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derer 興衰之我見 - 羅傑·費德勒 Federer
By Selena
at 2012-07-10T22:10
at 2012-07-10T22:10
Table of Contents
08、09 年 Federer 開始走下坡時,
許多人說,
不是 Federer 走下坡,
而是其他球員都變強了。
一個常以不小差距連續擊敗世界前十的人,
突然連續被十幾、二十種子、甚至非種子球員淘汰,
你說其他球員「同時」變強,
機率是不是比 Federer 變弱小得多呢?
以上是機率面。
實際觀察呢,
就是某一年某一場球賽 (我忘了是2008還是2009年),
我發現 Federer 的腳步比之前慢很多,
當時不曉得原因 (也沒有報導提到這個現象),
後來才知道他被病毒感染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自彼時起,
他的腳步便不曾回到全盛時期的狀態 (即便是近兩年打得特別好的 2011 法網準決賽,
以及剛結束的溫網準決賽、決賽,仍然如此)。
發覺再打下去會扯太多,
簡單總結幾個觀察,
以說明 Federer 真的比全盛時期弱,
而非其他人變強 (有許多選手變強是真的,但這只解釋了 Federer 戰績下滑的一小部分)
1. (這大約是 Federer 從馬尾轉至帥氣頭不久之內的事)
Federer 比賽的第一盤開局常常漫不經心(感覺剛睡醒)、球咬不住,
甚至先被破發。
然後通常在第一盤接近尾聲時,
他就熱身完畢了。
接下來就不用看了,
不論網子另一邊的人是誰。
所以當時看他一開始被破或沒進入狀況,
完全不會擔心,
因為只要他熱身完,
哪怕對手已經先拿一盤,
第二盤也打了半盤好球,
也沒有任何差別。
(04、05 年就有 follow 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當時強到球迷完全不須擔心。)
另外,
和此相關的一個常見現象是,
當時 Federer 常在第一盤 4-4 時突然「認真」破了對方一個發球局,
然後再以連續幾個漂亮的一發拿下第一盤。
(當時只要 serving for set 很少拿不下的。現在則不少見)
2. (與第1點同時開始,但延續到較晚)
早年 Federer 閃身正拍曾經強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所謂閃身正拍,
尤其是能打出漂亮角度的閃身正拍,
自然是對手打了一個接近左側邊線的球。
這時候,
Federer 有兩個極端角度可以打,
一個是直線,
一個是 inside-out 斜線。
前者就是他早期打得很好的一顆球。
那精準度、深度、速度就像優秀的三壘手傳一個又快又平雷射球到一壘封殺跑者一般。
(也像年輕時鈴木一朗從右外野不落地回傳本壘刺殺跑者)
而那在他腳步變慢之後 (也就是上述病毒感染事件之後),
已經不常看到他使用了,
即使打出來,
速度也不若以往,
腳程快的選手常救得到球。
inside-out 的那顆,
大約在 06、07 年和 Nadal 打法網決賽時達到巔峰。
(或許在攻擊性方面不是巔峰,只是那個時期打 Nadal 時那顆球用得特別兇)
3. (這項跟第2項差不多時期)
上網那一顆球 (the approaching shot)。
全盛時期,
對方只要回球較短 (在發球線左右落地,上旋也沒特別多的時候),
Federer 常會掃一個 cross court 正拍 (打向對方 deuce court 角落),
而那一顆對手通常只能勉強救到、把球撈高 (然後 Fed 以 smash 結束這一球)。
但全盛時期後,
這顆球深度、速度、上旋度都有下降,
使得這顆 approaching shot 本身威脅性下降不說,
上網後還常常遭對方強勁的抽球威脅、或被穿越。
4. 發球。
這次溫網對上 Djokovic 的準決賽,
發球算是近兩年來非常好的了,
但還是不及全盛時期。
怎麼說呢?
