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論麥迪的運動能力特點及其傷勢對此影響ꨠ… - 籃球
By Susan
at 2006-04-05T13:39
at 2006-04-05T13:39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T-mac 看板]
作者: e12518166339 (耐綸) 看板: T-mac
標題: [轉貼]論麥迪的運動能力特點及其傷勢對此影響的幾個證據
時間: Tue Apr 4 23:26:02 2006
http://bbs.hoopchina.com/htm_data/30/0603/81389.html
作者:stdlxz13
麥迪的運動能力看上去似乎不像AI或科比那麼炫,因為後兩人的動作特點是連續高強度變向運動,全身緊崩,速率高,持續久。
體現在具體攻防上就是他們主要靠連續持球動作,反覆變向突破或左右晃動閃開防守得分。
而麥迪在攻防上往往沒有太多花哨的晃動,經常是直接閃開防守干拔或切入籃下。
其攻擊動作的主要特點是一次性瞬間突然變向運動,在啟動前和啟動後身體都比較放鬆舒展,但是啟動一剎那高度緊崩,瞬間完成加速。
這種動作就是古語所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境界。
其特點就是突然切換運動模式,也許整個持球進攻過程沒有AI或科比的強度那麼大,但是突然性大,可預測性小,而且看起來非常優美。
麥迪的很多突破看起來都很霸道:也不晃動,也不變向,就那麼往邊上一閃,就衝進去了。
很多評論員都提到說麥迪的睡眼似乎麻痺了防守隊員,所以經常來不及對他的突然啟動做出反映。
其實不全是他的眼睛,主要還是他的瞬間啟動太快又沒有先兆,但是一旦啟動後,他的動作又很舒展,所以看起來又不像是很快的樣子。
他的攻擊模式缺點也很明顯:
1·對肌肉損耗大。像AI或科比那樣的連續高強度動作儘管也要求肌肉緊崩,但是同時要求保持柔韌性,所以每一個瞬間的肌肉拉伸強度相對還是比較適中的。
而麥迪這種在零點幾秒內突然爆發對肌肉瞬間拉伸強度要求非常高,完了之後恢復鬆弛,過一會又突然緊崩,一場比賽反覆來個幾百次,反而對肌肉損耗較大,這和在城裡開車比在高速路上開車耗發動機一個道理。
2·對抗性差,中央五台轉播顧問張指導曾指出麥迪在突破上籃時騰空後身體不像科比那樣緊崩,所以一旦遇到身體接觸就無法保持狀態,容易改變出手動作或倒地受傷。
這其實是他的攻擊動作特點造成的。
瞬間高度緊崩的肌肉不能持續太久,所以一騰空後就會放鬆。
一旦遇到干擾難以調整姿態或強行保持姿態。
3·由於前面所提到的原因,一旦被預判運動方向不能持續調整,反而容易防守。
4·由於前面所提到的原因,容易受傷。
自從受傷以來,麥迪的攻擊方式出現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為:不怎麼能夠和要命通過擋拆完成進攻,突破次數減少,而且外圍命中率下降。很多人說是麥迪害怕受傷,心思不在場上,或嫉妒要命,於是紛紛指責他的為人。我認為其實麥迪的問題不是心理上或思想上的。主要還是傷勢沒有完全復原,影響了他的運動能力。有人又說,誰沒有點小傷小病,AI科比不都曾經帶傷上陣打出好球嗎?但是由於麥迪獨特的攻擊方式,導致他的攻擊效率高度依賴他的身體,一旦身體不在100%,其攻擊效率會下降非常多。
以下是有關證據及分析。
證據1:姚麥擋拆成功率下降。上賽季後半段姚麥擋拆的威力非常可觀:要嘛要命內線空位得球上籃,要嘛麥迪外線空位出手。
但是這個賽季這種配合逐漸減少。有朋友說是姚麥心生隔閡,配合不起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兩個人上賽季配合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就不對牌了呢。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麥迪運動能力的下降。
姚麥擋拆之所以威力那麼高,一是變化多:要命內切,麥迪突破,麥迪干拔,防不勝防。
二是Mismatch(造成小防大,慢防快)很徹底。
