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代表團 選不出最強中華隊 - 奧運,世大運,亞運討論

By Charlotte
at 2010-11-11T19:33
at 2010-11-11T19:33
Table of Contents
http://news.chinatimes.com/sports/0,5250,51201557x132010111100648,00.html
【中廣新聞/陳楷】
亞洲運動會是四年一次的大型綜合運動會,由於亞洲奧會宣稱要容納具有亞洲特色的
運動,使得比賽項目不斷膨脹,廣州亞運新設六種運動項目,包括板球、運動舞蹈、滑輪
溜冰、龍舟跟象棋、圍棋,除了奧運的28種項目以外,還有14種非奧運項目,包括東亞地
區的空手道、圍棋、象棋,中亞地區的板球、卡巴迪、東南亞的藤球,上屆卡達硬是把西
洋棋納入比賽,選手人數比釜山亞運暴增了兩成,本屆中國大陸也乾脆把圍棋甚至象棋都
列入,使得本屆金牌數目多達464面,選手人數突破一萬一千人,幾乎要超越了北京奧運
的參賽規模,奧運只有302面金牌,等於亞運的三分之二。
新增項目固然可以滿足各國的獎牌需求,但印度人不會下中國象棋,台灣完全沒有辦
法打板球,圍棋只有東北亞五個國家能排出夠份量的棋士。而划龍舟嚴格說來跟西方的划
船是同一種運動,卻又成了另一個比賽大項。
加上亞運鼓勵各國參加,絕大部分項目都沒有參賽標準,多多益善之下各國代表團人
數都寫下歷史紀錄,地主大陸有977人,日本726人,南韓達到破紀錄的1013人,泰國600
人,上屆只拿到九面金牌的卡達也送了318名運動員去廣州,連香港也有395人參賽。負責
審核參賽資格的體委會,面臨來自國內各項運動的龐大壓力,最後組成397人的陣容,可
是卻出現了許多爭議。
「為了要取得參賽資格,都會有紛紛擾擾,歷年來都是這樣。大家都很想為國家奉獻
,可是參賽資格有一定的標準,有限定就會有紛擾。」主委話說得客氣,選手固然是為國
爭光,但是亞運不分項目,金牌一律三百萬、銀牌一百五十萬、銅牌也有九十萬,拿一面
亞運金牌,等於未來四年國家每個月給六萬塊,金錢的誘因,恐怕才是大家爭破頭去比賽
的主要理由。
體委會從兩年前就開始組團程序,聘請選訓委員,制定選拔標準,可是過程極度保密
,委員名單跟選訓會議都不公開。外界既無從得知會議過程,也無法瞭解誰上誰下的判準
,不過主委戴遐齡卻強調一切透明。「所以我們的選拔標準就要公告周知,讓大家都知道
,有爭議就按照辦法,雖然你有委屈,但這是競技,沒有辦法。」
戴遐齡信任每個協會的參賽經驗,但是面對協會內派系跟鬥爭卻束手無策,最後只能
拿著選拔辦法抵擋各方壓力。羽球隊爭議不斷,選手不完全瞭解選拔過程,十一月的比賽
七月底就決定名單,結果近況最好的鄭韶婕沒辦法打單打、世界排名最高的戴資穎沒辦法
進中華隊、男子排名最高的薛軒億也不能打個人賽。選拔辦法既然有一堆漏洞,外界建議
不妨用徵召方式讓近況最好的選手去打亞運,但戴遐齡不願意對羽球隊選拔的缺失進行細
節檢討。「體委會對這些細節去深入的話,我覺得沒有必要。一套遊戲規則大家可以接受
。廣州亞運回來可以檢討,各單項協會訂定辦法時要不要修正。未來滾動式修正。」
另外選訓委員一共只有十四位,亞運卻有四十二個項目,所以每位委員平均要輔導三
個項目,出現許多項目外行領導內行的怪異現象,訓輔委員沒有去看過選手訓練比賽,卻
要審核協會的計畫,戴遐齡過去也輔導過完全不熟悉的馬術。「我就是田徑,要搭配兩個
,我輔導馬術,我連馬都沒有騎過,也沒有去過馬場。就是有這種情形。」戴遐齡說,訓
輔委員人數可以檢討,但是亞運項目就這麼多,「因為我們委員名額就只有十四位,十四
位的名額,但我們有四十二個參賽項目。未來這個可以討論。」
體委會只好把亞運分成重點項目跟非重點項目,重點就是該項專業出身,非重點就放
牛吃草。戴遐齡表示,奧運項目一定都是重點;如果從培訓奧運的角度觀察,亞運其實也
是讓選手適應大比賽的試驗,但是體委會又說,亞運就是競技,沒有奪牌機會的不用去觀
