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自得 - 冥想,靜坐 Meditation

Christine avatar
By Christine
at 2010-04-19T13:21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worldrr ()》之銘言:
: 請問有人看過<內觀自得>這本書嗎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1434
: http://www.acimtaiwan.info/viewtopic.php?f=16&t=434
: 我有意照這本書練看看
: 不過圖書館和住家附近書店沒有這本書 要用網路買
: 所以想來問問有沒有人看過 如果照這本書練的話 有什麼要小心注意的
: 謝謝

網路上我找不到那本書內容的資料,不過照第二個網路連結,若
水君說的現象其實在本板就常常提到了,也無須一定要修習他說的方
法,而且我不完全贊同他對某些靜坐時所出現的現象的解釋。

open-up meditation能夠對身、心、環境全面性的觀照,而不帶
人為的分析、批判及後續的反應等等。(看似無法之法,但各家各派
還是多少有一些口訣及心法的。)

如果是佛教的《大念住經》的四念處是對身、受、心、法的觀照
。(但一般的說法是只要能對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作單
一的觀照即可,不需要同時觀照四個念處。)

有一種觀照身體的方法,大致是由上而下(也有人主張是由下而
上)慢慢地觀照全身,只是有些門派是將這種方法作為正式靜坐前的
一種安定身心的方法,有些門派是當作正式靜坐後或瑜珈體位法完畢
後安定身心的方法,也有的門派就直接當作是一種正式靜坐的方法。
(有些方法還會加上身體部位逐漸放鬆的口訣。)

