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壇放大鏡/「最好年代」暗藏漩渦 籃壇 - 籃球

By Kumar
at 2022-10-01T12:45
at 2022-10-01T12:45
Table of Contents
籃壇放大鏡/「最好年代」暗藏漩渦 籃壇亂象如何解?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7
記者廖聿偉/專題報導
2022-09-12 05:31:00
|
2022-09-12 09:37:14
台灣籃壇近年出現巨大的變化,老字號勁旅達欣在2019年宣布退出SBL,重回社會甲組,SBL
從最多的7支球隊,縮水成4隊,且聲勢一年不如一年,甚至曾出現觀眾不到百人,球員比球
迷還多的難堪場景,也讓籃壇人士非常憂慮,直呼要大破大立,進行改革。
2019年5月,中華職業籃球大聯盟CBL(Chinese Basketball League)成立,強調要「做出
改變,創造台灣籃球更大價值」,也著手安排電視轉播、媒體宣傳和行銷企劃等相關籌備,
但沒有跟隨國際潮流,實施主客場制,且參與球隊皆為SBL原有球隊,被批評為「換湯不換
藥」,也無法吸引大企業投入,始終面臨「三缺一」窘境,最終在該年11月宣布失敗。
眼看國內籃壇最高殿堂SBL陷入一攤死水,資深籃球人陳建州挺身而出,憑藉廣闊的人脈,
積極奔走,在2020年成立職籃聯盟P. LEAGUE+,且成立元年就掀起籃球熱潮,即使遇到疫情
攪局,仍吸引超過20萬人次進場,台籃關注度瞬間破錶。
P. LEAGUE+的成功,也讓各企業更願意投入職籃球隊,2021年T1聯盟成立,在六都(直轄市)
都成立球隊,加上P. LEAGUE+又新增兩隊和SBL原有的5隊,國內籃壇一口氣暴增至史無前例
的17隊,盛況空前。
球隊數暴增雖提供球員更多舞台,但「粥多僧少」,導致許多經紀人、球員漫天喊價,加上
各聯盟都沒有設置薪資上限,球團惡性競爭,開出不合理的天價合約,同時選秀也無「補償
制度」,新秀一次報名多個聯盟選秀,待價而沽,今夏T1海神就用第一指名選到了「空氣」
,亂象問題嚴重。
國內籃壇一片榮光、欣欣向榮的「最好年代」,背後卻隱藏著球隊實力失衡、毒藥合約等危
機,要如何解決困境?《NOWnews》也透過籃協、職籃聯盟代表、球團GM、教練一同來探討,
並開出處方箋,讓台灣籃壇能永續發展,再創巔峰。
籃壇放大鏡/一攤死水轉化成籃壇盛世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6
陳建州打造新舞台2020年成立的職籃聯盟P. LEAGUE+,今年邁入第三季,前2年已經成為國
內籃壇的指標聯盟,人氣、關注度與話題都高居第一,執行長陳建州笑稱,「應該是做對了
一些事。」
T1人事調動、制度改革 張樹人:創造三贏模式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5
目前台灣有3聯盟、16支球隊,而T1又是最晚成立的聯盟,難免被比較及放大檢視。張樹人
認為,現今台灣籃壇出現前所未有的榮景,由於球團資方願意投入資源,球員的薪資待遇獲
得成長,更吸引旅外球員的回歸,讓球迷能夠欣賞到更精彩的籃球賽事,擁有更棒的觀賽體
驗。
SBL永續經營 明年確定有第五隊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4
國內老牌籃球聯盟SBL邁入第20季,但近年關注度持續下探,加上兩職籃聯盟成立,只能在
夾縫中求生存,下季更只剩下4隊,隊伍數寫下史上新低,但籃協仍強調,「SBL不會倒,也
絕非農場,下一個球季已確定有第5隊,目標朝6隊前進。」
選秀可能成「空氣」 各隊GM超燒腦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3
PLG聯盟桃園領航猿今夏握有狀元籤,但多名球員重複報名三個聯盟選秀會,加上T1聯盟採
逆指名選秀制度,各隊能事先接觸球員,導致薪資上漲,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有可能出現球
