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拳術/徒手技巧配套的武器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Olive
at 2015-03-13T20:22
at 2015-03-13T20:22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iamice (深邃中的搏殺...)》之銘言:
: : : 那這樣到底是徒手技巧還是手持武器用的...
: : : 任何一種拳術任何招式手上拿一把刀都非常具有殺傷力...
: : 可能有誤會認為我把徒手技巧跟兵器技巧混為一談
: : 但要有個認識
: : 古早時代的武術兵器技巧跟徒手技巧本來就是沒分家的
: : 一派武術可能教人用拳用棍用刀用槍 十八般武藝都要會一些
: : 一些技巧當然是有通用的
: : 再繼續講到徒手武術與兵器武術的關係
: : 很多徒手武術技術原始跟武器使用技術是沒分家的
: : 比如空手的原型沖繩/琉球古武術有很多武器
: : http://ppt.cc/0i4t
: : http://ppt.cc/wvyb
: : 南洋一帶武術的特色之一
: : 就是武器原本多為農具等日常生活用品 沖繩應該也有受此影響
: : 以前本版有篇考察中國武術文章
: : 也認為中國武術常見的肩靠衝撞攻擊 可能源自於戰場使用的盾牌衝撞動作
: : 又如拐棍這種武器本質上是一種簡易手臂護甲
: : 有增強使用手臂外側技巧的效果
: : 空手常用的手臂格檔 鐵鎚打等技巧
: : 都可以獲得增強
: : http://ppt.cc/tSDP
: 這兩位的對話正好提到拳術與兵器的關係,下面我略說一點補充。
: 以中國武術來說,徒手技巧的手搏其實在戰國時有發展成專項,一直到漢朝
: 都還有,漢朝之後亡佚,原因不明。至於角觝則是一直都有,後來發展成跤
: 術。
: 手搏的再起最早在宋朝,發展成熟是到明後期與清前期,這個時候的手搏
: 已經不是以往的手搏,而是包含了跤術與兵器技巧轉化過來的拳術(例如以
: 槍入拳的形意拳,原本是盾牌衝撞動作的靠法等等)
: 所以拳術基本上包含了三種內容:1.手搏、2.跤術、3.兵器技巧轉化
: 這三種內容的比例不同就會發展成不同拳術,1.為主:通臂、孫臏拳
: 2.3.為主:長拳、八卦掌,其餘類推。
: 有些兵器是為了強化拳術的攻擊效果而改造出來的,
: 像是拐棍、鴛鴦鉞、爪刀、拳劍...這種兵器,其技術大部份還是以拳術為主
: ,也就是說只要掌握該派拳術就能掌握這種兵器(國術,印度武術),或是練這
: 種兵器就能掌握該派拳術(東南亞武術)。
: 推 leesuewon : 推最後一段 請問有資料可以參考嗎 1.34.5.193 03/13 13:43
: → iamice : 上水管查影片看比較清楚 59.120.10.19 03/13 14:20
: 先說拐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V--2H9lj0
: 除了把棍尾甩出去甩回來以外,大部份都是拳術動作。
把前面的文章整理一下,另外開個主題。
說到這問題順道提一下很久以前有稍微提到過的冷門武器,泰國式的
泰拳拐棍「Mae Sun Sawk」。
http://i750.photobucket.com/albums/xx145/upload71864/MaiSunSawk01_500.jpg
http://i750.photobucket.com/albums/xx145/upload71864/MaiSunSawk02_500.jpg
http://i750.photobucket.com/albums/xx145/upload71864/MaiSunSawk03_500.jpg
這與其說是武器,跟一般的單把手拐棍相比,性質上完全就是簡易手臂護甲。
但構造上可以大幅度強化拳術中的格擋、拳擊、肘擊等技巧的威力,除有效距離短外
為缺點外,是種攻防一體的武器。而且製作非常容易,去五金行花個200元買材料DIY
一下就有一個了。
在西洋的刀劍中,將護手加上籠狀護手、護拳構造,用來保護持刀手,以及
兼具接近戰時可當手指虎打人的刀種也是有的。
例如這種Backsword。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cksword
還有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展出來的戰壕短刀(Trench knife)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ench_knife
(台灣法律禁止持有手指虎跟雙刃匕首,故這種刀應該算是管制品無法進口)
還有個說法,是空手道的中段突的架式跟動作,都源自於沖繩古武術中的
長棍術基本動作。
http://tinyurl.com/pgodnb6
因為這個中段持棍架式是各種長柄武器的基本架式之一,國軍刺槍術也不例外,兩邊
都有經驗的人可以比較看看。
國軍刺槍術利用槍托的上擊、橫擊的腳步跟手臂動作,也跟上勾拳、右勾拳的軌道
是很接近的。
--
: : : 那這樣到底是徒手技巧還是手持武器用的...
: : : 任何一種拳術任何招式手上拿一把刀都非常具有殺傷力...
: : 可能有誤會認為我把徒手技巧跟兵器技巧混為一談
: : 但要有個認識
: : 古早時代的武術兵器技巧跟徒手技巧本來就是沒分家的
: : 一派武術可能教人用拳用棍用刀用槍 十八般武藝都要會一些
: : 一些技巧當然是有通用的
: : 再繼續講到徒手武術與兵器武術的關係
: : 很多徒手武術技術原始跟武器使用技術是沒分家的
: : 比如空手的原型沖繩/琉球古武術有很多武器
: : http://ppt.cc/0i4t
: : http://ppt.cc/wvyb
: : 南洋一帶武術的特色之一
: : 就是武器原本多為農具等日常生活用品 沖繩應該也有受此影響
: : 以前本版有篇考察中國武術文章
: : 也認為中國武術常見的肩靠衝撞攻擊 可能源自於戰場使用的盾牌衝撞動作
: : 又如拐棍這種武器本質上是一種簡易手臂護甲
: : 有增強使用手臂外側技巧的效果
: : 空手常用的手臂格檔 鐵鎚打等技巧
: : 都可以獲得增強
: : http://ppt.cc/tSDP
: 這兩位的對話正好提到拳術與兵器的關係,下面我略說一點補充。
: 以中國武術來說,徒手技巧的手搏其實在戰國時有發展成專項,一直到漢朝
: 都還有,漢朝之後亡佚,原因不明。至於角觝則是一直都有,後來發展成跤
: 術。
: 手搏的再起最早在宋朝,發展成熟是到明後期與清前期,這個時候的手搏
: 已經不是以往的手搏,而是包含了跤術與兵器技巧轉化過來的拳術(例如以
: 槍入拳的形意拳,原本是盾牌衝撞動作的靠法等等)
: 所以拳術基本上包含了三種內容:1.手搏、2.跤術、3.兵器技巧轉化
: 這三種內容的比例不同就會發展成不同拳術,1.為主:通臂、孫臏拳
: 2.3.為主:長拳、八卦掌,其餘類推。
: 有些兵器是為了強化拳術的攻擊效果而改造出來的,
: 像是拐棍、鴛鴦鉞、爪刀、拳劍...這種兵器,其技術大部份還是以拳術為主
: ,也就是說只要掌握該派拳術就能掌握這種兵器(國術,印度武術),或是練這
: 種兵器就能掌握該派拳術(東南亞武術)。
: 推 leesuewon : 推最後一段 請問有資料可以參考嗎 1.34.5.193 03/13 13:43
: → iamice : 上水管查影片看比較清楚 59.120.10.19 03/13 14:20
: 先說拐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V--2H9lj0
把前面的文章整理一下,另外開個主題。
說到這問題順道提一下很久以前有稍微提到過的冷門武器,泰國式的
泰拳拐棍「Mae Sun Sawk」。
http://i750.photobucket.com/albums/xx145/upload71864/MaiSunSawk01_500.jpg



