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波士頓馬拉松 - 路跑 Road Running

By Joe
at 2015-05-03T16:51
at 2015-05-03T16:51
Table of Contents
向來都在板上潛水,這次浮上水面po文,
其實是基於一個感恩與回饋的想法。
因為這次參加波馬,我沒有跟團,完全是一個人自由行,
許多過程受益於板上前輩的文章甚多,
某程度也算受前輩照顧,所以基於感念,
也把這次心得提供給日後可能參賽的朋友參考。
-------------------------------------------------------------------------
"If you want to run, run a mile.
If you want to experience a different life, run a marathon."
by Emil Zatopek
這句名言以前在《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讀過,
這次在波馬終點愛迪達專賣店的更衣室裡再次看到,
應該可以作為這次波馬行的一個註腳吧。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參加比賽,也是第16場全馬。
台灣賽事那麼多,本來是沒有想那麼快出國比賽的,
但波馬在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有它特殊意義,
一來歷史悠久...
(今年第119屆,1897年舉辦時,中國還在慈禧太后統治,
第二年才是康有維和梁啟超的戊戌變法)
二來參賽門檻嚴格...
(就像跑友Kevin的老墨朋友說的,
能夠站在Hopkinton的起跑線,就已經是一個證明了)
而且也有前輩說,面對每年逐漸提高的門檻,
還是早達標早去跑吧,哪知以後還能否達標....想想也是。
因為批踢踢只能po文字,
如果板友需要照片,我再放到臉書的網誌上或找其他部落格放好了
(雖然我臉書有設隱私,但很多板友跟我應該都有共同朋友,
不難看得到才是,有問題再跟我說)
【報名】
不像其他五大馬拉松多半比運氣(抽籤)或財力(捐獻或加錢參加旅行社必中行程),
或是像台灣許多比賽要比按F5的速度(跟普悠瑪訂票一樣,晚來就沒了),
波馬原則上只憑成績錄取(當然也有少數慈善組,但聽說要四五千塊的樣子),
相形之下,人性許多(某程度也殘酷許多)。
只要在前一年限定期間內有參加過AIMS認證的賽事,
(台灣一年比賽上百場,有經過AIMS認證的卻不多,
這次有些台灣選手還是參加國外比賽達標的)
並跑出過符合標準的成績,就可以「上網填單申請」(但不一定會上),
2015年的標準與2014年一樣:
年齡組別 男子成績 女子成績
18-34 3:05:00 3:35:00
35-39 3:10:00 3:40:00
40-44 3:15:00 3:45:00
45-49 3:25:00 3:55:00
50-54 3:30:00 4:00:00
55-59 3:40:00 4:10:00
60-64 3:55:00 4:25:00
65-69 4:10:00 4:40:00
70-74 4:25:00 4:55:00
75-79 4:40:00 5:10:00
80 and over 4:55:00 5:25:00
有了符合認證賽事的達標成績,那來就是申請。
波馬主辦單位B.A.A.的申請制度很有性格,
第一週的第一天,先讓成績比標準快20分鐘的選手填;
第二天,再讓比標準快10分鐘的填;
第三天,再讓快5分鐘的填。
基本上,只要能在第一週在網站上填的,都算穩上。
如果第一週過後,名額還沒滿,第二週開放給所有符合標準的人填,
但不用擠,也不用拼運氣,完全按照成績先後,錄取到預定人數額滿為止。
以我自己為例,所屬35-39歲的分齡組,填單申請的門檻是3小時10分
但我去年初在高雄馬的晶片成績才3小時8分25秒,
(PB雖然是3小時5分5秒,但那場比賽沒認證,波馬不承認),
即使qualify,但不代表accepet,所以只能在第二週填表並等待排隊結果。
依大會後來公告的今年錄取標準,要比參賽門檻快1分02秒,才能錄取。
換言之,我這組要3小時8分58秒。
所以,我只是以比最終標準快不到40秒的微小差距,
拿到2015年波士頓馬拉松的門票。
波馬是全英文介面的,
我開玩笑講,感覺跑波馬除了要成績達標外,還要考英文XD
報名時要驗證成績的電郵往來討論都是英文,報到秩序冊等資訊也都是英文,
不難(英文破如我都可以全程自由行完成XDD),但也不能完全不懂
(今年沒有成團,如果像往年有組團,有前輩帶領並有伴陪同應該就好很多)。
【出國前】
大會電郵通知錄取後,還會寄一張明信片來,告知今年波馬的幾個重要日期。
除了錄取通知,大會不定期也會用電郵通知相關資訊。
因為錄取通知不在手邊,我記得最重要的是成績更新,
如果選手達標後,又跑有更好的成績,可以跟大會更新,讓自己出發順位提前。
(波馬頗有菁英制的調調,不只報名錄取,連起跑順位也是按成績前後)
我自從設定參加波馬的目標後,就以認證賽事為主,
所以去年底的富邦馬是我更新成績的最後機會。
但去年中職務調動,工作太忙,生活與訓練大亂,沒有充足準備參加富邦馬,
又忽略河濱公園的強風,造成失溫而DNF,
最後只能殘念以高雄馬的成績接受大會安排的出發次序。
大會在三月底左右會寄一包資料來,
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跑者護照,
他會通知選手的號碼、預計出發的順位,以及比賽前後的活動時間與地點及交通資訊。
這本護照務必記得帶出國,報到證、pre-race dinner、賽後party的餐券都在裡面,
如果沒帶,一樣可以報到,但麻煩很多就是了。
我覺得大會有幾個資訊管道做得不錯,值得選手留意,
1) 電子報:它會不定時的提醒並提供相關資訊;
2) app:裡頭的行事曆、選手查詢等功能都不錯用,我常把它當活動版的跑者護照用;
3) 推特:美國人愛玩推特,這邊訊息更新得很快,
像我在比賽前一天晚上對於天氣狀況與準備感到猶豫不決時,
大會剛好就發了推特提醒有在關注的選手,非常實用。
【出發】
基本上我到四月初都還不知道能否成行,
一方面工作突發狀況太多,一直到去搭飛機那天我還在公司處理情事:~~
我甚至還有取消行程被航空公司罰款的準備;
