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北馬拉松為例 / 談賽前一週準備 》 - 路跑 Road Running

By Quanna
at 2017-12-12T08:50
at 2017-12-12T08:50
Table of Contents
馬拉松很多人跑,但很少人真的跑好。昨天在運動筆記發了一篇全馬前的賽前準備,是
這些年來學到的經驗。半馬跑者也可以依樣畫葫蘆,減量的部分就做全馬的一半就好。
如果你對成績有追求,早點知道這些會有幫助的。
運動筆記連結:
https://goo.gl/jSV63a
---
前言
再過六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跑者大拜拜 - 台北馬拉松了。作為一個跑過 18 場全馬,含
2016 年台北馬拉松的跑者,想給大家一點建議。回顧過去,各種初學的錯誤我幾乎都犯
過。各位能堅持到這裡,平安無傷站上起跑線已經視為勝利。比賽就是展現訓練成果的時
刻,重要的是樂在其中。
賽前一週的準備做得好,你完全有機會跑出訓練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成績。
關鍵在於兩點:
1. 休息 (賽前減量)
2. 飲食 (肝醣超補)
賽前六~七天
訓練:逐漸降低訓練量,以平常跑量的 60% 為上限,並把所有快跑移除。若有交叉訓練
仍可持續,但同樣要降低強度。到這個時候,任何訓練都不會幫助你的完賽成績了,唯一
的重點只有休息以及恢復。
飲食:以正常飲食為主,不需要刻意多吃或少吃什麼東西,注意營養均衡。很多人會刻意
在賽前幾天少吃甚至避免吃澱粉,我認為沒有必要。在賽前大幅度改變飲食策略,容易造
成腸胃不適或是生病,得不償失。
賽前四~五天
訓練:進一步降低訓練里程,以平日跑量的 50% 為上限,交叉訓練全部停止。可在賽前
四天進行最後一次的五公里馬拉松配速 ( MP - Marathon Pace) 跑,目的不在於訓練,
僅在維持跑感!在此時跑馬拉松配速應該會覺得很輕鬆,如果仍覺得勉強,要慎重考慮降
低比賽配速。
飲食:漸漸調整為以 50~60% 醣類為主的高醣飲食,降低蛋白質跟脂質攝取,抱持總熱量
不變。
賽前二~三天
訓練:以輕鬆跑為主,以平日跑量的 40% 為上限。此時不應該進行任何速度訓練,如果
覺得身體遲鈍,可以擇一日進行 100 公尺的反覆跑,大約 3~4 趟,配速比馬拉松配速略
快。這種訓練旨在維持跑感,所以既沒有必要跑長,更沒有必要跑快
飲食:進行 70-80% 高醣飲食,以簡單碳水化合物為主(白麵、白飯、饅頭),降低蛋白
質跟脂質攝取。
賽前一天
訓練:早晨可以進行 3~5 公里的輕鬆跑,如果當天預期會走很多路,那不跑也完全沒關
係。
飲食:肝糖超補持續,以簡單碳水化合物為主,降低蛋白質跟脂質攝取。不吃不熟悉的食
物,不要油膩不要辣。吃得下就多吃點,吃不下就喝含糖飲料。晚餐早早吃完,正常分量
就好,吃多了不好消化。
賽前一晚
吃過晚飯,回飯店或家裡洗澡,收拾比賽要用的物品。沒有穿過的裝備不要戴,沒有吃過
的東西舉凡鹽錠也不需要。9 點左右躺在床上歇著,睡不著就看看電視、跟朋友聊聊天,
或是閱讀本文的後半部分幾遍。
比賽日
出門前一小時起來,去上廁所。吃早點,去上廁所。換上比賽裝備,確認東西都帶了。出
門前,去上廁所,水不需要再喝了。
- 比賽前,5 點 30 分到達起跑線,去上廁所,時間絕對足夠,不用再早了。上完廁所後
