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琴 ‧ 拳 ‧ 茶 - 武術 Martial Arts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12-06-20T23:40

Table of Contents

「轉載自新浪」

琴 ‧ 拳 ‧ 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c8dbb201015px4.html



序 幕





夤夜撫琴一曲〈憶故人〉,遙憶起幾年前學琴的當下。聽琴光碟十數載, 2008年12月28
日才正式生硬地彈起泠泠聲響的七弦琴。剎那間,熱淚湧現,想起自身生命與琴身琴絃的
感通。再憶起歐陽修(1007~1072年)的〈送楊寘序〉[1]一文記載,歐陽修的憂鬱之疾與
拘攣之病因學琴彈琴而得以痊癒事。太亟拳先人總是勸諭「多讀書」,七弦琴操縵的先輩
又是勉勵「多讀書」,古人卻又有「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態度……汗顏而孜孜矻矻地讀了
幾本書,加上身罹諸多不平事,思緒停下來,仔細撫弄七絃,仔細琢磨太亟拳,才恍然大
悟!

原來,中華思想的涵養,是要「人」參贊於天地萬物之間融通上遂於總體的根源,是要「
人」丟卻「工具理性」的思維,是要「人」在這繁冗的現實生活「找回自己」,是要「人
」暫緩地忘卻「天—人」、「物—我」與「人—己」的差別心……

累積性學問的中華思維,在「不知始自何人」的徜徉下,或許因為「感通」,因為「契合
」,才讓晚學操縵〈憶故人〉時,熱血奔騰而潸然淚下!!不敢說晚學通融了,只敢說琴
絃觸動了晚學的身心靈……慧吧!

所憶者,「故人」耶?所念者,「知己」哉?







文化,是一個存在實體的整體表現。比如說,一個人的一切言行舉止,不管有否受教育,
也不管其出身如何;是販夫走卒也好,是高官達爵也罷。他(們)總有一股習氣。這習氣
陪伴著他(們)的一生而來而往。他(們)的生活背景影響了他(們)的整體表現。所謂
意志控制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的一切言行舉止,就自然而然地影
響了他(們)的一生。[2]這,對他(們)而言,就是他(們)的整體表現,也就是他(
們)的「文化」表現。

當然,把「他(們)」的範圍放大,就可能是一個族群、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
……的整體表現。

只是,要讓這文化能長存而流傳,就必須要有些條件。

一般上,文化的最基本表現就在「技術功能」上。這「技術」當然包含了指導這技術的「
方法」。比如說「編輯一本書」。你要知道如何把龐雜的資料整理,用什麼方法歸類、演
繹,要知道如何排版,要知道美編,要知道排序,要知道校稿……許多技術需要知道,而
能讓你以最少的時間與能力來完成最大的工作。這些方法與技術,不外就是在發揮「編輯
」一本書的功能。

經年累月的技術方法與功能的發揮,技術越是熟能生巧,方法越是正確無誤,就越達完美
的地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的習慣習性。然後,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隨手拈來就有那
個「樣子」,就有那股「味兒」。「就是從事這行業的專家表現﹗」知微見著,「知幾其
神」[3],「以神遇」而「恢恢乎游刃有餘!」[4]



──「智慧」的增長,不外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自己的科學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智
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這個是天生的,勉強不來。二是知識,也就是來自
別人的經驗。[5]這可以從後天的努力而得。三是自己的親身經驗。

三者的結合與運用,隨機隨遇而應變,才能是「智慧」發揮。

長久來的行為習慣的表現,專心一致的意志要求,自然而然的,所有的表現就能精純。越
是精純就越能上臻單純,其所表現就越能接近當初,孩提的當初,簡單的當初,還未學會
發笑的當初。[6]好比一棵樹,良材將可斵成櫥柜器皿裝飾,所謂「樸散則為器」[7],各
種器就等於各種知識。等到上了某個層次或境界,必須把那些器提純(purified),回歸
原處的狀態,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8]這些「器」的提純後,必然精煉到
回歸原點,所謂返樸歸真。這時,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卻是另一種表現了﹗簡單明了,自
然而然,自由自在,卻另有韻味……不用言說,不必談論,無所拘束,就有那股「氣質」


唯有專氣──專一意志,抽提單純,達臻嬰兒之未孩,才能隨處是而隨意是,才能秉一志
以應萬變,才能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如此,才能致柔──協調而柔順。

──遙想起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頭的蕭峰(喬峰),堂堂丐幫幫主,也只會
少林拳出身的基本功──羅漢拳。還有丐幫的傳承絕招──降龍廿八掌。這告訴我們,個
人懂的武術拳種不在博而多,而在精與純。武功套路不在招式多與寡,而在下的功夫深與
淺。

