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焱:遺憾是一種動力 退役前就有創業念 - 桌球

By Kristin
at 2015-06-12T05:59
at 2015-06-12T05:59
Table of Contents
創客郭焱:遺憾是一種動力 退役前就有創業念頭
今年以來,創業熱潮席捲神州,“創客”橫空出世,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名詞。之于“吃青
春飯的”運動員,二次創業是必由之路。不管成功與否,“體壇創客”們都得前仆後繼,
滿懷著激情與夢想開啟自己人生的下半場。
一個月前,“炎上乒乓”俱樂部在龍潭湖體育館開業,它的創始人是退役不久的乒乓
球世界冠軍郭焱。郭焱說自己喜歡“創業”這個詞,“年輕人嘛,還是要去奮鬥、去拼搏
的。”職業生涯的不完美,讓郭焱一直在琢磨新的培養模式,她希望自己的俱樂部未來能
培養出像丁甯、馬龍這樣為國爭光的選手,“這是我的夢想!”
轉型:退役前就有創業念頭
去年退役後,32歲的郭焱開始規劃自己的下一段人生。6歲開始練習乒乓球,郭焱說
這輩子算是離不開這個項目了,她選擇留在北京女乒做教練。
另一方面,單做教練又是郭焱所不甘心的。“在成熟運動員面前,你無法把自己所有
的想法都灌輸給她們。”一番考慮後,郭焱決定創辦自己的俱樂部。
“其實我在退役前就考慮過這事,我可真不是腦子一熱,或者聽朋友一說就去做了的
。”去年退役後,郭焱開始籌備成立俱樂部,從場館選擇到辦理各種營業手續,一直忙活
了小半年。
“我比較喜歡‘創業’這個詞,年輕人嘛,我覺得還是要去奮鬥、去拼搏的。”自己
做創始人,郭焱稱可以完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到教學中去,“成立這樣一個俱樂部,
也是自身價值的一個體現。”
退役前,郭焱曾是國乒女隊隊長,和隊友們關係不錯。組建創業團隊時,郭焱找到了
國家隊隊友周芳芳和王璿,“我們仨關係很好,她們也非常支援我創業。”目前,周芳芳
是俱樂部主教練,負責日常的訓練安排。
現在,郭焱每週都會去俱樂部兩到三天,主要負責青少年提高班。
開張: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
5月9日,龍潭湖體育館,炎上乒乓球俱樂部正式成立,郭焱帶著她的團隊一同亮相。
開業前最忙碌的時候,郭焱不在北京,她隨國乒隊出征蘇州世乒賽,除了擔任央視解
說,還要關照丁寧的訓練。“我們對俱樂部沒有大力宣傳,大部分學員都是慕名而來。”
5月初回京後,俱樂部未開業便已有十多人報名,這讓郭焱十分欣慰,“看來大家對我還
是有一定認可度的。”
一個月後,俱樂部學員已有三十多人,其中多數為青少年。“我們最初是想做普及的
,分青少年和成人班,現在來看,來俱樂部還是要以提高為主。”
對於俱樂部的發展方向,郭焱有明確的定位,經營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專業隊培
訓、二是以升學為目標的提高班、三是海外市場培育。其中第三個方面,與國乒隊現行的
第三次創業異曲同工。“有很多人跟我聯繫,說一些外國人想來中國有更專業的訓練。”
郭焱稱這其實是每個乒乓人都應該去做的事情。
在郭焱的俱樂部中,有一位來自美國的大學生,“他今年大學二年級,在美國經常參
加乒乓球比賽,但成績一般,想過來系統訓練下。”為了滿足這些學員,郭焱在長辛店附
近的一家訓練中心籌備夏令營,“吃、住、訓練都在一個地方,這跟國乒隊封閉訓練是一
樣的。”
目標:探尋人才培養新模式
專業隊出身的郭焱並不想在俱樂部複製自己的成長道路,“我們在嘗試不同的培養模
式,看能不能突破現在的瓶頸。”郭焱稱運動員吃的是青春飯,要把眼光和思路放得更開
一些。
郭焱說自己辦俱樂部,有了完全的話語權,這會讓她的思想和價值得以體現,其中一
條就是培養模式上的多樣性。“其實不光是我們團隊,很多業界的人也都在看在培養模式
上能否有新的突破。”郭焱稱國乒隊成績依舊優秀,但乒乓球發展卻遇到了一些瓶頸,社
會關注度也有所下降。
這種情況下,如何吸引孩子們來學習、關注乒乓球便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運動員時代,郭焱的職業生涯並不完美,“我真的喜歡這個項目,但也真的有些遺憾
,因為沒能參加過奧運會,我會把這種遺憾當成現在做教練的一種動力吧。”郭焱稱希望
自己的俱樂部能培養出幾個為國家隊爭光的隊員,“這是我的夢想!”
