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奧會場館啟示錄:小場館大智慧 全民共享青奧遺產 - 奧運,世大運,亞運討論

By Steve
at 2010-08-22T14:21
at 2010-08-22T14:21
Table of Contents
青奧會場館啟示錄:小場館大智慧 全民共享青奧遺產
新華網新加坡8月21日體育專電(記者岳東興 馬向菲 丁其林)一些來新加坡採訪的國
內同行們,常常會對這裡簡單、經濟的小場館頗為不屑,認為有些寒酸得過頭,簡直配不
上青奧會這樣奧運字頭的大賽。“四年之後,看南京吧,一定比這個好得多!”。
這樣的聲音聽到過很多,既讓人感到自豪,也有一些不安。是啊,中國舉辦過全運會
的城市,場館硬件條件哪一個拿到世界上不是響當當的一流水准,舉辦奧運會都符合條件
,更何況只是個青奧會。
但是,一想到賽後利用,想到為此付出的巨大財力、人力,想到如何惠及民生、如何
讓全民健身分享這些遺產等方面,新加坡人的底氣顯然更足,他們通過青奧會的舉辦對此
更有發言權。
利用到極致的舊場館
本屆青奧會,新加坡大小18個場館真正意義上的新建場館幾乎沒有,組織者或是對舊
的場館進行改造、擴建,或是利用公園、水庫、海灘等公共設施。而值得一提的是,現有
場館中有的是當地體校的財產,有的是公共的運動場所,有的是足球俱樂部的主賽場,雖
然所屬權各異,但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僅常年對居民開放,而且大多免費。
對此,正在這裡“取經的”南京青奧組委會挂職實習團深有感觸。
副團長朱曉軍說,新加坡人可以說對現有場館利用到了極致。比如,46%的比賽項目
所用的都是臨時場館設施,70%項目的賽場看台都是臨時改建的,還有賽場的絕大部分功
能區也是臨時搭建的。比賽一結束,這些設施就會被拆除,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各個場
館大都將立即對當地社區居民開放,重新回到以往的利用狀態,可謂“取之于民,用之于
民”。
還有,他們的賽艇、皮劃艇場地是在水庫的洩洪航道上改建的,鐵人三項的場地是在
海邊臨時搭建的,柔道、拳擊、跆拳道、手球、擊劍等項目都是在國際會展中心的展廳里
改建的。所以,比賽一結束,這些設施都會馬上拆除,當地居民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
小場館的大智慧
坐落在新加坡中心地帶的碧山(Bishan)體育中心,是本次青奧會田徑和體操
兩個項目的比賽地。據記者了解,這裡的田徑場有4000個座位,體操館有2000個座位,“
容量”確實不算大。
但小有小的好處。每到比賽時候,場館總能坐得滿滿當當,而且人聲鼎沸,熱鬧不已
。此外,對於工作人員來說,這更是一大幸事。記者每次穿梭于工作間、看台、混合採訪
區,往往幾步就到,大大節省了時間,一同採訪的各國記者也都有同感。
那麼,這樣的條件能否滿足青奧會的要求青奧會場館到底需要多高的規格
碧山體育場的場館經理塞斯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對於青奧會,我們的場館足夠了。我們做的就是如何讓奧運元素融入到現有場館中
,而不是盲目的大蓋特建。否則大賽一完,哪有那麼多人用”
塞斯的一問,不禁想到國內的一些城市在舉辦綜合性運動會時,為了講究大而全的排
場,建了許多世界一流、規模巨大的場館。但是,不僅比賽時入座的觀眾不多,空曠的賽
場回音清晰,而且大賽一完,許多在當地沒有群眾基礎的項目場館就成了擺設,這無疑是
巨大的浪費。
塞斯的觀點也得到了朱曉軍的認同。“新加坡青奧會的場館設施較為簡單,體現了節
儉辦賽的理念,而這也是國際奧委會對於青奧會的一個定位。那就是,在原則上,承辦城
市如果有舊的場館,就要充分利用、改造,不應該再建新場館。”
的確,對於青奧會,國際奧委會規定每個代表團參賽人數最多70人,這就意味著各隊
每個項目的參賽人數平均兩、三人。這樣看來,新加坡的這些“社區場館”在承辦青奧會
上的確綽綽有余,從這點來說,新加坡人的准確定位可謂經濟合理。
全民共享青奧遺產
與新加坡相比,四年之後的舉辦地南京,硬件條件無疑更勝一籌,因為這裡曾舉辦過
全運會,一流的場館比比皆是。
對此,朱曉軍贊成。他說,南京的現有場館條件確實高於新加坡方面,這是南京的優
勢。但南京最需要改進的還是各方面的“軟實力”。而且,青奧會的遺產如何落到實處、
得到最大發揮,如何惠及當地青少年和居民,以及在場館賽後利用方面,都是未來南京組
委會需要繼續摸索的。
在這方面,新加坡做了很好的榜樣。拿碧山體育中心來說,據塞斯介紹,這些場館都
建了十多年了,是周邊社區居民經常鍛煉的場所。
“我們的田徑場,其實是一家足球俱樂部的主場。平時,塑膠跑道一周七天都對居民
免費開放,好多人會來這裡散步、小跑。為了不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賽前改造我們儘可