──功夫深入否,就是說,你能不能專氣精煉精純,能不能秉持一種功夫以應付四面八方
而自如。所謂的「致柔」。[9]

其實,越是功夫深厚,越是能改變氣質,越是能虛懷若谷,越是能居後不領先。因為,他
能「善刀而藏之」。[10]所謂「英雄所向無敵」,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而是每到一處,
因為涵養的氣質,都不會樹敵立兵。所謂「立於不敗之地」,只不過是「不戰」,卻讓人
心儀心服口服其氣質。

一個人的技術方法夠正確夠熟稔夠精純,自然其表現也隨其而變柔順協調。「知」技術方
法而後「懂」技術方法,而後「化」技術方法,而後「脫」技術方法,則對之前的技術方
法「化」入自身,而能過河拆板或過河抽橋,一個技術方法要能不斷進步,則個人的學習
必要能「個性化」,屬於自己的風格。誠如老子所云︰在學習上將日益增加,而在追求真
理上則逐次減損其所識所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上了真純工夫的時候,更重要的,就是最高層次的思想主幹。這思想乃架構此種文化表現
的主要動力。比如在行為表現上,咱們中華文化裡頭,是儒的就會有「敬」的表達,是佛
的就會是「淨」的展現,是道的,自然會有「靜」的工夫。

——如此,這文化才能流傳久遠,且耐人尋味。其所表現出來的成果總讓人有繞梁三日、
餘韻無窮之感受。



技術 方法 藝術 精神 道[11](思想主
幹)





因此,反過來說,文化並不止於藝術與思想的表現而已。它還必須照顧到屬於藝術思想之
下層次的方法與技術。等於說,沒有技術方法作為根基而發展,文化無法展現其根本來源
。沒有根源的表現,這文化就不全面了。好比一個普通家庭主婦,她善於打理家務,善於
膳食,她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家務,並摸透了家人的喜好而能做出千變萬化的菜肴。她的一
切表現,就是她個人的文化。這文化的根源或許就在她自身的修養──秉持「要讓家人住
得舒服,要讓家人天天都很想留在家裡」的信念。

至於要怎樣把家私擺設得更得體,放置得更有氣氛,而更能有藝術的氛圍,這已在她的思
想中醞釀許久了。

比照人類生命歷程的發展,技術功能的具備,是為了求生存尋生計;一旦提純到藝術境界
,則必須具備「閒」與「錢」的能力,才能涉及「生活藝術」;再上去,所有的藝術生活
如果沒有一個主幹思維思想來主導,則其如斯藝術也只不過是附風庸雅的玩味兒而已。不
僅需如此思維作指導,行有餘力,理當播放種籽,撒播福分,綻放自身的生命光彩,成全
他人,造福人群。

——出神入化,要怎樣才能如此?







咱們祖先留下來的《禮記‧禮運》有語:「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
行之秀氣也。」用現代話語來說,即「人是得天地陰陽五行之秀氣而最靈者」。因此,在
咱們華人文化的話語系統裡面,「人」要頂天立地、效法天地,且還要與天地通貫為一。
雖不敢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12],卻至少不要把自己當「工具」來看待,
好比Martin Buber(1878~1965年)所強調的「I-Thou」關係,而不是「I-It」關係。

因此,人要以「生命的理性」來「參贊」這天地萬物,由此「天地人我萬物通而為一的總
體根源」而開顯為世界萬有,這樣的參贊與融通的過程,是不分「天人」、「物我」、「
人己」彼此間的藩籬的。這不是像西方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西元前384~322年)而後
開展下來的「理性的邏輯論定」,衍而產生了「工具理性」後,「一切盡在我手」,唯有
「掌控」才為至上。由此,「天」與「人」,「物」與「我」,甚至「人」與「己」,截
然分開。如此,「人情味」自然單薄。這般,「人」與「己」又怎不趨向「It」?

中國文化不是「礦產」,需要等待別人去「挖掘」。她必須靠「人」以生命的、實存的覺
知去融通內外而上遂於總體的根源,才能豁然開朗[13]。人間世,不外如此!