另一方面從去年底,腹直肌與臀中肌相繼受傷,長達兩個月無法正常訓練,
如果再扣掉復健,真正為波馬訓練的時間非常有限。
對我來說,能夠跑到之前課表約六成的程度,
然後帶著筆電和工作坐上飛機離開台灣,就已是萬幸,
這是我在今年過農曆年都還不大敢想像的事。
如果要說有為這次波士頓馬拉松做什麼準備,
我想大概就是出發前一天把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帶上飛機,
複習書中提到波馬與劍橋生活的章節,如此而已吧XD
據我所知,一般台灣選手過去波士頓有兩種選擇,
1) 在紐約進出(好像有直飛),再搭鐵路到波士頓,兩個城市都可以順便玩到;
(往年如果有成團,似乎是這樣安排)
2) 在波士頓進出(但沒有直飛,所以要在東京或美西轉機)。
我有同學在波士頓可供借宿,
所以我選擇從波士頓進出,賽後到紐約一遊。
不論哪種選擇,長途飛機的時差調整都是一個課題,
台北與美東正好相差12小時,
我在美國時,常在上午出門前跟台灣準備下班的同事討論工作,
或是在我睡覺前回覆電郵給台北剛到公司的同事處理後續。
對於平常頂多只在東亞出差的我而言,
要搭那麼久的飛機,並且適應完全顛倒的時差,實在有點困難。
另一個問題就是住宿,我同學不在波士頓市區,而是郊區小鎮,
離市區要先搭公車再轉地鐵(波士頓人都叫T而不叫地鐵),或走1公里才能搭到地鐵,
由於波馬許多活動都在市中心,要花時間交通就是了,
而且當地天氣有時只有三、四度,還下雨,要走1公里去搭T,實在#$%#%$
我知道台灣也有選手是直接選擇在市中心住飯店,相當方便,但比較貴。
波士頓交通不是問題,我買seven days的pass,可坐T也可坐公車,吃到飽,
這幾天在波士頓自由行,非常划算。
【賽前】
我星期四傍晚到波士頓,現在到美國已有ESTA,方便很多,
只是出關時可能會遇到海關東問西問,讓我事前比較擔心(該不會入境不了吧XD)
我入境時,他問我來波士頓幹嘛,
我拿跑者護照上的錄取證明給他看,便得到海關的會心一笑:)
知道我從台灣來之後,他還問我會不會講台語XDDDD
按完指紋還聽他演講如何用台語區別台灣與中國,最後才放我出關...
當晚跟幾個在波士頓的同學、學妹聊天吃飯,
因為時差睡不大著,第二天清晨爬起來工作,然後出門晨跑
(因為看氣象,星期一比賽當天的溫度還不到10度,我刻意在上午出門嘗試適應,
實在太冷,一個字「凍」;可是我同學說這已是年初美東大雪以來難得的好天氣了)
我特地繞到查理斯河,
看看有無村上春樹書中說的、只有超越他人而從未被人超越的大一女生們....
波士頓慢跑的風氣真的蠻盛的,而且街上或河邊跑者的速度都還不差,
比紐約中央公園的休閒跑者快多了,這大概也反應了波馬與紐約馬的不同吧XDDD
中午回房睡時差覺,下午出發去報到和逛EXPO
報到處和EXPO在John B. Hynes Convention Center,離地鐵站不遠,
出來跟著穿各年份波馬外套的人走就對了。
進去前要安檢,檢查包包,然後按照之前通知的Bib number報到、領號碼和物資,
非常快速,基本上能達標已是一個榮譽,報到的志工還跟我說Congratulations
如果要加買pre-race dinner的餐券,
或是對於今年發放的黃色長T有尺寸不合需要交換,
或有其他問題(我看很多外地跑者都在問交通問題),報到處都可以處理。
號碼布是有分顏色的,跟起跑順序有關,
Wave 1是紅色、Wave 2是白色、Wave 3是藍色、Wave 4則是黃色,
左下角還有個號碼,那就是該wave下所屬的corral。
每個wave再區分為8個corral,按達標成績排序,
基本上,大會用wave區別接駁車上車時間和pre-race dinner入場時間,
起跑時,每個wave再按選手被安排的corral進入自己的「柵欄」中等待起跑。
再來就是逛EXPO啦,
如前輩所說,不少旅費就花在這裡了...........
本來大會在寄跑者護照時,還有附上贊助商Adidas為這次波馬出的服裝型錄,
(大會很聰明,把Boston Marathon註冊了商標,並授權給Adidas印衣服,
所以有波馬字樣的衣服,就只有Adidas的攤位有,當然也比較貴....)
我在台灣看型錄時只覺得:好貴,不想買.......
但在現場,看到許多人穿著各年的限定版外套,就像勳章似的,
便不由自主地掏錢買了..........
(後來在台灣代表處的聚會時,看到大家幾乎都穿了,好像是波馬代表團的隊服XD)
不免俗地,在大海報上簽名,也拿了由所有參賽選手名字組成的海報。
(我本來以為找不到自己的名字,但竟被我同學找出來!!)
EXPO還有很多攤位,像各品牌能量棒的攤位提供各種口味的試吃、
(其中還有一家在波馬當天16英哩處設有攤位,他說See you at 16 mile)
各品牌的按摩狼牙棒、各種服飾等等,
這是練習口語英文的好機會,只是好多與跑步有關的英文詞平常太少用...
比較有趣的是我還遇到曾來我台灣母校交換的打工女生,
(她聽我講彆腳英文,就直接用中文問我XDDD)
並且在亞瑟士的攤位以自己設定的配速拿了配速手環,
(美國都用mile計程,我知道IAAF賽事會提供每5公里的標示,
但不確定是否有每公里的,所以特別拿了用mile標示的配速表來參考,
事後證明我想太多.......)
還有《天生就會跑》的作者Chris McDougall與主角Scott Jurek的簽書會!
另外也有許多美國各地賽事來擺攤位宣傳.......
(我後來看波馬大會的特刊裡,也登有許多其他賽事的廣告,
有些還會特地註明是可以供波馬達標之用的qualifier)
星期六到芬威球場看紅襪與金鶯的比賽
(本來想看陳偉殷那場的,但前幾天公告的先發順序,
陳偉殷被安排在星期一波馬當天出賽,
而且因為芬威傍晚要給選手賽後party使用,
當天比賽提早到11點開始,如果想看陳偉殷那場,
即使從wave 1的10點出發,勢要跑出世界紀錄才可能....)
星期天下午則有台灣駐波士頓代表處安排的會面與台商會的晚宴,
因為我是一個人從台灣來波士頓比賽,所以我到那天下午才遇到其他台灣選手,
代表處朱組長除了安排華文記者外,
也約定第二天比賽如何可在終點線前拿國旗進場。
其中Kevin、Alex、Vincent和我都是wave 1的corral 7,
我們四個本來還想在中國城的晚宴前去City Hall的pre-race dinner瞧瞧,
但人實在太多,排到一半確定時間來不及,照完相就走了。
波克萊台商非常熱情,菜也很好,只可惜第二天要比賽,大家不敢吃太多蛋白質,
最後的白飯與炒麵反而相當暢銷XD
【比賽當天】
