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手起下旋以後的銜接 - 桌球

By Freda
at 2012-08-21T00:11
at 2012-08-21T00:11
Table of Contents
: → minghanwu:樓上不是主張一步到位? 目標什麼型, 就直接練那個型 08/18 19:22
: 推 hurricane3:XDDDD 你還是沒有解釋所謂的"一步到位"阿... 08/20 11:39
: → hurricane3:並不衝突又不講清楚 08/20 11:39
根據 H板友的提出 來做一下回應
我先將一些容易被另作解釋的環節先提出來
1.我沒有否認在近台的打法
不認同的點是,不能退的「不能」二字
Why not??
我的重點在「連續球」
要可以進、也可以退。
2.「一步到位」是minghanwu推文用的辭彙 不是我講的辭彙
我並沒有很清楚 m版友「一步到位」的意思
似乎應該請 M版友做解釋比較準確??
但無論如何 我在這裡分享一些想法
想法不一定會切中「一步到位」 因為這個詞不是我提出的吧??
我只能作猜測
「一步到位」的意思,也許是我之前有聊過的想法:
「未來想要用什麼方式打球,一開始就朝那個方向去練。」
(如果不是這個意思,那我就不清楚了。)
===============================
在開始進入上旋的連續球後
(不要跟我說搶第二、三板退不退,我講的是「連續球」,
當有一方挑起來或拉起來之後的球。)
先提出幾點思考一下
1.如果退了,有威脅性存在,為什麼不能退??
2.如果退了,還是有積極往前、給予對方速度壓迫的意識,為什麼不能退??
3.比賽真的可以完全不用退嗎??
那影片中劉詩雯怎麼往後退了??
好,"沒有"退的優點是什麼?
1.左右移動距離相對小。
2.「比較有機會」早一點擊到球,
節奏容易比較快、有機會借上來球的力量、
3.來球拐的時候,早點打比較不用考慮軌跡拐開的幅度。
而"沒有"退的話,不用前後移動太多就可以打到上升期。
但假使為了這樣的優點,就說「不能」退,
就是拿個框框把自己限制住了。
某場比賽時跟選手說不要退,那也許是戰術考量,
如果當下站在台前來回會比較有優勢,那場比賽就只站在台前當然很好。
可是推文裡講的是「訓練方式」,
當訓練的時候就拿一個框框把練習者框住,
那麼未來格局要擴大就難了。
影片中的劉詩雯,
就如劉偉和楊影所說,
退了之後動作結構整個不一樣,顯得很彆扭。
如果訓練的時候就像她那樣被框在台前,
那麼在被逼退之後,根本就幾乎只能挨打了。
劉詩雯在近台的速度打法非常有威脅沒錯,
但是她能無時無刻永遠在近台、絕對不退嗎?
如果能,她為什麼還是退了、挨打了?
不就是比賽總是會遇到一些情況,不得不離台稍微有段距離?
很多球,
你會覺得她沒有特別退,就身體距離桌子比原先再多個20~30cm而已吧。
大概30公分而已又沒很多。
但那就是退了!
很多看起來沒很遠的距離,對她來說已經可以算是中台了!
當她已經站不到最有壓迫性的相對球桌距離,
角度再被打開一點,她又不得不再退離台一些了。
丁寧如果接著把弧線拉高拉深一點,
劉要是無法很早就擊球、那球衝上來就會頂到自己,
就得要再更退一點才不會被擠到,
尤其是她身高矮,往上衝的球會更難受。
劉詩雯退了,讓球稍沒那麼高再打,
又因為不太有主動發力的能力、動作結構展不開而顯得彆扭。
如果劉在訓練時,就曾經磨練足夠退台的能力,
就不至於顯得彆扭、沒信心,至少也能試著調整好伺機回到近台。
那為什麼要一開始就拿一個「不能退」的框框,
把自己退台的能力給限制住?
在近台左右移動相對距離小,
換句話說,練球只在近台不能退的話,
平常對長距離左右移動的訓練和反應就不夠,
拿個比較特別的例子好了,(參考用)
張繼科對比馬龍,兩個人身高沒有差太多,
張繼科站位比較近、擊球點經常會選擇比較早,
可以看看假使遇到撲正手大角的球,
馬龍的腳步迅速、經常一板爆衝回來,
張繼科遇到大角度就顯得相對吃力。
我沒有說張繼科腳步差,
