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缺席季後賽機率極低 4隊規模發展 - 棒球

By Queena
at 2018-10-01T14:04
at 2018-10-01T14:0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kobe089 (wei)》之銘言:
: 當年中職六隊的時候,一堆人說球員素質差異太大
: 一堆濫竽充數上一軍就算,居然還可以先發
: 那時候有一派聲音說與其花錢看這種比賽內容
: 不如回到四隊中職,至少球員素質比較整齊
: 現在怎麼4隊6隊的話題還是一直無限迴圈呀...
我倒覺得中職真的要開放加盟資格
例如:數千萬的保證金,加上承諾認養主場
就可以開放其組隊加盟
讓「有心」,但「規模不大」的母企業
也能組隊加盟中職
那種5.8億的加盟要求,是台灣經濟發展良好時訂定的
現在中美貿易戰,全球經融緊縮,過時的加盟要求不該當作底線標準
應該將最低標準改成是:
一、保證1、2軍球員最低薪資
二、保證組建二軍
並修改聯盟規章:
各隊球員包含洋將,不再有最高球員薪資上限的默契
→ 有資金能高薪聘請高等級洋將或海歸派球員
薪資無上限,讓高素質的洋將和海歸,除了增加比賽可看性外
也能使本土球員在實戰的比賽中磨練出素質
讓球員素質先求有,再求好
開放加盟標準後,讓「有心」,但「規模不大」的母企業
『大量』組隊加盟進入中職
最理想的情況是:台灣的A級球場、B級球場各有一支職棒隊伍認養當主場
C級球場,則為預備球場,除非企業因地緣,是在地企業可選外
否則必須優先挑選A、B級球場當作主場
例如:
---A級球場---
新北-新莊球場 → 富邦
桃園-桃園球場 → Lamigo
台中-洲際球場 → 兄弟
高雄-澄清湖球場 → 未定
---B級球場---
台北-天母球場 → 假日主場,各隊可視情況將周末3連戰的2戰拉至天母比賽
雲林-斗六球場 → 未定
台南-台南球場 → 統一
花蓮-花蓮球場 → 未定 (東台灣的唯一主場球隊)
理想的球隊狀況是:
一、1個聯盟8支球隊
優點:平均素質較高,經典對戰組合容易留住球迷
缺點:隊伍還是稍嫌少,組合還是容易膩,比賽的梗少
二、2個聯盟各6支球隊
優點:共12支球隊,除正規例行賽外,還可以玩跨聯盟對戰
季後賽兩個聯盟的冠軍,最後還能來個總決戰,爭奪最後的台灣一
缺點:平均素質低,強弱隊的實力差距巨大,容易出現萬年陪打隊
總結上面文章的重點:
一、降低組隊加盟資格
→ 讓「有心」,但「規模不大」的母企業
能『大量』組隊加盟進入職棒圈
二、保證1、2軍球員最低薪資
→ 讓選手的素質,至少維持在成棒以上
不至於出現平均素質僅高中生水平
(用薪水讓球員自行斟酌,進職棒肯拚就是有機會能賺的比業餘多)
三、保證組建二軍
→ 讓球員維持競爭意識
只有表現好的,才有資格上一軍
才有機會享受大幅成長的高薪待遇
四、球員薪資無默契的上限
→ 讓球團為了戰績考量,尤其是那種財團等級的母企業
會為了面子輸贏,願意高薪聘請高素質洋將和延攬現役旅外球員回台打球
五、認養主場,球隊在地化
→ 養出長期死衷的鐵桿球隊粉
才能產生出回客率高、進場率高的票房收益
如果以上幾點都能實現
由於優異球員畢竟數量有限
新興的球隊中,的確可能出現那種平均素質低弱,的萬年陪打隊
但爛隊中也會有珍珠
例如爛隊只要落實二軍農場制,和保障1,2軍最低薪資
球迷的組成的主體,會變成是球員粉
然後再透過主場制,逐漸養出那種不是把戰績當成唯一的鐵桿球隊粉
當球隊變多,對戰組合多元化(甚至可以有跨聯盟對戰),話題多
球迷的進場意願自然就會提升
最終台灣職棒圈的這塊餅,就能潛移默化的自然越做越大
至於有人擔心球隊增多,球員素質會變低落,造成戰績粉的流失
我覺得在以上的情形都做到的情況下
聯盟當中,會自然形成出傳統的強隊、傳統的弱隊
戰績粉會自行入場,選擇強隊的對戰組合的場次
球員粉+鐵桿球隊粉,信仰力讓他們也會進場弱隊對戰組合的場次
各自的球迷組成不同,只要用心經營
