:我尚未真正以心見到身心(實相)。我只是從學習當中瞭解名相,但還沒見到。

阿姜念:你還沒有足夠的實修經驗。你還不知道如何去把握當下,修毗婆奢那不是很容易
的,你要有毅力,一點一滴慢慢學,就好像學走鋼索一樣,掉下去再爬上來走。修毗婆奢
那比走鋼索還難,不要急,不要急著想見到身心。只要練習,要記住用正常的方式修不要
存心想見身心--不管見到與否都無所謂,只要按正確的方法修。如果你想要見色身就是貪
念,有貪念在,你就不能夠見法,因為你用心錯誤。你必須用心如理作意就好像看一出戲
一樣,而這出戲只有四部份--行、住、坐、臥,就這樣而已。雖然僅有四部分卻很難觀照
得住,而你必須瞭解怎麼樣去觀照它。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昨晚我太過偏定,以致於很容易受驚嚇。

阿姜念:太過偏定會導致容易受驚嚇是很正常的,再來你就會開始害怕,但不是怕鬼,只
是害怕而已。因為那時你已經沒有覺照力。只有正念,而沒有覺照力。

如果心有正念正知或把覺照力放在身心上的話,你是不會受驚嚇的。如果你心不在焉而沒
有集中注意力時,聽到一點聲音就會受到驚嚇。如果你有覺照力,雖然聽聲,而心裏知道
是心在聽,這表示你活在當下,也表示修行正確,有正念正知。

學 生:聽別人講解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

阿姜念:具足正念正知表示當下你有覺照力,但這是很難解釋的。修行者必須不斷地嘗試
和修習。在你發覺打妄想的時候,如果你知道妄想的內容,就表示你沒有覺照力;如果你
有覺照力,你就不知道妄想的內容(會馬上回到觀照身心上)。覺照力表示當下在觀照身
心。

學 生:我知道在坐,正觀照著坐的色身。

阿姜念:但如果你具足正念正知的覺照力不夠清楚的話,即使聽過教理(聞慧),還是不
能瞭解正念正知真正的特性。剛來這裏的初學者大多都知道妄想的內容(隨妄想轉了),
他們對行、住、坐、臥修行的經驗還不夠,所以修的時候不曉得要以身心那一樣為觀照的
所緣--在各種不同根塵相對的時候(見圖2-1),因此他們的修行是時對時錯。 當他們偏
定的時候,覺照力就沒有了,但自己卻不曉得。這時應該要洞察到這一點。如果一個人沒
有覺察力,就不瞭解毗婆奢那的修法。理論和實修是不一樣的,理論只是書上寫的。理論
告訴你身心的特性--但身心的真相--你卻還沒體驗過。在你還不瞭解身心的實相之前,還
很難正確地修行。


(另一天,教毗婆奢那的比丘)

阿姜念:經過一個星期之後,你修得怎樣?

學 生:這次和上次不同。上次我不會覺得厭倦,這次卻感到厭倦。我也不像上次那樣興
致勃勃的,但我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阿姜念:這是因為上次你修的時候,太過偏定成為煩惱的助緣,而使你感到興奮和欣喜。
但這次你的定減少了,心就乾枯了,你也不再感到興奮了。修毗婆奢那,當煩惱減少的時
候,心會覺得不那麼歡喜,以致於會對任何東西失去興致。然而厭倦的原因,是因為太過
精進,而這種精進摻雜著貪欲--想要見法的貪念。 知道一些修行的要點,會幫助你修得
更好:

1)你要知道你在觀照那一樣,身或心,並且知道如何觀照。

2)你要注意那一種姿勢你觀照得最多,為什麼?

3)改變姿勢的時候,你要清楚是否曾經如理作意。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理作意可以
破除隱蔽苦諦的觀念。改變姿勢的時候,務必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是舊姿勢
苦而且不是「你」苦,如此可以防止厭惡舊姿勢而喜歡新姿勢,而破除貪、瞋(喜歡
和不喜歡)。

4)當你知道在打妄想的時候,你是注意到妄想的內容,還是清楚妄想的是心?這一點非
常重要! 是誰擁有妄想心?

學 生:沒有人(妄想無主)

阿姜念:這就對了。妄想心即是實相,非男、非女、無我。

學 生:從我來這裏修到現在,還沒有見到身心(實相)。

阿姜念:你還沒有見到身心而且你覺得厭倦是因為你有貪念,這種貪念就是貪愛,促使你
想要見到生滅的身心,因此你的修行沒有進步。而且,精進心太過勇猛的話,這種隱含貪
念的精進心會使你感到疲厭。 你還修不到一個月就想要見這個見那個,那麼你做不到的
時候,自然就會覺得沮喪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你有了貪念就不是中道,般若智慧
也就不會起了。而且你怎麼知道身心尚未顯現呢?這就是身心,當下就你所觀照的即是身
心,但這只是思慧。修毗婆奢那,如果你想要覺得喜悅,那就不是毗婆奢那了。正確地修
行毗婆奢那是沒有喜悅的。如果你見到越多的苦,心會越乾枯(越有智慧),煩惱也越減
少。我問你,你是否還繼續在觀照身心?

學 生:是的,但我不能保持在當下。

阿姜念:你觀照身心的時候,是用觀照的還是用想的?

學 生:用想的比用觀照的時候多。

阿姜念:你還是認為坐或走是為了見色身--而非治苦嗎?當你走的時候,你是否提起如理
作意知道你為何要走?

學 生:是,但我常心不在焉。

阿姜念:不要緊。心不在焉不要緊。只要修行熟練了,心不在焉的現象就會減少。重要的
是,不要想見身心或生滅的身心。你要放棄這些想法。甚至於也不要感覺你在修毗婆奢那
,因為存心見道是一種貪欲、煩惱。你要感覺到你之所以必須要坐、要躺只是為了治苦而
已,這才是啟發般若智慧的助緣。


(另一天,另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還好。我按照你告訴我的方法去修,覺得比較正確,比較舒服。

阿姜念:你說的「舒服」,是誰舒服?

學 生:我改變姿勢的時候,疼痛就消失,就會覺得舒服。

阿姜念:是身舒服還是心舒服?

學 生:身舒服,心也舒服。

阿姜念:你說「舒服」,是那裏覺得舒服?是你自己要改變姿勢的還是不得不改變姿勢的


學 生:我是不得不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不得不改變就表示你是被迫改變姿勢的,你怎麼會說你舒服呢?

學 生:改變姿勢以後感到舒服一點。

阿姜念:舒服一點。即使一點點舒服都是煩惱。那是貪愛。你必須修到你體會到根本沒有
舒服可言。那麼「樂」顛倒想(妄執身體是快樂的)就會減少。

你修行是要見到苦還是要見到樂?你的觀念不對。你修行是要見苦才對。佛說世上唯苦無
樂。

學 生:有一次我修到感覺身心全然是苦--然後我突然覺得怕死。

阿姜念:你既然覺得身是苦,為什麼還會怕死?你怕死是因為你還把身體當作是可以貪愛
的東西,因為你怕失去五蘊身,所以你的貪愛還很強。

下次你修的時候,還想不想見到苦?

學 生:我不知道。

阿姜念:你必須注意你正在觀照那一種身心,而那一次你是在什麼樣的姿勢見到苦的。

你見到苦的修行方式是正確的,而正確的因可以啟發實相般若。

你改變姿勢的時候,要清楚為什麼改變姿勢?要知道是苦迫使你改變姿勢的,而不要認為
是你自己想要改變姿勢的。你要覺得你是不得不改變姿勢。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教毗婆奢那
的禪師,你務必要了知原因和結果。例如,你在觀照的時候,你要對色心二法提起覺照力
。為什麼?因為每一件事物都只是色心二法而已--沒有其他的東西了,這個觀念可以改變
妄執有我的邪見,以此觀照下去就可以引發名色分別智,而名色分別智是(十六階智中的
)第一階智,又稱為見清淨。

你必須要體會由理論和實修所認知的身心之差別,而且你要清楚自己現在觀照的是什麼身
和心,如坐的色身、心在聽等等。因為如果你只是觀照身心,還是不能破除隱蔽無我的顛
倒妄想(只有正念是不夠的,還要有正知)。你必須清楚現在所觀照的是什麼樣的身、什
麼樣的心,而且要在當下清楚。你必須注意到你正在做什麼,而你為什麼要做它。

愉悅的心對於自尋煩惱的人是好的,但對於想要斷除煩惱的人卻沒有好處的。你雖然研究
理論但也只知道名相而已。那一種身、那一種心、那一種煩惱好像都知道,但實修的時候
你已經見到了,自己都還不曉得。佛陀說「真理就在眼前,但卻是很難見到的」。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修得比較好了,心相當清楚,妄想(白日夢)較少,可以很快地回到當下,偏
定的現象也比較少。

阿姜念:你說的心相當清楚是什麼意思?

