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耐打度?? - 武術 Martial Arts

By Ingrid
at 2011-04-20T16:12
at 2011-04-20T16:12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NSACSS (agent)》之銘言:
: 純粹從物理觀點 頭越大顆 加速度會愈慢
: (如果要討論施力方向會很複雜 不過大致如此吧)
: ----
: 然後脖子肌肉越大 耐震程度越好
: 如果力量大致上從前或側面來
: 主要是你脖子前方的SCM和platysma兩組肌肉(四條)在阻止加速度
: 格鬥選手多半會收下巴 (同時也避免喉嚨被打到)
: 讓這幾條用點力 避免頭一被打就甩出去
: (因為頭被甩的幅度有限 所以腦袋會在裡面加速度 像公車裡的人車禍這樣)
: 理論上越大隻會越耐打
: 所以如果太輕易相信隨便揍一下下巴或是往喉嚨打就可以幹掉(也不是沒機會啦)
: 跟自己同量級以上的 恐怕還是要三思 變因太多了
: -----
: 雖然大家都說玻璃下巴紙喉嚨
: 但是下巴骨頭被打碎也不會讓一個人被KO
: 關鍵是人被震暈 這是腦跟平衡覺方面的問題了
最近突然想到,在幾年前看過一本陳X舟的拳擊教學書
內容提到作者本人認為,不應該把頸部肌群鍛鍊得粗壯
因為不能靈活閃動的脖子在遭受打擊的時候承受衝擊的時間比較短
反之柔軟的頸部可以像避震器一樣把承受動能的時間延長
乍看之下是蠻有道理的。
不過當時被一些學長、教練視為謬論,
而我自己則是對此半信半疑。
=========================================================
最近想起這個前一陣子的討論,
我記得,如果以「貫穿」、「破壞」皮膚乃至骨骼的效果來講,
陳X舟的說法並沒有錯。
但是就「拳擊」而言,
打擊頭部而欲加之於對手的傷害主要是以「擊暈」為主,
而擊暈的原理,似乎並不是頭部本身受到衝擊的直接效果,
而是頭部因外力快速位移時,腦部劇烈的震盪造成腦部由內部撞擊顱骨。
(而且據說比較嚴重的是第二次的反彈撞擊,
也就是說假設攻擊來自頭部的右方,腦會先撞擊到右側,
再彈回去撞擊到左側)
以上的說法都是道聽塗說,我不是專業人士。
而如果這個說法沒錯的話,
柔軟的頸部雖然可以減輕拳碰撞的傷害,
可是卻會讓頭部產生較大大位移,
也因為頸部缺乏力量穩定頭部,使得頭部像氣球般輕飄飄地;
相對地,強壯而穩固的頸部肌肉,能連結身體軀幹使頭部的動能分攤掉,
理想的狀態是雖然打擊點在頭部,頭部卻幾乎沒什麼移動
因為頭部因頸部強力的連結與身體化為一體,
比起較單單只有頭部有更大的質量,承受動能時產生的加速度會小很多。
這一段看不太懂的人,可以試著再極放鬆的狀態下
用手掌拍自己下巴的一側幾次,看看暈眩程度
然後用另一隻手用力扶住下巴,脖子也用力收縮
用同樣的力道再拍打自己的下巴幾次。
相信感覺會有很明顯的不同。
但話又說回來了,
就算是一個普通人,全力一擊差不多也會有兩三百磅的壓力。
那些特別耐打的格鬥選手不太可能像上述一樣為了減少加速度而把攻擊硬吃下,
否則打沒兩場臉部就歪七扭八了。
所以要有一個「職業級的下巴」,似乎也不會是光靠鍛鍊頸部就可以的了。
我自己的經驗是,在有察覺的情況下被打中,頸部用力收縮,但身體放軟,
最好是順著拳的方向把頭偏開,盡量不要讓對方的打擊全部作用在自己身上。
(只是高手拳拳都往頭的中線打,很難把他的攻擊「滑開」)
當然,個人覺得最可怕的還是沒有察覺到的拳,脖子再粗也沒用...
到底兩種說法哪個才是對的,哪個才適合自己?
版友可以討論看看。
--
: 純粹從物理觀點 頭越大顆 加速度會愈慢
: (如果要討論施力方向會很複雜 不過大致如此吧)
: ----
: 然後脖子肌肉越大 耐震程度越好
: 如果力量大致上從前或側面來
: 主要是你脖子前方的SCM和platysma兩組肌肉(四條)在阻止加速度
: 格鬥選手多半會收下巴 (同時也避免喉嚨被打到)
: 讓這幾條用點力 避免頭一被打就甩出去
: (因為頭被甩的幅度有限 所以腦袋會在裡面加速度 像公車裡的人車禍這樣)
: 理論上越大隻會越耐打
: 所以如果太輕易相信隨便揍一下下巴或是往喉嚨打就可以幹掉(也不是沒機會啦)
: 跟自己同量級以上的 恐怕還是要三思 變因太多了
: -----
: 雖然大家都說玻璃下巴紙喉嚨
: 但是下巴骨頭被打碎也不會讓一個人被KO
: 關鍵是人被震暈 這是腦跟平衡覺方面的問題了
最近突然想到,在幾年前看過一本陳X舟的拳擊教學書
內容提到作者本人認為,不應該把頸部肌群鍛鍊得粗壯
因為不能靈活閃動的脖子在遭受打擊的時候承受衝擊的時間比較短
反之柔軟的頸部可以像避震器一樣把承受動能的時間延長
乍看之下是蠻有道理的。
不過當時被一些學長、教練視為謬論,
而我自己則是對此半信半疑。
=========================================================
最近想起這個前一陣子的討論,
我記得,如果以「貫穿」、「破壞」皮膚乃至骨骼的效果來講,
陳X舟的說法並沒有錯。
但是就「拳擊」而言,
打擊頭部而欲加之於對手的傷害主要是以「擊暈」為主,
而擊暈的原理,似乎並不是頭部本身受到衝擊的直接效果,
而是頭部因外力快速位移時,腦部劇烈的震盪造成腦部由內部撞擊顱骨。
(而且據說比較嚴重的是第二次的反彈撞擊,
也就是說假設攻擊來自頭部的右方,腦會先撞擊到右側,
再彈回去撞擊到左側)
以上的說法都是道聽塗說,我不是專業人士。
而如果這個說法沒錯的話,
柔軟的頸部雖然可以減輕拳碰撞的傷害,
可是卻會讓頭部產生較大大位移,
也因為頸部缺乏力量穩定頭部,使得頭部像氣球般輕飄飄地;
相對地,強壯而穩固的頸部肌肉,能連結身體軀幹使頭部的動能分攤掉,
理想的狀態是雖然打擊點在頭部,頭部卻幾乎沒什麼移動
因為頭部因頸部強力的連結與身體化為一體,
比起較單單只有頭部有更大的質量,承受動能時產生的加速度會小很多。
這一段看不太懂的人,可以試著再極放鬆的狀態下
用手掌拍自己下巴的一側幾次,看看暈眩程度
然後用另一隻手用力扶住下巴,脖子也用力收縮
用同樣的力道再拍打自己的下巴幾次。
相信感覺會有很明顯的不同。
但話又說回來了,
就算是一個普通人,全力一擊差不多也會有兩三百磅的壓力。
那些特別耐打的格鬥選手不太可能像上述一樣為了減少加速度而把攻擊硬吃下,
否則打沒兩場臉部就歪七扭八了。
所以要有一個「職業級的下巴」,似乎也不會是光靠鍛鍊頸部就可以的了。
我自己的經驗是,在有察覺的情況下被打中,頸部用力收縮,但身體放軟,
最好是順著拳的方向把頭偏開,盡量不要讓對方的打擊全部作用在自己身上。
(只是高手拳拳都往頭的中線打,很難把他的攻擊「滑開」)
當然,個人覺得最可怕的還是沒有察覺到的拳,脖子再粗也沒用...
到底兩種說法哪個才是對的,哪個才適合自己?
版友可以討論看看。
--
Tags:
武術
All Comments