是在說中台打得多,遠距離腳步的累積「相對」就會比較好。
訓練和比賽都沒有打到中台、沒有那種累積,
那遠距離腳步就會明顯較別人差。
沒有退是比較有機會擊球點早,
但是有退就擊不到嗎?
設計好套路、或者判斷準確,不就可以往前衝去搶一板快的,
可以進、可以退,
對方就不確定你現在要在哪裡打球、擊哪種節奏的球回來。
而且有能力退,不代表一定要退,
設計好了要在近台解決掉,也沒什麼不可。
就像丁寧很多球設計好要打快節奏時,
速度上也沒有和劉詩雯相差多少。
那為什麼不能退?
一般會說不能退的觀念,有一個因素:
往後退時,很多人會開始防守或撈球,
尤其重心往後,所以擊球的威脅性就降低。
不懂得怎麼退,退了當然會很劣勢啊!
對於不懂得怎麼退的人,
為什麼不是練會他怎麼退?
為什麼卻是禁止他退?
退,是讓出空間,身前的這段空間是拿來緩衝、變化運用的,不是拿來救命的!
利用空間,
可以突然往前衝打早一點
可以緩一下準備大發力爆衝、或看著對方打落點
可以正側身反、反側身正增加變化
可以把會拐的球看準一點再出手
不是僅僅在後面救球這麼點用而已。
要是退了之後就顯得不積極而沒威脅,
為了要求擊球緊湊、迅速→所以要求在近台不退,
那你站近台,是戰術設計、還是不得不站近台?
為什麼不能要求退了之後,
利用那個空間去把球打得更積極來產生威脅?
這時候我衝近台,就是戰術設計,並非迫不得已。
why not?
以上只是列舉幾個簡單的理由,
來稍微提出為什麼我個人不認同「不能」退。
再次聲明,
我不是反對在近台打速度,
近台有速度的威脅是很大的,
前幾板搶機會也是要早點打更有威脅、更容易些。
只是針對「不能」「不要」退的觀念,
提出要把格局打開的建議。
那麼
「未來想要用什麼方式打球,一開始就朝那個方向去練。」
V.S.
「練好中台再練近台、練好近台再練中台。」
到底衝不衝突?
我又想問了,為什麼衝突?
這樣說吧:
「練好拉球再練切球、練好切球再練拉球」
V.S.
「未來想要用什麼方式打球,一開始就朝那個方向去練。」
到底衝不衝突?
這個看起來就不衝突了吧?
拉球和切球是不同的技術,
並非不同的打法、不同的型。
如果你篤定這輩子都不拉球,那當然就不用練拉球啊,
同理,如果你篤定這輩子絕不退台,退了就把分數送給對手,
那當然就不用練中台啊。
中台拉和近台進攻這兩方面,
在節奏、相較有利的動作結構、腳步、發力的感覺都不太一樣,
根本的基本功環節上就已經有差異了。
而誰說我只能會中台、不能會近台?只能會近台、不能會中台?
近台有能力、中台也有能力,
就是一個人打球有兩種型?不是這樣說的吧?
你具備什麼能力,不等於你打球的型,
如果我近台能力超群、中台有周旋能力,
那我經常在近台打、戰術套路什麼的都設計在近台得分居多,
我會一些中台、但比賽以近台為主。
我的整體結構在近台比較純熟、比較有利,
但這不代表我完全不練就中台能力吧?
反之我中台比較好、中台打得多,
也不代表近台就得要不行吧?
而且誰說一定要等中台或近台好了再來練下一個?
不能一起或交叉練嗎?
不能只是在訓練時,分配比例的多寡嗎?
這些應該說是
「訓練順序」上的問題,而不是「訓練方向」上的問題。
今天我先搭公車、再坐台鐵、再乘計程車去台北,
別人也可以先乘計程車、再坐台鐵、轉搭公車去台北。
目的地都是往台北,只是路徑不同,
但我一開始就計畫朝著台北去的,
我不會先跑錯方向到美國去,才改變計畫搭飛機回來。
一個是「目的」、一個是「路徑」啊!
怎麼會衝突?
今天假使我的型要打的是中台發力居多、配合近台速度,
那中台練多一點、腳步什麼的多配合中台一點去訓練,
近台速度可以後來再加、或者一開始少量穿插配合著練。
或者我可以一開始先搞懂近台,
然後我就去好好練深中台的東西。
(以上只是簡單的打比方而已,並不是說實際上是這樣的練法喔。)
這就是我一開始就設定好目的,只是在路徑上做調整。
或者也可以說,只是在原本的基底上加料。
加的料並不會和基底衝突,而是應該要去結合,
我不會因為加了新的料,就把原本的東西給丟了、換了整個鍋底。
削球要增加進攻能力,也不會從此由削球改成拉攻選手,
他只是在原來的打法上「加料」。
