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辦法發展出職業的台甲嗎? - 足球
By Puput
at 2017-08-27T12:16
at 2017-08-27T12:16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tsuyoshi2501 (Tsuyoshi)》之銘言:
最近剛好有時間,來回覆一下足球職業化的議題。
先說我的立場:只有「有足夠市場支撐」的職業化才有意義。
在足球產業消費市場(或是說生態系)還沒起來之前,我不認為職業化是好事。
甚至有可能揠苗助長,就跟現在的 SBL 一樣,
而以足球的例子來說,可能會更慘。
: 第一次聽到台甲專業化是夏維耶代表台灣第一戰
: 這幾年確實 台灣足球有慢慢進步了
: 以企業為主體的球隊在台灣好像最多就是如此
: 而港超則是玩到 香港兄弟象 南華 自願降級
: 如果模仿 j聯盟 由政府先出一筆錢 成立市民球團(就跟棒球的企業聯賽那些縣市球隊一
: 樣)
: 之後由地元企業贊助呢?
: 比如新北HTC 台中上銀 新竹華碩 彰化建大之類的
首先,這是一種 approach。
這種方式對台灣人來說是熟悉的,因為「扶持產業是政府要做的事情」的概念深植人心。
過去不敢說,現在我看到的例子是:政府扶什麼就倒什麼。
從建成圓環、士林夜市這種庶民經濟,再到國內最夯的棒球產業。
我一直都覺得當政府投入愈多預算,
那個產業就開始會有一些專家進場準備分一杯羹。
國內體育產業的狀況通常都是:
體育協會製作企劃書申請預算→政府編列預算→
體育協會執行→體育協會聘請「業內專家」→分配預算→成果驗收→準備下次的計畫
這套流程很合理,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往往有太多「眉角」。
業內專家是誰?誰來認定?
執行成果為何?當初KPI怎麼設定?執行方式又是如何?
這些議題有太多可以討論空間。
在這樣的模式下,協會資源被某幾大家族把持,
以至於經費分配不公的狀況是時有所聞。
所以政府這樣扶持體育產業,我認為效果有限,更有可能產生一堆炒短線的作法。
就像〈棒球振興總計畫〉從民國99年到102年,4年期間申請經費12.6億,
其中一般觀眾最有感的 KPI 就是102年要進入世界前四強。
======
「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具體總目標包括:
國際賽成績,於102年進到世界前4 強,
國內基層棒球隊數,亦於102 年呈倍數成長。
次目標包括:
一、落實棒球紮根工作─質量並重,厚植棒球運動根基。
二、組訓社會甲組棒球隊─培養足夠可用之才。
三、穩住職棒發展─樹立棒球永續發展願景。
四、建立國家隊組訓機制─組訓最堅強的各級國家代表隊。
五、加強輔助與績效管控─快速大幅提昇棒球競技實力。
via 〈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效益評估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中華民國102 年11 月,提要內容
=====
這麼做立意良好,只是我們必須思考兩件事情: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期程結束之後呢?
這麼做產業就起來了嗎?
基層棒球如果沒有其他金源,有辦法自力更生嗎?
結果103年又出了一個〈強棒計畫〉……。
所以棒協一直認為「基層選手都是棒協養出來的」。
你想讓足球也落入這樣的局面嗎?
