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足球史話:日治時代的足球 - 足球
By Caitlin
at 2017-09-10T20:05
at 2017-09-10T20:05
Table of Contents
由於私事繁忙,有一段時間沒有敲鍵盤,
加上前陣子亞洲盃資格賽人潮眾多,
早期臺灣體育活動往往又牽涉到政治問題,
為了避免跟政治魔人打口水仗,
所以拖到今天才把文章整理出來。
先講結論:
日治時代臺灣的社會足球在歷經二戰與政權更迭後,
基本上已經消失無蹤,而今天的社會足球及球隊大約是在1960-1970年間才慢慢形成
也就是說除了國家隊,社會足球的推動至少有10數年被冷落(這點同樣見於棒球,但棒球
已有一定的人數基礎,民間有足夠的力量支撐)。
------------------------正文分隔線--------------------------------
一、臺灣近代體育觀念的形成與推廣
臺灣人近現代的「西式」體育觀念與活動主要是在日本統治時期被引入,
與日本本土接觸西式運動的時間相差無幾,可以說日本人在推展運動的過程中,
自身也仍然在摸索體育觀念,並逐漸發展出一套日本的體育哲學。
日式的運動文化有別於歐美國家以強身健體為目標的鍛鍊方式,
日本將西方運動與本土的弓道、劍道等傳統運動融合,演繹出一套特殊的運動哲學,
亦即強調「心、技、體」合一。換言之,對日式體育而言,將球打好或將運動技術磨練好
不僅僅是外在的訓練,更是對心靈的鍛鍊。電影《KANO》中近藤教練說的:「球者魂也,
球不正,魂不正!球正,魂亦正!」正是日式體育精神的縮影。
在日本陸陸續續在臺灣開始推廣教育的時候,臺灣人也開始慢慢接觸到體育活動,
對當時的臺灣家長而言,他們深深的擔心在學校上的體育課是日本為了將臺灣人抓上
戰場所進行的前置訓練,是以對此相當排斥,但無論如何臺灣人透過學校教育,
開始慢慢地學會觀賞以及參與體育活動。而當時臺灣人最流行的體育活動與日本本土
相仿:即野球和庭球(網球)。
1920年總督府總務長官下村宏召集運動競技社團會商,以北部野球協會、北部庭球協會、
二葉會為基礎整合成立「台灣體育協會」。當中下設八個部門,除了野球與庭球單獨成立
部門,其他球類運動均屬球技部,並在大正年間逐漸興盛。1921年在日本的臺灣留學生
便首度參與了關東蹴鞠大會。
二、足球運動的開展
日本時期剛傳入的足球有許多不一樣的名字,如サッカー、フットボール、蹴球等等,
而フットボール與英式橄欖球(ラグビー フットボール)又常常被混用,因此不容易辨
認。
在1933年出版的《臺灣體育史》記載中,足球項目在台灣43所中等以上學校的社團活動
仍然劃歸於球技部,並大致分布於台北,高等學校及大學亦只有11所在球技部下設有
足球社。而1932年成立的台北足球聯盟,成員人數僅只4隊70人,
1933年台灣體協高雄支部旗山分會球技部(以足球為主)的成員有145人,
相較於蓬勃發展的棒球、網球,足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尚不普遍,
而足球的發展趨勢與其他運動相仿,
以日本人居多的台北、台南兩地逐漸擴散到其他地區,
參與的人口以日本人為主,臺灣人則零散分布其間。
台南長榮中學(當年名為長老中學)卻是其中的特例,該校為英國基督教長老教會所創,
採用西式教育,由於第二任校長萬榮華在劍橋大學時曾擔任劍橋大學足球隊隊長,
對體育具有相當大的熱誠,故在長榮中學積極推廣體育活動,
自1915年長榮中學校內便興起一股足球熱潮, 1921年開始長中校友更組織OB隊與
在校生年年在台南公園廣場踢球,逐漸引起市民興趣,
隨後更擴及高雄、屏東、旗山等地,成員也不再侷限於長榮校友,
並於1929年11月成立「台灣南部蹴球聯盟」, 隨著1930年代足球運動逐漸發展成熟,
長榮中學也成為早期台灣人從事足球運動的重要搖籃。
在比賽方面,1920年代臺灣即有零星的足球賽事,1929年,「台灣南部蹴球聯盟」首次舉
辦巴克禮盃,1930年上半年在台北高校與新公園(今天的台師大和二二八紀念公園)舉行
第一屆「全島蹴球大會」, 10月台南文化三百年足球會也舉辦「全島蹴球大會」,由長老
中學拿下冠軍。從鐵道部的期刊《台灣鐵道》的紀載可知往後逐年均有定期比賽,而全島
最大型的「建功神社奉納運動會」亦至少在1933年便開始舉辦蹴球賽, 並一路延續至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中等學校方面,至1933年開始舉辦「全島中等學校蹴球大會」,
到1940年長榮中學更代表台灣地區出戰「明治神宮大會」,並多次出戰甲子園足球大會。
四、1940年代及結論
由於足球比賽地點多在北部,且足球人口仍以日本人為主,在戰後早期除了長榮中學OB以
外,社會組已鮮有其他球隊,加上戰後缺乏正式比賽,許多球隊也陸陸續續解散,可見
1930年代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主要仍建立在日本人的運動風氣之上,而《台灣人士鑑》
