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在中間。 - 冥想,靜坐 Meditation
By William
at 2013-03-04T15:07
at 2013-03-04T15:07
Table of Contents
首先感謝分享!!
標題 "禪宗的騙局"
許多事能簡單就簡單,馭繁為簡成了方便那是最好不過的,
但以念佛來說,行者都知道念佛方便,但就少看到行者老實念佛...
道理總是不言自明,就只是因為大道甚夷,而民好吃懶做吧。呵~
怪怪的,念佛最快、最方便,為什麼還要追求禪定呢????
所以這就是說文解字的迷失,實際上恐怕做起來卻因不同人而有另外幾套呀。
而不管怎樣的朋友修怎樣的法,也不論法門有多少,但修法都會有幾個大原則。
就是先尊敬,而後老實地做。
只要有了尊敬的心,那麼就容易有所感受(應),
所以尊敬一分,得永遠比一分要多,原因是心領神會,這從虛空中得到
的不同以往的新知見,但這樣說來的尊敬只能是思想上的精進,並不是
切身行法的精進。
所以行法上、作為上就要老老實實了。只要老實地做並慢慢體悟
知與行兩者何以不同,那久了才可以真真正正變成自己的功夫。
只是究竟要花多少的時間才能將之變成自己的功夫呢?
這依禪宗的說法就分成兩種,
一種是根性漸法...
一種是衣缽頓法...
其中漸法是大多朋友所在體悟感受的,這可不能急呀,這日久見功效的功夫
要成就必須了前文所述兩大條件外,尊敬十方,與老實地做。
而頓法呀,就困難多了。 並非如同禪門所言不立文字,而是因為金剛經的精義
不落於兩邊之見,因此頓法在完整思想最根本利器還需要"因緣"與"親身體驗"。
否則要怎麼破除了兩邊之見與文字相呢?
因此簡單地說
漸法只需要 "尊敬"與"老實地做" 自然日久能有功
但頓法卻需要"尊敬、"老實地做"、"因緣"、親身體驗。
這著實是困難了呀。所以因緣在何方,雖說十方,但實著一方。
雖說尊敬能得法,但因緣的那一方卻足以說明弘忍為何選了慧能,而非神秀了。
因緣一字好說是好說,但要怎麼在那麼多行漸法行者中探討、傳承個究竟
老實講似乎也是困難中的困難了,但渡個究竟跟明白個究竟還是個兩碼事
故頓法行者還是老實地依此因緣傳承法給下一位吧。
所以在擁有頓悟法的行者的面前說了漸法的思想。
老實說,怎麼說都說不像呀。
也是自古以來,我們聽到了很多禪門的公案,有漸法者提出的觀
有頓法者提出的觀,要怎麼分辨這漸頓的分別,
也就是標提所要說的"禪宗的騙局"!!
以往我們看到的"對偈或是對子" 都是一方先說出,
然後再由另外一方提出看似境界更高深的說法。但真的是這樣呢?
試問 "沒有A的立基,會有B的產生"嗎?
故不論管神秀大師說了什麼,又管慧能大師說了什麼,
必須要領會的是,
兩位大師彼此偈語實在地說出行法可是有所"先後順序"的呀。
所以修禪定的行者不管思想上接受多少的知見,那怕是頓法也好,漸法也罷
我們要建立知行合一時,最先要知道"不落於兩邊之見",而不落於兩邊之見
的建立就是知道身、心、意、界 合一。
也就是筆者在言禪法的四境界
不動如山、心如止水、空明寂然、OOXX "似有似無"
似有似無的境界,諸位有體驗到了嗎?
呵呵~所以臥輪您與慧能您在有沒有技倆上去比個高下。
現代的我只知道修法到最後,真的是好像有,又好像沒有耶!!
如同放個屁,明明看不到顏色,但就是呼吸到臭味,
這當下一嗅,真是臭屁臭屁呀~
----------------禪法的無常 你怕死嗎?-----------------------------------
在日常生活中老實地修法,總會遇到無常,所以平常心是道....
這句話還真的是高深!!
所以要怎麼分辨世間上禪宗頓法的行者,我們只需要勇敢問他一句
你怕死嗎? 所以禪法四境界中,要怎麼從空明寂然的漸法者變成
當下一念即頓悟的行法者,就是端看有沒有歷經
不動如山、心如止水、空明寂然、大死一番 似有似無 囉
by juicelover
※ 引述《nknuukyo ( Green Requiem)》之銘言:
: 你覺得有需要問這段是很不錯的
: : 據 壇經上記載,臥輪禪師偈語說。
: : 臥論有技倆,能斷百思想;
: :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 : 我們的六祖慧能聽到就說
: : "此偈語並沒有解釋到人心的妙用","如果依此那只是增加束縛呀"
: 先假設此事及其背景為真
: 原文並不像你翻的那樣
: 我回溯一下:
: "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 因為"心"本來就不是"穩定"能夠"不動"的東西
: 要常常使它不去動 反而只是多加束縛於無謂之事
: 這也是坊間解慧能偈最最常見的毛病
: 都已經說"不是在心上下工夫"
: 但還是把"息心"甚至"心靈環保"當唯一重點
: 試問"時時勤拂拭"是不是"心靈環保"?
: 那為什麼貌似承繼慧能思想的流派 最後開示大眾的
: 卻還是用神秀的方式去作呢??
: 順便幫忙解釋一下原因 再解決這個偈
: (必須把話說回來 因為它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 "總以為某章某處錯一句話 斷一個字沒什麼大不了 反正禪宗本來就不立文字"
: 通俗誤解: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然而第三句話是最常被傳錯的
: 原本該是: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本清淨,何處有塵埃?
: 也就是說:
: 重點在於 直指本性
: 性 不增 不減 不可垢 不可淨
: 而不是繼續在天生就很動態的"心"上下功夫一直讓它不動
: 這不是說"息心止念"沒有好處 而是它並不是慧能強調的重心
: 民間撂了一句"本來無一物" 大家都覺得"好帥" "拍拍手"
: 反而原貌那句"佛性本清淨"
: 要大家心無旁騖注意的地方 就完完全全被忽略了
: 反正"本來無一物"
: "好懂" "容易接受"
: 自然也容易為人所相信了
: 再這樣回去看本文:
: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 惠能說自己"我無所能" 既無能於斷千百種思想(也不願意這樣去搞)
: 看到環境變化 心思也自然會順著應世方向跟著調整變化
: 這看在你們追求息心的人眼裡一定很差勁吧?
: 但我知道我們該行的道路是契合於那不增不減不可淨不可垢的 性 呀
: 就像在礦場挖掘玉石
: 我們應該先把重點放在使那玉石自現出來(見性即現性)
: 而不是到處看那裡有泥土便往那裡清
: 那你會清不完呀!
--
--
Tags:
冥想
All Comments
By Cara
at 2013-03-04T22:10
at 2013-03-04T22:10
Related Posts
禪心在中間。
By Kumar
at 2013-03-04T00:21
at 2013-03-04T00:21
禪心在中間。
By Erin
at 2013-03-03T11:49
at 2013-03-03T11:49
服用精神藥物不能靜坐嗎?
By Olga
at 2013-02-21T11:44
at 2013-02-21T11:44
服用精神藥物不能靜坐嗎?
By Todd Johnson
at 2013-02-16T22:26
at 2013-02-16T22:26
過年的靜坐。
By Isla
at 2013-02-16T01:29
at 2013-02-16T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