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l轉入p+球員看為什麼sbl沒辦法當農場 - 籃球

By Frederica
at 2022-12-04T11:14
at 2022-12-04T11:14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charliefan (charliefan)》之銘言:
老實說這樣列數據然後說「SBL球員去PLG打不好」會誤導人
因為列出來的數據看起來很公平,但卻不是在同一個基準線上。
一方面用「場均得分/助攻/籃板」這種跟上場時間高度相關的數據,
而不是拉出固定時間算出相對應的預期數據。
另一方面在討論球員貢獻之外,也要先在意他有多少次機會。
: 目前 p+場均數據 最後一季sbl場均數據
: 謝宗融 得分1 籃板1.67 / 得分8.1 籃板6.8
: 蘇士軒 得分0 籃板1.67 / 得分6 籃板3.4 (sbl最佳第六人)
: 姜廣謙 得分1.5 助攻 0.5 / 得分10.7 助攻2.1 (sbl年度第一隊)
先以三位球員為例子列出表格數據
https://imgur.com/1W4I0og.jpg
在場均上場時間、投籃次數差距那麼多的狀況下,
擷取場均數據來下判斷就很容易變成「斷章取義」。
不過最恐怖的是偏偏還是有人會吃這一套……
打個比方 難道可以說
「謝宗融在PLG命中率60%>SBL命中率56.3%,所以防守強度SBL > PLG」?
又或者是
「蘇士軒上場都沒有投籃,國王是不是簽來叫他折返跑的?根本浪費人家球員生涯」
之所以要列PER36(每36分鐘數據)就是要標準化這些球員在不同環境下的數據。
你可以看到光是FGA就有一定程度落差。
球員不出手怎麼有場均得分?
: 但現實來說不實際
: 拿這賽季新轉入p+的球員數據來說
: 職業球團養這些人,然後發現把他們到了p+後,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球員的重要性大概要從三個層面討論
1. 聯盟整體環境(洋將比例、吹判標準等)
2. 球隊主要打法(得分集中程度、陣容深度)
3. 球員個人定位(建隊基石、主力球星、角色球員、潛力新秀等)
單純就場均數據直接下可有可無的結論,只能說你自便,我不行。
: 職業球團應該很難答應,還不如選秀球員
: 其中幾個還是傳說用大價錢買的
選秀球員一樣是要適應球隊的新角色,沒什麼不同。
差別只在於有沒有實績可以拿來講。
跨聯盟數據轉換一直都是很有趣的議題,棒球那邊也做了很多分析,
但絕對不是只從場均數據去看而已。
: 最糟糕的就是去sbl學的東西,發現到了職業聯盟沒用
: 最典型的就是在sbl 195~200內線,你沒有穩定外線你還是能生存
: 但到了職業聯盟,真的很困難
: 這跟uba到了職業聯盟一樣,sbl到職業又要重新學,那不是sbl白打
每個聯盟的META都不一樣,這也是我前面列出「聯盟整體環境」項目的原因。
在PLG T1都是雙洋將系統下無論是長人短人都必須要有點基礎投射能力,
因為禁區你塞不進去+切入會面對補防。
但是現代籃球又更崇尚得分期望值:禁區跟三分。
在禁區沒有優勢的狀況下,可以預期沒有三分的本土長人重要性又更下降。
但好歹PLG雙洋將系統卻有兩個不同環境:前三節跟第四節。
第四節多一個本土長人,等於是雙洋將+單洋將兩套體系在走。
本土長人如何在多出來的一人次環境迅速轉換打法應該是重點吧。
這篇雖然採用場均數據下結論實在太粗暴,但是可以延伸討論:
球員是要在其他聯盟展現身價再過去重新適應角色?
還是要直接在那個聯盟適應?
但這又是big issue了。
--
老實說這樣列數據然後說「SBL球員去PLG打不好」會誤導人
因為列出來的數據看起來很公平,但卻不是在同一個基準線上。
一方面用「場均得分/助攻/籃板」這種跟上場時間高度相關的數據,
而不是拉出固定時間算出相對應的預期數據。
另一方面在討論球員貢獻之外,也要先在意他有多少次機會。
: 目前 p+場均數據 最後一季sbl場均數據
: 謝宗融 得分1 籃板1.67 / 得分8.1 籃板6.8
: 蘇士軒 得分0 籃板1.67 / 得分6 籃板3.4 (sbl最佳第六人)
: 姜廣謙 得分1.5 助攻 0.5 / 得分10.7 助攻2.1 (sbl年度第一隊)
先以三位球員為例子列出表格數據
https://imgur.com/1W4I0og.jpg

