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手趣談排球規則改革 國際排聯就是愛"折騰" - 排球

By Oliver
at 2009-02-03T00:50
at 2009-02-03T00:50
Table of Contents
http://sports.sohu.com/20090202/n262002481.shtml
前國手趣談排球規則改革 國際排聯就是愛"折騰"
2009年02月02日06:39 來源:荊楚網-楚天都市報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本報記者門天清
春節期間,國際排聯在瑞士洛桑總部對外宣佈,未來排球比賽的場地可能至少要塗抹上三
種顏色。比如從球網到三米線之間的攻擊區塗成暗白色,從三米線到底線之間的防守區塗
上淺灰藍,球場周邊必須是暗綠色,原因是這三種顏色很適合電視轉播……
在足籃排三大球中,排球顯然是個不太安分的傢伙,因為它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後,總在
想盡各種辦法改變著自己的形象。
目前,國際排聯除了醞釀將比賽場地塗上三種顏色外,“運動鼴鼠”系統的引入則或許會
讓裁判員更加容易判斷球究竟出界與否。
儘管是第一次聽說這兩項改革,但中國男排前國手、省排管中心主任張仁江卻並不吃驚,
在他37年排球經歷中,排球變革的條款,他已難以記清。但有一點,他很明白:所有的改
革都是為了讓排球更好看。
變得多
記者上網查了查,吃驚地發現:從1947年國際排聯正式成立,制定世界六人制排球規則開
始,其後50多年間,排球規則有接近30次的變化。
這種變化的密度也越來越大,比如上世紀80年代前,只有三次大的改革:從1965年開始,
允許前排隊員過網攔網;從1971年開始設立標誌杆,網前的過網面達到了9.4米,因此產
生了快攻系統;1977年開始,攔網不作為一次擊球等等。
變得怪
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後,排球界人士顯然已經感覺到來自足球和籃球的強大衝擊。變吧,
而且一定要快!
從1992年到1996年,國際排聯接連出招,五年間一口氣出臺14項新規,之後進入21世紀,
變革更多,招術也越來越“怪”:比如把男排用球的氣壓減小,減慢球速(1996年);比
如把白色的排球塗上蘭、黃、白三種色彩(1998年);再比如身體可觸球的位置也由腰部
以上,改成膝關節以上(1992年),最後乾脆一直到腳(1996年)。
說到這些改革,外界一般都認為,這主要是為了比賽更精彩,更討好電視觀眾,把更多的
人拉回到排球跟前,比如去年退休的國際排聯主席阿科斯塔在任期內,推出的眾多重大的
規則改革中,包括女運動員可以穿體現身材曲線的比賽服。
變有理
張仁江說,在這些變化裏面其實還有個秘密:排球和其他項目不同的是,攻方永遠強于守
方,特別是男排,一兩下就容易把防守方“拍死”。
遊戲,在於懸念和樂趣,如果少了這份樂子,觀眾為什麼要看排球?
於是,排球界樂此不疲地改變著遊戲規則,目的就是為了增加防守的力量,讓排球在網上
連續地紛飛。比如增加自由人,專門防守,不受換人限制;比如第一次擊球取消持球,讓
防守能把球接得更有品質等等,總之,就是為了平衡攻守,讓遊戲持續精彩。
除了國際排聯官方推出的系列變革外,各國在組織排球比賽時也挖空心思吸引觀眾眼球:
比如去年11月義大利男排全明星賽時,義大利人首次把攻擊區塗成白色,將兩端的防守區
分別塗成綠色和紅色,將球場變成了一面巨大的義大利國旗。
還得變
儘管大部分變革是為了讓比賽更加精彩好看,但有些改革則對排球運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
的影響:比如1998年開始實行每球得分制,這讓張仁江至今難忘。“這對排球訓練產生了
根本性的影響。”張仁江說。
發球得分制變為每球得分制,簡單地說,每局15分變成了21分。改革前,張仁江作為主力
二傳打一場球,艱苦點要打上三個小時,變革後,就算是實力非常接近的對手,最多也就
2個小時結束戰鬥。時間縮短了,就意味著訓練方式、手段接二連三的變化,細節處理要
更精細,球員的爆發力要更強。
排球還有繼續變化的可能嗎?張仁江認為還有兩個地方可變:一是網高還能提高2至3釐米
,二是再增加一個自由防守隊員。“也許這些變化也不會太遠了。”張仁江說。
(責任編輯:zhangxu)
--
前國手趣談排球規則改革 國際排聯就是愛"折騰"
2009年02月02日06:39 來源:荊楚網-楚天都市報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本報記者門天清
春節期間,國際排聯在瑞士洛桑總部對外宣佈,未來排球比賽的場地可能至少要塗抹上三
種顏色。比如從球網到三米線之間的攻擊區塗成暗白色,從三米線到底線之間的防守區塗
上淺灰藍,球場周邊必須是暗綠色,原因是這三種顏色很適合電視轉播……
在足籃排三大球中,排球顯然是個不太安分的傢伙,因為它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後,總在
想盡各種辦法改變著自己的形象。
目前,國際排聯除了醞釀將比賽場地塗上三種顏色外,“運動鼴鼠”系統的引入則或許會
讓裁判員更加容易判斷球究竟出界與否。
儘管是第一次聽說這兩項改革,但中國男排前國手、省排管中心主任張仁江卻並不吃驚,
在他37年排球經歷中,排球變革的條款,他已難以記清。但有一點,他很明白:所有的改
革都是為了讓排球更好看。
變得多
記者上網查了查,吃驚地發現:從1947年國際排聯正式成立,制定世界六人制排球規則開
始,其後50多年間,排球規則有接近30次的變化。
這種變化的密度也越來越大,比如上世紀80年代前,只有三次大的改革:從1965年開始,
允許前排隊員過網攔網;從1971年開始設立標誌杆,網前的過網面達到了9.4米,因此產
生了快攻系統;1977年開始,攔網不作為一次擊球等等。
變得怪
進入到上世紀90年代後,排球界人士顯然已經感覺到來自足球和籃球的強大衝擊。變吧,
而且一定要快!
從1992年到1996年,國際排聯接連出招,五年間一口氣出臺14項新規,之後進入21世紀,
變革更多,招術也越來越“怪”:比如把男排用球的氣壓減小,減慢球速(1996年);比
如把白色的排球塗上蘭、黃、白三種色彩(1998年);再比如身體可觸球的位置也由腰部
以上,改成膝關節以上(1992年),最後乾脆一直到腳(1996年)。
說到這些改革,外界一般都認為,這主要是為了比賽更精彩,更討好電視觀眾,把更多的
人拉回到排球跟前,比如去年退休的國際排聯主席阿科斯塔在任期內,推出的眾多重大的
規則改革中,包括女運動員可以穿體現身材曲線的比賽服。
變有理
張仁江說,在這些變化裏面其實還有個秘密:排球和其他項目不同的是,攻方永遠強于守
方,特別是男排,一兩下就容易把防守方“拍死”。
遊戲,在於懸念和樂趣,如果少了這份樂子,觀眾為什麼要看排球?
於是,排球界樂此不疲地改變著遊戲規則,目的就是為了增加防守的力量,讓排球在網上
連續地紛飛。比如增加自由人,專門防守,不受換人限制;比如第一次擊球取消持球,讓
防守能把球接得更有品質等等,總之,就是為了平衡攻守,讓遊戲持續精彩。
除了國際排聯官方推出的系列變革外,各國在組織排球比賽時也挖空心思吸引觀眾眼球:
比如去年11月義大利男排全明星賽時,義大利人首次把攻擊區塗成白色,將兩端的防守區
分別塗成綠色和紅色,將球場變成了一面巨大的義大利國旗。
還得變
儘管大部分變革是為了讓比賽更加精彩好看,但有些改革則對排球運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
的影響:比如1998年開始實行每球得分制,這讓張仁江至今難忘。“這對排球訓練產生了
根本性的影響。”張仁江說。
發球得分制變為每球得分制,簡單地說,每局15分變成了21分。改革前,張仁江作為主力
二傳打一場球,艱苦點要打上三個小時,變革後,就算是實力非常接近的對手,最多也就
2個小時結束戰鬥。時間縮短了,就意味著訓練方式、手段接二連三的變化,細節處理要
更精細,球員的爆發力要更強。
排球還有繼續變化的可能嗎?張仁江認為還有兩個地方可變:一是網高還能提高2至3釐米
,二是再增加一個自由防守隊員。“也許這些變化也不會太遠了。”張仁江說。
(責任編輯:zhangxu)
--
Tags:
排球
All Comments

