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球型投打都不吃香 凱柯、林子偉全受害 - 棒球新聞
![Barb Cronin avatar](/img/cat1.jpg)
By Barb Cronin
at 2019-04-30T08:16
at 2019-04-30T08:16
Table of Contents
2019-04-30 07:00tyruschen
大聯盟四月賽事即將結束,但本季再度掀起的全壘打狂潮顯然正方興未艾。不但領頭
的葉力奇(Christian Yelich)及貝林格(Cody Bellinger)雙雙轟出14發,追平5
月1日前最多支紀錄,目前平均每場出現1.33發全壘打以及高達14.7%飛球形成全壘打
的頻率都是歷史新高。而且隨著天氣轉熱,這些數字很可能還會更上一層樓。
早已注意到這個現象的媒體跟棒球專家們紛紛揣測:大聯盟是否「又」換上彈力球(
juiced ball)?還是因為有更多打者投身「飛球革命」(fly ball revolution)?
之所以說「又」,是因為前年大聯盟就曾因全壘打量產速度創歷史紀錄,包括知名數
據網站FiveThirtyEight在內的眾多媒體就信誓旦旦地指出當年的用球材質一定有所不
同。為此大聯盟官方還不得不組成「調查團」來檢查用球,並宣佈球本身的材質並無
改變。但直至今日許多人仍堅信這批球比較「彈」。
另一個可能導致全壘打增多的因素——打者的飛球革命則沒有太多爭議。自拿下MVP的
明星三壘手唐納森(Josh Donaldson)現身說法鼓吹把球朝天上打,以及紅襪重砲手
馬丁尼茲(J.D. Martinez)被改造成功的故事廣為流傳後,許多打者都不約而同地加
入將擊球仰角(launch angle)向上調的隊伍。也使得大聯盟的滾地球/飛球比率逐
年下滑,從2015年的1.34一路降到去年的1.22,今年更只有1.17。靠著將球轟得滿天
飛,打者們才得以從投手球速越飆越快、變化球迴轉率(spin rate)不斷增加,三振
次數年年創新高的困境中脫身,慢慢將嚴重傾斜的投打天秤推回原本的水平。
在這波長打力與球速的矛盾對決中,逐漸被淘汰而不復見的則是過往以製造滾地球出
局為主要武器的投手,以及不具長打火力,靠短程安打、速度及守備幫助球隊贏球的
野手。前者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至今仍找不到新東家的凱柯(Dallas Keuchel)。
2012年升上大聯盟的凱柯只有菜鳥球季滾飛比低於2,有四季滾飛比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但即便凱柯最近五年防禦率還不到3.28,而且有三季投球局數超過兩百外加一座賽
揚獎的豐功偉業做背書,仍沒有任何球隊願意接受他跟他經紀人的要價。
原因無他,只因為在倚重數據分析做決策的現代球隊高層眼裡,凱柯這一類型的投手
已跟不上時代腳步。運動畫刊名記者維爾達奇(Tom Verducci)就指出,由於打者紛
紛將擊球仰角上調,靠二縫線速球製造滾地球出局的投球策略早已不再吃香。凱柯90
英哩上下的球速無法製造夠多的三振(去年每九局三振次數只有6.73次,全大聯盟排
名倒數第七),拿手的伸卡球不但壓制不住打者日益兇猛的砲火,而且變成最容易被
擊出安打,投手們大量減少使用的球種。過去同樣球速不快以製造滾地球見長,但表
現還不如凱柯的先發投手李克(Mike Leake)可以靠一手二縫線速球拿到五年八千萬
美金的肥約。如今乏人問津的凱柯顯然得不到同等回報。
同樣地,球隊高層也越來越不願意將資源投注在無法打出更多全壘打甚至是長打的打
者上——即便他們具備其他方面的技藝。因為這些打者的表現幾無例外地令人失望。
去年滾飛比超過2的11位名打者中,除了名列第九相當奇葩的葉力奇及他的隊友明星中
外野手肯恩(Lorenzo Cain)外,其他打者無一OPS超過八成。這其中不乏許多曾被寄
予厚望的明星球員,例如剛簽下大約的荷斯莫(Eric Hosmer)及戴斯蒙(Ian Desmond
)、曾拿過打擊王的茂爾(Joe Mauer)及高登(Dee Gordon)。就連去年拿下MVP的
葉力奇,今年都把滾飛比硬生生砍掉一半,從2.20降到只有1.06。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林子偉。眾所周知,林子偉自投身美國職棒開始,長打能力
就一直是他的弱項。也因此即使擁有能守各個位置的極佳守備能力及不錯的選球眼,