隊用高順位指名,卻換來「空氣」的情形,也考驗各GM的選秀功力。
物以稀為貴釀毒藥合約 高景炎:回歸商業模式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69
自由球員薪資暴漲,甚至出現許多「毒藥合約」,高景炎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供需法則,
物以稀為貴,即戰力的球員少,想要網羅的球隊多,薪資自然上漲。」
裕隆主力出走潮 邱大宗:不應搶人不擇手段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0
薪資大幅上揚,導致許多球隊留不住人才,邱大宗認為,「好球員當然大家都想要,但不應
該為了搶人不擇手段;以CBA為例,許多球隊會利用檯面下的資源挖角,包括配房、配車,
甚至高額的激勵獎金,都會導致強弱失衡,因此訂定薪資上限,和完善的規章,才能讓環境
變得更好。」
「左手上籃打職籃」論 鳥總:要有危機意識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2
許智超認為,無論職籃隊數有幾支,最後都會回歸到「適者生存」,不是每個球員都能站穩
腳步。另外,無論球團或球員都要有危機意識,球員會選擇人氣最高、待遇最好的聯盟和球
隊,而球團也會挑選年輕有潛力的球員。
--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7
記者廖聿偉/專題報導
2022-09-12 05:31:00
|
2022-09-12 09:37:14
台灣籃壇近年出現巨大的變化,老字號勁旅達欣在2019年宣布退出SBL,重回社會甲組,SBL
從最多的7支球隊,縮水成4隊,且聲勢一年不如一年,甚至曾出現觀眾不到百人,球員比球
迷還多的難堪場景,也讓籃壇人士非常憂慮,直呼要大破大立,進行改革。
2019年5月,中華職業籃球大聯盟CBL(Chinese Basketball League)成立,強調要「做出
改變,創造台灣籃球更大價值」,也著手安排電視轉播、媒體宣傳和行銷企劃等相關籌備,
但沒有跟隨國際潮流,實施主客場制,且參與球隊皆為SBL原有球隊,被批評為「換湯不換
藥」,也無法吸引大企業投入,始終面臨「三缺一」窘境,最終在該年11月宣布失敗。
眼看國內籃壇最高殿堂SBL陷入一攤死水,資深籃球人陳建州挺身而出,憑藉廣闊的人脈,
積極奔走,在2020年成立職籃聯盟P. LEAGUE+,且成立元年就掀起籃球熱潮,即使遇到疫情
攪局,仍吸引超過20萬人次進場,台籃關注度瞬間破錶。
P. LEAGUE+的成功,也讓各企業更願意投入職籃球隊,2021年T1聯盟成立,在六都(直轄市)
都成立球隊,加上P. LEAGUE+又新增兩隊和SBL原有的5隊,國內籃壇一口氣暴增至史無前例
的17隊,盛況空前。
球隊數暴增雖提供球員更多舞台,但「粥多僧少」,導致許多經紀人、球員漫天喊價,加上
各聯盟都沒有設置薪資上限,球團惡性競爭,開出不合理的天價合約,同時選秀也無「補償
制度」,新秀一次報名多個聯盟選秀,待價而沽,今夏T1海神就用第一指名選到了「空氣」
,亂象問題嚴重。
國內籃壇一片榮光、欣欣向榮的「最好年代」,背後卻隱藏著球隊實力失衡、毒藥合約等危
機,要如何解決困境?《NOWnews》也透過籃協、職籃聯盟代表、球團GM、教練一同來探討,
並開出處方箋,讓台灣籃壇能永續發展,再創巔峰。
籃壇放大鏡/一攤死水轉化成籃壇盛世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6
陳建州打造新舞台2020年成立的職籃聯盟P. LEAGUE+,今年邁入第三季,前2年已經成為國
內籃壇的指標聯盟,人氣、關注度與話題都高居第一,執行長陳建州笑稱,「應該是做對了
一些事。」
T1人事調動、制度改革 張樹人:創造三贏模式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5
目前台灣有3聯盟、16支球隊,而T1又是最晚成立的聯盟,難免被比較及放大檢視。張樹人
認為,現今台灣籃壇出現前所未有的榮景,由於球團資方願意投入資源,球員的薪資待遇獲
