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教官國球魂 - 奧運,世大運,亞運討論

By Audriana
at 2010-07-21T16:09
at 2010-07-21T16:09
Table of Contents
「民國99 台灣九九」─中時「台灣運動一百年」系列專題報導
鐵血教官國球魂
2010-07-02◎本月導論執筆:何榮幸 ◎本篇採訪:何榮幸、吳育光、張國欽、 陳志祥、
廖德修
9旬士官長最恨打假球帶兵秉持「一生做正」鐵掌功響徹球場數10年
「三十年前美和隊拿到遠東區代表權後,就有兩個人到我家,拿出現金五萬元,要我到美
國的第二場比賽『故意輸球』。我馬上拍桌大罵:『這是對國家不忠、你們是國賊』,我
說我的薪水夠用了,要他們馬上離開,錢如果留下來我就立刻報警。」多年之後,一生都
奉獻給棒球的「教官」曾紀恩仍然氣憤不已,呼籲所有棒球人要「拿出良心」才能對得起
自己。
即將邁入九十歲的曾紀恩素有「鐵血教頭」之稱,他的一生幾乎就是一部棒球史。日治時
期台灣就已風靡棒球,嘉農棒球隊在一九三一年打進日本甲子園總冠軍決賽的盛況,曾紀
恩無緣參與;但從一九四八年代表台灣空軍棒球隊到上海參加第七屆全運會開始,曾紀恩
歷經三級棒球世界冠軍、兄弟象業餘隊到職業隊、國家隊教練,是棒球成為台灣「國球」
的重要見證人,也讓他成為唯一與楊傳廣、紀政同獲二等景星勳章的國內棒球人(另一位
棒球人是王貞治)。
「當年到上海打球時,我是教練兼投手,打擊上壘後還要打暗號給下一棒打者,結果我們
得到第二名。聽起來很厲害,但事實上只有兩隊參加(另一隊是台炭隊)。」老教頭在屏
東住家笑談往事,誰想得到當年派不出棒球隊的大陸,多年後竟在北京奧運打敗中華隊。
客家背景的曾紀恩在台中清泉崗基地擔任空軍虎風隊教練時,很感謝河洛人同僚對他的包
容。當時他就以獨門的鐵掌拍打聲做暗號,從此響亮拍掌成為他的金字招牌,球員看錯暗
號準會遭到他的痛罵,至今七十年擊掌力道未見稍減。
後來曾紀恩在美和中學董事長徐傍興力邀下接掌棒球隊,他不但爭取到金龍隊第二代江仲
豪、楊清瓏等球員,更招募徐生明、李居明、唐昭鈞等好手,從此開啟「南美和、北華興
」時代。曾紀恩擔任美和教頭十五年期間,共獲青少棒、青棒十一次世界冠軍。擔任兄弟
隊教練九年期間,更打造出「黃衫軍」鐵血風格與團隊戰力。
「我當教練沒有祕訣,就是『一生做正』四個字。我帶兵雖然嚴格,但從跑步開始的所有
訓練都從自己做起。我當教練時從來沒有坐過椅子,從頭到尾都站著指揮,不像現在場邊
教練區有很多凳子。」士官長出身的曾紀恩,對於「榮譽感」三個字看得比什麼都重。
也因為如此,曾紀恩至今最難忘的一場比賽,竟然是知名球星吳復連的一次嚴重打擊失誤
。「一九八六年我帶領中華成棒隊到荷蘭打世界盃時,最關鍵的一場球,中華隊以一分落
後荷蘭隊但攻占滿壘,輪到吳復連打擊,我下達犧牲觸擊強迫取分戰術,吳復連竟然沒有
達成使命,害三壘跑回來的呂文生被觸殺,中華隊那屆因此屈居第二名。我覺得很對不起
國家,後來氣得跟吳復連說:如果你是在空軍隊,我一定把你送軍法。」
在曾紀恩眼中,國家永遠擺在第一位,忠誠是最大的美德,飲水思源則是最重要的本分。
後來他最得意的門生、「棒球先生」李居明從兄弟象隊跳槽到那魯灣聯盟,曾紀恩氣得坐
飛機來台北勸止仍無功而返,這也成為他內心最痛之一。
回顧一生,曾紀恩最感謝的是兄弟象隊大老闆洪騰勝。一九九一年他在奠定黃衫軍傳奇後
引退,洪騰勝仍奉他為「終身副領隊」並支薪以示尊崇,讓不忘本的他至今感念不已。除
了以生命熱愛棒球,曾紀恩立的鐵血紀律、自我要求人格典範,在當前職棒生態無疑已成
為彌足珍貴的空谷跫音。(採訪/何榮幸、吳育光)
http://99go.chinatimes.com/news-7-1430.htm