也有一種觀照身體的常用方法,是單純觀照身體的某特定部位而
已。

以上所述的方法各有優缺點,但我也只能點到為止,因為多說無
益。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16.240.248 (04/19 13:25)
XI:雖然四念處一開始不需要同時觀照四個念處,但不是單一關照, 04/19 14:30
XI:當其他目標更明顯時,必須轉換關照目標. 04/19 14:30
XI:而且四念處練到最後,自然會同時觀照到四個念處. 04/19 14:31
※ 編輯: ilanese 來自: 61.231.235.164 (04/19 18:58)
juicelover:內觀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被字眼蒙蔽囉 04/20 00:57
Cid:曾聽說葛印卡內觀就是採取全身掃瞄的方式作內觀, 另有一種觀照 04/20 23:22
Cid:全身整體的"行、住、坐、臥(四威儀)"方式, 如馬哈希尊者的老師 04/20 23:24
Cid:明貢尊者, 以及泰國大修行女阿姜念都是採用這種方法. 04/20 23:25
ilanese:全身掃瞄,可以一次掃瞄全身,也可以從頭到腳或由腳到頭, 04/20 23:29
ilanese:逐步掃瞄,只是動機或許會不太一樣。 04/20 23:29
ilanese:有些類似open-up meditation原理的方法,那個動機並不在於 04/20 23:33
ilanese:為了觀照,只是這類方法有些是不得不觀照的,因為如果心無 04/20 23:34
ilanese:所注的話,那就不得不面對排山倒海的各種感官及覺知了。 04/20 23:34
ilanese:open-up meditation會隨著你靜坐的深度,而從你的意識深處 04/20 23:37
ilanese:挖出不少東西出來,行者也必須慢慢去學習如何面對這些東西 04/20 23:37
ilanese:。(怎麼學?一回生二回熟……多經驗幾次就知道怎麼去面對 04/20 23:38
ilanese:了,當然各派還是有一些口訣的。) 04/20 23:38
ilanese:只是將這類覺受的出現說成是類似淨化業力之類的說法,我實 04/20 23:40
ilanese:在是不能接受,因為雖然到最後,根本就不生一念了。但下次 04/20 23:40
ilanese:靜坐還是會有一堆念頭出現,然後慢慢念頭減少…… 04/20 23:41
worldrr:哦 原來那種說法是淨化業力的說法 那如何淨化業力呢? 04/21 11:14
ilanese:消除業力的說法很多: 04/21 12:19
ilanese:一、以善業抵掉惡業說:有的說法是認為善業能抵掉惡業,好 04/21 12:19
ilanese:像學校裡的學生的大功可抵掉大過一般。 04/21 12:19
ilanese:二、善業不可抵掉惡業說:善業的因會導致善業的果,惡業的 04/21 12:20
ilanese:因會導致惡業的果,但兩者各有因果,並不會抵銷。 04/21 12:21
ilanese:三、業力本空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滅。」問 04/21 12:27
ilanese:題是你空的了嗎? 04/21 12:27
ilanese:可是我從來沒聽過靜坐時覺知那些念頭或感受就是在淨化業力 04/21 12:52
ilanese:的說法,我不知道這種說法的起源是那兒? 04/21 12:53
ilanese:這類經驗是常常在靜坐時會發生的,是很正常的過程…… 04/21 12:54
worldrr:忽然想到 入定跟觀照是不同吧 04/22 16:27
worldrr:靜坐到最後 還要觀嗎 還是四念處只是一種靜坐的切入方法? 04/22 16:32
ilanese:有很多方法的目的並不在觀照,而是方法的過程就會有觀照了 04/22 18:21
ilanese:。 04/22 18:21
Cid:如果是以佛法來說的話, 觀(vipassana)是佛法所獨有的, 並且是 04/22 23:02
Cid:趣向解脫的必經之路. 04/22 23:02
thismy:哇 Cid 版大 也來這了 04/23 00:52
a3435357:如果可以做到趨近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還需要觀(全身)嗎? 04/23 13:19
mailchinger:我從不認為"觀" 是佛法特有的 這種說法到最後的結論 04/23 13:23
mailchinger:就是只要內觀 都是從佛教衍生出的旁支 很詭異的命題 04/23 13:24
Cid:應該說, 佛法中所說的"觀(vipassana)"被賦予了特殊的定義, 所 04/23 14:07
Cid:以才被說是佛法特有的. 以佛法定義的vipassana來說, 所緣必需 04/23 14:08
Cid:見到究竟法(自己的身、心)的共有性質(生 住 滅、無常 苦 無我) 04/23 14:12
Cid:. 如果不是在這種定義下的其它觀法, 以佛法的定義來說是在觀" 04/23 14:14
Cid:概念法", 則被稱為"止(samatha)". 觀與止的不同在於, 止的成果 04/23 14:16
Cid:是四禪八定, 這不是佛教中獨有的; 而觀的成就則是道、果(前二 04/23 14:17
Cid:者即是佛教中常說的菩提(bodhi))、涅槃. 04/23 14:18
Cid:所以並不是冠上"內觀"兩字都可以被認定為佛教定義中的"觀", 這 04/23 14:19
Cid:是要注意的地方. 04/23 14:19
juicelover:我一直覺得觀不是重點,而且在內這個字耶....裡面那層 04/24 13:04
juicelover:不如說是觀內,關內,鎖起來,然後打開,就通了,自己灌通 04/24 13:07
juicelover:這個觀喔,就真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導引出來。 04/24 13:07
juicelover:個人感覺..個人感覺 04/24 13:09
juicelover:但是提醒一點,簡單的動作但是涵蓋多少東西..千變萬化 04/24 13:13
juicelover:這也是我警惕自己勿執著...難很難... 04/24 13:15
juicelover:問題存在問題本身,或是自己就是問題?太陽底下無鮮事呀 04/24 13:17

