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BA 籃球是個人運動 還是團隊運動? - NBA

By Megan
at 2018-01-29T23:15
at 2018-01-29T23:15
Table of Contents
原文:http://bit.ly/2BAxnjX
今天不玩死神梗了
每次在學校或公園打球時,如果很幸運的,跟一個單打技巧超級強的人,或是身材優勢特
別高特別強的人,或是準起來嚇死人的超級射手同隊,會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有時候甚
至那位”神人”一下子就以1打3的狀況結束比賽。
籃球,一定是一群人一起上場比賽的運動,但他跟棒球、足球表現出來的團隊精神卻有些
許差別,舉個例子,棒球比賽中再強力的打者,一場比賽就是4、5個打席,投手能做到的
也就是投球,就算在投手能上場的國家聯盟,你在進攻中依然只能參與其中一個棒次。
整體而言,籃球是所有團隊運動中,個人存在能發揮到非常大的運動,一個強力的籃球員
,真的以可能在每一分鐘上場,攻守都發揮到極致的影響力,能在場上實際的讓隊友變得
更好,能在場上真的有可能面對每一位對手,甚至是同時多個對手。
https://imgur.com/kLl2Zl8.jpg
那在NBA中呢?
NBA身為在美國的主流運動,英雄主義是非常興盛的,尤其跟同樣為四大運動的棒球、美
足、冰球比起來,更能將個人主義色彩發揮到極致。但總體來說,籃球仍是團體運動,畢
竟沒有真正的”1打5”比賽,因此我們試著從一些得分、籃板、助攻等基本的”個人”數
據中,尋找這位球星對於”團隊”的影響力。所謂的EFF(效率值)、ORPM(進攻真實正負值
)、DRPM(防守真實正負值),和PER、WS等等的進階數據,都是用來將球員對於球隊的貢獻
量化,在這個越來越講求數據的時代,我們也越來越喜歡用肉眼能看到的數據去相信每一
位球員的能力,畢竟以”大部分”的情況,越真實能代表球星貢獻度與主宰力的數據結果
,也通常會反映在球隊戰績上
就算不去探討那些複雜公式組成的進階數據,我們依然能從每一天的BOX和累積紀錄去定
義現在NBA的強弱。現在的NBA觀念,其實仍然不斷的在”個人成績”和”球隊戰績”之間
拉扯,上季Russell Westbrook和James Harden的MVP之爭就是最好的例子,James Harden
去年以29.1分11.2助攻8.1籃板的成績,帶領火箭拿下55勝27敗的西區第3戰績,而
Wesrbrook有著更可怕的31.6分10.7籃板10.4助攻單季大三元,雷霆卻僅以47勝35敗排名
西區第6。記得去年我在預測時,一直以為Harden能用戰績背書拿下MVP,畢竟往年的MVP
,幾乎都是分區至少前3、前2的隊伍拿下,這是一支籃球強隊最基本的指標,但去年的
Westbrook就打破了這個規則,他在媒體的選擇中拿下了壓倒性的勝利,這也讓大家得重
新定義”最有價值球員”的定義,至少在NBA這個聯盟是這樣。
https://imgur.com/fLtKujC.jpg
我們拉回來籃球運動”個人”與”團隊”之間的拉扯,在NBA要被定義為”團隊籃球”還
真的不容易,你的隊伍中,”看起來”像巨星的球員可不能太多,像2004年奪冠的活塞五
虎,就被大家視為團隊籃球的極致,原因在於:你幾乎不會拿他們任何一名球員當作建隊
的基石,即使他們後來除了Tayshaun Prince以外,其他人也有入選過明星賽,但他們更
顯眼的是他們的功能性與互補性,控球、無球、內外防守、內線與外線都配合得天衣無縫
。他們在那個球季憑著堅強的團隊戰力和令人窒息的防守,打敗了隊中4位名人堂等級的
紫金湖人F4,是一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
https://imgur.com/qcshwpe.jpg
另一個很經典的團隊籃球故事,發生得很近代,大概就是2014-15年的老鷹吧,那時候他
們五人也都是相容性非常好的球員,還一起創造了單月全勝和5人同時入選單月最佳球員
的神話,可惜和2004年的活塞五虎不同,2015的老鷹五虎在季後賽跌跌撞撞,最後在東區
冠軍戰就不敵雖然Love傷退,卻有Irving和Lebron James兩大球星坐鎮的騎士,而在隔不
