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 棒球最有影響力的角色可能消失 - 棒球
By Jack
at 2018-08-14T15:10
at 2018-08-14T15:10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MLB 看板 #1RSQAltP ]
作者: mlkj (N ) 看板: MLB
標題: [外電] 經濟學人 棒球最有影響力的角色可能消失
時間: Mon Aug 13 23:24:27 2018
這篇文章談光芒隊最近常使用的假先發戰術。
原文
https://tinyurl.com/y9pae22d
翻譯
http://mlkj24.pixnet.net/blog/post/32438506
Economist Aug 1st 2018
從大聯盟開始比賽的那天起,球賽就被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定義著:先發投手。每個打者只
佔了球隊九分之一的打擊機會,但先發投手可是得獨立解決對方所有上來的打者,直到他
累了或是被換掉。在任何一場比賽中,若換掉一位雜魚,改由大聯盟最好的打者上陣,贏
球的比例將會提高5%。相較之下,若用棒球界最強的投手換掉某位浪人投手,球隊贏球的
機率將大幅上升20%。在馬拉松式的162場例行賽的球季中,先發投手對戰是讓每場比賽產
生獨特之處:當超級巨星登板投球時,進場觀眾通常會激增。
坦帕灣光芒隊一直是大聯盟最創新的球隊之一,採用防守布陣及互換守備位置等拋棄傳統
的戰術。但在2018年,他們已超越修補戰術的境界,藉由取消先發投手的概念,來顛覆棒
球的無上結構。原本比賽是由先發投手能撐多久就撐多久,後面再換上幾位投短局數的中
繼投手。但現在光芒隊不這樣做,他們固定派上僅投一或兩局的開局投手先發。接著把球
交給中繼投手,這些中繼投手的投球局數,往往不少於傳統先發投手熟悉的五至七局,端
看投手的狀況跟表現。幾乎跟使用這種方法一樣讓人驚訝的是,這招還似乎有效。在今年
的「牛棚戰」中,光芒隊平均掉的分,比使用傳統先發投手的球隊低地多。
一堆TTOP
TTOP of the heap
光芒隊的瘋狂想法,源自於一個與死亡、稅收一樣的必然性:先發投手在場上待越久,預
期表現就越差。2018年大聯盟球季迄今,打線首輪九名打者碰到先發投手的OPS(一種衡量
進攻表現的標準),是0.698。而次輪的表現則明顯變好,OPS變成0.728。而若這位苦命投
手必須碰上打線第三次,則對方打者的OPS會飆高到0.795。這個模式數十年來都類似,也
眾所皆知到統計學家給了這個模式一個簡稱:TTOP (the Times Through the Order
Penalty)。
TTOP的重要性不需多加誇飾。平均而言,大聯盟先發投手在首輪面對打線時的表現,可讓
一支原本聯盟中庸的球隊,晉升到勝率達54%的強隊。這樣的勝率,已很接近在季後賽取
得一席的實力。相反地,面對打線第三次時,同樣的大聯盟投手們,表現卻差到會把一支
中庸球隊的勝率拖垮到比42%還低 — 這樣的勝率可能會在大聯盟中墊底。
TTOP無法簡單歸咎於單一原因。最簡單的解釋是疲勞。先發投手通常會需要投七十球來面
對兩輪的打者,當他們需要再度使打者出局時,已經面臨疲勞邊緣。相反地,野手在整場
比賽中只消耗了寶貴精力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時間他們都一動也不動,要嘛待在自己
的守備位置上,等待球打向他們,或是坐在板凳區,等著上場打擊。所以打者即使是第三
次或第四次打擊時,也跟他們第一次上場打擊時一樣有勁。(總教練們為了抵銷這樣的不
平衡,所以先發投手會投一休四,而野手則是每個晚上都上場打擊。)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熟悉度:正如50年代明星投手Warren Spahn的名言,「打擊講求的
是節奏,投球講求的則是破壞節奏。」打者第一個打席時,他會首次看到對方先發投手的
球種,強迫自己去適應對方投手的速度、球路變化以及進壘點。到了第三個打席時,先發
投手通常都必須把所有的武器都拿出來。這讓打者處於較有利的位置,可以在小白球抵達
本壘板前做預測及辨識,然後使勁把球打出去。
無論發生原因是甚麼,從棒球開天闢地以來,TTOP就一直困擾著教練們。1870年至1970年
的一世紀間,若先發投手表現地不錯,他們被預期會完投全場。只有當先發投手表現不佳
,或是頓時投不下去時,才會用到中繼投手。50年代時,中繼投手以獨立的角色跟生涯定
位之姿現身,這讓教練們可以將TTOP的影響降到最低。教練們會在先發投手壓不住陣腳前
