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as Niwa Wood 配長顆使用心得 - 桌球

By Adele
at 2019-09-20T06:38
at 2019-09-20T06:38
Table of Contents
大家好 好久沒來分享心得 出來透透氣XD
以下就不囉嗦簡單進入正題
Koki Niwa Wood是 VICTAS出的新純木底板(其實也出一段時間了)
是丹羽目前的用拍 原型為TSP SWAT POWER
正巧最近入手 自己也有一把SWAT POWER 板上也有一篇不錯的SWAT POWER心得
因此小弟將打起來的感覺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先說結論:已經有SWAT POWER-除非要性能加強或收藏 不用特別再入手
沒有以上兩把:CP值選SWAT POWER 要性能或偏進台打法:Niwa Wood
簡單說明一下心得
一、結構
Niwa Wood跟SWAT POWER用的木材結構是一樣的 關鍵差異在於層間厚度的搭配以及版型
在此要特別說說版型 從原本SWAT POWER的158*150變為157*150,拍子縱向長度向內縮
橫向略寬(可想像是從拍頭被略為擠壓的SWAT POWER) 拍肩也變稍寬,這樣的設計會促使
球拍剛性更進一步提升,攻擊力變強,但寬拍肩造成吃球角度也略為提升,拍子重心與
SWAT POWER比也略靠近拍柄,有利於台內控制,手柄大小也較細一點,SWAT POWER有點
粗,個人猜想這些設計就是針對丹羽進台打法做的修正,而實際打起來也應證了。
重量方面官方給的數據兩把皆為90+-,但實際上差異應該也不大,但在市面上好像POWER
普遍較輕一些(這點還要再確認)
二、手感
Niwa Wood的手感跟SWAT POWER比區別真的不大,拉球依樣有所謂的檔位感,但是較SWAT
相比沒那麼明顯,之前版上關於SWAT POWER的心得文提到檔位感為3-10,那Niwa Wood
就是4-10.5的概念,進台絕對力量上與速度Niwa Wood略勝一籌,打起來也比較彈,進台
侵略性的手法跟容錯都比SWAT POWER有所提升,手感依樣特別清晰,放大效應跟POWER
比略明顯一點,因此台內切球擺短等防守技術需要一些適應,但是基本上還是跟POWER
差異不大,弧線跟POWER比則略低,若退台需要稍微調整一下手法。
三、顆粒心得
這把跟SWAT POWER比都很適合長顆,但Niwa Wood的侵略性較Swat Power加強了一些,
攻擊手法上同樣是貼無海綿長顆,Niwa Wood硬是比Swat Power好使,而防守部分讓我
驚豔的是擋球起來跟SWAT POWER一樣"無腦" 很輕鬆就能防守,不會像一些球拍增加了力
量速度而犧牲掉球感跟控制,這點很難得,防守難易度還比SWAT POWER要低一層,嗑球
吸短都很好使,又增加了攻擊力,我覺得對顆粒為主的打法來說,不考慮價錢的話這把
真的是非常值得入手,至於削球個人不太會所以就沒試過了。底板對於同張顆粒彈性介於
SK7(大)與SWAT POWER (中)之間,Niwa Wood更偏向SWAT POWER一點。而撞擊手感則由SK
7小勝。
四、總結
Niwa Wood作為SWAT POWER的上位兄弟拍,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唯一讓人會比較care
的是差不多的(其實近乎相同)的結構用料Niwa 硬是比SWAT貴1000出頭,雖然選材做工
也是Niwa Wood較精緻,但如果說到CP值,SWAT POWER絕對大勝,如果需要相似的球感
或表現,或是新手想嘗鮮,選擇SWAT POWER其實就足夠了,兩把性能差別就是85跟90
的差別,對於普通進階球友差別可能甚至不明顯,不過如果已經習慣SWAT POWER又要進
一步提升性能,或是顆粒想要增加侵略性,Niwa Wood可以考慮。
以上 謝謝指教
--
以下就不囉嗦簡單進入正題
Koki Niwa Wood是 VICTAS出的新純木底板(其實也出一段時間了)
是丹羽目前的用拍 原型為TSP SWAT POWER
正巧最近入手 自己也有一把SWAT POWER 板上也有一篇不錯的SWAT POWER心得
因此小弟將打起來的感覺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
先說結論:已經有SWAT POWER-除非要性能加強或收藏 不用特別再入手
沒有以上兩把:CP值選SWAT POWER 要性能或偏進台打法:Niwa Wood
簡單說明一下心得
一、結構
Niwa Wood跟SWAT POWER用的木材結構是一樣的 關鍵差異在於層間厚度的搭配以及版型
在此要特別說說版型 從原本SWAT POWER的158*150變為157*150,拍子縱向長度向內縮
橫向略寬(可想像是從拍頭被略為擠壓的SWAT POWER) 拍肩也變稍寬,這樣的設計會促使
球拍剛性更進一步提升,攻擊力變強,但寬拍肩造成吃球角度也略為提升,拍子重心與
SWAT POWER比也略靠近拍柄,有利於台內控制,手柄大小也較細一點,SWAT POWER有點
粗,個人猜想這些設計就是針對丹羽進台打法做的修正,而實際打起來也應證了。
重量方面官方給的數據兩把皆為90+-,但實際上差異應該也不大,但在市面上好像POWER
普遍較輕一些(這點還要再確認)
二、手感
Niwa Wood的手感跟SWAT POWER比區別真的不大,拉球依樣有所謂的檔位感,但是較SWAT
相比沒那麼明顯,之前版上關於SWAT POWER的心得文提到檔位感為3-10,那Niwa Wood
就是4-10.5的概念,進台絕對力量上與速度Niwa Wood略勝一籌,打起來也比較彈,進台
侵略性的手法跟容錯都比SWAT POWER有所提升,手感依樣特別清晰,放大效應跟POWER
比略明顯一點,因此台內切球擺短等防守技術需要一些適應,但是基本上還是跟POWER
差異不大,弧線跟POWER比則略低,若退台需要稍微調整一下手法。
三、顆粒心得
這把跟SWAT POWER比都很適合長顆,但Niwa Wood的侵略性較Swat Power加強了一些,
攻擊手法上同樣是貼無海綿長顆,Niwa Wood硬是比Swat Power好使,而防守部分讓我
驚豔的是擋球起來跟SWAT POWER一樣"無腦" 很輕鬆就能防守,不會像一些球拍增加了力
量速度而犧牲掉球感跟控制,這點很難得,防守難易度還比SWAT POWER要低一層,嗑球
吸短都很好使,又增加了攻擊力,我覺得對顆粒為主的打法來說,不考慮價錢的話這把
真的是非常值得入手,至於削球個人不太會所以就沒試過了。底板對於同張顆粒彈性介於
SK7(大)與SWAT POWER (中)之間,Niwa Wood更偏向SWAT POWER一點。而撞擊手感則由SK
7小勝。
四、總結
Niwa Wood作為SWAT POWER的上位兄弟拍,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唯一讓人會比較care
的是差不多的(其實近乎相同)的結構用料Niwa 硬是比SWAT貴1000出頭,雖然選材做工
也是Niwa Wood較精緻,但如果說到CP值,SWAT POWER絕對大勝,如果需要相似的球感
或表現,或是新手想嘗鮮,選擇SWAT POWER其實就足夠了,兩把性能差別就是85跟90
的差別,對於普通進階球友差別可能甚至不明顯,不過如果已經習慣SWAT POWER又要進
一步提升性能,或是顆粒想要增加侵略性,Niwa Wood可以考慮。
以上 謝謝指教
--
Tags:
桌球
All Comments