蘇州世錦賽期間,郭焱努力讓自己以局外人的身份看乒乓球,視角果然大有不同。“
希望小孩子來我這兒能體會到更專業的訓練,能體驗到更貼心的服務,讓每個小朋友來,
既開心又能有好的成績。”
感悟:確實累但感覺累得值
“當時覺得開個俱樂部非常容易,現在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在昨天接受新京報記
者專訪時,郭焱稱一睜眼就有事,很多時候直到睡覺還沒做完。
組建俱樂部的過程中,北京隊給了郭焱很大支持,龍潭湖體育館也給出了最大優惠。
即便這樣,郭焱前期的投入仍達到了15萬,接下來還要進一步追加資金。
“前期的投入主要在場地租金,球臺和教練團隊的費用上。”郭焱稱初期投入並不算
多,但隨著學員增多,作為團隊主體的教練成本也會上去。同時,球臺數量勢必會增加,
場地費也會上去。
與資金相比,角色上的轉變對郭焱考驗更大。短短一年多,郭焱完成了從隊員到教練
,再到俱樂部創始人的轉變,“培訓上自然是沒問題,現在要說困難,就是在俱樂部的管
理規程上,自己還不是很熟。”
郭焱現在每天忙得團團轉。“做這個俱樂部,每天事情都很多很雜,每天一睜眼就有
事,到睡覺前事還沒做完。”之前,郭焱睡覺前就會關機,現在則要慢慢習慣24小時開機
的生活。
除了俱樂部,郭焱還要帶北京女乒征戰乒超聯賽,主客場來回奔波。“確實累,但累
得值,累得開心。”
轉型代表
李寧
體操運動員,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自由操、鞍馬和吊環三項冠軍,共拿到過106枚國
內外體操比賽金牌,被譽為“體操王子”。1988年退役後,李寧創辦“李寧”運動品牌,
開創了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的先河,現任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勞麗詩
跳水運動員,2004年雅典奧運會十米跳臺雙人冠軍。2010年退役後,勞麗詩任職共青
團廣東省委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任主任科員。 2014年,勞麗詩辭職做網店。同年9
月,勞麗詩以淘寶網上的“奧運冠軍”賣家身份成為當日阿裡巴巴登陸紐約交易所的8名
敲鐘人之一。
王濛
短道速滑運動員,2006年都靈、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冠軍。2014年6月,王濛宣
佈成立王濛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投資8000萬元,成為中國現役運動員從商第一人。
該公司經營項目以服裝生產、加工、銷售為主,二期以生產冰刀、冰鞋等體育器材為主。
專題采寫/新京報記者 孫海光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pingpang/2015-06-11/doc-ifvmvrch0670973.shtml
--
今年以來,創業熱潮席捲神州,“創客”橫空出世,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名詞。之于“吃青
春飯的”運動員,二次創業是必由之路。不管成功與否,“體壇創客”們都得前仆後繼,
滿懷著激情與夢想開啟自己人生的下半場。
一個月前,“炎上乒乓”俱樂部在龍潭湖體育館開業,它的創始人是退役不久的乒乓
球世界冠軍郭焱。郭焱說自己喜歡“創業”這個詞,“年輕人嘛,還是要去奮鬥、去拼搏
的。”職業生涯的不完美,讓郭焱一直在琢磨新的培養模式,她希望自己的俱樂部未來能
培養出像丁甯、馬龍這樣為國爭光的選手,“這是我的夢想!”
