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日記 - 桌球
By Lauren
at 2018-09-09T01:00
at 2018-09-09T01:00
Table of Contents
宜蘭下著雨,很差的心情
卻在桌球上刷新了三觀
即使打了六個半小時的球
現在也不會睏
想說就來寫寫日記
雖然不會跟桌球無關
但只是一些個人覺得有用的雜談
所以浪費了十來秒的各位
基本上可以左轉了XD
首先是身體素質
本身雖不貧弱但也不是強壯的身材
最近靠著深蹲等大肌群的重訓
跟舉啞鈴有著顯著的進步
首先談談舉啞鈴的好處
請選擇超過12下才會力竭的重量
個人是選擇20下的重量
一次最少三組
每組一定要力竭
之後就算次數變少也沒關係
然後就是要搭配其他動作
最少半小時爆汗喘死為基本款
主要的作法就是
快速收縮的二頭彎舉再接上推到頭頂
之後慢速回到最初狀態
前段提供了手部的爆發力
後段提供肌耐力
這對我的正手幫助極大
所以如果家裡剛好有這種要重不重的啞鈴
非常推薦做這個動作
其他就搭配想要的動作來鍛鍊不同方向及位置的肌肉
另外說說大肌群的重要性
我大概快三個月沒打到球
中間只有做重訓的運動
直到兩個禮拜前又開始打起球來
技術很快就回憶回來
正手拉拉 反手拉
雖然動作不再一樣
反手變得只會甩上一板
下一板不是一擊斃殺就是失誤
但正手拉球變得很穩定
跑動範圍大而且踩得穩
還有餘力可以轉跨
讓重心轉移更完整
以往做不到的正手
現在卻成為我的主要得分武器
腿部穩定絕對是最大的功臣
連續進攻都不是問題
之前對正手的煩惱跟假的一樣
所以如果有人跟我一樣
正手拉球不穩定或困惑的人
強力推薦去做重訓(當然也要有人願意看到這)
下面想說的是發球跟反手架構
首先是發球
個人發球的怪癖是一場比賽
會採用各種發球動作
常見的正手發球、鉤子和反手發
都有辦法分辨摩擦厚度跟落點
算熟悉
不過今天前輩問我一句
為什麼不同個動作做出不同旋轉落點的變化?
我糊塗了,不是各種動作做不同旋轉有一樣的效果嗎?
經過他的細心解釋,小的有如醍醐灌頂
而且也明白我為甚麼
哀看不懂他的發球了
後來兩個小時的比賽
基本上再吃力或不習慣,都儘量同動作下去延伸
之後對於發球有了更多的細節可以專研磨練
算是很好的開始
至於另一位大哥幫助我
反手體系的建立
算是整合了我正反手的動作
他提倡握拍偏反手利
反手不要內縮(手臂夾角頂多120度不會更小)
直接在前方頂出一道牆
然後把擊球點提得更早
架起來的反手能推能拉
而且動作不大
提供快速的擊球
讓對方沒有起大板的時間
逼對方跟你相持進入這動作擅長的節奏
然後這也減輕正手攻擊的負擔
讓反手真的變成得勢
正手得分的狀態
不過講是這樣講,今天並沒有把這動作練好
也是之後一個重要的練球目標
技術架構完整之後
我才發現膠皮需要為此做調整
原本正手P3(聽說像S2)反手P7(像白金)
反手不夠俐落
之後會換成rozena或R7 厚度2.0
正手拿舊的vega pro出來打打
曾經我只覺得皮貼上去都能打
現在有了方向架構
自然會想變出適合架構的膠皮
最後想談的就是現在的主戰拍
Gerry手工拍--W968結構
88g一把內力拍
這把跟現在的膠皮配置上手極快
我大概只花了兩個小時就
讓比賽成果超越之前的任一球拍
從此不再飢餓一直尋覓球拍
(找時間來出清拍子籌膠皮費)
愛死內力拍的擊球感覺
雖然沒外置纖維快
但這種節奏非常適合我
而且讓我正手拉球非常有把握
前台快拉
中台連續進攻不同落點都可以
(其實反手也算..吧,雖然只剩一兩板)
防守好扛,小球有點不靈敏但無傷大雅
打了這麼久的桌球
今天總算能對自己做的一個總結及打分數
曾經讓我疑惑的桌球
現在我會說,這運動真的很有趣。
到了結尾,如果真的有人看到這裡
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你有找到屬於自己一套專屬的桌球了嗎?