即使是那場,
只要 Federer 發球局出現破發點,
看球的人可能會覺得有(舉例)三分之一的機會被破。
然而全盛時期時,
看他打球的人都已經被訓練到,
即使發球局 15-40、甚至 0-40,
都可以預期該局保下來的機會有七、八成,
因為接下來的劇本通常是:
碰(球拍與球的撞擊聲)、擦(球擦過T點或外角邊邊的地面)、碰(球碰到後方海綿牆),
碰、擦、碰,
......
Deuce; advantage, Federer; game, Federer.
(Roddick 發球巔峰期也常演這一齣。只是兩人發球球路不同罷了。)
5. 神之正拍。
Federer 全盛時期,
有太多人說他的正拍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相信當時有 follow 的人有許多也同意這個說法。
對照現在比賽中正拍對抽 (就算不是對 Big 4 的其他三位) 常常討不到什麼便宜,
就知道差得可多了。(即使此次溫網準決賽、決賽正拍有些回春,還是有很大差距)
他當時正拍比之現今 Djokovic 的正拍,
速度、上旋度或許差不多,
但 flexibility 優異不少。
意思是,
他可以在身體沒有被拉得很出去的情況下,
瀟灑地狂掃兩邊底線/邊線角落,
也可以勾出很漂亮的「小眼睛」球(發球區靠近邊線處)把對手拉出去。
但 Djokovic 做不到。
因為 Djokovic 的正拍揮拍動作整個身體全部一起動,
而 Federer 能靠前臂及手腕的動作變化來製造上述 flexibility。
可能還有一些,
因為自從 Federer 持續走下坡以後,
偶爾看幾場比賽,
都看不到如以往令人賞心悅目的內容,
所以後來便少看了,
久了也記不太得,
還請各位 follow 夠久的板友提供更多 Federer 全盛時期的回憶。
如果老球迷 (不一定要是 Fed 的球迷。只要是網球迷即可) 想回味
Federer 全盛時期的球技,
或者新球迷想看看「傳說中費神全盛時期的正拍、發球」到底強到什麼程度,
或許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wJjNpoHJgg
2006 Masters Cup, semifinal, vs. Nadal, highlight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jxWP8ImIWc
2006 Masters Cup, semifinal, vs. Nadal, full match
(對 Nadal 看起來會沒那麼強,因為 Nadal 的正拍對 Federer 是很大的壓制。
但即使這樣,仍可一窺當時球技之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S7MXHmuVQY
2006 US Open, final, vs. Roddick, full match
(這場可以看到典型的碰碰碰發球、正反拍抽球)
另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aJJXaUlvGQ
2012 Wimbledon, final, vs. Murray, full match
(可選 720p 高畫質,共 4G 多一點,請慢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T4EqWC1WkI
2012 Wimbledon, semifinal, vs. Djokovic, full match
(可選 720p 高畫質,共 2G 多,請慢用)
--
許多人說,
不是 Federer 走下坡,
而是其他球員都變強了。
一個常以不小差距連續擊敗世界前十的人,
突然連續被十幾、二十種子、甚至非種子球員淘汰,
你說其他球員「同時」變強,
機率是不是比 Federer 變弱小得多呢?