,就換上新鮮的手臂。雖然量化統計學者一直以來呼籲想避開TTOP的球隊,應該要跳脫出
傳統框架思考,但根植於完投時代的「一場一投手」思維根深蒂固,很難撼動。即使教練
們已經把先發輪值從三人輪值增加到四人輪值,再到五人輪值,也把先發投手的投球局數
,從七至八局降到五至六局,但投手的基本使用法則還是沒怎麼變。無論是誰先發,就要
投到他面臨大麻煩,或到某個投球數上限才換下去。在那個時間點,一連串的中繼投手會
接著投一到兩局(通常是一局),直到比賽結束。
革命將被放送
The revolution will be televised
去年季後賽時,首次出現了改變的跡象。在決定性的美聯冠軍賽第七場,休士頓太空人隊
以傳統作法開局:他們派出已經休了四天的Charlie Morton先發。Morton表現地很不錯,
一如太空人隊所期待的,讓洋基隊的強力打線沉靜了五局,且Morton僅用了五十四球。但
身為大聯盟最會使用統計學球隊之一的太空人隊,知道Morton已經面對洋基打線兩輪。即
使他還未顯疲態,也已經沒有甚麼新把戲可以讓洋基打者大吃一驚了。
不想冒Morton在球賽後半段投得很辛苦的風險,太空人總教練A.J. Hinch先發制人地換下
Charlie Morton。且他換上的不是一般的中繼投手,而是另外一名先發投手Lance
McCullers。平均而言,Lance McCullers在2017年整季的表現,不會比陣中最強的中繼投
手好。但McCullers的投球數中,有61%是來自第二輪後面對的打者。在他面對第一輪打者
時,他幾乎是無懈可擊的。而因為他不需要節省體力來應付之後的局數,他甚至可能表現
地比中繼投手更好。
果不其然,McCullers接力完成了沒有失分的四局,把太空人隊送進世界大賽,並讓棒球
統計學家狂喜。十一天後,A.J. Hinch再度使用「雙先發」,也取得類似效果。他讓
McCullers主投世界大賽的第七場,但在四十九球後就把他換下。接著他換上休息天數以
足夠的Morton,把剩下的四局投完,也帶給太空人隊第一個世界大賽冠軍。
目前為止,A.J. Hinch只把他的勇氣用在季後的淘汰賽當中。在例行賽時,他還是囿於傳
統的先發輪值作法。但完全沒有爭冠希望的光芒隊,即使做出比較激進的實驗,也沒甚麼
好損失的。他們現在在例行賽中,就已放棄傳統先發投手的角色,而不是在特別的場合,
為了打敗TTOP所做的戰術隱藏。
情況往往如此,必要性是光芒隊創新之母。沒錢的小市場球隊,在開季時就無法備足大聯
盟級別的先發投手。此外,陣中比較好的先發投手Blake Snell跟Jacob Faria都進了傷兵
名單。因此,與其從小聯盟叫上較弱的投手,讓大聯盟等級的打者痛擊他們,光芒隊決定
採用這個創新的辦法。
一旦先發投手下去,所有的大聯盟總教練都會試著「配對」,來取得較有利的位置。中繼
投手一顯疲態,就會立即被換下去。他們會固定叫上新投手,最大化左右投手面對左右打
者的對戰比例,因為通常左打對右投打得較好,反之亦然。而他們也通常會把最強的中繼
投手,放到最重要的場合,通常是接近比賽結束,平手或我方領先幅度很小時。
光芒隊決定從比賽的第一名打者開始,就運用這樣的原則,而不是坐等所有的先發投手下
場。因為大聯盟球隊通常把最好的打者放在前面的打線(正確的作法),這表示第一局時最
強的打者一定會上來打擊。不意外地,第一局得到的分數,比其他局更多。為了抵銷這個
優勢,光芒隊開始派出中繼火球男先發,現在被暱稱為「開局投手 (opener)」。他們可
以用盡全力面對打者,在解決幾位打者後下場。打線翻轉後,原本被預期要投最久的投手
— 傳統上是先發投手 — 將會首次面臨這些最強的打者,而不是第二次,可避免可怕的
TTOP出現。如果對方先發的首四棒,有三棒同時是左打或右打,這個策略會特別有效,因
為將可以選擇使用左投或右投來對付。
假先發下場後,光芒隊的選項有很多種。如果第二任投手投得不錯,他們會把他放在場上
久一些:比如說5月26日時,他們用交易來的中繼右投Ryne Stanek先發,面對巴爾的摩金
鶯前五位打者,這五位打者全都是右打。在Ryne Stanek依序解決這五位打者後,光芒隊
換上左投Anthony Banda,一路投完第八局。接著光芒隊派出另一位右投手關門,剛好上
來的三位打者都是右打者。在其他比賽中,光芒隊也真的採用「牛棚車輪戰」,7月15日
的比賽中,前九局光芒隊就用了八名投手,沒有任何一位投手面對同個打者兩次。
我曾經看到未來,且那招有效
I have seen the future, and it works
目前為止,這個實驗取得巨大的成功。這個球季中,光芒隊使用傳統先發投手的七十場比
賽中,平均防禦率是4.43。相反地,以中繼投手開局的三十七場比賽中,防禦率僅有3.87