波馬的起終點不一樣,起點位在波士頓西側的小鎮Hopkinton,
所以星期一一早要從寄物區與接駁車上車點Boston Common集合過去。
我們同在wave 1 corral 7的四個人前一天約好六點二十五分在寄物區集合,
像Vincent的飯店在市中心,走路來只要五分鐘不到,
而我住Somoville,五點過後就要準備出門(T在早上五點十五分就有第一班了)。
雖然看前輩以前的文章說選手村有東西可吃,
為求保險,清晨四點起床還是簡單吃了一些前晚在超市買的麵包墊墊肚子才出門。
當天非常冷(不到五度),氣象預報還說中午前就會下雨,
五點多出門走去地鐵站時,即使衣服穿得再多,還是覺得冷,
一直在想(ㄏㄡˋ ㄏㄨㄟˇ):
我為什麼要繞過半個地球,跑來那麼冷的地方跑26.2英哩?
而且最近一次跑全馬的距離已是一年前的北頭洋馬,萬一DNF怎麼回台灣交代......
前一晚聽前輩分享,
Hopkinton起跑後的風雨再算進來,體感溫度大概只有三四度吧 lol
所以一直在猶豫怎麼穿......
而且從Boston Common寄物後搭school bus到選手村等起跑,
預計還要再等兩個半小時,但東西都已經寄物寄掉了,
除非帶上全部的衣服,然後再Hopkinton丟掉不要需要的,
否則就等於是要以比賽服裝度過等待的兩個多小時 @_@
即使我在台灣就準備好要在Hopkinton丟棄的便宜衣物,
但像外套什麼的還是在Boston Common就要寄掉,
考慮很久,由於前一場富邦馬失溫的教訓,還是保守一點,穿了長袖長褲。
倒是Alex很猛的穿了背心短褲,只套了件十元簡便雨衣就上接駁車。
上車處一直在廣播,
賽前的school bus是單程從波士頓坐到Hopkinton的,並沒有回程。
(好像是提醒大家上車了就要用跑的跑回來波士頓,上了車就沒有棄賽這回事….)
不管啦,寄完物跳上車,頓時有種破斧沉舟的fu~
從波士頓到Hopkinton約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四個便在車上聊天,
因為我跟Kevin坐一起,我從他那邊聽到許多關於人生的想法,
真的受益良多,也讓我想起賽前與高中同學深夜煮酒長談的許多心得.....
邊聊邊想(當然是用中文)時,突然隔壁的老外來搭訕問:「你們從台灣來嗎?」
然後他掀起保暖的衣物,露出正式上場的背心,喝,竟然是:「三重間歇團」XD
原來是以前來過台灣的高手(我記得他是破3 qualify的),大家便聊開了XDDDD
車子下交流道,又開了一下,終於到了Hopkinton,
真的是一個很小的村鎮,跟美國許多鄉下小鎮一樣,
不同的是Hopkinton是以波士頓馬拉松的出發點聞名。
下了車,真的好冷,
走到選手村(其實就是在Hopkinton中學外操場搭的一些大帳棚),
大家幾乎都是先到錫箔布的攤位,拿來裹身禦寒......
選手村裡有貝果(跟好市多的藍莓或肉桂口味很像)、香蕉可以拿,
也有能量棒和餅乾可用,飲料的話則有熱咖啡、可可(應該還有水吧,我忘了),
種類不多,但賽前選手常補充的飲食幾乎都有了,
雖然起床已用了早餐,但在wave 1的選手差不多七點多就已陸續到Hopkinton,
離十點起跑還有兩個多小時,
等待時間漫長(特別是現場只有三四度,帳棚又沒有牆壁,風雨吹來....),
大家便拿些東西找地方坐下來吃。
真的實在是太冷了,後來還下起雨來,
我們算早到的,還跟義工拿了原用來裝食物的廢棄紙箱舖在草地上坐,
後面wave的人陸續抵達後甚至沒地方坐只能站著。
包著錫箔布窩在帳棚底下捧著熱咖啡凍得發抖,
想到「擠了十多個小時的經濟艙飛到地球另一頭,到底為的是什麼?」
不覺啞然失笑......
像Vincent等人有帶手機,還可以跟台灣的朋友傳LINE,
我已把手機寄在Boston Common,只能四處逛逛打屁聊天,
後來還去排廁所,好多人,但這也算是台灣賽前常做的活動之一,可以培養熟悉感XDD
問題是太冷了,又等太久,回到原處發現大家都已離開,
聽廣播我所屬的corral也早就可以進起跑區了,便往起跑區移動。
【出發】
起跑區離選手村差不多還有一公里吧,
離開選手村後還有廁所,人少很多,其實不用在選手村那邊大排長龍的。
一路上還有志工拿兩種袋子(垃圾和回收衣物,他們會把後者捐贈出去)在收,
這時就看到有選手已經把除比賽服裝外的其他禦寒衣服全脫了,
甚至還有只穿一件迷你短褲打赤膊的(好勇)....
我是從亞熱帶來的遜咖,那時還是錫箔布不離身地小跑進柵欄XDD
起跑也是按corral區分的,進鐵柵欄前工作人員會檢查你的號碼布,
選手不能跨級進去前面的corral,但可以退級到後面的corral
(除了每一個wave的corral 1以外),非常有秩序。
唱完國歌,就差不多要鳴槍出發了。
由於波馬是嚴格執行按成績安排出發次序(不像台灣常是排誠實的......),
所以跑起來不會太卡。
雖然Hopkinton離波士頓有二三十英哩遠,前半程只是一般的鄉道,
但沿途加油的觀眾仍然非常多,也很熱情,
而且前半程以下坡為主,就算有上坡也是緩上坡,
大會在報到時發的冊子裡就有一篇文章"When the crowds can't help"提醒不要衝太快
(這本official program內容相當豐富,除了一般秩序冊裡的歷年成績等資訊外,
還有很多實用的文章,以及本屆觀賽重點等等
(因為去年是美國選手Meb Keflezghi奪冠,媒體都把重點放能Meb能否衛冕)
問題是我賽前都在忙,這些實用的文章都是我在回程飛機上才看到的XDD)
文章裡引用以前跑過波馬的選手的分享:
"The downhill start and the crowds are wonderful,
but they can be dangerous, too."
(即使如此,他說他每年前半都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衝太快XDDD)
但我覺得最中肯的是另一位選手的分享:
"I don't think the crowd can help when things are going wrong....
You have people yeliing, 'You can do it. You can do it.'
You're thinking, 'No frickin' way. You don't know what my legs can feel
like.'.....
All the yelling in the world ain't going to change what's going on with