以上是機率面。
實際觀察呢,
就是某一年某一場球賽 (我忘了是2008還是2009年),
我發現 Federer 的腳步比之前慢很多,
當時不曉得原因 (也沒有報導提到這個現象),
後來才知道他被病毒感染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
自彼時起,
他的腳步便不曾回到全盛時期的狀態 (即便是近兩年打得特別好的 2011 法網準決賽,
以及剛結束的溫網準決賽、決賽,仍然如此)。
發覺再打下去會扯太多,
簡單總結幾個觀察,
以說明 Federer 真的比全盛時期弱,
而非其他人變強 (有許多選手變強是真的,但這只解釋了 Federer 戰績下滑的一小部分)
1. (這大約是 Federer 從馬尾轉至帥氣頭不久之內的事)
Federer 比賽的第一盤開局常常漫不經心(感覺剛睡醒)、球咬不住,
甚至先被破發。
然後通常在第一盤接近尾聲時,
他就熱身完畢了。
接下來就不用看了,
不論網子另一邊的人是誰。
所以當時看他一開始被破或沒進入狀況,
完全不會擔心,
因為只要他熱身完,
哪怕對手已經先拿一盤,
第二盤也打了半盤好球,
也沒有任何差別。
(04、05 年就有 follow 的人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當時強到球迷完全不須擔心。)
另外,
和此相關的一個常見現象是,
當時 Federer 常在第一盤 4-4 時突然「認真」破了對方一個發球局,
然後再以連續幾個漂亮的一發拿下第一盤。
(當時只要 serving for set 很少拿不下的。現在則不少見)
2. (與第1點同時開始,但延續到較晚)
早年 Federer 閃身正拍曾經強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
所謂閃身正拍,
尤其是能打出漂亮角度的閃身正拍,
自然是對手打了一個接近左側邊線的球。
這時候,
Federer 有兩個極端角度可以打,
一個是直線,
一個是 inside-out 斜線。
前者就是他早期打得很好的一顆球。
那精準度、深度、速度就像優秀的三壘手傳一個又快又平雷射球到一壘封殺跑者一般。
(也像年輕時鈴木一朗從右外野不落地回傳本壘刺殺跑者)
而那在他腳步變慢之後 (也就是上述病毒感染事件之後),
已經不常看到他使用了,
即使打出來,
速度也不若以往,
腳程快的選手常救得到球。
inside-out 的那顆,
大約在 06、07 年和 Nadal 打法網決賽時達到巔峰。
(或許在攻擊性方面不是巔峰,只是那個時期打 Nadal 時那顆球用得特別兇)
3. (這項跟第2項差不多時期)
上網那一顆球 (the approaching shot)。
全盛時期,
對方只要回球較短 (在發球線左右落地,上旋也沒特別多的時候),
Federer 常會掃一個 cross court 正拍 (打向對方 deuce court 角落),
而那一顆對手通常只能勉強救到、把球撈高 (然後 Fed 以 smash 結束這一球)。
但全盛時期後,
這顆球深度、速度、上旋度都有下降,
使得這顆 approaching shot 本身威脅性下降不說,
上網後還常常遭對方強勁的抽球威脅、或被穿越。
4. 發球。
這次溫網對上 Djokovic 的準決賽,
發球算是近兩年來非常好的了,
但還是不及全盛時期。
怎麼說呢?
即使是那場,
只要 Federer 發球局出現破發點,
看球的人可能會覺得有(舉例)三分之一的機會被破。
然而全盛時期時,
看他打球的人都已經被訓練到,
即使發球局 15-40、甚至 0-40,
都可以預期該局保下來的機會有七、八成,
因為接下來的劇本通常是:
碰(球拍與球的撞擊聲)、擦(球擦過T點或外角邊邊的地面)、碰(球碰到後方海綿牆),
碰、擦、碰,
......
Deuce; advantage, Federer; game, Federer.
