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版上有人在長洪習武嗎?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Mia
at 2010-06-10T21:09
at 2010-06-10T21:09
Table of Contents
明明不少有實力的人可以分享 可是不知為何
有實力的比較低調 也可能是客氣不好意思說
給了我這種無賴嘴砲許多發揮的空間^^|||
本文多屬個人心得 不是唯一的解 這點請注意
※ 引述《linnet (無 聲 的 咆 嘯)》之銘言:
: 一直以來都想學點武術
: 純套路當運動也好,防身技擊也好
: 可能因為身邊也沒機會認識到老師的關係
: 一直都沒有真正的習武
: (只有之前打過一段時間的拳擊)
: 但由於受過傷中止後 最近身材又覆胖了
可惜了 拳擊 以減肥為目的 根本就是首選呀!
實用上來說 也是世界上最單純的武術
: 加上本來就很想學武術
: 於是網上找了看了一陣子
: 發現自己想學的還算蠻多的
: 扣除兵器類的大概有長拳 通臂 八極 陳太 (好像都算北方拳)
: 不過現在暫時想先練看看長拳跟通臂拳這類型的少林拳
: 故昨天回家時就順道去了一趟新店的長洪武術 (因為我住新店)
: 想問一下,請問版上有人有去過或正在長洪習武的版友嗎?
針對你所提的內容 做些我所了解的分享
先從長拳開始 多屬 韓慶堂老前輩所傳承的的 北少林長拳
內容多從中央國術館而來
(其他如 高芳先 范之孝 等前輩的少林我就比較陌生)
而現在傳承的
有 沈茂惠 姜長根 唐克杰 李茂清 等老師
所以我喜歡稱個老師所帶出的系統加上姓氏
例如 我所學到的長拳為 姜系北少林長拳
內容上 我並沒實際去比較
而長洪武術的長拳 源自於 李茂清老師
而內容選擇上
我會用 老師如何傳授彈腿對練運用 來判斷
這是長拳門很重要的基礎套路
這套打不好 不會靈活運用 我想後面的動作也不用看了
韓慶堂前輩的版本 (大概是老人武術家當中功架最漂亮的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83nvRwq-4
一路 有點像 刺拳+勾拳
二路 刺拳改成"採手"+直拳
三路 比較有通臂披掛類武術的味道 整條手臂放出去的攻擊
四路 基本摔跤
五路 類似形意拳的"砲拳" 又像空手道的上擋逆擊(防禦手的位置不同)
而各路的起腿 就是用腿時機 熟了之後 換成封腿 蹬腿 等攻擊都行
除了二 四路 其他三路都有拳頭下扎然後起腿攻擊的動作(也可不起腿 直接上步出拳)
剩下的六到十路我沒研究^^||| 一~五路 能夠用得好已經很強了@@
通臂拳
我自己將此拳分做廣義 跟 狹義 兩種定義
廣義而言
只要有做以身體來甩動鬆活手臂的基本功夫
即為通臂 這種概念已經廣泛融和到各家北方傳統武術
以前在長拳門學的鬆肩 轉腰 等 也是如此
也跟一個太極老師學過 甩手 鷹翻 等類型的通臂動作
宗旨為讓手部甚至身體如繩如鞭
狹義而言
除了上述如繩如鞭的宗旨
更要懂得懂得通臂的 摔拍穿劈鑽 等 攻擊活用
才屬通臂拳 而此拳系統
我所知道的是 康國良 張敦熙 兩位老前輩傳承下來的
有沒有其他專門教這類拳術的老師我就不清楚
至於現存通臂教學 我也沒貨比三家
我個性比較保守 人家打得再爛 都一定跟對方過個招才可下定論
目前所知有通臂拳協會的傳承
八步功夫學苑除了本身八步螳螂內容有參通臂拳外
因為田貝先生(師承康國良)的原故 不少學生也多有從習康系通臂
還有極武門(師承田貝)葉老師 雖然此人頗具爭議 但他對各個武術的要領掌握有相當程度
由於
我本身也有學一點 有了種東西叫做"立場"
很難去說個好壞 畢竟有立場已經不客觀
給個建議
上youtube搜尋"劈山"
看你覺得被哪一位K到會把宵夜給吐出來的
就可以去找他學了~
當然 最理想的還是 貨比三家不吃虧~
動作 現場看會比看影片好很多
我個人原本是拿來輔助太極拳 練出興趣後
覺得此拳對於肩關節的放鬆相當有幫助
動作又都不複雜 很值得接觸
至於八極...... 我對台灣八極的印象不是很好
畢竟有人練了三 五年 結果招式都不知道怎麼用
如果是社團也就算了 還是一個月兩三千學出來的......
有錢也不是這樣花的吧......
聽比較有接觸的朋友說
軍系八極(不知道是不是七海侍衛隊出來的)
李元智 陳添白 兩位老師的系統
都滿不錯的
季氏八極 有師兄輩的過去請益 提到季老師功夫不錯
我看過他學生的馬步衝捶頗有印象的
以上 一樣 貨比三家~
陳氏太極拳
因為我本身最主要就是學這個@@......
說話要更小心了......
這門發源於河南溫縣的武術
主要是有陳家溝 以及 趙堡鎮 兩大系統
兩個長很像 但實際上完全不一樣的拳術
(練習方式極為不同)
由於發源爭議(陳家溝 還是 趙堡鎮?)
所以架子名稱有所變革
老架[新架] 新架[小架] 小架[趙堡架]
[]內 為大陸的稱法
而台灣的稱法源自於潘詠周師爺
大陸認為的[老架] 是從陳照丕(發科公的堂侄)傳承
發科公傳給其子陳照奎的架子為[新架]
台灣稱為的新架 大陸稱為[小架]
源自於陳鑫 所以我有個習慣稱之為"陳鑫架"
而小架[趙堡架] 因為發源地的爭議
趙堡不認同這個架源自於陳家溝
因此稱為趙堡架 或是 趙堡太極拳
值得注意的是
潘詠周師爺跟發科公所學的老架
跟陳照奎的架子是不一樣的