your body."
大概就像村上春樹所說,跑到後來跟路邊吃草的羊群發起陌名的脾氣一樣XDDDD
沿路的補給很扎實,就是標準的水和運動飲料(老美都是喝開特力),
官方補給沒有食物,除了16英哩左右的能量棒之外,就是這兩種飲料,
其他就是觀眾自發性提供的東西。
因為我以前在屏東車道馬拉松就試過只喝水和運動飲料的情況下跑完全馬
(我看奧運、世錦賽等國際比賽,人家國際選手也都只有喝而沒在吃的),
我覺得還好
(後來在大都會博物館遇到賴大哥,他就不大習慣,可能是台灣的比賽都吃太好了吧XD)
每個水站都很長,志工舉高杯子遞水也有訓練過
(不用配合有的選手會降速進站而影響自己配速),
左右兩邊都有(不用特別切換,所以我全程靠左跑也OK)。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賽後幾天,我睡夢裡似乎還都聽得到志工喃喃重複:
"Water! Water!" 還有"Gatorade! Gatorade!"......
不過天氣溼冷的程度真的超過事前想像,
出發後沒多久就開始下雨,體感溫度更低,
我在台灣時特別買了便宜的衣物,打算起跑前後可以脫掉回收捐贈,
但最後只有把套在最外面的刷毛長袖脫去,套頭帽與手套都伴我跑完全程。
我出發時隨手帶了一條能量果膠以備不時之需,
差不多跑到半程時想吃(要不然徒手運送那麼久是心酸的嗎?)
沒想到雙手卻已被凍到沒有知覺,完全無法將封口撕開,即使把手套脫下也沒有用,
只好認命地把果膠丟棄,默默地再把已經溼掉的手套戴上......
(真的是徒手運心酸的XDDDDD)
至於中途的衛斯里女子學院,還有心碎坡,
我想就留給以後實際跑的人去體會吧,我就不特別寫了XDDD
終點前,切入Boylston St.的最後一段路,我找尋著路旁的代表處官員,
接過國旗披在肩上,就算後半程嚴重失速,披著國旗彷彿跑接力賽時接棒般,
唯一能做的就是加速衝過終點。
「啊,不論是否滿意,總算全程不停地跑完了,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2015年第119屆的波士頓馬拉松。」
當志工幫我穿上防寒披風時,我這樣想著。
跑完後,嘴巴也是被凍到口齒不清,手腳更是不聽使喚,
我拜託身旁的女士幫我打開透明寄物袋上的繩子,然後拼命想辦法換上乾衣服,
躲到地鐵把手腳弄暖後,才能用手機跟親友報平安。
賽後我直接回住的地方,沒有待在現場看比賽(據說代表處有提供部分的座位),
晚上跟同學吃完飯就準備翌日去紐約的行程
(我是搭灰狗去的,車上好多穿波馬外套的選手),
過兩天才又再回到波士頓聽波士頓交響樂團BSO
(村上說跑完波馬最美好的事是喝Samuel Adams,對我來說則是聽BSO)。
畢竟這次是帶著工作出國的,筆電和手機不離身,
連回台灣前還坐在波士頓機場改合約發電郵,發完才上飛機:~~
不太有比賽或旅遊的寬裕感,
但能夠跑完這場充滿歷史意義的比賽,見到許久沒見的朋友,體會美國的許多事務,
真的要感恩知足了。
一回台灣就陷入工作中,文章斷斷續續地打,可能有些辭不達意或錯漏之處,
再請各位板友指教了,最後還是謝謝板上前輩高手的分享,真的受益許多,
沒有你們,我大概也無法順利回到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前的終點,謝謝。
--
其實是基於一個感恩與回饋的想法。
因為這次參加波馬,我沒有跟團,完全是一個人自由行,
許多過程受益於板上前輩的文章甚多,
某程度也算受前輩照顧,所以基於感念,
也把這次心得提供給日後可能參賽的朋友參考。
-------------------------------------------------------------------------
"If you want to run, run a mile.
If you want to experience a different life, run a marathon."
by Emil Zatopek
這句名言以前在《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讀過,
這次在波馬終點愛迪達專賣店的更衣室裡再次看到,
應該可以作為這次波馬行的一個註腳吧。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參加比賽,也是第16場全馬。
台灣賽事那麼多,本來是沒有想那麼快出國比賽的,
但波馬在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有它特殊意義,
一來歷史悠久...
(今年第119屆,1897年舉辦時,中國還在慈禧太后統治,
第二年才是康有維和梁啟超的戊戌變法)
二來參賽門檻嚴格...
(就像跑友Kevin的老墨朋友說的,
能夠站在Hopkinton的起跑線,就已經是一個證明了)
而且也有前輩說,面對每年逐漸提高的門檻,
還是早達標早去跑吧,哪知以後還能否達標....想想也是。
因為批踢踢只能po文字,
如果板友需要照片,我再放到臉書的網誌上或找其他部落格放好了
(雖然我臉書有設隱私,但很多板友跟我應該都有共同朋友,
不難看得到才是,有問題再跟我說)
【報名】
不像其他五大馬拉松多半比運氣(抽籤)或財力(捐獻或加錢參加旅行社必中行程),
或是像台灣許多比賽要比按F5的速度(跟普悠瑪訂票一樣,晚來就沒了),
波馬原則上只憑成績錄取(當然也有少數慈善組,但聽說要四五千塊的樣子),
相形之下,人性許多(某程度也殘酷許多)。
只要在前一年限定期間內有參加過AIMS認證的賽事,
(台灣一年比賽上百場,有經過AIMS認證的卻不多,
這次有些台灣選手還是參加國外比賽達標的)
並跑出過符合標準的成績,就可以「上網填單申請」(但不一定會上),
2015年的標準與2014年一樣:
年齡組別 男子成績 女子成績
18-34 3:05:00 3:35:00
35-39 3:10:00 3:40:00
40-44 3:15:00 3:45:00
45-49 3:25:00 3:55:00
50-54 3:30:00 4:00:00
55-59 3:40:00 4:10:00
60-64 3:55:00 4:25:00
65-69 4:10:00 4:40:00
70-74 4:25:00 4:55:00
75-79 4:40:00 5:10:00
80 and over 4:55:00 5:25:00
