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後期的振藩截拳道和現在常見的MMA是不是很像呢? - 綜合格鬥 Mixed Martial Arts

By Kelly
at 2011-05-09T16:52
at 2011-05-09T16:52
Table of Contents
http://jkdhistory.pixnet.net/blog/post/30516346
截拳道:截擊拳法之道
(Jeet Kune Do: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
作者:李小龍 譯者:劉軍平
它是寧靜靈魂之藝術,寧靜得如同月光灑在深邃的湖面上
親愛的朋友,您可以跳過這段前言,直接閱讀下面的李小龍原文,當然,您也可以先閱讀
我們的膚淺議論,再去閱讀李小龍寫的原文。不管您是怎樣做的,都請您最後能夠發表一
些寶貴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共同交流。交換蘋果,只能得到一個蘋果,而交換思想,則為
了集思廣益,謝謝您!
1967年,年僅27歲的李小龍在美國創立了截拳道——一種集科學性和哲學性為一體的整體
性武道。科學一面的截拳道強調無限制的科學的街頭格鬥,追求精簡、直接和高效率;哲
學一面的截拳道提倡不拘於傳統,注重通過自我發現,以漸修頓悟的實現自我解放和自由
表達。科學和哲學二者,原本就是截拳道一體兩面的整體構成。但是,由於李小龍當年對
截拳道哲學闡釋的影響比較深遠,而且曲高和寡,以及電影對截拳道藝術化的扭曲渲染,
導至更多人隨後的片面誤讀和任意曲解,當1973年李小龍過世之後,世界上對於截拳道出
現了不少的分歧和爭論。其中最嚴重的分歧和爭論,就是截拳道究竟僅僅只是一種思想和
概念,還是既擁有自己獨立的武道思想和概念,又同時又擁有與之匹配精密科學系統技擊
實踐體系,從而思想內容和實踐形式整體如一?
答案,對於了悟截拳道太極陰陽哲學,具有辯證思維頭腦的人來說,當然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由於現在有很多人誤以為截拳道僅僅只是一種思想和概念,所以他們認為學習截拳
道,可以完全脫離截拳道的原本實踐體系,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無限制的去混
合自己想學習的武術搏擊,將李小龍當年創立的科學格鬥實踐體系否定於無形之中,同時
,又在無形之中,將所有的截拳道初學者,都等同於一位可以自我獨立選擇,可以自我創
造的武術專家,從一開始就將他們誤導進入求新、求難、求異,以及“貪多嚼不爛”的複
雜境地。這就造成了今日潛流暗湧的關於振藩截拳道和概念截拳道之間的無謂對立和紛爭
,而這一切紛爭,都是脫離了截拳道發展歷史,脫離了李小龍武學原典,或對李小龍整體
武學概念進行斷章取義,有利於我的結果。其實,我們只需要簡單回溯歷史,就可以發現
以下簡單事實:
1、截拳道不僅僅只是一種思想和概念。
當年,李小龍所有的教學,從來都不曾脫離截拳道系統科學的實際訓練,更不曾在教學中
只是和他的弟子們玄而又玄的高談闊論什麼思想和概念,因為這正是崇尚理論要能銜接上
實際的李小龍,所堅決反對的。對於空談哲理的人,他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哲學正瀕臨
一種信仰的危機,人們只宣稱信仰什麼,但很少付諸實際。大多數哲學家都不是為了要將
哲學理念訴諸實踐,而是僅僅將哲學知識理論化,思考哲學問題本身而已。”因此,無論
是在創立截拳道的早期,還是在後期,在教授他的弟子之時,李小龍都是在具體的截拳道
技戰術訓練過程中,結合他的武道哲學來引導弟子們去自我發現。簡言之,在李小龍時期
,截拳道從內容到形式從來就未曾分裂過,也可以說是每個學生從李小龍哪吸收到的有所
不同。
2、截拳道的修煉,不是隨意或簡單混合的修煉。
當年李小龍教授學生,從來就沒有今天學習泰拳,明天學習柔術,後天練習菲律賓短棍…
…根據美國李小龍研究家約翰里特對李小龍私人武學筆記的總結和統計(見翻譯版《李小
