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德戰創紀錄背後 拖拉成性應減70分鐘 - 網球 Tennis
By Lily
at 2012-02-06T02:29
at 2012-02-06T02:29
Table of Contents
專家:納德戰創紀錄背後 拖拉成性應減70分鐘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2月05日13:58 新浪體育微博
新浪體育訊 文/ ESPN特約專家 Kamakshi Tandon
澳網決賽中Djokovic對陣Nadal的史詩巨作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不少人即便是睡眼
惺忪也不想錯過這場較量。這場冠軍爭奪戰的確可以用“史詩”二字形容,兩人的對 攻
是那麼的精彩,整場比賽結束後觀眾都覺得累了,兩位球員也被逼至極限。這場五盤大戰
耗時5小時53分鐘,兩人的總得分是369分,也在德納二人之間的較 量中畫下了濃墨重彩
的一筆。
這場比賽鞏固了Djokovic在男子網壇的地位,德納二人註定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
內都是球場上的“死對頭”。這場冠軍之爭也被載入史冊,成為了大滿貫決賽史上最經典
的對決之一,堪比2008年費德勒與Nadal的溫網決賽,又或是1980年溫網賽場上比約-柏格
與約翰-麥肯羅的那次史詩對話。
這場比賽也刷新了大滿貫決賽的耗時紀錄,此前的紀錄是由維蘭德與倫德爾在1988年
的美網決賽中創造的,超過曾經的歷史紀錄幾近一個小時。這同 時也是澳網耗時最長的
比賽,此前的紀錄由Nadal和沃達斯科保持,時間為5小時14分鐘。事實上,澳網賽場還有
另外一場比賽也曾打了五個半小時,對陣雙方是 穆勒和F-洛佩茲,無奈因為比分板故障
,那場比賽的官方用時為4小時22分鐘。
當然我們也不能僅著眼於那些可以具象化的數位,一波三折的比賽過程以及對陣雙方
所發揮出的水準更是讓人記憶猶新,比賽耗時只是比賽精彩的一個寫照,但並非全部。
眾所周知,Nadal和Djokovic可以算得上是網球場上最“拖拉”的選手了。賽前ESPN
曾經做過一個統計,Nadal在每分之間的平均用時為31秒, 而Djokovic則是35秒,而在大
滿貫賽場上,運動員在分與分之間花費的時間應該不超過20秒才對。第二盤盤末,當值主
裁因為每分間耗時過長而給了球員雙雙 警告,之後的確有所改善,Nadal每分間的用時提
高到了30秒,而Djokovic是33秒。當然比賽最後,兩人還是再度變得“遲緩”,畢竟需要
一定的時間來應付 體能的消耗,這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是被警告後有所收斂,但是兩人的行為還是無意中拖長了這場比賽,Djokovic在
發球局中共打了166分,如果每分間不超過用時規定,他應該可 以省下36分鐘。在Nadal
的發球局中他共打了203分,這意味著又多花了34分鐘,兩人加起來已經是70分鐘之久,
如果減去這些,那這場比賽本該在4小時 43分鐘之內解決戰鬥,至少比維蘭德和倫德爾的
美網決賽用時要少,而Nadal與費德勒的2008年溫網決賽耗時為4小時48分鐘,半決賽中
Djokovic戰勝穆雷也花了4小時50分鐘。要是算上一發和二發之間浪費的那些時間,這場
比賽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決出勝負。
還有一些因素是不需要如此精確計算的。比如現場觀眾的呐喊聲,還有球童送球等等
,這些可能影響到球員的因素也會佔用不少時間,更不用說球員在場 上的調整,來回的
踱步、擦汗等等。不管怎樣,若是Nadal和Djokovic場上節奏再快一點兒,這場比賽完全
沒有奔著六小時去的可能,它依然會被載入史冊,只是 不像現在這場誇張。
哪怕是只有一位球員動作快點兒結果多不一樣,比如費德勒每分之間的平均用時就只
有15秒,比Djokovic快18秒。如果是費德勒和Djokovic之間 的較量,那就是另外一副景
象了,打出同樣的比分也許只需要四個多小時。有了上面這些統計作為基礎,完全可以預
想三盤比賽的耗時紀錄保持者是誰了,非Nadal 與Djokovic莫屬,兩人在2009年的馬德里
大師賽半決賽中足足打了4小時零3分鐘。
由於分與分之間的用時被拖長了太多,有人甚至呼籲放一塊碼錶在那裡,可如果真的
這麼做,就顯得有些太過苛刻了,完全不適合網球這項運動。事實 上,分與分之間到底
花費多久主要是由比分和此前一分的激烈程度決定的。不過萬物都怕比較,德納之間的對
決要是放在伊斯內爾和馬胡的11小時零5分鐘的歷史 之戰前,還算用時短呢。
另外還要考慮此前的晉級歷程,Djokovic與穆雷本就打了一場馬拉松,休息的時間也
相應更少。再者,作為頂尖選手他們也都養成了各自的比賽習慣。 有人觀察的很細微:
這兩個人在頒獎典禮上幾乎都站不住了,得用手撐著膝蓋。這也足夠說明一點,耗費的時
間並不是讓你精疲力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對陣雙方都做到了全力以赴。
(Simone)
