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與被報導者的距離──還記得報導對象 - 棒球

By Tristan Cohan
at 2019-05-24T20:43
at 2019-05-24T20:43
Table of Contents
作者 方祖涵
他們與被報導者的距離──還記得報導對象也是人嗎?
「我們都知道陳偉殷這幾年在球場的掙扎,而我對他表現跟受傷的批評從來沒少過。
可是突然間,有件事情發生了。
是這樣的,我是兒子球隊的助理教練,他今年6歲。
我們平常都在家裡附近的球場比賽,有一天,我到了球場才發現即將遇上的季後賽對手,
裡面竟然有陳偉殷的兒子。
從那刻開始,我跟他就有了新的話題,我們聊了不少孩子們的比賽。他兒子是很棒的球員
,以後一定還會更棒。球賽最後結果是他們贏了,而在我所有看過的比賽裡,陳選手兒子
的表現都是全隊最好的。
在球場我看到陳選手全家,他的太太、兒子都在那邊,然後心裡那些人性的部分都通通跑
回來了,天啊,這些年來我一直在說他壞話,結果現在我們孩子在一起打球。
說真的,我開始覺得有點糟,之前我對他從沒好話,可是其實他是個很好相處的人,更是
個好爸爸。他最近狀況不錯,在牛棚幾場投得很好,或許會願意跟我聊聊……」
──克萊格.米許(Craig Mish)
因為陳偉殷跟馬林魚簽下隊史上罕見的高價合約,在隨隊記者群裡,有幾位對他始終都沒
有說過好話,甚至從來沒有做過交談或訪問。不知道是因為語言隔閡還是其他原因,有位
現在已經離開邁阿密的記者先前在球場遇到還會故意把眼神飄到其他地方,總而言之就是
頗具敵意的態度,實在有點難以理解。
說到負面報導,其中最極端的一位就是衛星廣播頻道主播克萊格.米許。他是總教練馬丁
利的粉絲,跟球隊高層交好,經常有獨家報導,可以說是馬林魚球迷小道消息主要來源。
有時候在球隊先發陣容公布前一兩天,米許就先在推特上寫出來了,甚至比球員自己還早
知道。這幾年來他對陳偉殷的報導總是語帶譏諷,今年更從春訓就開始不斷鼓吹球隊趕快
將他釋出,造成不小的實質影響。
直到兩個週末前,他在球場遇到陳偉殷一家人,然後不但邀請陳選手到自己的Podcast做
專訪,還在節目裡發表以上那幾段話,算是為之前3年多的負面態度做了個總結。
被報導者與記者的距離,正是如此微妙。
記得很久以前在新聞倫理的課堂上,「客觀報導」被認為是媒體應該遵循的必要條件。好
的報導應該要陳述事實,從5W1H(who、what、when、where、why、how)將事件完整傳遞
給閱聽人,再由他們本身的經驗與邏輯去判斷是非真偽。媒體的客觀報導與主觀評論之間
應有明顯區隔,那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聽起來是很不錯的理論,可是不管是電視還是報紙,現在沒有太多人遵循那套了吧。媒體
工作者在報導裡濃厚的主觀意識成為吸引目光的主要工具,加上編輯部的聳動標題,最後
再由網路小編補上臨門一腳,立刻把客觀兩個字踢到十萬八千里外。這是媒體順應市場現
實做出的改變,其實也沒什麼回頭路,只是閱聽人需要更注意自身資訊來源,免得受到太
多影響。
然而,不論主觀還是客觀,我相信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不該忘記被報導者是「人」這件
事。在《我們與惡的距離》劇集裡,兇徒妹妹李大芝在受盡媒體折磨之後吶喊的「你們殺
的人沒有比我哥少!」正是最好的提醒。從傳媒到網民,每個人都著急扮演審判者的角色
,正義凜然評判別人,卻忘了那些對象跟自己一樣都是有情緒、有家庭的人。
跟馬林魚簽約後的第一場球季賽,陳偉殷投球手臂就被打者強襲球擊中受傷,球季結束前
明星隊友意外喪生,連帶造成球隊轉手進入轉型期,球隊不再需要高薪先發投手,這些都
不是選手本身能夠控制的事情。球員面對表現的高低潮,在傷痛與壓力間做調整,結果不
會總是盡如所願,可是認識陳偉殷的人都知道,他從來沒有因為任何原因,不做出百分之
百的努力。
正如你我為自己生活盡力,多數球員亦是同樣兢兢業業面對職業生涯。成績起伏有許多原
因,有些時候是心理因素待克服,有些時候是身體機制要調整,也有更多時候是受到無法
控制的外在變數,包括運氣的影響。倘若不把他們當成人,要怎麼酸都很容易。可是久而
久之,先失去人性的反而是媒體工作者。運動場只是社會縮影之一,相同情況早已出現在
日常生活每個角落。
說真的,聽著克萊格.米許那短短幾分鐘的致意,覺得感嘆也覺得難過。難過的是傷害已