外套可以脫了,寄包裹。如果冷的話穿一件不打算留的長袖衣服,暖身。
- 比賽前,比自己起跑時間提前 25 分鐘站進人群中,依配速牌站到戰略位置,該往前就
往前,說聲不好意思,但不要客氣。到了原地伸展跳跳,提前 10 分鐘,吃下第一個能量
膠。
- 比賽中,過起跑點,按下表開始計時。
- 比賽中,0-3 公里,不能比目標配速快,可以比目標配速慢。現在快的 10 秒鐘,後面
要花 1 分鐘來補。
- 比賽中,3-8 公里,進入目標配速。不要快,不要快。現在快的 10 秒鐘,後面要花
1 分鐘來補。第一個水站不必喝水,快速從那些起步就要搶水喝的跑者身邊跑過。
- 比賽中,8 公里之後,遇見水站適時補水。進入水站,跟志工眼神或手勢示意。取水完
迅速離開,把水杯嘴壓扁方便入口。少量多口,天氣不熱喝半杯就夠,沒有必要喝光。瞄
准路旁的垃圾桶丟,丟在附近就可以。我們都當過志工,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拿著不放,
不需要勉強喝光。
- 比賽中,8-21 公里,執行目標配速,不要快,不要快。專心跑步,注意心率。觀眾很
熱情,回報笑容就可以,不要娛樂互動,身體開始暖和了吧,這時候應該覺得非常輕鬆。
- 比賽中,21-30 公里,執行目標配速,不要快,也不能慢。這個距離跑過無數次了,毫
無壓力。沿途會遇見加油民眾,招手、微笑、注意呼吸,不要說話。
- 比賽中,30-35 公里,馬拉松終於開始了。緊盯目標配速,不要慢,不能慢。你的心率
漸漸高了,腿開始有感覺了,幫自己加油,你一定可以。
- 比賽中,35-40 公里,這是最困難的幾公里,不要慢、不要慢。你的呼吸越來越大聲了
,你的肌肉開始酸痛了,告訴自己,這就是馬拉松!過去幾個月跑的 long run, 就是為
了這時候。周圍的人開始掉速了,哭泣吧,這就是 long run 練不夠的證明。你開始超人
了,不要留情。路旁民眾在幫你打氣,給他們微笑吧,像個冠軍般的微笑吧!
- 比賽中,40-42 公里。最後階段,不要喝水、不要吃補給,不要停留!能堅持到這份上
,你已經不會跑爆了。緊盯前面的跑者,超過他的時候大聲幫他加油,也為自己加油!
- 比賽中,雖然你的表顯示已經 42 公里了,其實還有幾百公尺才能到終點。保持步頻、
專注跑姿。過了最後的彎,終點就在眼前了。這時候快或慢,完賽也差不了 2 秒鐘。跟
觀眾互動吧,跟他們打招呼吧,舉手讓他們為你尖叫吧!
- 比賽後,不要停,緩緩走,領獎牌,領水。持續走動,持續向志工道謝。跟親友會合,
接受他們的恭喜,收操喝水,享受比賽完成的喜悅和酸痛。
- 比賽後,發臉書、發動態、報平安,讓大家看見!
- 比賽後,沐浴更衣,吃個飽足的午飯。碳水和蛋白質最重要,幫助恢復。下午能睡個午
覺就完美了,明天滿血復活。
以上經驗,未必對每個人都是正確的。不過如果你心裡沒底,姑且信我一次吧。
總而言之,比賽成績不是目的,而是在於訓練的過程中,不斷的挑戰精進,然後希望能在
終點線上,遇見一個更強的自己。
(第二段文章原始內容出自印跑團,並經過相當程度改寫、增補。感激原作者 Tian)
---
台北馬建議事項
台北馬拉松路線前後半程難度相當,不過後半程河濱段如果遇上太陽直射以及風勢會比較
辛苦。建議前半段維持稍微輕鬆的體感,留些體力應付後半程的路線,全程均速為佳。
- 16 公里過基隆河進入明水路,是最容易的一段,可以在有陰影的下坡段稍微加速。
- 32-34 公里左右是折返點,會遇到對向的跑者,可以在此時為隊友加油。