到三年的今天,老鷹的那五人也都早已不在亞特蘭大了。
https://imgur.com/nz4D2Pg.jpg
看完團隊籃球的成功例子,我們也能看看巨星們組合的失敗案例,舉兩個最有名的經典案
例:2012的湖人和2013的籃網,湖人那時找來了巔峰的魔獸和可能是史上最佳的控球後衛
Steve Nash,以及跑轟教頭Mike D’Antoni,而籃網更是把這五年的選秀簽都丟光了,換
來Kevin Garnett、Paul Pierce、Jason Terry等大將,但最後這兩隊在組成之後,別說
總冠軍,最後都做多只闖到分區第二輪的高度。當然,你可以說當年Howard和KG和傷病的
影響,Nash和Pierce老化等理由,但一方面這就是球隊的選擇---將年輕球員和未來丟出
去的賭注,另一方面他們的相性的確不合。
https://imgur.com/CsSpACx.jpg
但這樣的結果有影響到大家組隊的概念嗎?倒也不一定,熱火的三王LBJ、Wade、Bosh依然
拿了兩座冠軍,去年勇士隊將73勝的陣容重組,清掉一大半球員空間盤來Kevin Durant,
最後也奪回了失去的冠軍,KD還包辦了總冠軍賽的MVP,說明了有絕對宰制力的球星,在
NBA依然有他改變球隊的能力,尤其是到目前為止,關鍵時刻KD和Curry的外掛組合還是會
令對方相當頭大,而當然,這也是今年少了Irving,致勝Lebron James的騎士所要面臨的
難關。
https://imgur.com/b8uM5Im.jpg
其實我一直認為,能打到NBA層級的人,球技和體能條件幾乎都是一流的,甚至可以說都
是不分軒輊。而其中能達到Lebron、KD這樣的超級巨星層級當然是少之又少。而像Klay
Thompson、Draymond Green這樣能在適當體系中找到適當位置的球員也是相當難得。在
NBA,籃球究竟是偏向個人運動還是團隊運動,縱貫歷史也很難給出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而對於每一支球隊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如何拿捏這兩點之間的平衡了。
歡迎支持 克朗的活塞與NBA不負責評論
http://bit.ly/2EjA9g7
http://bit.ly/2BA88ya
--
今天不玩死神梗了
每次在學校或公園打球時,如果很幸運的,跟一個單打技巧超級強的人,或是身材優勢特
別高特別強的人,或是準起來嚇死人的超級射手同隊,會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有時候甚
至那位”神人”一下子就以1打3的狀況結束比賽。
籃球,一定是一群人一起上場比賽的運動,但他跟棒球、足球表現出來的團隊精神卻有些
許差別,舉個例子,棒球比賽中再強力的打者,一場比賽就是4、5個打席,投手能做到的
也就是投球,就算在投手能上場的國家聯盟,你在進攻中依然只能參與其中一個棒次。
整體而言,籃球是所有團隊運動中,個人存在能發揮到非常大的運動,一個強力的籃球員
,真的以可能在每一分鐘上場,攻守都發揮到極致的影響力,能在場上實際的讓隊友變得
更好,能在場上真的有可能面對每一位對手,甚至是同時多個對手。
https://imgur.com/kLl2Zl8.jpg
那在NBA中呢?
NBA身為在美國的主流運動,英雄主義是非常興盛的,尤其跟同樣為四大運動的棒球、美
足、冰球比起來,更能將個人主義色彩發揮到極致。但總體來說,籃球仍是團體運動,畢
竟沒有真正的”1打5”比賽,因此我們試著從一些得分、籃板、助攻等基本的”個人”數
據中,尋找這位球星對於”團隊”的影響力。所謂的EFF(效率值)、ORPM(進攻真實正負值
)、DRPM(防守真實正負值),和PER、WS等等的進階數據,都是用來將球員對於球隊的貢獻
量化,在這個越來越講求數據的時代,我們也越來越喜歡用肉眼能看到的數據去相信每一
位球員的能力,畢竟以”大部分”的情況,越真實能代表球星貢獻度與主宰力的數據結果
,也通常會反映在球隊戰績上
就算不去探討那些複雜公式組成的進階數據,我們依然能從每一天的BOX和累積紀錄去定
義現在NBA的強弱。現在的NBA觀念,其實仍然不斷的在”個人成績”和”球隊戰績”之間
