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Thomas
at 2010-10-15T04:00
at 2010-10-15T04:00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chind (月影)》之銘言:
: → xzeroThunder:沒內勁 你再怎麼接手 都還不回去 114.47.4.114 10/14 22:58
: → xzeroThunder:沒內勁 也沒法用纏絲化掉 只是硬擋 114.47.4.114 10/14 22:59
: 再分享個經驗好了 敝人認為
: 傳統武術有三個鬆
: 第一個 降低阻力的鬆 使用該用的肌肉 避免去使用干擾自己的肌肉
: 第二個 鬆出骨架結構的鬆 通常藉由單操動作 站樁 行拳達成 扎實接地之感
: 第三個 正是我要回應你的
: 也是傳統武術在接手上很重要的鬆
: 忘了在今年初 還是去年底
: 我跟一個朋友習慣性過招
: 我一出手崩拳襲之 他出手擋住 我欲擠壓
: 此時他手一鬆 身體輕輕一帶 拳頭轉向往我肚子鑽打下去
: 而這個朋友 是小弟的女朋友......
: 是的 我被一個沒練過武的女人k了一下......
: 這便是傳統武術的化
哇靠~這不就是貼身化嗎?
: 當然實際上的化可能更為細緻 手法防守更為綿密
: 如果我當時下的力越多 我可能會被自己的力量帶開失重
: 有些化的動作 的確需要纏絲 有些則無
: 也更不需要什麼內勁 這可能跟發人還比較有點關係
: 對方攻擊猛烈時
: 如何不去硬頂硬抗 順著對方的力
: 走化厲害之人 不會讓自己有"推到東西"的感覺
: 好在的是 我女朋友沒啥內勁
: 也沒什麼外放的明勁
: 不然那一捶 我大概已經倒了......
: 如果你對於功的定義 是走化上的造詣
: 那麼
: 多推手 多接手 其中的重要性一定不亞於拳架
: 除了常見的四正推手外
: 幾個核心纏絲 圈子 仍然還是重點
: 走化的功 不等於實戰的功
: 講老實話 我站著給我女朋友捶
: 或是 給那位比我力氣大兩倍的老哥捶
: 別打眼睛下陰太陽穴心窩 等脆弱的地方
: 了不起流流血 瘀青 打到下巴 可能有點暈但不會太暈
: 原因是什麼?
: 是因為他們沒功
: 沒有那種一拳把我今晚宵夜打到吐出來的功
: 每一趟拳 只要涉及打擊技術 都會有重點動作
: 這是傳統武術的思維 出現越多 表示越重要
: 陳太老架也好 趙堡忽雷架 趙堡和氏架 等
: 皆發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
: 兩拳關係極大 推手法也十分類似
: 皆要求纏絲 鬆胯活腰
: 差異還是在我所提的趙堡太極圈子圈架發力風格
: 打起來較為靈動 手腳齊進的實用武術
: 陳太老架則多限於定步發力
: 所以我一直認為 趙堡太極該表現的勁道
: 如果真的表現出來 那是非常厲害之事
: 當然 也包括打擊的力道在內
: 不僅你說的趙堡 我也聽過有人提陳太老架打個二十遍的說法
: 事實上我就有師伯是這樣練的 後來我查資料
: 發現他也是康國良老前輩的學生
: 聽說他功夫也非常好
: 通臂拳單操出功的概念不用多說了
: 聽說康老前輩先前教某個學生 一年一個動作......
通臂一年一個動作ok的,因為一個動作有很多玩法。
: 而太極 有人叫我打個二十遍
: 坦白說 這種方法不適合我
: 不管哪種架子都一樣
: 陳太老架一路有四次的掩手肱拳 二路則有六次
: 以前陳家溝村人多以習練一路居多
: 二路難度高 練的少 有人因純粹一路而成高手
: 發科公晚年也發現練一路最能漲功
: 問題來了 如果我打20遍老架一路
: 我的掩手肱拳練了幾次? 80次
: 加上尾端一次的指襠捶
: 總共也只出了100拳
: 照我的速度 這樣要花5個小時
: 有些人打快一點 一趟十分鐘的話
: 也需要打上三個多小時
: 5個小時只練了100拳
: 請問版上的諸位朋友
: 這種練出來的拳頭
: 你們會怕嗎?
整套拳打20遍的訓練是比較初期所進行的訓練,
而非練拳就是這樣一種練法練到老,
這種訓練光是用出拳數(也就是手法)去計算真的沒啥,
因為這種練法是針對身法的,
有道是"拳練千遍,身法自然。"
身法練到ok之後,大約是花三個月的時間,
(一天20遍,一個月不放假就是600遍,三個月就1800遍)
就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的訓練,
例如下面說的單動作一千下之類的。
所以說我不太了解花三個月就完成的基礎訓練