在場均上場時間、投籃次數差距那麼多的狀況下,
擷取場均數據來下判斷就很容易變成「斷章取義」。
不過最恐怖的是偏偏還是有人會吃這一套……
打個比方 難道可以說
「謝宗融在PLG命中率60%>SBL命中率56.3%,所以防守強度SBL > PLG」?
又或者是
「蘇士軒上場都沒有投籃,國王是不是簽來叫他折返跑的?根本浪費人家球員生涯」
之所以要列PER36(每36分鐘數據)就是要標準化這些球員在不同環境下的數據。
你可以看到光是FGA就有一定程度落差。
球員不出手怎麼有場均得分?
: 但現實來說不實際
: 拿這賽季新轉入p+的球員數據來說
: 職業球團養這些人,然後發現把他們到了p+後,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球員的重要性大概要從三個層面討論
1. 聯盟整體環境(洋將比例、吹判標準等)
2. 球隊主要打法(得分集中程度、陣容深度)
3. 球員個人定位(建隊基石、主力球星、角色球員、潛力新秀等)
單純就場均數據直接下可有可無的結論,只能說你自便,我不行。
: 職業球團應該很難答應,還不如選秀球員
: 其中幾個還是傳說用大價錢買的
選秀球員一樣是要適應球隊的新角色,沒什麼不同。
差別只在於有沒有實績可以拿來講。
跨聯盟數據轉換一直都是很有趣的議題,棒球那邊也做了很多分析,
但絕對不是只從場均數據去看而已。
: 最糟糕的就是去sbl學的東西,發現到了職業聯盟沒用
: 最典型的就是在sbl 195~200內線,你沒有穩定外線你還是能生存
: 但到了職業聯盟,真的很困難
: 這跟uba到了職業聯盟一樣,sbl到職業又要重新學,那不是sbl白打
每個聯盟的META都不一樣,這也是我前面列出「聯盟整體環境」項目的原因。
在PLG T1都是雙洋將系統下無論是長人短人都必須要有點基礎投射能力,
因為禁區你塞不進去+切入會面對補防。
但是現代籃球又更崇尚得分期望值:禁區跟三分。
在禁區沒有優勢的狀況下,可以預期沒有三分的本土長人重要性又更下降。
但好歹PLG雙洋將系統卻有兩個不同環境:前三節跟第四節。
第四節多一個本土長人,等於是雙洋將+單洋將兩套體系在走。
本土長人如何在多出來的一人次環境迅速轉換打法應該是重點吧。
這篇雖然採用場均數據下結論實在太粗暴,但是可以延伸討論:
球員是要在其他聯盟展現身價再過去重新適應角色?
還是要直接在那個聯盟適應?
但這又是big issue了。
--
Tags:
籃球
All Comments

By Barb Cronin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Rachel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By Enid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Noah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By Oscar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Ina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By Mary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Gilbert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By Wallis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Annie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By Yuri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Erin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By David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Michael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By Audriana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Kelly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By Audriana
at 2022-11-30T20:13
at 2022-11-30T20:13

By Kristin
at 2022-12-04T20:15
at 2022-12-04T20:15
Related Posts
健行三分雨澆熄文化 首輪預賽目標7連

By Oscar
at 2022-12-04T04:23
at 2022-12-04T04:23
第20屆SBL暨第18屆WSBL參賽隊職員名單

By Jacob
at 2022-12-04T03:42
at 2022-12-04T03:42
特攻到底需要什麼類型的洋將?

By Dinah
at 2022-12-04T01:04
at 2022-12-04T01:04
三分雨捍衛主場 高雄海神重返龍頭

By Jacob
at 2022-12-04T00:54
at 2022-12-04T00:54
攻城獅主場剋夢想家 林冠綸:今天創造

By Jessica
at 2022-12-04T00:01
at 2022-12-04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