學 生:我不會覺得像以前那麼疲倦。

阿姜念:你是從理論和實修認知身心的,你知道他們的差別嗎?你是什麼時候知道這些差
別的?由理論知道表示你事先研究過,那一樣是身、那一樣是心。但是實修當中你必須明
瞭那些是造成你妄執身心是「我」的邪見。這些邪見是什麼時候產生的?邪見是在你觀照
身心的覺照力已經偏離了當下的時候產生的。你用具足正念正知的覺照力活在當下的時候
,妄執身心為我的邪見是不會起現行的。但邪見尚未拔除,因為只有在你活在當下觀照身
心的時候才沒有我見。你還是沒有清楚明白身心的實相。煩惱只是在你活在當下的時候才
暫時地被降伏下來而已。

你知道由理論瞭解身心有什麼好處嗎?好處是你可以用正確的方法活在當下觀照身
心。

阿姜念:你知道你為什麼不得不改變姿勢嗎?

學 生:因為是「苦」迫使改變的。

阿姜念:你還要清楚是什麼色身苦;例如,坐的色身苦,站的色身苦等等。如果你不是活
在當下,你就會對過去、未來打妄想。

每個人都知道苦--但他們不知道是什麼在苦。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們都沒有活在當下
觀照身心。你說你的心相當清楚,而關於苦呢--你有苦嗎?坐的時候不痛嗎?你不覺得累
嗎?躺的時候不覺得痛嗎?你覺得什麼色身苦?

你說你修得比較好了;妄想少、心清楚。這還表示你覺得樂。

學 生:妄想來時候,我知道是心妄想,然後妄想就消失了。心就清楚了,我再回來觀照
四種姿勢。

阿姜念:但如果你在觀照苦苦,妄想消失了,你就覺得樂,那就錯了。你必須見苦,四聖
諦的作用就是要觀照苦。苦見得越多,就越能袪除貪愛。不要只有觀照,還要如理作意,
你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觀照身心。要去體會苦,直到你不覺得樂為止,苦見得越多,樂受就
越少。苦會滅盡貪愛。當貪愛滅盡時,你就證得了涅盤。當你證得涅盤,就完成了八正道


你修毗婆奢那的時候,有沒有如理作意呢?至於你為什麼服用這種藥?你必須知道你服用
這種藥是為了治苦。如果你沒有如理作意,修行就偏離了毗婆奢那的修法。或者說每一次
你變換姿勢的時候,都要知道是為了治苦。直到你真正覺得苦為止,如此所引發的智慧就
會逐漸驅盡愛和見。因此正見對於修毗婆奢那是非常重要的,從此以後你不要再從任何一
種色身找尋樂受了--因為改變姿勢只是為了治苦而已。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正念正知更得力了。

阿姜念:你說你的正念正知更得力。什麼是正念正知呢?而你觀照什麼樣的身心呢?

學 生:有時我體會到因為有了色身,所以必須要這樣行、住、坐、臥。我感覺我所觀照
的色身像個洋娃娃一樣--然後我就開始害怕而悶悶不樂了。

阿姜念:會害怕意即體會到色身是不實、無我的。這表示你修得更好了。防止貪愛生起是
很重要的。貪愛會以每件事物為物件;非常微細,迅速而且精明。如果你不瞭解這一點,
就會隨之而轉。最重要的是不要想見這個、見那個--你只要一直觀照。如果身心尚未顯現
,不要期望它顯現或試著使它顯現--例如你坐的時候,為了見到生滅的色身(不同的色身
)而將手緩慢地舉放--這就是用貪愛的心在修了。

如果你在觀照的時候,小心翼翼地注視著某幾件東西,這就是貪欲。要讓苦生起之後,你
再去觀照苦--那就是當下了。所有的人都不想苦,但苦還是會到來--非你所能控制的。貪
愛想讓苦苦消失。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不可能產生智慧。如果你觀照的時候,像以前一樣
以貪欲心想要讓苦苦消失的話,你就會偏離了當下。想要保持在當下,必須如理作意。如
果你感覺是苦迫使你改變姿勢,然後你才動作,這樣的話貪愛就不可能介入其中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覺得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覺得以前的修行還只是理論而已。

阿姜念:你怎麼知道你現在的修行是不是只是理論而已呢?

學 生:現在我是以實相般若而認知的,但目前的實相般若還不是很清楚顯現。

阿姜念:你怎麼判斷聞慧、思慧和修慧(實相般若)?

學 生:昨晚躺著的時候,我觀照是躺的色身而非我,這時生起了一點觀照般若,但不清
楚,不久就消失了,所以我知道以前我的修行還只是在理論上打轉而已。

阿姜念:你的實相般若是見到躺的色身顯現的實相,但我們卻無法一直保有實相般若,修
的時候顯現了然後又消失了。--即使我們只見到一點點觀照般若,就知道它是不一樣的。
然後思慧跟著來了,就偏離了(修慧)當下,但不是修錯了,只是實相般若無法顯現而已


現在,你是否還有你在修的感覺?如果你還覺得你在修的話,這種感覺是錯的。這種感覺
會障礙般若智慧的生起。你必須先坐下來觀照坐的色身,然後苦苦產生的時候,為了治苦
你才改變姿勢的,而不是坐著要見到坐的色身,如果你是這種理念的話,那表示你還認為
你在修。

學 生:我們如何防範認為自己在修的感覺呢?

阿姜念:你必須要保持如理作意。你要知道改變姿勢是苦迫使你改變的。你必須體會到你
是不得不不斷地行住坐臥,甚至你自己本身也不想要這樣子做。你務必要常常如此保持如
理作意。這樣可以防止貪愛的潛入,你必須試著不斷地去除貪愛,直到自己完全清淨為止
--這樣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結果。

你對善護諸根做得怎麼樣?守護得好一點了嗎?

學 生:是的。我一直是善護諸根的。

阿姜念:如果你不能善護諸根的話,是非常過患的,正如吃藥而不按照藥方指示,這樣病
是不會好的。如果只是修行而沒有善護諸根是沒有好處的。因此你必須要有善護諸根這樣
的美德才能修得好,如「心在聽」、「心在看」即是善護諸根--因為「你」並沒有在聽,
「你」也沒有在看。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說你修得比較好是什麼意思?

學 生:這是指我常常可以保持在當下觀照身心,但有時這只是思慧(當下)。

阿姜念:你怎麼知道是思慧還是修慧呢?思慧是指你在修,但是是以老師所教導的方式修
行,而修慧是修到自己體會到的。這是你保持在當下觀照身心所顯現的成果,修慧生起時
身心會引導你正確的修行方式。因此你知道結果一定會正確的。 學 生:兩、三天以前我
覺得很疲倦。

阿薑念:疲倦是法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怎麼知道疲倦是法呢?疲倦是真正的法,因為苦是法的物件。你來這裏修行是
為了見到苦,因此你所見到的苦越多,就越容易對苦產生厭離。如果你只見到一點點苦,
你是不能體會到苦的,例如,四種姿勢的苦苦。當你的苦太多的時候,你就不會想去注意
苦了。例如,生病的時候,忽視苦的存在可以讓你舒服一點,但你卻不可能用這種方式滅
苦。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苦,但他們卻不瞭解四聖諦,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想要息苦,或
令苦消失,但卻有這麼多苦。他們認為苦不好,苦使他們不自在--令他們感到虛弱、疲憊
,但是如果他們不去觀照苦的話,又如何能完成四聖諦呢?因為苦就是四聖諦。

當苦生起時,會有兩種苦--苦苦和行苦。但行苦不易見到,不易體會。行苦是指即使是改
變姿勢也是苦。苦相和苦諦就更難體會了。苦苦(普通姿勢上的苦)很容易體會,並且可
以用這種體會來悟道。

重要的是,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要變換姿勢,因為如果任意變換姿勢,表示你可能想坐著
修或想見到走的色身等等,而不是為了治苦而變換姿勢的。


(第一位比丘)

學 生:前兩、三天我一直無法保持在當下。

阿姜念:因為你的太過偏定,使你偏離了當下。你必須提升覺照力,設法提升你的覺照力
。另外,你太少觀照苦了,以致苦在你面前錯過。你必須體會實相的真理。苦是真理,色
心二法是真理,為什麼這些法都是真理呢?因為這些法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而且我們也
無法改變真理。例如,我們不能將色法變成心法,也不能將心法變成色法。因此,四種姿
勢是真理,四種姿勢是色法,妄想也是真理。

你改變姿勢時如何以如理作意觀照?