- 38 公里健康路迴轉,上麥帥二橋會與半馬跑者匯流,考慮結隊前進以免被阻擋。
- 40 公里基隆路地下道至終點段是微幅上坡,要有心理準備,不要勉強加速。
---
有問題可以在留言提出,祝大家比賽順利!
--
這些年來學到的經驗。半馬跑者也可以依樣畫葫蘆,減量的部分就做全馬的一半就好。
如果你對成績有追求,早點知道這些會有幫助的。
運動筆記連結:
https://goo.gl/jSV63a
---
前言
再過六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跑者大拜拜 - 台北馬拉松了。作為一個跑過 18 場全馬,含
2016 年台北馬拉松的跑者,想給大家一點建議。回顧過去,各種初學的錯誤我幾乎都犯
過。各位能堅持到這裡,平安無傷站上起跑線已經視為勝利。比賽就是展現訓練成果的時
刻,重要的是樂在其中。
賽前一週的準備做得好,你完全有機會跑出訓練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成績。
關鍵在於兩點:
1. 休息 (賽前減量)
2. 飲食 (肝醣超補)
賽前六~七天
訓練:逐漸降低訓練量,以平常跑量的 60% 為上限,並把所有快跑移除。若有交叉訓練
仍可持續,但同樣要降低強度。到這個時候,任何訓練都不會幫助你的完賽成績了,唯一
的重點只有休息以及恢復。
飲食:以正常飲食為主,不需要刻意多吃或少吃什麼東西,注意營養均衡。很多人會刻意
在賽前幾天少吃甚至避免吃澱粉,我認為沒有必要。在賽前大幅度改變飲食策略,容易造
成腸胃不適或是生病,得不償失。
賽前四~五天
訓練:進一步降低訓練里程,以平日跑量的 50% 為上限,交叉訓練全部停止。可在賽前
四天進行最後一次的五公里馬拉松配速 ( MP - Marathon Pace) 跑,目的不在於訓練,
僅在維持跑感!在此時跑馬拉松配速應該會覺得很輕鬆,如果仍覺得勉強,要慎重考慮降
低比賽配速。
飲食:漸漸調整為以 50~60% 醣類為主的高醣飲食,降低蛋白質跟脂質攝取,抱持總熱量
不變。
賽前二~三天
訓練:以輕鬆跑為主,以平日跑量的 40% 為上限。此時不應該進行任何速度訓練,如果
覺得身體遲鈍,可以擇一日進行 100 公尺的反覆跑,大約 3~4 趟,配速比馬拉松配速略
快。這種訓練旨在維持跑感,所以既沒有必要跑長,更沒有必要跑快
飲食:進行 70-80% 高醣飲食,以簡單碳水化合物為主(白麵、白飯、饅頭),降低蛋白
質跟脂質攝取。
賽前一天
訓練:早晨可以進行 3~5 公里的輕鬆跑,如果當天預期會走很多路,那不跑也完全沒關
係。
飲食:肝糖超補持續,以簡單碳水化合物為主,降低蛋白質跟脂質攝取。不吃不熟悉的食
物,不要油膩不要辣。吃得下就多吃點,吃不下就喝含糖飲料。晚餐早早吃完,正常分量
就好,吃多了不好消化。
賽前一晚
吃過晚飯,回飯店或家裡洗澡,收拾比賽要用的物品。沒有穿過的裝備不要戴,沒有吃過
的東西舉凡鹽錠也不需要。9 點左右躺在床上歇著,睡不著就看看電視、跟朋友聊聊天,
或是閱讀本文的後半部分幾遍。
比賽日
出門前一小時起來,去上廁所。吃早點,去上廁所。換上比賽裝備,確認東西都帶了。出
門前,去上廁所,水不需要再喝了。
- 比賽前,5 點 30 分到達起跑線,去上廁所,時間絕對足夠,不用再早了。上完廁所後
外套可以脫了,寄包裹。如果冷的話穿一件不打算留的長袖衣服,暖身。
- 比賽前,比自己起跑時間提前 25 分鐘站進人群中,依配速牌站到戰略位置,該往前就
