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入門(7)-氣虛者當如何? - 冥想,靜坐 Meditation

By Suhail Hany
at 2009-10-10T19:14
at 2009-10-10T19:14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soul 看板]
作者: luzifur (路西法大人) 看板: soul
標題: 氣虛者當如何?
時間: Tue Sep 18 03:23:06 2007
有些打坐或修持者會出現一種狀況:
不打坐則已,不念經持咒則已,一旦坐下修持各種不舒服及痛苦之事立即出現。
有些人說是引鬼來,有些人覺得自己是敏感體質,有些人覺得全身不適痛苦。
也有人平時容易犯煞,每遇紅白事卻出麻煩、體弱多病、敏感體質者遇靈即時發寒發冷。
且不論是否練功不適、也不論是否外靈作怪、更別管是否念經招鬼等。
不論問題是何,都是因為自己體弱氣虛之病,若氣足陽剛則鬼神不欺、修煉無礙。
氣虛者必要練氣以致氣足,方能治本。
但練氣之法許多,這裡介紹一種方法,持之以恒,對迅速補氣強身十分有效。
養氣強身法有許多,只要是正確氣功都可以,這只是我覺得效果好的一法:
「練習自發功使之氣機發動,順利氣機發動之後,轉練站樁養氣。」
本篇完全這裡不詳述練習細節,只教方向方法,因為原書可以更完整。
一、首先從林孝宗的自發功入手,世面上有賣他的書,一系列有好幾本。
目的是要引導氣機發動,迅速掌握氣的存在。
從氣機發動,肢體開始擺動之後,再做大約十天的練習。
此時,練習者練功時,大多都可以在30秒內氣動。(若仍不行請再繼續練習)
到這一階段後就可以停止了,接下來第二階段。
二、前段目的只是引導氣機發動的入手,之後就要開始站樁。
站樁之法有許多,當今掌握站樁之精粹者,要數武學大家王薌齋。
王薌齋大師多方拜師,而創大成拳(即意拳),是二十世紀最偉大之武學宗師。
請在世面上找大成拳或意拳之書藉,兩種關鍵字都查。
最好可以找到于永年、姚宗勛、王選傑等王薌齋先生的直系直傳弟子所編之書。
世面上多是王先生的徒孫所寫,拿來做參考。
有一本書是收集王薌齋本人的文章如意拳正軌等集成一本的,最好要買。
這裡介紹一下該如何看這些書。
大成拳(意拳)中有站樁、試力、發力、摩擦步、試聲、推手、散手。
後面六項不要管,只看站樁部份。
站樁部份又分養生樁與技擊樁,技擊樁不要管,只看養生樁。
養生樁裡有多種樁法,我要介紹大家學的正是「混元樁」,別的不要理。
換句話說,我只介紹氣虛者練習這個大成拳中的「混元樁」而已。
但是當中有許多樁理、細節、心理狀態、意念等,十分完整。
混元樁中有各種意念法可供選擇,依各人根器、性格與習慣的不同,自作選擇。
若無法選擇,我推薦感受水浮力的那套意念法。
意拳站樁,練至可以一次站一小時而氣定神閒,不喘不累,舒適態然,如此才可以。
混元樁持之以恒,每日要抽出時間練習,一天也不能停,生活作息要正常。
努力的話,一年就可以做到一小時的樁功,此時內氣十足,身體氣虛之病可解。
惟初學者剛開始時,連五分鐘都要滿身大汗難撐。
此法十分簡單,入手辛苦,但用處極大,養氣強身十分迅速。
若要多查一些書,可以查大成拳或意拳: http://0rz.tw/1e34X
ps:切記,形意拳與心意拳,和意拳是完全不相干的。
本篇不是鼓勵練武,練武要站的是技擊樁,少林之側身馬步弓步等都屬技擊樁一類。
惟大成拳的養生樁,只是基本養身之道,是我見過站樁理論最完整得精粹的一門。
大成拳中的站樁意念法,也是一絕。
而更大的好處是,練習混元樁是最不容易出偏差的一種氣功。
它只是擺某一種姿勢,就一直站著不動,想像身處水中,大致如此而已。
體弱氣虛者,先引導氣機發動,再以站樁迅速養氣調身。
練習者努力行之,開始站樁不要偷懶怕苦多站,足能以一年時間改變體弱多病氣虛之惡。
寫得很沒有系統,大概再簡要重復一次:
先練習自發動使之氣機發動,當順利的氣機發動後,轉練站樁。
