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分析太極拳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Eden
at 2011-05-19T01:13
at 2011-05-19T01:13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hochengyuan (阿淵)》之銘言:
: http://tinyurl.com/3upxg6m
: 我想這影片板上不少人看過
: 我比較好奇的是
: 武術牽涉到力學、心理學、物理學、醫學
: 發力的原理理應可以找到方法解釋
: 影片中國體育研究院引進儀器來檢驗
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科學家的素質
比起死老美放的影片(可能也因比較商業的關係)
推論我不是很喜歡
但這科學家推論感覺比較保守 不會把太極搞得很神
而且當數據令人意外時(例如張志俊的肌力不強)
都會回到實際人體測試 例如互扳 試拳 等
: 不過影片結束仍找不出為什麼那阿伯出拳可以皮不痛但腔內痛的原因
: 看似"無力"的拳打人通常很痛,這應該是有接觸過武術的人都了解的
: 不少拳擊比賽KO那一拳,看起來都"鬆鬆柔柔"的
: 但是傳統武術跟其他武術,被擊打的差異為什麼存在,卻找不到原因
終點其實差異不大 跟訓練過程有關
太極拳 練習過程就是"慢"
目的就是先要求"整"
整 即意味著 身體動作需要用到全身的質量
所以 即使慢 被打到還是會痛到身體內部
舉個例子
現在拿一根很粗的木頭 往自己身上"慢慢"撞擊一下
會感覺到一股很沉的力量透進來
根據 F=ma 的原則
有效運用身體質量 打擊力量還是很大
所以功夫好的 即使被輕碰還是覺得勁道有一定程度
若是要比較 拳擊 太極 訓練一段期間
拳擊手在高速度下打出的力道會比較大
但在慢速的部分 太極拳者可以發揮出較多的質量
但最理想的是 慢也行 快也行 都能發揮出相當力道
遇到高手比較不會吃虧
: 雖然目前仍沒有找出解釋
: 但小弟以為科學應該有辦法解釋,只是目前找不到相對應的儀器或檢驗方法證明
: 以上也只是我的猜測啦
: 歡迎大家討論:)
張志俊的專長 在於解拳 他很懂招式用法
但若論檯面上的陳氏太極拳家
他的功力相比之下並不突出
如果改成陳小旺來測出拳 相信結果會差很多
旺旺那種 胸口吃他個兩三拳就會GG了
純粹就逆步(拗步)出拳來說
拳擊的直拳 空手道的逆擊 陳太的演手肱捶
拳擊比較是用後腳的腳尖去"撐"
空手道的定步逆擊跟陳太演手肱捶差異不大
是用整個腳底板在"撐"
而WKF空手道比賽 由於規則所致
逆擊會用身體衝刺的速度轉換成出拳
"撐"的感覺會比較少一些
"撐" 有兩層意思
發力的起源
太極拳經有句 "其根在腳 發於腿 主宰於腰 行於手指"
無論哪種武術皆然
因此 太極拳 廣義而言 只是個觀念
很多各種武術家 看了太極拳經都會產生
"疑!? 我們不也這樣?"的感覺
第二個"撐"
則是抵抗反作用力
此時身體的結構架構不能崩壞
否則自己會被彈開 削減了出拳的攻擊力
從陳氏太極拳來看
可以看出比早期拳種跟後期拳種改良的差異
像是楊太比較注重架式 架子跟長拳較為類似
(可能是因為楊老禪去北京後 跟當地拳種融合)
更後期
開始有人補足太極的缺點
融合了形意 通臂 八卦 螳螂 等武術
在架子 速度 招式 等都有相當的進步
但是二戰之後
也許是太和平吧
每個門派都想爭 一些怪誕的理論都會出來
近代傳統武術比較少學術型的探討
意識形態的爭奪比較多
--
: http://tinyurl.com/3upxg6m
: 我想這影片板上不少人看過
: 我比較好奇的是
: 武術牽涉到力學、心理學、物理學、醫學
: 發力的原理理應可以找到方法解釋
: 影片中國體育研究院引進儀器來檢驗
第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科學家的素質
比起死老美放的影片(可能也因比較商業的關係)
推論我不是很喜歡
但這科學家推論感覺比較保守 不會把太極搞得很神
而且當數據令人意外時(例如張志俊的肌力不強)
都會回到實際人體測試 例如互扳 試拳 等
: 不過影片結束仍找不出為什麼那阿伯出拳可以皮不痛但腔內痛的原因
: 看似"無力"的拳打人通常很痛,這應該是有接觸過武術的人都了解的
: 不少拳擊比賽KO那一拳,看起來都"鬆鬆柔柔"的
: 但是傳統武術跟其他武術,被擊打的差異為什麼存在,卻找不到原因
終點其實差異不大 跟訓練過程有關
太極拳 練習過程就是"慢"
目的就是先要求"整"
整 即意味著 身體動作需要用到全身的質量
所以 即使慢 被打到還是會痛到身體內部
舉個例子
現在拿一根很粗的木頭 往自己身上"慢慢"撞擊一下
會感覺到一股很沉的力量透進來
根據 F=ma 的原則
有效運用身體質量 打擊力量還是很大
所以功夫好的 即使被輕碰還是覺得勁道有一定程度
若是要比較 拳擊 太極 訓練一段期間
拳擊手在高速度下打出的力道會比較大
但在慢速的部分 太極拳者可以發揮出較多的質量
但最理想的是 慢也行 快也行 都能發揮出相當力道
遇到高手比較不會吃虧
: 雖然目前仍沒有找出解釋
: 但小弟以為科學應該有辦法解釋,只是目前找不到相對應的儀器或檢驗方法證明
: 以上也只是我的猜測啦
: 歡迎大家討論:)
張志俊的專長 在於解拳 他很懂招式用法
但若論檯面上的陳氏太極拳家
他的功力相比之下並不突出
如果改成陳小旺來測出拳 相信結果會差很多
旺旺那種 胸口吃他個兩三拳就會GG了
純粹就逆步(拗步)出拳來說
拳擊的直拳 空手道的逆擊 陳太的演手肱捶
拳擊比較是用後腳的腳尖去"撐"
空手道的定步逆擊跟陳太演手肱捶差異不大
是用整個腳底板在"撐"
而WKF空手道比賽 由於規則所致
逆擊會用身體衝刺的速度轉換成出拳
"撐"的感覺會比較少一些
"撐" 有兩層意思
發力的起源
太極拳經有句 "其根在腳 發於腿 主宰於腰 行於手指"
無論哪種武術皆然
因此 太極拳 廣義而言 只是個觀念
很多各種武術家 看了太極拳經都會產生
"疑!? 我們不也這樣?"的感覺
第二個"撐"
則是抵抗反作用力
此時身體的結構架構不能崩壞
否則自己會被彈開 削減了出拳的攻擊力
從陳氏太極拳來看
可以看出比早期拳種跟後期拳種改良的差異
像是楊太比較注重架式 架子跟長拳較為類似
(可能是因為楊老禪去北京後 跟當地拳種融合)
更後期
開始有人補足太極的缺點
融合了形意 通臂 八卦 螳螂 等武術
在架子 速度 招式 等都有相當的進步
但是二戰之後
也許是太和平吧
每個門派都想爭 一些怪誕的理論都會出來
近代傳統武術比較少學術型的探討
意識形態的爭奪比較多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Aaliyah
at 2011-05-21T17:38
at 2011-05-21T17:38