擋拆的主要功效就是形成mismatch。這裡主要討論麥迪,所以暫時不講對擋拆造小防大的防守。主要談談對造成慢防快的防守。
很多隊對此有兩招:1,小個子快速繞要命回位,2,大個子外頂,遲滯麥迪突破同時干擾麥迪干拔。
在過去,這兩招並不是很管用,對於第一招,由於要命體積大,動作快,小個子經常還沒回過神來已經一頭撞到牆上。
而對於第二招,由於麥迪瞬間啟動太快,還沒等對方大個子外頂,他已經直線切入或到位干拔了。
現在由於背傷,麥迪速率大大降低,使得對方大個子隊員可以從容外頂,麥迪佔不到位,不得不帶球繞過去,花了時間,失了先機,擋拆的幾個攻擊選擇消弭於無形。
如果是AI或科比,面對大個子可以發揮其機動能力形成突破,則擋拆仍然有一定效果。
而麥迪本身不擅長變向晃動突破主要靠直線加速,一旦直線加速受阻,只有慢下來重新找機會,所以一個大個隊員堵在那裡有時候反而比小個子跟防效果更好。
同時麥迪一慢,內線對要命就可以從容補防,等到麥迪繞過對方大個子,要命內線已經被包夾了。
這樣一來,擋拆自然效果不好了。
證據2:麥迪突破減少。前面提到過,麥迪的突破和AI與科比的突破不同。
後兩者突破是可以反覆變向,同時不到最後不騰空,一旦騰空,還可以做調整動作閃避封蓋。
整個過程中的絕對速度並不高,防守隊員往往可以保持在他們身前或側前,但是就是無法跟上他們最後一次變向。
看上去就是他們在人叢中左衝右突,最後拉桿低手上籃。
如果被犯規,多數是背後拉人或打手,而且經常可以打三分。而麥迪不同,他突破基本上走直線或平滑弧線,不怎麼變向,而是利用絕對速度強行插入或繞過防守隊員,等接近籃下時,防守隊員一般已經被甩在身後或側後,而且其上籃動作多為打板或扣籃,少數為拉桿低手。
一旦遇到補防,往往被正面犯規,造成投籃不進加罰2分。
他的突破特點是由他的攻擊方式決定的。他主要通過瞬間加速甩開防守,由於上籃過程中不能過多變向,往往要求拉開單打,給籃下騰出空間。
所以在比賽中經常看到麥迪在弧頂要球,然後一隻手身後持球慢悠悠等大家散開,很多人說他拽,其實是因為籃下不清場,他的突破往往會被補防而無法達到最佳效果。
而AI和科比的突破儘管也有拉開單打,但由於有持續變向能力,不會太忌諱補防,所以也是可以突然發動,不用管籃下有多少人硬往裡鑽的。
麥迪的背傷發作對其突破能力的影響是致命的。對AI或科比來說,由於如前面提到的,他們的連續變向突破主要強調柔韌性,對肌肉拉伸的強度要求較低,在傷勢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也許還可以保持一定的持續變向能力,但是麥迪的超強瞬間爆發啟動能力卻因此喪失殆盡,因為即使傷勢被壓制住了,在比賽中反覆突然啟動也可能隨時會復發,而且你如果背上感到緊的話,是絕對不敢做爆發動作的,因為很可能隨時會造成突然背部痙攣。
麥迪一旦失去了他超強的爆發啟動能力,而且只能跑直線不會變向,那就和普通NBA球員無異,突破連第一步都邁不出去,更談不上什麼威脅了。
證據3:干拔命中率下降。很多人說麥迪的投籃很不合理。
往往對方防守隊員看的死死的,卻不顧一切干拔,偏偏還命中,根本無視對手。
其實,麥迪的外圍出手看似平凡無奇,卻是NBA裡面幾乎獨一無二的特殊攻擊方式。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提到的是防守隊員對出手的干擾作用。
任何一名NBA外線球員,如果在練球的時候悠悠閒閒出手投三分,命中率絕對在70%以上。但是在比賽中最好的三分投手也不過就是40%多點,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必須在很短時間內倉促出手,另一方面則是防守隊員的封蓋動作導致進攻隊員往往要對出手作出些微調整以躲避封蓋,導致動作變形,嚴重影響命中率。
這兩方面都可以歸結為防守隊員的干擾作用。
而從數字上來看,排除比賽中出手的心理壓力因素(可以參照全明星三分球大賽的命中率,三分球大賽沒有干擾,除了技術,主要是心理壓力,一般命中率也在60%左右),干擾可以把對手的命中率從60%降到40%甚至更低,可見防守干擾對外圍投籃的影響。
所以各隊設計外圍進攻戰術時核心思想就是拉開空位投籃,這樣儘管時間上仍然會比較緊迫,但是至少沒有封蓋動作的影響。
