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Madame
at 2010-10-14T22:16
at 2010-10-14T22:16
Table of Contents
好開心 畢竟武版很久沒看到戰文了...也期待有機會看到趙堡前輩獨門技術。
戰文延燒從頭到尾仍是傳武實戰、練、養與實戰技及的關連。不過看半天仍覺xz兄有些
觀念可以在討論、修正,大家討論看看。
傳統武術講所謂的練功,究竟何謂功體、樁體、有功夫...等問題,竊以為這些東西現象
不從大量對戰、對作、對煉是找不到答案的。我試者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xz兄一直強調操拳20趟的重要性,這點站在基本功(架式穩定、樁步根基基礎養成)上面我
是同意的,但僅是這樣練習,要達到面對敵人,與對手拳腳對戰競技,答案當然是顯然不
足,我的觀念是認為,傳統武術從基本樁步後,開始操練單招時就得對煉,對作,而且量
要大。
XZ兄可以試算一下,就算你花很大時間操練20趟拳架,以拳套單招來說,較少出現的單招
也只練了20次,以小弟成立的業餘養生社團,隨便一組單招都是50-100組起跳(我強調是
業餘養生,講實戰起碼要在x2 x3以上)然後單招練完呢,就是兩人一組,先從接手開始
對練研究該組單招用法,甚至提示該單招後續兩至三組變化供學生使用,數量呢?一樣
還是50~100起跳...同樣花一個小時練動作,練20組套路跟練100組單招組合操練 100組
單招對練及變化攻防對練,你可以看的出練習武術在致用面的效率的差異嗎??
然後呢,我強調這業餘養生社團,時間還夠就繼續下一組單招鍛鍊,流程、數量相同。最
後在兩兩捉對,從一開始初學的約定單招對練、約定攻防對練(一攻一守)到有基礎後進行
摔打擒拿混合的自由對練,除了對頭臉鼻子還有關節技要收力,擊打肢體是必須放力看看
發力程度的,這樣大概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建立基本對戰攻防的基礎(我強調這是業餘養
生社團的水準啦)
若換到專業的職業拳擊健身房,從剛開始的3.3.3 到後來的10.10.10間歇連續跳繩熱身
在開始單練半小時到一小時雙踏步刺拳前後刺拳,對手攻擊側跨步刺拳,再到收操的慢跑
3-5千練體,一周一兩堂課,大概兩三個月就可體會運用身體出拳及肩、肘腕關節屈張
旋轉的加速性,出拳體感會開始像子彈一樣碰碰碰暢快連發。傳統武術講的關節節節貫串
西洋體育講的協調及動力鏈概念...要的都是這個。
傳統武術訓練非常強調闡明打法、用法,練拳必對、必打。這不是一些外行傳武老師藉故
推託的「沒武德、好戰、不練基本功,到老一場空」
練傳武沒從用法打法,甚至是老師長輩手把手餵勁放力挨個幾下,一般學生難憑空從套路
動作體會單招架式何謂「標準」「法度」「放鬆」「結構」傳武老師言教身傳,講放鬆,
他做幾個放鬆單招動作給你看,你就會發現一般人未經大量正確訓練是作不出「放鬆」
質感的,或接著放開來對做對打,你又會發現,自己不放鬆根本接不到檔不住對方攻勢,
隨便中一下就是滿天星斗,或是地平線歪掉,或是摔跌飛出等等不一而足。
有了這些經驗或見識後,才有辦法從自己盤練單招去體會正確的肢體運行路線,狀態。
簡單說,練拳做動作,動作標準不是誰說了算,是你看過這招怎麼打人,或者被打過,
甚至是自己用這招打過人,才會知道「歐!原來這招路線是這麼跑的...」心理對技擊
上正確的角度、路徑、肢體用力狀態有了譜,才能在自主單練上長功夫。所謂的譜
是師長苦心孤詣一直打你餵你,讓你體會出來的正確角度路徑,不是初學者聽幾句拳訣
或讓老師教練橋個角度就能夠體會的。
我常常以駕車為比喻,假設拳譜是頭文字D,你不每天到106胚個10趟20趟抓路線,抓每個