(Roddick 發球巔峰期也常演這一齣。只是兩人發球球路不同罷了。)
5. 神之正拍。
Federer 全盛時期,
有太多人說他的正拍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相信當時有 follow 的人有許多也同意這個說法。
對照現在比賽中正拍對抽 (就算不是對 Big 4 的其他三位) 常常討不到什麼便宜,
就知道差得可多了。(即使此次溫網準決賽、決賽正拍有些回春,還是有很大差距)
他當時正拍比之現今 Djokovic 的正拍,
速度、上旋度或許差不多,
但 flexibility 優異不少。
意思是,
他可以在身體沒有被拉得很出去的情況下,
瀟灑地狂掃兩邊底線/邊線角落,
也可以勾出很漂亮的「小眼睛」球(發球區靠近邊線處)把對手拉出去。
但 Djokovic 做不到。
因為 Djokovic 的正拍揮拍動作整個身體全部一起動,
而 Federer 能靠前臂及手腕的動作變化來製造上述 flexibility。
可能還有一些,
因為自從 Federer 持續走下坡以後,
偶爾看幾場比賽,
都看不到如以往令人賞心悅目的內容,
所以後來便少看了,
久了也記不太得,
還請各位 follow 夠久的板友提供更多 Federer 全盛時期的回憶。
如果老球迷 (不一定要是 Fed 的球迷。只要是網球迷即可) 想回味
Federer 全盛時期的球技,
或者新球迷想看看「傳說中費神全盛時期的正拍、發球」到底強到什麼程度,
或許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wJjNpoHJg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jxWP8ImIWc
(對 Nadal 看起來會沒那麼強,因為 Nadal 的正拍對 Federer 是很大的壓制。
但即使這樣,仍可一窺當時球技之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S7MXHmuVQY
(這場可以看到典型的碰碰碰發球、正反拍抽球)
另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aJJXaUlvGQ
(可選 720p 高畫質,共 4G 多一點,請慢用)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T4EqWC1WkI
(可選 720p 高畫質,共 2G 多,請慢用)
--
Tags:
網球
All Comments
By Ula
at 2012-07-13T01:50
at 2012-07-13T01:50
By George
at 2012-07-15T05:29
at 2012-07-15T05:29
By Hedda
at 2012-07-17T09:09
at 2012-07-17T09:09
By Daniel
at 2012-07-19T12:48
at 2012-07-19T12:48
By Jacky
at 2012-07-21T16:28
at 2012-07-21T16:28
By Odelette
at 2012-07-23T20:07
at 2012-07-23T20:07
By Rebecca
at 2012-07-25T23:46
at 2012-07-25T23:46
By Yuri
at 2012-07-28T03:26
at 2012-07-28T03:26
By Ingrid
at 2012-07-30T07:05
at 2012-07-30T07:05
By Anonymous
at 2012-08-01T10:45
at 2012-08-01T10:45
By Brianna
at 2012-08-03T14:24
at 2012-08-03T14:24
By Hedy
at 2012-08-05T18:04
at 2012-08-05T18:04
By Jacob
at 2012-08-07T21:43
at 2012-08-07T21:43
By Anthony
at 2012-08-10T01:23
at 2012-08-10T01:23
By Michael
at 2012-08-12T05:02
at 2012-08-12T05:02
By Agatha
at 2012-08-14T08:42
at 2012-08-14T08:42
By Victoria
at 2012-08-16T12:21
at 2012-08-16T12:21
By Todd Johnson
at 2012-08-18T16:01
at 2012-08-18T16:01
By Delia
at 2012-08-20T19:40
at 2012-08-20T19:40
By Eartha
at 2012-08-22T23:20
at 2012-08-22T23:20
By Rosalind
at 2012-08-25T02:59
at 2012-08-25T02:59
By Hedy
at 2012-08-27T06:38
at 2012-08-27T06:38
By Emily
at 2012-08-29T10:18
at 2012-08-29T10:18
By Eartha
at 2012-08-31T13:57
at 2012-08-31T13:57
By Thomas
at 2012-09-02T17:37
at 2012-09-02T17:37
By Poppy
at 2012-09-04T21:16
at 2012-09-04T21:16
By Frederic
at 2012-09-07T00:56
at 2012-09-07T00:56
By Dorothy
at 2012-09-09T04:35
at 2012-09-09T04:35
By Tom
at 2012-09-11T08:15
at 2012-09-11T08:15
By Ida
at 2012-09-13T11:54
at 2012-09-13T11:54
By Quintina
at 2012-09-15T15:34
at 2012-09-15T15:34
By Edith
at 2012-09-17T19:13
at 2012-09-17T19:13
By Aaliyah
at 2012-09-19T22:53
at 2012-09-19T22:53
By Ula
at 2012-09-22T02:32