龍:肢體表達藝術The Art of Expressing the Human Body》第309和310頁),李小龍對
他所有的個人班學生們安排的截拳道技術訓練,以及其輔助性訓練的核心課程,都是相同
的。即使李小龍對一些弟子有單獨制定的輔助訓練計畫,其來源也是相同的:都來自於李
小龍對自己設計的輔助性訓練計畫。因為不管是誰,李小龍,還是他的弟子,大家都是只
是兩隻手兩隻腳的人類——儘管各自的心理素質如性格、膽識或是身體素質如體能、高矮
等諸多差異外——在整體上,對李小龍有效的物理原理、生物力學原理、心理學原理、格
鬥時機的掌握到訓練方法,同樣也對他的學生或是其他人有效。唯一的區別,只是在此共
同基礎上,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個別補充、調整而已。
李小龍洛杉磯時期學生傑瑞‧波提(Jerry Poteet),曾獲得過肯波空手道黑帶。有一次
他徵求李小龍意見,問在教授肯波空手道時,可否結合截拳道裡面的一些方法一起教,李
小龍回信給他說:
“X是截拳道,Y是你要傳授的另一種武技。為了代表與傳授Y,就必須按照Y道理反復的教
學生練習。對於任何有資格及授權可傳授X的人來說也應持相同的態度。將X與Y進行混合
基本上就是摒棄Y——但仍然將這種武技稱之為Y。一位人格高尚的人,應忠於他所選擇的
道路。玫瑰花園只會生長玫瑰,紫羅蘭花園也只會長出紫羅蘭。”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李小龍曾堅決反對他的弟子將截拳道與其他武技相
混淆。在李小龍看來,所有的截拳道者都應該忠於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你選擇學習的是截
拳道,並且如果要實現截拳道應該修習的結果,就必須按照截拳道的科學定律練習實踐,
如果你混合其他東西,它就不再是截拳道。而你如果通過截拳道的修煉,達到自我發展的
階段,那麼,你也可以完全拋棄“截拳道”,不受任何束縛的忠誠的發展你自己,表達你
自己。換言之,截拳道,並不是能夠為所有求學的人提供現成的自我武術答案,或解決所
有人自我發展問題的萬能武術,更不是每一個截拳道者個人武術修煉的終極。截拳道就像
一艘渡河之舟,它只是負責載你過河,當你到達自我發展的彼岸,你就可以拋棄它,無需
背負它上岸。因此,截拳道的修煉,不是所謂我喜歡就拿來的簡單混合,而是一門深入的
一以貫之的不斷的簡煉。在截拳道花園裡,只會長出截拳道之花,而你個人的武術之花,
只能通過你在培養截拳道之花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和經驗,用這些經驗,自己去另辟
花園來培植自己的武道。
很多人喜歡背誦“小龍曰”,以證明自己是李小龍截拳道真理的掌握者和詮釋者,他們共
同的特徵就是:只背誦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小龍曰”,從而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比如
那些喜歡強調截拳道只是一種思想和概念,因此可以無限制的、不斷的混合學習他種武技
的人,就喜歡背誦“小龍曰:截拳道強調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截拳道能運用
各門各法,不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為其所用。”但他們總是
選擇性的無視,李小龍的這句話:“掌握截拳道並不意味著要增加更多東西,而是砍掉了
非本質的東西。真理往往蘊含在簡單的動作中(簡練的動作往往最有效,簡單的生活即是
禪),而許多人常欲求更多、更特別的東西,反而導致對簡單真理的視而不見。可以說在
追尋中迷失了自己本來有的東西。
截拳道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精簡的過程。”上下兩句話,前者指出一個達到最高境界的截拳
道者,可以不再受到任何具體技法的限制,因此可以在實戰中任意自由發揮。後者則指出
一個截拳道者要達到這種自我武道最高境界的修煉方法和路徑——那就是應該不斷做減法