中國本土思想,離不開原始的「巫祝傳統」[14],哪怕是後來的佛教文化也是深受中國本
土巫祝傳統的文化根源所衍生的文化資產。換句話說,現在思想史上所劃分的「儒」、「
道」、「釋」者,其實本即共享巫祝傳統的文化源頭。[15]只是後來的發展,其強調點的
不同而已。比如儒家強調「人」的「自覺」,著重「仁」的感通,工夫煉楊朽商丘求個「
敬」;《老子》道家強調「自然」,重點放在「氣」的感通,工夫的煉養修上得個「靜」
;佛家重在「自在」,強調「性」,注重的功夫在「淨」。

然而,不管後來的學術如何地發展,也不管後來怎樣之分「九流十家」,其重點在於通過
「話語系統」而把自己的重點主張述說出來,也就是經過主體的對象化活動,經過名言概
念去說定那「對象」是什麼,因而產生了「分別」的活動。也才有了所謂「仁、義、禮」
、「道」、「法、術、勢」、「兼愛」、「堅白石、白馬非馬」、「道、天、地、將、法
」……等名言概念。為了傳輸自己的主張,不得不如此訴諸「話語系統」與「名言概念」
的「對象化活動」。所以古書《公孫龍子‧指物》才說「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無指
,物無可謂物。」

只可惜,因為個人的欲求(desire)、權力(power)與興趣(interest)致使本來的話語系統
有所轉變,也致使「人」被「話語系統」或「名言概念」所羈絆,永遠為「名」「言」所
宰制,從而把「天人」、「物我」、「人己」截然分開。

身為「周守藏室之史」[16]的「老子」,趁職位之便,觀察了進進出出的各階層的人的言
行舉止,不禁發出極大的感慨,他認為:全人類該有的總體的根源早已消失殆盡,只好訴
諸人們內在的本性;如果連內在的本性也泯滅了,唯求其次地從人與人之間的感通而獲得
某些契合。要不然若再失去這彼此行為的契合,則只好求助於客觀的法則來論定行為舉止
得妥當性了。[17]

所以老子進一步認為「人」生活在世,必須「無名以就實」。雖說學習要訴諸話語系統,
但,最後要解消話語系統。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18]
又云:「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19]總體根源的生發,必經內在本性來涵
養蓄發,落實為一個存在的對象物。經過主體的對象化活動,以及話語系統的介入,以致
某個對象得以定象,才使「物」所以成「物」——名以定形者也。這時,此物必須尊道而
貴德。簡單來說,生命歷程裡頭,背後總有個「東西」在指導。如果在對象化的活動過程
中,沒有了背後的「東西」在指引,就只會「物交物引之而已」[20],只被外物牽制,也
就所謂的「It」的關係而已。

——漢字「亟」,在老古的甲骨文時代,上下兩畫,代表天與地,中間站了個人,即在說
明一個人頂天立地而涵泳其間,參贊天地所有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福氣。無怪乎《禮
記》特強調「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據說,三國時代的中華茶事,傳到了高句麗,而有了現在韓國的「茶禮」;聽聞,唐朝時
代,咱華夏茶事傳到日出之國,則有了現在的日本「茶道」。

……

咱,華族子弟則醒覺:人家都有了「茶禮」、「茶道」了,咱堂堂大華民族怎沒來個啥「
茶『叉叉』」的?

多得前輩先進們的提倡,在一九七八年以來的耕耘,走向了現代化的「精緻文化」的「茶
藝」。

——看來,又有衛道人士認為,茶禮之「禮」,與茶藝之「藝」,並不如茶道之「道」範
疇更高,意境更遠。

奈何?

——彼岸神州大地,近十年餘才覺醒,原來咱神州大地寶貝那麼多,才援用「茶禮」一語
……

其實,個人意見,「茶『禮』」、「茶『藝』」、「茶『道』」都是「着」(音「召」,
「着法」、「着式」之意,源自下圍棋時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叫「下一着」。可惜,近代
武俠小說大熾後,「『招』式」之名彰,「『着』式」之用微了),莫忘:音樂修為上有
所謂的「無聲勝有聲」,則其意為「無『着』勝有『着』」。

無「着」,才是「高」。







「喝茶對身體好」這只是「技術功能」的層次而已。有沒有達致「道(總體的根源)」在
背後指導,倒還未知數。

三國以來,繼承巫祝傳統的「泡茶精神」遠去了韓國,發展出韓國的「茶禮」,所重視的
是「敬老尊賢」、「天地官府」的講求,過於繁文縟節。延至大統一而包容性強的唐代,
「煎茶的精神」,以及佛禪的意念被模仿學習而帶去了日本,形成了所謂的「茶道」或「
茶禪」,所講究的是對世間事物的「體悟而明心見性」,所以泡茶的過程特別講求「細節
禮儀」、「戒律」,過於嚴謹不苟。