還是能維持一定的進場球迷數量,支撐球隊的運作
更何況棒球迷人之處:球是圓的
爛隊也會有少數的強投、強打
當這些優異球員先發時,球迷自然也會進場
期待能看到下剋上的戲碼
--
: 當年中職六隊的時候,一堆人說球員素質差異太大
: 一堆濫竽充數上一軍就算,居然還可以先發
: 那時候有一派聲音說與其花錢看這種比賽內容
: 不如回到四隊中職,至少球員素質比較整齊
: 現在怎麼4隊6隊的話題還是一直無限迴圈呀...
我倒覺得中職真的要開放加盟資格
例如:數千萬的保證金,加上承諾認養主場
就可以開放其組隊加盟
讓「有心」,但「規模不大」的母企業
也能組隊加盟中職
那種5.8億的加盟要求,是台灣經濟發展良好時訂定的
現在中美貿易戰,全球經融緊縮,過時的加盟要求不該當作底線標準
應該將最低標準改成是:
一、保證1、2軍球員最低薪資
二、保證組建二軍
並修改聯盟規章:
各隊球員包含洋將,不再有最高球員薪資上限的默契
→ 有資金能高薪聘請高等級洋將或海歸派球員
薪資無上限,讓高素質的洋將和海歸,除了增加比賽可看性外
也能使本土球員在實戰的比賽中磨練出素質
讓球員素質先求有,再求好
開放加盟標準後,讓「有心」,但「規模不大」的母企業
『大量』組隊加盟進入中職
最理想的情況是:台灣的A級球場、B級球場各有一支職棒隊伍認養當主場
C級球場,則為預備球場,除非企業因地緣,是在地企業可選外
否則必須優先挑選A、B級球場當作主場
例如:
---A級球場---
新北-新莊球場 → 富邦
桃園-桃園球場 → Lamigo
台中-洲際球場 → 兄弟
高雄-澄清湖球場 → 未定
---B級球場---
台北-天母球場 → 假日主場,各隊可視情況將周末3連戰的2戰拉至天母比賽
雲林-斗六球場 → 未定
台南-台南球場 → 統一
花蓮-花蓮球場 → 未定 (東台灣的唯一主場球隊)
理想的球隊狀況是:
一、1個聯盟8支球隊
優點:平均素質較高,經典對戰組合容易留住球迷
缺點:隊伍還是稍嫌少,組合還是容易膩,比賽的梗少
二、2個聯盟各6支球隊
優點:共12支球隊,除正規例行賽外,還可以玩跨聯盟對戰
季後賽兩個聯盟的冠軍,最後還能來個總決戰,爭奪最後的台灣一
缺點:平均素質低,強弱隊的實力差距巨大,容易出現萬年陪打隊
總結上面文章的重點:
一、降低組隊加盟資格
→ 讓「有心」,但「規模不大」的母企業
能『大量』組隊加盟進入職棒圈
二、保證1、2軍球員最低薪資
→ 讓選手的素質,至少維持在成棒以上
不至於出現平均素質僅高中生水平
(用薪水讓球員自行斟酌,進職棒肯拚就是有機會能賺的比業餘多)
三、保證組建二軍
→ 讓球員維持競爭意識
只有表現好的,才有資格上一軍
才有機會享受大幅成長的高薪待遇
四、球員薪資無默契的上限
→ 讓球團為了戰績考量,尤其是那種財團等級的母企業
會為了面子輸贏,願意高薪聘請高素質洋將和延攬現役旅外球員回台打球
五、認養主場,球隊在地化
→ 養出長期死衷的鐵桿球隊粉
才能產生出回客率高、進場率高的票房收益
如果以上幾點都能實現
由於優異球員畢竟數量有限
新興的球隊中,的確可能出現那種平均素質低弱,的萬年陪打隊
但爛隊中也會有珍珠
例如爛隊只要落實二軍農場制,和保障1,2軍最低薪資
球迷的組成的主體,會變成是球員粉
然後再透過主場制,逐漸養出那種不是把戰績當成唯一的鐵桿球隊粉
當球隊變多,對戰組合多元化(甚至可以有跨聯盟對戰),話題多
球迷的進場意願自然就會提升
最終台灣職棒圈的這塊餅,就能潛移默化的自然越做越大
至於有人擔心球隊增多,球員素質會變低落,造成戰績粉的流失
我覺得在以上的情形都做到的情況下
聯盟當中,會自然形成出傳統的強隊、傳統的弱隊
戰績粉會自行入場,選擇強隊的對戰組合的場次
球員粉+鐵桿球隊粉,信仰力讓他們也會進場弱隊對戰組合的場次
各自的球迷組成不同,只要用心經營
還是能維持一定的進場球迷數量,支撐球隊的運作
更何況棒球迷人之處:球是圓的
爛隊也會有少數的強投、強打
當這些優異球員先發時,球迷自然也會進場
期待能看到下剋上的戲碼
--
Tags:
棒球
All Comments