有一說法是 陳照奎的架子是發科公晚年做為學習上而調整的架子
所以有些動作會多繞一圈
而陳照丕的拳架 除了家學 發科公也算他老師 受其影響不少
所以無論[老架] [新架]
都跟發科公有莫大關係
而風格定義上 嚴謹來說 潘詠周師爺的架子也屬大陸[老架]風格
(師爺好像是1931年學此拳 此時發科公44歲 而[新架]好像是五六十歲之後的事)
兩個架子最明顯的差異是
攬扎衣銜接六封四閉的動作 撇身捶
[新架]圈法明顯得多 也增加了 退步壓肘 中盤 等動作
[老架] 老架[新架] 新架[小架] 小架[趙堡架]
有不少人去大陸學拳
台灣算都有的學吧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推手方式一樣都是走立圈
(將cd平放於眼前為平圈 豎起來看得到洞為立圈)
至於怎麼判斷教學品質呀.....
我自己也練得普普 也在思索何謂陳氏太極拳
心得上就是需要另打一篇了@@
除了發科公給潘師爺的十六字外(功)
還有推手 散手 等運用(實際操練技術)
我自己推手散手的訓練也偏少
尤其是散手的部分
這個要另外談
一般來說 散打 或是 散手 這個字源 是來自傳統武術
散打比賽發展至今 已經是不同的風貌
為了區別 我習慣稱傳統武術的對打之為散手(拉開距離開打)
對練模式 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稱呼
我有聽過的 像是 接手 摸手 過手 陳太的亂採花 等
以我個人接觸來說 都是相似的東西
搭著手自由對練 強度則看雙方共識
因此我有個習慣稱之為"搭手過招"(講摸手沒人聽得懂 又有點變態...)
比較典型的是八步功夫台大推廣區所放的影片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Nlh8B7LiLk
這類型的影片 網路不常見 (有啦 老外很愛放~ 詠春也很常見)
目前接觸過的武友
包括
長拳 長洪 螳螂 太極 都有相似過招的訓練
至於差異的話
我也沒好好學 還是要親身去看
以我個人接觸的武友來說 有強有弱
雖然都比我強......
但是仍有程度以及學習時間的差異
再則 即使如此
每個人對此藝拿捏都不太一樣
這也牽涉到老師會不會教
另外一個簡單判別的方法是
根據對招對練的花費時間做評判
起碼要佔課程的1/3
以前我學空手道周末班 三小時當中
第二個小時完全就是對練
有些組織可能更多
一開始先學基礎 之後可能都在打
所有傳統武術組織 個人認為
教學差異最大的就在這個部分
關係到學生出去試手是自我實踐還是出去被扁@@
別的老師教得好 個人是覺得不用拘泥於門派
如果自己的老師這部分教得少 可以從其他系統學習
--
越來越像武術皮條客了@@ 來~來~ 學拳~ 科科~
--
有實力的比較低調 也可能是客氣不好意思說
給了我這種無賴嘴砲許多發揮的空間^^|||
本文多屬個人心得 不是唯一的解 這點請注意
※ 引述《linnet (無 聲 的 咆 嘯)》之銘言:
: 一直以來都想學點武術
: 純套路當運動也好,防身技擊也好
: 可能因為身邊也沒機會認識到老師的關係
: 一直都沒有真正的習武
: (只有之前打過一段時間的拳擊)
: 但由於受過傷中止後 最近身材又覆胖了
可惜了 拳擊 以減肥為目的 根本就是首選呀!
實用上來說 也是世界上最單純的武術
: 加上本來就很想學武術
: 於是網上找了看了一陣子
: 發現自己想學的還算蠻多的
: 扣除兵器類的大概有長拳 通臂 八極 陳太 (好像都算北方拳)
: 不過現在暫時想先練看看長拳跟通臂拳這類型的少林拳
: 故昨天回家時就順道去了一趟新店的長洪武術 (因為我住新店)
: 想問一下,請問版上有人有去過或正在長洪習武的版友嗎?
針對你所提的內容 做些我所了解的分享
先從長拳開始 多屬 韓慶堂老前輩所傳承的的 北少林長拳
內容多從中央國術館而來
(其他如 高芳先 范之孝 等前輩的少林我就比較陌生)
而現在傳承的
有 沈茂惠 姜長根 唐克杰 李茂清 等老師
所以我喜歡稱個老師所帶出的系統加上姓氏
例如 我所學到的長拳為 姜系北少林長拳
內容上 我並沒實際去比較
而長洪武術的長拳 源自於 李茂清老師
而內容選擇上
我會用 老師如何傳授彈腿對練運用 來判斷
這是長拳門很重要的基礎套路
這套打不好 不會靈活運用 我想後面的動作也不用看了
韓慶堂前輩的版本 (大概是老人武術家當中功架最漂亮的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t83nvRwq-4
二路 刺拳改成"採手"+直拳
三路 比較有通臂披掛類武術的味道 整條手臂放出去的攻擊
四路 基本摔跤
五路 類似形意拳的"砲拳" 又像空手道的上擋逆擊(防禦手的位置不同)
而各路的起腿 就是用腿時機 熟了之後 換成封腿 蹬腿 等攻擊都行
除了二 四路 其他三路都有拳頭下扎然後起腿攻擊的動作(也可不起腿 直接上步出拳)
剩下的六到十路我沒研究^^||| 一~五路 能夠用得好已經很強了@@
通臂拳
我自己將此拳分做廣義 跟 狹義 兩種定義
廣義而言
只要有做以身體來甩動鬆活手臂的基本功夫
即為通臂 這種概念已經廣泛融和到各家北方傳統武術
以前在長拳門學的鬆肩 轉腰 等 也是如此
也跟一個太極老師學過 甩手 鷹翻 等類型的通臂動作
宗旨為讓手部甚至身體如繩如鞭
狹義而言
除了上述如繩如鞭的宗旨
更要懂得懂得通臂的 摔拍穿劈鑽 等 攻擊活用