——卻也因此成就了日本與韓國的「泡茶藝術」。

明清以後,朱元璋一句「罷造龍團,唯採芽茶以進」,茶,變成「散茶清飲」。不像以前
還要加薑、蔥等調味料。反而因此造就了現代中國的飲茶風氣——活潑自然,泡茶手法各
說各有理。

泡茶手法各有千秋倒無妨,只要不造作,只要乾淨衛生,只要把茶「泡好」,便已足矣~

「自然」、「衛生」、「泡好茶」才是飲茶最重要的工夫。

——把「泡茶人」融入整個「泡茶過程」,才是真正的藝術表現,因為,這過程蘊含著「
泡茶人」與「天地萬物人我融為一體」的感受。

信者則靈,既然把「茶事」當一回事,就必然先充實自身的涵養,才、德、學三者兼備,
難!

但,不求「完人」的修養,卻需無所不用其極地把「茶」泡好!甚至能拿得起來沖泡的茶
品,泡茶人必得有「起死回生」的使命感,把「茶」泡好。

——於此,「自然」一詞的含意,便是「無拘無束」的奢求了!

——於是,泡茶這事兒,對泡茶人而言,依然離不開「亟」之表現,涵泳其間,也即泡茶
的氛圍。

待人處事「莫若嗇」,在行動之前的那一剎那的「抉擇」,極其重要。武術裡頭有所謂的
「敵不動,我不動;敵欲動,我先動」那後發先至的高端靈敏,那是因為長期來有著這麼
樣的意志訓練的過程:思想指導意志,意志引發行為,行為養得習慣,習慣成為自然。

所以,任何行為必得要有中心思想作指導;任何事物啟端初蒙時,所下的要求與抉擇很慎
重,所以要正確。

——我是為了表演給人家看的,自然要花枝招展,還是要循規蹈矩,還是得標新立異,還
是……

也因此,筆者才說,泡茶這事兒,終極目的是泡給人家飲用,則我這個泡茶人,必須信心
滿滿地好好泡茶。

至於其他肢體語言的襯托,似乎已經不重要了。

自然,衛生,泡好茶。







學琴,好辛苦。

才七條絃,卻變化多端。

「難學易忘不中聽」。

看「減字譜」不難,難在晚學絲毫無「音樂素養」或「樂理素養」。初級階段琴師又要求
這些,沒把琴師氣死算不錯~

「琴」哪,古代是一種「聖器」,孤傲、卓絕。它本身蘊涵著通透天地萬物人我並一的文
化內涵。先是長度: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一年之計」。再是七條絃各有名稱:
「宮」、「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再來,琴上有螺鈿「
琴徽」十三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加一閏月。再來,是傳統製琴,兩爿不同木塊膠成,上
為硬木,屬陽;下為軟木,屬陰。

再來是琴上的部件名稱:「龍齦」、「焦尾」、「岳山」、「龍池」、「鳳沼」、「雁足
」……

您說,琴,還不是承載著太多中國文化的「意象」麼?

或許,創製者本即想讓「彈琴者」藉著「琴」的「操縵」而把整個「人」通融於整個「生
活世界」吧!把「操縵者」感通而上遂於「總體的根源」吧!本來中國文化即源自「巫祝
文化」,所以伏羲才有看到「鳳棲梧桐而鳴」,而有「斵琴」的念頭吧!

因此孔子從師襄學琴,因為「通融為一」而能「感通」「得其曲」、「得其意」、「得其
人」、「得其類」,從而得知乃「文王」之風度。[21]

又或者師曠為晉平公彈琴引來瑞靄紛紛,玄鶴的鳴叫。這正是「琴人」、「琴」、「大地
萬物」等融通為一體的緣故吧![22]

「人」,參贊於「天地萬物而通融」,並「上遂於『道』」,自然,能「感通」一切。

——無怪乎,筆者才彈起琴來,感通於世間萬物,才潸然淚下……

——還不是一箇「亟」之涵泳天地而生生不息之了得?!



現階段,琴師一再強調「節奏」,沒有經過音樂理論洗禮的晚學,只好苦哈哈地練習「節
奏感」。直接來說就是「節拍」。「要你一就是一,不能有二」……「等到以後你能隨我
意要一要二隨時變化,你能跟得上我的要求,那時才能任你翱翔!」

確實,為了學習,為了傳達,不得不把「東西」經歷「對象化活動」,在筆者既有的「名
言概念」下,把「東西」得以定象而「定名」。簡單來說,為了表達,不得不屈就於「名
言」。