By Una
at 2019-09-20T22:29
at 2019-09-20T22:29

By Zora
at 2019-09-20T23:38
at 2019-09-20T23:38

By Andrew
at 2019-09-22T01:25
at 2019-09-22T01:25

By Joe
at 2019-09-22T21:54
at 2019-09-22T21:54

By Andy
at 2019-09-27T19:21
at 2019-09-27T19:21

By Ophelia
at 2019-10-02T14:36
at 2019-10-02T14:36

By Wallis
at 2019-10-05T18:05
at 2019-10-05T18:05

By Emma
at 2019-10-09T23:32
at 2019-10-09T23:32

By George
at 2019-10-10T21:01
at 2019-10-10T21:01

By Elma
at 2019-10-15T20:22
at 2019-10-15T20:22

By Ina
at 2019-10-19T15:42
at 2019-10-19T15:42

By Queena
at 2019-10-20T01:20
at 2019-10-20T01:20

By Candice
at 2019-10-22T04:47
at 2019-10-22T04:47

By Ina
at 2019-10-23T06:49
at 2019-10-23T06:49
Related Posts
2019 十月號 卓球王國

By Mia
at 2019-09-20T05:49
at 2019-09-20T05:49
打高球

By Necoo
at 2019-09-20T00:41
at 2019-09-20T00:41
亞洲錦標賽Day6

By Edwina
at 2019-09-20T00:37
at 2019-09-20T00:37
發球機一台(北基宜)

By Jacob
at 2019-09-19T13:44
at 2019-09-19T13:44
馬琳:許昕非常的不容易 說奧運會比賽還

By Dorothy
at 2019-09-19T03:22
at 2019-09-19T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