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心法概要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Odelette
at 2011-02-03T00:41
at 2011-02-03T00:41
Table of Contents
圖文整合版請至『窮變之機』觀看。http://0rz.tw/ZiEjf
『牽引不靠強求,順勢乃成;用勁不在大小,穿透為真。此二者,陰陽相輔、交錯而行,
如山嶽雷動,所至處無不披靡。』
由於工作繁忙,我已好久沒有寫些拳理心得來分享了,而前些日子在調校學生動作時,順
手寫出的這兩句話,我覺得有必要為學生做更詳盡的說明,也讓有需要的武友們做個參考
。
一般而言,練習詠春的過程中,學習者容易沈溺、滿足於快速上手的招式,一味飆速、換
招,很快的,便會覺得碰上瓶頸、再難突破。許多人在這一關便放棄,同時認為詠春不過
只是些手法變化的技術。
相較之下,我的學生很早便會經由我的口中不斷聽到所謂的『控制』、『牽引』,而將黐
手的重點放在這些細膩體感的掌握上。由於我的要求是穩定、均速與分明,學生往往能練
出不錯的穩定性,但這種門內練習的潛規則,在與外人交流切磋的場合時,常會出現應變
不及的窘境。有鑑於此,我決定把整個練習中應有的概觀與進程再說明一次。也讓學生能
了解整體練習進程與自身目前所處階段。
動作標準性.沾粘穩定性.放勁穿透性
詠春技術,包含結構角度的維持、招式變換的規律、沾粘引動的控制及放勁穿透的執行。
這些條件剛柔陰陽、交錯運行,是構成技術應用不可或缺的部份,以下針對各點分別說明
之。
【動作標準性】
在『動作標準性』階段,學習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個動作的要求規範。其中包含了
位置、角度等結構原理;招式變化、生剋等邏輯關係。在這個階段切忌不服輸,不要為了
閃躲攻擊而過度反應,也不該為了摸到對方而比拼手快,這很容易導致爭勝心與動作變形
。學習者要習慣在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下操作動作,維持穩定的節奏速率,猶如雙腳踩動
腳踏車的循環,又猶如咬合而運轉中的齒輪,不管對方攻勢是否有效擊中,只要進入了我
方動作的循環,就會被捲入而受到牽制。
學習者練習時,應將重點放在動作純度的磨練,一招就是一招、一動就是一動。若被對方
擊中,不要因為想爭回點數而亂掉原本節奏,此時應保持心情平靜,觀察自己該動為何出
現破綻,並繼續以穩定節奏執行後續動作。由於動作組的循環仍在,只要不自亂陣腳,對
方至多為單點突破,想要形成大局仍有其難度。
如遇動作做出未能收效,不要迷信於更多複雜的招式,應該回頭來好好磨練單一動作的深
度與強度,天下沒有所謂的無敵絕招,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其適用性與侷限性。所謂的強度
,在於千鎚百練後的精簡與純粹;所謂的深度,在於看似單一卻隱含無窮後著的延伸性。
唯有往這個方向練去,才能擺脫招式、手法的死胡同,而往功夫的本質邁進。
【沾粘穩定性】
如果說『動作標準性』要求的是練出自轉型的穩定循環,那麼『沾粘穩定性』就著重在更
精準的動作發動時機。如果說『動作標準性』要求像個不斷運轉的齒輪,那麼『沾粘穩定
性』就像是看準時機射出的那一箭。齒輪不斷運轉,雖然能讓物被捲入,但釋放的質量相
對較小,同時較為耗能。拉滿弓而射出的一箭,釋放質量更大且更為節能,整體效益比更
佳。唯放箭需要足夠的拉弓時間,所以選擇正確的時機放箭就愈加重要。