得成長,更吸引旅外球員的回歸,讓球迷能夠欣賞到更精彩的籃球賽事,擁有更棒的觀賽體
驗。
SBL永續經營 明年確定有第五隊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4
國內老牌籃球聯盟SBL邁入第20季,但近年關注度持續下探,加上兩職籃聯盟成立,只能在
夾縫中求生存,下季更只剩下4隊,隊伍數寫下史上新低,但籃協仍強調,「SBL不會倒,也
絕非農場,下一個球季已確定有第5隊,目標朝6隊前進。」
選秀可能成「空氣」 各隊GM超燒腦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3
PLG聯盟桃園領航猿今夏握有狀元籤,但多名球員重複報名三個聯盟選秀會,加上T1聯盟採
逆指名選秀制度,各隊能事先接觸球員,導致薪資上漲,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有可能出現球
隊用高順位指名,卻換來「空氣」的情形,也考驗各GM的選秀功力。
物以稀為貴釀毒藥合約 高景炎:回歸商業模式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69
自由球員薪資暴漲,甚至出現許多「毒藥合約」,高景炎認為,「商業模式就是供需法則,
物以稀為貴,即戰力的球員少,想要網羅的球隊多,薪資自然上漲。」
裕隆主力出走潮 邱大宗:不應搶人不擇手段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0
薪資大幅上揚,導致許多球隊留不住人才,邱大宗認為,「好球員當然大家都想要,但不應
該為了搶人不擇手段;以CBA為例,許多球隊會利用檯面下的資源挖角,包括配房、配車,
甚至高額的激勵獎金,都會導致強弱失衡,因此訂定薪資上限,和完善的規章,才能讓環境
變得更好。」
「左手上籃打職籃」論 鳥總:要有危機意識
https://www.nownews.com/news/5931672
許智超認為,無論職籃隊數有幾支,最後都會回歸到「適者生存」,不是每個球員都能站穩
腳步。另外,無論球團或球員都要有危機意識,球員會選擇人氣最高、待遇最好的聯盟和球
隊,而球團也會挑選年輕有潛力的球員。
--
Tags:
籃球
All Comments

By Olga
at 2022-09-30T11:26
at 2022-09-30T11:26

By Franklin
at 2022-10-01T17:32
at 2022-10-01T17:32

By Rae
at 2022-09-30T11:26
at 2022-09-30T11:26

By Aaliyah
at 2022-10-01T17:32
at 2022-10-01T17:32

By Rae
at 2022-09-30T11:26
at 2022-09-30T11:26

By Doris
at 2022-10-01T17:32
at 2022-10-01T17:32

By Erin
at 2022-09-30T11:26
at 2022-09-30T11:26
Related Posts
PLG職籃「轉隊王」! 成力煥:只想開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22-10-01T07:10
at 2022-10-01T07:10
中國女籃進世界盃決賽 台灣未來也能世界級

By Olga
at 2022-10-01T04:22
at 2022-10-01T04:22
這個對戰組合有看頭嗎?

By Erin
at 2022-09-30T21:53
at 2022-09-30T21:53
現役七年級~1990 資深老將

By Tom
at 2022-09-30T21:16
at 2022-09-30T21:16
中國女籃闖進世界盃決賽,台灣也世界水準

By Selena
at 2022-09-30T20:32
at 2022-09-30T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