中以足球為興趣者僅只有寥寥數名,且多以台南人為主,可從旁佐證台灣人之間足球風氣
仍未普及。 而戰後台灣歷經轟炸、日人離台,在師資缺乏的情況僅能透過中國教師填補,
更進一步使國民學校的體育教育出現斷層,場地及體育器材的匱乏更加劇此一情況的惡
化,但從長榮中學舉辦的長榮盃中圍觀人數達到數千的盛況,還是可以了解民眾對看足球
及體育賽事仍保有一定興趣。
(註:雖然中華民國軍方擁有多支球隊,但除了省運外並沒有正式比賽可以互相切磋,
大多數時候往往只能就近與當地球隊舉行友誼賽或內部交流。)
五、參考資料:
1.《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臺灣鐵道》、《麗正》
2.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歷
史所博士論文,2008。
3. 竹內豐俊,《台灣體育史》,台北:台灣體育協會,1933。
4. 張厚基編,《長榮中學百年史》,台南:長榮中學,1991。
--
加上前陣子亞洲盃資格賽人潮眾多,
早期臺灣體育活動往往又牽涉到政治問題,
為了避免跟政治魔人打口水仗,
所以拖到今天才把文章整理出來。
先講結論:
日治時代臺灣的社會足球在歷經二戰與政權更迭後,
基本上已經消失無蹤,而今天的社會足球及球隊大約是在1960-1970年間才慢慢形成
也就是說除了國家隊,社會足球的推動至少有10數年被冷落(這點同樣見於棒球,但棒球
已有一定的人數基礎,民間有足夠的力量支撐)。
------------------------正文分隔線--------------------------------
一、臺灣近代體育觀念的形成與推廣
臺灣人近現代的「西式」體育觀念與活動主要是在日本統治時期被引入,
與日本本土接觸西式運動的時間相差無幾,可以說日本人在推展運動的過程中,
自身也仍然在摸索體育觀念,並逐漸發展出一套日本的體育哲學。
日式的運動文化有別於歐美國家以強身健體為目標的鍛鍊方式,
日本將西方運動與本土的弓道、劍道等傳統運動融合,演繹出一套特殊的運動哲學,
亦即強調「心、技、體」合一。換言之,對日式體育而言,將球打好或將運動技術磨練好
不僅僅是外在的訓練,更是對心靈的鍛鍊。電影《KANO》中近藤教練說的:「球者魂也,
球不正,魂不正!球正,魂亦正!」正是日式體育精神的縮影。
在日本陸陸續續在臺灣開始推廣教育的時候,臺灣人也開始慢慢接觸到體育活動,
對當時的臺灣家長而言,他們深深的擔心在學校上的體育課是日本為了將臺灣人抓上
戰場所進行的前置訓練,是以對此相當排斥,但無論如何臺灣人透過學校教育,
開始慢慢地學會觀賞以及參與體育活動。而當時臺灣人最流行的體育活動與日本本土
相仿:即野球和庭球(網球)。
1920年總督府總務長官下村宏召集運動競技社團會商,以北部野球協會、北部庭球協會、
二葉會為基礎整合成立「台灣體育協會」。當中下設八個部門,除了野球與庭球單獨成立
部門,其他球類運動均屬球技部,並在大正年間逐漸興盛。1921年在日本的臺灣留學生
便首度參與了關東蹴鞠大會。
二、足球運動的開展
日本時期剛傳入的足球有許多不一樣的名字,如サッカー、フットボール、蹴球等等,
而フットボール與英式橄欖球(ラグビー フットボール)又常常被混用,因此不容易辨
認。
在1933年出版的《臺灣體育史》記載中,足球項目在台灣43所中等以上學校的社團活動
仍然劃歸於球技部,並大致分布於台北,高等學校及大學亦只有11所在球技部下設有
足球社。而1932年成立的台北足球聯盟,成員人數僅只4隊70人,
1933年台灣體協高雄支部旗山分會球技部(以足球為主)的成員有145人,
相較於蓬勃發展的棒球、網球,足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尚不普遍,
而足球的發展趨勢與其他運動相仿,
以日本人居多的台北、台南兩地逐漸擴散到其他地區,
參與的人口以日本人為主,臺灣人則零散分布其間。
台南長榮中學(當年名為長老中學)卻是其中的特例,該校為英國基督教長老教會所創,
採用西式教育,由於第二任校長萬榮華在劍橋大學時曾擔任劍橋大學足球隊隊長,
對體育具有相當大的熱誠,故在長榮中學積極推廣體育活動,
自1915年長榮中學校內便興起一股足球熱潮, 1921年開始長中校友更組織OB隊與
在校生年年在台南公園廣場踢球,逐漸引起市民興趣,
隨後更擴及高雄、屏東、旗山等地,成員也不再侷限於長榮校友,
並於1929年11月成立「台灣南部蹴球聯盟」, 隨著1930年代足球運動逐漸發展成熟,
長榮中學也成為早期台灣人從事足球運動的重要搖籃。
在比賽方面,1920年代臺灣即有零星的足球賽事,1929年,「台灣南部蹴球聯盟」首次舉
辦巴克禮盃,1930年上半年在台北高校與新公園(今天的台師大和二二八紀念公園)舉行
第一屆「全島蹴球大會」, 10月台南文化三百年足球會也舉辦「全島蹴球大會」,由長老
中學拿下冠軍。從鐵道部的期刊《台灣鐵道》的紀載可知往後逐年均有定期比賽,而全島
最大型的「建功神社奉納運動會」亦至少在1933年便開始舉辦蹴球賽, 並一路延續至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中等學校方面,至1933年開始舉辦「全島中等學校蹴球大會」,
