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投不需飆速 刁鑽球路才是張喜凱生存之道 - 棒球新聞

By Christine
at 2021-03-24T07:22
at 2021-03-24T07:22
Table of Contents
https://udn.com/news/story/7001/5338755
2021-03-24 07:00 聯合新聞網 / Tzuyi
https://i.imgur.com/Iwarwhb.jpg
張喜凱的下勾投球是中職多年以來罕見的姿勢,球速不用太快,詭異的姿勢只要將球
控好,就會很有壓制能力。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來中職打擊爆發,投手群也有進步,不只洋將的球速令人驚艷外,本土投手不再
降速換控球,逐漸開啟飆速時代。然而今年球季的一場賽事中,樂天桃猿投手張喜凱
卻不是以球速取勝,而是用罕見的低肩投球姿勢,讓前幾戰打擊爆發的悍將打線一籌
莫展,著實令球迷大吃一驚。
現代棒球大部分投手多採用上肩或斜肩投球,就是在肩上或四分之三的出手點。主要
是以這樣的姿勢投球,肩部的出力較少、負擔較低,可達到省力的效果,又不容易受
傷,最為自然且符合人體工學。其中,斜肩的四分之三出手點,可以讓身體維持最輕
鬆狀態,提升控球能力,而且球路能兼具水平及垂直位移,成為一般業餘時期教練會
希望球員使用的姿勢,王建民、郭泓志等球星都是採這種投法。
張喜凱採用的低肩投球是一種下勾投法,屬於廣義側投的其中一種,比一般側肩更低
的出手點。無論是低肩或側肩,側投面臨的問題在於投球姿勢容易對身體產生負擔,
尤其腰部、肩部或膝部受傷機會高,加上控球難度高,又不容易飆速,因此除非個人
習慣或是刻意想去練,教練團基於保護原則,不會讓投手去練這種姿勢。台灣目前仍
不乏側肩的投手,包含吳昇峰、李振昌、鄭凱文、黃子鵬、林羿豪及林晨樺等。但實
際下勾型的投手,則是寥寥可數,中職歷史僅有陽介仁、陳憲章、廖于誠、吳俊億等
,國外則包含非常出名的渡辺俊介、牧田和久等球星。
https://i.imgur.com/uBjsIB2.jpg
在側投型的投手中,每個人所習慣的姿勢又有所不同,其中下勾投手的腰部、肩部或
膝部都是容易受傷的部位。歐新社資料照片
側投型的投手其優勢在於他們投出的球會有更大變化的橫向位移,令打者不容易捉摸
。尤其是滑球,橫向位移的幅度會比上肩或斜肩投手更大,會讓打者以為是內角壞球
卻被判好球,以為是紅中卻是外角壞球。更厲害的還可以讓球進壘時有上飄的視覺效
果,球路相對刁鑽難以掌控,有人將這種變化稱為「子彈球(Gyroball)」。又或是利
用伸卡球,球投出過程中有上飄的錯覺,事實上卻是下墬,都讓打者不容易打好。
另外側投在投手數量比例上偏少,因此對於打者而言,通常不會特別練打這樣的球路
,因此比較難以適應。像是2006年歸國的陳金鋒,首年就曾因打不到曾翊誠、鄭博壬
等側投,而成為討論的焦點,直到隔年才有明顯突破。另外如2017年亞冠賽,中華隊
面對南韓林起映吃足苦頭;2019年12強賽,中華隊在吳昇峰主投時差點贏了美國隊。
不過側投仍有不少問題,除了對於身體負荷大,容易受傷外,他們的球速及控球常受
到考驗。他們比較難發展縱向位移的球路,只能依賴橫向性的球路,但是要掌控的好
並不容易,側投投手常為了調整控球需要犧牲些速度,僅有少數可以投到140km以上
。相較於速球派投手對戰時的硬碰硬,他們球路屬於陰柔型,短時間內讓打者無法適
應怪異球路,產生打不好的效果。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03/23/1/11935985.jpg
中華職棒早期的側投幾乎都能成為王牌,像是兄弟象隊的陳憲章,球速不快但頗能壓
制對手,是當年著名的屠龍手。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職棒的低肩或側肩的側投,基本上都不是靠球速取勝,而是靠控球及球路與打者
周旋。張喜凱目前球速約130km左右,雖然球速不快,但是球路夠刁鑽,專攻打者難
揮擊的角度,已經達到不錯的效果。尤其他又是物以稀為貴的下勾型投手,歷史上只
要掌控的好,都能成為王牌,樂天可得更加珍惜及好好栽培。
--
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閒情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北宋】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
2021-03-24 07:00 聯合新聞網 / Tzuyi
https://i.imgur.com/Iwarwhb.jpg