往前,說聲不好意思,但不要客氣。到了原地伸展跳跳,提前 10 分鐘,吃下第一個能量
膠。
- 比賽中,過起跑點,按下表開始計時。
- 比賽中,0-3 公里,不能比目標配速快,可以比目標配速慢。現在快的 10 秒鐘,後面
要花 1 分鐘來補。
- 比賽中,3-8 公里,進入目標配速。不要快,不要快。現在快的 10 秒鐘,後面要花
1 分鐘來補。第一個水站不必喝水,快速從那些起步就要搶水喝的跑者身邊跑過。
- 比賽中,8 公里之後,遇見水站適時補水。進入水站,跟志工眼神或手勢示意。取水完
迅速離開,把水杯嘴壓扁方便入口。少量多口,天氣不熱喝半杯就夠,沒有必要喝光。瞄
准路旁的垃圾桶丟,丟在附近就可以。我們都當過志工,完全可以理解。不要拿著不放,
不需要勉強喝光。
- 比賽中,8-21 公里,執行目標配速,不要快,不要快。專心跑步,注意心率。觀眾很
熱情,回報笑容就可以,不要娛樂互動,身體開始暖和了吧,這時候應該覺得非常輕鬆。
- 比賽中,21-30 公里,執行目標配速,不要快,也不能慢。這個距離跑過無數次了,毫
無壓力。沿途會遇見加油民眾,招手、微笑、注意呼吸,不要說話。
- 比賽中,30-35 公里,馬拉松終於開始了。緊盯目標配速,不要慢,不能慢。你的心率
漸漸高了,腿開始有感覺了,幫自己加油,你一定可以。
- 比賽中,35-40 公里,這是最困難的幾公里,不要慢、不要慢。你的呼吸越來越大聲了
,你的肌肉開始酸痛了,告訴自己,這就是馬拉松!過去幾個月跑的 long run, 就是為
了這時候。周圍的人開始掉速了,哭泣吧,這就是 long run 練不夠的證明。你開始超人
了,不要留情。路旁民眾在幫你打氣,給他們微笑吧,像個冠軍般的微笑吧!
- 比賽中,40-42 公里。最後階段,不要喝水、不要吃補給,不要停留!能堅持到這份上
,你已經不會跑爆了。緊盯前面的跑者,超過他的時候大聲幫他加油,也為自己加油!
- 比賽中,雖然你的表顯示已經 42 公里了,其實還有幾百公尺才能到終點。保持步頻、
專注跑姿。過了最後的彎,終點就在眼前了。這時候快或慢,完賽也差不了 2 秒鐘。跟
觀眾互動吧,跟他們打招呼吧,舉手讓他們為你尖叫吧!
- 比賽後,不要停,緩緩走,領獎牌,領水。持續走動,持續向志工道謝。跟親友會合,
接受他們的恭喜,收操喝水,享受比賽完成的喜悅和酸痛。
- 比賽後,發臉書、發動態、報平安,讓大家看見!
- 比賽後,沐浴更衣,吃個飽足的午飯。碳水和蛋白質最重要,幫助恢復。下午能睡個午
覺就完美了,明天滿血復活。
以上經驗,未必對每個人都是正確的。不過如果你心裡沒底,姑且信我一次吧。
總而言之,比賽成績不是目的,而是在於訓練的過程中,不斷的挑戰精進,然後希望能在
終點線上,遇見一個更強的自己。
(第二段文章原始內容出自印跑團,並經過相當程度改寫、增補。感激原作者 Tian)
---
台北馬建議事項
台北馬拉松路線前後半程難度相當,不過後半程河濱段如果遇上太陽直射以及風勢會比較
辛苦。建議前半段維持稍微輕鬆的體感,留些體力應付後半程的路線,全程均速為佳。
- 16 公里過基隆河進入明水路,是最容易的一段,可以在有陰影的下坡段稍微加速。
- 32-34 公里左右是折返點,會遇到對向的跑者,可以在此時為隊友加油。
- 38 公里健康路迴轉,上麥帥二橋會與半馬跑者匯流,考慮結隊前進以免被阻擋。
- 40 公里基隆路地下道至終點段是微幅上坡,要有心理準備,不要勉強加速。
---
有問題可以在留言提出,祝大家比賽順利!
--
Tags:
路跑
All Comments