彎道的進退檔補油門時機,跟趾採踏板及左腳煞車的穩定度...等等實作,只會趴在床上
熟背漫畫每個情結,如果有天自認車藝大成,真的開車上路鐵定會撞山。是以練拳最好
有拳伴武友可時常切磋琢磨,練習傳統武術也絕對沒有蹲樁10年,或每天操個套路N趟
過幾年,有天你就會醍醐灌頂什麼都懂都會用。良好的傳武訓練從一開始就在了解用法
體會用法,實踐用法。我自己微薄教學經驗中,學生練一年跟其他社團練三年的同學友善
交流,對手幾無還手之力,這不是誰的東西好,只是說明根本是學練的重點不同罷了。
另外講回傳武技擊的特色,的確每個人都只有兩支手兩隻腳,有網友意見是說打起來都差
不多。我個人經驗是差很多,而且差非常多。也有網友PO了王傑老師及大陸朱老師的影片
。也許有人會認為真打誰跟你接,但就自身的經驗來說,良好精熟強調結構訓練的拳種
老師技術達嫺熟程度,對戰對手只要肢體接觸就會或跌或飛,或者遭擒拿關節待斃。
兩位老師的年齡及呈現的技術大家可以自忖看看自己在那種年齡有沒有這種實力。
另外一點,傳武的特色在於控制,鬆柔結構鍛鍊有成的師長前輩,在對應對手攻擊處理
資訊力量相當明快,發招者會明顯感覺拳一揮出便失根拔重,接下來就遭對手連擊;擒拿
摔跌而出。鍛鍊剛體結構者則接觸點剛堅若鐵,一出招對手勁力一摧到底,結果也是一樣
飛跌或遭控制。傳統武術在出拳、踢腿、地板關節、摔技外尚有很多站立關節,封手法、
結構撐發等技術可以控制對手,這是我認為傳武上有優勢的一點技術。
如果認為打起來就兩隻手兩隻腳得觀念,那我們的頂心肘呢?猛虎應爬山呢?古人前賢留
下來的武學菁華呢?不過反過來說,辛苦學練傳武的精微技術若不能上手實用,那要打人
真的練散打拳擊比較快。
另外xz兄講到開跨概念,不過樁體訓練開跨還是為了接地力,使身體能夠有效承導對方來
力,及使自己出招能從地起力,形成很難抵擋的整體結構,這些功效仍須從大量對練、
推手養成體感,那時候再來講操幾趟拳才會有實質意義。另外任何動作再輕..肌肉還是得
作功..所以,單憑氣、神意、腰跨等概念還是得商榷一二,畢竟要出動作要打人 還是離
不開生理和力學的...
--
戰文延燒從頭到尾仍是傳武實戰、練、養與實戰技及的關連。不過看半天仍覺xz兄有些
觀念可以在討論、修正,大家討論看看。
傳統武術講所謂的練功,究竟何謂功體、樁體、有功夫...等問題,竊以為這些東西現象
不從大量對戰、對作、對煉是找不到答案的。我試者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xz兄一直強調操拳20趟的重要性,這點站在基本功(架式穩定、樁步根基基礎養成)上面我
是同意的,但僅是這樣練習,要達到面對敵人,與對手拳腳對戰競技,答案當然是顯然不
足,我的觀念是認為,傳統武術從基本樁步後,開始操練單招時就得對煉,對作,而且量
要大。
XZ兄可以試算一下,就算你花很大時間操練20趟拳架,以拳套單招來說,較少出現的單招
也只練了20次,以小弟成立的業餘養生社團,隨便一組單招都是50-100組起跳(我強調是
業餘養生,講實戰起碼要在x2 x3以上)然後單招練完呢,就是兩人一組,先從接手開始
對練研究該組單招用法,甚至提示該單招後續兩至三組變化供學生使用,數量呢?一樣
還是50~100起跳...同樣花一個小時練動作,練20組套路跟練100組單招組合操練 100組
單招對練及變化攻防對練,你可以看的出練習武術在致用面的效率的差異嗎??
然後呢,我強調這業餘養生社團,時間還夠就繼續下一組單招鍛鍊,流程、數量相同。最
後在兩兩捉對,從一開始初學的約定單招對練、約定攻防對練(一攻一守)到有基礎後進行
摔打擒拿混合的自由對練,除了對頭臉鼻子還有關節技要收力,擊打肢體是必須放力看看
發力程度的,這樣大概半年到一年,就可以建立基本對戰攻防的基礎(我強調這是業餘養
生社團的水準啦)
若換到專業的職業拳擊健身房,從剛開始的3.3.3 到後來的10.10.10間歇連續跳繩熱身
