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VS 澳洲 賽後諸葛 - 世足

By Emma
at 2014-06-20T21:50
at 2014-06-20T21:50
Table of Contents
日本的團隊默契超乎我想像,短傳幾乎不會失誤,有一種窮人版的西班牙的感覺,當然是
上一屆的啦。
而且幾乎進攻時每一位隊員都會微調位置,有一種全員動起來的感覺。
日本喜歡把球控到腳下,不太冒險,前傳有被抄球的可能時就會往後導球。不過有一次假
動作蠻有趣的,採取九假一真,當希臘誤以為還是要後導時,就突然往前送。
希臘的前鋒攻擊力蠻強的,身體素質或是過人能力都很好,蠻容易一個假晃壓肩晃過日本
球員。
不過日本協防意識也很好,開賽有一球第二道防守方的球員站位就比持球員稍沉一公尺,
雖然希臘前鋒騙過第一個防守員,可是要起腳吊中時就打在第二線的身上。
不過日本不斷試圖突破有點單調,這屆世界盃有個傾向,有些隊要嘛不斷在禁區外遠射,
要嘛不斷突破。應該要兩者混搭才能讓防守者抓不準下一步,就像籃球不會一直切入或是
一直外圍投籃一樣。
希臘兩張黃牌下場的球員有點奇怪,他第二張黃牌拿得不應該,我原本還以為他是故意拿
黃牌,讓日本贏。因為他那球很明顯就已經快一步鏟到球了,他卻硬要往對方腳上踢去,
一般足球員抱有一張黃牌的應該有點自覺,不過如果這場比賽被操縱,希臘沒進球又說不
通。
不過最終結果日本倒是蠻慘的,很可能在小組賽比南韓還糟糕,這倒是蠻符合我的故意要
讓韓國成為亞洲最強的形象,在工業、流行文化上取代日本的理論,以壓抑中國的崛起。
沒看見連韓國隊還徵招恆大球員,基本上在中國隊沒踢進世界盃的情況,這能轉移一定數
量的中國球迷到韓國隊去,增加整個韓國在中國的國家形象,況且日本連多一人都踢不贏
也能進一步打擊日本的形象。
不同球隊會根據自我特長發展出歧異的作戰策略,日本跟哥倫比亞很像,都是頻繁的短距
離傳球。但日本是全隊互傳,哥倫比亞比較像是集中在默契好的幾個人身上。
而德國隊喜歡遠距離傳球,腳法好再加上身材高大,都能搶得到球。澳洲隊因為身材普遍
高,也喜歡中遠距離傳球,但是由於腳法沒那麼好,球有時候廷不在身邊,因此就發展出
接長距離傳球時,利用頭槌頂給旁邊隊友的戰法,畢竟有身材優勢,也能有效地把球控在
腳下。墨西哥則是奇蹟,明明技術很差,比澳洲還差,長距離傳球幾乎停不下球,卻還能
在跟巴西作戰時,控球率維持在47%,這說沒操控比賽,打死我也不信。
--
Tags:
世足
All Comments

By Audriana
at 2014-06-24T12:20
at 2014-06-24T12:20

By Catherine
at 2014-06-25T03:26
at 2014-06-25T03:26

By Joseph
at 2014-06-29T15:18
at 2014-06-29T15:18

By Zenobia
at 2014-06-30T16:31
at 2014-06-30T16:31

By Ina
at 2014-07-01T05:31
at 2014-07-01T05:31

By Puput
at 2014-07-02T21:02
at 2014-07-02T21:02

By Brianna
at 2014-07-05T01:18
at 2014-07-05T01:18

By Leila
at 2014-07-09T20:51
at 2014-07-09T20:51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4-07-11T10:22
at 2014-07-11T10:22

By Kristin
at 2014-07-13T03:05
at 2014-07-13T03:05

By Ingrid
at 2014-07-16T08:15
at 2014-07-16T08:15

By Ethan
at 2014-07-17T10:00
at 2014-07-17T10:00

By Victoria
at 2014-07-18T23:42
at 2014-07-18T23:42
Related Posts
法國戰瑞士 拚進世足第100球

By Lauren
at 2014-06-20T21:34
at 2014-06-20T21:34
對戰伊朗 梅西盼打出攻擊足球

By Dora
at 2014-06-20T21:32
at 2014-06-20T21:32
"鬥牛士"悲劇 球員出工不出力

By Faithe
at 2014-06-20T21:11
at 2014-06-20T21:11
日本球迷吐槽:日本踢得比中超還差 劣質

By Ursula
at 2014-06-20T21:09
at 2014-06-20T21:09
英格蘭出線機會

By Faithe
at 2014-06-20T20:32
at 2014-06-20T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