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壘打中產階級大暴走 30轟打者數量創紀 - 棒球

By Joseph
at 2019-09-20T08:29
at 2019-09-20T08:29
Table of Contents
全壘打中產階級大暴走 30轟打者數量創紀錄
如果我問天使外野手卡洪(Kole Calhoun)、運動家游擊手塞米恩(Marcus Semien)和響
尾蛇三壘手艾斯柯巴(Eduardo Escobar)等三名球員有何共通之處,相信大多數球迷可能
第一時間都會語塞、答不出來。(本文所有數據資訊截至9月19日)
卡洪,31歲,是外野傳球臂力出色的右外野手,並且具備不錯的上壘能力;塞米恩,29歲,
是守備功夫中規中矩、在運動家穩定出賽的游擊手;艾斯柯巴,30歲,委內瑞拉人,原本是
內外野兼修的守備組工具人,近年成為固定先發的三壘手或游擊手。乍看之下,除了年齡相
仿,實在找不到這三個人究竟有什麼共通點。
筆者之所以特別挑出這三個人,是因為他們三人今年都揮出了至少30支以上的全壘打。卡洪
,31支。塞米恩,31支。艾斯柯巴,35支。
如果沒有特意去查數據、單憑印象看待這三名球員,相信絕大多數的球迷都會對這三人本季
都揮出至少30支全壘打的事實,感到意外。卡洪長打能力不算差,生涯單季最多是2015年的
26轟,但過去三季至少都打137戰的他,卻沒有一年的全壘打數量超過20支;塞米恩向來是
以守備見長的選手,打擊不是他之前的強項,今年以前生涯六個賽季沒有一季的進攻指數優
於聯盟平均,單季全壘打數最多也未達30;而艾斯柯巴是直到上季才破繭而出,繳出突破性
的打擊成績單,但整年151場出賽也不過揮出23轟。
事實上,今年意外擊出超過30支全壘打的打者根本是多到不勝枚舉,不單單只是上述被拉出
來強調的三位球員而已,筆者只是想用這三人出乎意料的共同之處,帶出文章接下來要探討
的重點:大聯盟本季累積30支以上全壘打的打者數量,已達到歷史新高。
到目前為止,大聯盟今年有多達52人累積至少30支全壘打,這個數字已經打破了先前1996年
47人的歷史紀錄。本季共有684名非投手的打者留下上場打擊的記錄,但其中就有52人是30
轟級打者,7.6%的比例也是史上最高。
更別提這個球季達標20轟的打者,簡直只能用「氾濫」兩個字來形容,現階段已經有118個
至少20轟的打者,平均每隊大概就會又四名20轟的球員。更甚者,若我們以300打席作為有
在常態性出賽的指標,今年大聯盟共有268位常態性出賽打者,而其中就有117人累積至少20
支全壘打,佔比高達43.7%(亦為史上最高)。換句話說,幾乎有「一半」常態性出賽的球
員都打了20支以上(含)的紅不讓,顯示至少在今年,達到20轟這個數字已經不能代表球員
具備優良的全壘打火力。
至於「單季30轟」,在今年感覺起來好像也不怎麼稀奇了。五年前的2014年,全季只有11名
30轟級打者、一名40轟級強打,達到30轟基本上就是全聯盟前2%的重砲手,而40轟就足以讓
你當上大聯盟全壘打王(那季的全壘打王就是揮出40發全壘打的克魯茲(Nelson Cruz))
。不過來到今年,30轟只能讓你排進全壘打榜前50名,就算突破40轟,也還要跟其他七名打
者之冠。
必須承認的是,2014年是大聯盟過去40年來得分效率最差的一年,所以低迷的全壘打數字確
實有些極端,但跟今年的數字相較,更能凸顯出過去五年來,大聯盟整體的進攻環境出現了
多麼天翻地覆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30轟打者變多了,但40轟打者的數量卻沒有跟著締造歷史新猷。這個現
象反映出的可能趨勢是:愈來愈多原本火力平庸、普通的打者,躍升過去我們認為長打產出
優異的等級,但原本就身為超級重砲的全壘打型打者,似乎卻沒有像那些火力平庸、普通的
打者一樣,獲得明顯的全壘打產量提升。
上述這些發展的背後,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大聯盟用球改變」的問題。今年大聯盟跟
3A的用球,已經受到非官方研究和大聯盟官方證實,空氣阻力係數較低、飛行距離較遠,所