有了符合認證賽事的達標成績,那來就是申請。
波馬主辦單位B.A.A.的申請制度很有性格,
第一週的第一天,先讓成績比標準快20分鐘的選手填;
第二天,再讓比標準快10分鐘的填;
第三天,再讓快5分鐘的填。
基本上,只要能在第一週在網站上填的,都算穩上。
如果第一週過後,名額還沒滿,第二週開放給所有符合標準的人填,
但不用擠,也不用拼運氣,完全按照成績先後,錄取到預定人數額滿為止。
以我自己為例,所屬35-39歲的分齡組,填單申請的門檻是3小時10分
但我去年初在高雄馬的晶片成績才3小時8分25秒,
(PB雖然是3小時5分5秒,但那場比賽沒認證,波馬不承認),
即使qualify,但不代表accepet,所以只能在第二週填表並等待排隊結果。
依大會後來公告的今年錄取標準,要比參賽門檻快1分02秒,才能錄取。
換言之,我這組要3小時8分58秒。
所以,我只是以比最終標準快不到40秒的微小差距,
拿到2015年波士頓馬拉松的門票。
波馬是全英文介面的,
我開玩笑講,感覺跑波馬除了要成績達標外,還要考英文XD
報名時要驗證成績的電郵往來討論都是英文,報到秩序冊等資訊也都是英文,
不難(英文破如我都可以全程自由行完成XDD),但也不能完全不懂
(今年沒有成團,如果像往年有組團,有前輩帶領並有伴陪同應該就好很多)。
【出國前】
大會電郵通知錄取後,還會寄一張明信片來,告知今年波馬的幾個重要日期。
除了錄取通知,大會不定期也會用電郵通知相關資訊。
因為錄取通知不在手邊,我記得最重要的是成績更新,
如果選手達標後,又跑有更好的成績,可以跟大會更新,讓自己出發順位提前。
(波馬頗有菁英制的調調,不只報名錄取,連起跑順位也是按成績前後)
我自從設定參加波馬的目標後,就以認證賽事為主,
所以去年底的富邦馬是我更新成績的最後機會。
但去年中職務調動,工作太忙,生活與訓練大亂,沒有充足準備參加富邦馬,
又忽略河濱公園的強風,造成失溫而DNF,
最後只能殘念以高雄馬的成績接受大會安排的出發次序。
大會在三月底左右會寄一包資料來,
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跑者護照,
他會通知選手的號碼、預計出發的順位,以及比賽前後的活動時間與地點及交通資訊。
這本護照務必記得帶出國,報到證、pre-race dinner、賽後party的餐券都在裡面,
如果沒帶,一樣可以報到,但麻煩很多就是了。
我覺得大會有幾個資訊管道做得不錯,值得選手留意,
1) 電子報:它會不定時的提醒並提供相關資訊;
2) app:裡頭的行事曆、選手查詢等功能都不錯用,我常把它當活動版的跑者護照用;
3) 推特:美國人愛玩推特,這邊訊息更新得很快,
像我在比賽前一天晚上對於天氣狀況與準備感到猶豫不決時,
大會剛好就發了推特提醒有在關注的選手,非常實用。
【出發】
基本上我到四月初都還不知道能否成行,
一方面工作突發狀況太多,一直到去搭飛機那天我還在公司處理情事:~~
我甚至還有取消行程被航空公司罰款的準備;
另一方面從去年底,腹直肌與臀中肌相繼受傷,長達兩個月無法正常訓練,
如果再扣掉復健,真正為波馬訓練的時間非常有限。
對我來說,能夠跑到之前課表約六成的程度,
然後帶著筆電和工作坐上飛機離開台灣,就已是萬幸,
這是我在今年過農曆年都還不大敢想像的事。
如果要說有為這次波士頓馬拉松做什麼準備,
我想大概就是出發前一天把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帶上飛機,
複習書中提到波馬與劍橋生活的章節,如此而已吧XD
據我所知,一般台灣選手過去波士頓有兩種選擇,
1) 在紐約進出(好像有直飛),再搭鐵路到波士頓,兩個城市都可以順便玩到;
(往年如果有成團,似乎是這樣安排)
2) 在波士頓進出(但沒有直飛,所以要在東京或美西轉機)。
我有同學在波士頓可供借宿,
所以我選擇從波士頓進出,賽後到紐約一遊。
不論哪種選擇,長途飛機的時差調整都是一個課題,
台北與美東正好相差12小時,
我在美國時,常在上午出門前跟台灣準備下班的同事討論工作,
或是在我睡覺前回覆電郵給台北剛到公司的同事處理後續。
對於平常頂多只在東亞出差的我而言,
要搭那麼久的飛機,並且適應完全顛倒的時差,實在有點困難。
另一個問題就是住宿,我同學不在波士頓市區,而是郊區小鎮,
離市區要先搭公車再轉地鐵(波士頓人都叫T而不叫地鐵),或走1公里才能搭到地鐵,
由於波馬許多活動都在市中心,要花時間交通就是了,
而且當地天氣有時只有三、四度,還下雨,要走1公里去搭T,實在#$%#%$
我知道台灣也有選手是直接選擇在市中心住飯店,相當方便,但比較貴。
波士頓交通不是問題,我買seven days的pass,可坐T也可坐公車,吃到飽,
這幾天在波士頓自由行,非常划算。
【賽前】
我星期四傍晚到波士頓,現在到美國已有ESTA,方便很多,
只是出關時可能會遇到海關東問西問,讓我事前比較擔心(該不會入境不了吧XD)
我入境時,他問我來波士頓幹嘛,
我拿跑者護照上的錄取證明給他看,便得到海關的會心一笑:)
知道我從台灣來之後,他還問我會不會講台語XDDDD
按完指紋還聽他演講如何用台語區別台灣與中國,最後才放我出關...
當晚跟幾個在波士頓的同學、學妹聊天吃飯,
因為時差睡不大著,第二天清晨爬起來工作,然後出門晨跑
(因為看氣象,星期一比賽當天的溫度還不到10度,我刻意在上午出門嘗試適應,
實在太冷,一個字「凍」;可是我同學說這已是年初美東大雪以來難得的好天氣了)
我特地繞到查理斯河,
看看有無村上春樹書中說的、只有超越他人而從未被人超越的大一女生們....
波士頓慢跑的風氣真的蠻盛的,而且街上或河邊跑者的速度都還不差,
比紐約中央公園的休閒跑者快多了,這大概也反應了波馬與紐約馬的不同吧XDDD
中午回房睡時差覺,下午出發去報到和逛EXPO
報到處和EXPO在John B. Hynes Convention Center,離地鐵站不遠,
出來跟著穿各年份波馬外套的人走就對了。
進去前要安檢,檢查包包,然後按照之前通知的Bib number報到、領號碼和物資,
非常快速,基本上能達標已是一個榮譽,報到的志工還跟我說Congratulations
如果要加買pre-race dinner的餐券,
或是對於今年發放的黃色長T有尺寸不合需要交換,
或有其他問題(我看很多外地跑者都在問交通問題),報到處都可以處理。
號碼布是有分顏色的,跟起跑順序有關,
Wave 1是紅色、Wave 2是白色、Wave 3是藍色、Wave 4則是黃色,