而在沒有閃開空位的時候浪投往往是進攻中的大忌,如果不是萬不得已,往往只有隊中的頭號球星在進攻最後時刻才會允許這樣出手,而進不進主要靠運氣。這也是為什麼麥迪的出手往往顯得很不合理。
NBA中很多人把他和小皇帝詹姆斯作為兩個極端比,後者屬於沒有絕佳機會不出手,而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出手浪投。
偏偏他命中率還有那麼高,所以很多人都說他是天才射手。
但是如果他真的是完全靠絕世手感打天下的話,就很難解釋為什麼背傷以來命中率大幅下降。
投籃主要靠手上的感覺,背傷似乎和手感風馬牛不相及嘛。而且麥迪入行這麼多年,手感一直很穩定,要知道這手感可是不知道多少萬次反覆練習打造出來的,不是說沒就沒了的。
即使短時間手感不好,也可以很快恢復,即使家裡出了什麼事,也不至於影響命中率那麼多那麼久呀。
但是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麥迪外圍出手方式的精髓的話,也就會很清楚為什麼背傷會和他的命中率關係這麼大了。
首先,前面說道,麥迪的外圍出手是NBA裡面幾乎獨一無二的特殊攻擊方式,這說法似乎很荒謬。
NBA裡面哪個外線球員不會放三分?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沒有幾個人可以這麼經常地無視對方防守,不等空位直接干拔,還有那麼高的命中率。
科比的三分很霸道,但是他也主要是利用橫向移動閃出空位後出手,他的81分全靠猛龍不防守。而一旦他被馬刺包溫之流貼上了,出手就會變形,命中率也可以低的可憐。
聯盟其他三分射手更是全靠跑戰術閃開空位放冷箭,一旦被人貼上,要嘛傳出去,要嘛躲著封蓋出手求老天保佑。
唯有麥迪,一不跑位,二不晃動,毫無預兆,說拔就拔,還一投一個准。
對馬刺35秒13分,那可是在比賽最後時刻,大家玩命防守的情況下拿的,霸道不霸道?
個中蹊蹺,全在麥迪的超人身體素質。聯盟很多人都提到麥迪身高臂長,所以出手時往往輕鬆越過別人防守。
但是他現在的小前鋒位置,哪個不是身高臂長?再說,外線出手不是扣籃,有多高跳多高,必須保持動作舒展性,不可能起跳太用力。
而防守隊員可不用管那麼多,拚命往高了跳。
所以說麥迪靠身高臂展跨越防守不是很說的通。但是你不得不認識到,作為防守隊員,當你在外圍一對一防守時,不是說隨時準備跳起來封蓋就可以了。進攻的選擇有兩個:突破,投籃。
防突破和防投籃的位置要求是矛盾的:防突破要保持距離,防投籃要貼上去。
而對麥迪這種能突能投的球員,一般都選擇保持一定距離,重點防突破。因為畢竟投籃要求動作舒展,不會那麼突然,看見要出手了再上也還來的及。
這時候,麥迪的超強爆發力就起作用了。他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起跳準備動作,基本不用怎麼下蹲就可以完成足夠的騰空。
對防守球員來說,前一瞬間他還站在那兒,一轉眼已經在半空中了。
這時你才想起來要起跳封蓋,等你完成下蹲騰空,麥迪已經出手了。
所以對於麥迪來說,他的外圍出手即使沒有空位,也和空位出手效果差不多:時間充裕,沒有干擾,動作絲毫不變形。當然就神準了。
而聯盟中其他球員,包括科比,沒有他那麼強的瞬間爆發力(但科比有柔韌性),所以只有靠橫向閃開空位或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強行起跳,一旦對方防守強度增加,或者放棄防突破全力防跳投,就會出現命中率下降。
而對麥迪來說,只要球在他手上,他就有空位,命中率就有保證,根本不需要什麼橫向移動。
而且更致命的是,他的瞬間爆發力不僅發的快,收的也快。
很多人為了怕被他突然起跳,往往他一有起跳傾向就趕緊騰空封蓋,而麥迪卻可以突然收回動作,等對方已經騰空了,再二次起跳,這時對方在空中收不住,直接就撞到他身上,導致犯規罰三分。
有時麥迪動作之快,甚至可以在二次騰空時仍然有足夠時間出手命中,完成打四分。
NBA的好多評論員公認,像這種騙三分的能力,只有麥迪有,其他人可以偶爾為之,但只有麥迪可以把它當作一種有效得分手段。
所以說麥迪的外圍攻擊能力具有在NBA獨一無二的特點。
好比少林羅漢拳,人人可以耍,但是只有少林寺的高僧可以把它當獨門絕技來使。