,而不是不斷做加法,應該是日漸精簡,而不是日漸增加。因此,這也可以視為李小龍對
於一個截拳道修煉者通向自我武道的修煉原則。如果我們脫離這個原則去理解第一句話,
就會把李小龍對於截拳道最高境界的闡釋,用來混淆一個初學者的理解學習,而為了達到
表面上的形式化的無所不用,那我們只能去不斷的混合和從別的武術挖東西,而這,恰恰
和李小龍截拳道不斷簡化的修煉原則背道而馳!事實是,貪多嚼不爛,特別是作為一個初
學者,一個對自己、對武道的認識,連門都還沒有摸到的人,你混合和拿來的東西越多,
你受到的形式上的限制其實也就越多。以不斷的混合武技,來試圖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
做法,和傳統武術通過不斷編制套路,來試圖解決所有對敵解決方案的做法,本質上是一
樣的——莊子曰: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備註:
現在常見的MMA综合格鬥技,並沒有上述混合武術的那麼複雜,吸收有用的東西然後在賽
場上實際運用,不能用的技術就淘汰,主要只有一些簡單實用的拳踢膝肘、擒摔和地板技
術,然後輔助一些體能鍛鍊技術和營養、解剖、心理學等。)
還有些人喜歡背誦諸如 “截拳道是沒有任何形式的”之類的“小龍曰”,然後斬釘截鐵
的說,截拳道應該是沒有任何形式的,所以,任何有形的截拳道修煉都是違背李小龍所說
的。但是,他們同樣也總是喜歡選擇性的忽略李小龍,對同一個問題的完整論述:“‘沒
有任何形式’不等於‘無形’,這兩者有微妙差別,前者意味著無知,而後者意味著超越
” (參考李小龍在武術雜誌黑帶裡的文章《從傳統空手道中解放出來》);“無形的形
並非真意味著一無形式,無形之形是由形進化至更高更完美的自我表達的虛無(Empty)境
界。”(參見李小龍原著《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正因為截拳道是從有形
到無形的修煉過程,因此在截拳道中,一個優秀的師傅的責任,“應該是真理的指路人,
而不是真理的解釋者(李小龍曾舉出給魚和給他釣竿教他釣魚的差別性,前者是治標後者
是治本,可謂師傅應該領進門,修行應該靠個人),他應該以最少的形式,引導弟子從‘
有形’進入‘無形’。”(參見《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Bruce Lee: Artist of Life》
)
事實上,對於截拳道的修煉,李小龍很早就明確劃分為從有形到無形的三個階段的。這在
由李小龍親自設計,懸掛於洛杉磯振藩國術館牆上的截拳道階段圖上有著清晰的展現。更
早些時候,李小龍在一張照片上,亦題寫了武道進階的守、破、離三階段(即“遵守規則
、打破規則、離開規則”)送給伊魯山度。無論是從早期的三階段論,還是從後期的三階
段論來看,李小龍都相信一個截拳道者,只有歷經先專心學習修練一種武術,之後才能談
得上超越、自由和解放。截拳道的功用,就只是幫助你探索自己,發現自己,循序漸進的
培養你的自我獨立的武術探索能力(請參考譚泰利-截拳道自我表達的集合 Teri Tom-
Jeet Kune Do : The Arsenal Of Self-Expression)。而個人自由和解放的最終實現,也
並不是混合更多的武技,更不是不斷加入,而僅僅只是 “回到人的原初的自由狀態,也
就是簡單、直接、不拘於傳統。”
李小龍師祖的學生黃錦銘師傅其中一種尋找截拳道真諦的方式,是回到截拳道起點(原點)
——通過整體、全面的學習、研究李小龍的經典武學原典和筆記,結合科學的思考,訓練
和實踐,來整體的掌握李小龍哲學理念和原理,背後所隱藏的真理。作為龍的傳人以及後
學者,我們必須向黃師傅學習,不斷實際聯繫理論,學習從截拳道創始人那兒,去尋找我
們自己無知的原因。為了避免再次陷入斷章取義的泥沼,為了避免無謂的、無休止的爭論
,為了避免被他人的闡釋或曲解所誤導,從現在開始,打開你的真正李小龍寫的作品,認
真開始閱讀並做好你的讀書筆記吧。回本溯源,才是真正解決你截拳道困惑的根本之道。
(備註:
李小龍自己出版和後人整理出版的書籍表,共有原版英文,譯版中文各六本!)