at 2012-09-22T02:32
By Margaret
at 2012-09-24T06:12
at 2012-09-24T06:12
By Doris
at 2012-09-26T09:51
at 2012-09-26T09:51
By Victoria
at 2012-09-28T13:30
at 2012-09-28T13:30
By Cara
at 2012-09-30T17:10
at 2012-09-30T17:10
By Caroline
at 2012-10-02T20:49
at 2012-10-02T20:49
By Ethan
at 2012-10-05T00:29
at 2012-10-05T00:29
By Iris
at 2012-10-07T04:08
at 2012-10-07T04:08
By Damian
at 2012-10-09T07:48
at 2012-10-09T07:48
By Jack
at 2012-10-11T11:27
at 2012-10-11T11:27
By Kama
at 2012-10-13T15:07
at 2012-10-13T15:07
By Dinah
at 2012-10-15T18:46
at 2012-10-15T18:46
By Margaret
at 2012-10-17T22:26
at 2012-10-17T22:26
By Agnes
at 2012-10-20T02:05
at 2012-10-20T02:05
By Olivia
at 2012-10-22T05:45
at 2012-10-22T05:45
By Daniel
at 2012-10-24T09:24
at 2012-10-24T09:24
By Daniel
at 2012-10-26T13:04
at 2012-10-26T13:04
By Quintina
at 2012-10-28T16:43
at 2012-10-28T16:43
By Poppy
at 2012-10-30T20:22
at 2012-10-30T20:22
By Kumar
at 2012-11-02T00:02
at 2012-11-02T00:02
By Rachel
at 2012-11-04T03:41
at 2012-11-04T03:41
By George
at 2012-11-06T07:21
at 2012-11-06T07:21
By Dora
at 2012-11-08T11:00
at 2012-11-08T11:00
By Zanna
at 2012-11-10T14:40
at 2012-11-10T14:40
By Necoo
at 2012-11-12T18:19
at 2012-11-12T18:19
By Regina
at 2012-11-14T21:59
at 2012-11-14T21:59
By Xanthe
at 2012-11-17T01:38
at 2012-11-17T01:38
By Ina
at 2012-11-19T05:18
at 2012-11-19T05:18
By Valerie
at 2012-11-21T08:57
at 2012-11-21T08:57
By Elizabeth
at 2012-11-23T12:37
at 2012-11-23T12:37
By Tracy
at 2012-11-25T16:16
at 2012-11-25T16:16
By Ophelia
at 2012-11-27T19:56
at 2012-11-27T19:56
By Ethan
at 2012-11-29T23:35
at 2012-11-29T23:35
By Jacky
at 2012-12-02T03:14
at 2012-12-02T03:14
By Una
at 2012-12-04T06:54
at 2012-12-04T06:54
By Hamiltion
at 2012-12-06T10:33
at 2012-12-06T10:33
By Sarah
at 2012-12-08T14:13
at 2012-12-08T14:13
By Irma
at 2012-12-10T17:52
at 2012-12-10T17:52
By Puput
at 2012-12-12T21:32
at 2012-12-12T21:32
By Connor
at 2012-12-15T01:11
at 2012-12-15T01:11
By Lily
at 2012-12-17T04:51
at 2012-12-17T04:51
By Megan
at 2012-12-19T08:30
at 2012-12-19T08:30
By Catherine
at 2012-12-21T12:10
at 2012-12-21T12:10
By Yedda
at 2012-12-23T15:49
at 2012-12-23T15:49
By Una
at 2012-12-25T19:29
at 2012-12-25T19:29
By Olga
at 2012-12-27T23:08
at 2012-12-27T23:08
By Liam
at 2012-12-30T02:48
at 2012-12-30T02:48
By Edwina
at 2013-01-01T06:27
at 2013-01-01T06:27
By Anonymous
at 2013-01-03T10:06
at 2013-01-03T10:06
Related Posts
柳暗花明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2-07-10T22:04
at 2012-07-10T22:04
莎拉波娃証實 將為俄羅斯於倫敦奧運會掌旗
By Zanna
at 2012-07-10T21:44
at 2012-07-10T21:44
Final Thoughts - By Andy Murray
By George
at 2012-07-10T21:09
at 2012-07-10T21:09
想請問Roger戴的錶
By Frederic
at 2012-07-10T20:20
at 2012-07-10T20:20
小Andy 四爺
By Ursula
at 2012-07-10T17:56
at 2012-07-10T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