。這樣的差距,無論是對戰打線、主場比賽的比例、偏打者或偏投手的球場等因素,都無
法解釋 — 平均而言,每場比賽幾乎都是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如果持續一整季,光芒隊
防禦率的改善,將轉化成6%的勝率 — 這大約是一支聯盟平均球隊與可能打進季後賽球隊
的差異。
這個新戰術至目前為止的表現,成效幾乎可以確定會被誇大。光芒隊使用假先發、以及使
用傳統先發投手的比賽相比,兩者統計上最顯著的差異,在於被擊中的球成為安打的比例
。在傳統先發投手的比賽時,這個比例是28.7%,而假先發的比賽中,僅有26.5%的球會被
擊成安打。因為小白球被打出去後,投手對於這顆球好不好防守就沒甚麼影響力了(除了
全壘打),因此這個顯著差異很可能只是隨機的上下波動,而不是一個持續性的模式,不
太可能在未來一直維持下去。若使用FIP(Fielding Independent Pitching),這個數據基
本上只看投手跟打者能完全控制的事件(三振、四壞以及全壘打),那光芒隊投手的表現會
變得很一致。使用開局投手的比賽中,FIP僅比使用傳統先發投手低了0.15;這僅是可觀
察差異0.56的一小部份(譯按:前一段提到的防禦率差距)。
即便光芒隊的隊職員,可能沒比別人多享受到開局投手的任何好處,但起碼對球隊來說帶
來巨大改變。光芒隊所使用的傳統先發投手,是極端珍貴的資產:比如說Snell在自由市
場上可能至少值一年兩千萬美金的價碼。如果假先發的作法,讓光芒隊可以用一個一千五
百萬的先發投手,加上幾個領聯盟基本薪資的中繼投手就複製出來,那球隊就可以用省下
來的錢去補強進攻端。任何表現超出預期的先發投手,都可以從小聯盟叫上來試看看,不
需甚麼成本。
但要持續注意的是,這個方法是否能持久。由於大聯盟二十五人名單的限制,球隊若用較
多的中繼投手,來換先發投手,就需要犧牲野手的名額 — 這可能會造成球隊進攻能力低
落,或是增加野手的受傷頻率 — 或是讓每位中繼投手投更多局數。且也沒有人知道,已
習慣投一休四或每次上場丟十至二十球的投手,是否能在更費力、更多種混合的角色中,
保持效率的同時避免受傷。一個解決之道,是複製道奇隊去年使用「幽靈」傷兵名單,避
開二十五人名單上限。利用這種策略,球隊可以宣布某個投手因為最輕微的傷勢進入傷兵
名單,讓他在短暫的十天內不得出賽,接著用一條新鮮的手臂替代他,且讓這位投手可以
獲得充足的休息。
無論光芒隊最後怎麼安排,可能都會蔚為風潮。許多源自坦帕灣的創新戰術,現在在整個
大聯盟都司空見慣;若太空人在今年季後賽的多數比賽,甚至是全部的比賽都使用「雙先
發」戰術,也不會讓任何人覺得驚訝。即使棒球統計學的風潮,已在大聯盟造成一連串的
漸進變革,今天若有一位來自1918年的時空旅行觀察家,他也會發現棒球比賽跟當時差不
多。但如果傳統先發投手真的消失了,那真的稱得上是棒球統計史上最值得大肆宣揚的革
命。
--
作者: mlkj (N ) 看板: MLB
標題: [外電] 經濟學人 棒球最有影響力的角色可能消失
時間: Mon Aug 13 23:24:27 2018
這篇文章談光芒隊最近常使用的假先發戰術。
原文
https://tinyurl.com/y9pae22d
翻譯
http://mlkj24.pixnet.net/blog/post/32438506
Economist Aug 1st 2018
從大聯盟開始比賽的那天起,球賽就被一個最重要的角色定義著:先發投手。每個打者只
佔了球隊九分之一的打擊機會,但先發投手可是得獨立解決對方所有上來的打者,直到他
累了或是被換掉。在任何一場比賽中,若換掉一位雜魚,改由大聯盟最好的打者上陣,贏
球的比例將會提高5%。相較之下,若用棒球界最強的投手換掉某位浪人投手,球隊贏球的
機率將大幅上升20%。在馬拉松式的162場例行賽的球季中,先發投手對戰是讓每場比賽產
生獨特之處:當超級巨星登板投球時,進場觀眾通常會激增。
坦帕灣光芒隊一直是大聯盟最創新的球隊之一,採用防守布陣及互換守備位置等拋棄傳統
的戰術。但在2018年,他們已超越修補戰術的境界,藉由取消先發投手的概念,來顛覆棒
球的無上結構。原本比賽是由先發投手能撐多久就撐多久,後面再換上幾位投短局數的中
繼投手。但現在光芒隊不這樣做,他們固定派上僅投一或兩局的開局投手先發。接著把球
交給中繼投手,這些中繼投手的投球局數,往往不少於傳統先發投手熟悉的五至七局,端
看投手的狀況跟表現。幾乎跟使用這種方法一樣讓人驚訝的是,這招還似乎有效。在今年
的「牛棚戰」中,光芒隊平均掉的分,比使用傳統先發投手的球隊低地多。
一堆TTOP
TTOP of the heap
光芒隊的瘋狂想法,源自於一個與死亡、稅收一樣的必然性:先發投手在場上待越久,預