訓練時,分得清楚什麼是加料的部分、什麼是主要的部分,
那依然是一開始就往想要的方向去。
目的地只會有一個,
但路徑可能有很多條都可以到,
這時要考慮的是,眼前哪一條路比較容易到或比較快到?
未開拓的路先不提,
因為要怎麼開拓新的路是屬於另一層面的討論,別讓討論點過於擴散,
未免討論點擴散,遇上瓶頸而大轉型的也不在討論範圍,
畢竟會遇上瓶頸而去改變方向,
那就是一開始方向沒設定好,方向設定不在這裡討論。
那麼要往一個方向,
已經有前人走過的路就可以讓你選擇判斷。
今天劉偉和楊影在轉播時提出,
有中台再練近台會比較容易、瓶頸比較不明顯,
她們是依據經驗,提出這個「路徑」會比較容易往前走。
(她們至少提出了動作結構這個理由,來說明為何這樣認為。)
但她們並不是說「中台好、近台普」比「近台好、中台普」來得有利。
也不是說一開始目的是要練「中台打法」,後來目的改成「近台打法」。
而且就以中國特長突出且全面的論點,
就是中台、近台都要會,至少也要都夠好。
近台和中台的能力本來就應該都列入一開始的考量了。
我會做這樣的解釋:
近台為主、中台配合的打法,
開始時,略有中台完整的架構,在後來會比較好結合。
沒什麼中台擊球感覺,等到近台絕佳的時候,再來加,
就會很辛苦!
那一開始為什麼要練中台,因為以後要結合中台啊= =
如果以後篤定完全不退,退了就送給對手,
那一開始就不用練中台囉,幹嘛練XD
「未來想要用什麼方式打球,一開始就朝那個方向去練。」
我以後要結合中台,當然要練中台啊= =
不然怎麼會全面?
只是在於什麼時候練,先練、後練還是一起練?
就我聽到而作出的解釋,
劉偉和楊影都認為一開始有練中台會比較好。
而以中台為主、近台配合的打法,
中台很好了,再慢慢去加強些近台能力,
要把近台能力補上來到可以抗衡,並不會很難。
這也是我聽到而作出的解釋。
換句話說,
結論:
一開始先有一點中台能力,以後會比較好走。
那為什麼不能退???
--
FACEBOOK「天空笛之砲嘴響乒乓」http://ppt.cc/PJMi
這是一個用嘴巴打球的園地。
當你的嘴砲能夠響乒乓,那麼你便練成了用嘴巴打球;
歡迎加入我們,用嘴巴成為世界頂尖。
請趕快在這裡按下「讚」,就可以搭上世界頂尖嘴砲列車!
--
: 推 hurricane3:XDDDD 你還是沒有解釋所謂的"一步到位"阿... 08/20 11:39
: → hurricane3:並不衝突又不講清楚 08/20 11:39
根據 H板友的提出 來做一下回應
我先將一些容易被另作解釋的環節先提出來
1.我沒有否認在近台的打法
不認同的點是,不能退的「不能」二字
Why not??
我的重點在「連續球」
要可以進、也可以退。
2.「一步到位」是minghanwu推文用的辭彙 不是我講的辭彙
我並沒有很清楚 m版友「一步到位」的意思
似乎應該請 M版友做解釋比較準確??
但無論如何 我在這裡分享一些想法
想法不一定會切中「一步到位」 因為這個詞不是我提出的吧??
我只能作猜測
「一步到位」的意思,也許是我之前有聊過的想法:
「未來想要用什麼方式打球,一開始就朝那個方向去練。」
(如果不是這個意思,那我就不清楚了。)
===============================
在開始進入上旋的連續球後
(不要跟我說搶第二、三板退不退,我講的是「連續球」,
當有一方挑起來或拉起來之後的球。)
先提出幾點思考一下
1.如果退了,有威脅性存在,為什麼不能退??
2.如果退了,還是有積極往前、給予對方速度壓迫的意識,為什麼不能退??
3.比賽真的可以完全不用退嗎??
那影片中劉詩雯怎麼往後退了??
好,"沒有"退的優點是什麼?
1.左右移動距離相對小。
2.「比較有機會」早一點擊到球,
節奏容易比較快、有機會借上來球的力量、
3.來球拐的時候,早點打比較不用考慮軌跡拐開的幅度。
而"沒有"退的話,不用前後移動太多就可以打到上升期。
但假使為了這樣的優點,就說「不能」退,
就是拿個框框把自己限制住了。
某場比賽時跟選手說不要退,那也許是戰術考量,
如果當下站在台前來回會比較有優勢,那場比賽就只站在台前當然很好。
