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的球 - 壘球

By Andrew
at 2009-06-01T20:33
at 2009-06-01T20:33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monkeyken (KEN)》之銘言:
: ※ 引述《dream0718 (天空籃白雲白)》之銘言:
: : 想問一下大家覺得哪種球比較難打~
: : (對打者而言)
: : 1.完全都不會旋轉的球~而且有點小高度
: : 2.轉的很厲害~在本壘版附近會垂直下掉的球
: : 3.有轉但不會很轉~但是高度很高
: : 這三種哪種比較可能讓打者打不好
: : 另外想問問
: : 正旋和逆旋的球~~哪種比較好
: : (最近在練投XD.拜託大家給點意見啦)
: 我也分享一下好了@@
: 小弟的淺見
: 目前就遇到幾個投手+自己
: 最有印象是樹德國企投手.....夠高夠穩掉的速度慢
: 其實投手投高就很不好打了,尤其是打擊還沒到巔峰期的打者
: 打者並不是每個打席,都能把握好擊球點,也不是每次剛好比賽狀況都很好
: 所以在下淺見
: 練投步驟境界--->1.準.穩 --->2.練 高 --->3.適應風向要夠快
: --->4.深淺左右 --->5.轉速可以忽快忽慢
: 第五點..我個人認為最難的...要維持差不多的高度,但掉下來的速度卻不一樣
: 會破壞打擊掌握(自以為啦)
: 所以上次小弟遇上樹德國企投手很不習慣,平常會打高球
: 但他的感覺好像比較慢掉下來,對我來說掌握度不高
: 以上是小弟個人淺見
: 中華國企#51
我也同意第五點
不過我自己觀察的樣本不是很多
我自己有兩種球種,一種是正旋的高球,另外一種是完全不會轉的彈指球。
但是一場比賽中,95%還是用正旋的高球,偶爾才會用彈指球做搭配。
原因當然是彈指球的進壘點太飄渺了 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丟進壘
所以使用的時機大多是第二輪面對打者,兩好球以後我才會投彈指球。
一方面是進入第二輪以後,打者會對高球有心理準備,也會鎖定幾個比較常出現
的進壘點。兩好球以後才丟彈指球是因為這時候打者差不多的球就要打了。
除非投出去失控,差本壘板太多,這時候投彈指球,是迫使打者一定要出棒。
我有刻意去追求高球跟彈指球的放球點一樣,所以我的彈指球跟高球的高度是差不多的。
最成功的時候投出去是完全不會轉的,球上面有寫字的話可以看的很清楚。
次等的話,就是旋轉兩圈到三圈。
假如投出去沒有用手指彈,就會變成類似飛碟球的壞球,沒有引誘性。
當然也是有彈得很漂亮,但是離好球帶有一段距離的壞球。
假如完全不會轉的話,不會出現變化,很像手拿一顆球從半空中垂直放下來的感覺。
轉一兩圈以上,會有浮浮的變化,但是幅度也不可能很大。
我自己的觀察是,打者真的會錯過好的揮棒時機。
一般高球的轉速比較多圈,落下來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彈指球會懶懶的進壘。
可以很明顯的注意到,打者揮棒節奏會很明顯的慢一拍出去。
打出來的球最常見的是內外野之間的小飛球。
我是從去年七月到現在打了二十幾場比賽的觀察。
但不是每一場比賽都會投,不過現在投彈指球的手感也比去年還要好。
所以關鍵時刻也會嘗試用這顆去對付打者。
大多時候,打者出棒的結果都是不太營養的滾地或是飛球。
印象當中沒有幾次被打得強勁。
但是觀察的樣本並不是很多,大概二、三十個打席吧
所以並不能說這是絕對的結論。
另外一方面也是指力不夠,不太可能在比賽中大量使用彈指球。
雖然壘球大顆球又慢,不像棒球會有速差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慢壘打者判斷啟動的時機雖然比較長,可是習慣球落下的速度以後,在同一
個打席裡面,如果這個速度改變,還是有可能讓打者錯過揮棒時機。
畢竟兩好球以後,打者一定會有要出棒攻擊的心理準備。
像有的投手也會用高低來干擾打者,我認為也是相同的道理。
不過低的球我練不來,也怕干擾一般高球的手感,所以選用出手點相似的彈指球作為
第二種武器。
這種球路也是從前面文章有人分享握法而學來的。
練了一年多將近兩年,也趁機分享一下心得。
--
: ※ 引述《dream0718 (天空籃白雲白)》之銘言:
: : 想問一下大家覺得哪種球比較難打~
: : (對打者而言)
: : 1.完全都不會旋轉的球~而且有點小高度
: : 2.轉的很厲害~在本壘版附近會垂直下掉的球
: : 3.有轉但不會很轉~但是高度很高
: : 這三種哪種比較可能讓打者打不好
: : 另外想問問
: : 正旋和逆旋的球~~哪種比較好
: : (最近在練投XD.拜託大家給點意見啦)
: 我也分享一下好了@@
: 小弟的淺見
: 目前就遇到幾個投手+自己
: 最有印象是樹德國企投手.....夠高夠穩掉的速度慢
: 其實投手投高就很不好打了,尤其是打擊還沒到巔峰期的打者
: 打者並不是每個打席,都能把握好擊球點,也不是每次剛好比賽狀況都很好
: 所以在下淺見
: 練投步驟境界--->1.準.穩 --->2.練 高 --->3.適應風向要夠快
: --->4.深淺左右 --->5.轉速可以忽快忽慢
: 第五點..我個人認為最難的...要維持差不多的高度,但掉下來的速度卻不一樣
: 會破壞打擊掌握(自以為啦)
: 所以上次小弟遇上樹德國企投手很不習慣,平常會打高球
: 但他的感覺好像比較慢掉下來,對我來說掌握度不高
: 以上是小弟個人淺見
: 中華國企#51
我也同意第五點
不過我自己觀察的樣本不是很多
我自己有兩種球種,一種是正旋的高球,另外一種是完全不會轉的彈指球。
但是一場比賽中,95%還是用正旋的高球,偶爾才會用彈指球做搭配。
原因當然是彈指球的進壘點太飄渺了 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丟進壘
所以使用的時機大多是第二輪面對打者,兩好球以後我才會投彈指球。
一方面是進入第二輪以後,打者會對高球有心理準備,也會鎖定幾個比較常出現
的進壘點。兩好球以後才丟彈指球是因為這時候打者差不多的球就要打了。
除非投出去失控,差本壘板太多,這時候投彈指球,是迫使打者一定要出棒。
我有刻意去追求高球跟彈指球的放球點一樣,所以我的彈指球跟高球的高度是差不多的。
最成功的時候投出去是完全不會轉的,球上面有寫字的話可以看的很清楚。
次等的話,就是旋轉兩圈到三圈。
假如投出去沒有用手指彈,就會變成類似飛碟球的壞球,沒有引誘性。
當然也是有彈得很漂亮,但是離好球帶有一段距離的壞球。
假如完全不會轉的話,不會出現變化,很像手拿一顆球從半空中垂直放下來的感覺。
轉一兩圈以上,會有浮浮的變化,但是幅度也不可能很大。
我自己的觀察是,打者真的會錯過好的揮棒時機。
一般高球的轉速比較多圈,落下來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彈指球會懶懶的進壘。
可以很明顯的注意到,打者揮棒節奏會很明顯的慢一拍出去。
打出來的球最常見的是內外野之間的小飛球。
我是從去年七月到現在打了二十幾場比賽的觀察。
但不是每一場比賽都會投,不過現在投彈指球的手感也比去年還要好。
所以關鍵時刻也會嘗試用這顆去對付打者。
大多時候,打者出棒的結果都是不太營養的滾地或是飛球。
印象當中沒有幾次被打得強勁。
但是觀察的樣本並不是很多,大概二、三十個打席吧
所以並不能說這是絕對的結論。
另外一方面也是指力不夠,不太可能在比賽中大量使用彈指球。
雖然壘球大顆球又慢,不像棒球會有速差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慢壘打者判斷啟動的時機雖然比較長,可是習慣球落下的速度以後,在同一
個打席裡面,如果這個速度改變,還是有可能讓打者錯過揮棒時機。
畢竟兩好球以後,打者一定會有要出棒攻擊的心理準備。
像有的投手也會用高低來干擾打者,我認為也是相同的道理。
不過低的球我練不來,也怕干擾一般高球的手感,所以選用出手點相似的彈指球作為
第二種武器。
這種球路也是從前面文章有人分享握法而學來的。
練了一年多將近兩年,也趁機分享一下心得。
--
Tags:
壘球
All Comments