拉扯,上季Russell Westbrook和James Harden的MVP之爭就是最好的例子,James Harden
去年以29.1分11.2助攻8.1籃板的成績,帶領火箭拿下55勝27敗的西區第3戰績,而
Wesrbrook有著更可怕的31.6分10.7籃板10.4助攻單季大三元,雷霆卻僅以47勝35敗排名
西區第6。記得去年我在預測時,一直以為Harden能用戰績背書拿下MVP,畢竟往年的MVP
,幾乎都是分區至少前3、前2的隊伍拿下,這是一支籃球強隊最基本的指標,但去年的
Westbrook就打破了這個規則,他在媒體的選擇中拿下了壓倒性的勝利,這也讓大家得重
新定義”最有價值球員”的定義,至少在NBA這個聯盟是這樣。
https://imgur.com/fLtKujC.jpg
我們拉回來籃球運動”個人”與”團隊”之間的拉扯,在NBA要被定義為”團隊籃球”還
真的不容易,你的隊伍中,”看起來”像巨星的球員可不能太多,像2004年奪冠的活塞五
虎,就被大家視為團隊籃球的極致,原因在於:你幾乎不會拿他們任何一名球員當作建隊
的基石,即使他們後來除了Tayshaun Prince以外,其他人也有入選過明星賽,但他們更
顯眼的是他們的功能性與互補性,控球、無球、內外防守、內線與外線都配合得天衣無縫
。他們在那個球季憑著堅強的團隊戰力和令人窒息的防守,打敗了隊中4位名人堂等級的
紫金湖人F4,是一段令人熱血沸騰的故事。
https://imgur.com/qcshwpe.jpg
另一個很經典的團隊籃球故事,發生得很近代,大概就是2014-15年的老鷹吧,那時候他
們五人也都是相容性非常好的球員,還一起創造了單月全勝和5人同時入選單月最佳球員
的神話,可惜和2004年的活塞五虎不同,2015的老鷹五虎在季後賽跌跌撞撞,最後在東區
冠軍戰就不敵雖然Love傷退,卻有Irving和Lebron James兩大球星坐鎮的騎士,而在隔不
到三年的今天,老鷹的那五人也都早已不在亞特蘭大了。
https://imgur.com/nz4D2Pg.jpg
看完團隊籃球的成功例子,我們也能看看巨星們組合的失敗案例,舉兩個最有名的經典案
例:2012的湖人和2013的籃網,湖人那時找來了巔峰的魔獸和可能是史上最佳的控球後衛
Steve Nash,以及跑轟教頭Mike D’Antoni,而籃網更是把這五年的選秀簽都丟光了,換
來Kevin Garnett、Paul Pierce、Jason Terry等大將,但最後這兩隊在組成之後,別說
總冠軍,最後都做多只闖到分區第二輪的高度。當然,你可以說當年Howard和KG和傷病的
影響,Nash和Pierce老化等理由,但一方面這就是球隊的選擇---將年輕球員和未來丟出
去的賭注,另一方面他們的相性的確不合。
https://imgur.com/CsSpACx.jpg
但這樣的結果有影響到大家組隊的概念嗎?倒也不一定,熱火的三王LBJ、Wade、Bosh依然
拿了兩座冠軍,去年勇士隊將73勝的陣容重組,清掉一大半球員空間盤來Kevin Durant,
最後也奪回了失去的冠軍,KD還包辦了總冠軍賽的MVP,說明了有絕對宰制力的球星,在
NBA依然有他改變球隊的能力,尤其是到目前為止,關鍵時刻KD和Curry的外掛組合還是會
令對方相當頭大,而當然,這也是今年少了Irving,致勝Lebron James的騎士所要面臨的
難關。
https://imgur.com/b8uM5Im.jpg
其實我一直認為,能打到NBA層級的人,球技和體能條件幾乎都是一流的,甚至可以說都
是不分軒輊。而其中能達到Lebron、KD這樣的超級巨星層級當然是少之又少。而像Klay
Thompson、Draymond Green這樣能在適當體系中找到適當位置的球員也是相當難得。在
NBA,籃球究竟是偏向個人運動還是團隊運動,縱貫歷史也很難給出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而對於每一支球隊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如何拿捏這兩點之間的平衡了。
歡迎支持 克朗的活塞與NBA不負責評論
http://bit.ly/2EjA9g7
http://bit.ly/2BA88ya
--
Tags:
NBA
All Comments