---
The Art of Expressing the Human Body
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
---
The Tao of Gung Fu: A Study in the Wa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功夫之道︰中國武術之道研究
---
Words of the Dragon: Interviews 1958-1973
醒思錄︰李小龍的生活智慧
---
Letters of the Dragon: An Anthology of Bruce Lee’s Correspondence With
Family, Friends, and Fans 1958-1973
李小龍功夫之王的另一面
---
Jeet Kune Do: Bruce Lee’s 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
截拳道︰李小龍武道釋義
---
Bruce Lee: Artist of Life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
本文節選自李小龍經典原著中文版《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第五章第一節。文字雖然不
多,但是相信你一定會對李小龍所闡釋的截拳道修煉必經階段以及截拳道的最終實現方式
,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和整體的理解。而“整體理解”,是閱讀本文的關鍵字。
截拳道是在實戰訓練中適應實戰的最終實現方式。最終實現方式是回到人的原初的自由狀
態,它簡單、直接、不拘於傳統。截拳道從字面上講,“截”就是攔截或阻截;“拳”就
是拳法;“道”是指普遍的規律、方法或最終的實現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攔截
拳法之道。受過良好截拳道訓練的人,既不會蠻力與人對抗,也不會完全放棄抵抗,他會
像彈簧一樣靈活柔順。面對對手的力量,他順勢而為,絕不正面衝突。它不執著於技術,
因為我的技術就是對方的技術之結果。
面對瞬息萬變的各種情形,練習截拳道的人應該適應具體環境,而不拘束于人為的機械的
招式。其行動應該如影隨形,其使命就是簡單的完成“整體”的另外一半,注重臨場反應
。
截拳道強調的不是“增”,而是“減”。不是與日俱增,而是與日俱減。有品質的訓練的
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歸真。只有半吊子的人才葉公好龍。因此,重要的並不是一個人積累
了多少墨守成規的知識,而是如何將這些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產生作用。“生存”絕對
比“招式”重要。
對截拳道的理解,真正源自於個人的感悟,在不同的境遇中,每一時刻感受都不同,它並
非一個孤立的過程。存在是相互關聯的,孤立意味著死亡。任何技法不管多麼有價值,多
麼受人歡迎,如果癡迷其中,則成為一種病態。
學習規則,遵守規則,然後將規則內化於心。簡言之,進入一種模式而不受制於它,遵守
規則但不拘泥於規則,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的截拳道弟子們,請切記這一點:所有的固定套路都沒有適應性或靈活性。真理隱藏在
所有固定套路之外。水可以放入碗中成為碗的形狀,放入杯中成為杯子的形狀,它是如此
的具有柔順性、適應性和協調性!
當技藝日臻成熟,一個人就會進入無形之形的階段。就像冰融于水,它能適應任何結構或
容器。一旦進入無形的階段,無形就成為一切之形。一旦沒有風格,就可以適應任何風格
。
在抵達原初的自由階段,所有的方法都成為他的方法,而不拘束於其一。同理,習武者可
以運用任何技巧和方式,以實現其目的。效率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旦你瞭解到截拳道的真理,你就處於一個沒有圓周的圓心,這個無所不為的圓心,就是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詰自《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Bruce Lee: Artist of Life》
看完以上的文章,我補充兩個部落格
http://jkdhistory.pixnet.net/blog
http://martialartworld.pixnet.net/blog
裡頭有李小龍留下的振藩截拳道和後人的動作影片和圖片
是否能幫我比較出真實的截拳道和近代急速發展的MMA的相同處和相異處?
感謝~~!!
--
截拳道:截擊拳法之道
(Jeet Kune Do: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
作者:李小龍 譯者:劉軍平
它是寧靜靈魂之藝術,寧靜得如同月光灑在深邃的湖面上
親愛的朋友,您可以跳過這段前言,直接閱讀下面的李小龍原文,當然,您也可以先閱讀
我們的膚淺議論,再去閱讀李小龍寫的原文。不管您是怎樣做的,都請您最後能夠發表一
些寶貴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共同交流。交換蘋果,只能得到一個蘋果,而交換思想,則為
了集思廣益,謝謝您!