為啥老是被拿出來講成是一種高手養成訓練。
: 陳家四大金剛 古早練拳
: 每天都是一個動作一千下
: 83式 意味著83天
: 周而復始 萬象更新~
: 旺旺哥的功就是這樣操出來的
: 即使老架 跟趙堡 練習的動作上不同
: 但是 練習概念會差異到這麼大?
: 我不太相信
: 如果操拳套能出功 操單招或是某幾招為何不能出功?
: 古老前輩的師訓便是如此
: 怎麼會到現在變了呢?
: 我以前遇過一個老師 他習慣打套路
: 用法 功力都很熟稔 他覺得打套路不錯
: 但
: 那是他的觀念
: 他早就度過之前狂操單招 打架用簡單幾招的日子
: 他現在的境界 的確邊打套路邊思考攻防對他而言是有效率的
: 而我若沒注意到他之前走的階梯
: 而好高騖遠的學他
: 我真的能又有攻擊力 又很懂攻防?
xzeroThunder兄的說法是蠻多練太極的人會出現的說法,
也就是強調內勁這種本來應該是氣功界被誤植到武術的說法。
我用很簡單的方式說,
先練好拳腳,才會出現勁力。而非先練出內勁,才剩拳腳問題。
-----
補充:
這邊的拳腳只是通俗的說法,
基本上勁要出現有一個重要因素→功力練習,
而勁出現且能夠實戰,那就有兩個因素→1.功力練習 2.技法練習
功力練習與技法練習均不能偏廢,
以xzeroThunder的說法,
內勁有了,拳腳只需提點一下就行,
我個人認為這其實不太可能,
如果拳腳只是很狹義的說是做出某個動作,
那是有可能經由提點"做出比較正確的動作"。
但如果拳腳指的是對打的技法,
那就絕對不可能經由提點一下就會,
那這樣打K1只要光練重訓不練對打,
因為對打只要"提點"一下就會了。
-----
走化或纏絲之類的技術,不是透過功力練習來的,
而是透過技法練習來的。
纏絲走化之類的技術神奇的原因,就是熟練。
在打好基本功之後,
c大所說的單動作千下的練習就是在熟練技法,
熟練技法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是要拿來打人的!
而勁的觀念,
一般而言勁是適當且靈巧的力,
而技術這種一定要用力的東西,
練到精當然就會被稱為勁,
然後有人會稱為內勁,
以為是來自體內某種神秘的氣。
其實不是,內勁基本上脫離不了版友所說的力學及生理學,
而氣或意念的說法只是某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例如某個動作透過某種意念導引或氣的某種流動,
可以藉此使達到正確的位置。
--
: → xzeroThunder:沒內勁 你再怎麼接手 都還不回去 114.47.4.114 10/14 22:58
: → xzeroThunder:沒內勁 也沒法用纏絲化掉 只是硬擋 114.47.4.114 10/14 22:59
: 再分享個經驗好了 敝人認為
: 傳統武術有三個鬆
: 第一個 降低阻力的鬆 使用該用的肌肉 避免去使用干擾自己的肌肉
: 第二個 鬆出骨架結構的鬆 通常藉由單操動作 站樁 行拳達成 扎實接地之感
: 第三個 正是我要回應你的
: 也是傳統武術在接手上很重要的鬆
: 忘了在今年初 還是去年底
: 我跟一個朋友習慣性過招
: 我一出手崩拳襲之 他出手擋住 我欲擠壓
: 此時他手一鬆 身體輕輕一帶 拳頭轉向往我肚子鑽打下去
: 而這個朋友 是小弟的女朋友......
: 是的 我被一個沒練過武的女人k了一下......
: 這便是傳統武術的化
哇靠~這不就是貼身化嗎?
: 當然實際上的化可能更為細緻 手法防守更為綿密
: 如果我當時下的力越多 我可能會被自己的力量帶開失重
: 有些化的動作 的確需要纏絲 有些則無
: 也更不需要什麼內勁 這可能跟發人還比較有點關係
: 對方攻擊猛烈時
: 如何不去硬頂硬抗 順著對方的力
: 走化厲害之人 不會讓自己有"推到東西"的感覺
: 好在的是 我女朋友沒啥內勁
: 也沒什麼外放的明勁
: 不然那一捶 我大概已經倒了......
: 如果你對於功的定義 是走化上的造詣
: 那麼
: 多推手 多接手 其中的重要性一定不亞於拳架
: 除了常見的四正推手外
: 幾個核心纏絲 圈子 仍然還是重點
: 走化的功 不等於實戰的功
: 講老實話 我站著給我女朋友捶
: 或是 給那位比我力氣大兩倍的老哥捶
: 別打眼睛下陰太陽穴心窩 等脆弱的地方
: 了不起流流血 瘀青 打到下巴 可能有點暈但不會太暈
: 原因是什麼?
: 是因為他們沒功
: 沒有那種一拳把我今晚宵夜打到吐出來的功
: 每一趟拳 只要涉及打擊技術 都會有重點動作
: 這是傳統武術的思維 出現越多 表示越重要
: 陳太老架也好 趙堡忽雷架 趙堡和氏架 等
