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格諾:納達爾從未停止創新七連冠背後仍有驚喜 - 網球 Tennis
By Jacky
at 2011-04-19T22:23
at 2011-04-19T22:23
Table of Contents
http://sports.sina.com.cn/t/2011-04-19/17245541130.shtml
提格諾:納達爾從未停止創新七連冠背後仍有驚喜
新浪體育訊文/Steve Tignor(美國《網球》雜誌主編)
“每次你總能有新的發現。”
我們很經常用這句話來描述一本你喜歡的書、一幅畫、一部電影甚至是一部電視劇。
乍看之下,可能就不過如此,但當你後來有機會重溫這些東西的時候,就能意外的在很多
小地方找到驚喜,從而將這部電影或者這部書列為個人最愛,奉為經典。不過這一次,我
決定用這句話來形容納達爾的比賽。
也許納達爾總有一天會停住自己不斷進步的腳步,但現在我還能在他的比賽中有新的
發現。在紅土上他依舊延續讓自己長勝不斷的超級上旋打法,但是在主體打法以外納達爾
做出了不少改變,是為什麼在他已經連續七年斬獲蒙特卡洛大師賽冠軍,又開始新的一輪
紅土連勝時,球迷仍然有興趣繼續發掘納達爾帶給他們的驚喜。
正如納達爾在決賽後說,在這站比賽中他的狀態並不在最佳,尤其是發球表現起伏很
大,跑動狀況也比預期要差。納達爾確實離自己的最好狀態有相當距離,他在半決賽上甚
至輸給了穆雷一盤,這在兩年前是難以想像的。而當納達爾在決賽上被費雷爾苦纏的時候
,我甚至一度覺得這個西班牙球王對紅土的統治也許到了接近完結的時候了。但當納達爾
經過75分鐘的苦戰後拿下了和費雷爾的首盤較量時,我不由自主想到美國網球頻道的專家
克裡斯-威爾金森以前對納達爾的評價:納達爾每次贏下那些不可思議的得分時,其實靠
的不是他可怕的跑動或者防守技巧,而是他天生的讓網球“停”下來的能力。他能夠在多
拍對攻中忽然改變節奏,讓他隨後占盡優勢直至拿下這一分。在半決賽和決賽上,納達爾
都用自己的球拍來證明了自己這種能力,讓我們一一回顧:
——當穆雷反手一記斜線進攻納達爾的正拍時,他順手勾了一個擦網而過的防守球。
穆雷隨即進攻中路,奮力奔跑到位的納達爾並沒有像我們大多數人想的那樣,將球回到對
方的底線深處,而是利用反手位的切削放出過網急墜的小球。這完全出乎了穆雷的意料,
當蘇格蘭人二次起動跑到網前時,納達爾已經在慶祝拿下了這一分。
——在決賽的第一盤中,當納達爾完成破發以3-2領先時,他在發球局又處於0-40的
落後。這個時候比賽正處於一個不明朗的局勢,因為此前已經出現了三次破發,看起來第
四次破發也無可避免。納達爾雖然佔有一點優勢但是費雷爾的實力也不容忽視。此時納達
爾連續化解兩個破發點後追成30-40,在關鍵的一分中費雷爾放出漂亮的網前小球,奮力
奔跑到位的納達爾有效的控制了身體平衡,依靠驚人的手感重播小球成功。這個制勝短球
幫助他追平比分,並在成功保發後拉開了比分差距,從而奠定了勝利。
——在決賽第二盤中,費雷爾向納達爾的正手擊出了一記淩空抽球或者高位截擊(我
不太記得),處於防守的納達爾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依靠正手上旋化解,而是回擊一個球速
極快的平擊球。納達爾出色的控制能力讓球幾乎是貼網而過,費雷爾也難以繼續以高品質
的進攻打擊他的防線。這一分最後的歸屬我已經不太記得了,但是納達爾那記正手回球卻
牢牢的印在我腦海裡。因為這樣的回球正好證明了納達爾的身體能力。
我還可以說的更多,但是在最後我還是願意回到一些關於納達爾身上老話常談的優點
。在決賽第二盤的後半段,納達爾反手出現波動,信心似乎也受到到動搖。感應到對手的
不安下費雷爾也展開了反擊,將比分追成5-5。在關鍵的第十一局中比分來到了30-30,此
時納達爾果斷的採取主動,完全主導了接下來這一分的走勢,用最具侵略性的打法擊出一
記壓線球,隨後跟進到網前輕鬆拿下分數,從而拿到了破發機會。這樣的擊球正是納達爾
冠軍氣質的展現,這也是我經常在納達爾身上看到的特質。他做的也比任何球員的成功率
都要高。
識別經典的辦法是非常多的,正如我說的那樣,在每次看比賽時都用心留意細節,你
就會發現更多讓你驚歎的技術和擊球。你就知道納達爾的經典和獨一無二,在經歷了多年
的磨練後,仍然能像他首次亮相時一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Mike)
--
提格諾:納達爾從未停止創新七連冠背後仍有驚喜
新浪體育訊文/Steve Tignor(美國《網球》雜誌主編)
“每次你總能有新的發現。”
我們很經常用這句話來描述一本你喜歡的書、一幅畫、一部電影甚至是一部電視劇。
乍看之下,可能就不過如此,但當你後來有機會重溫這些東西的時候,就能意外的在很多
小地方找到驚喜,從而將這部電影或者這部書列為個人最愛,奉為經典。不過這一次,我
決定用這句話來形容納達爾的比賽。
也許納達爾總有一天會停住自己不斷進步的腳步,但現在我還能在他的比賽中有新的