紅葉精神傳奇 帶動棒球熱潮
2010-07-12採訪/陳志祥、吳育光、何榮幸,整理/何榮幸
四十多年後,「紅葉精神」仍是現在進行式!今年玉山盃全國少棒選拔賽中,依舊可以看
到不少球隊在賽前練球時,使用已經掉了球皮、纏著紅色或綠色「四維膠帶」的「脫皮球
」,再次彰顯台灣棒球運動的「刻苦耐勞」重要特色。
以木棍為球棒 石頭當球
台灣棒球運動已有百年歷史,原住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棒球一百年』作者謝仕
淵指出,台東地區受到嘉農棒球隊影響,花蓮地區的棒球風氣則受到能高團(前身為高砂
棒球隊)影響,成為原住民男孩投入棒球運動的兩大重鎮,不少原住民女孩則延續日治時
期台灣女生的運動風氣而成為女壘國手。
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打敗日本關西聯隊轟動全國,紅葉隊「以木棍為球棒,把石頭當棒球
」的艱困練球方式令人動容,也成為台灣克難球隊的標竿。
「紅葉少棒不只用石頭而已,我爸爸說過,他們也會找一些快爛掉的橘子,當做練習球」
,當年紅葉小將邱德聖的兒子邱俊文強調,儘管紅葉少棒處於貧困環境,但球員仍然快樂
無比。
激發國族榮光 國際揚威
紅葉傳奇雖然激發出國族意識,但背後有許多超齡球員。當年紅葉隊徵召六位外校學生,
平均年齡超過十二歲,根本是支國一球隊,且賽前一個月,全省學童盃冠軍紅葉、亞軍垂
楊隊才遭人檢舉冒名頂替,卻又在這場國族對抗中繼續編織「美麗的錯誤」,隔年紅葉國
小校長、教練、管理都依違造文書被判刑一年。
一九六九年首度代表台灣參加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的金龍少棒隊,則是「少棒之父」謝國
城拿自己的房子向銀行抵押貸款,才勉強籌措出國經費,謝國城還叫兒子謝南強向華僑募
款以填補開銷。
苦悶年代出口 共同記憶
「當時少棒隊後援會就是捧人場、錢場,有的家長還天天送牛奶為小朋友添加營養」,一
九七二年台北市隊後援會成員的陳裕峰,今年已六十一歲,親眼見證歷年實力最不看好的
台北市明星隊勇奪世界少棒冠軍。
台灣少棒以克難精神奪冠後帶動棒球熱潮,往後總共拿下十七個世界少棒、青少棒與青棒
冠軍,小孩子半夜起床為三級棒球隊隔海加油,成為四、五年級生共同記憶,在當年外交
環境挫敗下,提供國人抒發苦悶情緒的出口。
基層棒球不畏艱難則持續令人感動。二○○二年澎湖白沙鄉的講美國小少棒隊,不畏逆境
一舉拿下全國軟式少棒、謝國城盃與第二屆亞洲少棒賽冠軍,讓國人再度勾起紅葉少棒的
記憶,被譽為「現代紅葉精神」。
基層教練奮戰 彷彿球癌
講美總教練王長壽是體育老師,熱愛棒球,他親自說服家長、照顧球員學業,開車接送球
員,一手打造少棒隊。王長壽說:「如果不四處找球員,球隊早解散了,但澎湖東北季風
強、風沙大,小朋友練球仍吃足苦頭。」講美的資源至今仍嚴重不足,目前全校四十八位
學生有廿名球員,幾乎有興趣者就是球員了。
「基層教練都是得到嚴重『球癌』,才有支撐的動力」,投入少棒將近三十年的台南崇學
國小少棒隊總教練劉永松如此強調。再如二○○四年重返威廉波特的高雄壽天國小少棒隊
,也是總教練鄭英俊賣房產、親手修建球場,一點一滴籌組出來。
熱愛棒球、不怕吃苦的幼小心靈,多年來撐出了國族主義榮光,基層棒球至今卻仍有待政
府與各界大力奧援。唯有基層棒球厚實札根,台灣「國球」才能永續發展,這已是「紅葉
精神」最新的時代意義。
http://99go.chinatimes.com/news-7-1471.htm
華興大戰美和 球迷壁壘分明
2010-07-13
棒球場上捉對廝殺所迸出的火花最令人難忘。台灣棒球史上,從早期「六行庫對抗」,再
到膾炙人口的「北華興、南美和」南北對決,乃至職棒初期的龍象大戰,精采絕倫的對戰
