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R初步概念 - 潛水運動討論
By Agnes
at 2017-05-07T22:23
at 2017-05-07T22:23
Table of Contents
上完ccr學科課程,大概有一些結論
首先還是提一下,這是ssi與revo的標準,不代表所有系統要求都一樣
我直接講結論,玩循環可以跟休閒潛水一樣不用計算,直接看電腦錶,花2分鐘就可以得到電腦錶算完最嚴苛的時間比時間比休閒潛水的時間長,所以跟休閒潛水的一起,就是遵照電腦錶的免減壓時間和停留時間去走就可以了。
------下面就是常見的廢話了-----
Q:循環水肺只能和循環水肺一起潛水嗎
其實沒有這麼侷限,循環水肺的所有救援設備都在自己身上,所以和開放潛水員也是可以一起潛水的。
要怎麼潛伴互助?跟開放應當要做的事情一樣,下水前檢查(確認對方裝備與使用,不過很多人都沒做)與緊急時潛伴應怎麼處理,這個岸上花10分鐘不到可以講完的事情。
但是循環的潛水員沒有設備可以協助開放,所以要兩個開放潛水員與一個循環潛水員一起是比較安全的。或是要背可以救援別人的氣瓶啦........。
Q:循環水肺算是技術潛水嗎?
把循環水肺當成自由潛水一樣看待會比較容易些。他就是獨立的支線,學理上比ow更複雜,所以基本門檻就是要高氧知識和50支吧,聽說波賽頓的第一階是沒有經驗的可以直接上,這部分要詢問一下前輩們了。但是初階的也沒到技術潛水要計算這麼多東西,可以走休閒潛水模式,只是要計算氧氣相關的風險,這些高氧上過,這邊會教更深。
所以第一階就是40m,或是學完ccr的三合一氣體可到45m。然後可以進入減壓。
Q:循環水肺很難嗎?
說真的,就是把自己重新當owd從頭學習,因為中性浮力是完全不同的。我休閒潛水花了約20支才“接近”正常潛水的狀態,真的能隨心所欲大概也是百隻以後,開始有自信覺得可以連潛伴團隊的事情也能處理好,差不多是200支以上,把這換算成小時,我估計我要20支才可能像個潛水員.....。我好弱....
Q:循環水肺有什麼好處?
大概就是中性浮力好做!?(一開始會覺得難,但是抓到感覺後,我覺得會比開放潛水更容易保持一定深度)
生物容易靠近,做訓練的時候,我不斷在水裡動作,然後隆頭魚科的就從我兩腋下穿過,好像在看這是什麼生物在耍猴戲。
潛水時間長,因為空氣消耗是計算新陳代謝率,以我而言2l的氧氣瓶(我沒打錯,不是氣瓶)180bar,經過兩隻共130分鐘訓練,結束後我還有60bar。一隻抵兩隻的概念。我也好奇未來自己可以潛多久。不是訓練應該可以更省氣。
Q:循環水肺到底多重
單就循環水肺而言,比單瓶+bc+調節器更輕。但是循環水肺要掛一隻氣瓶以確保自己安全,大小要看你的深度計算。不玩減壓潛水,就是要加掛一隻瘦瘦的s40。
----下面又是我自己的心得啦----
玩ccr可以像我一樣無聊,算一堆可能的計劃然後玩免減壓極限(我在上課前就在模擬了一堆稀釋氣瓶比例然後規劃我的深度與時間)。也可以像其他用ccr玩攝影的一樣,停船就直接跳,在水下等團隊可以每隻多玩15分鐘以上(看團隊,今天兩位攝影師說每隻差了30分鐘,不知道這趟船的開放水域潛水員有多慢)
我的想法是玩潛水就是在玩,別把自己搞太複雜,學理的東西就是講理論概念,懂得概念就利用電腦協助計算然後在最安全的情況下潛水。
玩ccr不見得一定要玩到減壓潛水,不見得一定要跟著潛水計劃走。
只要你比計劃更安全(更短時間或更少深度),其他就交給電腦計算吧。
-----
Sent from JPTT on my Sony F8332.
--
首先還是提一下,這是ssi與revo的標準,不代表所有系統要求都一樣
我直接講結論,玩循環可以跟休閒潛水一樣不用計算,直接看電腦錶,花2分鐘就可以得到電腦錶算完最嚴苛的時間比時間比休閒潛水的時間長,所以跟休閒潛水的一起,就是遵照電腦錶的免減壓時間和停留時間去走就可以了。
------下面就是常見的廢話了-----
Q:循環水肺只能和循環水肺一起潛水嗎
其實沒有這麼侷限,循環水肺的所有救援設備都在自己身上,所以和開放潛水員也是可以一起潛水的。
要怎麼潛伴互助?跟開放應當要做的事情一樣,下水前檢查(確認對方裝備與使用,不過很多人都沒做)與緊急時潛伴應怎麼處理,這個岸上花10分鐘不到可以講完的事情。
但是循環的潛水員沒有設備可以協助開放,所以要兩個開放潛水員與一個循環潛水員一起是比較安全的。或是要背可以救援別人的氣瓶啦........。
Q:循環水肺算是技術潛水嗎?