林子偉在與其他隊友競爭工具人的「職缺」時一直顯得十分吃力。進入小聯盟的頭幾
年林子偉多將球往地上打,2014年及2016年的滾飛比分別高達1.94及1.96,直到2017
年才有所突破練出前所未有的長打能力。
在林子偉連續三年升上大聯盟、累積了一定打席後,我們現在可透過更先進的進階數
據清楚看到他所面臨的侷限。根據大聯盟官方進階數據庫Statcast顯示,林子偉的擊
球仰角是10.2度,略低於聯盟平均,也導致他的生涯滾飛比仍有1.57。加上林子偉的
擊球初速(Exit Velocity,生涯平均85.4英哩)、結實擊中率(Barrels,生涯平均
3.1%)都遠低於平均值(87.4英哩及6.2%),足見他的擊球威力仍有待加強。但隨著
年歲增長及強打新秀查維斯(Michael Chavis)嶄露頭角,紅襪顯然已無太大耐心等
待林子偉在長打上再求進步。尤其查維斯升上大聯盟短短六場比賽就超越了林子偉的
「生涯」全壘打數,使得他現在不但幾無先發可能,而且在努尼耶茲(Eduardo Nunez
)及霍特(Brock Holt)傷癒復出後幾乎篤定又會被下放到農場。
全壘打與三振、力與力的對決已成顯學,這股潮流除了造成一干非主流球員逐漸被淘
汰外,也使得球賽內容不再像過去一樣豐富有多樣性。在全壘打與三振次數屢創新高
的同時,盜壘、犧牲短打等為球賽加入變化及更多可看性的戰術也正迅速絕跡。二十
年前的大聯盟球賽平均時間比現今少了19分鐘,但卻多了8次守備表演(ball in play
),這也被視為是觀眾數開始下滑的原因之一。這波滾球型投打被淘汰的浪潮已經成
為林子偉及凱柯等球員被迫面對,大聯盟官方也必須正視的課題。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3783991?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7-news
--
大聯盟四月賽事即將結束,但本季再度掀起的全壘打狂潮顯然正方興未艾。不但領頭
的葉力奇(Christian Yelich)及貝林格(Cody Bellinger)雙雙轟出14發,追平5
月1日前最多支紀錄,目前平均每場出現1.33發全壘打以及高達14.7%飛球形成全壘打
的頻率都是歷史新高。而且隨著天氣轉熱,這些數字很可能還會更上一層樓。
早已注意到這個現象的媒體跟棒球專家們紛紛揣測:大聯盟是否「又」換上彈力球(
juiced ball)?還是因為有更多打者投身「飛球革命」(fly ball revolution)?
之所以說「又」,是因為前年大聯盟就曾因全壘打量產速度創歷史紀錄,包括知名數
據網站FiveThirtyEight在內的眾多媒體就信誓旦旦地指出當年的用球材質一定有所不
同。為此大聯盟官方還不得不組成「調查團」來檢查用球,並宣佈球本身的材質並無
改變。但直至今日許多人仍堅信這批球比較「彈」。
另一個可能導致全壘打增多的因素——打者的飛球革命則沒有太多爭議。自拿下MVP的
明星三壘手唐納森(Josh Donaldson)現身說法鼓吹把球朝天上打,以及紅襪重砲手
馬丁尼茲(J.D. Martinez)被改造成功的故事廣為流傳後,許多打者都不約而同地加
入將擊球仰角(launch angle)向上調的隊伍。也使得大聯盟的滾地球/飛球比率逐
年下滑,從2015年的1.34一路降到去年的1.22,今年更只有1.17。靠著將球轟得滿天
飛,打者們才得以從投手球速越飆越快、變化球迴轉率(spin rate)不斷增加,三振
次數年年創新高的困境中脫身,慢慢將嚴重傾斜的投打天秤推回原本的水平。
在這波長打力與球速的矛盾對決中,逐漸被淘汰而不復見的則是過往以製造滾地球出
局為主要武器的投手,以及不具長打火力,靠短程安打、速度及守備幫助球隊贏球的
野手。前者最典型的例子自然是至今仍找不到新東家的凱柯(Dallas Keuchel)。
2012年升上大聯盟的凱柯只有菜鳥球季滾飛比低於2,有四季滾飛比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但即便凱柯最近五年防禦率還不到3.28,而且有三季投球局數超過兩百外加一座賽
揚獎的豐功偉業做背書,仍沒有任何球隊願意接受他跟他經紀人的要價。
原因無他,只因為在倚重數據分析做決策的現代球隊高層眼裡,凱柯這一類型的投手
已跟不上時代腳步。運動畫刊名記者維爾達奇(Tom Verducci)就指出,由於打者紛
紛將擊球仰角上調,靠二縫線速球製造滾地球出局的投球策略早已不再吃香。凱柯90
英哩上下的球速無法製造夠多的三振(去年每九局三振次數只有6.73次,全大聯盟排