Tags: 冥想

All Comments

Liam avatar
By Liam
at 2010-04-22T08:02
雖然四念處一開始不需要同時觀照四個念處,但不是單一關照,當其他目標更明顯時,必須轉換關照目標.
Selena avatar
By Selena
at 2010-04-25T02:43
而且四念處練到最後,自然會同時觀照到四個念處.
Vanessa avatar
By Vanessa
at 2010-04-27T21:25
內觀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被字眼蒙蔽囉
Jack avatar
By Jack
at 2010-04-30T16:06
曾聽說葛印卡內觀就是採取全身掃瞄的方式作內觀, 另有一種觀照
Edith avatar
By Edith
at 2010-05-03T10:48
全身整體的"行、住、坐、臥(四威儀)"方式, 如馬哈希尊者的老師
Edith avatar
By Edith
at 2010-05-06T05:29
明貢尊者, 以及泰國大修行女阿姜念都是採用這種方法.
Joseph avatar
By Joseph
at 2010-05-09T00:10
全身掃瞄,可以一次掃瞄全身,也可以從頭到腳或由腳到頭,逐步掃瞄,只是動機或許會不太一樣。
Barb Cronin avatar
By Barb Cronin
at 2010-05-11T18:52
有些類似open-up meditation原理的方法,那個動機並不在於
Jacob avatar
By Jacob
at 2010-05-14T13:33
為了觀照,只是這類方法有些是不得不觀照的,因為如果心無所注的話,那就不得不面對排山倒海的各種感官及覺知了。
Kyle avatar
By Kyle
at 2010-05-17T08:15
open-up meditation會隨著你靜坐的深度,而從你的意識深處挖出不少東西出來,行者也必須慢慢去學習如何面對這些東西
Thomas avatar
By Thomas
at 2010-05-20T02:56
。(怎麼學?一回生二回熟……多經驗幾次就知道怎麼去面對了,當然各派還是有一些口訣的。)
Carol avatar
By Carol
at 2010-05-22T21:37
只是將這類覺受的出現說成是類似淨化業力之類的說法,我實在是不能接受,因為雖然到最後,根本就不生一念了。但下次
Bennie avatar
By Bennie
at 2010-05-25T16:19
靜坐還是會有一堆念頭出現,然後慢慢念頭減少……
Enid avatar
By Enid
at 2010-05-28T11:00
哦 原來那種說法是淨化業力的說法 那如何淨化業力呢?
Donna avatar
By Donna
at 2010-05-31T05:41
消除業力的說法很多:一、以善業抵掉惡業說:有的說法是認為善業能抵掉惡業,好像學校裡的學生的大功可抵掉大過一般。
Carolina Franco avatar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0-06-03T00:23
二、善業不可抵掉惡業說:善業的因會導致善業的果,惡業的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10-06-05T19:04
因會導致惡業的果,但兩者各有因果,並不會抵銷。
Audriana avatar
By Audriana
at 2010-06-08T13:46
三、業力本空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時罪亦滅。」問題是你空的了嗎?
Annie avatar
By Annie
at 2010-06-11T08:27
可是我從來沒聽過靜坐時覺知那些念頭或感受就是在淨化業力
Zenobia avatar
By Zenobia
at 2010-06-14T03:08
的說法,我不知道這種說法的起源是那兒?
Frederica avatar
By Frederica
at 2010-06-16T21:50
這類經驗是常常在靜坐時會發生的,是很正常的過程……
Bethany avatar
By Bethany
at 2010-06-19T16:31
忽然想到 入定跟觀照是不同吧
Selena avatar
By Selena
at 2010-06-22T11:13
靜坐到最後 還要觀嗎 還是四念處只是一種靜坐的切入方法?
Delia avatar
By Delia
at 2010-06-25T05:54
有很多方法的目的並不在觀照,而是方法的過程就會有觀照了。
Madame avatar
By Madame
at 2010-06-28T00:35
如果是以佛法來說的話, 觀(vipassana)是佛法所獨有的, 並且是趣向解脫的必經之路.
Freda avatar
By Freda
at 2010-06-30T19:17
哇 Cid 版大 也來這了
Daniel avatar
By Daniel
at 2010-07-03T13:58
如果可以做到趨近無所住而生其心,那還需要觀(全身)嗎?
Jack avatar
By Jack
at 2010-07-06T08:39
我從不認為"觀" 是佛法特有的 這種說法到最後的結論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10-07-09T03:21
就是只要內觀 都是從佛教衍生出的旁支 很詭異的命題
Charlie avatar
By Charlie
at 2010-07-11T22:02
應該說, 佛法中所說的"觀(vipassana)"被賦予了特殊的定義, 所
Harry avatar
By Harry
at 2010-07-14T16:44
以才被說是佛法特有的. 以佛法定義的vipassana來說, 所緣必需
Agnes avatar
By Agnes
at 2010-07-17T11:25
見到究竟法(自己的身、心)的共有性質(生 住 滅、無常 苦 無我)
Aaliyah avatar
By Aaliyah
at 2010-07-20T06:06
. 如果不是在這種定義下的其它觀法, 以佛法的定義來說是在觀"
Kyle avatar
By Kyle
at 2010-07-23T00:48
概念法", 則被稱為"止(samatha)". 觀與止的不同在於, 止的成果
Necoo avatar
By Necoo
at 2010-07-25T19:29
是四禪八定, 這不是佛教中獨有的; 而觀的成就則是道、果(前二
James avatar
By James
at 2010-07-28T14:11
者即是佛教中常說的菩提(bodhi))、涅槃.
Sandy avatar
By Sandy
at 2010-07-31T08:52
所以並不是冠上"內觀"兩字都可以被認定為佛教定義中的"觀", 這是要注意的地方.
Margaret avatar
By Margaret
at 2010-08-03T03:33
我一直覺得觀不是重點,而且在內這個字耶....裡面那層
Hedy avatar
By Hedy
at 2010-08-05T22:15
不如說是觀內,關內,鎖起來,然後打開,就通了,自己灌通這個觀喔,就真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導引出來。
Caroline avatar
By Caroline
at 2010-08-08T16:56
個人感覺..個人感覺
Cara avatar
By Cara
at 2010-08-11T11:37
但是提醒一點,簡單的動作但是涵蓋多少東西..千變萬化
Kumar avatar
By Kumar
at 2010-08-14T06:19
這也是我警惕自己勿執著...難很難...
Kama avatar
By Kama
at 2010-08-17T01:00
問題存在問題本身,或是自己就是問題?太陽底下無鮮事呀