以造成全聯盟整體全壘打數增加,多項史上全壘打紀錄都被刷新的狀況。
用球轉變最直接影響的是,那些在以往只會飛到警戒區、沒辦法飛越全壘打牆的飛球,現在
都有可能變成剛剛好出牆的全壘打。而受惠於這一點最多的打者,是原本全壘打力量中等或
中下的選手,因為他們有一部分原先不會出牆的飛球,現在都成了紅不讓。反觀原本揮棒力
量就很強、全壘打火力驚人的選手,就比較吃虧,因為他們本來就能打出很遠的全壘打,用
球的飛行距離增加只是讓他們的全壘打飛得更遠,反而不會讓他們的開轟數量有所成長。
今年跟去年相較,全壘打數量增加最多的前18位打者(兩季都至少累積500打席),他們平
均的全壘打飛行距離都排不進全聯盟前30名(264位至少10轟的打者當中)。而在這些球員
裡面,塞米恩(15支-31支,增加16支)、凱普勒(Max Kepler,20支-36支,增加16支)、
亞土維(Jose Altuve,13支-29支,增加16支)、古瑞爾(Yuli Gurriel,13支-30支,增
加17支)、賈納(Brett Gardner,12支-25支,增加13支)、蘇亞雷斯(Eugenio Suarez,
34支-48支,增加15支)、艾斯柯巴(23支-35支,增加12支)、卡洪(19支-31支,增加12
支)、桑塔納(Carlos Santana,24支-34支,增加10支)、瑞登(Anthony Rendon,24支-
34支,增加10支)、葛維斯(Freddy Galvis,13支-23支,增加10支)等11人,他們的平均
全壘打飛行距離甚至都在140名之外,代表低於聯盟平均。由此可見,今年很大一部分全壘
打數量大躍進的打者,都不是那種能把球轟得特別遠的球員。
大聯盟用球的轉變所帶來的全壘打氾濫現象,讓許多全壘打中產階級躍升30轟級打者,改寫
我們傳統上對30轟打者的印象和定義。過去我們對打者全壘打火力優劣的評估方式和標準,
也因此洗牌,現在我們實在很難有自信地說,某位忽然打出30轟的打者是單純靠自我技術和
力量的提升才成績進步,因為他很有可能是因為用球的轉變,才在轉瞬間變成全壘打產量高
的打者。
由於現在小聯盟3A的用球跟大聯盟一樣,大聯盟各隊球探在評估小聯盟選手打擊火力時,亦
會面臨挑戰。如果一名球員在2A時期是15轟左右的打者,上3A之後忽然搖身一變成為30轟以
上的打者,這到底是靠「球」還是靠「選手本身實力提升」,就會有疑慮。
最經典的案例是紅人隊新秀阿奇諾(Aristides Aquino),現年25歲的他,去年在2A其實已
經算年紀頗大、發展成熟的小聯盟球員,當時他在114場出賽揮出20支全壘打,更早之前他
在小聯盟低階層級的單季全壘打數也從不超過23支,結果來到今年,阿奇諾升上改用大聯盟
用球的3A,78場球就扛出28支全壘打,長打火力的突然暴增,讓他獲得上大聯盟的機會,而
他也持續在最高殿堂產出優質的長打數字。不過阿奇諾的全壘打數量增加,究竟有多少成分
是憑藉其本身打擊實力的增長、有多少成分是受到用球轉變的助攻,就不得而知,此議題亦
因此成為球探之間爭論的話題點之一。
今年大聯盟的用球再次成為球界眾所矚目的焦點,大聯盟官方已意識到此問題的重要性,未
來不排除會持續修正用球的規格和製程。如果用球的組成和規格又有轉變,勢必會再次顯著
影響全聯盟整體的全壘打趨勢、飛球狀態、投手出手的感覺和變化球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現今大聯盟有許多打者的養成和揮棒機制,皆是為了迎合近幾年全壘打
數量激增的年代,倘若大聯盟用球又忽然有變化,造成飛球習性的轉變,很多打者很可能會
因此受害,突然打不出之前的火力產出,或是被迫調整打擊機制與揮棒策略。而部分對於用
球敏感度較高的投手,或許也需要花時間適應跟今年不一樣的用球,這些應該都會造成不小
的困擾。
30轟打者數量寫下歷史新高,只是檯面下眾多因素和問題集大成的表徵。從這個表徵出發一
步步向下探究,會發現一連串相關聯的事件所涉及到的議題既廣且深。雖然大聯盟近年來的
收益跟價值不斷增加,但同一時間也面臨諸多挑戰,若無快速、有效、有規劃的因應,恐怕
會讓棒球球賽的品質受到不小的影響。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4057536