左下角還有個號碼,那就是該wave下所屬的corral。
每個wave再區分為8個corral,按達標成績排序,
基本上,大會用wave區別接駁車上車時間和pre-race dinner入場時間,
起跑時,每個wave再按選手被安排的corral進入自己的「柵欄」中等待起跑。
再來就是逛EXPO啦,
如前輩所說,不少旅費就花在這裡了...........
本來大會在寄跑者護照時,還有附上贊助商Adidas為這次波馬出的服裝型錄,
(大會很聰明,把Boston Marathon註冊了商標,並授權給Adidas印衣服,
所以有波馬字樣的衣服,就只有Adidas的攤位有,當然也比較貴....)
我在台灣看型錄時只覺得:好貴,不想買.......
但在現場,看到許多人穿著各年的限定版外套,就像勳章似的,
便不由自主地掏錢買了..........
(後來在台灣代表處的聚會時,看到大家幾乎都穿了,好像是波馬代表團的隊服XD)
不免俗地,在大海報上簽名,也拿了由所有參賽選手名字組成的海報。
(我本來以為找不到自己的名字,但竟被我同學找出來!!)
EXPO還有很多攤位,像各品牌能量棒的攤位提供各種口味的試吃、
(其中還有一家在波馬當天16英哩處設有攤位,他說See you at 16 mile)
各品牌的按摩狼牙棒、各種服飾等等,
這是練習口語英文的好機會,只是好多與跑步有關的英文詞平常太少用...
比較有趣的是我還遇到曾來我台灣母校交換的打工女生,
(她聽我講彆腳英文,就直接用中文問我XDDD)
並且在亞瑟士的攤位以自己設定的配速拿了配速手環,
(美國都用mile計程,我知道IAAF賽事會提供每5公里的標示,
但不確定是否有每公里的,所以特別拿了用mile標示的配速表來參考,
事後證明我想太多.......)
還有《天生就會跑》的作者Chris McDougall與主角Scott Jurek的簽書會!
另外也有許多美國各地賽事來擺攤位宣傳.......
(我後來看波馬大會的特刊裡,也登有許多其他賽事的廣告,
有些還會特地註明是可以供波馬達標之用的qualifier)
星期六到芬威球場看紅襪與金鶯的比賽
(本來想看陳偉殷那場的,但前幾天公告的先發順序,
陳偉殷被安排在星期一波馬當天出賽,
而且因為芬威傍晚要給選手賽後party使用,
當天比賽提早到11點開始,如果想看陳偉殷那場,
即使從wave 1的10點出發,勢要跑出世界紀錄才可能....)
星期天下午則有台灣駐波士頓代表處安排的會面與台商會的晚宴,
因為我是一個人從台灣來波士頓比賽,所以我到那天下午才遇到其他台灣選手,
代表處朱組長除了安排華文記者外,
也約定第二天比賽如何可在終點線前拿國旗進場。
其中Kevin、Alex、Vincent和我都是wave 1的corral 7,
我們四個本來還想在中國城的晚宴前去City Hall的pre-race dinner瞧瞧,
但人實在太多,排到一半確定時間來不及,照完相就走了。
波克萊台商非常熱情,菜也很好,只可惜第二天要比賽,大家不敢吃太多蛋白質,
最後的白飯與炒麵反而相當暢銷XD
【比賽當天】
波馬的起終點不一樣,起點位在波士頓西側的小鎮Hopkinton,
所以星期一一早要從寄物區與接駁車上車點Boston Common集合過去。
我們同在wave 1 corral 7的四個人前一天約好六點二十五分在寄物區集合,
像Vincent的飯店在市中心,走路來只要五分鐘不到,
而我住Somoville,五點過後就要準備出門(T在早上五點十五分就有第一班了)。
雖然看前輩以前的文章說選手村有東西可吃,
為求保險,清晨四點起床還是簡單吃了一些前晚在超市買的麵包墊墊肚子才出門。
當天非常冷(不到五度),氣象預報還說中午前就會下雨,
五點多出門走去地鐵站時,即使衣服穿得再多,還是覺得冷,
一直在想(ㄏㄡˋ ㄏㄨㄟˇ):
我為什麼要繞過半個地球,跑來那麼冷的地方跑26.2英哩?
而且最近一次跑全馬的距離已是一年前的北頭洋馬,萬一DNF怎麼回台灣交代......
前一晚聽前輩分享,
Hopkinton起跑後的風雨再算進來,體感溫度大概只有三四度吧 lol
所以一直在猶豫怎麼穿......
而且從Boston Common寄物後搭school bus到選手村等起跑,
預計還要再等兩個半小時,但東西都已經寄物寄掉了,
除非帶上全部的衣服,然後再Hopkinton丟掉不要需要的,
否則就等於是要以比賽服裝度過等待的兩個多小時 @_@
即使我在台灣就準備好要在Hopkinton丟棄的便宜衣物,
但像外套什麼的還是在Boston Common就要寄掉,
考慮很久,由於前一場富邦馬失溫的教訓,還是保守一點,穿了長袖長褲。
倒是Alex很猛的穿了背心短褲,只套了件十元簡便雨衣就上接駁車。
上車處一直在廣播,
賽前的school bus是單程從波士頓坐到Hopkinton的,並沒有回程。
(好像是提醒大家上車了就要用跑的跑回來波士頓,上了車就沒有棄賽這回事….)
不管啦,寄完物跳上車,頓時有種破斧沉舟的fu~
從波士頓到Hopkinton約有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四個便在車上聊天,
因為我跟Kevin坐一起,我從他那邊聽到許多關於人生的想法,
真的受益良多,也讓我想起賽前與高中同學深夜煮酒長談的許多心得.....
邊聊邊想(當然是用中文)時,突然隔壁的老外來搭訕問:「你們從台灣來嗎?」
然後他掀起保暖的衣物,露出正式上場的背心,喝,竟然是:「三重間歇團」XD
原來是以前來過台灣的高手(我記得他是破3 qualify的),大家便聊開了XDDDD
車子下交流道,又開了一下,終於到了Hopkinton,
真的是一個很小的村鎮,跟美國許多鄉下小鎮一樣,
不同的是Hopkinton是以波士頓馬拉松的出發點聞名。
下了車,真的好冷,
走到選手村(其實就是在Hopkinton中學外操場搭的一些大帳棚),
大家幾乎都是先到錫箔布的攤位,拿來裹身禦寒......
選手村裡有貝果(跟好市多的藍莓或肉桂口味很像)、香蕉可以拿,
也有能量棒和餅乾可用,飲料的話則有熱咖啡、可可(應該還有水吧,我忘了),
種類不多,但賽前選手常補充的飲食幾乎都有了,
雖然起床已用了早餐,但在wave 1的選手差不多七點多就已陸續到Hopkinton,
離十點起跑還有兩個多小時,
等待時間漫長(特別是現場只有三四度,帳棚又沒有牆壁,風雨吹來....),
大家便拿些東西找地方坐下來吃。
真的實在是太冷了,後來還下起雨來,
我們算早到的,還跟義工拿了原用來裝食物的廢棄紙箱舖在草地上坐,