轉型:退役前就有創業念頭
去年退役後,32歲的郭焱開始規劃自己的下一段人生。6歲開始練習乒乓球,郭焱說
這輩子算是離不開這個項目了,她選擇留在北京女乒做教練。
另一方面,單做教練又是郭焱所不甘心的。“在成熟運動員面前,你無法把自己所有
的想法都灌輸給她們。”一番考慮後,郭焱決定創辦自己的俱樂部。
“其實我在退役前就考慮過這事,我可真不是腦子一熱,或者聽朋友一說就去做了的
。”去年退役後,郭焱開始籌備成立俱樂部,從場館選擇到辦理各種營業手續,一直忙活
了小半年。
“我比較喜歡‘創業’這個詞,年輕人嘛,我覺得還是要去奮鬥、去拼搏的。”自己
做創始人,郭焱稱可以完全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融入到教學中去,“成立這樣一個俱樂部,
也是自身價值的一個體現。”
退役前,郭焱曾是國乒女隊隊長,和隊友們關係不錯。組建創業團隊時,郭焱找到了
國家隊隊友周芳芳和王璿,“我們仨關係很好,她們也非常支援我創業。”目前,周芳芳
是俱樂部主教練,負責日常的訓練安排。
現在,郭焱每週都會去俱樂部兩到三天,主要負責青少年提高班。
開張: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
5月9日,龍潭湖體育館,炎上乒乓球俱樂部正式成立,郭焱帶著她的團隊一同亮相。
開業前最忙碌的時候,郭焱不在北京,她隨國乒隊出征蘇州世乒賽,除了擔任央視解
說,還要關照丁寧的訓練。“我們對俱樂部沒有大力宣傳,大部分學員都是慕名而來。”
5月初回京後,俱樂部未開業便已有十多人報名,這讓郭焱十分欣慰,“看來大家對我還
是有一定認可度的。”
一個月後,俱樂部學員已有三十多人,其中多數為青少年。“我們最初是想做普及的
,分青少年和成人班,現在來看,來俱樂部還是要以提高為主。”
對於俱樂部的發展方向,郭焱有明確的定位,經營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專業隊培
訓、二是以升學為目標的提高班、三是海外市場培育。其中第三個方面,與國乒隊現行的
第三次創業異曲同工。“有很多人跟我聯繫,說一些外國人想來中國有更專業的訓練。”
郭焱稱這其實是每個乒乓人都應該去做的事情。
在郭焱的俱樂部中,有一位來自美國的大學生,“他今年大學二年級,在美國經常參
加乒乓球比賽,但成績一般,想過來系統訓練下。”為了滿足這些學員,郭焱在長辛店附
近的一家訓練中心籌備夏令營,“吃、住、訓練都在一個地方,這跟國乒隊封閉訓練是一
樣的。”
目標:探尋人才培養新模式
專業隊出身的郭焱並不想在俱樂部複製自己的成長道路,“我們在嘗試不同的培養模
式,看能不能突破現在的瓶頸。”郭焱稱運動員吃的是青春飯,要把眼光和思路放得更開
一些。
郭焱說自己辦俱樂部,有了完全的話語權,這會讓她的思想和價值得以體現,其中一
條就是培養模式上的多樣性。“其實不光是我們團隊,很多業界的人也都在看在培養模式
上能否有新的突破。”郭焱稱國乒隊成績依舊優秀,但乒乓球發展卻遇到了一些瓶頸,社
會關注度也有所下降。
這種情況下,如何吸引孩子們來學習、關注乒乓球便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運動員時代,郭焱的職業生涯並不完美,“我真的喜歡這個項目,但也真的有些遺憾
,因為沒能參加過奧運會,我會把這種遺憾當成現在做教練的一種動力吧。”郭焱稱希望
自己的俱樂部能培養出幾個為國家隊爭光的隊員,“這是我的夢想!”