光血拼,所以列出亞洲賽前六名的參賽高標準。問題是奧運項目運動競爭激烈,結果男足
、女足甚至帆船都沒有派出選手參加亞運。俗語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亞洲不流
行的棒球、壘球,從來不必擔心參賽問題;但是世界最盛行的足球,中華男子足球隊半世
紀前還拿了兩面金牌,但從1970年開始,連續缺席11次亞運會,女子足球隊也中斷了連續
五屆的參賽紀錄。
所以台灣運動員小時候要是挑錯了項目,不要說奧運會,連亞運會都去不了。即使足
球協會想要自費出隊,不佔用公部門資源,還是被體委會打回票,副主委陳顯宗的理由是
破壞標準,「國手不能用買的」。
更有趣的是,由於有這麼多非奧運項目,體委會又想要衝高金牌數字,結果國際間非
主流項目的亞運獎牌相對容易拿,沒有銀牌也弄個銅牌,大開方便之門,代表團人數一路
膨脹,龍舟隊一去就是25個選手,戴遐齡又擔心選手太多。「並不會完全沒有通融,只是
你看到在完全透明化情況下,都將近達到四百位參賽選手。」
體委會過去在亞運會前都公佈獎牌預估,但上屆杜哈沒有達成15金目標,導致主委陳
全壽在立委砲轟下辭職下台。現任主委戴遐齡記取教訓,下令全部官員賽前封口,理由是
不要給選手壓力。拿預估成績當事後諸葛,固然是不肯用功的立委批判體委會的便宜行事
,但是完全不說,外界又怎麼評估體委會有沒有認真督軍、各項培訓有沒有成效?亞運金
牌從曼谷以來一屆比一屆少,漏洞百出的選拔計畫以及官員只要做官不肯負責的顢頇心態
難辭其咎。廣州亞運開幕在即,一切為時已晚,下屆仁川亞運時體委會已被裁撤併入教育
部,台灣競技體育的發展還是找不到方向。
--
【中廣新聞/陳楷】
亞洲運動會是四年一次的大型綜合運動會,由於亞洲奧會宣稱要容納具有亞洲特色的
運動,使得比賽項目不斷膨脹,廣州亞運新設六種運動項目,包括板球、運動舞蹈、滑輪
溜冰、龍舟跟象棋、圍棋,除了奧運的28種項目以外,還有14種非奧運項目,包括東亞地
區的空手道、圍棋、象棋,中亞地區的板球、卡巴迪、東南亞的藤球,上屆卡達硬是把西
洋棋納入比賽,選手人數比釜山亞運暴增了兩成,本屆中國大陸也乾脆把圍棋甚至象棋都
列入,使得本屆金牌數目多達464面,選手人數突破一萬一千人,幾乎要超越了北京奧運
的參賽規模,奧運只有302面金牌,等於亞運的三分之二。
新增項目固然可以滿足各國的獎牌需求,但印度人不會下中國象棋,台灣完全沒有辦
法打板球,圍棋只有東北亞五個國家能排出夠份量的棋士。而划龍舟嚴格說來跟西方的划
船是同一種運動,卻又成了另一個比賽大項。
加上亞運鼓勵各國參加,絕大部分項目都沒有參賽標準,多多益善之下各國代表團人
數都寫下歷史紀錄,地主大陸有977人,日本726人,南韓達到破紀錄的1013人,泰國600
人,上屆只拿到九面金牌的卡達也送了318名運動員去廣州,連香港也有395人參賽。負責
審核參賽資格的體委會,面臨來自國內各項運動的龐大壓力,最後組成397人的陣容,可
是卻出現了許多爭議。
「為了要取得參賽資格,都會有紛紛擾擾,歷年來都是這樣。大家都很想為國家奉獻
,可是參賽資格有一定的標準,有限定就會有紛擾。」主委話說得客氣,選手固然是為國
爭光,但是亞運不分項目,金牌一律三百萬、銀牌一百五十萬、銅牌也有九十萬,拿一面
亞運金牌,等於未來四年國家每個月給六萬塊,金錢的誘因,恐怕才是大家爭破頭去比賽
的主要理由。
體委會從兩年前就開始組團程序,聘請選訓委員,制定選拔標準,可是過程極度保密
,委員名單跟選訓會議都不公開。外界既無從得知會議過程,也無法瞭解誰上誰下的判準
,不過主委戴遐齡卻強調一切透明。「所以我們的選拔標準就要公告周知,讓大家都知道
,有爭議就按照辦法,雖然你有委屈,但這是競技,沒有辦法。」
戴遐齡信任每個協會的參賽經驗,但是面對協會內派系跟鬥爭卻束手無策,最後只能
拿著選拔辦法抵擋各方壓力。羽球隊爭議不斷,選手不完全瞭解選拔過程,十一月的比賽
七月底就決定名單,結果近況最好的鄭韶婕沒辦法打單打、世界排名最高的戴資穎沒辦法