http://sports.sina.com.cn/t/2012-02-05/13585930925.shtml
--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2月05日13:58 新浪體育微博
新浪體育訊 文/ ESPN特約專家 Kamakshi Tandon
澳網決賽中Djokovic對陣Nadal的史詩巨作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不少人即便是睡眼
惺忪也不想錯過這場較量。這場冠軍爭奪戰的確可以用“史詩”二字形容,兩人的對 攻
是那麼的精彩,整場比賽結束後觀眾都覺得累了,兩位球員也被逼至極限。這場五盤大戰
耗時5小時53分鐘,兩人的總得分是369分,也在德納二人之間的較 量中畫下了濃墨重彩
的一筆。
這場比賽鞏固了Djokovic在男子網壇的地位,德納二人註定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
內都是球場上的“死對頭”。這場冠軍之爭也被載入史冊,成為了大滿貫決賽史上最經典
的對決之一,堪比2008年費德勒與Nadal的溫網決賽,又或是1980年溫網賽場上比約-柏格
與約翰-麥肯羅的那次史詩對話。
這場比賽也刷新了大滿貫決賽的耗時紀錄,此前的紀錄是由維蘭德與倫德爾在1988年
的美網決賽中創造的,超過曾經的歷史紀錄幾近一個小時。這同 時也是澳網耗時最長的
比賽,此前的紀錄由Nadal和沃達斯科保持,時間為5小時14分鐘。事實上,澳網賽場還有
另外一場比賽也曾打了五個半小時,對陣雙方是 穆勒和F-洛佩茲,無奈因為比分板故障
,那場比賽的官方用時為4小時22分鐘。
當然我們也不能僅著眼於那些可以具象化的數位,一波三折的比賽過程以及對陣雙方
所發揮出的水準更是讓人記憶猶新,比賽耗時只是比賽精彩的一個寫照,但並非全部。
眾所周知,Nadal和Djokovic可以算得上是網球場上最“拖拉”的選手了。賽前ESPN
曾經做過一個統計,Nadal在每分之間的平均用時為31秒, 而Djokovic則是35秒,而在大
滿貫賽場上,運動員在分與分之間花費的時間應該不超過20秒才對。第二盤盤末,當值主
裁因為每分間耗時過長而給了球員雙雙 警告,之後的確有所改善,Nadal每分間的用時提
高到了30秒,而Djokovic是33秒。當然比賽最後,兩人還是再度變得“遲緩”,畢竟需要
一定的時間來應付 體能的消耗,這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是被警告後有所收斂,但是兩人的行為還是無意中拖長了這場比賽,Djokovic在
發球局中共打了166分,如果每分間不超過用時規定,他應該可 以省下36分鐘。在Nadal
的發球局中他共打了203分,這意味著又多花了34分鐘,兩人加起來已經是70分鐘之久,
如果減去這些,那這場比賽本該在4小時 43分鐘之內解決戰鬥,至少比維蘭德和倫德爾的
美網決賽用時要少,而Nadal與費德勒的2008年溫網決賽耗時為4小時48分鐘,半決賽中
Djokovic戰勝穆雷也花了4小時50分鐘。要是算上一發和二發之間浪費的那些時間,這場
比賽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決出勝負。
還有一些因素是不需要如此精確計算的。比如現場觀眾的呐喊聲,還有球童送球等等
,這些可能影響到球員的因素也會佔用不少時間,更不用說球員在場 上的調整,來回的
踱步、擦汗等等。不管怎樣,若是Nadal和Djokovic場上節奏再快一點兒,這場比賽完全
沒有奔著六小時去的可能,它依然會被載入史冊,只是 不像現在這場誇張。
哪怕是只有一位球員動作快點兒結果多不一樣,比如費德勒每分之間的平均用時就只
有15秒,比Djokovic快18秒。如果是費德勒和Djokovic之間 的較量,那就是另外一副景
象了,打出同樣的比分也許只需要四個多小時。有了上面這些統計作為基礎,完全可以預
想三盤比賽的耗時紀錄保持者是誰了,非Nadal 與Djokovic莫屬,兩人在2009年的馬德里
大師賽半決賽中足足打了4小時零3分鐘。
由於分與分之間的用時被拖長了太多,有人甚至呼籲放一塊碼錶在那裡,可如果真的
這麼做,就顯得有些太過苛刻了,完全不適合網球這項運動。事實 上,分與分之間到底
花費多久主要是由比分和此前一分的激烈程度決定的。不過萬物都怕比較,德納之間的對
決要是放在伊斯內爾和馬胡的11小時零5分鐘的歷史 之戰前,還算用時短呢。
另外還要考慮此前的晉級歷程,Djokovic與穆雷本就打了一場馬拉松,休息的時間也
相應更少。再者,作為頂尖選手他們也都養成了各自的比賽習慣。 有人觀察的很細微:
這兩個人在頒獎典禮上幾乎都站不住了,得用手撐著膝蓋。這也足夠說明一點,耗費的時
間並不是讓你精疲力盡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對陣雙方都做到了全力以赴。
(Simone)
http://sports.sina.com.cn/t/2012-02-05/13585930925.shtml
--
Tags:
網球
All Comments
By Aaliyah
at 2012-02-09T07:44
at 2012-02-09T07:44