可是推文裡講的是「訓練方式」,
當訓練的時候就拿一個框框把練習者框住,
那麼未來格局要擴大就難了。
影片中的劉詩雯,
就如劉偉和楊影所說,
退了之後動作結構整個不一樣,顯得很彆扭。
如果訓練的時候就像她那樣被框在台前,
那麼在被逼退之後,根本就幾乎只能挨打了。
劉詩雯在近台的速度打法非常有威脅沒錯,
但是她能無時無刻永遠在近台、絕對不退嗎?
如果能,她為什麼還是退了、挨打了?
不就是比賽總是會遇到一些情況,不得不離台稍微有段距離?
很多球,
你會覺得她沒有特別退,就身體距離桌子比原先再多個20~30cm而已吧。
大概30公分而已又沒很多。
但那就是退了!
很多看起來沒很遠的距離,對她來說已經可以算是中台了!
當她已經站不到最有壓迫性的相對球桌距離,
角度再被打開一點,她又不得不再退離台一些了。
丁寧如果接著把弧線拉高拉深一點,
劉要是無法很早就擊球、那球衝上來就會頂到自己,
就得要再更退一點才不會被擠到,
尤其是她身高矮,往上衝的球會更難受。
劉詩雯退了,讓球稍沒那麼高再打,
又因為不太有主動發力的能力、動作結構展不開而顯得彆扭。
如果劉在訓練時,就曾經磨練足夠退台的能力,
就不至於顯得彆扭、沒信心,至少也能試著調整好伺機回到近台。
那為什麼要一開始就拿一個「不能退」的框框,
把自己退台的能力給限制住?
在近台左右移動相對距離小,
換句話說,練球只在近台不能退的話,
平常對長距離左右移動的訓練和反應就不夠,
拿個比較特別的例子好了,(參考用)
張繼科對比馬龍,兩個人身高沒有差太多,
張繼科站位比較近、擊球點經常會選擇比較早,
可以看看假使遇到撲正手大角的球,
馬龍的腳步迅速、經常一板爆衝回來,
張繼科遇到大角度就顯得相對吃力。
我沒有說張繼科腳步差,
是在說中台打得多,遠距離腳步的累積「相對」就會比較好。
訓練和比賽都沒有打到中台、沒有那種累積,
那遠距離腳步就會明顯較別人差。
沒有退是比較有機會擊球點早,
但是有退就擊不到嗎?
設計好套路、或者判斷準確,不就可以往前衝去搶一板快的,
可以進、可以退,
對方就不確定你現在要在哪裡打球、擊哪種節奏的球回來。
而且有能力退,不代表一定要退,
設計好了要在近台解決掉,也沒什麼不可。
就像丁寧很多球設計好要打快節奏時,
速度上也沒有和劉詩雯相差多少。
那為什麼不能退?
一般會說不能退的觀念,有一個因素:
往後退時,很多人會開始防守或撈球,
尤其重心往後,所以擊球的威脅性就降低。
不懂得怎麼退,退了當然會很劣勢啊!
對於不懂得怎麼退的人,
為什麼不是練會他怎麼退?
為什麼卻是禁止他退?
退,是讓出空間,身前的這段空間是拿來緩衝、變化運用的,不是拿來救命的!
利用空間,
可以突然往前衝打早一點
可以緩一下準備大發力爆衝、或看著對方打落點
可以正側身反、反側身正增加變化
可以把會拐的球看準一點再出手
不是僅僅在後面救球這麼點用而已。
要是退了之後就顯得不積極而沒威脅,
為了要求擊球緊湊、迅速→所以要求在近台不退,
那你站近台,是戰術設計、還是不得不站近台?
為什麼不能要求退了之後,
利用那個空間去把球打得更積極來產生威脅?
這時候我衝近台,就是戰術設計,並非迫不得已。
why not?
以上只是列舉幾個簡單的理由,
來稍微提出為什麼我個人不認同「不能」退。
再次聲明,
我不是反對在近台打速度,
近台有速度的威脅是很大的,
前幾板搶機會也是要早點打更有威脅、更容易些。
只是針對「不能」「不要」退的觀念,
提出要把格局打開的建議。
那麼
「未來想要用什麼方式打球,一開始就朝那個方向去練。」
V.S.
「練好中台再練近台、練好近台再練中台。」
到底衝不衝突?
我又想問了,為什麼衝突?
這樣說吧:
「練好拉球再練切球、練好切球再練拉球」
V.S.
「未來想要用什麼方式打球,一開始就朝那個方向去練。」
到底衝不衝突?
這個看起來就不衝突了吧?
拉球和切球是不同的技術,
並非不同的打法、不同的型。
如果你篤定這輩子都不拉球,那當然就不用練拉球啊,
同理,如果你篤定這輩子絕不退台,退了就把分數送給對手,
那當然就不用練中台啊。
中台拉和近台進攻這兩方面,