學 生:觀照是因為苦而迫使改變姿勢的。

阿姜念:一天當中你變換過多少姿勢呢?

學 生:相當多。

阿姜念:因此,你是指所產生的苦多得讓你記不清楚幾次了。那麼你怎麼還會認為你舒服
呢?因為你對苦觀照得太少,所以你沒有體會到苦。要在苦生起之後你才改變姿勢。你必
須遵照這個要領。當你改變姿勢的時候,你要注意是否隱藏著煩惱,因為煩惱會讓你生起
邪見。你要知道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這樣如理作意可以防止煩惱的介入。並且你必須
清楚自己是不得不變換成新姿勢的,這樣可以防止起貪念。在你還不感覺苦的時候,就存
心想見苦,這樣你是在期待苦的生起,你不能這樣修,因為這也是貪欲。煩惱是非常微細
的,如果你不知道煩惱有多麼微細,你就不可能隨時注意到它--如果你沒有保持良好的如
理作意觀照的話,煩惱就會介入其中。所以你在修的時候必須注意到是否有煩惱存在。而
這種注意力我們稱為覺察力。因為修學毗婆奢那就像研究任何學科一樣--你要具足實際和
理論兩方面。修行就像實驗課一樣,是把你所學的理論運用上去。如果你在修行上保持良
好的注意力,你就會知道煩惱是什麼時候介入的。

重要的是你必須隨時保持觀照身心。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色身某一個特定的部分--要觀照
整個色身。一定要先生起苦之後你才察覺到苦,不要去期待苦的生起。如果你在期待苦的
話,就不能保持在當下了。就像一扇開著的門,只要你將門稍微打開一點點,微細的煩惱
就會溜進來;要是門戶大開的話,粗重的煩惱也會闖進來。如果你能保持在當下,就像把
門關起來一樣,煩惱就無法進來了。

學 生:有時我會因為心不在焉,而無法觀照身心--而我會對自己心不在焉感到罪惡感。

阿姜念:心不在焉是沒有關係的。因為心不在焉而感到難過,那表示你已經偏離了當下了
。難過是厭惡,也是一種煩惱,因此煩惱就介入了。煩惱是非常微細而隨時會溜進來的,
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沒辦法修得好,也就無法察覺這種罪惡感也是一種煩惱。 即使你只
見到一點苦--就不錯了。但如果你見到很多苦,你很快就能體會到苦即是真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說「舒服」是誰在舒服?是五蘊身舒服嗎?只有一個蘊可能會舒服,就是你心
中的「樂」顛倒妄想。但如果你修行正確的話,是不應該會覺得舒服的。因為舒服並不符
合佛陀的教則,所以修行者不應該覺得他舒服,因為舒服的觀念是不對的,所以他不應該
認為他舒服,他必須去體會苦。如果你體會到苦,你就會知道根本就沒有舒服可言。

你曾經見到苦嗎?你沒見到苦是因為你沒有去觀照呢?還是因為根本沒有苦呢?

學 生:我感受到苦,但並不多。如果為了見苦我坐的時間長一點,讓自己更痛然後再改
變姿勢,就可以見到更多苦,這樣對嗎?

阿姜念:不,這樣不對。你為什麼要見苦,見苦有什麼好處?什麼動機使你想見苦?如果
你想見苦的動機與煩惱相應的話,貪愛早就摻雜在你的動機之中。而因為你有了想要見苦
的貪念,你就不會想要改變姿勢了。

學 生:我修的時候變得很容易受驚嚇。

阿姜念:一個修行者偏定的時候是很容易受驚嚇的。這是偏定的特質,修行者偏定的時候
會很容易害怕。你是否發現修與不修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學 生:我修業處的時候,就覺得想睡。

阿姜念:你變得想睡是因為偏定的關係,不要再修業處了。因為你一修業處就容易偏定。
苦苦產生的時候,如果你刻意不改變姿勢,就表示你在修業處。一般的情況下,苦苦一生
起你就會變換姿勢,如果你不變換姿勢,那表示你修業處就會造成偏定的現象。 因此不
要做一些不尋常的事,如果你覺得你在修業處,就要停止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還好嗎?

學 生:是的,還好,但身心尚未清楚顯現。

阿姜念:身心對修毗婆奢那非常重要,你要先保持在當下觀照身心,身心就會時常顯現,
你就會體會到我們之所以稱之為名色(身心)的道理。

我覺得你的修行還是夾雜著貪念。你一定要去除這些貪念,不要想見到生滅的身心,也不
要想見三法印。不要產生貪念,因為貪念就是集。你所要做的就是觀照現行或生起的身心
,你要記住就像看一出戲一樣。首先當身顯現的時候,你必須具足分別身和心的智慧,接
著就可以體會到顯示身心特性的三法印。身心沒有保持在當下,就不可能產生般若智慧。
如果你先由教理瞭解身心,可以引導你在修行的時候容易見到身心的顯現。修行見到身心
所生起的智慧叫作名色分別智,是第一階智。那時你就即將能體會到所有十六階智當中的
身心了。

你要體會身心所依據的原理是什麼?

學 生:我必須要如理作意。

阿姜念:譬如看的時候,你如何如理作意?

學 生:看的時候,我正見是心在看。

阿姜念:以這種如理作意觀照的方式使你具足正念正知,如果你不如理作意就不會有正念
正知。

保持覺照力對於身心的顯現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持續保持覺照力的話,七天當中,身心一
定顯現的--這點是無須置疑的。正念、正知意即對身心的觀照--活在當下。如果你只有正
念,就會偏定。如果你只觀身而不知道是什麼樣身或心--如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那
就錯了。如果你觀照得對,就不會偏定。引發實相般若所需要的定(剎那定),只要在當
下能明覺就足以防止煩惱(蓋)的侵入而生起實相般若了。你以後成為教毗婆奢那禪觀的
禪師,因此你必須知道你所教的人他們修得對不對,和他們修對、修錯的原因,如果修錯
了,你也要知道為什麼修錯並且糾正他們。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的正念比以前好。

阿姜念:只有正念較好,而覺照力不夠好的話,就會偏定。如果你只觀照坐姿的話,這就
沒有覺照力,也就不是毗婆奢那修法。你必須還要知道坐著的是坐的色身(正知),以這
種方式觀照坐的色身的人所具足的智慧是精進-正念-正知。如果你只有正念,你只知道姿
勢,這樣並不能改變「坐的是我」的邪見,因此只是禪定的修法,而不是毗婆奢那的修法
了。

你有正確的覺照力時,身心才能顯現。在開始修行之前,你必須先研究什麼是色身、什麼
是心。但你只知道名相和定義,而不知道身心真實的特性;之後修行的時候,就能體會到
身心真實的特性了。當坐的色身顯現的時候,你就會瞭解坐的色身的特性。這好比剛開始
上學的時候,你學會說「A」、「B」、「C」、「D」--但你並不認得字形只會念,那麼在
你還沒學會字母之前,如果看到字母,你是讀不出來的。修行就像這樣,你必須知道理論
和實修--形和音。

如此當身心靠實相般若而顯現的時候,你馬上就體會到身心的特性了。

當你改變姿勢的時候,是否注意觀照呢?