經造成,而且,類似的傷害,似乎永遠不會停止發生。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7/article/8084
--
他們與被報導者的距離──還記得報導對象也是人嗎?
「我們都知道陳偉殷這幾年在球場的掙扎,而我對他表現跟受傷的批評從來沒少過。
可是突然間,有件事情發生了。
是這樣的,我是兒子球隊的助理教練,他今年6歲。
我們平常都在家裡附近的球場比賽,有一天,我到了球場才發現即將遇上的季後賽對手,
裡面竟然有陳偉殷的兒子。
從那刻開始,我跟他就有了新的話題,我們聊了不少孩子們的比賽。他兒子是很棒的球員
,以後一定還會更棒。球賽最後結果是他們贏了,而在我所有看過的比賽裡,陳選手兒子
的表現都是全隊最好的。
在球場我看到陳選手全家,他的太太、兒子都在那邊,然後心裡那些人性的部分都通通跑
回來了,天啊,這些年來我一直在說他壞話,結果現在我們孩子在一起打球。
說真的,我開始覺得有點糟,之前我對他從沒好話,可是其實他是個很好相處的人,更是
個好爸爸。他最近狀況不錯,在牛棚幾場投得很好,或許會願意跟我聊聊……」
──克萊格.米許(Craig Mish)
因為陳偉殷跟馬林魚簽下隊史上罕見的高價合約,在隨隊記者群裡,有幾位對他始終都沒
有說過好話,甚至從來沒有做過交談或訪問。不知道是因為語言隔閡還是其他原因,有位
現在已經離開邁阿密的記者先前在球場遇到還會故意把眼神飄到其他地方,總而言之就是
頗具敵意的態度,實在有點難以理解。
說到負面報導,其中最極端的一位就是衛星廣播頻道主播克萊格.米許。他是總教練馬丁
利的粉絲,跟球隊高層交好,經常有獨家報導,可以說是馬林魚球迷小道消息主要來源。
有時候在球隊先發陣容公布前一兩天,米許就先在推特上寫出來了,甚至比球員自己還早
知道。這幾年來他對陳偉殷的報導總是語帶譏諷,今年更從春訓就開始不斷鼓吹球隊趕快
將他釋出,造成不小的實質影響。
直到兩個週末前,他在球場遇到陳偉殷一家人,然後不但邀請陳選手到自己的Podcast做
專訪,還在節目裡發表以上那幾段話,算是為之前3年多的負面態度做了個總結。
被報導者與記者的距離,正是如此微妙。
記得很久以前在新聞倫理的課堂上,「客觀報導」被認為是媒體應該遵循的必要條件。好
的報導應該要陳述事實,從5W1H(who、what、when、where、why、how)將事件完整傳遞
給閱聽人,再由他們本身的經驗與邏輯去判斷是非真偽。媒體的客觀報導與主觀評論之間
應有明顯區隔,那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聽起來是很不錯的理論,可是不管是電視還是報紙,現在沒有太多人遵循那套了吧。媒體
工作者在報導裡濃厚的主觀意識成為吸引目光的主要工具,加上編輯部的聳動標題,最後
再由網路小編補上臨門一腳,立刻把客觀兩個字踢到十萬八千里外。這是媒體順應市場現
實做出的改變,其實也沒什麼回頭路,只是閱聽人需要更注意自身資訊來源,免得受到太
多影響。
然而,不論主觀還是客觀,我相信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不該忘記被報導者是「人」這件
事。在《我們與惡的距離》劇集裡,兇徒妹妹李大芝在受盡媒體折磨之後吶喊的「你們殺
的人沒有比我哥少!」正是最好的提醒。從傳媒到網民,每個人都著急扮演審判者的角色
,正義凜然評判別人,卻忘了那些對象跟自己一樣都是有情緒、有家庭的人。
跟馬林魚簽約後的第一場球季賽,陳偉殷投球手臂就被打者強襲球擊中受傷,球季結束前
明星隊友意外喪生,連帶造成球隊轉手進入轉型期,球隊不再需要高薪先發投手,這些都
不是選手本身能夠控制的事情。球員面對表現的高低潮,在傷痛與壓力間做調整,結果不
會總是盡如所願,可是認識陳偉殷的人都知道,他從來沒有因為任何原因,不做出百分之
百的努力。
正如你我為自己生活盡力,多數球員亦是同樣兢兢業業面對職業生涯。成績起伏有許多原
因,有些時候是心理因素待克服,有些時候是身體機制要調整,也有更多時候是受到無法
控制的外在變數,包括運氣的影響。倘若不把他們當成人,要怎麼酸都很容易。可是久而
久之,先失去人性的反而是媒體工作者。運動場只是社會縮影之一,相同情況早已出現在
日常生活每個角落。
說真的,聽著克萊格.米許那短短幾分鐘的致意,覺得感嘆也覺得難過。難過的是傷害已
經造成,而且,類似的傷害,似乎永遠不會停止發生。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7/article/8084
--
Tags:
棒球
All Comments