「進—復」、「撞」、「綽」、「淌」、「猱」、「吟」、「掐起」……所幸,咱們彼此
的感通,並沒有啥太過的權力、欲求等介入,否則琴師既教不下去,而筆者也學不下去。

琴師說,學琴的過程仿如學習太亟武藝,剛開始動作笨拙不聽使喚。待久了,必然熟稔。
熟稔自然要放開所限。「規矩」的學習就是「為學日益」。「規矩的融會貫通」了,就是
要「消解」,也就是「為學日損」,不要受規矩的限制,「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也
就是說「隨手拈來」便能「無所不能。」

——「無」,先要有「規範」,然後「撤除」,才能「無」。沒有規範,叫「空」。

那時,才談「清」、「微」、「澹」、「遠」的意境。

從道家思維發展的思路來看,「清」者,「神態」上求,清爽俐落。外形上自然簡樸,喜
怒哀樂不形於色。指法技巧上爐火純青隨心所欲,燕子啣泥也好,蜻蜓點水也罷,恰到好
處,前一聲不干擾後一聲的彈出。「微」者,「氣勢」上取,凝神靜氣,神以內斂、氣勢
沉著、柔順細膩、柔弱之餘,卻透著大方無私,氣定神閒,翛然飄逸;「澹」者,「意境
」上獲,澹兮其無味,卻耐人尋味;「遠」者,「韻味」中得,在吟猱綽注游移走手音與
擘托抹挑勾剔打摘配合下,恰到好處地心絃合一,把曲目的藝術氛圍再創作,讓人有空間
迴盪與遐想,以至於穿透時空。

進而探討道家思維的琴學意境:靜、逸、澹、遲是也。

唯有追求「真」與「靜」者道家思維,才能解說:

靜,有琴器之靜,琴材堅實,絃無旁聲,聲與聲無干擾。亦有指法之靜,指勁斷絃入木,
技法鬆柔順遂,無滯無礙。更有琴人之心靜,肅其心,斂其度,專氣一志。

逸,琴人外在的舉止言行,無造作,不偽飾,大化流行,翛然往來。因此琴樂也飄逸自然
,柔和閒情,雍容自如,則道琴風貌怡然自臻。

澹,琴人內在的心境特質,少私寡欲,不作情感激化。其指下聲音,當下自然,澹然平和
,點到輒止。

遲,「無」掉機械之心,忘機也。隨心所欲,落指即是。



唯有達致靜逸澹遲,才能達臻道家思維的太和之亟——太亟也。



此四者,乃道家者流之境界要求。[23]

儒家者流,溫柔敦厚的規範性,恐不適合筆者秉性~







太亟拳的修煉,首要條件就是「靜」與「沉」。靜──凝神靜氣,唯有「專一意志」才能
讓心神靜下來。接著,外在的筋皮骨,與內在的精氣神都定下來或靜下來了,整個身體的
小宇宙自然就能與外在的大宇宙融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宇宙」[24],則「身」、
「心」、「靈」就能沉下來。沉──氣勢沈著,在內外凝靜的狀態下,才能讓身心靈放鬆
。如此,才能談下一步的要求。所以,才有太亟拳起式之前的「觀無亟」。觀──觀想。
無亟──根繫道家思想的太亟拳的無亟意涵,不是空無一物。它可指稱外在環境的無邊無
際,也可指代內在身心靈的小宇宙。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卻又在人類意識所能及之範圍,
即所謂的「天地觀」。天地觀以外的,聖人不談,存而不論,即所謂的「無『無』」,所
謂的「絕對無」。

觀無亟,就是要在靜與沉的身心靈的狀態下,去觀想身心靈的一切變化。簡言之,太亟拳
起式之前的觀無亟,就是為了發動接下來太亟拳的每架子每招法每式套的事前準備。

——如果以林安悟氏「存有三態論」言之,太亟拳的起式「觀無亟」,與結束式(終式)
「合太亟」別有異曲同工之感。從觀無亟開始,便串起了所有的拳架套路,那是「存有的
開顯」——把太亟拳的「太亟之理」開顯出來;「存有的執定」指的是所有拳架的「外在
形象」;至於「存有的根源」乃是整個太亟拳套路背後的「指導原則——太亟之理」[25]


「觀無亟」之後,依著靜與沉的法門,延後的架、着、式則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牽一髮
動全身,點點位移有知覺,還要步步為營地節節貫穿每個位移。此肉眼所及之「架」、「
着」、「式」者,都可說是「存有的開顯」。而且在整個串拳過程中,不斷在「步樁」、
「襠胯」、「身腰」、「手眼」的規矩位移要求,從來也沒離開過「道的光照(太亟之理
)」,也從來沒忘記「過河拆橋」的「解蔽」要求——「為道日損」。