學 生:是的。但大多數的時候我都不清楚(自己變換姿勢了)。

阿姜念:疼痛產生的時候,你未曾如理作意觀照變換姿勢。你不清楚變換姿勢的原因,那
表示正念正知不夠好。疼痛產生的時候,生起想要換姿勢的欲念--對新姿勢的渴望。所以
你要如理作意而提醒自己必須變換姿勢了。

學 生:清晨寺廟扣鐘的聲音非常大聲,使我無法修行。

阿姜念:你不想聽到鐘聲的干擾,但是正確修毗婆奢那的--見是我們一定會聽到聲音的。
因為有助緣(聲和耳)存在的時候,就聽得到聲音,這是我們所無法控制的。心聽聲的作
用是無我的,不要覺得煩擾。只要注意觀照心在聽,你會發現根本沒有人在聽,也不是你
在聽。

身心顯現時,不管是什麼樣的身心,這種身心會有利於啟發你的實相般若,但修行者卻只
想選擇他喜歡的身心去修,這就已經與煩惱相應了,因此你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如理作意才
行。

學 生:有時我會睡不著,不知道為什麼?

阿薑念:因為覺照力較好,有時你會無法入睡。這代表修持較好,你已經不需要睡那麼多
了。如果你沒有覺照力(正念正知)貪念一來就會想睡了。如你觀照得好,甚至吃的時候
你都不會去品嘗味道,但你還是會吃飽的,你也知道味道只是不再覺得美味了。因為吃東
西是饑餓迫使你不得不吃,而不是因為你想吃。如果你能經常這樣觀照而防範煩惱的話,
很快就能開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們對修行體會如何?

學 生:我覺得我修得比較好了,我知道修行當中的因果關係,因此障礙生起時,我知道
如何對治。

阿姜念:你如何對治你的障礙--或只是讓它們自己消失呢?

學 生:例如,觀照坐的色身時產生偏定的現象,我知道是偏定--就變換姿勢。

阿姜念:如果你不變換姿勢,偏定的現象會消失嗎?

學 生:如果我不變換姿勢,偏定的現象有時也會消失。 阿薑念:身心已經顯現了嗎?

學 生:我見過了幾次。 阿薑念:你是由理論還是實修來認知身心的呢?它們是同還是不
同呢?。

學 生:我是由實修來認知身心的。由理論和實際所認知的身心是不同的。

阿姜念:你說由理論和實修所認知的身心不同,是怎麼不同呢?

學 生:由實修所認知的身心是不同的,因為它是一種覺受,而非想像。

阿姜念:那一種色身,你見得較多?

學 生:每一種姿勢我都可以見到色身,而關於心,我見到心在看,心在聽很多
次,但還不是很清楚。

阿姜念:你以修行來認知,用的是什麼方法?

學 生:我必須對我所觀察的任何身或心保持覺照力(覺察而見)。

阿姜念:是的,想要見到身心,這是正確的方法,而且你要繼續保持觀照,直到你更有經
驗為止,如果你只是觀照而不知道你所觀照的是什麼樣的色身(坐的色身等),或你所觀
照的是不同的心的話,你會妄執身心是一體的,是「你」--而隱蔽無我的顛倒妄想就不能
被破除。

覺照力是能觀,而身心是所觀,所以你必須對你所觀照的各種身心保持覺照力。如果你不
這樣觀照,身心是不會顯現的。如果你修得正確,身心會顯現,而且你會見到身心的本來
面目。如果你一直以這種方式觀照身心的話,另一個所緣(如妄想等)就不會跑進來。如
果你只觀照身心(而不知道是什麼的身心)覺照力就弱而不能防止貪欲生起。你走路的時
候如何觀照呢? 學 生:我走路的時候觀照色身並觀照腳觸地的感覺。

阿姜念:你觀照走的色身並且觀照觸的色法,那就錯了。你用了兩種所緣。走的色身是身
念處而觸塵是法念處。這樣做的話,你無法觀照走的色身,你會分心或是偏定。你只要觀
照走的色身即可。 你如何觀照走的色身呢?你說你觀照腳步,那是錯的。修毗婆奢那的
目的是要斷除認為「你」在走的邪見。你必須觀照整個走的色身--才能斷除認為「你」在
走的邪見。

學 生:有時,我想要多一點定,因此常偏定--但有時卻做不到。定能讓我更專注。

阿姜念:為什麼你想要定?

學 生:我只是想試試看。

阿姜念:你修四念處每一剎那都注意觀照時就是定。妄想來的時候你觀照什麼?

學 生:我觀照心打妄想。

阿姜念:對,沒錯。察覺到妄想時,你再回到觀照坐的色身或其他你正在觀照的色身。不
要等到妄想消失了再回來觀照色身,不要去注意妄想的內容。你只要把它當作心打妄想。
妄想的內容是假法而非實相。

妄想本身是實相,妄想很容易察覺到。如果你知道這點可以增進智慧,因為妄想是心,妄
想不能控制,是無我的。你修過業處,所以你能在不同的方式體會到身心的特質。三藏不
在別的地方,就在你自己身上。修毗婆奢那,其他的事與你無關,你只要修到從身心見到
三法印,不要管是否能發慧。但要見到三法印,你所用的方法就必須要能如理作意,這是
非常重要的。我要你們知道由定和由慧所能認知的差別。如果不能認知到實相本身的,這
只是定的認知。當你觀照「看」的時候,要知道正在看的是定,而認知心在看的才是正知
--慧。如果你體會到存在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真理,也就是智慧。

你們二位已經更瞭解修法,也修得更好,而且也經常能保持在當下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行上有什麼困難嗎?

學 生:不很多,只有一點。

阿姜念:是什麼困難?

學 生:偏定的時候,我感到空空洞洞的,沒有東西。

阿姜念:是修什麼姿勢的時候,產生這種現象的。

學 生:某些姿勢。

阿姜念:如果你知道那一種姿勢之下會偏定,就不要觀照那種姿勢。例如,觀照坐的色身
時,如果你偏離了坐的色身,只知道坐著不知道是誰在坐,你必須追蹤你的心在那裏?你
的心偏定,而定即是心--或者你的心空空洞洞的(沒有身或心)或者心跑到另一個所緣上
。當你知道心在那裏的時候,這種空空洞洞的現象就會消失了。

當你修行的時候,你知道你為什麼要修行嗎?

學 生:我要見到身心。

阿姜念:是的,但你不需要做其他的事,只要觀照身心即可,就好像有人給你一個銀幣要
你好好看著它,看它是否完好無缺。這個銀幣跟身心是一樣的。你觀照身心是否是「我們
」或一個動物,或是自我,或只是身心。修毗婆奢那是要去觀照身心--那個你妄執為自我
的東西,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你為什麼要修行了。


(另一天,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當你妄想的時候,你是怎麼觀照的?

學 生:我感到不自在。

阿姜念:你感到不自在是因為你不希望你的心打妄想。事實上,心打妄想比其他的「心在
聽」、「心在看」等情況更足以顯示三法印,妄想是實相(注1),但是你不想見到它,
對不對?

(注1:實相,有一個法印是通用於所有實相(心王-心所-色法和涅盤),即無我。)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不喜歡那些屬於實相的東西嗎?這是不對的。你喜歡平靜。但那種平靜就如同
妄想一樣,也是生滅的。那麼為什麼你喜歡平靜的心而不喜歡妄想呢?

妄想與定雖然是相反的,但是當作所緣的效果是一樣的。觀照它們的好處是可以啟發實相
般若。你不喜歡妄想是因為它使你不自在,而且因為你喜歡平靜。

妄想是四諦法嗎?