SBL 的狀況就不多提,有興趣的板友可以去看台籃板了解一下
1. SBL 依靠籃協的奶水成立,結果到現在還無法職業化的困難處
2. 為什麼 CBA 會倒閉
我這個人很簡單,「如果職業運動沒有足夠的市場支撐,那就等於沒有」,
因為都是虛的。
國外職業運動(尤其是足球),發展的模式大致上是:
1. 英國人隨著殖民時代的需要到各地殖民,並在當地成立足球協會推廣足球,
之後轉交「當地人」進行後續推廣
2. 足球聯盟的成立是因為當地競賽需求,而成立開放式(升降級)的「聯賽」制度,
也因為當地市場夠成熟(市場夠大),產生更強的競爭,
而使足球員專職化,變成職業足球。
與棒球的「聯盟」不同,足球更多採取「聯賽」制度。
這是因為棒球發展初期就開始往「商業」方向靠攏,
而足球則有更多的業餘與社會運動風氣色彩。
有了足球的運動風氣,才會慢慢形成聯賽→
參加的隊伍變多,而聯賽開始分級→
產生職業化的條件而職業化。
這樣的職業化進程才有足夠的市場基礎,聯盟在實務運作上才不會處處被協會制肘。
所以其他篇板友提到的屬地主義、青訓、場地等,這些都是套用歐洲經驗來的,
因為在職業足球發展過程中,就是會產生這些東西。
而如果台灣為了成立「職業」「聯賽」(或是「聯盟」)參加 AFC 比賽,
而去湊場地、青訓…等條件,
就很容易讓這個聯賽一直吃政府奶水而吊在那邊不上不下不生不死。
(就像現在的SBL一樣)
而就現在的狀況來說,如果成立了職業聯賽,在沒有足夠的觀眾群產生夠大的金流,
如果這個職業聯賽解散了呢?(就跟當初的CBA一樣)
這些「職業」球員要去哪裡?別忘了他們原本可能在台電、大同有一份薪水啊!
(雖然這些錢可能也是有政府補助的成份……)
所以我一直沒辦法很正面地看待「足球職業化」、「台超」的議題。
: 至少搞出個跟sbl類似的聯賽也好
: 有球團就代表球員有出路 有持續的比賽才會繼續成長
: 像是日本的佐賀 一個地方窮縣還是能養出一個J1等級的球團(它的主贊助商是DHC 之後
: 才是普利司通)
: 以地元球團開始 能發展到j2 j3等級 我想台灣足球應該可以在更強吧
台灣因為有職棒經驗,
所以很容易有「先成立職業比賽變成火車頭帶動基層運動」的想法。
就像我之前聽到成立台超的願景時,也覺得這或許有機會一樣。
只是當時成立職棒也不是忽然冒出來的,
是兄弟飯店洪騰勝一個一個企業說服企業主拿錢出來成立的。
而當時兄弟飯店在業餘棒球界就已經累積相當的人氣,
職棒才有辦法用這些人氣當成基礎發展。
也因為這樣的職業化發展,在職業球員薪資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時,
「假球」、「簽賭」就很容易滲透進來。
美國棒球發展初期也有過類似的案例,賭成一片而降低票房。
中職的假球其實不是什麼特例,
而是「職業球員在薪資水準不高」的狀況下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職棒也是經歷了20多年才慢慢讓球員薪資提高到現在的水準。
所以我也認為以現在的足球產業消費水準來看,
勉強成立職業球隊,結果薪資不夠高,
那麼球員「兼職」的狀況就比較有可能發生……。
雖然說對現在的足球員比較不好意思,
但我認為現在進行足球職業化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現在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盡量產生「消費觀賽」的風氣,
無論是企業聯賽進場、購買球隊週邊、在網路上分享台灣足壇消息、
鼓勵下一代踢足球也看足球,
慢慢累積足球產業相關人口,讓看球踢球成為風氣,
這樣足球談職業化才會有底氣,也才能比較穩健地走下去。
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拖後腿,
再來就是維持現有的補助水準,甚至加大企業成立業餘球隊的免稅額度、
多規劃市郊空地成為足球場、
然後降低國內球員出國門檻,與其他國政府配合產生球員在國外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職業球員往國外走,業餘球員留在國內發展足球風氣」的模式進行,
我會認為這樣比較有機會形成比較穩健的足球產業生態。
所以回到我回原PO的推文:
「一個思考:職業化是發展的『因』還是市場成熟的結『果』?