By Callum
at 2017-12-13T12:58
at 2017-12-13T12:58

By Frederic
at 2017-12-14T17:06
at 2017-12-14T17:06

By Anonymous
at 2017-12-15T21:14
at 2017-12-15T21:14

By Emma
at 2017-12-17T01:22
at 2017-12-17T01:22

By Heather
at 2017-12-18T05:30
at 2017-12-18T05:30

By Edwina
at 2017-12-19T09:39
at 2017-12-19T09:39

By Kama
at 2017-12-20T13:47
at 2017-12-20T13:47

By Xanthe
at 2017-12-21T17:55
at 2017-12-21T17:55

By Tom
at 2017-12-22T22:03
at 2017-12-22T22:03

By Hedy
at 2017-12-24T02:11
at 2017-12-24T02:11

By Daniel
at 2017-12-25T06:19
at 2017-12-25T06:19

By Catherine
at 2017-12-26T10:27
at 2017-12-26T10:27

By Bennie
at 2017-12-27T14:36
at 2017-12-27T14:36

By Selena
at 2017-12-28T18:44
at 2017-12-28T18:44

By Blanche
at 2017-12-29T22:52
at 2017-12-29T22:52

By Rebecca
at 2017-12-31T03:00
at 2017-12-31T03:00

By Lucy
at 2018-01-01T07:08
at 2018-01-01T07:08

By Dorothy
at 2018-01-02T11:16
at 2018-01-02T11:16

By Ingrid
at 2018-01-03T15:24
at 2018-01-03T15:24

By Christine
at 2018-01-04T19:32
at 2018-01-04T19:32

By Zora
at 2018-01-05T23:41
at 2018-01-05T23:41

By Noah
at 2018-01-07T03:49
at 2018-01-07T03:49

By Leila
at 2018-01-08T07:57
at 2018-01-08T07:57

By Anthony
at 2018-01-09T12:05
at 2018-01-09T12:05

By Mason
at 2018-01-10T16:13
at 2018-01-10T16:13

By Jacob
at 2018-01-11T20:21
at 2018-01-11T20:21

By Olive
at 2018-01-13T00:29
at 2018-01-13T00:29

By Agnes
at 2018-01-14T04:38
at 2018-01-14T04:38

By Xanthe
at 2018-01-15T08:46
at 2018-01-15T08:46

By Kristin
at 2018-01-16T12:54
at 2018-01-16T12:54

By Charlotte
at 2018-01-17T17:02
at 2018-01-17T17:02

By Skylar Davis
at 2018-01-18T21:10
at 2018-01-18T21:10

By Selena
at 2018-01-20T01:18
at 2018-01-20T01:18

By Yuri
at 2018-01-21T05:26
at 2018-01-21T05:26

By Eden
at 2018-01-22T09:34
at 2018-01-22T09:34

By Puput
at 2018-01-23T13:43
at 2018-01-23T13:43

By Dinah
at 2018-01-24T17:51
at 2018-01-24T17:51

By David
at 2018-01-25T21:59
at 2018-01-25T21:59

By Poppy
at 2018-01-27T02:07
at 2018-01-27T02:07

By Jack
at 2018-01-28T06:15
at 2018-01-28T06:15

By George
at 2018-01-29T10:23
at 2018-01-29T10:23

By Olivia
at 2018-01-30T14:31
at 2018-01-30T14:31

By Caitlin
at 2018-01-31T18:40
at 2018-01-31T18:40

By Victoria
at 2018-02-01T22:48
at 2018-02-01T22:48

By Rosalind
at 2018-02-03T02:56
at 2018-02-03T02:56

By Noah
at 2018-02-04T07:04
at 2018-02-04T07:04

By Connor
at 2018-02-05T11:12
at 2018-02-05T11:12

By Sierra Rose
at 2018-02-06T15:20
at 2018-02-06T15:20

By Barb Cronin
at 2018-02-07T19:28
at 2018-02-07T19:28

By Quanna
at 2018-02-08T23:36
at 2018-02-08T23:36

By Daniel
at 2018-02-10T03:45
at 2018-02-10T03:45

By George
at 2018-02-11T07:53
at 2018-02-11T07:53

By Noah
at 2018-02-12T12:01
at 2018-02-12T12:01

By Lily
at 2018-02-13T16:09
at 2018-02-13T16:09

By Ula
at 2018-02-14T20:17
at 2018-02-14T20:17

By Oliver
at 2018-02-16T00:25
at 2018-02-16T00:25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8-02-17T04:33
at 2018-02-17T04:33

By Kristin
at 2018-02-18T08:42
at 2018-02-18T08:42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8-02-19T12:50
at 2018-02-19T12:50
Related Posts
曾文水庫,第一次路跑

By Christine
at 2017-12-11T23:57
at 2017-12-11T23:57
補給問題以及每週一次全馬是否過度訓練

By Sarah
at 2017-12-11T23:35
at 2017-12-11T23:35
2018PUMA螢光夜跑菁英團體13日起開始報名

By Iris
at 2017-12-11T21:40
at 2017-12-11T21:40
mizuno選鞋問題

By Anthony
at 2017-12-11T15:51
at 2017-12-11T15:51
六大馬獎牌架 全新~木頭色

By Andrew
at 2017-12-11T11:05
at 2017-12-11T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