站樁以大成拳中的混元樁為佳。如此至少要練至一次站一小時氣定神閒。
努力勤修者,估計可以一年時間解決根本問題。
之後除非打坐內功有小成,否則仍要繼續站樁。
--
大家好,我是 路西法大人!
--
作者: luzifur (路西法大人) 看板: soul
標題: 氣虛者當如何?
時間: Tue Sep 18 03:23:06 2007
有些打坐或修持者會出現一種狀況:
不打坐則已,不念經持咒則已,一旦坐下修持各種不舒服及痛苦之事立即出現。
有些人說是引鬼來,有些人覺得自己是敏感體質,有些人覺得全身不適痛苦。
也有人平時容易犯煞,每遇紅白事卻出麻煩、體弱多病、敏感體質者遇靈即時發寒發冷。
且不論是否練功不適、也不論是否外靈作怪、更別管是否念經招鬼等。
不論問題是何,都是因為自己體弱氣虛之病,若氣足陽剛則鬼神不欺、修煉無礙。
氣虛者必要練氣以致氣足,方能治本。
但練氣之法許多,這裡介紹一種方法,持之以恒,對迅速補氣強身十分有效。
養氣強身法有許多,只要是正確氣功都可以,這只是我覺得效果好的一法:
「練習自發功使之氣機發動,順利氣機發動之後,轉練站樁養氣。」
本篇完全這裡不詳述練習細節,只教方向方法,因為原書可以更完整。
一、首先從林孝宗的自發功入手,世面上有賣他的書,一系列有好幾本。
目的是要引導氣機發動,迅速掌握氣的存在。
從氣機發動,肢體開始擺動之後,再做大約十天的練習。
此時,練習者練功時,大多都可以在30秒內氣動。(若仍不行請再繼續練習)
到這一階段後就可以停止了,接下來第二階段。
二、前段目的只是引導氣機發動的入手,之後就要開始站樁。
站樁之法有許多,當今掌握站樁之精粹者,要數武學大家王薌齋。
王薌齋大師多方拜師,而創大成拳(即意拳),是二十世紀最偉大之武學宗師。
請在世面上找大成拳或意拳之書藉,兩種關鍵字都查。
最好可以找到于永年、姚宗勛、王選傑等王薌齋先生的直系直傳弟子所編之書。
世面上多是王先生的徒孫所寫,拿來做參考。
有一本書是收集王薌齋本人的文章如意拳正軌等集成一本的,最好要買。
這裡介紹一下該如何看這些書。
大成拳(意拳)中有站樁、試力、發力、摩擦步、試聲、推手、散手。
後面六項不要管,只看站樁部份。
站樁部份又分養生樁與技擊樁,技擊樁不要管,只看養生樁。
養生樁裡有多種樁法,我要介紹大家學的正是「混元樁」,別的不要理。
換句話說,我只介紹氣虛者練習這個大成拳中的「混元樁」而已。
但是當中有許多樁理、細節、心理狀態、意念等,十分完整。
混元樁中有各種意念法可供選擇,依各人根器、性格與習慣的不同,自作選擇。
若無法選擇,我推薦感受水浮力的那套意念法。
意拳站樁,練至可以一次站一小時而氣定神閒,不喘不累,舒適態然,如此才可以。
混元樁持之以恒,每日要抽出時間練習,一天也不能停,生活作息要正常。
努力的話,一年就可以做到一小時的樁功,此時內氣十足,身體氣虛之病可解。
惟初學者剛開始時,連五分鐘都要滿身大汗難撐。
此法十分簡單,入手辛苦,但用處極大,養氣強身十分迅速。
若要多查一些書,可以查大成拳或意拳: http://0rz.tw/1e34X
ps:切記,形意拳與心意拳,和意拳是完全不相干的。
本篇不是鼓勵練武,練武要站的是技擊樁,少林之側身馬步弓步等都屬技擊樁一類。
惟大成拳的養生樁,只是基本養身之道,是我見過站樁理論最完整得精粹的一門。
大成拳中的站樁意念法,也是一絕。
而更大的好處是,練習混元樁是最不容易出偏差的一種氣功。
它只是擺某一種姿勢,就一直站著不動,想像身處水中,大致如此而已。
體弱氣虛者,先引導氣機發動,再以站樁迅速養氣調身。
練習者努力行之,開始站樁不要偷懶怕苦多站,足能以一年時間改變體弱多病氣虛之惡。
寫得很沒有系統,大概再簡要重復一次:
先練習自發動使之氣機發動,當順利的氣機發動後,轉練站樁。
站樁以大成拳中的混元樁為佳。如此至少要練至一次站一小時氣定神閒。
努力勤修者,估計可以一年時間解決根本問題。
之後除非打坐內功有小成,否則仍要繼續站樁。
--
大家好,我是 路西法大人!
--
Tags:
冥想
All Comments