By Elvira
at 2009-02-04T15:57
at 2009-02-04T15:57

By Rachel
at 2009-02-07T23:19
at 2009-02-07T23:19

By Daph Bay
at 2009-02-12T18:09
at 2009-02-12T18:09

By Olive
at 2009-02-17T01:20
at 2009-02-17T01:20

By Wallis
at 2009-02-19T18:56
at 2009-02-19T18:56

By Regina
at 2009-02-20T04:46
at 2009-02-20T04:46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9-02-22T23:57
at 2009-02-22T23:57

By Steve
at 2009-02-25T05:24
at 2009-02-25T05:24

By Dorothy
at 2009-02-28T14:01
at 2009-02-28T14:01
Related Posts
排球國手(限台灣)急~~

By Dorothy
at 2009-02-03T00:00
at 2009-02-03T00:00
我要排球國手(只限國內噢)
請給我人物介紹 生平 經歷 還有他獲獎的獎項
不要給我排協的網址噢
請不要檢舉我
因為我是 ...
請問排球的手勢跟規則?

By Yedda
at 2009-02-03T00:00
at 2009-02-03T00:00
明天台北有團嗎??

By Anthony
at 2009-02-02T21:56
at 2009-02-02T21:56
增加腿部的肌力

By Tom
at 2009-02-02T21:29
at 2009-02-02T21:29
明天全南盃耶

By Tristan Cohan
at 2009-02-02T20:05
at 2009-02-02T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