如果對這個因果關係沒有想法,談職業化就很容易被帶著走」
我不敢說照我的想法走就一帆風順,或是直接成立職業比賽就一定不好,
但至少我從我看到的狀況加上我自己的思考讓我比較不支持現在的職業化聲浪。
我會認為「職業化」是市場成熟的結果,
而很人性本惡地去想「職業化」議題是利益團體在提倡,
而不一定是以產業能夠自力更生發展的模式進行設計。
如果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板友可以看一些書/文章:
1. 《瘋足球,迷棒球》這本書是兩個美國的經濟學者談足球與棒球的組織、發展途徑
2. 〈運動職業化發展計畫期末報告〉可以看一下更詳細的評估架構,
雖然報告本身認為足球相比排球、羽球有更多職業化的條件,
而跟我這一篇文章講的想法不一致,但還是提供給各位板友了解。
下載網址 http://www.sa.gov.tw/wSite/lp?ctNode=1143&mp=11
如果文章哪邊有說錯的也請板友不吝吐嘈指正,才不會傳遞錯誤的訊息。
以上。
--
最近剛好有時間,來回覆一下足球職業化的議題。
先說我的立場:只有「有足夠市場支撐」的職業化才有意義。
在足球產業消費市場(或是說生態系)還沒起來之前,我不認為職業化是好事。
甚至有可能揠苗助長,就跟現在的 SBL 一樣,
而以足球的例子來說,可能會更慘。
: 第一次聽到台甲專業化是夏維耶代表台灣第一戰
: 這幾年確實 台灣足球有慢慢進步了
: 以企業為主體的球隊在台灣好像最多就是如此
: 而港超則是玩到 香港兄弟象 南華 自願降級
: 如果模仿 j聯盟 由政府先出一筆錢 成立市民球團(就跟棒球的企業聯賽那些縣市球隊一
: 樣)
: 之後由地元企業贊助呢?
: 比如新北HTC 台中上銀 新竹華碩 彰化建大之類的
首先,這是一種 approach。
這種方式對台灣人來說是熟悉的,因為「扶持產業是政府要做的事情」的概念深植人心。
過去不敢說,現在我看到的例子是:政府扶什麼就倒什麼。
從建成圓環、士林夜市這種庶民經濟,再到國內最夯的棒球產業。
我一直都覺得當政府投入愈多預算,
那個產業就開始會有一些專家進場準備分一杯羹。
國內體育產業的狀況通常都是:
體育協會製作企劃書申請預算→政府編列預算→
體育協會執行→體育協會聘請「業內專家」→分配預算→成果驗收→準備下次的計畫
這套流程很合理,只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往往有太多「眉角」。
業內專家是誰?誰來認定?
執行成果為何?當初KPI怎麼設定?執行方式又是如何?
這些議題有太多可以討論空間。
在這樣的模式下,協會資源被某幾大家族把持,
以至於經費分配不公的狀況是時有所聞。
所以政府這樣扶持體育產業,我認為效果有限,更有可能產生一堆炒短線的作法。
就像〈棒球振興總計畫〉從民國99年到102年,4年期間申請經費12.6億,
其中一般觀眾最有感的 KPI 就是102年要進入世界前四強。
======
「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具體總目標包括:
國際賽成績,於102年進到世界前4 強,
國內基層棒球隊數,亦於102 年呈倍數成長。
次目標包括:
一、落實棒球紮根工作─質量並重,厚植棒球運動根基。
二、組訓社會甲組棒球隊─培養足夠可用之才。
三、穩住職棒發展─樹立棒球永續發展願景。
四、建立國家隊組訓機制─組訓最堅強的各級國家代表隊。
五、加強輔助與績效管控─快速大幅提昇棒球競技實力。
via 〈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效益評估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中華民國102 年11 月,提要內容
=====
這麼做立意良好,只是我們必須思考兩件事情:振興棒球運動總計畫期程結束之後呢?