--
卻在桌球上刷新了三觀
即使打了六個半小時的球
現在也不會睏
想說就來寫寫日記
雖然不會跟桌球無關
但只是一些個人覺得有用的雜談
所以浪費了十來秒的各位
基本上可以左轉了XD
首先是身體素質
本身雖不貧弱但也不是強壯的身材
最近靠著深蹲等大肌群的重訓
跟舉啞鈴有著顯著的進步
首先談談舉啞鈴的好處
請選擇超過12下才會力竭的重量
個人是選擇20下的重量
一次最少三組
每組一定要力竭
之後就算次數變少也沒關係
然後就是要搭配其他動作
最少半小時爆汗喘死為基本款
主要的作法就是
快速收縮的二頭彎舉再接上推到頭頂
之後慢速回到最初狀態
前段提供了手部的爆發力
後段提供肌耐力
這對我的正手幫助極大
所以如果家裡剛好有這種要重不重的啞鈴
非常推薦做這個動作
其他就搭配想要的動作來鍛鍊不同方向及位置的肌肉
另外說說大肌群的重要性
我大概快三個月沒打到球
中間只有做重訓的運動
直到兩個禮拜前又開始打起球來
技術很快就回憶回來
正手拉拉 反手拉
雖然動作不再一樣
反手變得只會甩上一板
下一板不是一擊斃殺就是失誤
但正手拉球變得很穩定
跑動範圍大而且踩得穩
還有餘力可以轉跨
讓重心轉移更完整
以往做不到的正手
現在卻成為我的主要得分武器
腿部穩定絕對是最大的功臣
連續進攻都不是問題
之前對正手的煩惱跟假的一樣
所以如果有人跟我一樣
正手拉球不穩定或困惑的人
強力推薦去做重訓(當然也要有人願意看到這)
下面想說的是發球跟反手架構
首先是發球
個人發球的怪癖是一場比賽
會採用各種發球動作
常見的正手發球、鉤子和反手發
都有辦法分辨摩擦厚度跟落點
算熟悉
不過今天前輩問我一句
為什麼不同個動作做出不同旋轉落點的變化?
我糊塗了,不是各種動作做不同旋轉有一樣的效果嗎?
經過他的細心解釋,小的有如醍醐灌頂
而且也明白我為甚麼
哀看不懂他的發球了
後來兩個小時的比賽
基本上再吃力或不習慣,都儘量同動作下去延伸
之後對於發球有了更多的細節可以專研磨練
算是很好的開始
至於另一位大哥幫助我
反手體系的建立
算是整合了我正反手的動作
他提倡握拍偏反手利
反手不要內縮(手臂夾角頂多120度不會更小)
直接在前方頂出一道牆
然後把擊球點提得更早
架起來的反手能推能拉
而且動作不大
提供快速的擊球
讓對方沒有起大板的時間
逼對方跟你相持進入這動作擅長的節奏
然後這也減輕正手攻擊的負擔
讓反手真的變成得勢
正手得分的狀態
不過講是這樣講,今天並沒有把這動作練好
也是之後一個重要的練球目標
技術架構完整之後
我才發現膠皮需要為此做調整
原本正手P3(聽說像S2)反手P7(像白金)
反手不夠俐落
之後會換成rozena或R7 厚度2.0
正手拿舊的vega pro出來打打
曾經我只覺得皮貼上去都能打
現在有了方向架構
自然會想變出適合架構的膠皮
最後想談的就是現在的主戰拍
Gerry手工拍--W968結構
88g一把內力拍
這把跟現在的膠皮配置上手極快
我大概只花了兩個小時就
讓比賽成果超越之前的任一球拍
從此不再飢餓一直尋覓球拍
(找時間來出清拍子籌膠皮費)
愛死內力拍的擊球感覺
雖然沒外置纖維快
但這種節奏非常適合我
而且讓我正手拉球非常有把握
前台快拉
中台連續進攻不同落點都可以
(其實反手也算..吧,雖然只剩一兩板)
防守好扛,小球有點不靈敏但無傷大雅
打了這麼久的桌球
今天總算能對自己做的一個總結及打分數
曾經讓我疑惑的桌球
現在我會說,這運動真的很有趣。
到了結尾,如果真的有人看到這裡
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
你有找到屬於自己一套專屬的桌球了嗎?