後面wave的人陸續抵達後甚至沒地方坐只能站著。
包著錫箔布窩在帳棚底下捧著熱咖啡凍得發抖,
想到「擠了十多個小時的經濟艙飛到地球另一頭,到底為的是什麼?」
不覺啞然失笑......
像Vincent等人有帶手機,還可以跟台灣的朋友傳LINE,
我已把手機寄在Boston Common,只能四處逛逛打屁聊天,
後來還去排廁所,好多人,但這也算是台灣賽前常做的活動之一,可以培養熟悉感XDD
問題是太冷了,又等太久,回到原處發現大家都已離開,
聽廣播我所屬的corral也早就可以進起跑區了,便往起跑區移動。
【出發】
起跑區離選手村差不多還有一公里吧,
離開選手村後還有廁所,人少很多,其實不用在選手村那邊大排長龍的。
一路上還有志工拿兩種袋子(垃圾和回收衣物,他們會把後者捐贈出去)在收,
這時就看到有選手已經把除比賽服裝外的其他禦寒衣服全脫了,
甚至還有只穿一件迷你短褲打赤膊的(好勇)....
我是從亞熱帶來的遜咖,那時還是錫箔布不離身地小跑進柵欄XDD
起跑也是按corral區分的,進鐵柵欄前工作人員會檢查你的號碼布,
選手不能跨級進去前面的corral,但可以退級到後面的corral
(除了每一個wave的corral 1以外),非常有秩序。
唱完國歌,就差不多要鳴槍出發了。
由於波馬是嚴格執行按成績安排出發次序(不像台灣常是排誠實的......),
所以跑起來不會太卡。
雖然Hopkinton離波士頓有二三十英哩遠,前半程只是一般的鄉道,
但沿途加油的觀眾仍然非常多,也很熱情,
而且前半程以下坡為主,就算有上坡也是緩上坡,
大會在報到時發的冊子裡就有一篇文章"When the crowds can't help"提醒不要衝太快
(這本official program內容相當豐富,除了一般秩序冊裡的歷年成績等資訊外,
還有很多實用的文章,以及本屆觀賽重點等等
(因為去年是美國選手Meb Keflezghi奪冠,媒體都把重點放能Meb能否衛冕)
問題是我賽前都在忙,這些實用的文章都是我在回程飛機上才看到的XDD)
文章裡引用以前跑過波馬的選手的分享:
"The downhill start and the crowds are wonderful,
but they can be dangerous, too."
(即使如此,他說他每年前半都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衝太快XDDD)
但我覺得最中肯的是另一位選手的分享:
"I don't think the crowd can help when things are going wrong....
You have people yeliing, 'You can do it. You can do it.'
You're thinking, 'No frickin' way. You don't know what my legs can feel
like.'.....
All the yelling in the world ain't going to change what's going on with
your body."
大概就像村上春樹所說,跑到後來跟路邊吃草的羊群發起陌名的脾氣一樣XDDDD
沿路的補給很扎實,就是標準的水和運動飲料(老美都是喝開特力),
官方補給沒有食物,除了16英哩左右的能量棒之外,就是這兩種飲料,
其他就是觀眾自發性提供的東西。
因為我以前在屏東車道馬拉松就試過只喝水和運動飲料的情況下跑完全馬
(我看奧運、世錦賽等國際比賽,人家國際選手也都只有喝而沒在吃的),
我覺得還好
(後來在大都會博物館遇到賴大哥,他就不大習慣,可能是台灣的比賽都吃太好了吧XD)
每個水站都很長,志工舉高杯子遞水也有訓練過
(不用配合有的選手會降速進站而影響自己配速),
左右兩邊都有(不用特別切換,所以我全程靠左跑也OK)。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賽後幾天,我睡夢裡似乎還都聽得到志工喃喃重複:
"Water! Water!" 還有"Gatorade! Gatorade!"......
不過天氣溼冷的程度真的超過事前想像,
出發後沒多久就開始下雨,體感溫度更低,
我在台灣時特別買了便宜的衣物,打算起跑前後可以脫掉回收捐贈,
但最後只有把套在最外面的刷毛長袖脫去,套頭帽與手套都伴我跑完全程。
我出發時隨手帶了一條能量果膠以備不時之需,
差不多跑到半程時想吃(要不然徒手運送那麼久是心酸的嗎?)
沒想到雙手卻已被凍到沒有知覺,完全無法將封口撕開,即使把手套脫下也沒有用,
只好認命地把果膠丟棄,默默地再把已經溼掉的手套戴上......
(真的是徒手運心酸的XDDDDD)
至於中途的衛斯里女子學院,還有心碎坡,
我想就留給以後實際跑的人去體會吧,我就不特別寫了XDDD
終點前,切入Boylston St.的最後一段路,我找尋著路旁的代表處官員,
接過國旗披在肩上,就算後半程嚴重失速,披著國旗彷彿跑接力賽時接棒般,
唯一能做的就是加速衝過終點。
「啊,不論是否滿意,總算全程不停地跑完了,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2015年第119屆的波士頓馬拉松。」
當志工幫我穿上防寒披風時,我這樣想著。
跑完後,嘴巴也是被凍到口齒不清,手腳更是不聽使喚,
我拜託身旁的女士幫我打開透明寄物袋上的繩子,然後拼命想辦法換上乾衣服,
躲到地鐵把手腳弄暖後,才能用手機跟親友報平安。
賽後我直接回住的地方,沒有待在現場看比賽(據說代表處有提供部分的座位),
晚上跟同學吃完飯就準備翌日去紐約的行程
(我是搭灰狗去的,車上好多穿波馬外套的選手),
過兩天才又再回到波士頓聽波士頓交響樂團BSO
(村上說跑完波馬最美好的事是喝Samuel Adams,對我來說則是聽BSO)。
畢竟這次是帶著工作出國的,筆電和手機不離身,
連回台灣前還坐在波士頓機場改合約發電郵,發完才上飛機:~~
不太有比賽或旅遊的寬裕感,
但能夠跑完這場充滿歷史意義的比賽,見到許久沒見的朋友,體會美國的許多事務,
真的要感恩知足了。
一回台灣就陷入工作中,文章斷斷續續地打,可能有些辭不達意或錯漏之處,
再請各位板友指教了,最後還是謝謝板上前輩高手的分享,真的受益許多,
沒有你們,我大概也無法順利回到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前的終點,謝謝。
--
Tags:
路跑
All Comments