這麼做產業就起來了嗎?
基層棒球如果沒有其他金源,有辦法自力更生嗎?
結果103年又出了一個〈強棒計畫〉……。
所以棒協一直認為「基層選手都是棒協養出來的」。
你想讓足球也落入這樣的局面嗎?
SBL 的狀況就不多提,有興趣的板友可以去看台籃板了解一下
1. SBL 依靠籃協的奶水成立,結果到現在還無法職業化的困難處
2. 為什麼 CBA 會倒閉
我這個人很簡單,「如果職業運動沒有足夠的市場支撐,那就等於沒有」,
因為都是虛的。
國外職業運動(尤其是足球),發展的模式大致上是:
1. 英國人隨著殖民時代的需要到各地殖民,並在當地成立足球協會推廣足球,
之後轉交「當地人」進行後續推廣
2. 足球聯盟的成立是因為當地競賽需求,而成立開放式(升降級)的「聯賽」制度,
也因為當地市場夠成熟(市場夠大),產生更強的競爭,
而使足球員專職化,變成職業足球。
與棒球的「聯盟」不同,足球更多採取「聯賽」制度。
這是因為棒球發展初期就開始往「商業」方向靠攏,
而足球則有更多的業餘與社會運動風氣色彩。
有了足球的運動風氣,才會慢慢形成聯賽→
參加的隊伍變多,而聯賽開始分級→
產生職業化的條件而職業化。
這樣的職業化進程才有足夠的市場基礎,聯盟在實務運作上才不會處處被協會制肘。
所以其他篇板友提到的屬地主義、青訓、場地等,這些都是套用歐洲經驗來的,
因為在職業足球發展過程中,就是會產生這些東西。
而如果台灣為了成立「職業」「聯賽」(或是「聯盟」)參加 AFC 比賽,
而去湊場地、青訓…等條件,
就很容易讓這個聯賽一直吃政府奶水而吊在那邊不上不下不生不死。
(就像現在的SBL一樣)
而就現在的狀況來說,如果成立了職業聯賽,在沒有足夠的觀眾群產生夠大的金流,
如果這個職業聯賽解散了呢?(就跟當初的CBA一樣)
這些「職業」球員要去哪裡?別忘了他們原本可能在台電、大同有一份薪水啊!
(雖然這些錢可能也是有政府補助的成份……)
所以我一直沒辦法很正面地看待「足球職業化」、「台超」的議題。
: 至少搞出個跟sbl類似的聯賽也好
: 有球團就代表球員有出路 有持續的比賽才會繼續成長
: 像是日本的佐賀 一個地方窮縣還是能養出一個J1等級的球團(它的主贊助商是DHC 之後
: 才是普利司通)
: 以地元球團開始 能發展到j2 j3等級 我想台灣足球應該可以在更強吧
台灣因為有職棒經驗,
所以很容易有「先成立職業比賽變成火車頭帶動基層運動」的想法。
就像我之前聽到成立台超的願景時,也覺得這或許有機會一樣。
只是當時成立職棒也不是忽然冒出來的,
是兄弟飯店洪騰勝一個一個企業說服企業主拿錢出來成立的。
而當時兄弟飯店在業餘棒球界就已經累積相當的人氣,
職棒才有辦法用這些人氣當成基礎發展。
也因為這樣的職業化發展,在職業球員薪資還沒有達到一定水準時,
「假球」、「簽賭」就很容易滲透進來。
美國棒球發展初期也有過類似的案例,賭成一片而降低票房。
中職的假球其實不是什麼特例,
而是「職業球員在薪資水準不高」的狀況下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職棒也是經歷了20多年才慢慢讓球員薪資提高到現在的水準。
所以我也認為以現在的足球產業消費水準來看,
勉強成立職業球隊,結果薪資不夠高,
那麼球員「兼職」的狀況就比較有可能發生……。
雖然說對現在的足球員比較不好意思,
但我認為現在進行足球職業化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現在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盡量產生「消費觀賽」的風氣,
無論是企業聯賽進場、購買球隊週邊、在網路上分享台灣足壇消息、
鼓勵下一代踢足球也看足球,
慢慢累積足球產業相關人口,讓看球踢球成為風氣,
這樣足球談職業化才會有底氣,也才能比較穩健地走下去。
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不要拖後腿,
再來就是維持現有的補助水準,甚至加大企業成立業餘球隊的免稅額度、
多規劃市郊空地成為足球場、
然後降低國內球員出國門檻,與其他國政府配合產生球員在國外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職業球員往國外走,業餘球員留在國內發展足球風氣」的模式進行,
我會認為這樣比較有機會形成比較穩健的足球產業生態。
所以回到我回原PO的推文:
「一個思考:職業化是發展的『因』還是市場成熟的結『果』?