By William
at 2009-06-05T15:53
at 2009-06-05T15:53

By Agnes
at 2009-06-09T22:58
at 2009-06-09T22:58

By Liam
at 2009-06-12T18:50
at 2009-06-12T18:50

By Mason
at 2009-06-15T19:31
at 2009-06-15T19:31

By Victoria
at 2009-06-20T08:03
at 2009-06-20T08:03

By Steve
at 2009-06-22T07:32
at 2009-06-22T07:32

By Freda
at 2009-06-24T06:59
at 2009-06-24T06:59

By Rosalind
at 2009-06-28T17:36
at 2009-06-28T17:36

By Edward Lewis
at 2009-07-02T06:44
at 2009-07-02T06:44

By Zora
at 2009-07-02T22:47
at 2009-07-02T22:47

By Tom
at 2009-07-06T09:02
at 2009-07-06T09:02

By Freda
at 2009-07-06T12:35
at 2009-07-06T12:35
Related Posts
手套修補

By Edward Lewis
at 2009-06-01T04:48
at 2009-06-01T04:48
手套修補

By Ivy
at 2009-06-01T04:18
at 2009-06-01T04:18
旋轉的球

By Irma
at 2009-06-01T03:19
at 2009-06-01T03:19
星期一的早上,會有人打球嗎

By David
at 2009-05-31T21:48
at 2009-05-31T21:48
今年大觀盃成績

By Candice
at 2009-05-31T19:30
at 2009-05-31T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