雙盤重心

Isabella avatar
By Isabella
at 2010-04-14T22:47
請問板上大大的經驗 不知到板上大大是如何抓雙盤的重心 我的感覺是重心在屁股比較多 不知這樣對不對 我在雙盤時會抓不到重心 總感覺屁股左右邊不太平衡 好像重心會落在屁股的其中一側 而不是平均分配在屁股上 (我有一腳不能貼地 但也都會在其縫隙墊墊子) 不知各位高手的看法是什麼 - ...

內觀自得

Xanthe avatar
By Xanthe
at 2010-04-14T21:03
請問有人看過andlt;內觀自得andgt;這本書嗎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1434 http://www.acimtaiwan.info/viewtopic.php?f=16andamp;t=434 我 ...

李涵虛:《道竅談》之數言

Gilbert avatar
By Gilbert
at 2010-04-13T09:53
--------------------------8andlt;-------------------------------- 以下內容摘自下列書籍55頁至56頁。 四川銅梁洗心子:《明道語錄》,民國七十年四月三版,台灣, 真善美出版社 吾人一部真活機,以科學所造之假機比之,假機 ...

明天想去七星池

Charlotte avatar
By Charlotte
at 2010-04-12T14:42
不考慮什麼山林精怪騷擾的問題,以我目前的經驗來說, 如果是要找個長期閉關的理想地點,基本上,我還是會找個有 有山林及自然瀑布的地點,蓋個房子來修行,不過恐怕錢也要 準備不少才行就是了,而且日常用品及糧食補給,都得靠車輛 運輸去採買才行,所以聽聽就好,也別太期待了。 但業餘的話,就別想太多了,跑去一個 ...

明天想去七星池

Puput avatar
By Puput
at 2010-04-09T22:53
最近一個高人,跟我說七星池能量很高可以去看看 於是我就跟她說,那揪個靜坐團去好了,看看大家有什麼感受 她就說我滿惡搞得,呵,因為七星池的風很大   其實還真的滿想揪個靜坐團的,不過因為我很玩票,可能反而對前輩們是種打擾 剛剛突然覺得想去,可能就明天或後天吧,沒什麼計畫 路線也打算到了陽明山小油坑再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