控好,就會很有壓制能力。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來中職打擊爆發,投手群也有進步,不只洋將的球速令人驚艷外,本土投手不再
降速換控球,逐漸開啟飆速時代。然而今年球季的一場賽事中,樂天桃猿投手張喜凱
卻不是以球速取勝,而是用罕見的低肩投球姿勢,讓前幾戰打擊爆發的悍將打線一籌
莫展,著實令球迷大吃一驚。
現代棒球大部分投手多採用上肩或斜肩投球,就是在肩上或四分之三的出手點。主要
是以這樣的姿勢投球,肩部的出力較少、負擔較低,可達到省力的效果,又不容易受
傷,最為自然且符合人體工學。其中,斜肩的四分之三出手點,可以讓身體維持最輕
鬆狀態,提升控球能力,而且球路能兼具水平及垂直位移,成為一般業餘時期教練會
希望球員使用的姿勢,王建民、郭泓志等球星都是採這種投法。
張喜凱採用的低肩投球是一種下勾投法,屬於廣義側投的其中一種,比一般側肩更低
的出手點。無論是低肩或側肩,側投面臨的問題在於投球姿勢容易對身體產生負擔,
尤其腰部、肩部或膝部受傷機會高,加上控球難度高,又不容易飆速,因此除非個人
習慣或是刻意想去練,教練團基於保護原則,不會讓投手去練這種姿勢。台灣目前仍
不乏側肩的投手,包含吳昇峰、李振昌、鄭凱文、黃子鵬、林羿豪及林晨樺等。但實
際下勾型的投手,則是寥寥可數,中職歷史僅有陽介仁、陳憲章、廖于誠、吳俊億等
,國外則包含非常出名的渡辺俊介、牧田和久等球星。
https://i.imgur.com/uBjsIB2.jpg

膝部都是容易受傷的部位。歐新社資料照片
側投型的投手其優勢在於他們投出的球會有更大變化的橫向位移,令打者不容易捉摸
。尤其是滑球,橫向位移的幅度會比上肩或斜肩投手更大,會讓打者以為是內角壞球
卻被判好球,以為是紅中卻是外角壞球。更厲害的還可以讓球進壘時有上飄的視覺效
果,球路相對刁鑽難以掌控,有人將這種變化稱為「子彈球(Gyroball)」。又或是利
用伸卡球,球投出過程中有上飄的錯覺,事實上卻是下墬,都讓打者不容易打好。
另外側投在投手數量比例上偏少,因此對於打者而言,通常不會特別練打這樣的球路
,因此比較難以適應。像是2006年歸國的陳金鋒,首年就曾因打不到曾翊誠、鄭博壬
等側投,而成為討論的焦點,直到隔年才有明顯突破。另外如2017年亞冠賽,中華隊
面對南韓林起映吃足苦頭;2019年12強賽,中華隊在吳昇峰主投時差點贏了美國隊。
不過側投仍有不少問題,除了對於身體負荷大,容易受傷外,他們的球速及控球常受
到考驗。他們比較難發展縱向位移的球路,只能依賴橫向性的球路,但是要掌控的好
並不容易,側投投手常為了調整控球需要犧牲些速度,僅有少數可以投到140km以上
。相較於速球派投手對戰時的硬碰硬,他們球路屬於陰柔型,短時間內讓打者無法適
應怪異球路,產生打不好的效果。
https://uc.udn.com.tw/photo/2021/03/23/1/11935985.jpg

制對手,是當年著名的屠龍手。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職棒的低肩或側肩的側投,基本上都不是靠球速取勝,而是靠控球及球路與打者
周旋。張喜凱目前球速約130km左右,雖然球速不快,但是球路夠刁鑽,專攻打者難
揮擊的角度,已經達到不錯的效果。尤其他又是物以稀為貴的下勾型投手,歷史上只
要掌控的好,都能成為王牌,樂天可得更加珍惜及好好栽培。
--
淩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閒情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北宋】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
Tags:
新聞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牛棚大將卸甲還鄉 回顧艾倫、赫雷拉輝煌事蹟

By Enid
at 2021-03-24T07:21
at 2021-03-24T07:21
首勝殘念 徐若熙54球退場 4局飆5K

By Bennie
at 2021-03-24T07:18
at 2021-03-24T07:18
響尾蛇Gallen前臂痠痛 恐難趕上開幕戰

By Michael
at 2021-03-24T01:13
at 2021-03-24T01:13
欠缺遠見與執行力 洛磯留不住Arenado

By Irma
at 2021-03-24T01:13
at 2021-03-24T01:13
味全龍X有趣市集 邀請咖啡拉花冠軍

By Vanessa
at 2021-03-24T01:12
at 2021-03-24T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