如此看來,自然明白背傷對麥迪外圍命中率的致命影響了。在失去瞬間爆發騰空的能力之後,麥迪無法佔到搶先起跳出手的先機,即使勉強幹拔,對方的防守隊員可以及時干擾,自然命中率劇降。
而且由於失去了突破能力,對方可以全力防跳投,更提高了出手難度。
這個瞬間爆發力有與沒有,裡面的差距,可能就是那麼十分之一秒,一般不注意是感覺不出來的。
可對麥迪來說,就是進與不進的區別。比賽就那麼電光火石的一剎那,他以前可以在對手起跳之前就完成出手,現在已經不能了,只好改變手形躲避封蓋(有一次居然出手就給人蓋了,說明他習慣於正常出手,不習慣改變手形躲避封蓋)。
可在我們看來好像還是一樣的干拔,對方還是一樣的防守,可怎麼就進不了了呢?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麥迪的出手次數明顯下降。
一般人解釋是「出手更合理」。
但是什麼是合理出手?能進球的出手就是合理出手。麥迪那麼多年NBA經驗,自然知道自己出手什麼時候能進什麼時候不能。
一旦不能使出他爆發起跳出手的絕技,勉強出手多半進不了,自然也就減少出手,只等跑出空位再說了。
再回到具體比賽,他賽季初第一次受傷後復出,不顧傷勢全力以赴,結果多次高分救主。但是沒多久就老傷復發被迫休息。
後來再復出,突破就少了很多。但是干拔還是那麼生猛,沒過多久又出現突然受傷。
全明星前後幾場球,命中率一直很低,當然有場外因素,但我認為更主要是因為終於明白傷勢已經不允許爆發用力,不能突破,投又沒有空位,自然得不了高分。(期間在全明星賽上發飆,主要是沒人防守,算不得數,但是原理是一樣的)
而拓荒者,上半場命中率突然提高,下半場馬上受傷,說明麥迪急於求成,於是決定不顧傷勢強行祭出瞬間爆發攻擊模式,命中率馬上提高,但是果然肌肉無法承受,傷勢立刻加重。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麥迪是NBA裡面獨一無二的攻擊奇才,其運動能力貌似大開大闔,其實獨闢蹊徑,其攻擊方式貌似平淡無奇,其實暗藏玄機。他能夠成為連續幾屆得分王絕不是偶然。
但是他的阿克琉斯之踵也在於此,一方面其攻擊方式導致身體容易受傷,而一旦身體受傷又會嚴重影響其攻擊效率。
麥迪在火箭一度屬於上場時間最長的的球員,表面上看,他打球比較放鬆,不易疲勞,但是由於長時間反覆肌肉高強度爆發,已經埋下了隱患。
他的傷勢,說重也不重,而且來無蹤去無影,所以讓人以為只要稍事休息就可以上場,但是如果沒有長時間徹底休養,非常容易復發,而且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他運動生命的提前結束。
與此類似的例子是足球界的大羅納爾多。他以超強爆發力的突破著稱,一時無雙,但是由於腿部肌肉無法承受長期高強度爆發,導致受傷,而恢復後總是反反覆覆,不復當年之勇。
所以如果我們想讓麥迪和要命能夠聯手拿到總冠軍,就不可以涸澤而漁。一定要讓麥迪充分休息養傷,而且即使他傷勢恢復了也不能過度使用,最好保持每場37分鐘左右。
最後
我們必須承認,麥迪是一個無私的好球員,他的近期表現有一定場外的原因,但是主要是由於他的傷勢對他的獨特攻擊方式的嚴重影響。
我們不能夠只看表面,一味責怪他的狀態下降或不盡力。
--
作者: e12518166339 (耐綸) 看板: T-mac
標題: [轉貼]論麥迪的運動能力特點及其傷勢對此影響的幾個證據
時間: Tue Apr 4 23:26:02 2006
http://bbs.hoopchina.com/htm_data/30/0603/81389.html
作者:stdlxz13
麥迪的運動能力看上去似乎不像AI或科比那麼炫,因為後兩人的動作特點是連續高強度變向運動,全身緊崩,速率高,持續久。
體現在具體攻防上就是他們主要靠連續持球動作,反覆變向突破或左右晃動閃開防守得分。
而麥迪在攻防上往往沒有太多花哨的晃動,經常是直接閃開防守干拔或切入籃下。
其攻擊動作的主要特點是一次性瞬間突然變向運動,在啟動前和啟動後身體都比較放鬆舒展,但是啟動一剎那高度緊崩,瞬間完成加速。
這種動作就是古語所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境界。
其特點就是突然切換運動模式,也許整個持球進攻過程沒有AI或科比的強度那麼大,但是突然性大,可預測性小,而且看起來非常優美。
