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辦亞奧8運動會 國內3城市互鬥 - 奧運,世大運,亞運討論

By Genevieve
at 2010-10-28T16:38
at 2010-10-28T16:38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devers (落入凡間的精靈)》之銘言:
:
: 而高雄市接著又爭取主辦2006年亞運會
:
: 當時外界也普遍認為不是高雄市拿下主辦權,就是印尼的雅加達拿下
:
: 同樣地,當時兩岸的關係緊張,中國一樣帶頭反對
:
: 導致最後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卡達多哈大爆冷門地拿下2006年亞運主辦權
:
這個政治化得也太厲害了吧......
在2000年最終正式提出申辦2006亞運主辦權的四個城市是﹕
香港、吉隆坡、新德裡、多哈
高雄最終並沒有提出正式申辦﹐雅加達也沒有。
而當時﹐頭號熱門是香港。這點如果翻閱當年的各國報紙就能知道﹐
香港當時是勢在必得﹐一般各國報紙都認為香港能夠第一輪就直接勝出。
在這種情況下﹐吉隆坡為了爭取一線勝機﹐在投票前夕許諾﹐
將為每個國家提供4萬美元援助﹐並且承擔起亞運期間所有參賽國提供免費機票
和所有交通費用。憑此成為第二號熱門。
這一筆支出﹐香港承認無法做到跟吉隆坡一樣的許諾﹐
但為此﹐香港在投票前再次許諾﹐
它願意將所有的得到的亞運讚助商讚助和其他亞運相關方面的所有收入﹐
跟所有的亞奧理事會成員國分享。
當時各種報紙評論這場申辦競爭﹐就象美國總統競選一樣激烈。
當時香港本來獲得了東亞的支持﹐但是因為大家都認為香港一定勝出﹐
所以朝鮮跟韓國鬧別扭﹐(投票是在韓國釜山舉行的)﹐沒有參加。
香港當時還說﹐雖然感到遺憾﹐不過不認為這一票會影響到結局。
當然﹐香港當時承認﹐它一定能夠拿到的所謂鐵票﹐
就是中國、澳門、香港這三票而已。(可查詢香港奧會主席霍震霆當年原話)
對於其他東亞奧會(包括台灣)﹐香港也不是很放心。
最終41個代表投票﹐實行的是不記名的投票。
第一輪投票﹐香港得票最多﹐但未過半數﹐新德裡第四被淘汰。
第二輪﹐多哈異軍突出﹐獲得22票勝出。吉隆坡得13票(東南亞國家為主)。
而香港在第二輪出乎意料地跌到隻剩6票。
投票結束後﹐馬來西亞和香港都指責有人不受信諾。
並且﹐馬來西亞奧會秘書長跟香港政務司長陳方安生﹐都公開指責不記名投票制度。
馬來西亞奧會主席賈法爾王子更直斥是錢在做決定。
這次申辦香港的慘敗帶給香港人的心理打擊很大﹐
以致在象《麥兜故事》等電影中﹐都把市民那種挫折和失望表達出來。
回首香港的這次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恰恰就是中國沒有進行交易。
事實上﹐在任何一次大型綜合運動會的申辦上﹐各國都會進行各種交易﹐
比如北京跟廣島共同競爭1990亞運﹐最終就交易成北京獲得1990﹐
同時廣島獲得1994主辦權﹐不再需要投票。而北京為了2008奧運會﹐
與非洲國家交易﹐放棄了提出申辦2004奧運會﹐更是人所熟知。
在現在的世界﹐交易並不是你單方面要求別人必須如何﹐
始終﹐要求別人如何﹐都是欠了別人人情﹐而人情是早晚要還的﹐不能欠太多。
而這次2000年在釜山進行的投票﹐因為中國要全力準備次年2001年在莫斯科
進行的奧運投票﹐所以在亞運投票上並沒有對亞洲國家做出太多要求。
對香港的支援﹐就隻能是口頭支援﹐沒辦法給太多行動支援。
這才是香港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多哈的銀彈)
到了2001年中國獲得北京奧運的舉辦權之後﹐次年2002年廣州即提出申辦2010亞運。
這次﹐一方面是中國的能量從奧運回來﹐能夠對亞洲國家施加壓力﹐
另一方面﹐是2000年申辦競爭的激烈程度讓許多城市擔心。
所以雖然同樣提出申辦的還有韓國首爾、約旦安曼、馬來西亞吉隆坡﹐
但是首爾、安曼在正式申辦截止日之前﹐就宣布退出申辦了。
(首爾的放棄跟4年後仁川擊敗大熱門印度新德裡獲得2014會沒有關系嗎﹖)
而在廣州正式提出申辦的14天後﹐吉隆坡也宣布退出。
這樣﹐到了2004年亞奧理事會成員出來考察各申辦城市的時候﹐
已經隻剩廣州一個申辦城市了。
最終﹐廣州毫無懸念地獲得了舉辦權。
所以﹐真要說起來﹐北京和廣州都欠了香港2006年亞運的債﹐但不管怎麼說﹐
北京和廣州都沒有欠高雄2006年亞運的債。
說實在的﹐如果高雄想申辦﹐不要考慮太多政治打壓的問題﹐
政治都是人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幕後交易(比如日本廣島、韓國仁川等)、
選擇申辦時機(比如2000年投票的多哈)、利益收買(對亞奧理事會中一堆
中小國家許諾經濟援助、貸款、協助發展體育、免費機票、亞運村高待遇等等)
來回避的。真正想申辦的時候﹐最主要的還是看你有沒有申辦的決心。
有決心﹐你才會去做交易、選時機、給許諾。
而且﹐有決心你也才能讓中立的投票人覺得﹐你值得他信任。
否則﹐如果事事講政治打壓﹐那麼弱小團體豈不完全就無能為力了。
台灣是個領導人投票直選的國家﹐那麼多投票﹐