到1940年長榮中學更代表台灣地區出戰「明治神宮大會」,並多次出戰甲子園足球大會。
四、1940年代及結論
由於足球比賽地點多在北部,且足球人口仍以日本人為主,在戰後早期除了長榮中學OB以
外,社會組已鮮有其他球隊,加上戰後缺乏正式比賽,許多球隊也陸陸續續解散,可見
1930年代足球運動的蓬勃發展,主要仍建立在日本人的運動風氣之上,而《台灣人士鑑》
中以足球為興趣者僅只有寥寥數名,且多以台南人為主,可從旁佐證台灣人之間足球風氣
仍未普及。 而戰後台灣歷經轟炸、日人離台,在師資缺乏的情況僅能透過中國教師填補,
更進一步使國民學校的體育教育出現斷層,場地及體育器材的匱乏更加劇此一情況的惡
化,但從長榮中學舉辦的長榮盃中圍觀人數達到數千的盛況,還是可以了解民眾對看足球
及體育賽事仍保有一定興趣。
(註:雖然中華民國軍方擁有多支球隊,但除了省運外並沒有正式比賽可以互相切磋,
大多數時候往往只能就近與當地球隊舉行友誼賽或內部交流。)
五、參考資料:
1.《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臺灣鐵道》、《麗正》
2. 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台灣體育運動之發展〉,台北:政治大學歷
史所博士論文,2008。
3. 竹內豐俊,《台灣體育史》,台北:台灣體育協會,1933。
4. 張厚基編,《長榮中學百年史》,台南:長榮中學,1991。
--
Tags:
足球
All Comments
By Yuri
at 2017-09-15T13:33
at 2017-09-15T13:33
By Rae
at 2017-09-19T21:56
at 2017-09-19T21:56
By Queena
at 2017-09-21T12:24
at 2017-09-21T12:24
By Bethany
at 2017-09-26T11:55
at 2017-09-26T11:55
By Genevieve
at 2017-09-30T16:24
at 2017-09-30T16:24
By Ingrid
at 2017-10-03T11:48
at 2017-10-03T11:48
By Charlotte
at 2017-10-04T16:24
at 2017-10-04T16:24
By Olga
at 2017-10-05T23:46
at 2017-10-05T23:46
By Leila
at 2017-10-09T14:18
at 2017-10-09T14:18
By Michael
at 2017-10-14T04:58
at 2017-10-14T04:58
By Hamiltion
at 2017-10-16T21:13
at 2017-10-16T21:13
By Rosalind
at 2017-10-16T23:56
at 2017-10-16T23:56
By Linda
at 2017-10-20T20:34
at 2017-10-20T20:34
By Poppy
at 2017-10-24T13:25
at 2017-10-24T13:25
By Valerie
at 2017-10-26T14:53
at 2017-10-26T14:53
By Joe
at 2017-10-27T20:07
at 2017-10-27T20:07
By Delia
at 2017-10-30T02:38
at 2017-10-30T02:38
By Dinah
at 2017-11-01T10:01
at 2017-11-01T10:01
By Frederica
at 2017-11-01T16:21
at 2017-11-01T16:21
By Rebecca
at 2017-11-03T17:56
at 2017-11-03T17:56
By Aaliyah
at 2017-11-07T06:56
at 2017-11-07T06:56
Related Posts
斯蒂文斯美網奪冠 男友進兩球成功臣
By Charlie
at 2017-09-10T14:38
at 2017-09-10T14:38
男足改朝換代 應留下平田礼次
By Puput
at 2017-09-09T21:09
at 2017-09-09T21:09
德甲眾隊支持英超轉會改革!僅一隊明確反對
By Isabella
at 2017-09-09T18:04
at 2017-09-09T18:04
英教頭懷特接掌中華男足 透露徵召周定洋
By Delia
at 2017-09-08T19:38
at 2017-09-08T19:38
足球》吃餡餅賠率1賠8! 替補守門員遭禁
By Quintina
at 2017-09-08T15:21
at 2017-09-08T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