1967年,年僅27歲的李小龍在美國創立了截拳道——一種集科學性和哲學性為一體的整體
性武道。科學一面的截拳道強調無限制的科學的街頭格鬥,追求精簡、直接和高效率;哲
學一面的截拳道提倡不拘於傳統,注重通過自我發現,以漸修頓悟的實現自我解放和自由
表達。科學和哲學二者,原本就是截拳道一體兩面的整體構成。但是,由於李小龍當年對
截拳道哲學闡釋的影響比較深遠,而且曲高和寡,以及電影對截拳道藝術化的扭曲渲染,
導至更多人隨後的片面誤讀和任意曲解,當1973年李小龍過世之後,世界上對於截拳道出
現了不少的分歧和爭論。其中最嚴重的分歧和爭論,就是截拳道究竟僅僅只是一種思想和
概念,還是既擁有自己獨立的武道思想和概念,又同時又擁有與之匹配精密科學系統技擊
實踐體系,從而思想內容和實踐形式整體如一?
答案,對於了悟截拳道太極陰陽哲學,具有辯證思維頭腦的人來說,當然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由於現在有很多人誤以為截拳道僅僅只是一種思想和概念,所以他們認為學習截拳
道,可以完全脫離截拳道的原本實踐體系,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無限制的去混
合自己想學習的武術搏擊,將李小龍當年創立的科學格鬥實踐體系否定於無形之中,同時
,又在無形之中,將所有的截拳道初學者,都等同於一位可以自我獨立選擇,可以自我創
造的武術專家,從一開始就將他們誤導進入求新、求難、求異,以及“貪多嚼不爛”的複
雜境地。這就造成了今日潛流暗湧的關於振藩截拳道和概念截拳道之間的無謂對立和紛爭
,而這一切紛爭,都是脫離了截拳道發展歷史,脫離了李小龍武學原典,或對李小龍整體
武學概念進行斷章取義,有利於我的結果。其實,我們只需要簡單回溯歷史,就可以發現
以下簡單事實:
1、截拳道不僅僅只是一種思想和概念。
當年,李小龍所有的教學,從來都不曾脫離截拳道系統科學的實際訓練,更不曾在教學中
只是和他的弟子們玄而又玄的高談闊論什麼思想和概念,因為這正是崇尚理論要能銜接上
實際的李小龍,所堅決反對的。對於空談哲理的人,他曾一針見血的指出:“哲學正瀕臨
一種信仰的危機,人們只宣稱信仰什麼,但很少付諸實際。大多數哲學家都不是為了要將
哲學理念訴諸實踐,而是僅僅將哲學知識理論化,思考哲學問題本身而已。”因此,無論
是在創立截拳道的早期,還是在後期,在教授他的弟子之時,李小龍都是在具體的截拳道
技戰術訓練過程中,結合他的武道哲學來引導弟子們去自我發現。簡言之,在李小龍時期
,截拳道從內容到形式從來就未曾分裂過,也可以說是每個學生從李小龍哪吸收到的有所
不同。
2、截拳道的修煉,不是隨意或簡單混合的修煉。
當年李小龍教授學生,從來就沒有今天學習泰拳,明天學習柔術,後天練習菲律賓短棍…
…根據美國李小龍研究家約翰里特對李小龍私人武學筆記的總結和統計(見翻譯版《李小
龍:肢體表達藝術The Art of Expressing the Human Body》第309和310頁),李小龍對
他所有的個人班學生們安排的截拳道技術訓練,以及其輔助性訓練的核心課程,都是相同
的。即使李小龍對一些弟子有單獨制定的輔助訓練計畫,其來源也是相同的:都來自於李
小龍對自己設計的輔助性訓練計畫。因為不管是誰,李小龍,還是他的弟子,大家都是只
是兩隻手兩隻腳的人類——儘管各自的心理素質如性格、膽識或是身體素質如體能、高矮
等諸多差異外——在整體上,對李小龍有效的物理原理、生物力學原理、心理學原理、格
鬥時機的掌握到訓練方法,同樣也對他的學生或是其他人有效。唯一的區別,只是在此共
同基礎上,根據每個人的需要,個別補充、調整而已。
李小龍洛杉磯時期學生傑瑞‧波提(Jerry Poteet),曾獲得過肯波空手道黑帶。有一次