才屬通臂拳 而此拳系統
我所知道的是 康國良 張敦熙 兩位老前輩傳承下來的
有沒有其他專門教這類拳術的老師我就不清楚
至於現存通臂教學 我也沒貨比三家
我個性比較保守 人家打得再爛 都一定跟對方過個招才可下定論
目前所知有通臂拳協會的傳承
八步功夫學苑除了本身八步螳螂內容有參通臂拳外
因為田貝先生(師承康國良)的原故 不少學生也多有從習康系通臂
還有極武門(師承田貝)葉老師 雖然此人頗具爭議 但他對各個武術的要領掌握有相當程度
由於
我本身也有學一點 有了種東西叫做"立場"
很難去說個好壞 畢竟有立場已經不客觀
給個建議
上youtube搜尋"劈山"
看你覺得被哪一位K到會把宵夜給吐出來的
就可以去找他學了~
當然 最理想的還是 貨比三家不吃虧~
動作 現場看會比看影片好很多
我個人原本是拿來輔助太極拳 練出興趣後
覺得此拳對於肩關節的放鬆相當有幫助
動作又都不複雜 很值得接觸
至於八極...... 我對台灣八極的印象不是很好
畢竟有人練了三 五年 結果招式都不知道怎麼用
如果是社團也就算了 還是一個月兩三千學出來的......
有錢也不是這樣花的吧......
聽比較有接觸的朋友說
軍系八極(不知道是不是七海侍衛隊出來的)
李元智 陳添白 兩位老師的系統
都滿不錯的
季氏八極 有師兄輩的過去請益 提到季老師功夫不錯
我看過他學生的馬步衝捶頗有印象的
以上 一樣 貨比三家~
陳氏太極拳
因為我本身最主要就是學這個@@......
說話要更小心了......
這門發源於河南溫縣的武術
主要是有陳家溝 以及 趙堡鎮 兩大系統
兩個長很像 但實際上完全不一樣的拳術
(練習方式極為不同)
由於發源爭議(陳家溝 還是 趙堡鎮?)
所以架子名稱有所變革
老架[新架] 新架[小架] 小架[趙堡架]
[]內 為大陸的稱法
而台灣的稱法源自於潘詠周師爺
大陸認為的[老架] 是從陳照丕(發科公的堂侄)傳承
發科公傳給其子陳照奎的架子為[新架]
台灣稱為的新架 大陸稱為[小架]
源自於陳鑫 所以我有個習慣稱之為"陳鑫架"
而小架[趙堡架] 因為發源地的爭議
趙堡不認同這個架源自於陳家溝
因此稱為趙堡架 或是 趙堡太極拳
值得注意的是
潘詠周師爺跟發科公所學的老架
跟陳照奎的架子是不一樣的
有一說法是 陳照奎的架子是發科公晚年做為學習上而調整的架子
所以有些動作會多繞一圈
而陳照丕的拳架 除了家學 發科公也算他老師 受其影響不少
所以無論[老架] [新架]
都跟發科公有莫大關係
而風格定義上 嚴謹來說 潘詠周師爺的架子也屬大陸[老架]風格
(師爺好像是1931年學此拳 此時發科公44歲 而[新架]好像是五六十歲之後的事)
兩個架子最明顯的差異是
攬扎衣銜接六封四閉的動作 撇身捶
[新架]圈法明顯得多 也增加了 退步壓肘 中盤 等動作
[老架] 老架[新架] 新架[小架] 小架[趙堡架]
有不少人去大陸學拳
台灣算都有的學吧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推手方式一樣都是走立圈
(將cd平放於眼前為平圈 豎起來看得到洞為立圈)
至於怎麼判斷教學品質呀.....
我自己也練得普普 也在思索何謂陳氏太極拳
心得上就是需要另打一篇了@@
除了發科公給潘師爺的十六字外(功)
還有推手 散手 等運用(實際操練技術)
我自己推手散手的訓練也偏少
尤其是散手的部分
這個要另外談
一般來說 散打 或是 散手 這個字源 是來自傳統武術
散打比賽發展至今 已經是不同的風貌
為了區別 我習慣稱傳統武術的對打之為散手(拉開距離開打)
對練模式 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稱呼
我有聽過的 像是 接手 摸手 過手 陳太的亂採花 等
以我個人接觸來說 都是相似的東西
搭著手自由對練 強度則看雙方共識
因此我有個習慣稱之為"搭手過招"(講摸手沒人聽得懂 又有點變態...)
比較典型的是八步功夫台大推廣區所放的影片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Nlh8B7LiLk
目前接觸過的武友
包括
長拳 長洪 螳螂 太極 都有相似過招的訓練
至於差異的話
我也沒好好學 還是要親身去看
以我個人接觸的武友來說 有強有弱
雖然都比我強......
但是仍有程度以及學習時間的差異
再則 即使如此
每個人對此藝拿捏都不太一樣
這也牽涉到老師會不會教
另外一個簡單判別的方法是
根據對招對練的花費時間做評判
起碼要佔課程的1/3
以前我學空手道周末班 三小時當中
第二個小時完全就是對練
有些組織可能更多
一開始先學基礎 之後可能都在打
所有傳統武術組織 個人認為
教學差異最大的就在這個部分
關係到學生出去試手是自我實踐還是出去被扁@@
別的老師教得好 個人是覺得不用拘泥於門派
如果自己的老師這部分教得少 可以從其他系統學習
--
越來越像武術皮條客了@@ 來~來~ 學拳~ 科科~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Rae
at 2010-06-15T16:49
at 2010-06-15T16:49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06-17T02:15
at 2010-06-17T02:15