在『沾粘穩定性』階段,學習者需了解爭力、合力、換力等原理,並要能判斷兩力相爭後
正確換力的時機點,這個換力點,我常以『臨界壓力』稱之。這種壓力的控制,其實原理
很簡單,就像兩根折彎但未斷的竹子,竹子本身因物理慣性會有回彈壓力,只要脫離交錯
點,便會往前彈射而出。在武術中,這個彈出的慣性需由用者主動施做,而詠春因為力由
肘部透出,故也稱之為『肘底力』。利用主動爭力而形成合力的概念,在中國武術中被普
遍運用,其差別處通常在於量值的要求不同。
有了爭力、合力,要牽動人的關鍵就在換力,但是大多數習者的障礙也在換力點掌握不夠
精準。造成這個障礙難以突破的原因,在於學習者沒有從本質上了解牽引控制的原理。多
數人以為牽引的動作(如拉手、帶手)是『換個招式或動作』,但事實上,以換動作的思
維來做牽引,牽引本身容易出現力量的輕重、斷續等徵兆,這個徵兆一旦過大,就容易讓
觸感敏銳的對手察覺,進而解脫變化。正確的思維,應該是由『原動作』於『原位置』上
的壓力變化開始,如同中藥需服藥引,引動也需咬合力頭,一旦對方因壓力變化應變不及
而產生失衡時,後續的招式動作才有延展的意義。另外一個重點,在於合力後的換力,須
在『原壓力』下完成。在過程中,需維持著原先壓迫、牽制對方重心的條件。而隨著身形
結構的調整,這個穿往對方的壓力也有可能由『直推』變成『橫展』又或『斜壓』,但無
論身形如何變動,壓力總要穿過對方中線而透出。如果少了這個機制,在動作時,就很容
易變成一廂情願的比劃,而讓對方因壓力消失而脫出。
這個引動的過程我也喜歡以水流引喻,對方的壓力如水來,我方的合力如閘門,水壓不足
、閘門過早開放,則引不出大水;水壓足了,硬要用小瓢去舀,則緩不濟急,只會被大水
沖垮。正確的作法,在於適時開渠引流。大水是舀不完的,唯有先掘渠道,讓水因勢順流
而出,才能減少正面衝突的不確定性。我們把這概念套用到沾粘和引動,在接手同時加壓
,使雙方形成合力,臨界壓力蓄滿後,酌量減壓,對方會因對抗慣性而收勢不及,此時我
僅需輕沾其勢(切忌於此拍做控制動作!)、順其流而動,待其勢出難回之際,再發動動
作使其落空。
沾粘牽引的練習,著重在穩定心性之養成、動態結構之掌握、牽引時機之發動,先由被動
順勢開始,再到主動造勢、用勢,詠春的『來留去送』、太極的『引進落空』都能在此體
現,學習者也可以用身體感受練拳除了技擊之外的哲學價值。
【放勁穿透性】
沾粘技術練久了,常會出現被對練模式制約的盲點,這情況在有搭手對練系統的武術中尤
其明顯。其主要原因來自於沾粘練習需要先透過雙方有意識且穩定的配合,在特定的模擬
情境中演練,長久下來,往往造成練習者在與同門的對練中用得出技術,但在與同門以外
的對象交流時,卻出現應變不及、動作不合用的窘境。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習者必須清楚
了解任何一種訓練模式,都有其適用的範圍與限制,沾粘的對練僅是假設雙方已進入沾粘
狀態,但要有效進入沾粘狀態,就必須溯本追源了解其形成的機制才行。
形成有效沾粘的根本條件,在於要了解沾粘其實須由揮擊產生,而非由抓補產生。在雙方
不確定性的接觸下,若想以捕手接球的方式去撈捕對方的攻勢,必定會碰上追著對方節奏
跑的問題。正確的觀念,應是在對方攻來時,我方也直接以攻擊攻回,若攻入的線位對對
方具威脅,對方就必須分心處理;若對方攻擊也在我方攻入路線上,則雙方勢必交集,一
旦有交集,沾粘就有了發揮的條件。由此可知,如何有效率、精準的放出勁力,就成了操
作沾粘必要的能力。
在『放勁穿透性』階段,學習者要懂得如何在有效時間內放出具穿透能力的攻擊,實際應