蠻有趣的,球變彈了但是本來就是重砲手的不見得有利,反倒是一堆長槍長出20-30HR的能
力
--
如果我問天使外野手卡洪(Kole Calhoun)、運動家游擊手塞米恩(Marcus Semien)和響
尾蛇三壘手艾斯柯巴(Eduardo Escobar)等三名球員有何共通之處,相信大多數球迷可能
第一時間都會語塞、答不出來。(本文所有數據資訊截至9月19日)
卡洪,31歲,是外野傳球臂力出色的右外野手,並且具備不錯的上壘能力;塞米恩,29歲,
是守備功夫中規中矩、在運動家穩定出賽的游擊手;艾斯柯巴,30歲,委內瑞拉人,原本是
內外野兼修的守備組工具人,近年成為固定先發的三壘手或游擊手。乍看之下,除了年齡相
仿,實在找不到這三個人究竟有什麼共通點。
筆者之所以特別挑出這三個人,是因為他們三人今年都揮出了至少30支以上的全壘打。卡洪
,31支。塞米恩,31支。艾斯柯巴,35支。
如果沒有特意去查數據、單憑印象看待這三名球員,相信絕大多數的球迷都會對這三人本季
都揮出至少30支全壘打的事實,感到意外。卡洪長打能力不算差,生涯單季最多是2015年的
26轟,但過去三季至少都打137戰的他,卻沒有一年的全壘打數量超過20支;塞米恩向來是
以守備見長的選手,打擊不是他之前的強項,今年以前生涯六個賽季沒有一季的進攻指數優
於聯盟平均,單季全壘打數最多也未達30;而艾斯柯巴是直到上季才破繭而出,繳出突破性
的打擊成績單,但整年151場出賽也不過揮出23轟。
事實上,今年意外擊出超過30支全壘打的打者根本是多到不勝枚舉,不單單只是上述被拉出
來強調的三位球員而已,筆者只是想用這三人出乎意料的共同之處,帶出文章接下來要探討
的重點:大聯盟本季累積30支以上全壘打的打者數量,已達到歷史新高。
到目前為止,大聯盟今年有多達52人累積至少30支全壘打,這個數字已經打破了先前1996年
47人的歷史紀錄。本季共有684名非投手的打者留下上場打擊的記錄,但其中就有52人是30
轟級打者,7.6%的比例也是史上最高。
更別提這個球季達標20轟的打者,簡直只能用「氾濫」兩個字來形容,現階段已經有118個
至少20轟的打者,平均每隊大概就會又四名20轟的球員。更甚者,若我們以300打席作為有
在常態性出賽的指標,今年大聯盟共有268位常態性出賽打者,而其中就有117人累積至少20
支全壘打,佔比高達43.7%(亦為史上最高)。換句話說,幾乎有「一半」常態性出賽的球
員都打了20支以上(含)的紅不讓,顯示至少在今年,達到20轟這個數字已經不能代表球員
具備優良的全壘打火力。
至於「單季30轟」,在今年感覺起來好像也不怎麼稀奇了。五年前的2014年,全季只有11名
30轟級打者、一名40轟級強打,達到30轟基本上就是全聯盟前2%的重砲手,而40轟就足以讓
你當上大聯盟全壘打王(那季的全壘打王就是揮出40發全壘打的克魯茲(Nelson Cruz))
。不過來到今年,30轟只能讓你排進全壘打榜前50名,就算突破40轟,也還要跟其他七名打
者之冠。
必須承認的是,2014年是大聯盟過去40年來得分效率最差的一年,所以低迷的全壘打數字確
實有些極端,但跟今年的數字相較,更能凸顯出過去五年來,大聯盟整體的進攻環境出現了
多麼天翻地覆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30轟打者變多了,但40轟打者的數量卻沒有跟著締造歷史新猷。這個現
象反映出的可能趨勢是:愈來愈多原本火力平庸、普通的打者,躍升過去我們認為長打產出
優異的等級,但原本就身為超級重砲的全壘打型打者,似乎卻沒有像那些火力平庸、普通的
打者一樣,獲得明顯的全壘打產量提升。
上述這些發展的背後,有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大聯盟用球改變」的問題。今年大聯盟跟
3A的用球,已經受到非官方研究和大聯盟官方證實,空氣阻力係數較低、飛行距離較遠,所
以造成全聯盟整體全壘打數增加,多項史上全壘打紀錄都被刷新的狀況。
用球轉變最直接影響的是,那些在以往只會飛到警戒區、沒辦法飛越全壘打牆的飛球,現在