蘇州世錦賽期間,郭焱努力讓自己以局外人的身份看乒乓球,視角果然大有不同。“
希望小孩子來我這兒能體會到更專業的訓練,能體驗到更貼心的服務,讓每個小朋友來,
既開心又能有好的成績。”
感悟:確實累但感覺累得值
“當時覺得開個俱樂部非常容易,現在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在昨天接受新京報記
者專訪時,郭焱稱一睜眼就有事,很多時候直到睡覺還沒做完。
組建俱樂部的過程中,北京隊給了郭焱很大支持,龍潭湖體育館也給出了最大優惠。
即便這樣,郭焱前期的投入仍達到了15萬,接下來還要進一步追加資金。
“前期的投入主要在場地租金,球臺和教練團隊的費用上。”郭焱稱初期投入並不算
多,但隨著學員增多,作為團隊主體的教練成本也會上去。同時,球臺數量勢必會增加,
場地費也會上去。
與資金相比,角色上的轉變對郭焱考驗更大。短短一年多,郭焱完成了從隊員到教練
,再到俱樂部創始人的轉變,“培訓上自然是沒問題,現在要說困難,就是在俱樂部的管
理規程上,自己還不是很熟。”
郭焱現在每天忙得團團轉。“做這個俱樂部,每天事情都很多很雜,每天一睜眼就有
事,到睡覺前事還沒做完。”之前,郭焱睡覺前就會關機,現在則要慢慢習慣24小時開機
的生活。
除了俱樂部,郭焱還要帶北京女乒征戰乒超聯賽,主客場來回奔波。“確實累,但累
得值,累得開心。”
轉型代表
李寧
體操運動員,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自由操、鞍馬和吊環三項冠軍,共拿到過106枚國
內外體操比賽金牌,被譽為“體操王子”。1988年退役後,李寧創辦“李寧”運動品牌,
開創了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的先河,現任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勞麗詩
跳水運動員,2004年雅典奧運會十米跳臺雙人冠軍。2010年退役後,勞麗詩任職共青
團廣東省委青年志願者行動指導中心,任主任科員。 2014年,勞麗詩辭職做網店。同年9
月,勞麗詩以淘寶網上的“奧運冠軍”賣家身份成為當日阿裡巴巴登陸紐約交易所的8名
敲鐘人之一。
王濛
短道速滑運動員,2006年都靈、2010年溫哥華冬季奧運會冠軍。2014年6月,王濛宣
佈成立王濛體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投資8000萬元,成為中國現役運動員從商第一人。
該公司經營項目以服裝生產、加工、銷售為主,二期以生產冰刀、冰鞋等體育器材為主。
專題采寫/新京報記者 孫海光
http://sports.sina.com.cn/others/pingpang/2015-06-11/doc-ifvmvrch0670973.shtml
--
Tags:
桌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高雄/左營/play

By Ida
at 2015-06-11T21:15
at 2015-06-11T21:15
關於白膠

By Olivia
at 2015-06-11T20:56
at 2015-06-11T20:56
拿球拍給球星簽名?

By Robert
at 2015-06-11T16:15
at 2015-06-11T16:15
請問在桌球拍上畫定一個路線。

By John
at 2015-06-11T13:14
at 2015-06-11T13:14
新手用平面皮推薦

By Robert
at 2015-06-11T08:37
at 2015-06-11T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