用中,這些攻擊扮演著殺傷、牽制、削弱對方意志的作用。當然,動作要放得出勁,就必
須對勁、力的分別與組成原理有清楚的認識,不過本篇文章並不準備深論力勁之別,相關
知識在網路上已有很多文章可參考。這裡僅簡單的說,勁是有效整合的力量,它跟力最大
的差別,在於作用時間更短、穿透質量更深,以下我針對學習者容易犯的錯誤提出說明與
建議。
一般而言,常見的問題在於關節容易出力繃緊。有些人認為打人要大力,當然是出越多力
越好,但若對於出力的定義停留在收縮肌肉,便會在做出動作時,如比腕力般的繃緊肌肉
。也有些人在動作時,會想做出跟師父示範或電影情節一樣的動作,於是不管狀況是否適
當,就努著勁硬是把動作強壓出去。
用力繃緊,會讓由腳底傳上來的能量,中斷在繃緊處。事實上,動作時越覺得有力處,越
是能量無法順利傳導而中斷處。好的傳導狀態,操作者在動作擊中目標前,自身應該並無
任何肌肉繃緊的感覺才對。而勉強完成動作外型,則會讓多餘的能量消耗在接觸點,甚至
反彈在自己身上,造成重心失衡、節奏斷續。
速度決定質量,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定理,但其實影響人們發不出有效勁道的原因,在
於沒有透徹的理解加速度與穿透量之間的關係。一個好的用勁狀態,並不在動作發動時的
力量大小,而在於接觸目標物時,瞬間的加速度。這個加速度決定了穿透量的大小,而只
有接觸瞬間穿透的質量,才能造成有效、實質的影響。
舉個很簡單的用勁的例子,我們都看過電視、電影中女主角甩人巴掌的橋段,你看那個巴
掌多麼清脆響亮,下次你試試看用比腕力的方式糾結著肌肉去甩人巴掌,看看能不能打出
一樣效果的巴掌。女主角在甩巴掌時,憑著心中的一股怒氣,掄起掌來就甩,想的只是啪
的那下,哪管什麼運不運勁、放不放鬆的。但正是這樣不刻意運作的方式,使得揮動自然
、質量穿透夠深,打得男主角不敢再造次。
一個有效率的用勁方式正該如此,發動起始與過程只須自然,不用刻意出力,在過程中順
勢加速,同時將注意力集中於擊中物體後的穿透幅度。整個過程,揮出之手如同沾濕的軟
質毛巾,在擊中物體後順著動能自然而然的沾敷住物體,而施者亦是至此才須決定是以沾
粘繼續控制或藉勢回抽進行下一擊。
【交錯運行、機勢莫測】
沾粘與放勁,在速度、節奏、力量上洽為陰陽、柔剛互補關係,要能無縫流暢操作的關鍵
,需要有一個統整的力量的發動機制。在詠春中,這個發動機制正是肘底力與甩手衝拳。
用時若能做到在『瞬間放勁』與『均速沾粘』間隨意切換,則受者時如受雷電瞬擊般之震
撼,又時如受土石壓頂般窒礙,很難找到一個適切的對應原則處理,最終因而方寸大亂、
勢傾難復。
以上所列,為詠春從招式技法層次邁向以簡馭繁、通徹境界之必要條件,這些經歷雖源於
詠春,但放諸其他武術,皆有同質而交疊處。有興趣者可參酌而旁徵而觸發新解,只要對
大家有些幫助,都是好事一樁。
共勉~
王兆羽
本文歡迎轉載,惟請註明出處。
--
『牽引不靠強求,順勢乃成;用勁不在大小,穿透為真。此二者,陰陽相輔、交錯而行,
如山嶽雷動,所至處無不披靡。』
由於工作繁忙,我已好久沒有寫些拳理心得來分享了,而前些日子在調校學生動作時,順
手寫出的這兩句話,我覺得有必要為學生做更詳盡的說明,也讓有需要的武友們做個參考
。
一般而言,練習詠春的過程中,學習者容易沈溺、滿足於快速上手的招式,一味飆速、換
招,很快的,便會覺得碰上瓶頸、再難突破。許多人在這一關便放棄,同時認為詠春不過
只是些手法變化的技術。
相較之下,我的學生很早便會經由我的口中不斷聽到所謂的『控制』、『牽引』,而將黐
手的重點放在這些細膩體感的掌握上。由於我的要求是穩定、均速與分明,學生往往能練
出不錯的穩定性,但這種門內練習的潛規則,在與外人交流切磋的場合時,常會出現應變