麥迪的很多突破看起來都很霸道:也不晃動,也不變向,就那麼往邊上一閃,就衝進去了。
很多評論員都提到說麥迪的睡眼似乎麻痺了防守隊員,所以經常來不及對他的突然啟動做出反映。
其實不全是他的眼睛,主要還是他的瞬間啟動太快又沒有先兆,但是一旦啟動後,他的動作又很舒展,所以看起來又不像是很快的樣子。
他的攻擊模式缺點也很明顯:
1·對肌肉損耗大。像AI或科比那樣的連續高強度動作儘管也要求肌肉緊崩,但是同時要求保持柔韌性,所以每一個瞬間的肌肉拉伸強度相對還是比較適中的。
而麥迪這種在零點幾秒內突然爆發對肌肉瞬間拉伸強度要求非常高,完了之後恢復鬆弛,過一會又突然緊崩,一場比賽反覆來個幾百次,反而對肌肉損耗較大,這和在城裡開車比在高速路上開車耗發動機一個道理。
2·對抗性差,中央五台轉播顧問張指導曾指出麥迪在突破上籃時騰空後身體不像科比那樣緊崩,所以一旦遇到身體接觸就無法保持狀態,容易改變出手動作或倒地受傷。
這其實是他的攻擊動作特點造成的。
瞬間高度緊崩的肌肉不能持續太久,所以一騰空後就會放鬆。
一旦遇到干擾難以調整姿態或強行保持姿態。
3·由於前面所提到的原因,一旦被預判運動方向不能持續調整,反而容易防守。
4·由於前面所提到的原因,容易受傷。
自從受傷以來,麥迪的攻擊方式出現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為:不怎麼能夠和要命通過擋拆完成進攻,突破次數減少,而且外圍命中率下降。很多人說是麥迪害怕受傷,心思不在場上,或嫉妒要命,於是紛紛指責他的為人。我認為其實麥迪的問題不是心理上或思想上的。主要還是傷勢沒有完全復原,影響了他的運動能力。有人又說,誰沒有點小傷小病,AI科比不都曾經帶傷上陣打出好球嗎?但是由於麥迪獨特的攻擊方式,導致他的攻擊效率高度依賴他的身體,一旦身體不在100%,其攻擊效率會下降非常多。
以下是有關證據及分析。
證據1:姚麥擋拆成功率下降。上賽季後半段姚麥擋拆的威力非常可觀:要嘛要命內線空位得球上籃,要嘛麥迪外線空位出手。
但是這個賽季這種配合逐漸減少。有朋友說是姚麥心生隔閡,配合不起來。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兩個人上賽季配合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就不對牌了呢。其實真正的原因在於麥迪運動能力的下降。
姚麥擋拆之所以威力那麼高,一是變化多:要命內切,麥迪突破,麥迪干拔,防不勝防。
二是Mismatch(造成小防大,慢防快)很徹底。
擋拆的主要功效就是形成mismatch。這裡主要討論麥迪,所以暫時不講對擋拆造小防大的防守。主要談談對造成慢防快的防守。
很多隊對此有兩招:1,小個子快速繞要命回位,2,大個子外頂,遲滯麥迪突破同時干擾麥迪干拔。
在過去,這兩招並不是很管用,對於第一招,由於要命體積大,動作快,小個子經常還沒回過神來已經一頭撞到牆上。
而對於第二招,由於麥迪瞬間啟動太快,還沒等對方大個子外頂,他已經直線切入或到位干拔了。
現在由於背傷,麥迪速率大大降低,使得對方大個子隊員可以從容外頂,麥迪佔不到位,不得不帶球繞過去,花了時間,失了先機,擋拆的幾個攻擊選擇消弭於無形。
如果是AI或科比,面對大個子可以發揮其機動能力形成突破,則擋拆仍然有一定效果。
而麥迪本身不擅長變向晃動突破主要靠直線加速,一旦直線加速受阻,只有慢下來重新找機會,所以一個大個隊員堵在那裡有時候反而比小個子跟防效果更好。
同時麥迪一慢,內線對要命就可以從容補防,等到麥迪繞過對方大個子,要命內線已經被包夾了。
這樣一來,擋拆自然效果不好了。
證據2:麥迪突破減少。前面提到過,麥迪的突破和AI與科比的突破不同。
後兩者突破是可以反覆變向,同時不到最後不騰空,一旦騰空,還可以做調整動作閃避封蓋。
整個過程中的絕對速度並不高,防守隊員往往可以保持在他們身前或側前,但是就是無法跟上他們最後一次變向。
看上去就是他們在人叢中左衝右突,最後拉桿低手上籃。
如果被犯規,多數是背後拉人或打手,而且經常可以打三分。而麥迪不同,他突破基本上走直線或平滑弧線,不怎麼變向,而是利用絕對速度強行插入或繞過防守隊員,等接近籃下時,防守隊員一般已經被甩在身後或側後,而且其上籃動作多為打板或扣籃,少數為拉桿低手。