: 皆發源於河南省焦作市溫縣
: 兩拳關係極大 推手法也十分類似
: 皆要求纏絲 鬆胯活腰
: 差異還是在我所提的趙堡太極圈子圈架發力風格
: 打起來較為靈動 手腳齊進的實用武術
: 陳太老架則多限於定步發力
: 所以我一直認為 趙堡太極該表現的勁道
: 如果真的表現出來 那是非常厲害之事
: 當然 也包括打擊的力道在內
: 不僅你說的趙堡 我也聽過有人提陳太老架打個二十遍的說法
: 事實上我就有師伯是這樣練的 後來我查資料
: 發現他也是康國良老前輩的學生
: 聽說他功夫也非常好
: 通臂拳單操出功的概念不用多說了
: 聽說康老前輩先前教某個學生 一年一個動作......
通臂一年一個動作ok的,因為一個動作有很多玩法。
: 而太極 有人叫我打個二十遍
: 坦白說 這種方法不適合我
: 不管哪種架子都一樣
: 陳太老架一路有四次的掩手肱拳 二路則有六次
: 以前陳家溝村人多以習練一路居多
: 二路難度高 練的少 有人因純粹一路而成高手
: 發科公晚年也發現練一路最能漲功
: 問題來了 如果我打20遍老架一路
: 我的掩手肱拳練了幾次? 80次
: 加上尾端一次的指襠捶
: 總共也只出了100拳
: 照我的速度 這樣要花5個小時
: 有些人打快一點 一趟十分鐘的話
: 也需要打上三個多小時
: 5個小時只練了100拳
: 請問版上的諸位朋友
: 這種練出來的拳頭
: 你們會怕嗎?
整套拳打20遍的訓練是比較初期所進行的訓練,
而非練拳就是這樣一種練法練到老,
這種訓練光是用出拳數(也就是手法)去計算真的沒啥,
因為這種練法是針對身法的,
有道是"拳練千遍,身法自然。"
身法練到ok之後,大約是花三個月的時間,
(一天20遍,一個月不放假就是600遍,三個月就1800遍)
就可以進行下一個階段的訓練,
例如下面說的單動作一千下之類的。
所以說我不太了解花三個月就完成的基礎訓練
為啥老是被拿出來講成是一種高手養成訓練。
: 陳家四大金剛 古早練拳
: 每天都是一個動作一千下
: 83式 意味著83天
: 周而復始 萬象更新~
: 旺旺哥的功就是這樣操出來的
: 即使老架 跟趙堡 練習的動作上不同
: 但是 練習概念會差異到這麼大?
: 我不太相信
: 如果操拳套能出功 操單招或是某幾招為何不能出功?
: 古老前輩的師訓便是如此
: 怎麼會到現在變了呢?
: 我以前遇過一個老師 他習慣打套路
: 用法 功力都很熟稔 他覺得打套路不錯
: 但
: 那是他的觀念
: 他早就度過之前狂操單招 打架用簡單幾招的日子
: 他現在的境界 的確邊打套路邊思考攻防對他而言是有效率的
: 而我若沒注意到他之前走的階梯
: 而好高騖遠的學他
: 我真的能又有攻擊力 又很懂攻防?
xzeroThunder兄的說法是蠻多練太極的人會出現的說法,
也就是強調內勁這種本來應該是氣功界被誤植到武術的說法。
我用很簡單的方式說,
先練好拳腳,才會出現勁力。而非先練出內勁,才剩拳腳問題。
-----
補充:
這邊的拳腳只是通俗的說法,
基本上勁要出現有一個重要因素→功力練習,
而勁出現且能夠實戰,那就有兩個因素→1.功力練習 2.技法練習
功力練習與技法練習均不能偏廢,
以xzeroThunder的說法,
內勁有了,拳腳只需提點一下就行,
我個人認為這其實不太可能,
如果拳腳只是很狹義的說是做出某個動作,
那是有可能經由提點"做出比較正確的動作"。
但如果拳腳指的是對打的技法,
那就絕對不可能經由提點一下就會,
那這樣打K1只要光練重訓不練對打,
因為對打只要"提點"一下就會了。
-----
走化或纏絲之類的技術,不是透過功力練習來的,
而是透過技法練習來的。
纏絲走化之類的技術神奇的原因,就是熟練。
在打好基本功之後,
c大所說的單動作千下的練習就是在熟練技法,
熟練技法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是要拿來打人的!
而勁的觀念,
一般而言勁是適當且靈巧的力,
而技術這種一定要用力的東西,
練到精當然就會被稱為勁,
然後有人會稱為內勁,
以為是來自體內某種神秘的氣。
其實不是,內勁基本上脫離不了版友所說的力學及生理學,
而氣或意念的說法只是某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例如某個動作透過某種意念導引或氣的某種流動,
可以藉此使達到正確的位置。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Aaliyah
at 2010-10-17T20:44
at 2010-10-17T20:44