名倒數第七),拿手的伸卡球不但壓制不住打者日益兇猛的砲火,而且變成最容易被
擊出安打,投手們大量減少使用的球種。過去同樣球速不快以製造滾地球見長,但表
現還不如凱柯的先發投手李克(Mike Leake)可以靠一手二縫線速球拿到五年八千萬
美金的肥約。如今乏人問津的凱柯顯然得不到同等回報。
同樣地,球隊高層也越來越不願意將資源投注在無法打出更多全壘打甚至是長打的打
者上——即便他們具備其他方面的技藝。因為這些打者的表現幾無例外地令人失望。
去年滾飛比超過2的11位名打者中,除了名列第九相當奇葩的葉力奇及他的隊友明星中
外野手肯恩(Lorenzo Cain)外,其他打者無一OPS超過八成。這其中不乏許多曾被寄
予厚望的明星球員,例如剛簽下大約的荷斯莫(Eric Hosmer)及戴斯蒙(Ian Desmond
)、曾拿過打擊王的茂爾(Joe Mauer)及高登(Dee Gordon)。就連去年拿下MVP的
葉力奇,今年都把滾飛比硬生生砍掉一半,從2.20降到只有1.06。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林子偉。眾所周知,林子偉自投身美國職棒開始,長打能力
就一直是他的弱項。也因此即使擁有能守各個位置的極佳守備能力及不錯的選球眼,
林子偉在與其他隊友競爭工具人的「職缺」時一直顯得十分吃力。進入小聯盟的頭幾
年林子偉多將球往地上打,2014年及2016年的滾飛比分別高達1.94及1.96,直到2017
年才有所突破練出前所未有的長打能力。
在林子偉連續三年升上大聯盟、累積了一定打席後,我們現在可透過更先進的進階數
據清楚看到他所面臨的侷限。根據大聯盟官方進階數據庫Statcast顯示,林子偉的擊
球仰角是10.2度,略低於聯盟平均,也導致他的生涯滾飛比仍有1.57。加上林子偉的
擊球初速(Exit Velocity,生涯平均85.4英哩)、結實擊中率(Barrels,生涯平均
3.1%)都遠低於平均值(87.4英哩及6.2%),足見他的擊球威力仍有待加強。但隨著
年歲增長及強打新秀查維斯(Michael Chavis)嶄露頭角,紅襪顯然已無太大耐心等
待林子偉在長打上再求進步。尤其查維斯升上大聯盟短短六場比賽就超越了林子偉的
「生涯」全壘打數,使得他現在不但幾無先發可能,而且在努尼耶茲(Eduardo Nunez
)及霍特(Brock Holt)傷癒復出後幾乎篤定又會被下放到農場。
全壘打與三振、力與力的對決已成顯學,這股潮流除了造成一干非主流球員逐漸被淘
汰外,也使得球賽內容不再像過去一樣豐富有多樣性。在全壘打與三振次數屢創新高
的同時,盜壘、犧牲短打等為球賽加入變化及更多可看性的戰術也正迅速絕跡。二十
年前的大聯盟球賽平均時間比現今少了19分鐘,但卻多了8次守備表演(ball in play
),這也被視為是觀眾數開始下滑的原因之一。這波滾球型投打被淘汰的浪潮已經成
為林子偉及凱柯等球員被迫面對,大聯盟官方也必須正視的課題。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3783991?from=udn-ch1_breaknews-1-cate7-news
--
Tags:
新聞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閱讀全壘打 周思齊當活動大使
![Zenobia avatar](/img/cat1.jpg)
By Zenobia
at 2019-04-30T08:15
at 2019-04-30T08:15
岱桑秀美技 沒收超前安
![Ivy avatar](/img/woman-ring.jpg)
By Ivy
at 2019-04-30T08:15
at 2019-04-30T08:15
近半企業頂多玩5年 新球團的美麗與哀愁
![Franklin avatar](/img/boy2.jpg)
By Franklin
at 2019-04-30T08:15
at 2019-04-30T08:15
陳冠宇、宋家豪 同場中繼無失分
![Catherine avatar](/img/cat2.jpg)
By Catherine
at 2019-04-30T08:14
at 2019-04-30T08:14
比美一朗的男人 青木瞄準令和初打擊王
![Rosalind avatar](/img/woman-biz.jpg)
By Rosalind
at 2019-04-30T08:14
at 2019-04-30T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