不及的窘境。有鑑於此,我決定把整個練習中應有的概觀與進程再說明一次。也讓學生能
了解整體練習進程與自身目前所處階段。
動作標準性.沾粘穩定性.放勁穿透性
詠春技術,包含結構角度的維持、招式變換的規律、沾粘引動的控制及放勁穿透的執行。
這些條件剛柔陰陽、交錯運行,是構成技術應用不可或缺的部份,以下針對各點分別說明
之。
【動作標準性】
在『動作標準性』階段,學習者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個動作的要求規範。其中包含了
位置、角度等結構原理;招式變化、生剋等邏輯關係。在這個階段切忌不服輸,不要為了
閃躲攻擊而過度反應,也不該為了摸到對方而比拼手快,這很容易導致爭勝心與動作變形
。學習者要習慣在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下操作動作,維持穩定的節奏速率,猶如雙腳踩動
腳踏車的循環,又猶如咬合而運轉中的齒輪,不管對方攻勢是否有效擊中,只要進入了我
方動作的循環,就會被捲入而受到牽制。
學習者練習時,應將重點放在動作純度的磨練,一招就是一招、一動就是一動。若被對方
擊中,不要因為想爭回點數而亂掉原本節奏,此時應保持心情平靜,觀察自己該動為何出
現破綻,並繼續以穩定節奏執行後續動作。由於動作組的循環仍在,只要不自亂陣腳,對
方至多為單點突破,想要形成大局仍有其難度。
如遇動作做出未能收效,不要迷信於更多複雜的招式,應該回頭來好好磨練單一動作的深
度與強度,天下沒有所謂的無敵絕招,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其適用性與侷限性。所謂的強度
,在於千鎚百練後的精簡與純粹;所謂的深度,在於看似單一卻隱含無窮後著的延伸性。
唯有往這個方向練去,才能擺脫招式、手法的死胡同,而往功夫的本質邁進。
【沾粘穩定性】
如果說『動作標準性』要求的是練出自轉型的穩定循環,那麼『沾粘穩定性』就著重在更
精準的動作發動時機。如果說『動作標準性』要求像個不斷運轉的齒輪,那麼『沾粘穩定
性』就像是看準時機射出的那一箭。齒輪不斷運轉,雖然能讓物被捲入,但釋放的質量相
對較小,同時較為耗能。拉滿弓而射出的一箭,釋放質量更大且更為節能,整體效益比更
佳。唯放箭需要足夠的拉弓時間,所以選擇正確的時機放箭就愈加重要。
在『沾粘穩定性』階段,學習者需了解爭力、合力、換力等原理,並要能判斷兩力相爭後
正確換力的時機點,這個換力點,我常以『臨界壓力』稱之。這種壓力的控制,其實原理
很簡單,就像兩根折彎但未斷的竹子,竹子本身因物理慣性會有回彈壓力,只要脫離交錯
點,便會往前彈射而出。在武術中,這個彈出的慣性需由用者主動施做,而詠春因為力由
肘部透出,故也稱之為『肘底力』。利用主動爭力而形成合力的概念,在中國武術中被普
遍運用,其差別處通常在於量值的要求不同。
有了爭力、合力,要牽動人的關鍵就在換力,但是大多數習者的障礙也在換力點掌握不夠
精準。造成這個障礙難以突破的原因,在於學習者沒有從本質上了解牽引控制的原理。多
數人以為牽引的動作(如拉手、帶手)是『換個招式或動作』,但事實上,以換動作的思
維來做牽引,牽引本身容易出現力量的輕重、斷續等徵兆,這個徵兆一旦過大,就容易讓
觸感敏銳的對手察覺,進而解脫變化。正確的思維,應該是由『原動作』於『原位置』上
的壓力變化開始,如同中藥需服藥引,引動也需咬合力頭,一旦對方因壓力變化應變不及
而產生失衡時,後續的招式動作才有延展的意義。另外一個重點,在於合力後的換力,須
在『原壓力』下完成。在過程中,需維持著原先壓迫、牽制對方重心的條件。而隨著身形