By Erin
at 2015-05-05T18:48
at 2015-05-05T18:4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5-05-07T20:46
at 2015-05-07T20:46

By Kristin
at 2015-05-09T22:43
at 2015-05-09T22:43

By Hardy
at 2015-05-12T00:41
at 2015-05-12T00:41

By Yedda
at 2015-05-14T02:38
at 2015-05-14T02:38

By Yedda
at 2015-05-16T04:35
at 2015-05-16T04:35

By Thomas
at 2015-05-18T06:33
at 2015-05-18T06:33

By Lucy
at 2015-05-20T08:30
at 2015-05-20T08:30

By Skylar Davis
at 2015-05-22T10:28
at 2015-05-22T10:28

By Tristan Cohan
at 2015-05-24T12:25
at 2015-05-24T12:25

By Margaret
at 2015-05-26T14:22
at 2015-05-26T14:22

By Ophelia
at 2015-05-28T16:20
at 2015-05-28T16:20

By Emma
at 2015-05-30T18:17
at 2015-05-30T18:17

By Xanthe
at 2015-06-01T20:15
at 2015-06-01T20:15

By Faithe
at 2015-06-03T22:12
at 2015-06-03T22:12

By Sierra Rose
at 2015-06-06T00:10
at 2015-06-06T00:10

By Madame
at 2015-06-08T02:07
at 2015-06-08T02:07

By Zanna
at 2015-06-10T04:04
at 2015-06-10T04:04

By Belly
at 2015-06-12T06:02
at 2015-06-12T06:02

By George
at 2015-06-14T07:59
at 2015-06-14T07:59

By Kama
at 2015-06-16T09:57
at 2015-06-16T09:57

By Edwina
at 2015-06-18T11:54
at 2015-06-18T11:54

By Anthony
at 2015-06-20T13:51
at 2015-06-20T13:51

By Valerie
at 2015-06-22T15:49
at 2015-06-22T15:49

By Candice
at 2015-06-24T17:46
at 2015-06-24T17:46

By Tracy
at 2015-06-26T19:44
at 2015-06-26T19:44

By Ula
at 2015-06-28T21:41
at 2015-06-28T21:41

By Hedwig
at 2015-06-30T23:39
at 2015-06-30T23:39

By Rebecca
at 2015-07-03T01:36
at 2015-07-03T01:36

By David
at 2015-07-05T03:33
at 2015-07-05T03:33

By Belly
at 2015-07-07T05:31
at 2015-07-07T05:31

By Sarah
at 2015-07-09T07:28
at 2015-07-09T07:28

By Andrew
at 2015-07-11T09:26
at 2015-07-11T09:26

By Tristan Cohan
at 2015-07-13T11:23
at 2015-07-13T11:23

By Charlotte
at 2015-07-15T13:20
at 2015-07-15T13:20

By Sarah
at 2015-07-17T15:18
at 2015-07-17T15:18

By Ingrid
at 2015-07-19T17:15
at 2015-07-19T17:15

By Caitlin
at 2015-07-21T19:13
at 2015-07-21T19:13

By Ophelia
at 2015-07-23T21:10
at 2015-07-23T21:10

By Hardy
at 2015-07-25T23:08
at 2015-07-25T23:08

By Zenobia
at 2015-07-28T01:05
at 2015-07-28T01:05

By Poppy
at 2015-07-30T03:02
at 2015-07-30T03:02

By Kristin
at 2015-08-01T05:00
at 2015-08-01T05:00

By John
at 2015-08-03T06:57
at 2015-08-03T06:57

By Frederica
at 2015-08-05T08:55
at 2015-08-05T08:55

By Frederic
at 2015-08-07T10:52
at 2015-08-07T10:52

By Donna
at 2015-08-09T12:49
at 2015-08-09T12:49

By Cara
at 2015-08-11T14:47
at 2015-08-11T14:47

By Eden
at 2015-08-13T16:44
at 2015-08-13T16:44

By Olivia
at 2015-08-15T18:42
at 2015-08-15T18:42

By Mason
at 2015-08-17T20:39
at 2015-08-17T20:39

By Freda
at 2015-08-19T22:37
at 2015-08-19T22:37

By Hedwig
at 2015-08-22T00:34
at 2015-08-22T00:34

By Zenobia
at 2015-08-24T02:31
at 2015-08-24T02:31

By Dorothy
at 2015-08-26T04:29
at 2015-08-26T04:29

By Mason
at 2015-08-28T06:26
at 2015-08-28T06:26

By Jessica
at 2015-08-30T08:24
at 2015-08-30T08:24

By Oscar
at 2015-09-01T10:21
at 2015-09-01T10:21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5-09-03T12:18
at 2015-09-03T12:18

By Lily
at 2015-09-05T14:16
at 2015-09-05T14:16

By Aaliyah
at 2015-09-07T16:13
at 2015-09-07T16:13

By Isla
at 2015-09-09T18:11
at 2015-09-09T18:11

By Caroline
at 2015-09-11T20:08
at 2015-09-11T20:08

By Caroline
at 2015-09-13T22:06
at 2015-09-13T22:06

By Genevieve
at 2015-09-16T00:03
at 2015-09-16T00:03

By Victoria
at 2015-09-18T02:00
at 2015-09-18T02:00

By Jessica
at 2015-09-20T03:58
at 2015-09-20T03:58

By Robert
at 2015-09-22T05:55
at 2015-09-22T05:55

By Callum
at 2015-09-24T07:53
at 2015-09-24T07:53

By Gilbert
at 2015-09-26T09:50
at 2015-09-26T09:50

By Dora
at 2015-09-28T11:47
at 2015-09-28T11:47

By Steve
at 2015-09-30T13:45
at 2015-09-30T13:45

By Cara
at 2015-10-02T15:42
at 2015-10-02T15:42

By Rosalind
at 2015-10-04T17:40
at 2015-10-04T17:40

By Hazel
at 2015-10-06T19:37
at 2015-10-06T19:37

By Genevieve
at 2015-10-08T21:35
at 2015-10-08T21:35
Related Posts
請問有參加宜蘭Worldrun 2015的跑友

By Noah
at 2015-05-03T16:47
at 2015-05-03T16:47
跑步鞋磨損速度

By Emma
at 2015-05-03T16:28
at 2015-05-03T16:28
拜託使用穿戴式裝置幫忙填問卷

By Ophelia
at 2015-05-03T15:10
at 2015-05-03T15:10
TomTom Runner GPS防水問題

By Ida
at 2015-05-03T14:47
at 2015-05-03T14:47
國道68路肩的垃圾

By Ophelia
at 2015-05-03T14:31
at 2015-05-03T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