一旦遇到補防,往往被正面犯規,造成投籃不進加罰2分。
他的突破特點是由他的攻擊方式決定的。他主要通過瞬間加速甩開防守,由於上籃過程中不能過多變向,往往要求拉開單打,給籃下騰出空間。
所以在比賽中經常看到麥迪在弧頂要球,然後一隻手身後持球慢悠悠等大家散開,很多人說他拽,其實是因為籃下不清場,他的突破往往會被補防而無法達到最佳效果。
而AI和科比的突破儘管也有拉開單打,但由於有持續變向能力,不會太忌諱補防,所以也是可以突然發動,不用管籃下有多少人硬往裡鑽的。
麥迪的背傷發作對其突破能力的影響是致命的。對AI或科比來說,由於如前面提到的,他們的連續變向突破主要強調柔韌性,對肌肉拉伸的強度要求較低,在傷勢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也許還可以保持一定的持續變向能力,但是麥迪的超強瞬間爆發啟動能力卻因此喪失殆盡,因為即使傷勢被壓制住了,在比賽中反覆突然啟動也可能隨時會復發,而且你如果背上感到緊的話,是絕對不敢做爆發動作的,因為很可能隨時會造成突然背部痙攣。
麥迪一旦失去了他超強的爆發啟動能力,而且只能跑直線不會變向,那就和普通NBA球員無異,突破連第一步都邁不出去,更談不上什麼威脅了。
證據3:干拔命中率下降。很多人說麥迪的投籃很不合理。
往往對方防守隊員看的死死的,卻不顧一切干拔,偏偏還命中,根本無視對手。
其實,麥迪的外圍出手看似平凡無奇,卻是NBA裡面幾乎獨一無二的特殊攻擊方式。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得提到的是防守隊員對出手的干擾作用。
任何一名NBA外線球員,如果在練球的時候悠悠閒閒出手投三分,命中率絕對在70%以上。但是在比賽中最好的三分投手也不過就是40%多點,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必須在很短時間內倉促出手,另一方面則是防守隊員的封蓋動作導致進攻隊員往往要對出手作出些微調整以躲避封蓋,導致動作變形,嚴重影響命中率。
這兩方面都可以歸結為防守隊員的干擾作用。
而從數字上來看,排除比賽中出手的心理壓力因素(可以參照全明星三分球大賽的命中率,三分球大賽沒有干擾,除了技術,主要是心理壓力,一般命中率也在60%左右),干擾可以把對手的命中率從60%降到40%甚至更低,可見防守干擾對外圍投籃的影響。
所以各隊設計外圍進攻戰術時核心思想就是拉開空位投籃,這樣儘管時間上仍然會比較緊迫,但是至少沒有封蓋動作的影響。
而在沒有閃開空位的時候浪投往往是進攻中的大忌,如果不是萬不得已,往往只有隊中的頭號球星在進攻最後時刻才會允許這樣出手,而進不進主要靠運氣。這也是為什麼麥迪的出手往往顯得很不合理。
NBA中很多人把他和小皇帝詹姆斯作為兩個極端比,後者屬於沒有絕佳機會不出手,而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出手浪投。
偏偏他命中率還有那麼高,所以很多人都說他是天才射手。
但是如果他真的是完全靠絕世手感打天下的話,就很難解釋為什麼背傷以來命中率大幅下降。
投籃主要靠手上的感覺,背傷似乎和手感風馬牛不相及嘛。而且麥迪入行這麼多年,手感一直很穩定,要知道這手感可是不知道多少萬次反覆練習打造出來的,不是說沒就沒了的。
即使短時間手感不好,也可以很快恢復,即使家裡出了什麼事,也不至於影響命中率那麼多那麼久呀。
但是如果我們真正理解了麥迪外圍出手方式的精髓的話,也就會很清楚為什麼背傷會和他的命中率關係這麼大了。
首先,前面說道,麥迪的外圍出手是NBA裡面幾乎獨一無二的特殊攻擊方式,這說法似乎很荒謬。
NBA裡面哪個外線球員不會放三分?但是,我們必須看到,沒有幾個人可以這麼經常地無視對方防守,不等空位直接干拔,還有那麼高的命中率。
科比的三分很霸道,但是他也主要是利用橫向移動閃出空位後出手,他的81分全靠猛龍不防守。而一旦他被馬刺包溫之流貼上了,出手就會變形,命中率也可以低的可憐。
聯盟其他三分射手更是全靠跑戰術閃開空位放冷箭,一旦被人貼上,要嘛傳出去,要嘛躲著封蓋出手求老天保佑。
唯有麥迪,一不跑位,二不晃動,毫無預兆,說拔就拔,還一投一個准。
對馬刺35秒13分,那可是在比賽最後時刻,大家玩命防守的情況下拿的,霸道不霸道?