組合激起球迷熱情,也寫下台灣棒壇的不滅傳奇。
六行庫大廝殺 點燃戰火
一九○六年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今建國中學)成立第一支有史料可考的棒球隊,
沒多久師範部(今台北教育大學)棒球隊也成軍,兩隊較勁開啟對抗史。二次大戰結束後
,國軍棒球賽成為話題,合庫、華銀、一銀、彰銀、台銀與土銀的「六行庫對抗賽」掀起
棒球熱潮,近年則演變成合庫與台電的對峙。
一九六九年金龍少棒隊勇奪世界少棒賽冠軍後,為延續棒球火種,台北華興中學開始招收
棒球隊員,屏東美和則在隔年收留部份七虎少棒球員而成立,從此開啟「北華興、南美和
」長達三十餘年的對抗。
三十年對抗賽 難分難解
「華興管理嚴格,讓大家頓感失去自由,金龍球員每月一會,討論想轉學」, 金龍少棒
第一代蔡景峰回憶說,前第一夫人蔣宋美齡在第一學年就前往安撫五次,第二年因有新球
員加入,環境也較適應,金龍球員才安定下來。
華興、美和展開對抗後,現任文化大學棒球隊總教練陳進財說:「起初冠軍隊員大都去華
興,美和只能收到二、三、四名球隊的球員,所以當時對戰華興特別有贏球的企圖心,想
打敗冠軍隊的球員。」
曾任華興青少棒教練的葉國輝則坦承:「華興的單一球隊成員實力不一,美和則是幾支球
隊的菁英,水準較整齊,因此美和愈來愈強。」美和拿到台灣第一次參加世界青少棒、青
棒比賽代表權,隔年華興搶回來,兩隊一來一往競爭激烈。
場外吶喊叫陣 不輸場內
「當年華興大戰美和時,觀眾席上只有綠、白、黃三種顏色」,蔡景峰故意賣關子,指的
是多為北一女、中山女高、景美女中學生在看球,「有球員想跟明星高中女生交往,強迫
自己看小說,希望寫信時多點文采,別像大老粗」。
華興、美和兩隊教頭方水泉、曾紀恩的鬥智也成為傳奇,「方教練真是個好人,他過世時
我還特別去致意」,多年之後,有鐵血教官之稱的曾紀恩仍非常懷念在球場上亦敵亦友的
方水泉。
當年大部分華興球員進入輔仁大學,美和球員則升上文化,輔大與文化之爭等於延續華興
、美和的「不了情」。曾在青少棒擔任先發投手對戰華興而以一分輸球的李居明說:「我
們從小對戰,技術比較成熟,兩隊球迷自然也跟著上來,每場比賽都受重視。」
職棒龍象大戰 膾炙人口
文化、輔大最經典的戰役是一九七九年成棒秋季賽,兩隊分別代表味全、葡萄王出賽,兩
隊投手黃廣琪與莊勝雄大戰廿一局,難分難解,最後由單場六支四的陳進財揮出「再見安
打」,送回林易增得分,結束漫長的苦戰。
直到一九八一年榮工棒球隊崛起,美和、華興兩強對抗時代才逐漸轉為群雄並起,高苑、
南英等對戰組合則在近年受到矚目。
一九九○年中華職棒成立,業餘球隊的對抗氛圍已被味全、兄弟的「龍象大戰」所取代,
這兩支老牌球隊帶進大量球迷,錙銖必較的氣氛感染球迷情緒,甚至出現砸場、叫罵、群
架等行為,職棒球賽也愈打愈熱鬧。
如今華興隊、味全龍隊都已解散,昔日的經典對抗已隨風遠颺,隨之消失的,還有那股瀰
漫在空氣中的感動球迷氣氛。如何再創台灣棒壇對抗傳奇,已是振興棒運中令人期待的重
要面向。(採訪/陳志祥、吳育光、何榮幸,整理/何榮幸)
http://99go.chinatimes.com/news-7-1476.htm
球星闖盪美日 戰績威風八面
2010-07-14採訪/張國欽、吳育光、何榮幸,整理/何榮幸
台灣棒球百年歷史中,一代又一代的旅外好手在日、美職棒揚威。從早期拿下日本職棒打
擊王、盜壘王、MVP的吳征昌,到近年締造美國大聯盟連兩季十九勝的王建民,以及今
天首度參加大聯盟明星賽的郭泓志,這些棒球好手的逐夢過程已帶給台灣人無限感動。
「有民眾失足從中華商場樓上摔下來,驚呼聲中竟未受傷,因為路上都是人肉護墊」,這
是一九六九年金龍隊勇奪威廉波特少棒賽冠軍,返國乘坐吉甫車遊行時的萬人空巷盛況,