都有可能變成剛剛好出牆的全壘打。而受惠於這一點最多的打者,是原本全壘打力量中等或
中下的選手,因為他們有一部分原先不會出牆的飛球,現在都成了紅不讓。反觀原本揮棒力
量就很強、全壘打火力驚人的選手,就比較吃虧,因為他們本來就能打出很遠的全壘打,用
球的飛行距離增加只是讓他們的全壘打飛得更遠,反而不會讓他們的開轟數量有所成長。
今年跟去年相較,全壘打數量增加最多的前18位打者(兩季都至少累積500打席),他們平
均的全壘打飛行距離都排不進全聯盟前30名(264位至少10轟的打者當中)。而在這些球員
裡面,塞米恩(15支-31支,增加16支)、凱普勒(Max Kepler,20支-36支,增加16支)、
亞土維(Jose Altuve,13支-29支,增加16支)、古瑞爾(Yuli Gurriel,13支-30支,增
加17支)、賈納(Brett Gardner,12支-25支,增加13支)、蘇亞雷斯(Eugenio Suarez,
34支-48支,增加15支)、艾斯柯巴(23支-35支,增加12支)、卡洪(19支-31支,增加12
支)、桑塔納(Carlos Santana,24支-34支,增加10支)、瑞登(Anthony Rendon,24支-
34支,增加10支)、葛維斯(Freddy Galvis,13支-23支,增加10支)等11人,他們的平均
全壘打飛行距離甚至都在140名之外,代表低於聯盟平均。由此可見,今年很大一部分全壘
打數量大躍進的打者,都不是那種能把球轟得特別遠的球員。
大聯盟用球的轉變所帶來的全壘打氾濫現象,讓許多全壘打中產階級躍升30轟級打者,改寫
我們傳統上對30轟打者的印象和定義。過去我們對打者全壘打火力優劣的評估方式和標準,
也因此洗牌,現在我們實在很難有自信地說,某位忽然打出30轟的打者是單純靠自我技術和
力量的提升才成績進步,因為他很有可能是因為用球的轉變,才在轉瞬間變成全壘打產量高
的打者。
由於現在小聯盟3A的用球跟大聯盟一樣,大聯盟各隊球探在評估小聯盟選手打擊火力時,亦
會面臨挑戰。如果一名球員在2A時期是15轟左右的打者,上3A之後忽然搖身一變成為30轟以
上的打者,這到底是靠「球」還是靠「選手本身實力提升」,就會有疑慮。
最經典的案例是紅人隊新秀阿奇諾(Aristides Aquino),現年25歲的他,去年在2A其實已
經算年紀頗大、發展成熟的小聯盟球員,當時他在114場出賽揮出20支全壘打,更早之前他
在小聯盟低階層級的單季全壘打數也從不超過23支,結果來到今年,阿奇諾升上改用大聯盟
用球的3A,78場球就扛出28支全壘打,長打火力的突然暴增,讓他獲得上大聯盟的機會,而
他也持續在最高殿堂產出優質的長打數字。不過阿奇諾的全壘打數量增加,究竟有多少成分
是憑藉其本身打擊實力的增長、有多少成分是受到用球轉變的助攻,就不得而知,此議題亦
因此成為球探之間爭論的話題點之一。
今年大聯盟的用球再次成為球界眾所矚目的焦點,大聯盟官方已意識到此問題的重要性,未
來不排除會持續修正用球的規格和製程。如果用球的組成和規格又有轉變,勢必會再次顯著
影響全聯盟整體的全壘打趨勢、飛球狀態、投手出手的感覺和變化球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現今大聯盟有許多打者的養成和揮棒機制,皆是為了迎合近幾年全壘打
數量激增的年代,倘若大聯盟用球又忽然有變化,造成飛球習性的轉變,很多打者很可能會
因此受害,突然打不出之前的火力產出,或是被迫調整打擊機制與揮棒策略。而部分對於用
球敏感度較高的投手,或許也需要花時間適應跟今年不一樣的用球,這些應該都會造成不小
的困擾。
30轟打者數量寫下歷史新高,只是檯面下眾多因素和問題集大成的表徵。從這個表徵出發一
步步向下探究,會發現一連串相關聯的事件所涉及到的議題既廣且深。雖然大聯盟近年來的
收益跟價值不斷增加,但同一時間也面臨諸多挑戰,若無快速、有效、有規劃的因應,恐怕
會讓棒球球賽的品質受到不小的影響。
https://udn.com/news/story/6999/4057536
蠻有趣的,球變彈了但是本來就是重砲手的不見得有利,反倒是一堆長槍長出20-30HR的能
力
--
Tags:
棒球
All Comments