個中蹊蹺,全在麥迪的超人身體素質。聯盟很多人都提到麥迪身高臂長,所以出手時往往輕鬆越過別人防守。
但是他現在的小前鋒位置,哪個不是身高臂長?再說,外線出手不是扣籃,有多高跳多高,必須保持動作舒展性,不可能起跳太用力。
而防守隊員可不用管那麼多,拚命往高了跳。
所以說麥迪靠身高臂展跨越防守不是很說的通。但是你不得不認識到,作為防守隊員,當你在外圍一對一防守時,不是說隨時準備跳起來封蓋就可以了。進攻的選擇有兩個:突破,投籃。
防突破和防投籃的位置要求是矛盾的:防突破要保持距離,防投籃要貼上去。
而對麥迪這種能突能投的球員,一般都選擇保持一定距離,重點防突破。因為畢竟投籃要求動作舒展,不會那麼突然,看見要出手了再上也還來的及。
這時候,麥迪的超強爆發力就起作用了。他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完成起跳準備動作,基本不用怎麼下蹲就可以完成足夠的騰空。
對防守球員來說,前一瞬間他還站在那兒,一轉眼已經在半空中了。
這時你才想起來要起跳封蓋,等你完成下蹲騰空,麥迪已經出手了。
所以對於麥迪來說,他的外圍出手即使沒有空位,也和空位出手效果差不多:時間充裕,沒有干擾,動作絲毫不變形。當然就神準了。
而聯盟中其他球員,包括科比,沒有他那麼強的瞬間爆發力(但科比有柔韌性),所以只有靠橫向閃開空位或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強行起跳,一旦對方防守強度增加,或者放棄防突破全力防跳投,就會出現命中率下降。
而對麥迪來說,只要球在他手上,他就有空位,命中率就有保證,根本不需要什麼橫向移動。
而且更致命的是,他的瞬間爆發力不僅發的快,收的也快。
很多人為了怕被他突然起跳,往往他一有起跳傾向就趕緊騰空封蓋,而麥迪卻可以突然收回動作,等對方已經騰空了,再二次起跳,這時對方在空中收不住,直接就撞到他身上,導致犯規罰三分。
有時麥迪動作之快,甚至可以在二次騰空時仍然有足夠時間出手命中,完成打四分。
NBA的好多評論員公認,像這種騙三分的能力,只有麥迪有,其他人可以偶爾為之,但只有麥迪可以把它當作一種有效得分手段。
所以說麥迪的外圍攻擊能力具有在NBA獨一無二的特點。
好比少林羅漢拳,人人可以耍,但是只有少林寺的高僧可以把它當獨門絕技來使。
如此看來,自然明白背傷對麥迪外圍命中率的致命影響了。在失去瞬間爆發騰空的能力之後,麥迪無法佔到搶先起跳出手的先機,即使勉強幹拔,對方的防守隊員可以及時干擾,自然命中率劇降。
而且由於失去了突破能力,對方可以全力防跳投,更提高了出手難度。
這個瞬間爆發力有與沒有,裡面的差距,可能就是那麼十分之一秒,一般不注意是感覺不出來的。
可對麥迪來說,就是進與不進的區別。比賽就那麼電光火石的一剎那,他以前可以在對手起跳之前就完成出手,現在已經不能了,只好改變手形躲避封蓋(有一次居然出手就給人蓋了,說明他習慣於正常出手,不習慣改變手形躲避封蓋)。
可在我們看來好像還是一樣的干拔,對方還是一樣的防守,可怎麼就進不了了呢?如果注意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麥迪的出手次數明顯下降。
一般人解釋是「出手更合理」。
但是什麼是合理出手?能進球的出手就是合理出手。麥迪那麼多年NBA經驗,自然知道自己出手什麼時候能進什麼時候不能。
一旦不能使出他爆發起跳出手的絕技,勉強出手多半進不了,自然也就減少出手,只等跑出空位再說了。
再回到具體比賽,他賽季初第一次受傷後復出,不顧傷勢全力以赴,結果多次高分救主。但是沒多久就老傷復發被迫休息。
後來再復出,突破就少了很多。但是干拔還是那麼生猛,沒過多久又出現突然受傷。
全明星前後幾場球,命中率一直很低,當然有場外因素,但我認為更主要是因為終於明白傷勢已經不允許爆發用力,不能突破,投又沒有空位,自然得不了高分。(期間在全明星賽上發飆,主要是沒人防守,算不得數,但是原理是一樣的)