似乎,「楊家老架」的「太亟武藝」,即在講求「太亟的生活世界」。即在平時生活即有
太亟味兒,盤架串拳也有太亟味兒。總之,咱們要求「煉養修『太亟武藝』者」,必須把
「自個兒」參贊於整個生活世界中,從而「體味」、「體悟」天地萬物人我其實是一個整
體的,且這個整體從來沒離開過「太亟之理——道」。[26]

——不外乎,又是個「亟」字了得——頂天立地而涵泳天地之間。

——楊家老架太亟「武藝」者,拳、(推手、)刀、劍、槍、散手是也。







突然憶起:

「廿一世紀為中華文化的世紀」,這是大家都在談的。

甚至,「廿一世紀是柔性文化的世紀」……

沒錯,廿一世紀以前都是強勢文化的天下,一切以「我的」為主,一切以「宰制」為先,
「捨我其誰」。以「人」為「本」,一切訴諸理性,殊不知是一切訴諸工具理性,啥也沒
有人情味兒,因為「我的」太猖狂,把自己「理性化」了,同時也「物化」了,變成如
Martin Buber 所云「I-It」之「It」的關係而已,完全是個「物化」或「工具化」的自
我,致使自我完全是個「異鄉人」。[27]



可是,我們如何面對這中華文化的世紀?

我們個人又承載了多少(「中華」)文化?或者,我們拿怎樣的(「中華」)文化展現給
外人看?

何況,咱們的中華文化本來源自個人參贊天地融通上遂於道的文化,慣以工具理性思維的
外人如何看待?何況——現時代在這中華文化圈裡頭的「居民」,又有多少涵養了中華文
化?



近來,東方崛起,科技文明不斷往前衝,經濟高爆,物質文明高漲提昇,幾乎每位人士都
多少有幾把金子銀両可以揮霍。可是,相應的,在大多數的人士裡面,缺了一塊精神文明
的涵養……



琴、茶、花、香、墨、劍,似乎正是翹頭的時候。



琴麽,自然是「七絃琴」。追崇祖先、尊奉聖賢本即中華民族的固有文化,所以才有了伏
羲、堯、舜造琴之源流。延及大唐李氏才定型現在的形制:七絃麼,加上十三徽嘛,散音
、泛音、實音具足了~

——一九七七年八月二十日,為了向地球外之有生物行星表示友好,美国肯尼迪航空中心
向全世界攫取世界各地具代表性的音樂五十首,燒錄成鐳射光碟,並以「航行者」衛星向
外太空播放。咱們,經美国华裔作曲家黄文中推荐,錄取了管平湖操縵的〈流水〉七絃琴
琴曲。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七日,聯合國宣布七絃琴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茶嘛,自古即有之,不管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後的「得『荼』而解之」,也不管高
句麗學去的「茶禮」,遑論日出之國仿去的「茶道」,還是茶神陸羽《茶經》煎茶的出現
,文人雅士「鬥茶」的有宋一代,還是朱元璋的「罷造龍團唯採芽茶以進」……總之很久
遠就有了!

——想想:它,有沒有資歷資格擔當「中國『第五』大發明」?

花,園林景觀,宮廷林苑,亭台樓閣,哪個中國古建築不奢求這些?現在所謂的「盆栽」
、「插花」……

香,檀香、沉香、線香、盤香、角香、炷香、粉香……古人把進行焚香的動作叫做「爇香
」。琴棋書畫的附襯物少不了一壇嬝娜的香飄逸……

墨麼,當然自古既存,包括書、畫。真不是蓋地說「源遠流長」。

劍,是武術的總稱。歷來的「十八般武藝」都有略微不同的內容,唯「劍」離不開其為「
眾兵之長」的地位,所以就以「劍」作為武術的總稱。

琴、茶、花、香、墨、劍,生於廿一世紀的你我他,特強調廿一世紀是中華文化的世紀,
則,你我他承載了多少中華的文化?

果真無愧怍於天地?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悲下…..