把循環水肺當成自由潛水一樣看待會比較容易些。他就是獨立的支線,學理上比ow更複雜,所以基本門檻就是要高氧知識和50支吧,聽說波賽頓的第一階是沒有經驗的可以直接上,這部分要詢問一下前輩們了。但是初階的也沒到技術潛水要計算這麼多東西,可以走休閒潛水模式,只是要計算氧氣相關的風險,這些高氧上過,這邊會教更深。
所以第一階就是40m,或是學完ccr的三合一氣體可到45m。然後可以進入減壓。
Q:循環水肺很難嗎?
說真的,就是把自己重新當owd從頭學習,因為中性浮力是完全不同的。我休閒潛水花了約20支才“接近”正常潛水的狀態,真的能隨心所欲大概也是百隻以後,開始有自信覺得可以連潛伴團隊的事情也能處理好,差不多是200支以上,把這換算成小時,我估計我要20支才可能像個潛水員.....。我好弱....
Q:循環水肺有什麼好處?
大概就是中性浮力好做!?(一開始會覺得難,但是抓到感覺後,我覺得會比開放潛水更容易保持一定深度)
生物容易靠近,做訓練的時候,我不斷在水裡動作,然後隆頭魚科的就從我兩腋下穿過,好像在看這是什麼生物在耍猴戲。
潛水時間長,因為空氣消耗是計算新陳代謝率,以我而言2l的氧氣瓶(我沒打錯,不是氣瓶)180bar,經過兩隻共130分鐘訓練,結束後我還有60bar。一隻抵兩隻的概念。我也好奇未來自己可以潛多久。不是訓練應該可以更省氣。
Q:循環水肺到底多重
單就循環水肺而言,比單瓶+bc+調節器更輕。但是循環水肺要掛一隻氣瓶以確保自己安全,大小要看你的深度計算。不玩減壓潛水,就是要加掛一隻瘦瘦的s40。
----下面又是我自己的心得啦----
玩ccr可以像我一樣無聊,算一堆可能的計劃然後玩免減壓極限(我在上課前就在模擬了一堆稀釋氣瓶比例然後規劃我的深度與時間)。也可以像其他用ccr玩攝影的一樣,停船就直接跳,在水下等團隊可以每隻多玩15分鐘以上(看團隊,今天兩位攝影師說每隻差了30分鐘,不知道這趟船的開放水域潛水員有多慢)
我的想法是玩潛水就是在玩,別把自己搞太複雜,學理的東西就是講理論概念,懂得概念就利用電腦協助計算然後在最安全的情況下潛水。
玩ccr不見得一定要玩到減壓潛水,不見得一定要跟著潛水計劃走。
只要你比計劃更安全(更短時間或更少深度),其他就交給電腦計算吧。
-----
Sent from JPTT on my Sony F8332.
--
All Comments
By Blanche
at 2017-05-08T20:00
at 2017-05-08T20:00
By Linda
at 2017-05-09T17:38
at 2017-05-09T17:38
By Ina
at 2017-05-10T15:15
at 2017-05-10T15:15
By Frederic
at 2017-05-11T12:52
at 2017-05-11T12:52
By Liam
at 2017-05-12T10:30
at 2017-05-12T10:30
By Isla
at 2017-05-13T08:07
at 2017-05-13T08:07
By Charlie
at 2017-05-14T05:44
at 2017-05-14T05:44
By Carol
at 2017-05-15T03:22
at 2017-05-15T03:22
By Robert
at 2017-05-16T00:59
at 2017-05-16T00:59
By Jacky
at 2017-05-16T22:37
at 2017-05-16T22:37
By Yedda
at 2017-05-17T20:14
at 2017-05-17T20:14
By Callum
at 2017-05-18T17:51
at 2017-05-18T17:51
By Lydia
at 2017-05-19T15:29
at 2017-05-19T15:29
By Selena
at 2017-05-20T13:06
at 2017-05-20T13:06
By Oscar
at 2017-05-21T10:43
at 2017-05-21T10:43
By Kristin
at 2017-05-22T08:21
at 2017-05-22T08:21
By Suhail Hany
at 2017-05-23T05:58
at 2017-05-23T05:58
By Thomas
at 2017-05-24T03:35
at 2017-05-24T03:35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5-25T01:13
at 2017-05-25T01:13
By Edwina
at 2017-05-25T22:50
at 2017-05-25T22:50
By Bethany
at 2017-05-26T20:28
at 2017-05-26T20:28
By Genevieve
at 2017-05-27T18:05
at 2017-05-27T18:05
By Olive
at 2017-05-28T15:42
at 2017-05-28T15:42
By Doris
at 2017-05-29T13:20
at 2017-05-29T13:20
By Enid
at 2017-05-30T10:57
at 2017-05-30T10:57
By Elizabeth
at 2017-05-31T08:34
at 2017-05-31T08:34
By Caroline
at 2017-06-01T06:12
at 2017-06-01T06:12
By Candice
at 2017-06-02T03:49
at 2017-06-02T03:49
By Joe
at 2017-06-03T01:26
at 2017-06-03T01:26
By Enid
at 2017-06-03T23:04
at 2017-06-03T23:04
Related Posts
推薦的自由潛水課程
By Bennie
at 2017-05-06T01:31
at 2017-05-06T01:31
推薦的自由潛水課程
By Poppy
at 2017-05-04T20:34
at 2017-05-04T20:34
放呆潛水OW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5-04T11:23
at 2017-05-04T11:23
如何固定長形記錄器於BCD上? o.O?
By Hardy
at 2017-05-03T18:05
at 2017-05-03T18:05
2017年沖繩打工度假又來囉~~~
By Kelly
at 2017-05-02T22:08
at 2017-05-02T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