By Heather
at 2011-04-24T15:59
at 2011-04-24T15:59

By Christine
at 2011-04-27T21:05
at 2011-04-27T21:05

By Queena
at 2011-04-29T23:39
at 2011-04-29T23:39

By Tristan Cohan
at 2011-04-30T17:15
at 2011-04-30T17:15

By Megan
at 2011-04-30T23:51
at 2011-04-30T23:51

By Kristin
at 2011-05-05T03:35
at 2011-05-05T03:35

By Thomas
at 2011-05-06T17:19
at 2011-05-06T17:19

By Carol
at 2011-05-10T05:40
at 2011-05-10T05:40

By Selena
at 2011-05-12T14:57
at 2011-05-12T14:57

By Liam
at 2011-05-14T20:02
at 2011-05-14T20:02

By Emily
at 2011-05-17T13:11
at 2011-05-17T13:11

By Tracy
at 2011-05-19T02:35
at 2011-05-19T02:35

By Candice
at 2011-05-21T16:20
at 2011-05-21T16:20

By Robert
at 2011-05-23T05:59
at 2011-05-23T05:59

By Liam
at 2011-05-26T21:05
at 2011-05-26T21:05

By Mia
at 2011-05-30T14:58
at 2011-05-30T14:58

By Olga
at 2011-06-04T07:10
at 2011-06-04T07:10
Related Posts
投石拔距-單人投石的技術與裝備

By Anthony
at 2011-04-18T21:42
at 2011-04-18T21:42
兩個腳(旋踢)的問題

By Christine
at 2011-04-18T19:21
at 2011-04-18T19:21
請問在中正紀念堂有沒有傳授身體健康的太極拳?

By Robert
at 2011-04-18T16:58
at 2011-04-18T16:58
兩個腳(旋踢)的問題

By Victoria
at 2011-04-18T11:09
at 2011-04-18T11:09
[轉錄]《刀具格鬥中的謊言》

By Elvira
at 2011-04-17T19:09
at 2011-04-17T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