《老子》的「無」,是相對的「無」,不是絕對的「無」,後者又稱「無『無』」,非人
類意識所能及知,是以聖人存而不論。

《老子》的「體」,乃具體「事」與「物」其從「有」到「沒有」(或「存」到「不存」
)其間生展歷程的現象,即「希」且「夷」亦「微」,也即常說的看不著、聽不到、摶不
得者。

至於「有」,乃該「事」與「物」其生展歷程所應依循的規律。

——環顧周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暖熱涼寒,這是「體」。動植物因為這些暖熱涼
寒的變化而必須依循其規律而活,比如秋天涼颼颼,該穿較保暖該飲食進補;夏天炎熱該
穿輕薄透涼衣物等等,這是依循規律而生活的「用」。



七弦琴的操縵,抓準旋律,放開節拍,是道家思維發展的表現。「轉準旋律」,體也;「
放開節拍」,用也。

太亟武藝的煉養修,規矩法則之遵從,體也;知規矩—懂規矩—化規矩—脫規矩,用也。

泡茶品茗,茶具茶水茶品茶人,體也;想盡辦法把茶品泡好,讓人喝得好喝舒服,用也。



最後,今次部落格留言之末,晚學回顧自身:太亟武藝、泡茶、七絃古琴,雖說仍在努力
耕耘中,但,至少精神上的安慰——琴茶花香墨劍六者——卻是摸得著邊緣兒的……

您呢?



細細體會以下諸見吧!



身 人體(益壽延年) 身體巧健(靈巧強健) 飲食起居 修煉醫護

心 人際(行而無行) 心理成熟(人我相應) 自我調適 社會互動

靈 人性(天人自然) 靈魂圓滿(氣質神態) 心緒得失 情感神韻

慧 人神(神明無為) 智慧聰明(文思神明) 文化思想 明理決策



[1]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
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區區在東
南數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異宜。以多疾之
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鬱鬱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亦將有得
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

[2] 人類從人猿轉向人類的一剎那,即是「自然」,之後,隨著人類的「進化」開始,便
已沒所謂的「真正的『自然』」了。至於學術性探討,Jhan Hochman把「自然」分作三類
:(一)紅塵俗世的自然(nature/world nature):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所研究的自
然。(二)神秘形上的自然(Nature),包含天地間的各種法則、精氣,以及在這之前的神
秘力量,也即造物者,它展現一種規則與體系,而所有的存有者的存有必須在這規則與體
系中展現。此為宗教家神學家哲學家所探究的自然。(三)文化文本的自然(textual
nature),即符號建構的自然,文學家語言學家及符號學家所欲探究的自然。(Jhan
Hochman, Green Cultural Studies: Nature in Film, Novel, and Theory Book
Description, Moscow:University of Idaho Press, 1998.)

[3] 見《周易‧繫辭傳》下。

[4] 《莊子‧養生主》。

[5] 如果吊詭些,仿如先哲墨翟所分類,則知識的來源有分作三種︰(1)聞知──聽聞
而得的知識。(2)親知──親身經驗所獲的知識。(3)說知──綜合聞知與親知兩種知
識經分析辯証後而攫取的知識。

[6] 《老子‧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7] 《老子‧第二十八章》。

[8] 《老子‧第四十八章》。

[9] 《老子‧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
能無 疵乎﹖」

[10] 《莊子‧養生主》。

[11] 此「道」非道教或道家之道,此道乃指明為最高「指導原則」,或「思想主幹」,
或林安梧語:「總體的根源」。

[12] 《莊子‧齊物論》。

[13]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桃花源記》語。

[14] 簡單來說,巫祝傳統認為人生於天地之間,雖是萬物的一部分,卻是能與天地萬物
人己物我融為一體的。

[15] 包括《漢書‧藝文志》所云「九流十家」。也因此無怪乎《周易‧繫辭傳》下云「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16]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語。

[17] 此即《老子‧第卅八章》所言:「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
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林安悟另有解釋,且頗善佳——道,總體的根源
;德,內在的本性;仁,彼此的感通;義,客觀的法則;禮,具體的規範。(林安悟:《
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8月。)

[18] 《老子‧第四十八章》。

[19] 《老子‧第五十一章》。

[20] 《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
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21] 《史記‧孔子世家》。

[22] 筆者曾聽琴時說過一個事實:某天琴師與友人跑去某山邊溪流,空氣清爽,天氣清
流,隨心所欲下,便把其攜帶出來的笛子橫把一吹,結果招引了無數麻雀、鳥類在樹旁啁
啾……感通呼?

[23] 清、微、澹、遠四者,為明末人嚴徵提出。嚴徵(1582~1162),字天池。繼承了
今江蘇常熟派的琴風,而創「琴川琴社」,譜輯為《松絃館琴譜》。今世20世紀30年代上
海之「今虞琴社」即依此名派而命名。

[24] 《象山全集》,《雜說》22。

[25] 筆者所習乃「楊家老架太亟武藝」,其簡略發展脈絡如下:(陳家溝)—楊露禪—
楊建侯—楊澄甫—呂殿臣—王炬—鄧時海。楊家太亟拳,自王炬始有理論文獻,延至王炬
帶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後,經鄧時海的帶動與發揚,有所謂的「學院派」太亟拳之流,鄧
氏舉「傳承發揚」與「學術研究」並重,從而把太亟武藝的廣與博發揮得淋漓盡致。