在開始單練半小時到一小時雙踏步刺拳前後刺拳,對手攻擊側跨步刺拳,再到收操的慢跑
3-5千練體,一周一兩堂課,大概兩三個月就可體會運用身體出拳及肩、肘腕關節屈張
旋轉的加速性,出拳體感會開始像子彈一樣碰碰碰暢快連發。傳統武術講的關節節節貫串
西洋體育講的協調及動力鏈概念...要的都是這個。
傳統武術訓練非常強調闡明打法、用法,練拳必對、必打。這不是一些外行傳武老師藉故
推託的「沒武德、好戰、不練基本功,到老一場空」
練傳武沒從用法打法,甚至是老師長輩手把手餵勁放力挨個幾下,一般學生難憑空從套路
動作體會單招架式何謂「標準」「法度」「放鬆」「結構」傳武老師言教身傳,講放鬆,
他做幾個放鬆單招動作給你看,你就會發現一般人未經大量正確訓練是作不出「放鬆」
質感的,或接著放開來對做對打,你又會發現,自己不放鬆根本接不到檔不住對方攻勢,
隨便中一下就是滿天星斗,或是地平線歪掉,或是摔跌飛出等等不一而足。
有了這些經驗或見識後,才有辦法從自己盤練單招去體會正確的肢體運行路線,狀態。
簡單說,練拳做動作,動作標準不是誰說了算,是你看過這招怎麼打人,或者被打過,
甚至是自己用這招打過人,才會知道「歐!原來這招路線是這麼跑的...」心理對技擊
上正確的角度、路徑、肢體用力狀態有了譜,才能在自主單練上長功夫。所謂的譜
是師長苦心孤詣一直打你餵你,讓你體會出來的正確角度路徑,不是初學者聽幾句拳訣
或讓老師教練橋個角度就能夠體會的。
我常常以駕車為比喻,假設拳譜是頭文字D,你不每天到106胚個10趟20趟抓路線,抓每個
彎道的進退檔補油門時機,跟趾採踏板及左腳煞車的穩定度...等等實作,只會趴在床上
熟背漫畫每個情結,如果有天自認車藝大成,真的開車上路鐵定會撞山。是以練拳最好
有拳伴武友可時常切磋琢磨,練習傳統武術也絕對沒有蹲樁10年,或每天操個套路N趟
過幾年,有天你就會醍醐灌頂什麼都懂都會用。良好的傳武訓練從一開始就在了解用法
體會用法,實踐用法。我自己微薄教學經驗中,學生練一年跟其他社團練三年的同學友善
交流,對手幾無還手之力,這不是誰的東西好,只是說明根本是學練的重點不同罷了。
另外講回傳武技擊的特色,的確每個人都只有兩支手兩隻腳,有網友意見是說打起來都差
不多。我個人經驗是差很多,而且差非常多。也有網友PO了王傑老師及大陸朱老師的影片
。也許有人會認為真打誰跟你接,但就自身的經驗來說,良好精熟強調結構訓練的拳種
老師技術達嫺熟程度,對戰對手只要肢體接觸就會或跌或飛,或者遭擒拿關節待斃。
兩位老師的年齡及呈現的技術大家可以自忖看看自己在那種年齡有沒有這種實力。
另外一點,傳武的特色在於控制,鬆柔結構鍛鍊有成的師長前輩,在對應對手攻擊處理
資訊力量相當明快,發招者會明顯感覺拳一揮出便失根拔重,接下來就遭對手連擊;擒拿
摔跌而出。鍛鍊剛體結構者則接觸點剛堅若鐵,一出招對手勁力一摧到底,結果也是一樣
飛跌或遭控制。傳統武術在出拳、踢腿、地板關節、摔技外尚有很多站立關節,封手法、
結構撐發等技術可以控制對手,這是我認為傳武上有優勢的一點技術。
如果認為打起來就兩隻手兩隻腳得觀念,那我們的頂心肘呢?猛虎應爬山呢?古人前賢留
下來的武學菁華呢?不過反過來說,辛苦學練傳武的精微技術若不能上手實用,那要打人
真的練散打拳擊比較快。
另外xz兄講到開跨概念,不過樁體訓練開跨還是為了接地力,使身體能夠有效承導對方來
力,及使自己出招能從地起力,形成很難抵擋的整體結構,這些功效仍須從大量對練、
推手養成體感,那時候再來講操幾趟拳才會有實質意義。另外任何動作再輕..肌肉還是得
作功..所以,單憑氣、神意、腰跨等概念還是得商榷一二,畢竟要出動作要打人 還是離
不開生理和力學的...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Olive
at 2010-10-19T01:49
at 2010-10-19T01:49