他徵求李小龍意見,問在教授肯波空手道時,可否結合截拳道裡面的一些方法一起教,李
小龍回信給他說:
“X是截拳道,Y是你要傳授的另一種武技。為了代表與傳授Y,就必須按照Y道理反復的教
學生練習。對於任何有資格及授權可傳授X的人來說也應持相同的態度。將X與Y進行混合
基本上就是摒棄Y——但仍然將這種武技稱之為Y。一位人格高尚的人,應忠於他所選擇的
道路。玫瑰花園只會生長玫瑰,紫羅蘭花園也只會長出紫羅蘭。”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到,李小龍曾堅決反對他的弟子將截拳道與其他武技相
混淆。在李小龍看來,所有的截拳道者都應該忠於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你選擇學習的是截
拳道,並且如果要實現截拳道應該修習的結果,就必須按照截拳道的科學定律練習實踐,
如果你混合其他東西,它就不再是截拳道。而你如果通過截拳道的修煉,達到自我發展的
階段,那麼,你也可以完全拋棄“截拳道”,不受任何束縛的忠誠的發展你自己,表達你
自己。換言之,截拳道,並不是能夠為所有求學的人提供現成的自我武術答案,或解決所
有人自我發展問題的萬能武術,更不是每一個截拳道者個人武術修煉的終極。截拳道就像
一艘渡河之舟,它只是負責載你過河,當你到達自我發展的彼岸,你就可以拋棄它,無需
背負它上岸。因此,截拳道的修煉,不是所謂我喜歡就拿來的簡單混合,而是一門深入的
一以貫之的不斷的簡煉。在截拳道花園裡,只會長出截拳道之花,而你個人的武術之花,
只能通過你在培養截拳道之花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和經驗,用這些經驗,自己去另辟
花園來培植自己的武道。
很多人喜歡背誦“小龍曰”,以證明自己是李小龍截拳道真理的掌握者和詮釋者,他們共
同的特徵就是:只背誦自己需要的那一部分“小龍曰”,從而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比如
那些喜歡強調截拳道只是一種思想和概念,因此可以無限制的、不斷的混合學習他種武技
的人,就喜歡背誦“小龍曰:截拳道強調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截拳道能運用
各門各法,不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為其所用。”但他們總是
選擇性的無視,李小龍的這句話:“掌握截拳道並不意味著要增加更多東西,而是砍掉了
非本質的東西。真理往往蘊含在簡單的動作中(簡練的動作往往最有效,簡單的生活即是
禪),而許多人常欲求更多、更特別的東西,反而導致對簡單真理的視而不見。可以說在
追尋中迷失了自己本來有的東西。
截拳道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精簡的過程。”上下兩句話,前者指出一個達到最高境界的截拳
道者,可以不再受到任何具體技法的限制,因此可以在實戰中任意自由發揮。後者則指出
一個截拳道者要達到這種自我武道最高境界的修煉方法和路徑——那就是應該不斷做減法
,而不是不斷做加法,應該是日漸精簡,而不是日漸增加。因此,這也可以視為李小龍對
於一個截拳道修煉者通向自我武道的修煉原則。如果我們脫離這個原則去理解第一句話,
就會把李小龍對於截拳道最高境界的闡釋,用來混淆一個初學者的理解學習,而為了達到
表面上的形式化的無所不用,那我們只能去不斷的混合和從別的武術挖東西,而這,恰恰
和李小龍截拳道不斷簡化的修煉原則背道而馳!事實是,貪多嚼不爛,特別是作為一個初