By Puput
at 2010-06-21T02:36
at 2010-06-21T02:36

By Joseph
at 2010-06-21T10:18
at 2010-06-21T10:18

By Sandy
at 2010-06-22T11:29
at 2010-06-22T11:29

By Heather
at 2010-06-26T16:59
at 2010-06-26T16:59

By David
at 2010-06-30T15:50
at 2010-06-30T15:50

By Tom
at 2010-07-04T06:00
at 2010-07-04T06:00

By Poppy
at 2010-07-06T14:04
at 2010-07-06T14:04

By Erin
at 2010-07-11T00:08
at 2010-07-11T00:08

By Jessica
at 2010-07-12T06:20
at 2010-07-12T06:20
Related Posts
太極拳學哪種好?

By Charlotte
at 2010-06-10T20:50
at 2010-06-10T20:50
如何判斷老師?

By Victoria
at 2010-06-10T20:44
at 2010-06-10T20:44
如何判斷老師?

By Tracy
at 2010-06-10T18:24
at 2010-06-10T18:24
請問版上有人在長洪習武嗎?

By Elizabeth
at 2010-06-10T11:45
at 2010-06-10T11:45
鬼才押井守揭密!無雙劍豪【宮本武藏】 …

By Agnes
at 2010-06-08T17:57
at 2010-06-08T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