發現。在紅土上他依舊延續讓自己長勝不斷的超級上旋打法,但是在主體打法以外納達爾
做出了不少改變,是為什麼在他已經連續七年斬獲蒙特卡洛大師賽冠軍,又開始新的一輪
紅土連勝時,球迷仍然有興趣繼續發掘納達爾帶給他們的驚喜。
正如納達爾在決賽後說,在這站比賽中他的狀態並不在最佳,尤其是發球表現起伏很
大,跑動狀況也比預期要差。納達爾確實離自己的最好狀態有相當距離,他在半決賽上甚
至輸給了穆雷一盤,這在兩年前是難以想像的。而當納達爾在決賽上被費雷爾苦纏的時候
,我甚至一度覺得這個西班牙球王對紅土的統治也許到了接近完結的時候了。但當納達爾
經過75分鐘的苦戰後拿下了和費雷爾的首盤較量時,我不由自主想到美國網球頻道的專家
克裡斯-威爾金森以前對納達爾的評價:納達爾每次贏下那些不可思議的得分時,其實靠
的不是他可怕的跑動或者防守技巧,而是他天生的讓網球“停”下來的能力。他能夠在多
拍對攻中忽然改變節奏,讓他隨後占盡優勢直至拿下這一分。在半決賽和決賽上,納達爾
都用自己的球拍來證明了自己這種能力,讓我們一一回顧:
——當穆雷反手一記斜線進攻納達爾的正拍時,他順手勾了一個擦網而過的防守球。
穆雷隨即進攻中路,奮力奔跑到位的納達爾並沒有像我們大多數人想的那樣,將球回到對
方的底線深處,而是利用反手位的切削放出過網急墜的小球。這完全出乎了穆雷的意料,
當蘇格蘭人二次起動跑到網前時,納達爾已經在慶祝拿下了這一分。
——在決賽的第一盤中,當納達爾完成破發以3-2領先時,他在發球局又處於0-40的
落後。這個時候比賽正處於一個不明朗的局勢,因為此前已經出現了三次破發,看起來第
四次破發也無可避免。納達爾雖然佔有一點優勢但是費雷爾的實力也不容忽視。此時納達
爾連續化解兩個破發點後追成30-40,在關鍵的一分中費雷爾放出漂亮的網前小球,奮力
奔跑到位的納達爾有效的控制了身體平衡,依靠驚人的手感重播小球成功。這個制勝短球
幫助他追平比分,並在成功保發後拉開了比分差距,從而奠定了勝利。
——在決賽第二盤中,費雷爾向納達爾的正手擊出了一記淩空抽球或者高位截擊(我
不太記得),處於防守的納達爾並沒有像往常那樣依靠正手上旋化解,而是回擊一個球速
極快的平擊球。納達爾出色的控制能力讓球幾乎是貼網而過,費雷爾也難以繼續以高品質
的進攻打擊他的防線。這一分最後的歸屬我已經不太記得了,但是納達爾那記正手回球卻
牢牢的印在我腦海裡。因為這樣的回球正好證明了納達爾的身體能力。
我還可以說的更多,但是在最後我還是願意回到一些關於納達爾身上老話常談的優點
。在決賽第二盤的後半段,納達爾反手出現波動,信心似乎也受到到動搖。感應到對手的
不安下費雷爾也展開了反擊,將比分追成5-5。在關鍵的第十一局中比分來到了30-30,此
時納達爾果斷的採取主動,完全主導了接下來這一分的走勢,用最具侵略性的打法擊出一
記壓線球,隨後跟進到網前輕鬆拿下分數,從而拿到了破發機會。這樣的擊球正是納達爾
冠軍氣質的展現,這也是我經常在納達爾身上看到的特質。他做的也比任何球員的成功率
都要高。
識別經典的辦法是非常多的,正如我說的那樣,在每次看比賽時都用心留意細節,你
就會發現更多讓你驚歎的技術和擊球。你就知道納達爾的經典和獨一無二,在經歷了多年
的磨練後,仍然能像他首次亮相時一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Mike)
--
Tags:
網球
All Comments
By Daph Bay
at 2011-04-24T14:56
at 2011-04-24T14:56
By Audriana
at 2011-04-29T07:30
at 2011-04-29T07:30
By Enid
at 2011-05-04T00:04
at 2011-05-04T00:04
By Xanthe
at 2011-05-08T16:37
at 2011-05-08T16:37
By Gilbert
at 2011-05-13T09:11
at 2011-05-13T09:11
By Edward Lewis
at 2011-05-18T01:45
at 2011-05-18T01:45
Related Posts
ATP 4/18賽果 + 4/19賽程
By Jacky
at 2011-04-19T07:32
at 2011-04-19T07:32
保時捷女網賽 04/19賽程
By Edward Lewis
at 2011-04-19T02:58
at 2011-04-19T02:58
ATP 4/17賽果 + 4/18賽程
By Edith
at 2011-04-18T20:40
at 2011-04-18T20:40
===== 本週排名 11/04/18 =====
By Lydia
at 2011-04-18T13:25
at 2011-04-18T13:25
Nadal成為紅土最強的秘辛...
By Faithe
at 2011-04-18T09:04
at 2011-04-18T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