在節奏、相較有利的動作結構、腳步、發力的感覺都不太一樣,
根本的基本功環節上就已經有差異了。
而誰說我只能會中台、不能會近台?只能會近台、不能會中台?
近台有能力、中台也有能力,
就是一個人打球有兩種型?不是這樣說的吧?
你具備什麼能力,不等於你打球的型,
如果我近台能力超群、中台有周旋能力,
那我經常在近台打、戰術套路什麼的都設計在近台得分居多,
我會一些中台、但比賽以近台為主。
我的整體結構在近台比較純熟、比較有利,
但這不代表我完全不練就中台能力吧?
反之我中台比較好、中台打得多,
也不代表近台就得要不行吧?
而且誰說一定要等中台或近台好了再來練下一個?
不能一起或交叉練嗎?
不能只是在訓練時,分配比例的多寡嗎?
這些應該說是
「訓練順序」上的問題,而不是「訓練方向」上的問題。
今天我先搭公車、再坐台鐵、再乘計程車去台北,
別人也可以先乘計程車、再坐台鐵、轉搭公車去台北。
目的地都是往台北,只是路徑不同,
但我一開始就計畫朝著台北去的,
我不會先跑錯方向到美國去,才改變計畫搭飛機回來。
一個是「目的」、一個是「路徑」啊!
怎麼會衝突?
今天假使我的型要打的是中台發力居多、配合近台速度,
那中台練多一點、腳步什麼的多配合中台一點去訓練,
近台速度可以後來再加、或者一開始少量穿插配合著練。
或者我可以一開始先搞懂近台,
然後我就去好好練深中台的東西。
(以上只是簡單的打比方而已,並不是說實際上是這樣的練法喔。)
這就是我一開始就設定好目的,只是在路徑上做調整。
或者也可以說,只是在原本的基底上加料。
加的料並不會和基底衝突,而是應該要去結合,
我不會因為加了新的料,就把原本的東西給丟了、換了整個鍋底。
削球要增加進攻能力,也不會從此由削球改成拉攻選手,
他只是在原來的打法上「加料」。
訓練時,分得清楚什麼是加料的部分、什麼是主要的部分,
那依然是一開始就往想要的方向去。
目的地只會有一個,
但路徑可能有很多條都可以到,
這時要考慮的是,眼前哪一條路比較容易到或比較快到?
未開拓的路先不提,
因為要怎麼開拓新的路是屬於另一層面的討論,別讓討論點過於擴散,
未免討論點擴散,遇上瓶頸而大轉型的也不在討論範圍,
畢竟會遇上瓶頸而去改變方向,
那就是一開始方向沒設定好,方向設定不在這裡討論。
那麼要往一個方向,
已經有前人走過的路就可以讓你選擇判斷。
今天劉偉和楊影在轉播時提出,
有中台再練近台會比較容易、瓶頸比較不明顯,
她們是依據經驗,提出這個「路徑」會比較容易往前走。
(她們至少提出了動作結構這個理由,來說明為何這樣認為。)
但她們並不是說「中台好、近台普」比「近台好、中台普」來得有利。
也不是說一開始目的是要練「中台打法」,後來目的改成「近台打法」。
而且就以中國特長突出且全面的論點,
就是中台、近台都要會,至少也要都夠好。
近台和中台的能力本來就應該都列入一開始的考量了。
我會做這樣的解釋:
近台為主、中台配合的打法,
開始時,略有中台完整的架構,在後來會比較好結合。
沒什麼中台擊球感覺,等到近台絕佳的時候,再來加,
就會很辛苦!
那一開始為什麼要練中台,因為以後要結合中台啊= =
如果以後篤定完全不退,退了就送給對手,
那一開始就不用練中台囉,幹嘛練XD
「未來想要用什麼方式打球,一開始就朝那個方向去練。」
我以後要結合中台,當然要練中台啊= =
不然怎麼會全面?
只是在於什麼時候練,先練、後練還是一起練?
就我聽到而作出的解釋,
劉偉和楊影都認為一開始有練中台會比較好。
而以中台為主、近台配合的打法,
中台很好了,再慢慢去加強些近台能力,
要把近台能力補上來到可以抗衡,並不會很難。
這也是我聽到而作出的解釋。
換句話說,
結論:
一開始先有一點中台能力,以後會比較好走。
那為什麼不能退???
--
FACEBOOK「天空笛之砲嘴響乒乓」http://ppt.cc/PJMi
這是一個用嘴巴打球的園地。
當你的嘴砲能夠響乒乓,那麼你便練成了用嘴巴打球;
歡迎加入我們,用嘴巴成為世界頂尖。
請趕快在這裡按下「讚」,就可以搭上世界頂尖嘴砲列車!
--
Tags:
桌球
All Comments