期表現就越差。2018年大聯盟球季迄今,打線首輪九名打者碰到先發投手的OPS(一種衡量
進攻表現的標準),是0.698。而次輪的表現則明顯變好,OPS變成0.728。而若這位苦命投
手必須碰上打線第三次,則對方打者的OPS會飆高到0.795。這個模式數十年來都類似,也
眾所皆知到統計學家給了這個模式一個簡稱:TTOP (the Times Through the Order
Penalty)。
TTOP的重要性不需多加誇飾。平均而言,大聯盟先發投手在首輪面對打線時的表現,可讓
一支原本聯盟中庸的球隊,晉升到勝率達54%的強隊。這樣的勝率,已很接近在季後賽取
得一席的實力。相反地,面對打線第三次時,同樣的大聯盟投手們,表現卻差到會把一支
中庸球隊的勝率拖垮到比42%還低 — 這樣的勝率可能會在大聯盟中墊底。
TTOP無法簡單歸咎於單一原因。最簡單的解釋是疲勞。先發投手通常會需要投七十球來面
對兩輪的打者,當他們需要再度使打者出局時,已經面臨疲勞邊緣。相反地,野手在整場
比賽中只消耗了寶貴精力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時間他們都一動也不動,要嘛待在自己
的守備位置上,等待球打向他們,或是坐在板凳區,等著上場打擊。所以打者即使是第三
次或第四次打擊時,也跟他們第一次上場打擊時一樣有勁。(總教練們為了抵銷這樣的不
平衡,所以先發投手會投一休四,而野手則是每個晚上都上場打擊。)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則是熟悉度:正如50年代明星投手Warren Spahn的名言,「打擊講求的
是節奏,投球講求的則是破壞節奏。」打者第一個打席時,他會首次看到對方先發投手的
球種,強迫自己去適應對方投手的速度、球路變化以及進壘點。到了第三個打席時,先發
投手通常都必須把所有的武器都拿出來。這讓打者處於較有利的位置,可以在小白球抵達
本壘板前做預測及辨識,然後使勁把球打出去。
無論發生原因是甚麼,從棒球開天闢地以來,TTOP就一直困擾著教練們。1870年至1970年
的一世紀間,若先發投手表現地不錯,他們被預期會完投全場。只有當先發投手表現不佳
,或是頓時投不下去時,才會用到中繼投手。50年代時,中繼投手以獨立的角色跟生涯定
位之姿現身,這讓教練們可以將TTOP的影響降到最低。教練們會在先發投手壓不住陣腳前
,就換上新鮮的手臂。雖然量化統計學者一直以來呼籲想避開TTOP的球隊,應該要跳脫出
傳統框架思考,但根植於完投時代的「一場一投手」思維根深蒂固,很難撼動。即使教練
們已經把先發輪值從三人輪值增加到四人輪值,再到五人輪值,也把先發投手的投球局數
,從七至八局降到五至六局,但投手的基本使用法則還是沒怎麼變。無論是誰先發,就要
投到他面臨大麻煩,或到某個投球數上限才換下去。在那個時間點,一連串的中繼投手會
接著投一到兩局(通常是一局),直到比賽結束。
革命將被放送
The revolution will be televised
去年季後賽時,首次出現了改變的跡象。在決定性的美聯冠軍賽第七場,休士頓太空人隊
以傳統作法開局:他們派出已經休了四天的Charlie Morton先發。Morton表現地很不錯,
一如太空人隊所期待的,讓洋基隊的強力打線沉靜了五局,且Morton僅用了五十四球。但
身為大聯盟最會使用統計學球隊之一的太空人隊,知道Morton已經面對洋基打線兩輪。即
使他還未顯疲態,也已經沒有甚麼新把戲可以讓洋基打者大吃一驚了。
不想冒Morton在球賽後半段投得很辛苦的風險,太空人總教練A.J. Hinch先發制人地換下
Charlie Morton。且他換上的不是一般的中繼投手,而是另外一名先發投手Lance
McCullers。平均而言,Lance McCullers在2017年整季的表現,不會比陣中最強的中繼投
手好。但McCullers的投球數中,有61%是來自第二輪後面對的打者。在他面對第一輪打者
時,他幾乎是無懈可擊的。而因為他不需要節省體力來應付之後的局數,他甚至可能表現
地比中繼投手更好。
果不其然,McCullers接力完成了沒有失分的四局,把太空人隊送進世界大賽,並讓棒球
統計學家狂喜。十一天後,A.J. Hinch再度使用「雙先發」,也取得類似效果。他讓
McCullers主投世界大賽的第七場,但在四十九球後就把他換下。接著他換上休息天數以
足夠的Morton,把剩下的四局投完,也帶給太空人隊第一個世界大賽冠軍。
目前為止,A.J. Hinch只把他的勇氣用在季後的淘汰賽當中。在例行賽時,他還是囿於傳
統的先發輪值作法。但完全沒有爭冠希望的光芒隊,即使做出比較激進的實驗,也沒甚麼
好損失的。他們現在在例行賽中,就已放棄傳統先發投手的角色,而不是在特別的場合,
