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比賽看國際市場洗牌 - 高爾夫球

By Hamiltion
at 2007-11-17T10:35
at 2007-11-17T10:35
Table of Contents
從比賽看國際市場洗牌
【經濟日報╱林瑞祥】 2007.11.17 03:11 am
每年當美國PGA巡迴賽結束,歐洲巡迴賽在亞洲點燃次年戰火時,亞洲變成了世界高
爾夫的舞台,而這個舞台很明顯的已經以中國大陸為中心,搭配新加坡、韓國與馬
來西亞的大賽而成。歐美的球星們分批而至,贊助商的資金也超乎行銷邏輯的想像
。這股新興的熱潮,連以往一直是本國廠商自給自足的日本,都已經因為封閉而被
排除在外,更不必說早已邊緣化的台灣。
高爾夫的比賽是區域發展潛力的指標,比賽愈多愈大,代表規模與成熟度愈大愈高
。以美國巡迴賽來說,它的球賽冠名贊助商有本國企業與外來企業,本國企業因為
本身規模大而值得投資本土的巡迴賽,獲得品牌提升與產品行銷的效果,譬如通用
汽車系列,這些車子的內銷應該是超過外銷;另外一些外國車商或是銀行,也都將
美國視為北美洲重要的指標市場,儘管亞洲市場在崛起,美國的重要性還是不會被
取代的,因為它是一個國際化且成熟的市場。
至於亞洲的這些新興市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規模都不大,但國際化相當完整,
且居於東南亞的中心位置上,外商想打這個區域市場,一定要在這邊插旗。新加坡
公開賽的愈辦愈大,靠的就是外商銀行的大筆行銷預算,著眼點就是整個區域,否
則以新加坡的市場規模,那一定是連邊都排不上。
中國大陸則跟新加坡恰恰相反,這是一個不成熟但很大的市場,不成熟所以本國企
業不想玩,但是規模大,外資企業紛紛運錢過來深耕,砸錢的手法像是在建設中國
市場,健全中國市場的前後端結構,再創另一個美國市場。像是匯豐冠軍賽,每年
500萬美元的獎金,加上各大球星的出場費,每年開銷都在千萬美元以上,幾乎可以
包了一半的亞巡賽程。
韓國則像是以前的日本,靠著自己的高爾夫狂熱與企業的挹注,建構了韓巡賽與幾
場的大獎賽,自我提升不靠外商。日本則已經失去機會,太過保護自己不與外界交
流,只能看著自己的年終世界巡迴賽在萎縮中,最明顯的是球星們以往都是把日本
當成亞洲,今年拿下匯豐冠軍賽的米寇森就是其中之一,今年他來打新加坡公開賽
與匯豐冠軍賽,跳掉以往所熟悉的日本。
至於台灣,自從沒在亞洲卡到營運中心位置後,所有外商資源都撤離了,高爾夫大
獎賽的消失就是一個警訊,唯一的機會就是要跟著中國這個大市場走,取得一席之
地,高爾夫大獎賽才有可能再回到寶島上。(作者是高爾夫雜誌總編輯)
【2007/11/1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
Tags:
高爾夫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徵求晚上沒事一起去練高爾夫的球伴

By Jessica
at 2007-11-16T19:51
at 2007-11-16T19:51
LPGA--ADT Championship

By Elvira
at 2007-11-16T07:37
at 2007-11-16T07:37
和版友打球!!

By Frederica
at 2007-11-16T07:20
at 2007-11-16T07:20
和版友打球!!

By Bethany
at 2007-11-15T19:34
at 2007-11-15T19:34
一段話的翻譯

By Kama
at 2007-11-14T17:44
at 2007-11-14T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