By William
at 2018-02-01T15:45
at 2018-02-01T15:45

By Joseph
at 2018-02-02T20:51
at 2018-02-02T20:51

By Poppy
at 2018-02-05T03:20
at 2018-02-05T03:20

By John
at 2018-02-07T03:55
at 2018-02-07T03:55

By Gilbert
at 2018-02-07T13:46
at 2018-02-07T13:46

By David
at 2018-02-11T00:17
at 2018-02-11T00:17

By Damian
at 2018-02-11T19:38
at 2018-02-11T19:38

By Ethan
at 2018-02-13T13:24
at 2018-02-13T13:24

By Selena
at 2018-02-15T23:20
at 2018-02-15T23:20

By Franklin
at 2018-02-18T00:55
at 2018-02-18T00:55

By Zenobia
at 2018-02-20T23:04
at 2018-02-20T23:04

By Rosalind
at 2018-02-24T18:09
at 2018-02-24T18:09

By Frederica
at 2018-02-27T01:49
at 2018-02-27T01:49

By Annie
at 2018-02-27T03:33
at 2018-02-27T03:33

By Frederica
at 2018-03-03T15:39
at 2018-03-03T15:39

By Barb Cronin
at 2018-03-03T18:09
at 2018-03-03T18:09

By Gilbert
at 2018-03-07T01:52
at 2018-03-07T01:52

By Yuri
at 2018-03-09T05:04
at 2018-03-09T05:04

By Lydia
at 2018-03-09T15:58
at 2018-03-09T15:58

By Elvira
at 2018-03-13T19:55
at 2018-03-13T19:55

By Doris
at 2018-03-17T00:32
at 2018-03-17T00:32

By Charlie
at 2018-03-21T05:09
at 2018-03-21T05:09

By Andy
at 2018-03-22T14:16
at 2018-03-22T14:16

By Belly
at 2018-03-25T22:00
at 2018-03-25T22:00

By Robert
at 2018-03-29T08:08
at 2018-03-29T08:08

By Megan
at 2018-04-02T07:24
at 2018-04-02T07:24

By Lily
at 2018-04-04T07:15
at 2018-04-04T07:15

By Daniel
at 2018-04-08T06:36
at 2018-04-08T06:36

By Daph Bay
at 2018-04-09T11:15
at 2018-04-09T11:15

By Sierra Rose
at 2018-04-13T04:00
at 2018-04-13T04:00

By Kumar
at 2018-04-16T07:24
at 2018-04-16T07:24

By Ina
at 2018-04-20T05:59
at 2018-04-20T05:59

By Kyle
at 2018-04-21T07:10
at 2018-04-21T07:10

By Kama
at 2018-04-23T12:31
at 2018-04-23T12:31

By Catherine
at 2018-04-26T02:23
at 2018-04-26T02:23

By Blanche
at 2018-04-27T04:41
at 2018-04-27T04:41

By Daph Bay
at 2018-05-02T04:33
at 2018-05-02T04:33

By Jacky
at 2018-05-02T13:23
at 2018-05-02T13:23

By Mia
at 2018-05-06T03:22
at 2018-05-06T03:22

By Ida
at 2018-05-08T23:14
at 2018-05-08T23:14

By Lucy
at 2018-05-12T11:08
at 2018-05-12T11:08

By Emma
at 2018-05-15T09:57
at 2018-05-15T09:57

By Ursula
at 2018-05-18T06:30
at 2018-05-18T06:30

By Queena
at 2018-05-22T12:10
at 2018-05-22T12:10

By Jessica
at 2018-05-22T15:21
at 2018-05-22T15:21

By Hamiltion
at 2018-05-25T06:12
at 2018-05-25T06:12

By Thomas
at 2018-05-25T17:45
at 2018-05-25T17:45

By Tristan Cohan
at 2018-05-27T10:29
at 2018-05-27T10:29

By Kelly
at 2018-05-31T15:13
at 2018-05-31T15:13

By Zora
at 2018-06-04T11:26
at 2018-06-04T11:26

By Audriana
at 2018-06-07T04:44
at 2018-06-07T04:44

By Carol
at 2018-06-12T01:41
at 2018-06-12T01:41

By Kama
at 2018-06-13T14:00
at 2018-06-13T14:00

By Lydia
at 2018-06-13T19:12
at 2018-06-13T19:12

By Quanna
at 2018-06-17T14:19
at 2018-06-17T14:19

By Sierra Rose
at 2018-06-21T15:45
at 2018-06-21T15:45

By Doris
at 2018-06-25T14:23
at 2018-06-25T14:23

By Margaret
at 2018-06-27T21:02
at 2018-06-27T21:02

By Oscar
at 2018-06-29T06:46
at 2018-06-29T06:46

By Sarah
at 2018-07-01T19:50
at 2018-07-01T19:50
Related Posts
Woj:活塞將Bradley擺上交易桌

By Caitlin
at 2018-01-29T23:11
at 2018-01-29T23:11
教頭半場發怒 快艇回神逆轉鵜鶘

By Vanessa
at 2018-01-29T22:38
at 2018-01-29T22:38
Okafor:努力最終會體現在場上

By Ula
at 2018-01-29T22:36
at 2018-01-29T22:36
Woj:活塞將Bradley擺上交易桌

By Rae
at 2018-01-29T22:36
at 2018-01-29T22:36
矮湯算是體系球員嗎?

By Sarah
at 2018-01-29T22:12
at 2018-01-29T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