為了打敗TTOP所做的戰術隱藏。
情況往往如此,必要性是光芒隊創新之母。沒錢的小市場球隊,在開季時就無法備足大聯
盟級別的先發投手。此外,陣中比較好的先發投手Blake Snell跟Jacob Faria都進了傷兵
名單。因此,與其從小聯盟叫上較弱的投手,讓大聯盟等級的打者痛擊他們,光芒隊決定
採用這個創新的辦法。
一旦先發投手下去,所有的大聯盟總教練都會試著「配對」,來取得較有利的位置。中繼
投手一顯疲態,就會立即被換下去。他們會固定叫上新投手,最大化左右投手面對左右打
者的對戰比例,因為通常左打對右投打得較好,反之亦然。而他們也通常會把最強的中繼
投手,放到最重要的場合,通常是接近比賽結束,平手或我方領先幅度很小時。
光芒隊決定從比賽的第一名打者開始,就運用這樣的原則,而不是坐等所有的先發投手下
場。因為大聯盟球隊通常把最好的打者放在前面的打線(正確的作法),這表示第一局時最
強的打者一定會上來打擊。不意外地,第一局得到的分數,比其他局更多。為了抵銷這個
優勢,光芒隊開始派出中繼火球男先發,現在被暱稱為「開局投手 (opener)」。他們可
以用盡全力面對打者,在解決幾位打者後下場。打線翻轉後,原本被預期要投最久的投手
— 傳統上是先發投手 — 將會首次面臨這些最強的打者,而不是第二次,可避免可怕的
TTOP出現。如果對方先發的首四棒,有三棒同時是左打或右打,這個策略會特別有效,因
為將可以選擇使用左投或右投來對付。
假先發下場後,光芒隊的選項有很多種。如果第二任投手投得不錯,他們會把他放在場上
久一些:比如說5月26日時,他們用交易來的中繼右投Ryne Stanek先發,面對巴爾的摩金
鶯前五位打者,這五位打者全都是右打。在Ryne Stanek依序解決這五位打者後,光芒隊
換上左投Anthony Banda,一路投完第八局。接著光芒隊派出另一位右投手關門,剛好上
來的三位打者都是右打者。在其他比賽中,光芒隊也真的採用「牛棚車輪戰」,7月15日
的比賽中,前九局光芒隊就用了八名投手,沒有任何一位投手面對同個打者兩次。
我曾經看到未來,且那招有效
I have seen the future, and it works
目前為止,這個實驗取得巨大的成功。這個球季中,光芒隊使用傳統先發投手的七十場比
賽中,平均防禦率是4.43。相反地,以中繼投手開局的三十七場比賽中,防禦率僅有3.87
。這樣的差距,無論是對戰打線、主場比賽的比例、偏打者或偏投手的球場等因素,都無
法解釋 — 平均而言,每場比賽幾乎都是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如果持續一整季,光芒隊
防禦率的改善,將轉化成6%的勝率 — 這大約是一支聯盟平均球隊與可能打進季後賽球隊
的差異。
這個新戰術至目前為止的表現,成效幾乎可以確定會被誇大。光芒隊使用假先發、以及使
用傳統先發投手的比賽相比,兩者統計上最顯著的差異,在於被擊中的球成為安打的比例
。在傳統先發投手的比賽時,這個比例是28.7%,而假先發的比賽中,僅有26.5%的球會被
擊成安打。因為小白球被打出去後,投手對於這顆球好不好防守就沒甚麼影響力了(除了
全壘打),因此這個顯著差異很可能只是隨機的上下波動,而不是一個持續性的模式,不
太可能在未來一直維持下去。若使用FIP(Fielding Independent Pitching),這個數據基
本上只看投手跟打者能完全控制的事件(三振、四壞以及全壘打),那光芒隊投手的表現會
變得很一致。使用開局投手的比賽中,FIP僅比使用傳統先發投手低了0.15;這僅是可觀
察差異0.56的一小部份(譯按:前一段提到的防禦率差距)。
即便光芒隊的隊職員,可能沒比別人多享受到開局投手的任何好處,但起碼對球隊來說帶
來巨大改變。光芒隊所使用的傳統先發投手,是極端珍貴的資產:比如說Snell在自由市
場上可能至少值一年兩千萬美金的價碼。如果假先發的作法,讓光芒隊可以用一個一千五
百萬的先發投手,加上幾個領聯盟基本薪資的中繼投手就複製出來,那球隊就可以用省下
來的錢去補強進攻端。任何表現超出預期的先發投手,都可以從小聯盟叫上來試看看,不
需甚麼成本。
但要持續注意的是,這個方法是否能持久。由於大聯盟二十五人名單的限制,球隊若用較
多的中繼投手,來換先發投手,就需要犧牲野手的名額 — 這可能會造成球隊進攻能力低
落,或是增加野手的受傷頻率 — 或是讓每位中繼投手投更多局數。且也沒有人知道,已
習慣投一休四或每次上場丟十至二十球的投手,是否能在更費力、更多種混合的角色中,
保持效率的同時避免受傷。一個解決之道,是複製道奇隊去年使用「幽靈」傷兵名單,避
開二十五人名單上限。利用這種策略,球隊可以宣布某個投手因為最輕微的傷勢進入傷兵