而拓荒者,上半場命中率突然提高,下半場馬上受傷,說明麥迪急於求成,於是決定不顧傷勢強行祭出瞬間爆發攻擊模式,命中率馬上提高,但是果然肌肉無法承受,傷勢立刻加重。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麥迪是NBA裡面獨一無二的攻擊奇才,其運動能力貌似大開大闔,其實獨闢蹊徑,其攻擊方式貌似平淡無奇,其實暗藏玄機。他能夠成為連續幾屆得分王絕不是偶然。
但是他的阿克琉斯之踵也在於此,一方面其攻擊方式導致身體容易受傷,而一旦身體受傷又會嚴重影響其攻擊效率。
麥迪在火箭一度屬於上場時間最長的的球員,表面上看,他打球比較放鬆,不易疲勞,但是由於長時間反覆肌肉高強度爆發,已經埋下了隱患。
他的傷勢,說重也不重,而且來無蹤去無影,所以讓人以為只要稍事休息就可以上場,但是如果沒有長時間徹底休養,非常容易復發,而且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他運動生命的提前結束。
與此類似的例子是足球界的大羅納爾多。他以超強爆發力的突破著稱,一時無雙,但是由於腿部肌肉無法承受長期高強度爆發,導致受傷,而恢復後總是反反覆覆,不復當年之勇。
所以如果我們想讓麥迪和要命能夠聯手拿到總冠軍,就不可以涸澤而漁。一定要讓麥迪充分休息養傷,而且即使他傷勢恢復了也不能過度使用,最好保持每場37分鐘左右。
最後
我們必須承認,麥迪是一個無私的好球員,他的近期表現有一定場外的原因,但是主要是由於他的傷勢對他的獨特攻擊方式的嚴重影響。
我們不能夠只看表面,一味責怪他的狀態下降或不盡力。
--
Tags:
籃球
All Comments
By Cara
at 2006-04-06T01:50
at 2006-04-06T01:50
By Yuri
at 2006-04-09T03:51
at 2006-04-09T03:51
By Brianna
at 2006-04-10T20:36
at 2006-04-10T20:36
By Dorothy
at 2006-04-15T17:20
at 2006-04-15T17:20
By Tom
at 2006-04-17T18:31
at 2006-04-17T18:31
By Blanche
at 2006-04-19T20:38
at 2006-04-19T20:38
By Ina
at 2006-04-22T14:34
at 2006-04-22T14:34
By Heather
at 2006-04-24T20:10
at 2006-04-24T20:10
By Anonymous
at 2006-04-25T19:53
at 2006-04-25T19:53
By Heather
at 2006-04-28T12:38
at 2006-04-28T12:38
By Sarah
at 2006-04-29T06:24
at 2006-04-29T06:24
By Adele
at 2006-05-02T16:54
at 2006-05-02T16:54
By Damian
at 2006-05-06T02:54
at 2006-05-06T02:54
Related Posts
有拜有BOBE
By Irma
at 2006-04-05T12:49
at 2006-04-05T12:49
Jordan21代廣告
By Yuri
at 2006-04-05T11:25
at 2006-04-05T11:25
啟動
By Noah
at 2006-04-05T04:11
at 2006-04-05T04:11
想問這樣有沒有算犯規
By Jack
at 2006-04-05T04:06
at 2006-04-05T04:06
Re: 低位單打的腳步問題...^^
By Tracy
at 2006-04-05T03:28
at 2006-04-05T03:28