對於如何去爭取選票﹐特別是非執政團體如何通過投票搶到政權﹐
應該經驗非常豐富才對。
用政治打壓來做不要參選﹐參選一定會敗選的理由﹐並不合理﹐隻能說是決心不夠。
世界都是一樣的﹐都是人、錢、利益所構成的世界。
--
:
: 而高雄市接著又爭取主辦2006年亞運會
:
: 當時外界也普遍認為不是高雄市拿下主辦權,就是印尼的雅加達拿下
:
: 同樣地,當時兩岸的關係緊張,中國一樣帶頭反對
:
: 導致最後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卡達多哈大爆冷門地拿下2006年亞運主辦權
:
這個政治化得也太厲害了吧......
在2000年最終正式提出申辦2006亞運主辦權的四個城市是﹕
香港、吉隆坡、新德裡、多哈
高雄最終並沒有提出正式申辦﹐雅加達也沒有。
而當時﹐頭號熱門是香港。這點如果翻閱當年的各國報紙就能知道﹐
香港當時是勢在必得﹐一般各國報紙都認為香港能夠第一輪就直接勝出。
在這種情況下﹐吉隆坡為了爭取一線勝機﹐在投票前夕許諾﹐
將為每個國家提供4萬美元援助﹐並且承擔起亞運期間所有參賽國提供免費機票
和所有交通費用。憑此成為第二號熱門。
這一筆支出﹐香港承認無法做到跟吉隆坡一樣的許諾﹐
但為此﹐香港在投票前再次許諾﹐
它願意將所有的得到的亞運讚助商讚助和其他亞運相關方面的所有收入﹐
跟所有的亞奧理事會成員國分享。
當時各種報紙評論這場申辦競爭﹐就象美國總統競選一樣激烈。
當時香港本來獲得了東亞的支持﹐但是因為大家都認為香港一定勝出﹐
所以朝鮮跟韓國鬧別扭﹐(投票是在韓國釜山舉行的)﹐沒有參加。
香港當時還說﹐雖然感到遺憾﹐不過不認為這一票會影響到結局。
當然﹐香港當時承認﹐它一定能夠拿到的所謂鐵票﹐
就是中國、澳門、香港這三票而已。(可查詢香港奧會主席霍震霆當年原話)
對於其他東亞奧會(包括台灣)﹐香港也不是很放心。
最終41個代表投票﹐實行的是不記名的投票。
第一輪投票﹐香港得票最多﹐但未過半數﹐新德裡第四被淘汰。
第二輪﹐多哈異軍突出﹐獲得22票勝出。吉隆坡得13票(東南亞國家為主)。
而香港在第二輪出乎意料地跌到隻剩6票。
投票結束後﹐馬來西亞和香港都指責有人不受信諾。
並且﹐馬來西亞奧會秘書長跟香港政務司長陳方安生﹐都公開指責不記名投票制度。
馬來西亞奧會主席賈法爾王子更直斥是錢在做決定。
這次申辦香港的慘敗帶給香港人的心理打擊很大﹐
以致在象《麥兜故事》等電影中﹐都把市民那種挫折和失望表達出來。
回首香港的這次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恰恰就是中國沒有進行交易。
事實上﹐在任何一次大型綜合運動會的申辦上﹐各國都會進行各種交易﹐
比如北京跟廣島共同競爭1990亞運﹐最終就交易成北京獲得1990﹐
同時廣島獲得1994主辦權﹐不再需要投票。而北京為了2008奧運會﹐
與非洲國家交易﹐放棄了提出申辦2004奧運會﹐更是人所熟知。
在現在的世界﹐交易並不是你單方面要求別人必須如何﹐
始終﹐要求別人如何﹐都是欠了別人人情﹐而人情是早晚要還的﹐不能欠太多。
而這次2000年在釜山進行的投票﹐因為中國要全力準備次年2001年在莫斯科
進行的奧運投票﹐所以在亞運投票上並沒有對亞洲國家做出太多要求。
對香港的支援﹐就隻能是口頭支援﹐沒辦法給太多行動支援。
這才是香港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多哈的銀彈)
到了2001年中國獲得北京奧運的舉辦權之後﹐次年2002年廣州即提出申辦2010亞運。
這次﹐一方面是中國的能量從奧運回來﹐能夠對亞洲國家施加壓力﹐
另一方面﹐是2000年申辦競爭的激烈程度讓許多城市擔心。
所以雖然同樣提出申辦的還有韓國首爾、約旦安曼、馬來西亞吉隆坡﹐
但是首爾、安曼在正式申辦截止日之前﹐就宣布退出申辦了。
(首爾的放棄跟4年後仁川擊敗大熱門印度新德裡獲得2014會沒有關系嗎﹖)
而在廣州正式提出申辦的14天後﹐吉隆坡也宣布退出。
這樣﹐到了2004年亞奧理事會成員出來考察各申辦城市的時候﹐
已經隻剩廣州一個申辦城市了。
最終﹐廣州毫無懸念地獲得了舉辦權。
所以﹐真要說起來﹐北京和廣州都欠了香港2006年亞運的債﹐但不管怎麼說﹐
北京和廣州都沒有欠高雄2006年亞運的債。
說實在的﹐如果高雄想申辦﹐不要考慮太多政治打壓的問題﹐
政治都是人的問題﹐是可以通過幕後交易(比如日本廣島、韓國仁川等)、
選擇申辦時機(比如2000年投票的多哈)、利益收買(對亞奧理事會中一堆
中小國家許諾經濟援助、貸款、協助發展體育、免費機票、亞運村高待遇等等)
來回避的。真正想申辦的時候﹐最主要的還是看你有沒有申辦的決心。
有決心﹐你才會去做交易、選時機、給許諾。
而且﹐有決心你也才能讓中立的投票人覺得﹐你值得他信任。
否則﹐如果事事講政治打壓﹐那麼弱小團體豈不完全就無能為力了。
台灣是個領導人投票直選的國家﹐那麼多投票﹐
對於如何去爭取選票﹐特別是非執政團體如何通過投票搶到政權﹐
應該經驗非常豐富才對。
用政治打壓來做不要參選﹐參選一定會敗選的理由﹐並不合理﹐隻能說是決心不夠。
世界都是一樣的﹐都是人、錢、利益所構成的世界。
--
Tags:
賽事
All Comments