名單,讓他在短暫的十天內不得出賽,接著用一條新鮮的手臂替代他,且讓這位投手可以
獲得充足的休息。
無論光芒隊最後怎麼安排,可能都會蔚為風潮。許多源自坦帕灣的創新戰術,現在在整個
大聯盟都司空見慣;若太空人在今年季後賽的多數比賽,甚至是全部的比賽都使用「雙先
發」戰術,也不會讓任何人覺得驚訝。即使棒球統計學的風潮,已在大聯盟造成一連串的
漸進變革,今天若有一位來自1918年的時空旅行觀察家,他也會發現棒球比賽跟當時差不
多。但如果傳統先發投手真的消失了,那真的稱得上是棒球統計史上最值得大肆宣揚的革
命。
--
Tags:
棒球
All Comments
By Charlie
at 2018-08-18T23:06
at 2018-08-18T23:06
By Thomas
at 2018-08-21T02:44
at 2018-08-21T02:44
By James
at 2018-08-25T19:36
at 2018-08-25T19:36
By Susan
at 2018-08-29T03:48
at 2018-08-29T03:48
By Madame
at 2018-08-30T06:07
at 2018-08-30T06:07
By Suhail Hany
at 2018-08-30T14:09
at 2018-08-30T14:09
By Dorothy
at 2018-08-31T01:05
at 2018-08-31T01:05
By Lily
at 2018-09-03T06:16
at 2018-09-03T06:16
By Kyle
at 2018-09-05T14:27
at 2018-09-05T14:27
By Rachel
at 2018-09-07T00:38
at 2018-09-07T00:38
By Faithe
at 2018-09-11T20:58
at 2018-09-11T20:58
By Gilbert
at 2018-09-15T13:22
at 2018-09-15T13:22
By Daph Bay
at 2018-09-19T22:13
at 2018-09-19T22:13
By Mary
at 2018-09-20T03:15
at 2018-09-20T03:15
By Ula
at 2018-09-24T18:57
at 2018-09-24T18:57
By Irma
at 2018-09-27T02:16
at 2018-09-27T02:16
By Elma
at 2018-09-28T03:58
at 2018-09-28T03:58
By Liam
at 2018-10-02T01:15
at 2018-10-02T01:15
By Megan
at 2018-10-03T05:31
at 2018-10-03T05:31
By Barb Cronin
at 2018-10-05T03:41
at 2018-10-05T03:41
By Ursula
at 2018-10-05T18:13
at 2018-10-05T18:13
By Ursula
at 2018-10-09T22:13
at 2018-10-09T22:13
By Brianna
at 2018-10-13T08:20
at 2018-10-13T08:20
By Iris
at 2018-10-13T16:03
at 2018-10-13T16:03
By Gilbert
at 2018-10-18T10:34
at 2018-10-18T10:34
By Caitlin
at 2018-10-21T00:22
at 2018-10-21T00:22
By Connor
at 2018-10-23T15:52
at 2018-10-23T15:52
By Daniel
at 2018-10-25T09:23
at 2018-10-25T09:23
By Hardy
at 2018-10-28T00:02
at 2018-10-28T00:02
By Thomas
at 2018-10-28T13:41
at 2018-10-28T13:41
By Hedda
at 2018-10-30T17:46
at 2018-10-30T17:46
By Olivia
at 2018-11-02T08:07
at 2018-11-02T08:07
By Suhail Hany
at 2018-11-02T21:16
at 2018-11-02T21:16
By William
at 2018-11-04T07:18
at 2018-11-04T07:18
By Hamiltion
at 2018-11-08T12:52
at 2018-11-08T12:52
By John