By Jacky
at 2012-08-22T16:56
at 2012-08-22T16:56

By Ursula
at 2012-08-24T11:33
at 2012-08-24T11:33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2-08-27T20:57
at 2012-08-27T20:57

By Elizabeth
at 2012-08-31T16:22
at 2012-08-31T16:22

By Ethan
at 2012-09-02T08:06
at 2012-09-02T08:06

By Jessica
at 2012-09-04T07:30
at 2012-09-04T07:30

By James
at 2012-09-05T10:19
at 2012-09-05T10:19

By John
at 2012-09-08T01:52
at 2012-09-08T01:52

By Vanessa
at 2012-09-09T05:19
at 2012-09-09T05:19

By Zora
at 2012-09-13T15:03
at 2012-09-13T15:03

By Eartha
at 2012-09-16T22:59
at 2012-09-16T22:59

By Quanna
at 2012-09-18T16:14
at 2012-09-18T16:14

By Rebecca
at 2012-09-18T20:23
at 2012-09-18T20:23

By Isabella
at 2012-09-20T19:48
at 2012-09-20T19:48

By Hedda
at 2012-09-21T08:38
at 2012-09-21T08:38

By Charlie
at 2012-09-26T08:04
at 2012-09-26T08:04

By Suhail Hany
at 2012-09-28T18:03
at 2012-09-28T18:03

By Jessica
at 2012-10-02T00:13
at 2012-10-02T00:13

By Caroline
at 2012-10-02T17:51
at 2012-10-02T17:51

By Liam
at 2012-10-06T18:28
at 2012-10-06T18:28

By Anonymous
at 2012-10-11T13:22
at 2012-10-11T13:22

By Linda
at 2012-10-15T03:27
at 2012-10-15T03:27

By Susan
at 2012-10-17T15:03
at 2012-10-17T15:03

By Ophelia
at 2012-10-18T10:30
at 2012-10-18T10:30

By Jacob
at 2012-10-23T05:11
at 2012-10-23T05:11

By Lydia
at 2012-10-24T06:52
at 2012-10-24T06:52

By Hedwig
at 2012-10-27T11:11
at 2012-10-27T11:11

By Daniel
at 2012-10-31T21:27
at 2012-10-31T21:27

By Mary
at 2012-11-02T08:11
at 2012-11-02T08:11
Related Posts
關於雄商各方面的問題?

By Hedwig
at 2012-08-21T00:00
at 2012-08-21T00:00
1.我想詳細了解綜高的各個方面及未來?
2.很多人說讀綜高真的沒什麼用,�� ...
請教選拍的問題

By Suhail Hany
at 2012-08-20T22:31
at 2012-08-20T22:31
吹噓的中國教練

By Thomas
at 2012-08-20T17:24
at 2012-08-20T17:24
高雄練球

By George
at 2012-08-20T13:14
at 2012-08-20T13:14
8/21早上逢甲打球

By Odelette
at 2012-08-20T12:49
at 2012-08-20T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