能縮短工期,而等青奧會一結束,大概用不了一個月,我們就能把需要拆的設施拆掉,居
民馬上就可以回來健身。”塞斯說。
足球俱樂部的場地都對當地居民開放這在中國記者看來是新聞。
在國內,一些學校的體育設施都對民眾大門緊閉,即便是新修建的大型場館,能做到
對當地市民長期開放的更是不多,新加坡人的這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不得
不讓人稱讚。
對此,朱曉軍也感觸頗深。他說,除了這些比賽場館外,通過這些天走訪,發現新加
坡的體育設施頗為齊全,都和所在社區的居民緊密相連。比如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在
城市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正好滿足了青奧會對訓練場地數量要求多的特點。
這樣一比較,與其說新加坡人節儉辦賽,不如說是他們的全民健身帶動了場館建設。
而更為重要的是,等大賽一結束,更高質量的設施將會讓當地的居民從中得到更大實惠。
對於青奧遺產,同樣在這裡調研的挂職實習團團長夏海鳴有著他的見解。他說,其實
早在青奧會開始前,這裡的組委會就借著青奧會的“東風”,讓該國的教育部門參與其中
,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對青少年“卓越、友誼”等方面的人文教育,整個青奧會的前前後後
,可以說是對當地青少年進行了一次文化教育洗禮。
由此可見,無論賽場利用,還是精神傳承,新加坡人可以說將青奧遺產處處體現,將
青奧的文教活動處處落實。
雖然在場館上看似“小氣”,但其中卻包含了大智慧。畢竟,舉辦首屆青奧會的他們
,目標只是做個“開路先鋒”;畢竟,青奧會只是個注重文化交流、教育傳承的“小奧運
”舞台。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822/3673580.html
--
新華網新加坡8月21日體育專電(記者岳東興 馬向菲 丁其林)一些來新加坡採訪的國
內同行們,常常會對這裡簡單、經濟的小場館頗為不屑,認為有些寒酸得過頭,簡直配不
上青奧會這樣奧運字頭的大賽。“四年之後,看南京吧,一定比這個好得多!”。
這樣的聲音聽到過很多,既讓人感到自豪,也有一些不安。是啊,中國舉辦過全運會
的城市,場館硬件條件哪一個拿到世界上不是響當當的一流水准,舉辦奧運會都符合條件
,更何況只是個青奧會。
但是,一想到賽後利用,想到為此付出的巨大財力、人力,想到如何惠及民生、如何
讓全民健身分享這些遺產等方面,新加坡人的底氣顯然更足,他們通過青奧會的舉辦對此
更有發言權。
利用到極致的舊場館
本屆青奧會,新加坡大小18個場館真正意義上的新建場館幾乎沒有,組織者或是對舊
的場館進行改造、擴建,或是利用公園、水庫、海灘等公共設施。而值得一提的是,現有
場館中有的是當地體校的財產,有的是公共的運動場所,有的是足球俱樂部的主賽場,雖
然所屬權各異,但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不僅常年對居民開放,而且大多免費。
對此,正在這裡“取經的”南京青奧組委會挂職實習團深有感觸。
副團長朱曉軍說,新加坡人可以說對現有場館利用到了極致。比如,46%的比賽項目
所用的都是臨時場館設施,70%項目的賽場看台都是臨時改建的,還有賽場的絕大部分功
能區也是臨時搭建的。比賽一結束,這些設施就會被拆除,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各個場
館大都將立即對當地社區居民開放,重新回到以往的利用狀態,可謂“取之于民,用之于
民”。
還有,他們的賽艇、皮劃艇場地是在水庫的洩洪航道上改建的,鐵人三項的場地是在
海邊臨時搭建的,柔道、拳擊、跆拳道、手球、擊劍等項目都是在國際會展中心的展廳里
改建的。所以,比賽一結束,這些設施都會馬上拆除,當地居民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
小場館的大智慧
坐落在新加坡中心地帶的碧山(Bishan)體育中心,是本次青奧會田徑和體操
兩個項目的比賽地。據記者了解,這裡的田徑場有4000個座位,體操館有2000個座位,“
容量”確實不算大。
但小有小的好處。每到比賽時候,場館總能坐得滿滿當當,而且人聲鼎沸,熱鬧不已
。此外,對於工作人員來說,這更是一大幸事。記者每次穿梭于工作間、看台、混合採訪
區,往往幾步就到,大大節省了時間,一同採訪的各國記者也都有同感。
那麼,這樣的條件能否滿足青奧會的要求青奧會場館到底需要多高的規格
碧山體育場的場館經理塞斯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對於青奧會,我們的場館足夠了。我們做的就是如何讓奧運元素融入到現有場館中