at 2018-11-11T13:30
at 2018-11-11T13:30
By Hedwig
at 2018-11-14T10:27
at 2018-11-14T10:27
By Thomas
at 2018-11-16T11:02
at 2018-11-16T11:02
By Audriana
at 2018-11-17T11:20
at 2018-11-17T11:20
By Noah
at 2018-11-22T01:09
at 2018-11-22T01:09
By Dorothy
at 2018-11-25T20:01
at 2018-11-25T20:01
By Jessica
at 2018-11-27T05:00
at 2018-11-27T05:00
By Susan
at 2018-11-30T00:19
at 2018-11-30T00:19
By Barb Cronin
at 2018-12-02T00:54
at 2018-12-02T00:54
By Oliver
at 2018-12-06T10:25
at 2018-12-06T10:25
By Ivy
at 2018-12-08T18:21
at 2018-12-08T18:21
By Lydia
at 2018-12-09T13:45
at 2018-12-09T13:45
By Ophelia
at 2018-12-13T12:54
at 2018-12-13T12:54
By Gary
at 2018-12-16T14:12
at 2018-12-16T14:12
By Edwina
at 2018-12-17T02:19
at 2018-12-17T02:19
By Lily
at 2018-12-19T18:30
at 2018-12-19T18:30
By Lucy
at 2018-12-22T01:30
at 2018-12-22T01:30
By Eartha
at 2018-12-25T16:13
at 2018-12-25T16:13
By Una
at 2018-12-26T22:32
at 2018-12-26T22:32
By Irma
at 2018-12-27T23:28
at 2018-12-27T23:28
By Daph Bay
at 2018-12-31T01:18
at 2018-12-31T01:18
By Ida
at 2019-01-03T15:02
at 2019-01-03T15:02
By Blanche
at 2019-01-08T09:01
at 2019-01-08T09:01
By Edwina
at 2019-01-10T02:05
at 2019-01-10T02:05
By Valerie
at 2019-01-10T06:37
at 2019-01-10T06:37
By Vanessa
at 2019-01-14T21:16
at 2019-01-14T21:16
By Quanna
at 2019-01-18T16:44
at 2019-01-18T16:44
By Anthony
at 2019-01-22T22:15
at 2019-01-22T22:15
By Hedwig
at 2019-01-27T20:26
at 2019-01-27T20:26
By Gary
at 2019-01-31T12:20
at 2019-01-31T12:20
By Kyle
at 2019-02-05T01:53
at 2019-02-05T01:53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9-02-09T04:48
at 2019-02-09T04:48
By Todd Johnson
at 2019-02-13T15:48
at 2019-02-13T15:48
By Anthony
at 2019-02-13T20:34
at 2019-02-13T20:34
By Puput
at 2019-02-16T20:08
at 2019-02-16T20:08
By Tracy
at 2019-02-17T10:39
at 2019-02-17T10:39
By Rosalind
at 2019-02-17T12:46
at 2019-02-17T12:46
By Lucy
at 2019-02-19T23:56
at 2019-02-19T23:56
By Edwina
at 2019-02-24T15:30
at 2019-02-24T15:30
By William
at 2019-02-27T01:39
at 2019-02-27T01:39
By Lucy