學者,一個對自己、對武道的認識,連門都還沒有摸到的人,你混合和拿來的東西越多,
你受到的形式上的限制其實也就越多。以不斷的混合武技,來試圖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
做法,和傳統武術通過不斷編制套路,來試圖解決所有對敵解決方案的做法,本質上是一
樣的——莊子曰: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備註:
現在常見的MMA综合格鬥技,並沒有上述混合武術的那麼複雜,吸收有用的東西然後在賽
場上實際運用,不能用的技術就淘汰,主要只有一些簡單實用的拳踢膝肘、擒摔和地板技
術,然後輔助一些體能鍛鍊技術和營養、解剖、心理學等。)
還有些人喜歡背誦諸如 “截拳道是沒有任何形式的”之類的“小龍曰”,然後斬釘截鐵
的說,截拳道應該是沒有任何形式的,所以,任何有形的截拳道修煉都是違背李小龍所說
的。但是,他們同樣也總是喜歡選擇性的忽略李小龍,對同一個問題的完整論述:“‘沒
有任何形式’不等於‘無形’,這兩者有微妙差別,前者意味著無知,而後者意味著超越
” (參考李小龍在武術雜誌黑帶裡的文章《從傳統空手道中解放出來》);“無形的形
並非真意味著一無形式,無形之形是由形進化至更高更完美的自我表達的虛無(Empty)境
界。”(參見李小龍原著《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正因為截拳道是從有形
到無形的修煉過程,因此在截拳道中,一個優秀的師傅的責任,“應該是真理的指路人,
而不是真理的解釋者(李小龍曾舉出給魚和給他釣竿教他釣魚的差別性,前者是治標後者
是治本,可謂師傅應該領進門,修行應該靠個人),他應該以最少的形式,引導弟子從‘
有形’進入‘無形’。”(參見《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Bruce Lee: Artist of Life》
)
事實上,對於截拳道的修煉,李小龍很早就明確劃分為從有形到無形的三個階段的。這在
由李小龍親自設計,懸掛於洛杉磯振藩國術館牆上的截拳道階段圖上有著清晰的展現。更
早些時候,李小龍在一張照片上,亦題寫了武道進階的守、破、離三階段(即“遵守規則
、打破規則、離開規則”)送給伊魯山度。無論是從早期的三階段論,還是從後期的三階
段論來看,李小龍都相信一個截拳道者,只有歷經先專心學習修練一種武術,之後才能談
得上超越、自由和解放。截拳道的功用,就只是幫助你探索自己,發現自己,循序漸進的
培養你的自我獨立的武術探索能力(請參考譚泰利-截拳道自我表達的集合 Teri Tom-
Jeet Kune Do : The Arsenal Of Self-Expression)。而個人自由和解放的最終實現,也
並不是混合更多的武技,更不是不斷加入,而僅僅只是 “回到人的原初的自由狀態,也
就是簡單、直接、不拘於傳統。”
李小龍師祖的學生黃錦銘師傅其中一種尋找截拳道真諦的方式,是回到截拳道起點(原點)
——通過整體、全面的學習、研究李小龍的經典武學原典和筆記,結合科學的思考,訓練
和實踐,來整體的掌握李小龍哲學理念和原理,背後所隱藏的真理。作為龍的傳人以及後
學者,我們必須向黃師傅學習,不斷實際聯繫理論,學習從截拳道創始人那兒,去尋找我
們自己無知的原因。為了避免再次陷入斷章取義的泥沼,為了避免無謂的、無休止的爭論
,為了避免被他人的闡釋或曲解所誤導,從現在開始,打開你的真正李小龍寫的作品,認
真開始閱讀並做好你的讀書筆記吧。回本溯源,才是真正解決你截拳道困惑的根本之道。
(備註:
李小龍自己出版和後人整理出版的書籍表,共有原版英文,譯版中文各六本!)