學 生:是的,妄想是四諦法。

阿姜念:你知道是四諦法,但四諦法現前的時候,你卻不喜歡見到它。你修行毗婆奢那的
業處是為了見四諦法,但你卻又覺得不喜歡妄想。

吃的時候,你要知道吃東西的正確的動機和不正確的動機。正確的動機是為了治苦--而非
享樂。要教毗婆奢那的人必須知道學生修對、修錯。例如當學生太偏定的時候,心繃得太
緊,老師要叫學生停止一段時間,做點工作,使心回到世俗的世間。修行者的心是非常重
要的,如果心沒有保持平衡就容易脫離現實而落入幻覺之中。因此老師必須問學生在他還
沒修毗婆奢那之前,他曾經在那裏修過業處和他是否有過什麼心結。

會造成偏定的所緣,就不要去觀照它。如果坐姿會導致偏定,就變換其他姿勢一段時間。
你應該找一個你比較不熟悉的所緣來觀照,因為太熟悉的所緣(如坐姿)會很容易造成偏
定的現象。


(另一天,中國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天氣熱的時候,我很容易打妄想,但如果天氣涼快一點我的妄想就比較少。

阿姜念:天氣會成為煩惱的助緣,但天氣是四諦法,你是因為有了什麼而使你受苦的呢?
是因為你有了五蘊,那才是苦的因,而非熱天氣。如果你能如理作意,你就知道熱是色法
,熱也是實相(熱是色法,而色法是實相)。如果你想讓熱消失而你做不到,你就會感到
急躁。這是因為你有邪見--你認為「你」在熱,而非色法在熱。佛陀說五蘊是苦、無我而
且也沒有一種主宰任何事物的力量存在。如果你知道這個道理,你就不會急躁也不會有喜
歡或不喜歡的念頭,也就不會與煩惱相應了。

通常,如果你沒有保持在當下,就會打妄想,但是如果你發覺心在打妄想的時候,那一剎
那即是當下。但如果你觀照是為了使妄想消失的話,那又錯了。保持在當下也是一種定,
這就是為什麼不會起妄想。如果你活在當下的時間很短,你就會有很多妄想。我要你注意
保持在當下的心和沒有保持在當下的心的差別--而他們又是怎麼個不同的。這樣如果你知
道心偏離了當下的時候,就可以很快再回到當下了。

最重要的,妄想來的時候,要記得妄想是心。每一種姿勢都會產生妄想。走的時候打妄想
,就把覺照力拉回到走的色身。現在你還沒有足夠的修行經驗,你要修到生處轉熟為止。
即使你瞭解修法,也是要修到熟練為止。

關於幻像呢?你還會產生幻像嗎?

學 生:沒有幻像了,但我的妄想很多。 阿薑念:你有很多妄想是因為你很少活在當下,
如果你時常保持在當下,妄想就少。如果你有妄想就不會產生幻像,如果你見到幻像就沒
有妄想。妄想在四念處修法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因為妄想屬於法念處,但妄想不是身念處
。幻像卻不可以當做修毗婆奢那的所緣,幻像只能當做修奢摩他(深靜禪定)的所緣,所
以妄想和幻像各有不同的益處。

學 生:妄想來的時候,我想要把心拉回來觀照坐的色身,但拉不回來,有時我打妄想的
時間很長。

阿姜念:不要和妄想對立--因為妄想也是實相,這是自然的,你無法控制妄想。你誤認為
妄想不是法,所以你不喜歡妄想。你真正瞭解妄想的時候,表示你已經見到法了。因為你
體會到妄想是心而非你。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學 生:這兩三天,我覺得對身心能觀照得更好了。

阿姜念:你說你對身心觀照得更好,那一種所緣可以讓你保持在當下?

學 生:妄想減少了,而我觀身多於觀心,不只是用想的而已,我感覺它是坐的色身、躺
的色身,每一種姿勢時我知道它是某種色身,這種感覺跟以前的感覺不同。

阿姜念:這是生處轉熟,你應該儘量保任。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要目,這是可以幫
助你成就道心和果心,體證四聖諦的法(注1),如果你觀照坐的色身和臥的色身時,然
後一下子它們變得不清楚,你要停止下來一小段時間,然後再重新開始觀照。

(注1:見1.3節三十七道品和1.2節及3.1節(第十二階智)道心和果心。)

學 生:有時我正在觀照的時候,總覺得有某種東西令我感到害怕,因此而無法清楚地觀
照身心。

阿姜念:你感到驚恐或害怕而不能清楚觀照身心是因為你缺乏覺照力,因此想辦法提升覺
照力你就比較不會感到害怕了。如果你清楚地對身心保持良好觀照的話你是不可能會感到
害怕的。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以前我妄想較多,但是現在我比較懂修法了--因此我想對我堂弟或大眾講解毗婆
奢那。

阿姜念:你有妄想是因為你偏離了當下,你知道你為什麼會偏離當下嗎?因為你想做功德
,如:對人講解毗婆奢那或教導別人。而你是如何使妄想消失的呢?

學 生:那時我正在觀照臥的色身,而妄想只是自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觀身較長的時間,你就可以清楚地見到色身的真相,如果你觀身一點點時
間,你也會發現一點點真相。你觀照得越多就看得越清楚,但如果觀照的時間太長了,可
能會降低你的覺照力。這時候你必須停一下子,然後,再重新開始觀照的時候,就能提升
覺照力了。

學 生:有時觀照色身的時候我覺得很想哭。

阿姜念:你會有那種感覺,你知道為什麼嗎?你必須知道為什麼你會有那種感覺。譬如,
看到屍體的時候你會有某種感受,或者看到美女的時候你會有某種感受,你要嘗試去瞭解
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感受。解決的辦法是要保持清楚的覺照力,觀照你在做什麼,這種種現
象(想哭)什麼時候產生和它為什麼會產生。譬如說,這種想哭的現象是從坐的色身變換
姿勢的時候產生的,這是因為心偏離了當下的緣故。如果你知道原因,你就知道為什麼會
想哭,這個原因就是心偏離了當下。你們二位(第一、第二位比丘)都有相似的問題,但
原因相同(覺照力弱),你們必須瞭解身心是不實的。你們其中一位是害怕,另一位是想
哭,但二位的修行都有進步了。

一切法除了色心二法之外就沒有其他的東西了。你們修的時候是要見法,坐的不是我,不
是自我。我們修行的方式是觀照坐的色身,如果你只是觀照坐姿而不知道是什麼在坐的話
,這表示你沒有見法也不懂法。當你明白法的時候就表示你見到了什麼是身,什麼是心。
世間有這麼多法,而這些法總歸於色心二法。如果你不是以身心為所緣的話,那就表示你
不是在修毗婆奢那了。

學 生:我修的時候要怎樣避免與貪欲相應呢?

阿薑念:身心並不是可以由我們的欲求而顯現的,他們是自然而生的,不是我們可以刻意
去創造而使身心顯現的。例如聽的作用生起時,並不是我們想要如此才產生的,因此我們
可以利用聽的作用,來啟發智慧。這種智慧即是知道是心在聽(而非我們)。如果身心可
以由你的欲求而顯現的話,那就不是真正的身心了。因此當你變換姿勢的時候必須清楚原
因。即使是你不想換姿勢,你還是不得不換,這樣可以防範貪欲生起,如果行持當中不與
煩惱想應的話,自然就會引發智慧了。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上次我們談過話之後你修得如何?

學 生:這兩三天以來,我每天發燒又胃痛,使我無法繼續修行。

阿姜念:你有更多苦苦--胃痛、發燒。胃痛是法嗎?

學 生:胃痛是苦苦。

阿姜念:雖然你知道什麼是法,但卻未曾如理作意來提醒你是色身受苦(而非你),所以
你不能見法。法一直在起現行--法一直在顯示無我、無法控制的特性,因為法不是「我」
。如果法是「我」的話,我們便可以主宰(身心),就不會生病了。五蘊會生病--但是如
果你有正見,你就知道每個人都會生病,佛陀也不例外。佛陀知道五蘊是生老病死的法,
這個法啟發他的智慧而使他知苦,因此而能滅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修得比較好了。

阿姜念:你說比較好,你怕偏離當下嗎?

學 生:我不想偏離當下。

阿姜念:這樣不對,怕偏離當下是不對的;或者你想更能觀照得住身心,那都是錯的。你
必須像看一出戲一樣--不要導演這出戲。如果你怕偏離當下,那個認為「我」的煩惱就會
生起,因為你認為你在控制。

中道法在修的時候是不容易懂的,如果你修得不對便會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覺受,因此你
會偏離當下,而且你的心會老是與煩惱相應。吃的時候要用智慧觀照--即觀照吃東西是為了治苦--苦就是饑餓--為了讓色身繼續生存,因此你可以
利用色身修行來滅苦。即使是不想吃還是得吃(因為他是比丘,必須在12點以前吃完飯)


實相般若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能正確地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智慧。
你修行只是為了滅苦。如果你吃東西與煩惱相應,那你還是在生死輪回,所以你務必要:
吃為了滅苦,走為了滅苦,坐為了滅苦,臥為了滅苦--全部都是為了滅苦。我們執持煩惱
已經非常非常久的時間了。煩惱指使你做這個做那個。做任何事都與煩惱相應--「我」在
看、「我」在聽、「我」覺得餓,因此甚至於你修毗婆奢那的時候都沒有擺脫煩惱。煩惱
處處與你相隨。唯有你能如理作意的時候才可以免除煩惱。因此只要我們能如理作意,煩
惱就會減弱。煩惱減弱,般若就強,般若智慧能夠斷除煩惱。因此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
,甚至於在變換姿勢的時候,你必須知道正確的因即是要治苦。如果你能常常知道正確的
因,就能啟發實相般若了。


(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這次我覺得不快樂。

阿姜念:正念正知好一點的時候,只與微細的煩惱相應,會使心變得不快樂,就像魚活在
水中的時候會覺得快樂,一旦他們被捉到地上的時候就覺得苦了。心就像這樣,心不與煩
惱相應時會覺得苦,不快樂。

說你修得更好了。關於苦呢?你還覺得苦嗎?