By Lucy
at 2019-05-28T14:37
at 2019-05-28T14:37

By Agatha
at 2019-06-01T00:43
at 2019-06-01T00:43

By Bennie
at 2019-06-05T10:47
at 2019-06-05T10:47

By Cara
at 2019-06-07T00:15
at 2019-06-07T00:15

By Kama
at 2019-06-11T02:39
at 2019-06-11T02:39

By Sarah
at 2019-06-15T21:18
at 2019-06-15T21:18

By Catherine
at 2019-06-19T21:58
at 2019-06-19T21:58

By Linda
at 2019-06-20T21:26
at 2019-06-20T21:26

By Regina
at 2019-06-21T02:34
at 2019-06-21T02:34

By Daph Bay
at 2019-06-22T16:52
at 2019-06-22T16:52

By Kumar
at 2019-06-26T09:33
at 2019-06-26T09:33

By Annie
at 2019-06-27T23:12
at 2019-06-27T23:12

By Oscar
at 2019-06-29T13:25
at 2019-06-29T13:25

By Wallis
at 2019-07-02T23:29
at 2019-07-02T23:29

By Lauren
at 2019-07-03T05:47
at 2019-07-03T05:47

By Ina
at 2019-07-04T21:56
at 2019-07-04T21:56

By Poppy
at 2019-07-06T18:57
at 2019-07-06T18:57

By Erin
at 2019-07-09T05:12
at 2019-07-09T05:12

By Delia
at 2019-07-09T10:14
at 2019-07-09T10:14

By Delia
at 2019-07-11T14:22
at 2019-07-11T14:22

By Heather
at 2019-07-13T12:13
at 2019-07-13T12:13

By Odelette
at 2019-07-14T10:57
at 2019-07-14T10:57
Related Posts
伯納的戰術思維

By Connor
at 2019-05-24T20:40
at 2019-05-24T20:40
MLB/前太空人名將畢吉歐之子 將於藍鳥登上大聯盟

By Ursula
at 2019-05-24T20:39
at 2019-05-24T20:39
MLB/沙胖膝蓋舊傷再發炎 洋基補強交易動起來

By Dorothy
at 2019-05-24T20:39
at 2019-05-24T20:39
陳冠宇 上場了

By Adele
at 2019-05-24T20:35
at 2019-05-24T20:35
松田宣浩

By Kama
at 2019-05-24T20:32
at 2019-05-24T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