---
The Art of Expressing the Human Body
李小龍︰肢體表達藝術
---
The Tao of Gung Fu: A Study in the Way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功夫之道︰中國武術之道研究
---
Words of the Dragon: Interviews 1958-1973
醒思錄︰李小龍的生活智慧
---
Letters of the Dragon: An Anthology of Bruce Lee’s Correspondence With
Family, Friends, and Fans 1958-1973
李小龍功夫之王的另一面
---
Jeet Kune Do: Bruce Lee’s Commentaries on the Martial Way
截拳道︰李小龍武道釋義
---
Bruce Lee: Artist of Life
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
---
本文節選自李小龍經典原著中文版《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第五章第一節。文字雖然不
多,但是相信你一定會對李小龍所闡釋的截拳道修煉必經階段以及截拳道的最終實現方式
,會有更加清晰、深刻和整體的理解。而“整體理解”,是閱讀本文的關鍵字。
截拳道是在實戰訓練中適應實戰的最終實現方式。最終實現方式是回到人的原初的自由狀
態,它簡單、直接、不拘於傳統。截拳道從字面上講,“截”就是攔截或阻截;“拳”就
是拳法;“道”是指普遍的規律、方法或最終的實現方式。截拳道的基本概念就是:攔截
拳法之道。受過良好截拳道訓練的人,既不會蠻力與人對抗,也不會完全放棄抵抗,他會
像彈簧一樣靈活柔順。面對對手的力量,他順勢而為,絕不正面衝突。它不執著於技術,
因為我的技術就是對方的技術之結果。
面對瞬息萬變的各種情形,練習截拳道的人應該適應具體環境,而不拘束于人為的機械的
招式。其行動應該如影隨形,其使命就是簡單的完成“整體”的另外一半,注重臨場反應
。
截拳道強調的不是“增”,而是“減”。不是與日俱增,而是與日俱減。有品質的訓練的
最高境界通常是返璞歸真。只有半吊子的人才葉公好龍。因此,重要的並不是一個人積累
了多少墨守成規的知識,而是如何將這些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產生作用。“生存”絕對
比“招式”重要。
對截拳道的理解,真正源自於個人的感悟,在不同的境遇中,每一時刻感受都不同,它並
非一個孤立的過程。存在是相互關聯的,孤立意味著死亡。任何技法不管多麼有價值,多
麼受人歡迎,如果癡迷其中,則成為一種病態。
學習規則,遵守規則,然後將規則內化於心。簡言之,進入一種模式而不受制於它,遵守
規則但不拘泥於規則,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的截拳道弟子們,請切記這一點:所有的固定套路都沒有適應性或靈活性。真理隱藏在
所有固定套路之外。水可以放入碗中成為碗的形狀,放入杯中成為杯子的形狀,它是如此
的具有柔順性、適應性和協調性!
當技藝日臻成熟,一個人就會進入無形之形的階段。就像冰融于水,它能適應任何結構或
容器。一旦進入無形的階段,無形就成為一切之形。一旦沒有風格,就可以適應任何風格
。
在抵達原初的自由階段,所有的方法都成為他的方法,而不拘束於其一。同理,習武者可
以運用任何技巧和方式,以實現其目的。效率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一旦你瞭解到截拳道的真理,你就處於一個沒有圓周的圓心,這個無所不為的圓心,就是
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詰自《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Bruce Lee: Artist of Life》
看完以上的文章,我補充兩個部落格
http://jkdhistory.pixnet.net/blog
http://martialartworld.pixnet.net/blog
裡頭有李小龍留下的振藩截拳道和後人的動作影片和圖片
是否能幫我比較出真實的截拳道和近代急速發展的MMA的相同處和相異處?
感謝~~!!
--
Tags:
綜合格鬥
All Comments

By Ingrid
at 2011-05-10T05:39
at 2011-05-10T05:39

By Wallis
at 2011-05-12T19:25
at 2011-05-12T19:25
Related Posts
剛無意看到的文章, 韌帶斷裂很容易嗎?

By Andrew
at 2011-05-08T19:27
at 2011-05-08T19:27
剛無意看到的文章, 韌帶斷裂很容易嗎?

By Carol
at 2011-05-08T18:41
at 2011-05-08T18:41
運動員與左心室肥大

By Megan
at 2011-05-07T22:02
at 2011-05-07T22:02
葉問和李小龍如果去打綜合格鬥技???

By Leila
at 2011-05-06T15:58
at 2011-05-06T15:58
jose aldo實在是太強了..

By Olga
at 2011-05-06T14:50
at 2011-05-06T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