--
Tags:
桌球
All Comments
By Edwina
at 2018-09-12T09:48
at 2018-09-12T09:48
By Lydia
at 2018-09-13T15:21
at 2018-09-13T15:21
By Ula
at 2018-09-14T12:56
at 2018-09-14T12:56
By Annie
at 2018-09-18T09:20
at 2018-09-18T09:20
By Oscar
at 2018-09-19T17:59
at 2018-09-19T17:59
By Megan
at 2018-09-21T10:57
at 2018-09-21T10:57
By Doris
at 2018-09-23T07:09
at 2018-09-23T07:09
By Rachel
at 2018-09-27T17:25
at 2018-09-27T17:25
By Una
at 2018-10-02T07:49
at 2018-10-02T07:49
By Joseph
at 2018-10-05T04:33
at 2018-10-05T04:33
By Puput
at 2018-10-07T19:58
at 2018-10-07T19:58
By Susan
at 2018-10-09T19:16
at 2018-10-09T19:16
By Una
at 2018-10-14T09:38
at 2018-10-14T09:38
By Rachel
at 2018-10-15T16:23
at 2018-10-15T16:23
By Una
at 2018-10-16T22:12
at 2018-10-16T22:12
By Genevieve
at 2018-10-17T07:31
at 2018-10-17T07:31
By Agatha
at 2018-10-20T09:53
at 2018-10-20T09:53
By Agatha
at 2018-10-21T21:13
at 2018-10-21T21:13
By Charlotte
at 2018-10-22T00:05
at 2018-10-22T00:05
By Elizabeth
at 2018-10-22T11:33
at 2018-10-22T11:33
By Caroline
at 2018-10-22T13:43
at 2018-10-22T13:43
By Faithe
at 2018-10-24T21:37
at 2018-10-24T21:37
By Rosalind
at 2018-10-28T16:17
at 2018-10-28T16:17
By Frederic
at 2018-10-29T18:08
at 2018-10-29T18:08
By Candice
at 2018-11-01T06:27
at 2018-11-01T06:27
By Mason
at 2018-11-05T19:50
at 2018-11-05T19:50
By Charlie
at 2018-11-06T21:11
at 2018-11-06T21:11
By Christine
at 2018-11-07T11:27
at 2018-11-07T11:27
By Jessica
at 2018-11-09T11:41
at 2018-11-09T11:41
By Necoo
at 2018-11-12T21:03
at 2018-11-12T21:03
By Quanna
at 2018-11-13T19:06
at 2018-11-13T19:06
By Isabella
at 2018-11-17T09:02
at 2018-11-17T09:02
By Oliver
at 2018-11-19T13:52
at 2018-11-19T13:52
By Donna
at 2018-11-23T20:42
at 2018-11-23T20:42
By Mia
at 2018-11-25T01:53
at 2018-11-25T01:53
By Sandy
at 2018-11-28T06:36
at 2018-11-28T06:36
By Margaret
at 2018-11-29T13:29
at 2018-11-29T13:29
By Caroline
at 2018-12-03T23:04
at 2018-12-03T23:04
By Damian
at 2018-12-07T18:18
at 2018-12-07T18:18
By Susan
at 2018-12-08T22:45
at 2018-12-08T22:45
By Callum
at 2018-12-10T00:12
at 2018-12-10T00:12
By Edith
at 2018-12-12T12:02
at 2018-12-12T12:02
By Ingrid
at 2018-12-12T17:44
at 2018-12-12T17:44
By Mary
at 2018-12-13T19:11
at 2018-12-13T19:11
By William
at 2018-12-17T23:37
at 2018-12-17T23:37
Related Posts
2018年中國乒乓球錦標賽
By Frederica
at 2018-09-09T00:22
at 2018-09-09T00:22
國乒2世界冠軍輸球 陳夢連丟3局遭逆轉
By Steve
at 2018-09-08T12:52
at 2018-09-08T12:52
64歲老外自費報導乒乓全錦賽 張怡寧曾送
By Lily
at 2018-09-08T12:51
at 2018-09-08T12:51
橫板握深握淺,那中直呢?
By Leila
at 2018-09-08T00:30
at 2018-09-08T00:30
全錦賽冠軍難道真的比奧運冠軍還難拿嗎?
By Barb Cronin
at 2018-09-08T00:28
at 2018-09-08T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