By Callum
at 2018-10-03T19:25
at 2018-10-03T19:25

By Megan
at 2018-10-05T06:18
at 2018-10-05T06:18

By Cara
at 2018-10-06T00:51
at 2018-10-06T00:51

By Michael
at 2018-10-06T12:32
at 2018-10-06T12:32

By William
at 2018-10-08T08:25
at 2018-10-08T08:25

By Noah
at 2018-10-12T06:57
at 2018-10-12T06:57

By Hamiltion
at 2018-10-15T05:54
at 2018-10-15T05:54

By Ophelia
at 2018-10-18T12:40
at 2018-10-18T12:40

By Steve
at 2018-10-20T15:16
at 2018-10-20T15:16

By Vanessa
at 2018-10-21T05:20
at 2018-10-21T05:20

By Barb Cronin
at 2018-10-23T08:51
at 2018-10-23T08:51

By Yedda
at 2018-10-25T01:03
at 2018-10-25T01:03

By Margaret
at 2018-10-29T10:04
at 2018-10-29T10:04

By Oliver
at 2018-11-02T23:21
at 2018-11-02T23:21

By Jessica
at 2018-11-07T18:52
at 2018-11-07T18:52

By Cara
at 2018-11-08T14:20
at 2018-11-08T14:20

By Anonymous
at 2018-11-10T01:39
at 2018-11-10T01:39

By Anonymous
at 2018-11-10T23:29
at 2018-11-10T23:29

By Catherine
at 2018-11-13T19:15
at 2018-11-13T19:15

By Zanna
at 2018-11-16T01:33
at 2018-11-16T01:33

By Selena
at 2018-11-20T04:45
at 2018-11-20T04:45

By Hedda
at 2018-11-22T17:13
at 2018-11-22T17:13

By Charlotte
at 2018-11-24T07:22
at 2018-11-24T07:22

By David
at 2018-11-29T07:12
at 2018-11-29T07:12

By Ina
at 2018-11-29T11:16
at 2018-11-29T11:16

By Caitlin
at 2018-11-29T21:44
at 2018-11-29T21:44

By Odelette
at 2018-12-04T12:03
at 2018-12-04T12:03
Related Posts
達比修訓練為什麼沒找陳偉殷?

By Ida
at 2018-10-01T14:02
at 2018-10-01T14:02
中信兄弟票房連兩年下墜 經營洲際主場面

By Ina
at 2018-10-01T14:00
at 2018-10-01T14:00
史上守備最爛的捕手?

By Bennie
at 2018-10-01T13:38
at 2018-10-01T13:38
史上守備最爛的捕手?

By Tracy
at 2018-10-01T13:25
at 2018-10-01T13:25
明年林威助接中信總教練的機會大嗎

By Caroline
at 2018-10-01T13:21
at 2018-10-01T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