如果對這個因果關係沒有想法,談職業化就很容易被帶著走」
我不敢說照我的想法走就一帆風順,或是直接成立職業比賽就一定不好,
但至少我從我看到的狀況加上我自己的思考讓我比較不支持現在的職業化聲浪。
我會認為「職業化」是市場成熟的結果,
而很人性本惡地去想「職業化」議題是利益團體在提倡,
而不一定是以產業能夠自力更生發展的模式進行設計。
如果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板友可以看一些書/文章:
1. 《瘋足球,迷棒球》這本書是兩個美國的經濟學者談足球與棒球的組織、發展途徑
2. 〈運動職業化發展計畫期末報告〉可以看一下更詳細的評估架構,
雖然報告本身認為足球相比排球、羽球有更多職業化的條件,
而跟我這一篇文章講的想法不一致,但還是提供給各位板友了解。
下載網址 http://www.sa.gov.tw/wSite/lp?ctNode=1143&mp=11
如果文章哪邊有說錯的也請板友不吝吐嘈指正,才不會傳遞錯誤的訊息。
以上。
--
Tags:
足球
All Comments
By Jessica
at 2017-09-01T05:46
at 2017-09-01T05:46
By Tom
at 2017-09-01T11:13
at 2017-09-01T11:13
By Robert
at 2017-09-03T21:07
at 2017-09-03T21:07
By Sandy
at 2017-09-05T00:39
at 2017-09-05T00:39
By Kumar
at 2017-09-07T03:16
at 2017-09-07T03:16
By Damian
at 2017-09-07T14:17
at 2017-09-07T14:17
By Barb Cronin
at 2017-09-12T05:22
at 2017-09-12T05:22
By Delia
at 2017-09-16T21:37
at 2017-09-16T21:37
By Dora
at 2017-09-21T19:09
at 2017-09-21T19:09
By Belly
at 2017-09-25T12:54
at 2017-09-25T12:54
By Ethan
at 2017-09-28T12:45
at 2017-09-28T12:45
By Aaliyah
at 2017-10-01T19:47
at 2017-10-01T19:47
By Hamiltion
at 2017-10-03T01:40
at 2017-10-03T01:40
By Belly
at 2017-10-07T21:46
at 2017-10-07T21:46
By Rae
at 2017-10-12T03:51
at 2017-10-12T03:51
Related Posts
曝FIFA醞釀新賽事取代聯合會杯
By Todd Johnson
at 2017-08-27T12:05
at 2017-08-27T12:05
想請問10/10號對巴林的票有辦法預購嗎?
By Skylar Davis
at 2017-08-27T00:29
at 2017-08-27T00:29
世大運女足 台灣 v 愛爾蘭
By Puput
at 2017-08-27T00:21
at 2017-08-27T00:21
有人是單純球迷沒再踢的嗎
By Edwina
at 2017-08-26T14:11
at 2017-08-26T14:11
有人是單純球迷沒再踢的嗎
By Anonymous
at 2017-08-26T09:28
at 2017-08-26T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