學 生:是的,我能見到每一種姿勢的苦,但這種感受還不是很清楚。

阿薑念:你總是不得不變換姿勢,但你卻沒有見到苦,因為你沒有注意觀照就不能體會到
苦。每個人都知道苦的存在,卻老是見不到苦。微細(過渡的)動作--你注意觀照過嗎?

學 生:是的,偶爾。

阿薑念:你必須注意你舉臂曲伸,或走到浴室。你必須知道為什麼做這些動作,這些動作
不是為了對治長久保持一種姿勢所產生的苦,而是治另一種苦--諸如饑餓、上廁所等等的
苦。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而關於你呢?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修得比較好了。

阿姜念:你說的比較好是指什麼?

學 生:我是指比以前更能觀照得住身心,而且身心也比較清楚。

阿姜念:你是指你掌握到當下,你更能掌握到當下了,因此你能體會到修毗婆奢那是非常
困難的。而你必須保持很長一段時間,好幾天,活在當下,直到心能行于中道--沒有喜歡
或不喜歡為止。如果你修奢摩他的話,你必須觀照一個所緣很長一段時間,而這個所緣是
你身外之物,是假法(非身或心),使心達到很強的專注力。但修毗婆奢那必須保持在真
正的當下,不與煩惱相應,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我們長久以來被煩惱所控制,就像泡菜
浸泡在鹽水中一樣,早已經酸透了。所以要將煩惱屏除於覺受之外是很不容易的。你必須
瞭解這點並且保持如理作意。我要你注意到你為什麼會有這種(保持在當下的)覺受的原
因以及如何能使心不起煩惱,如果你知道這些,你就可以防範煩惱並保持在當下很長一段
時間--你就即將要滅苦了。

佛陀當時說法的時候,比丘專注地聽並瞭解佛陀為什麼說法的原因。他們能正確地引導自
己的心,在佛陀結束說法之前,他們都悟道了。因為他們瞭解佛陀所說的法。修學毗婆奢
那是非常難的,佛陀悟道之初,對於要教導眾生他所知的法感到心灰意冷,因為這個法是
如此困難,比其他事情都還困難,因為我們都緊緊地被無明包藏著,我們做每一件事時,
都被認為「自我」的邪見所控制著。這種錯覺就是妄執身心為「我們」或「自我」的邪見
。你已經修了將近三個月了,你對修法比較瞭解了,這是指你知道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引
導你的心了,但有時你還是會誤入歧途。

學 生:有時我的心還是會誤入歧途。

阿姜念:你要注意,不要讓你的心攀緣煩惱而削弱了智慧,你的正念正知(覺照力)還不
是很強,你修的時侯覺照力還很弱,覺照力弱,就會造成偏定而使覺照力更弱。當煩惱生
起時,你能見到煩惱、注意到煩惱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煩惱不起現行,般若智慧就能照見實相,但不要去注意般若智慧,你只要注意不
讓煩惱進來。你只要瞭解修法並保持如理作意防範煩惱,般若智慧是否現前就不關你的事
了,而你必須一直覺照到你目前所觀照的是什麼樣的身心。


(另一天,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見到法了嗎?

學 生:是的,我見到法了。

阿姜念:你見到什麼法。

學 生:我見到了苦苦。

阿姜念:妄想來的時候,你知道妄想是法嗎?

學 生:是的,妄想是法。

阿姜念:法是終日現前的,如果你知道法,你就會終日見法,但如果你想要覓法,你就不
能見法,因為想要見法的貪念早就遮蔽了你的智慧,如果你不存見法的心,你就會見到法
,想要見到法你就必須保持在當下,法存在於每一刻每一個呼吸之間。

你說你見到了苦苦,你說苦苦是法是什麼意思?

學 生:因為苦苦是心法。(注1) (注1:對四念處而言,受是在心念處:但實修中,我
們見到身苦就顯示了四種姿勢隱藏著苦。(見1.11節))

阿姜念:你所見到的身心是否比較清楚了呢?

學 生:有時比較清楚。

阿姜念:身比較清楚還是心比較清楚?

學 生:心打妄想很清楚,四種姿勢(身)有時也很清楚。

阿姜念:你所見到的那一種色身比較清楚?

學 生:坐和走路的色身。

阿姜念:你是否觀照心在看和心在聽呢?

學 生:沒有。

阿姜念:你為什麼不觀照心在聽呢?有噪音的時候會驚擾到你嗎?

學 生:不會,但以前覺得非常困擾。

阿姜念:你聽的時侯心會攀緣假法嗎?也就是你是聽到聲音還是聽與聲音有關的內容呢?

學 生:有時是心攀緣假法。

阿姜念:聽到假法的時候你知不知道呢?

學 生:有時我知道音聲的內容(知道關於音聲的內容,而非知道心在聽)。

阿姜念:你知道心攀緣假法的時候,明白為什麼心會攀緣假法嗎?這是因為你沒有觀照是
心在聽,如果心--攀緣假法,你就偏離了當下。假法是法但卻不能啟發對三法印的認知。
你覺得你修得如何?修得比較好了嗎?

學 生:是的,比較好了。

阿姜念:你還有喜歡和不喜歡嗎?

學 生:是的,有時候有。

阿姜念:你不喜歡那一根?

學 生:耳根。

阿姜念:你不喜歡噪音呢?或者是你無法觀照它呢?

學 生:我可以觀照它,但卻把握不住,我只是知道聲音內容,心會攀緣假法。

阿姜念:你要儘量多觀照,儘量提升你的正念正知,因為你想要觀照別的所緣(而非觀照
心在聽),所以噪音產生時你就受干擾了。

學 生:觀照四種姿勢時,有時我感到很困擾。例如,觀照臥姿時會不知不覺翻了身,忘
記如理作意去觀照,這種情形令我感到很困擾。

阿姜念:你會困擾,是因為你躺的時候要經常翻身。因此苦苦成為瞋念的助緣,如果你用
正見觀照的話,就不會再感到困惱了。

學 生:有時我覺得很沮喪卻不曉得為什麼?

阿姜念:有兩種情形會造成沮喪:一種是由於瞋恨,一種是由於智慧。瞋恨會引起沮喪是
因為你修了很久卻還不能見到色身並不是你。智慧所引起的沮喪是因為你見到了身心是不
實的--無常、苦、無我的。有時你觀照妄想,而不知道是心打妄想,妄想來了,你再重複
「心在妄想」--然後又會再起妄想。就像告訴一個小孩子,而他不聽你的話,妄想也是如
此,非你所能控制,而知道這個觀念可以啟發你的般若智慧。


(第二位比丘)

學 生:在瞭解修法而開始要修的時候,我有很多理想和抱負--但現在有些失望了。

阿姜念:什麼抱負?

學 生:我想我會寫一本教毗婆奢那的書,對大眾講說正確的修法,諸如此類的事。

阿姜念:想要做一場演講好,還是不要想好。--那一樣比較好?

學 生:不要想比較好。

阿姜念:你想的方式是無益於毗婆奢那的修行,你的心不是用於毗婆奢那正確的所緣上--
即使所想的都是功德。妄想是煩惱--會使你偏離了當下。 你對於修毗婆奢那有點灰心對
不對?