這與其說是武器,跟一般的單把手拐棍相比,性質上完全就是簡易手臂護甲。
但構造上可以大幅度強化拳術中的格擋、拳擊、肘擊等技巧的威力,除有效距離短外
為缺點外,是種攻防一體的武器。而且製作非常容易,去五金行花個200元買材料DIY
一下就有一個了。
在西洋的刀劍中,將護手加上籠狀護手、護拳構造,用來保護持刀手,以及
兼具接近戰時可當手指虎打人的刀種也是有的。
例如這種Backsword。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cksword
還有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展出來的戰壕短刀(Trench knife)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ench_knife
(台灣法律禁止持有手指虎跟雙刃匕首,故這種刀應該算是管制品無法進口)
還有個說法,是空手道的中段突的架式跟動作,都源自於沖繩古武術中的
長棍術基本動作。
http://tinyurl.com/pgodnb6
因為這個中段持棍架式是各種長柄武器的基本架式之一,國軍刺槍術也不例外,兩邊
都有經驗的人可以比較看看。
國軍刺槍術利用槍托的上擊、橫擊的腳步跟手臂動作,也跟上勾拳、右勾拳的軌道
是很接近的。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Hamiltion
at 2015-03-15T03:32
at 2015-03-15T03:32

By Rosalind
at 2015-03-16T14:30
at 2015-03-16T14:30

By Poppy
at 2015-03-19T09:22
at 2015-03-19T09:22

By Eartha
at 2015-03-23T12:38
at 2015-03-23T12:38

By Liam
at 2015-03-25T14:16
at 2015-03-25T14:16

By Frederica
at 2015-03-27T10:18
at 2015-03-27T10:18

By Charlie
at 2015-03-30T17:57
at 2015-03-30T17:57

By Isla
at 2015-04-03T12:06
at 2015-04-03T12:06

By Hardy
at 2015-04-05T01:25
at 2015-04-05T01:25

By Ivy
at 2015-04-09T01:41
at 2015-04-09T01:41

By Edwina
at 2015-04-10T06:07
at 2015-04-10T06:07

By Mia
at 2015-04-10T09:58
at 2015-04-10T09:58

By Thomas
at 2015-04-12T05:56
at 2015-04-12T05:56

By Puput
at 2015-04-13T11:31
at 2015-04-13T11:31

By Dora
at 2015-04-16T00:15
at 2015-04-16T00:15
Related Posts
擂台外take down仍是有風險

By Caitlin
at 2015-03-13T11:32
at 2015-03-13T11:32
擂台外take down仍是有風險

By Hazel
at 2015-03-12T13:11
at 2015-03-12T13:11
擂台外take down仍是有風險

By William
at 2015-03-11T23:19
at 2015-03-11T23:19
擂台外take down仍是有風險

By Hazel
at 2015-03-11T21:51
at 2015-03-11T21:51
擂台外take down仍是有風險

By Susan
at 2015-03-11T12:38
at 2015-03-11T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