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的實用面貌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Dorothy
at 2010-06-14T18:52
at 2010-06-14T18:52
Table of Contents
好不容易,
終於把葉問二看完了。
由於忙碌的生活型態,
等到我能抽出時間時,
這電影都快下映了。
原本我就不很迷葉問電影(雖然第一集的確拍的很好),
而當初我練詠春的年代也一樣不迷李小龍。
我常說我這人有點非主流,
越是一堆人趕流行的,
我越是不想去湊熱鬧。
不過現在因緣聚會,
我竟成了教授這熱門武術的老師,
想想實在令人不覺莞爾。
看完葉問二,
以及一直以來某些對我技術風格批評的文章,
均令我不禁思考起一個問題:
『到底傳武的應用該是個什麼面貌?』
我相信有不少對於中國傳統武術懷抱著夢想的學習者,
尋尋覓覓就為了找到心中那個完美的形象,
通常這些形象來自於小說與電影,
但很諷刺的,
往往也只能回頭在小說與電影中找到安慰。
那麼,
到底是傳武沒落、絕技失傳,
還是大家一開始就都搞錯了呢?
如果評斷一門技術,
得由打得像不像電影招式為準,
豈不讓人有種本末倒置的錯亂?
回頭來談談葉問第一集,
片子吸引人,
除了紮實刻劃人性的劇情外,
當屬樸實俐落的武打動作。
這裡面看不到兩人不斷繞圈、舞弄虛招、相互叫陣的邵氏風格,
更沒有吊鋼絲的滿天飛舞。
拳就是拳、腳就是腳,
也就是這種不花巧的真實感,
獲得了人們的共鳴。
然而葉問二,
卻無法逃過續集電影的宿命。
在其中除看到導演更大的企圖心,
也同時顯露了包袱過大、駕馭失準的問題。
直線的、牽強的劇情就不苛責了,
武打電影本來就只是看武打,
不會有人執著劇情深度。
然而動作場面拍的這麼浮淺,
就真的讓人有些失望了。
其中圓桌上力戰眾拳師一段最令人搖頭,
充滿了不尊重與消費。
我所知道的猴拳,
絕不是眨眨眼、裝腔作勢學猴崽子而已;
我所知道的八卦,
也不會沒事把走掌、轉掌當成選美姿勢來比劃。
好吧,
你或許會說,
導演要顧一下沒有武術專業的觀眾啊,
所謂沒門道至少要有熱鬧。
而且這到底又關傳武應用面貌有什麼關係了?
我說,
就是這種臉譜化的武術刻劃,
造成了一般人對傳武這麼多的誤解與遐想!
會不會以後要教猴拳的老師,
都得先跳個兩下、學學猴子神態?
會不會來學八卦的學生,
都要師父表演原地轉圈圈?
而詠春,
你的連環機關槍拳呢?
什麼?你不鼓勵?
我看你是不會吧,
人家電影可是這麼演的哪……
看著這些認定某某武術打起來就該是某某樣子的學習者,
我彷彿看到當年那個熱血的我,
那時我也覺得在對戰中亮出本門招牌動作,
是做為一個門人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一直到我更成熟、經驗更多了,
我才搞懂練武該有的態度,
並不在於你打的像哪一門武術。
把眼界放得更寬廣些,
蘊含於動作內的本質,
遠比外形來得重要多了。
只要能符合你的武術的中心原則,
就不要只顧著樣板化的架式;
只要不違背你的武術的中心原則,
又有誰規定你只能做本門的武術動作?
庖丁卸牛、大巧不工,
我喜歡這種看似粗糙、不羈的風格。
我也希望我的學生都能領略基本的重要性,
唯有練好最根本的能力,
你才擁有能變化萬千的潛力。
--
終於把葉問二看完了。
由於忙碌的生活型態,
等到我能抽出時間時,
這電影都快下映了。
原本我就不很迷葉問電影(雖然第一集的確拍的很好),
而當初我練詠春的年代也一樣不迷李小龍。
我常說我這人有點非主流,
越是一堆人趕流行的,
我越是不想去湊熱鬧。
不過現在因緣聚會,
我竟成了教授這熱門武術的老師,
想想實在令人不覺莞爾。
看完葉問二,
以及一直以來某些對我技術風格批評的文章,
均令我不禁思考起一個問題:
『到底傳武的應用該是個什麼面貌?』
我相信有不少對於中國傳統武術懷抱著夢想的學習者,
尋尋覓覓就為了找到心中那個完美的形象,
通常這些形象來自於小說與電影,
但很諷刺的,
往往也只能回頭在小說與電影中找到安慰。
那麼,
到底是傳武沒落、絕技失傳,
還是大家一開始就都搞錯了呢?
如果評斷一門技術,
得由打得像不像電影招式為準,
豈不讓人有種本末倒置的錯亂?
回頭來談談葉問第一集,
片子吸引人,
除了紮實刻劃人性的劇情外,
當屬樸實俐落的武打動作。
這裡面看不到兩人不斷繞圈、舞弄虛招、相互叫陣的邵氏風格,
更沒有吊鋼絲的滿天飛舞。
拳就是拳、腳就是腳,
也就是這種不花巧的真實感,
獲得了人們的共鳴。
然而葉問二,
卻無法逃過續集電影的宿命。
在其中除看到導演更大的企圖心,
也同時顯露了包袱過大、駕馭失準的問題。
直線的、牽強的劇情就不苛責了,
武打電影本來就只是看武打,
不會有人執著劇情深度。
然而動作場面拍的這麼浮淺,
就真的讓人有些失望了。
其中圓桌上力戰眾拳師一段最令人搖頭,
充滿了不尊重與消費。
我所知道的猴拳,
絕不是眨眨眼、裝腔作勢學猴崽子而已;
我所知道的八卦,
也不會沒事把走掌、轉掌當成選美姿勢來比劃。
好吧,
你或許會說,
導演要顧一下沒有武術專業的觀眾啊,
所謂沒門道至少要有熱鬧。
而且這到底又關傳武應用面貌有什麼關係了?
我說,
就是這種臉譜化的武術刻劃,
造成了一般人對傳武這麼多的誤解與遐想!
會不會以後要教猴拳的老師,
都得先跳個兩下、學學猴子神態?
會不會來學八卦的學生,
都要師父表演原地轉圈圈?
而詠春,
你的連環機關槍拳呢?
什麼?你不鼓勵?
我看你是不會吧,
人家電影可是這麼演的哪……
看著這些認定某某武術打起來就該是某某樣子的學習者,
我彷彿看到當年那個熱血的我,
那時我也覺得在對戰中亮出本門招牌動作,
是做為一個門人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一直到我更成熟、經驗更多了,
我才搞懂練武該有的態度,
並不在於你打的像哪一門武術。
把眼界放得更寬廣些,
蘊含於動作內的本質,
遠比外形來得重要多了。
只要能符合你的武術的中心原則,
就不要只顧著樣板化的架式;
只要不違背你的武術的中心原則,
又有誰規定你只能做本門的武術動作?
庖丁卸牛、大巧不工,
我喜歡這種看似粗糙、不羈的風格。
我也希望我的學生都能領略基本的重要性,
唯有練好最根本的能力,
你才擁有能變化萬千的潛力。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Doris
at 2010-06-17T02:38
at 2010-06-17T02:38