職此,王炬主持「華步庭」,有拳架「三段十五串一零八式」,鄧氏主持「數雲台」,有
「三段四節八十三式」。其源頭,來自楊澄甫之「卅七式」。

以上,不管何者,或其它門派之太亟拳,起式與終式皆為「觀無亟」與「合太亟」,只是
名稱不同而已。筆者由此可言及:太亟武藝最高指導原則——存有的根源——為(老子道
家的道)「太亟之理」。一切起式與終式之間的「着」、「式」形象都是「存有的開顯」
——把太亟之理全然彰顯在形像上。當然,每個肉眼所看到的靜態與動態(單鞭—上勢—
白鶴亮翅—如封似閉—……),都是名言概念下的「存有的執定」。逮及套路結束的「合
太亟」,即又把所有開顯過程之所「見」,都回歸於「無(名)」。

案:本來楊家拳譜第二代是沒有前後之預備式與合太極式,後來第三代拳譜才出現。

[26] 因此,師門教學要求:只要有機會,行止何處,皆需走一趟拳。山上、海邊、森林
……

[27] 法國人Camus(1913~1960)寫了本小說《異鄉人》(Stranger)該書內容精神在描述「
人」處在一種極端的虛無、蒼白、莫知所措的存在狀態,且世界就是個荒謬的世界。為何
如此荒謬?媽媽死了,他卻沒有哀慟。他知道應該哀慟,可是卻哀慟不起來,他自己也覺
得奇怪,於是胡搞一通,整個人失去了「生命安宅」的狀態。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Hazel avatar
By Hazel
at 2012-06-24T11:25
抱歉 中間腦補實在太嚴重
Agnes avatar
By Agnes
at 2012-06-27T04:07
不知道會不會又戰起來~
Carolina Franco avatar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2-07-01T14:36
想到鄧石海老師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12-07-02T16:48
喝茶彈琴的部分還不錯 但拳的部分
可以省略了
Eden avatar
By Eden
at 2012-07-03T14:00
這有什麼問題 一定可以戰的阿
Emily avatar
By Emily
at 2012-07-05T13:54
看似樣樣通,其實一點也不通

競技武術-全能的問題

Gary avatar
By Gary
at 2012-06-20T21:33
大家好! m(_ _)m 小妹目前在寫有關國術大專盃報名系統的paper 遇到一點瓶頸 懇請有參加過競技武術的前輩指點迷津...andgt;and#34;andlt; ---- 問題一 競技武術所指的and#34;全能and#34;是指什麼?? 我研究了一下秩序冊上的參賽名單 推測是and# ...

警察無傷壓制逮捕技術

Vanessa avatar
By Vanessa
at 2012-06-19T01:30
※ 引述《NKN (99%是眼鏡與吐槽)》之銘言: : 但聽起來相當有效而且相對安全 : 台灣的規定好像禁止警察使用法定裝備以外的東西 : 來逮捕人犯 : 否則要活捉持刀犯 : 這些古代裝備是比手槍跟警棍好用 問了警察的朋友 要我去看警械使用條例 X 規定還蠻多的^^!! 不過 看條例 我想也不是 ...

真實的幹架跟想像中的有差距

Zora avatar
By Zora
at 2012-06-18T23:14
: 穿安全鞋之類堅固的鞋子 : 下段踢威力會大增 : 這是可以合法攜帶而且常時裝備狀態的強力武器 : 甚至前踢鞋頭砸在對手小腿骨上就能讓人哇哇叫了 : : 推 kee32 :以前學跆拳的時候,教練說過他打架的 61.58.162.72 06/10 00:35 : → kee32 ...

關於台北市的八極拳..

Queena avatar
By Queena
at 2012-06-18T21:03
: 推 tototo123 :鞘內無刀 卻自許不輕易拔刀 武德? 111.250.208.41 06/18 19:05 也沒什麼 跟原本的問題無關 只是這句讓我想起一些典故 江戶時代其實日本的武士階級 因為俸祿一定下去就幾十年不會變 而社會變動很大 很多下級武士很窮 不得已就連刀都賣了 可是 ...

Re: 這種狀況 可開車衝撞嗎?

Victoria avatar
By Victoria
at 2012-06-18T20:36
: 可以撞過去嗎? : 推 NKN :可以開車逃走 但若撞傷撞死人 114.32.91.135 06/18 20:30 : → NKN :還是要負過失傷害責任 蓄意為之 114.32.91.135 06/18 20:30 : → NK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