By Lauren
at 2011-05-24T14:04
at 2011-05-24T14:04

By Frederica
at 2011-05-26T11:05
at 2011-05-26T11:05

By Rosalind
at 2011-05-26T18:58
at 2011-05-26T18:58

By Caitlin
at 2011-05-31T04:44
at 2011-05-31T04:44

By Frederic
at 2011-06-03T20:18
at 2011-06-03T20:18

By Selena
at 2011-06-07T03:36
at 2011-06-07T03:36

By Queena
at 2011-06-08T10:23
at 2011-06-08T10:23

By Faithe
at 2011-06-09T23:46
at 2011-06-09T23:46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1-06-14T12:25
at 2011-06-14T12:25

By David
at 2011-06-15T09:28
at 2011-06-15T09:28

By Margaret
at 2011-06-17T07:40
at 2011-06-17T07:40

By Dora
at 2011-06-20T15:58
at 2011-06-20T15:58

By Caroline
at 2011-06-22T02:32
at 2011-06-22T02:32

By Puput
at 2011-06-24T06:19
at 2011-06-24T06:19

By Damian
at 2011-06-27T10:26
at 2011-06-27T10:26

By Daniel
at 2011-06-28T08:28
at 2011-06-28T08:28

By Carol
at 2011-07-01T09:08
at 2011-07-01T09:08

By Olive
at 2011-07-02T13:36
at 2011-07-02T13:36

By Kyle
at 2011-07-03T06:25
at 2011-07-03T06:25

By Noah
at 2011-07-04T04:51
at 2011-07-04T04:51

By Dora
at 2011-07-08T21:10
at 2011-07-08T21:10
Related Posts
科學分析太極拳

By Joe
at 2011-05-19T00:22
at 2011-05-19T00:22
打傷、不打傷

By George
at 2011-05-18T17:40
at 2011-05-18T17:40
傳武的優缺點??

By Valerie
at 2011-05-18T16:08
at 2011-05-18T16:08
最噁心的兵器:「太極扇」

By Elvira
at 2011-05-18T01:36
at 2011-05-18T01:36
最噁心的兵器:「太極扇」

By Susan
at 2011-05-17T22:28
at 2011-05-17T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