金龍隊員蔡景峰的回憶,突顯國人對於棒球英雄的崇拜與期待,旅外球星則扮演了重要角
色。
金龍少棒奪冠 返國萬人空巷
早在日治時期,能高棒球隊四小將之一的羅厚道,就已成為第一位進軍日本職棒的台灣球
員;一九三一年率領嘉農勇奪甲子園大賽亞軍的王牌投手吳明捷,後來協助早稻田大學獲
得六大學棒球聯賽冠軍;而嘉農第二代投手吳征昌(原名吳波),更在一九三七年加盟日
本職棒東京巨人隊。吳征昌能投善打,二十年職棒生涯拿過打擊王,也投過無安打比賽,
擁有「人間機關車」美譽,去世後於一九九五年被選入日本野球殿堂(棒球名人堂)。
「剛到日本報紙常常寫到我,每次投完都有二、三十個記者圍著我採訪,很神奇,可是天
天寫,壓力也很大,就會提醒自己要進步,每次投球一定要贏」,這是有「東方特快車」
美譽的郭泰源,在一九八五年加盟西武隊的心情寫照。
郭泰源入西武 貢獻最多洋將
當年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並稱「二郭一莊」,開啟旅日球員的輝煌歲月。在中日隊引
退的大郭是日本職棒史上第五位達到「百勝百救援」的大投手,也有百勝的小郭是西武隊
史上貢獻度最高的洋將,效力羅德隊的莊勝雄則留下七十勝記錄。
「我能有今天的成績,都歸功球團當初沒有放棄我,也沒遇到其他旅外投手被改動作的問
題」,旅外球星的甘苦,從中日隊左投陳偉殷的感概中得見。去年勇奪中央聯盟「自責分
率王」的陳偉殷,十八歲就被中日隊網羅,但歷經肘關節韌帶手術,所幸傷癒後站穩中日
王牌地位。反觀林英傑、林恩宇、姜建銘等人則被修改投球動作後球威盡失,已找回球感
的林英傑不堪回首說:「如果再選擇一次,我一定不會去日本。」
帶動旅美風潮 由陳金鋒開始
一九七四年投入美國小聯盟的譚信民,則是台灣好手挑戰美國職棒第一人,該年並在舊金
山巨人隊1A球隊留下八勝四敗戰績。但此後一直要到一九九九年陳金鋒加盟道奇隊,才
帶動曹錦輝、郭泓志、王建民、胡金龍等人旅美風潮,至今已有近五十人赴美。
王建民在紐約洋基隊掀起的「台灣之光」現象,鼓舞了整個台灣社會,他轉赴華盛頓國民
隊後依舊背負國人深切期待。效力道奇隊的郭泓志,歷經四次手術打擊後如同不死鳥般重
生,也讓無數球迷為之動容。
「在美國職棒那幾年,我學到最多的是『競爭』,如果沒有真本事,你就會自然離開這個
地方。所以,我不在乎最後結果如何,我只在乎人活著就是要面對不同的階段、有沒有為
棒球努力過」,這是陳金鋒對大聯盟逐夢過程的總結,也是他為台灣球員挑戰職棒最高殿
堂所樹立的精神典範。
無論成功或失敗,旅外球員都已為自己與國家的榮譽做了最大努力。雖有部分球員無法愛
惜羽毛而誤入歧途,但這條圓夢之路仍將吸引年輕好手前仆後繼,為台灣棒球運動寫下新
的篇章。
http://99go.chinatimes.com/news-7-1481.htm
--
Tags:
賽事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台灣運動一百年-堅持到底 出運靠這味

By Liam
at 2010-07-21T16:04
at 2010-07-21T16:04
亞洲滑輪溜冰 廖彥勝奪雙金

By Ida
at 2010-07-21T12:42
at 2010-07-21T12:42
滑輪溜冰亞錦賽 中華12金領先

By Gary
at 2010-07-21T12:41
at 2010-07-21T12:41
中國裁判長:很少在這麼不平的地板比賽

By Joe
at 2010-07-21T12:40
at 2010-07-21T12:40
駱威霖 黃郁婷 情侶檔飆金

By Jack
at 2010-07-21T12:39
at 2010-07-21T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