By Daph Bay
at 2010-10-19T23:03
at 2010-10-19T23:03

By Selena
at 2010-10-21T17:30
at 2010-10-21T17:30

By Ula
at 2010-10-25T02:50
at 2010-10-25T02:50

By Yuri
at 2010-10-28T09:03
at 2010-10-28T09:03

By Yuri
at 2010-11-02T07:16
at 2010-11-02T07:16

By David
at 2010-11-06T12:05
at 2010-11-06T12:05

By Michael
at 2010-11-11T11:20
at 2010-11-11T11:20

By Noah
at 2010-11-12T01:26
at 2010-11-12T01:26

By Jack
at 2010-11-13T05:11
at 2010-11-13T05:11

By Eartha
at 2010-11-15T12:08
at 2010-11-15T12:08

By Queena
at 2010-11-17T22:40
at 2010-11-17T22:40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11-22T14:34
at 2010-11-22T14:34

By Lauren
at 2010-11-23T12:03
at 2010-11-23T12:03

By Olga
at 2010-11-28T00:58
at 2010-11-28T00:58

By Hedwig
at 2010-12-01T14:14
at 2010-12-01T14:14

By Victoria
at 2010-12-04T00:38
at 2010-12-04T00:38

By Jacky
at 2010-12-05T21:26
at 2010-12-05T21:26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0-12-09T08:23
at 2010-12-09T08:23

By Sarah
at 2010-12-14T03:24
at 2010-12-14T03:24

By Delia
at 2010-12-18T13:15
at 2010-12-18T13:15

By Suhail Hany
at 2010-12-23T09:27
at 2010-12-23T09:27

By Wallis
at 2010-12-26T05:16
at 2010-12-26T05:16

By Zora
at 2010-12-28T11:08
at 2010-12-28T11:08

By Frederica
at 2011-01-01T22:06
at 2011-01-01T22:06

By Charlie
at 2011-01-06T09:36
at 2011-01-06T09:36

By Mia
at 2011-01-08T06:10
at 2011-01-08T06:10

By Leila
at 2011-01-09T00:16
at 2011-01-09T00:16

By Catherine
at 2011-01-09T04:43
at 2011-01-09T04:43

By Isabella
at 2011-01-10T00:45
at 2011-01-10T00:45

By Oliver
at 2011-01-14T03:33
at 2011-01-14T03:33
Related Posts
推薦大家去體驗試手的武術老師

By Puput
at 2010-10-14T01:40
at 2010-10-14T01:40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By Ina
at 2010-10-14T01:33
at 2010-10-14T01:33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By Andy
at 2010-10-14T00:08
at 2010-10-14T00:08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By George
at 2010-10-13T23:38
at 2010-10-13T23:38
太極拳應掌握的重點

By Steve
at 2010-10-13T22:53
at 2010-10-13T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