結構的調整,這個穿往對方的壓力也有可能由『直推』變成『橫展』又或『斜壓』,但無
論身形如何變動,壓力總要穿過對方中線而透出。如果少了這個機制,在動作時,就很容
易變成一廂情願的比劃,而讓對方因壓力消失而脫出。
這個引動的過程我也喜歡以水流引喻,對方的壓力如水來,我方的合力如閘門,水壓不足
、閘門過早開放,則引不出大水;水壓足了,硬要用小瓢去舀,則緩不濟急,只會被大水
沖垮。正確的作法,在於適時開渠引流。大水是舀不完的,唯有先掘渠道,讓水因勢順流
而出,才能減少正面衝突的不確定性。我們把這概念套用到沾粘和引動,在接手同時加壓
,使雙方形成合力,臨界壓力蓄滿後,酌量減壓,對方會因對抗慣性而收勢不及,此時我
僅需輕沾其勢(切忌於此拍做控制動作!)、順其流而動,待其勢出難回之際,再發動動
作使其落空。
沾粘牽引的練習,著重在穩定心性之養成、動態結構之掌握、牽引時機之發動,先由被動
順勢開始,再到主動造勢、用勢,詠春的『來留去送』、太極的『引進落空』都能在此體
現,學習者也可以用身體感受練拳除了技擊之外的哲學價值。
【放勁穿透性】
沾粘技術練久了,常會出現被對練模式制約的盲點,這情況在有搭手對練系統的武術中尤
其明顯。其主要原因來自於沾粘練習需要先透過雙方有意識且穩定的配合,在特定的模擬
情境中演練,長久下來,往往造成練習者在與同門的對練中用得出技術,但在與同門以外
的對象交流時,卻出現應變不及、動作不合用的窘境。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習者必須清楚
了解任何一種訓練模式,都有其適用的範圍與限制,沾粘的對練僅是假設雙方已進入沾粘
狀態,但要有效進入沾粘狀態,就必須溯本追源了解其形成的機制才行。
形成有效沾粘的根本條件,在於要了解沾粘其實須由揮擊產生,而非由抓補產生。在雙方
不確定性的接觸下,若想以捕手接球的方式去撈捕對方的攻勢,必定會碰上追著對方節奏
跑的問題。正確的觀念,應是在對方攻來時,我方也直接以攻擊攻回,若攻入的線位對對
方具威脅,對方就必須分心處理;若對方攻擊也在我方攻入路線上,則雙方勢必交集,一
旦有交集,沾粘就有了發揮的條件。由此可知,如何有效率、精準的放出勁力,就成了操
作沾粘必要的能力。
在『放勁穿透性』階段,學習者要懂得如何在有效時間內放出具穿透能力的攻擊,實際應
用中,這些攻擊扮演著殺傷、牽制、削弱對方意志的作用。當然,動作要放得出勁,就必
須對勁、力的分別與組成原理有清楚的認識,不過本篇文章並不準備深論力勁之別,相關
知識在網路上已有很多文章可參考。這裡僅簡單的說,勁是有效整合的力量,它跟力最大
的差別,在於作用時間更短、穿透質量更深,以下我針對學習者容易犯的錯誤提出說明與
建議。
一般而言,常見的問題在於關節容易出力繃緊。有些人認為打人要大力,當然是出越多力
越好,但若對於出力的定義停留在收縮肌肉,便會在做出動作時,如比腕力般的繃緊肌肉
。也有些人在動作時,會想做出跟師父示範或電影情節一樣的動作,於是不管狀況是否適
當,就努著勁硬是把動作強壓出去。
用力繃緊,會讓由腳底傳上來的能量,中斷在繃緊處。事實上,動作時越覺得有力處,越
是能量無法順利傳導而中斷處。好的傳導狀態,操作者在動作擊中目標前,自身應該並無
任何肌肉繃緊的感覺才對。而勉強完成動作外型,則會讓多餘的能量消耗在接觸點,甚至
反彈在自己身上,造成重心失衡、節奏斷續。
速度決定質量,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定理,但其實影響人們發不出有效勁道的原因,在
於沒有透徹的理解加速度與穿透量之間的關係。一個好的用勁狀態,並不在動作發動時的