By Quanna
at 2010-10-20T03:53
at 2010-10-20T03:53

By Jessica
at 2010-10-21T14:08
at 2010-10-21T14:08

By Rachel
at 2010-10-21T20:45
at 2010-10-21T20:45

By Agatha
at 2010-10-24T00:11
at 2010-10-24T00:11

By Daniel
at 2010-10-27T01:05
at 2010-10-27T01:05

By Andrew
at 2010-10-30T17:06
at 2010-10-30T17:06

By Sierra Rose
at 2010-11-02T07:58
at 2010-11-02T07:58

By Cara
at 2010-11-03T08:39
at 2010-11-03T08:39

By Leila
at 2010-11-04T19:07
at 2010-11-04T19:07

By Jake
at 2010-11-05T16:47
at 2010-11-05T16:47

By Cara
at 2010-11-08T03:53
at 2010-11-08T03:53

By Ivy
at 2010-11-11T12:45
at 2010-11-11T12:45

By Rachel
at 2010-11-13T08:28
at 2010-11-13T08:28

By Puput
at 2010-11-16T04:07
at 2010-11-16T04:07

By Zanna
at 2010-11-19T01:08
at 2010-11-19T01:08

By Sierra Rose
at 2010-11-23T14:46
at 2010-11-23T14:46

By Faithe
at 2010-11-25T03:22
at 2010-11-25T03:22

By Necoo
at 2010-11-25T06:08
at 2010-11-25T06:08

By Tom
at 2010-11-26T12:40
at 2010-11-26T12:40

By Kama
at 2010-11-30T03:30
at 2010-11-30T03:30

By Charlie
at 2010-11-30T12:06
at 2010-11-30T12:06

By Tom
at 2010-12-03T03:44
at 2010-12-03T03:44

By Odelette
at 2010-12-06T17:33
at 2010-12-06T17:33

By Christine
at 2010-12-09T14:34
at 2010-12-09T14:34

By Erin
at 2010-12-10T09:40
at 2010-12-10T09:40

By John
at 2010-12-13T20:29
at 2010-12-13T20:29

By Zanna
at 2010-12-15T18:30
at 2010-12-15T18:30

By Kyle
at 2010-12-16T16:20
at 2010-12-16T16:20

By Edwina
at 2010-12-19T12:39
at 2010-12-19T12:39

By Elizabeth
at 2010-12-21T12:08
at 2010-12-21T12:08

By Ethan
at 2010-12-22T06:23
at 2010-12-22T06:23

By Erin
at 2010-12-24T01:34
at 2010-12-24T01:34

By Zora
at 2010-12-25T21:09
at 2010-12-25T21:09

By Olivia
at 2010-12-29T20:08
at 2010-12-29T20:08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1-01-01T23:57
at 2011-01-01T23:57

By Ethan
at 2011-01-06T00:11
at 2011-01-06T00:11

By Cara
at 2011-01-08T08:55
at 2011-01-08T08:55

By Gilbert
at 2011-01-08T17:15
at 2011-01-08T17:15

By Aaliyah
at 2011-01-13T14:59
at 2011-01-13T14:59

By Mason
at 2011-01-14T17:21
at 2011-01-14T17:21

By Zanna
at 2011-01-18T20:58
at 2011-01-18T20:58

By Puput
at 2011-01-19T10:27
at 2011-01-19T10:27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1-19T21:42
at 2011-01-19T21:42

By Gary
at 2011-01-22T13:27
at 2011-01-22T13:27

By Carol
at 2011-01-23T17:45
at 2011-01-23T17:45

By Vanessa
at 2011-01-24T18:50
at 2011-01-24T18:50

By Quintina
at 2011-01-28T16:02
at 2011-01-28T16:02

By Kelly
at 2011-02-01T14:54
at 2011-02-01T14:54

By Steve
at 2011-02-01T21:57
at 2011-02-01T21:57
Related Posts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By Olga
at 2010-10-15T00:52
at 2010-10-15T00:52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By Carol
at 2010-10-14T23:47
at 2010-10-14T23:47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By Belly
at 2010-10-14T23:05
at 2010-10-14T23:05
推薦大家去體驗試手的武術老師

By Jacky
at 2010-10-14T22:41
at 2010-10-14T22:41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By Madame
at 2010-10-14T22:16
at 2010-10-14T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