,而不是盲目的大蓋特建。否則大賽一完,哪有那麼多人用”
塞斯的一問,不禁想到國內的一些城市在舉辦綜合性運動會時,為了講究大而全的排
場,建了許多世界一流、規模巨大的場館。但是,不僅比賽時入座的觀眾不多,空曠的賽
場回音清晰,而且大賽一完,許多在當地沒有群眾基礎的項目場館就成了擺設,這無疑是
巨大的浪費。
塞斯的觀點也得到了朱曉軍的認同。“新加坡青奧會的場館設施較為簡單,體現了節
儉辦賽的理念,而這也是國際奧委會對於青奧會的一個定位。那就是,在原則上,承辦城
市如果有舊的場館,就要充分利用、改造,不應該再建新場館。”
的確,對於青奧會,國際奧委會規定每個代表團參賽人數最多70人,這就意味著各隊
每個項目的參賽人數平均兩、三人。這樣看來,新加坡的這些“社區場館”在承辦青奧會
上的確綽綽有余,從這點來說,新加坡人的准確定位可謂經濟合理。
全民共享青奧遺產
與新加坡相比,四年之後的舉辦地南京,硬件條件無疑更勝一籌,因為這裡曾舉辦過
全運會,一流的場館比比皆是。
對此,朱曉軍贊成。他說,南京的現有場館條件確實高於新加坡方面,這是南京的優
勢。但南京最需要改進的還是各方面的“軟實力”。而且,青奧會的遺產如何落到實處、
得到最大發揮,如何惠及當地青少年和居民,以及在場館賽後利用方面,都是未來南京組
委會需要繼續摸索的。
在這方面,新加坡做了很好的榜樣。拿碧山體育中心來說,據塞斯介紹,這些場館都
建了十多年了,是周邊社區居民經常鍛煉的場所。
“我們的田徑場,其實是一家足球俱樂部的主場。平時,塑膠跑道一周七天都對居民
免費開放,好多人會來這裡散步、小跑。為了不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賽前改造我們儘可
能縮短工期,而等青奧會一結束,大概用不了一個月,我們就能把需要拆的設施拆掉,居
民馬上就可以回來健身。”塞斯說。
足球俱樂部的場地都對當地居民開放這在中國記者看來是新聞。
在國內,一些學校的體育設施都對民眾大門緊閉,即便是新修建的大型場館,能做到
對當地市民長期開放的更是不多,新加坡人的這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不得
不讓人稱讚。
對此,朱曉軍也感觸頗深。他說,除了這些比賽場館外,通過這些天走訪,發現新加
坡的體育設施頗為齊全,都和所在社區的居民緊密相連。比如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在
城市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正好滿足了青奧會對訓練場地數量要求多的特點。
這樣一比較,與其說新加坡人節儉辦賽,不如說是他們的全民健身帶動了場館建設。
而更為重要的是,等大賽一結束,更高質量的設施將會讓當地的居民從中得到更大實惠。
對於青奧遺產,同樣在這裡調研的挂職實習團團長夏海鳴有著他的見解。他說,其實
早在青奧會開始前,這裡的組委會就借著青奧會的“東風”,讓該國的教育部門參與其中
,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對青少年“卓越、友誼”等方面的人文教育,整個青奧會的前前後後
,可以說是對當地青少年進行了一次文化教育洗禮。
由此可見,無論賽場利用,還是精神傳承,新加坡人可以說將青奧遺產處處體現,將
青奧的文教活動處處落實。
雖然在場館上看似“小氣”,但其中卻包含了大智慧。畢竟,舉辦首屆青奧會的他們
,目標只是做個“開路先鋒”;畢竟,青奧會只是個注重文化交流、教育傳承的“小奧運
”舞台。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822/3673580.html
--
Tags:
賽事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青奧還甩不掉小奧運會的影子:比賽和成績仍是主旋律

By Zenobia
at 2010-08-22T09:16
at 2010-08-22T09:16
青奧/女子百米B組決賽 廖靜賢刷新個人紀錄

By Tristan Cohan
at 2010-08-22T09:12
at 2010-08-22T09:12
青奧動態-跳高 向俊賢無緣獎牌

By Mary
at 2010-08-22T09:10
at 2010-08-22T09:10
學習勝利和失敗 新加坡青奧會的多種體育成人式

By Michael
at 2010-08-22T09:08
at 2010-08-22T09:08
貧窮小國運動員克萬難參加青奧 要對得起自己青春

By Michael
at 2010-08-22T09:06
at 2010-08-22T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