學 生:上星期我感到絕望,但現在又覺得沒什麼了,而有時又會感到絕望。

阿姜念:你感到絕望,是因為你並不是十分瞭解修法,但修行並沒有超過你的能力範圍,
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要修了好幾世的善行(波羅蜜)的原因。修行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為
什麼修行很殊勝,即使此生你沒有悟道,也是在積聚下輩子的資糧(啟發智慧的因緣)。
甚至世間比毗婆奢那簡單的學科你都要學習好幾年了,何況法比世間的學問還要難,你要
繼續修行,即使這輩子不能達到目的,也是在為來世積功累德,何況修行是你身為比丘的
責任,這是法的責任,佛陀為了圓滿菩提(佛智),捨盡了一切,他悟道了以後,把法傳
給我們,他拼老命悟道了,因為他教導我們,使我們省下很多氣力。我們只要按照他的方
法修,只要你肯修行就可以得到戒定慧的利益,在這裏你雖然打妄想,卻也沒有損失什麼
--這與在家不同。如果是在家,你就沒有八正道中的戒、定、慧。因此你會從修行中獲益
的,即使僅得到一點利益。不管見法與否--對你都只有好處的。你說修行非常困難,那很
好,那樣才會使你更精進。 佛陀說:學生為了正確瞭解修法,必須找一位見實相的老師
指導他正確的方法,學生也要明白老師所教的。修行可以幫助你瞭解理論,修了以後再去
研究理論你會更瞭解實相的。


(另一天,中國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設法讓我的心行于中道。

阿姜念:你是怎麼做的呢?

學 生:厭煩的時候,我就設法觀地大。 阿薑念:你觀地大,是怎麼做,效果如何?

學 生:我只是想「地大、地大…」厭煩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一想,就會偏離了當下。例如,聽到聲音的時候,正念正知觀照心在聽,
因此不會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念頭,你的心就自然行于中道,你不必做任何事。

學 生:有時我覺得心很清楚,但不知道為什麼--我看到一具骷髏。

阿姜念:你對於骷髏有什麼感受?

學 生:我正疑惑為什麼有這樣一具骷髏,過一會兒,心就變到一副棺材上,然後是腐屍
,然後我聞到一股臭味就嘔吐了。

阿薑念:你知道你這樣修是對還是錯?

學 生:我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 阿薑念:你吐了多久? 學 生:半天,從中午以後到晚
上6點。

阿薑念:這段時間你還聞到臭味嗎? 學 生:是的。 阿薑念:你所看到的是真實的嗎?
這是幻像,是禪定的力量讓你看到這些幻像,幻像也是法,是偏定所產生的現象,而有時
候也會造成你精神錯亂,幻像會使你脫離現實。你是什麼時候停止嘔吐的,你知道這樣修
不對嗎?

學 生:我知道這種現象不好。

阿姜念:你修毗婆奢那已經好幾天了,你不要再讓你的心變成那樣子。你怎麼使那具屍體
(幻像)消失的呢? 學 生:它是自己消失的,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它才消失了。

阿姜念:禪定有超過心力的神變力,會使你偏離毗婆奢那修法。

學 生:事實上,我也不想要禪定。

阿姜念:修奢摩他的時候,即使你有很強的毅力,也不一定能得定,但是修毗婆奢那,卻
很容易偏定而使你失去觀照般若,你想再看到那種現象(幻像)嗎?

學 生:不,味道很臭,但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見到這種現象。當時我的心很清楚。

阿姜念:你的心很清楚,那是禪定。禪定讓你感到滿足,讓你覺得快樂,但那是顛倒妄想
,如果心很清楚,但沒有煩惱,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就不會產生這種現象了。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們經常有訪客來找你們,這段時間你們不應該讓任何人來拜訪你們,因為那會
減弱你們的自律(善護諸根)。如果自律不好,就不能生定,沒有定不能發慧,這三學要
同時配合於當下。客人來了,即使你不想講話,也不得不講。

修行的方法就是你必須觀照當時所顯現的身心。如果身心沒有顯現的話,就表示妄執身心
為「我」的邪見還存在,而且你無法去除這種妄執身心為「我」的邪見。

愛與恨不斷生滅,但你們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愛是心存貪念,恨是心存瞋念。而
在你還不明白的時候,你說「你愛」或「你恨」。尚未明白之前,你無法將「你」和愛恨
分別開來。因此你修行的時候必須把每一件事物視為色法或心法;而且你要知道是什麼樣
的色法和什麼樣的心法。如坐的色身,心在聽等等,你們說你們見到苦,這雖然沒錯,但
是「你」覺得苦的邪見仍然存在。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未曾如理作意,你要觀照的是
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因為你忽略了這個重點,所以你無法正確地觀照色身。

感受和想像(默念)是不一樣的,你們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不要將它們混為一談。

重要的是你們必須知道原因,必須用如理作意來修行。例如,在《阿那律經》中,阿那律
問舍利弗,即使他已得可以觀看整個宇宙的天眼通,他的毅力很好,正念很強--為什麼他
還不能斷除煩惱(漏)。舍利弗告訴阿那律,他認為自己可以看到整個宇宙是慢,而慢是
煩惱之一,與煩惱相應;他認為自己毅力很好,正念很強是掉舉;而他憂慮尚未斷除煩惱是
悔。所以舍利弗說你必須袪除這些感受。

因此煩惱非常微細,你們要有正見,你們的任務就是不斷地修行,能否成就並不重要,你
們修行是要袪除隱蔽真理的煩惱,而你們必須先瞭解袪除煩惱的方法,即使阿那律已經證
得神通還有煩惱,現在我們很幸運,因為我們不必先修禪定或證得神通,我們可以利用貪
、瞋、癡來修毗婆奢那(心念處修法)。如果你要先修禪定,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你必
須修兩次(先得禪定,再啟發智慧),而這樣要花一大段時間,現在你只要修一次就可直
接斷煩惱了。


(中國比丘)

阿姜念:你知道修奢摩他和修毗婆奢那的所緣不同嗎?他們是異或同呢?

學 生:是,他們是不同的。

阿姜念:為什麼他們不同呢?你認為毗婆奢那和奢摩他的所緣有什麼不同呢?

學 生:奢摩他能令心平靜。

阿姜念:那不重要,而你所觀照的所緣是同或異?

學 生:我沒有注意到這點。

阿姜念:你沒有注意到這點?那你怎麼做?奢摩他和毗婆奢那不同。毗婆奢那必須以身心
為所緣,不是像你反復地念「佛陀」或「阿羅漢」,一直重複地念。

學 生:我知道,修毗婆奢那不是像那樣默念。

阿姜念:如果你用想的(默念),你就沒有見道的可能,因為這種修法不以身心為所緣。
毗婆奢那要以一些存在的事物為所緣,以此見實相。

學 生:我觀照坐的色身、臥的色身時,心迅速地跑進、跑出,並沒有安住在坐的色身、
臥的色身上。

阿姜念:這種現象產生的時候你認為修錯了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認為修錯了是因為你不想讓心跑進跑出的對不對?

學 生:是的,當我察覺到心這樣跑來跑去的時候,我把它拉回到所緣(坐的色身、躺的
色身)上。但心無法安住,很快地它又迅速地跑進跑出的。

阿姜念:你為什麼要把心拉回來呢?

學 生:如果我不把它拉回來,它會跑出去很長一段時間。

阿姜念:你想成為一個主宰者,想把心拉回來而不讓它跑進跑出的。然而你設法不讓心跑
進跑出的方式是錯的,你修錯了。但這種現象是真實的,是實相。因為心一直是像這樣跑
進跑出的,你想讓心安住,心卻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這是心的實相,沒有人能控制心--它
不是任何人的能力所能及,因為心是無我的。

迅速跑進跑出的心即是法,但是你不喜歡法,你修行要見法,但法現前時你你卻不喜歡它
,你已經見到法了,但你卻不喜歡法。只要看著心跑進跑出,不要想去控制它、或想讓它
安住下來,只要觀照它,但是你必須知道妄想是心,如果你不知道是心妄想的話,你又會
不喜歡妄想了。每個人都要自我約束(善護諸根),就像種一棵樹:你必須除草,否則草
會使小樹苗無法生長。因此就像種植之前的鬆土一樣,自我約束能幫助你修得更好。講話
會使你的自律鬆弛,修四念處的時候,如果你講話就會使你偏離當下。


(另一天,在家女眾)

阿姜念:妳已經修了將近一個月了,妳修得如何?妳還有幾天就要離開了呢?