By Donna
at 2009-10-14T13:26
at 2009-10-14T13:26

By Ethan
at 2009-10-18T07:38
at 2009-10-18T07:38

By Margaret
at 2009-10-22T01:49
at 2009-10-22T01:49

By Faithe
at 2009-10-25T20:01
at 2009-10-25T20:01

By Olive
at 2009-10-29T14:13
at 2009-10-29T14:13

By Olga
at 2009-11-02T08:24
at 2009-11-02T08:24

By Lucy
at 2009-11-06T02:36
at 2009-11-06T02:36

By Erin
at 2009-11-09T20:48
at 2009-11-09T20:48

By Lucy
at 2009-11-13T14:59
at 2009-11-13T14:59

By Hazel
at 2009-11-17T09:11
at 2009-11-17T09:11

By Hedwig
at 2009-11-21T03:23
at 2009-11-21T03:23

By Brianna
at 2009-11-24T21:34
at 2009-11-24T21:34

By Faithe
at 2009-11-28T15:46
at 2009-11-28T15:46

By Yuri
at 2009-12-02T09:58
at 2009-12-02T09:58

By Emily
at 2009-12-06T04:09
at 2009-12-06T04:09

By Lily
at 2009-12-09T22:21
at 2009-12-09T22:21

By John
at 2009-12-13T16:32
at 2009-12-13T16:32

By Delia
at 2009-12-17T10:44
at 2009-12-17T10:44

By Frederic
at 2009-12-21T04:56
at 2009-12-21T04:56

By Belly
at 2009-12-24T23:07
at 2009-12-24T23:07

By David
at 2009-12-28T17:19
at 2009-12-28T17:19

By Elma
at 2010-01-01T11:31
at 2010-01-01T11:31

By Valerie
at 2010-01-05T05:42
at 2010-01-05T05:42

By Yedda
at 2010-01-08T23:54
at 2010-01-08T23:54

By Wallis
at 2010-01-12T18:06
at 2010-01-12T18:06

By Jessica
at 2010-01-16T12:17
at 2010-01-16T12:17

By Agnes
at 2010-01-20T06:29
at 2010-01-20T06:29

By Franklin
at 2010-01-24T00:41
at 2010-01-24T00:41

By Belly
at 2010-01-27T18:52
at 2010-01-27T18:52

By Olive
at 2010-01-31T13:04
at 2010-01-31T13:04

By Victoria
at 2010-02-04T07:16
at 2010-02-04T07:16
Related Posts
打坐入門(6)-靈動篇

By Olivia
at 2009-10-10T19:14
at 2009-10-10T19:14
打坐入門(5)-打坐方法舉例

By Olive
at 2009-10-10T19:14
at 2009-10-10T19:14
打坐入門(4)-入門書藉篇

By Belly
at 2009-10-10T19:14
at 2009-10-10T19:14
打坐入門 - 目的及知見

By Hardy
at 2009-10-10T19:13
at 2009-10-10T19:13
打坐入門(3)-氣動篇

By Lucy
at 2009-10-10T19:13
at 2009-10-10T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