at 2019-03-02T06:05
at 2019-03-02T06:05
By Quintina
at 2019-03-02T10:39
at 2019-03-02T10:39
By Isabella
at 2019-03-05T21:36
at 2019-03-05T21:36
By Callum
at 2019-03-07T01:37
at 2019-03-07T01:37
By Callum
at 2019-03-10T03:43
at 2019-03-10T03:43
By Carol
at 2019-03-11T15:27
at 2019-03-11T15:27
By George
at 2019-03-13T09:10
at 2019-03-13T09:10
By Wallis
at 2019-03-18T01:43
at 2019-03-18T01:43
By Lydia
at 2019-03-22T02:03
at 2019-03-22T02:03
By Donna
at 2019-03-26T09:58
at 2019-03-26T09:58
By Doris
at 2019-03-29T12:21
at 2019-03-29T12:21
By Ula
at 2019-03-31T23:10
at 2019-03-31T23:10
By Damian
at 2019-04-01T05:44
at 2019-04-01T05:44
By Kristin
at 2019-04-04T19:15
at 2019-04-04T19:15
By Doris
at 2019-04-08T17:59
at 2019-04-08T17:59
By Andrew
at 2019-04-13T01:44
at 2019-04-13T01:44
By Puput
at 2019-04-16T01:46
at 2019-04-16T01:46
By Charlotte
at 2019-04-20T08:40
at 2019-04-20T08:40
By Xanthe
at 2019-04-24T06:04
at 2019-04-24T06:04
By Belly
at 2019-04-28T00:11
at 2019-04-28T00:11
By Oscar
at 2019-04-29T11:18
at 2019-04-29T11:18
By Olga
at 2019-05-01T19:07
at 2019-05-01T19:07
By Irma
at 2019-05-06T18:08
at 2019-05-06T18:08
By Rosalind
at 2019-05-07T16:28
at 2019-05-07T16:28
By Christine
at 2019-05-10T10:53
at 2019-05-10T10:53
By Irma
at 2019-05-11T21:49
at 2019-05-11T21:49
By James
at 2019-05-12T20:12
at 2019-05-12T20:12
By Wallis
at 2019-05-16T09:21
at 2019-05-16T09:21
By Sierra Rose
at 2019-05-19T04:59
at 2019-05-19T04:59
By Robert
at 2019-05-20T05:02
at 2019-05-20T05:02
By Dora
at 2019-05-24T23:44
at 2019-05-24T23:44
By Heather
at 2019-05-28T20:17
at 2019-05-28T20:17
Related Posts
MLB》印地安人Martin細菌感染 鬼門關前走
By Hamiltion
at 2018-08-14T15:01
at 2018-08-14T15:01
上次大的國際賽盜壘成功的人是誰?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8-08-14T14:39
at 2018-08-14T14:39
曾向巨怪強森請益 坪井美沙音挑戰最速開球
By Daph Bay
at 2018-08-14T14:31
at 2018-08-14T14:31
民調-韓國球迷歷年國際賽最難忘時刻
By Steve
at 2018-08-14T14:14
at 2018-08-14T14:14
姜建銘入亞運成棒隊 與林加祐詹子賢組
By Catherine
at 2018-08-14T14:07
at 2018-08-14T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