力量大小,而在於接觸目標物時,瞬間的加速度。這個加速度決定了穿透量的大小,而只
有接觸瞬間穿透的質量,才能造成有效、實質的影響。
舉個很簡單的用勁的例子,我們都看過電視、電影中女主角甩人巴掌的橋段,你看那個巴
掌多麼清脆響亮,下次你試試看用比腕力的方式糾結著肌肉去甩人巴掌,看看能不能打出
一樣效果的巴掌。女主角在甩巴掌時,憑著心中的一股怒氣,掄起掌來就甩,想的只是啪
的那下,哪管什麼運不運勁、放不放鬆的。但正是這樣不刻意運作的方式,使得揮動自然
、質量穿透夠深,打得男主角不敢再造次。
一個有效率的用勁方式正該如此,發動起始與過程只須自然,不用刻意出力,在過程中順
勢加速,同時將注意力集中於擊中物體後的穿透幅度。整個過程,揮出之手如同沾濕的軟
質毛巾,在擊中物體後順著動能自然而然的沾敷住物體,而施者亦是至此才須決定是以沾
粘繼續控制或藉勢回抽進行下一擊。
【交錯運行、機勢莫測】
沾粘與放勁,在速度、節奏、力量上洽為陰陽、柔剛互補關係,要能無縫流暢操作的關鍵
,需要有一個統整的力量的發動機制。在詠春中,這個發動機制正是肘底力與甩手衝拳。
用時若能做到在『瞬間放勁』與『均速沾粘』間隨意切換,則受者時如受雷電瞬擊般之震
撼,又時如受土石壓頂般窒礙,很難找到一個適切的對應原則處理,最終因而方寸大亂、
勢傾難復。
以上所列,為詠春從招式技法層次邁向以簡馭繁、通徹境界之必要條件,這些經歷雖源於
詠春,但放諸其他武術,皆有同質而交疊處。有興趣者可參酌而旁徵而觸發新解,只要對
大家有些幫助,都是好事一樁。
共勉~
王兆羽
本文歡迎轉載,惟請註明出處。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Liam
at 2011-02-05T00:56
at 2011-02-05T00:56

By Gilbert
at 2011-02-09T08:14
at 2011-02-09T08:14

By Vanessa
at 2011-02-11T23:29
at 2011-02-11T23:29

By Valerie
at 2011-02-14T16:50
at 2011-02-14T16:50

By Tracy
at 2011-02-17T23:11
at 2011-02-17T23:11

By Yuri
at 2011-02-22T12:09
at 2011-02-22T12:09

By Gary
at 2011-02-24T13:08
at 2011-02-24T13:08

By Robert
at 2011-02-24T15:56
at 2011-02-24T15:56
Related Posts
[新聞] 日本女性調查 希望男友會的九種能力

By Todd Johnson
at 2011-01-31T23:36
at 2011-01-31T23:36
一秒8拳!!!

By Irma
at 2011-01-31T22:35
at 2011-01-31T22:35
大拇指?

By Daph Bay
at 2011-01-31T22:28
at 2011-01-31T22:28
[新聞] 尼泊爾士兵單人勇救險遭40名火車強盜輪 …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1-01-31T19:06
at 2011-01-31T19:06
一秒8拳!!!

By Joe
at 2011-01-31T17:11
at 2011-01-31T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