By Lauren
at 2010-10-28T22:44
at 2010-10-28T22:44

By Agnes
at 2010-10-29T04:49
at 2010-10-29T04:49

By Eartha
at 2010-10-29T10:55
at 2010-10-29T10:55

By Zenobia
at 2010-10-29T17:01
at 2010-10-29T17:01

By Thomas
at 2010-10-29T23:07
at 2010-10-29T23:07

By Sandy
at 2010-10-30T05:13
at 2010-10-30T05:13

By Ida
at 2010-10-30T11:19
at 2010-10-30T11:19

By Hazel
at 2010-10-30T17:24
at 2010-10-30T17:24

By Lily
at 2010-10-30T23:30
at 2010-10-30T23:30

By Ingrid
at 2010-10-31T05:36
at 2010-10-31T05:36

By Connor
at 2010-10-31T11:42
at 2010-10-31T11:42
Related Posts
亞運男籃 中華首戰日本

By Joe
at 2010-10-27T10:19
at 2010-10-27T10:19
亞運棒球 大陸公布24人名單

By Frederic
at 2010-10-27T10:17
at 2010-10-27T10:17
爭辦亞奧8運動會 國內3城市互鬥

By Rebecca
at 2010-10-27T06:08
at 2010-10-27T06:08
中國隊成軍 規模勝京奧

By Joseph
at 2010-10-27T06:01
at 2010-10-27T06:01
踢進高雄夢時代 跆拳道隊秀火力

By Wallis
at 2010-10-27T05:58
at 2010-10-27T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