By Ursula
at 2019-09-23T15:35
at 2019-09-23T15:35

By Hedwig
at 2019-09-25T19:28
at 2019-09-25T19:28

By Ina
at 2019-09-30T10:32
at 2019-09-30T10:32

By Blanche
at 2019-10-03T15:02
at 2019-10-03T15:02

By Hamiltion
at 2019-10-03T17:08
at 2019-10-03T17:08

By Faithe
at 2019-10-06T07:54
at 2019-10-06T07:54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9-10-11T06:15
at 2019-10-11T06:15

By Heather
at 2019-10-13T19:11
at 2019-10-13T19:11

By Regina
at 2019-10-17T14:51
at 2019-10-17T14:51

By Charlotte
at 2019-10-21T11:26
at 2019-10-21T11:26

By Susan
at 2019-10-25T03:21
at 2019-10-25T03:21

By Edward Lewis
at 2019-10-28T04:09
at 2019-10-28T04:09

By Skylar Davis
at 2019-10-31T12:47
at 2019-10-31T12:47

By Elvira
at 2019-11-01T23:16
at 2019-11-01T23:16

By Kristin
at 2019-11-06T21:23
at 2019-11-06T21:23

By Tristan Cohan
at 2019-11-11T19:04
at 2019-11-11T19:04

By Quintina
at 2019-11-14T17:02
at 2019-11-14T17:02

By Frederica
at 2019-11-17T00:07
at 2019-11-17T00:07

By Quintina
at 2019-11-21T04:14
at 2019-11-21T04:14

By Quintina
at 2019-11-25T11:24
at 2019-11-25T11:24

By Sandy
at 2019-11-25T17:41
at 2019-11-25T17:41

By Dorothy
at 2019-11-30T03:06
at 2019-11-30T03:06

By Susan
at 2019-12-01T13:40
at 2019-12-01T13:40

By Ethan
at 2019-12-06T12:28
at 2019-12-06T12:28

By Doris
at 2019-12-11T08:11
at 2019-12-11T08:11

By Suhail Hany
at 2019-12-14T09:59
at 2019-12-14T09:59

By Aaliyah
at 2019-12-16T03:37
at 2019-12-16T03:37

By Audriana
at 2019-12-21T03:33
at 2019-12-21T03:33

By Agatha
at 2019-12-22T06:57
at 2019-12-22T06:57

By Elma
at 2019-12-24T15:13
at 2019-12-24T15:13

By Anthony
at 2019-12-28T06:13
at 2019-12-28T06:13

By Hedda
at 2019-12-30T06:03
at 2019-12-30T06:03

By Joe
at 2020-01-04T05:20
at 2020-01-04T05:20

By Gilbert
at 2020-01-04T12:37
at 2020-01-04T12:37

By Tracy
at 2020-01-05T20:07
at 2020-01-05T20:07

By Puput
at 2020-01-09T14:59
at 2020-01-09T14:59

By Queena
at 2020-01-13T23:24
at 2020-01-13T23:24
Related Posts
前一晚等三小時沒封王 洋基球員凌晨一點

By Anonymous
at 2019-09-20T08:22
at 2019-09-20T08:22
SPC洋基勝投王驚傳家暴!季後賽之路添不

By Agnes
at 2019-09-20T08:16
at 2019-09-20T08:16
新聞眼/本土企業對中職卻步國球夢如何圓

By Zora
at 2019-09-20T08:08
at 2019-09-20T08:08
外資成母企業 中職首例

By Rebecca
at 2019-09-20T08:00
at 2019-09-20T08:00
日職首次FA選手和補償選手對決

By Heather
at 2019-09-20T07:59
at 2019-09-20T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