By Kristin
at 2010-06-20T06:27
at 2010-06-20T06:27

By Andy
at 2010-06-23T01:47
at 2010-06-23T01:47

By Sierra Rose
at 2010-06-25T13:35
at 2010-06-25T13:35

By Ula
at 2010-06-26T02:37
at 2010-06-26T02:37

By Tom
at 2010-06-28T20:10
at 2010-06-28T20:10

By Kumar
at 2010-06-29T00:43
at 2010-06-29T00:43

By Quintina
at 2010-07-03T15:50
at 2010-07-03T15:50

By Zanna
at 2010-07-08T07:14
at 2010-07-08T07:14

By Zanna
at 2010-07-11T03:25
at 2010-07-11T03:25

By Kyle
at 2010-07-13T03:05
at 2010-07-13T03:05

By Joseph
at 2010-07-16T17:46
at 2010-07-16T17:46

By Audriana
at 2010-07-18T23:25
at 2010-07-18T23:25

By Ursula
at 2010-07-20T10:42
at 2010-07-20T10:42

By Jessica
at 2010-07-22T20:18
at 2010-07-22T20:18

By Anthony
at 2010-07-27T11:54
at 2010-07-27T11:54

By Agatha
at 2010-07-30T17:10
at 2010-07-30T17:10

By Iris
at 2010-08-01T22:36
at 2010-08-01T22:36

By Jack
at 2010-08-03T12:50
at 2010-08-03T12:50

By Todd Johnson
at 2010-08-07T10:07
at 2010-08-07T10:07

By Olga
at 2010-08-10T03:09
at 2010-08-10T03:09

By Jacky
at 2010-08-12T06:46
at 2010-08-12T06:46

By Poppy
at 2010-08-13T21:42
at 2010-08-13T21:42

By John
at 2010-08-18T02:11
at 2010-08-18T02:11

By Kelly
at 2010-08-21T03:54
at 2010-08-21T03:54
Related Posts
站樁時湧泉要踏實嗎?

By Sandy
at 2010-06-14T14:24
at 2010-06-14T14:24
押井守眼中的【宮本武藏】武道家真實面貌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06-14T01:07
at 2010-06-14T01:07
「隔空沾黏隨牽引」事件後續報導

By Valerie
at 2010-06-13T23:57
at 2010-06-13T23:57
如何判斷老師?

By Zora
at 2010-06-12T23:45
at 2010-06-12T23:45
如何判斷老師?

By Freda
at 2010-06-12T23:21
at 2010-06-12T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