By Daniel
at 2012-02-12T12:59
at 2012-02-12T12:59
By Frederic
at 2012-02-15T18:14
at 2012-02-15T18:14
By Edith
at 2012-02-18T23:29
at 2012-02-18T23:29
By Zenobia
at 2012-02-22T04:44
at 2012-02-22T04:44
By Isla
at 2012-02-25T10:00
at 2012-02-25T10:00
By Harry
at 2012-02-28T15:15
at 2012-02-28T15:15
By Kristin
at 2012-03-02T20:30
at 2012-03-02T20:30
By Dinah
at 2012-03-06T01:45
at 2012-03-06T01:45
By Enid
at 2012-03-09T07:00
at 2012-03-09T07:00
By Freda
at 2012-03-12T12:15
at 2012-03-12T12:15
By Hardy
at 2012-03-15T17:30
at 2012-03-15T17:30
By Robert
at 2012-03-18T22:46
at 2012-03-18T22:46
By Bennie
at 2012-03-22T04:01
at 2012-03-22T04:01
By Lauren
at 2012-03-25T09:16
at 2012-03-25T09:16
By Rachel
at 2012-03-28T14:31
at 2012-03-28T14:31
By Kumar
at 2012-03-31T19:46
at 2012-03-31T19:46
By Doris
at 2012-04-04T01:01
at 2012-04-04T01:01
By Faithe
at 2012-04-07T06:16
at 2012-04-07T06:16
By Hedy
at 2012-04-10T11:32
at 2012-04-10T11:32
By Una
at 2012-04-13T16:47
at 2012-04-13T16:47
By Kumar
at 2012-04-16T22:02
at 2012-04-16T22:02
By Joe
at 2012-04-20T03:17
at 2012-04-20T03:17
By Hedda
at 2012-04-23T08:32
at 2012-04-23T08:32
By Ida
at 2012-04-26T13:47
at 2012-04-26T13:47
By Steve
at 2012-04-29T19:03
at 2012-04-29T19:03
By Ula
at 2012-05-03T00:18
at 2012-05-03T00:18
By Regina
at 2012-05-06T05:33
at 2012-05-06T05:33
By Tracy
at 2012-05-09T10:48
at 2012-05-09T10:48
By Odelette
at 2012-05-12T16:03
at 2012-05-12T16:03
By Selena
at 2012-05-15T21:18
at 2012-05-15T21:1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2-05-19T02:33
at 2012-05-19T02:33
By Eden
at 2012-05-22T07:49
at 2012-05-22T07:49
By Joseph
at 2012-05-25T13:04
at 2012-05-25T13:04
By Jacky
at 2012-05-28T18:19
at 2012-05-28T18:19
By Ursula
at 2012-05-31T23:34
at 2012-05-31T23:34
By Caitlin
at 2012-06-04T04:49
at 2012-06-04T04:49
By Agnes
at 2012-06-07T10:04
at 2012-06-07T10:04
By Puput
at 2012-06-10T15:19
at 2012-06-10T15:19
Related Posts
元宵燈謎 part 1. 童年篇
By Odelette
at 2012-02-06T00:39
at 2012-02-06T00:39
前任的男子網壇bug4?
By Andy
at 2012-02-05T19:20
at 2012-02-05T19:20
澳網成績整理
By Sandy
at 2012-02-05T18:16
at 2012-02-05T18:16
Fed Cup 2012
By Bennie
at 2012-02-05T13:27
at 2012-02-05T13:27
Re: Viña del Mar
By Blanche
at 2012-02-05T12:50
at 2012-02-05T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