學 生:到月底的前幾天就要離開了。

阿姜念:妳不能再待久一點嗎? 學 生:不行,我必須回家。

阿姜念:因此妳不能留下來了。那麼上次我們談過話之後妳修得如何?

學 生:昨天,我體會到每一件事都是苦。

阿姜念:妳體會到什麼苦?

學 生:我觀照躺的色身,感覺就像個死人一樣,我覺得害怕,因此我到外面走和坐,我
體會每一件事都是苦,甚至霎眼睛、吞口水--我都覺得苦,因此我又多走了一會兒。現在
我瞭解修法,可以到別的地方去修行,而不用靠別人來教我了,所以我想我多麼幸運能遇
到阿姜(念),因為阿姜的教導,我才能見到法,我因此而想哭。

阿姜念:那今天呢?妳還是像昨天一樣見到苦嗎?

學 生:今天正常了,苦的感受已經消失了。

阿姜念:妳知道為什麼苦的感受會消失嗎?

學 生:今天下午有客人來找我,我們談到關於我所體會到的苦和修行的事。

阿姜念:跟客人談話導致妄想,而妄想使妳對身心的觀照中斷了,妳已經偏離了毗婆奢那
的修行。因此,今天妳覺得正常了,這是因為與煩惱相應了。所以,妳體會的苦消失了,
這是由於妳缺乏覺照力,妳沒有以身心為所緣,妳知道這樣做錯了嗎?

學 生:是的


(第一位比丘)

阿姜念:你說你修得更好了,是怎麼好法呢?

學 生:我並沒有很多妄想,並且更能夠保持在當下。

阿薑念:什麼是當下?

學 生:心知道打妄想那一刻即是當下,但妄想的內容是假法(傳統的實法)。

阿薑念:如果你知道內容--妄想的內容--你已經偏離了當下了。如果你常打妄想,表示你
保持在當下的力量不強,因此你就無法觀照得住身心;但不要怕偏離了當下,就像乘一艘
竹筏過河,如果你一害怕就會失去平衡而落入水中。

大多數的人,從出生以來,從來沒有活在當下過,因為心總是與煩惱相應,心看每一件事
情都染有我。你修的時候一定要防範煩惱,然後你才能體會到當下。


(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比較好的時候,你會覺得「歡喜」嗎?你修得不好的時候你覺得「不歡喜
」嗎?這些覺受是錯的,你說你修得比較好了,是怎麼個好法呢?

學 生:我比以前更容易保持在當下了。

阿薑念:你必須知道為什麼有時候你容易保持在當下,有時候卻不容易保持在當下。你一
定要知道原因,否則你的修行要多花很長一段時間。如果你知道原因的話,即使你偏離了
當下,你也能夠很快再回到當下,你務必要注意到這一點。你也應該觀照到更微細的動作
,有七類微細的動作:

1)徐步後退。
2)左右擺首。
3)伸屈手臂。
4)搭衣持缽。
5)吃、喝、嚼、舐。
6)大小便溺。
7)(為了日常作務等等的)行、住、坐、臥以及語默動靜等等。

微細的動作比大的動作要多得多。知道做這種種微細動作的原因遠比知道做行住坐臥四種
姿勢的原因還要困難。如果你對行住坐臥四種姿勢已經觀照得非常清楚的話,可以再逐步
加入觀照微細的動作。

法是非男、非女、無我的--法只是如其本然而已,天地萬物無非是法的現量。例如:坐、
立、妄想、睡覺、聞聲、生氣、舒適、疼痛、貪求、厭惡等等,每件事物只是色法或心法
而已,而色心二法即是一切法。

天地萬物的呈現皆可啟發我們的般若智慧,如果你不瞭解這一點,你會心外求法,你不需
心外求法,法就在你自身身上,你只須觀照每一刻所顯現的身心,即使你大小便溺,沐浴
更衣無非是法,所有一切動作無非是要治苦而已。

如果你沒有保持在當下,就會與煩惱相應。

法是無人所能主宰的,它是無我的,所以你要能如理作意,你才能夠見到法,即使是打妄
想,如果你知道妄想是心--你就會知道妄想是無法控制的,妄想是無常--妄想是苦諦--苦
的真理,妄想是四諦法。




關於阿姜念與布堪甲那南禪修中心簡介

阿姜念‧摩訶尼拉難陀(ACHAAN NAEB MAHANIRANONDA)生於佛曆2440年(西元1897年)1月31
日。她的父親,巴雅.蘇達雅隆滾(Phya Suttayanugun)是當時堪甲那布裏省省長
(Kanchanaburi),她的母親名為昆瑩.布拉(Khunying Plag)。佛曆2474年(西元1931年),
在她34歲時,她的一次經驗改變了她的一生,有一次當她看某件東西時,突然體會到看的
真相(實相),當下她體會到不是她在看__無我。這使她相信斷除煩惱和滅苦的唯一方法就
是保持在當下。

那時她還沒有學習佛法或修持四念處禪觀的經驗,於是她找善知識教她四念處禪觀業處,
她找到曼谷布拉寺(Wat Prag)的一位緬甸比丘巴頓塔.威拉沙和尚(Pathunta U Vilasa)-
然後於佛曆2475年開始修行,四個月之後她就成就了,然後她研究阿毗達磨並成為一位重
要的佛學專家,她是第一位將阿毗達磨的教法傳入泰國的人。三十幾年的時間,她在包括
沖布裏省(Chonburi)的布堪甲那南(Boonkanjanaram)在內的許多禪修中心指導四念處禪觀
修法。阿姜念逝世於佛曆2526年(西元1983)10月6日,享年86歲,在曼谷的蒙庫寺(Wat
Mongkut)火化。

布堪甲那南禪修中心(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座落於沖布裏省帕他雅巿
(Pattaya city in Chonburi),它是由泰國當時的工業部長布恩.察羅蔡先生(Mr. Boon
Charoenchai)於佛曆2506年(西年1963年)創立的。佛曆2507年(西元1964年),第一批學生
開始來到禪修中心,阿姜念是當時的首座教師,布堪甲那南於佛曆2510年(西元1967)創辦
成一個合法的機構(非營利的基金會)。阿姜念在這裏一直教到佛曆2522年(西元1979),由
於年紀大而退休,從那時起由比丘接任首座教師,現在在這裏的教授比丘都是阿姜念的學
生。

--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Tags: 冥想

All Comments

Callum avatar
By Callum
at 2010-10-12T18:37
隨喜!

身念處禪觀修法(五) 阿姜念

Kristin avatar
By Kristin
at 2010-10-12T01:43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CinyORk ] 作者: hvariables (Carl) 看板: Buddhism 標題: [轉錄] 身念處禪觀修法(五) 阿姜念 時間: Mon Oct 11 22:28:36 2010 十六階智 1.名色分別智 此智是修行者體會到當下的實相。 ...

身念處禪觀修法(四) 阿姜念

Erin avatar
By Erin
at 2010-10-12T01:42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Cin2_mO ] 作者: hvariables (Carl) 看板: Buddhism 標題: [轉錄] 身念處禪觀修法(四) 阿姜念 時間: Mon Oct 11 21:27:22 2010 修行檢討 2.3.1此修法與四聖諦的關係 1)苦諦:我們 ...

身念處禪觀修法(三) 阿姜念

Elvira avatar
By Elvira
at 2010-10-12T01:42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CimeAt2 ] 作者: hvariables (Carl) 看板: Buddhism 標題: [轉錄] 身念處禪觀修法(三) 阿姜念 時間: Mon Oct 11 20:58:45 2010 實修 這種修法是要念住於各種姿勢:行、住、坐、臥。譬如坐的 ...

身念處禪觀修法(二) 阿姜念

Odelette avatar
By Odelette
at 2010-10-12T01:42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Cim7pOZ ] 作者: hvariables (Carl) 看板: Buddhism 標題: [轉錄] 身念處禪觀修法(二) 阿姜念 時間: Mon Oct 11 20:24:13 2010 修行摘要 2.1.1四種姿勢我們以四種姿勢觀照身心: 行 ...

身念處禪觀修法(一) 阿姜念

Daniel avatar
By Daniel
at 2010-10-12T01:41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Cil-gEs ] 作者: hvariables (Carl) 看板: Buddhism 標題: [轉錄] 身念處禪觀修法(一) 阿姜念 時間: Mon Oct 11 20:14:24 2010 身念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