進中華隊、男子排名最高的薛軒億也不能打個人賽。選拔辦法既然有一堆漏洞,外界建議
不妨用徵召方式讓近況最好的選手去打亞運,但戴遐齡不願意對羽球隊選拔的缺失進行細
節檢討。「體委會對這些細節去深入的話,我覺得沒有必要。一套遊戲規則大家可以接受
。廣州亞運回來可以檢討,各單項協會訂定辦法時要不要修正。未來滾動式修正。」
另外選訓委員一共只有十四位,亞運卻有四十二個項目,所以每位委員平均要輔導三
個項目,出現許多項目外行領導內行的怪異現象,訓輔委員沒有去看過選手訓練比賽,卻
要審核協會的計畫,戴遐齡過去也輔導過完全不熟悉的馬術。「我就是田徑,要搭配兩個
,我輔導馬術,我連馬都沒有騎過,也沒有去過馬場。就是有這種情形。」戴遐齡說,訓
輔委員人數可以檢討,但是亞運項目就這麼多,「因為我們委員名額就只有十四位,十四
位的名額,但我們有四十二個參賽項目。未來這個可以討論。」
體委會只好把亞運分成重點項目跟非重點項目,重點就是該項專業出身,非重點就放
牛吃草。戴遐齡表示,奧運項目一定都是重點;如果從培訓奧運的角度觀察,亞運其實也
是讓選手適應大比賽的試驗,但是體委會又說,亞運就是競技,沒有奪牌機會的不用去觀
光血拼,所以列出亞洲賽前六名的參賽高標準。問題是奧運項目運動競爭激烈,結果男足
、女足甚至帆船都沒有派出選手參加亞運。俗語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亞洲不流
行的棒球、壘球,從來不必擔心參賽問題;但是世界最盛行的足球,中華男子足球隊半世
紀前還拿了兩面金牌,但從1970年開始,連續缺席11次亞運會,女子足球隊也中斷了連續
五屆的參賽紀錄。
所以台灣運動員小時候要是挑錯了項目,不要說奧運會,連亞運會都去不了。即使足
球協會想要自費出隊,不佔用公部門資源,還是被體委會打回票,副主委陳顯宗的理由是
破壞標準,「國手不能用買的」。
更有趣的是,由於有這麼多非奧運項目,體委會又想要衝高金牌數字,結果國際間非
主流項目的亞運獎牌相對容易拿,沒有銀牌也弄個銅牌,大開方便之門,代表團人數一路
膨脹,龍舟隊一去就是25個選手,戴遐齡又擔心選手太多。「並不會完全沒有通融,只是
你看到在完全透明化情況下,都將近達到四百位參賽選手。」
體委會過去在亞運會前都公佈獎牌預估,但上屆杜哈沒有達成15金目標,導致主委陳
全壽在立委砲轟下辭職下台。現任主委戴遐齡記取教訓,下令全部官員賽前封口,理由是
不要給選手壓力。拿預估成績當事後諸葛,固然是不肯用功的立委批判體委會的便宜行事
,但是完全不說,外界又怎麼評估體委會有沒有認真督軍、各項培訓有沒有成效?亞運金
牌從曼谷以來一屆比一屆少,漏洞百出的選拔計畫以及官員只要做官不肯負責的顢頇心態
難辭其咎。廣州亞運開幕在即,一切為時已晚,下屆仁川亞運時體委會已被裁撤併入教育
部,台灣競技體育的發展還是找不到方向。
--
Tags:
賽事
All Comments

By Lydia
at 2010-11-14T07:57
at 2010-11-14T07:57

By Necoo
at 2010-11-16T20:21
at 2010-11-16T20:21
Related Posts
一句「還愛柔道嗎?」 王沁芳重拾道服

By Olivia
at 2010-11-11T18:11
at 2010-11-11T18:11
志工擺烏龍 中華升旗團長缺席

By Zenobia
at 2010-11-11T18:10
at 2010-11-11T18:10
亞運12日開幕 中國元素點聖火

By Madame
at 2010-11-11T18:09
at 2010-11-11T18:09
台北申辦亞運 硬體、兩岸是變數

By Dorothy
at 2010-11-11T18:07
at 2010-11-11T18:07
世界健力賽 中華隊累積獎牌15面

By Dora
at 2010-11-11T18:06
at 2010-11-11T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